如何看《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

如何看《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第1张

个人觉得王勃这篇《滕王阁序》写的很好,首先,当时他写这才20多岁,不得不说很有才。能写出这么一篇朗朗上口的文章,也说明他曾读过很多的书籍;知识储备是很丰富;记忆力也很好。他曾经因为《檄英王鸡》一篇文章被高宗扫地出门,也就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能读到《藤王阁序》这样的美文。然而他却在后面的一年了落水了,这样一来文坛上又少了一个大文豪,也许是因为自己太傲,老天看不惯,也许是因为太有才,老天太嫉妒他了。他的文中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景色写的实在太美令人向往。抒情写的太有气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一句就已经看透王勃的傲,这种傲我很欣赏,表明了他的确才华横溢。

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综合历代书评,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今草)。

楷、行、草三体,自汉魏以来,在逐步演变。演变的方向,是删繁就简,趋于快速实用。演变的途径是民间匠人、官方书佐和达官显要、清流雅士的各自努力,相互影响,经由高门大族杰出书家的锤炼升华,汇成主流。王羲之便是这些杰出书家的典型代表。

楷书

楷书体或称正书体、真书体,是在隶书体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书体。在汉简中,已见雏形。在隶书盛行的东汉,楷书只在民间流行。到了东汉末、三国、西晋,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炼,形成了不同于隶书的体势,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种趋时的书体。王羲之的楷书‘俱变古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晋时期,王羲之异军突起,书写的小楷书,已受时人珍视。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洛神赋》、《劝进表》等。唐朝初年,唐太宗在收罗王书时,将《乐毅》、《黄庭》、《画赞》、《兰亭》等帖收入内府。

王羲之的楷书,直接由卫夫人和叔父王传授,属于三国时魏国钟繇系

统。他在楷书方面的‘俱变古形’,应该是相对于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钟繇的楷书真迹,当时王羲之能见到的很多,确有记载的有《尚书宣示表》。那是他的从伯父王导从琅邪带到建邺(今南京)后,又送给他的。后来,王羲之又将这本真迹借给了小他三十岁的王修。王修死时,其母将《宣示表》陪葬。所以,传世的《宣示表》,实际上是王羲之的临本。而这个临写的《宣示表》,与传世的钟繇的《荐季直表》,都是按官样书式所写的奏表,可以代表钟繇的楷书风采。钟繇的楷书还具有浓厚的隶书

笔意,特别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隶书中那种着意翻挑、飞扬的笔势,在他的楷书里十分明显。但是,这种翻挑与飞扬的笔势,在王羲之的楷书里不见了,代之以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楷势。

作为初具规模的楷书,钟繇楷书的笔画形态,有的长而逾制,有的临时从宜,一字之内,笔画之间的结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规范不全,结合松散,竖短横长,状似扁隶,有横张之势。这类态势,在王羲之楷书中已大为改观。王书将纵向笔画向下

伸引,使其挺直,用笔内�NE361�,其他点画对称呼应,所以有纵展之势。

王羲之的用笔,一改钟书的隶笔起止,在起笔处有挫衄的按笔动作,多以方笔入

纸;而收笔处不着意折笔重按,而是轻提回带;在运笔速度上是缓前急后;在笔画形

态上求其匀整遒紧,势如列阵。经过这样的改造,楷书字体在王羲之手里,笔画之间

的配置关系基本确立,结体变横张为纵展,规整劲健,雍容尔雅,仪态大方。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经过这一鼎革,王羲之将楷书引入了端庄而生动的‘今体’

阶段。而这个变化的最后完成,是在法度森严的唐朝。

行书

与楷书一样,两汉时期,行书已在民间流行。从汉简中,可以看到早期的行书。

这种早期的行书也是由隶书的实用书写逐渐发育而成的一种新兴的书体。它简洁,开

张,结体松动,隶味很浓。

到了东汉,行书走入上流社会,得到不断的整理和规范。张怀�NF146�《书断》

载:行书集大成者是东汉的刘德升,他被称为‘行书之祖’。刘德升,‘字君嗣,颍

川人,桓、灵之时(一四六年-一八八年),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

流婉约,独步当时’(同上书)。行书体当然不是刘德升一人所‘造’,但刘德升有无

人可代的整理之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钟繇、胡�ND5D1�二人学书于刘德升,然风范各异,时称‘胡肥钟瘦’。

胡�ND5D1�,字孔明,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志行高尚,不愿为官,躬耕乐道,

以经籍自娱,尤善隶行,与钟繇、邯郸淳等齐名。特别是函牍书,为时人楷模。但作

品无一留世。

钟繇,字元常,颍川人。后汉献帝时,为尚书仆射,封武亭侯。曹魏时任宰相,

封定陵侯。善铭石书(隶书)、章程书(楷书)、行押书(行书)三体。因其官高位显,书

法风靡一时。他的行押书体至王羲之时,尚在流行。

晋武帝司马炎建国之初,曾策订文字,将钟繇、胡昭二人的书法定为标准体。王

羲之早年习字,自然不能逾越钟、胡两家范例。王羲之比较了胡、钟二家的书法,遵

照卫氏家族和王氏家族的传统,选择了钟繇书风。钟繇行书的特点,约与西晋时《李

柏文书》相仿佛,或者更为古朴。撇、捺发育不全,隶书味重,纵画短促,横画粗长,

稍逞左倾的横张态势。

王羲之早期行书《姨母帖》,尚残留隶书那种横平竖直的书写习惯,用笔起伏、

顿按的幅度不大,很少映带。书写速度较为平缓,近于匀速,风格古拙质朴,不脱钟

繇法度。王羲之后期的行书作品,风格大变,面貌一新。代表作品有:《兰亭序》、

《丧乱帖》、《孔侍中帖》、《游目帖》、《快雪时晴帖》、《寒切帖》、《远宦帖》、

《上虞帖》等。这些作品,笔画体态都有生动的欹侧之势,‘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

一种风气’(梁袁昂《古今书评》)。这种欹侧之势,在结构上遒媚紧敛,势巧形密,

蕴藏着一种行而突止、蓄而待发的‘势’和‘态’,即所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字与字之间有起承转合的映带,似断若连,如‘烟霏露结’。这类风格的行书,在王

羲之作品中占有很大比例,是他行书风格的主调。

王羲之的新体行书一出,钟繇的行书就显得既古又旧了。东晋人士崇尚华美,时

风趋新厌旧,王羲之的行书成了达官贵族、士大夫文人模仿的范本,从而结束了钟繇

行书统领书坛的时代。

王羲之的新体行书中锋、侧锋互用,每字即见,运笔速度较为迅疾,有振迅遒劲

的风神。由于笔势连贯,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更加紧密,点画的态势也随之发生相应

的变化,例如捺脚,不再是重按后平出,而多作长点状的反捺。王羲之将草书笔法引

入行书,从而使行书体势具备了欹侧遒媚的风格。他的《兰亭帖》,笔法变化丰富,

笔力劲健,速度匀畅,形态�纤适度、自然含蓄,结体冲和安祥,不激不厉。《丧乱

帖》则笔速较快,跳跃捭阖,行中带草,单字相接,感情激荡,笔画劲落。此二帖是

王羲之新体行书的代表作,成为行书的‘法典’,为后人所遵循。

草书

秦末汉初,已萌草书。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西北地区出土了大量此期的草书墨迹。

草书一出现,就引起了汉代人的狂喜。学习草书,可以废寝忘食,可以不分昼夜,可

以画地刿壁,直写得臂穿皮破,直写得指头折断,直写得口吐鲜血,十天写坏一支笔,

一月用了数丸墨。草书成为最能体现书家艺术个性的书体,受到文人、书家的顶礼膜

拜,心慕手追。

汉魏草书,大多是较多地保留着隶书笔意的章草,少部分是比章草书写更为简便

的今草的雏型。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字字独立,大小相等,笔势不连贯,波挑多;

后者字可与字相连,大小参差,随意自由,使转多。

汉末出现了一些草书大家,如崔瑗、杜度、罗晖、赵袭等,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是张芝。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善长草书,从杜度、崔瑗得法,而更加精巧,

独步无双,故有‘草圣’之称。三国两晋时期的书家,若习草书,多以张芝为楷模。

张芝的草书,因时代所限,尚未脱离隶书法度,实为章草。张怀�NF146�《书断》

说:‘后世谓之章草,惟张伯英造其极焉。’

王羲之学习草书的蓝本,最可靠的是索靖的《七月廿六日帖》。此帖由王羲之的

叔父王�ND447�所赠。王羲之章草传世作品甚少,较为可靠的是《豹奴帖》。他的

章草,写得非常精美,令人叹服。

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的建树,并不是旧体的章草,而是新兴的今草。后人肯定的、

崇拜的,就是他增损古法、裁成一体、变古制今的今草。

王羲之的今草书,是在扬弃张芝章草书的过程中生成的。与张芝的章草相比,王

羲之的今草使转灵动,点画放纵,笔势流畅遒逸。虽然王羲之笔势的连属飞移多体现

在一字之内,但其所呈现的,是神采上的贯通,而非形式上的连属,即是唐太宗所谓

的‘状若断而还连’。这样,章草书体字字独立的形态与今草书体流畅纵逸的笔势,

这看似不协调的两端,在王羲之的今草书中得到了融汇贯通,别出新貌。

王羲之的今草书,在用笔和结构的变化上,都达到了极致。用笔以方折为主,斩

钉截铁,干净简捷,从容不迫。‘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

芒’(唐孙过庭《书谱》)。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

或方或圆,近乎绝技,自然天成。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书的代表作品。《十七帖》是称情疾书的尺牍。尺牍既是一种文体,又是一种形式,是魏晋以来文人书法的主要载体。北齐颜之推说:‘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颜氏家训·杂艺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想见其为人也!’

(《集古录跋尾》)《十七帖》正是这样一种堪称法帖的尺牍。通篇不假修饰,结构在疾书的情状下随势生发,随机变化。技法与才情,理性与感性,自然地融为一体。

体系风采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多方面的,可说是‘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南朝梁王僧虔《论书》说:‘亡曾祖领军洽和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注:‘洽’指王洽)。唐张怀�NF146�《书断》说:‘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王羲之脱尽魏晋以来用笔滞重的老套,一变魏晋的质朴淳厚风格,创造了雄逸矫健、媚丽流美、中和典雅的书风,将中国书法推进到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

王羲之建树的不只是一种风格,一种境界,而是一个书法艺术的体系。在这个博大的体系内,有严肃,也有飘逸;有对立,也有和谐;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则,

也有自由。于是,各种各样的书家--古典的、现代的,唯美的、伦理的,现实的、浪漫的,阳刚的、阴柔的……都能把它当作伟大的典范,从中汲取他们各自需要的营养。

王羲之的这个体系,又像一把审美的无形尺子,衡量着中国历代书法的优劣。明代评论家项穆说:‘逸少一出,会通古今,书法集成,模楷大定。自是而下,优劣互差。……智永、世南,得其宽和之量,而少俊迈之奇。欧阳询得其秀劲之骨,而乏温润之容。褚遂良得其郁壮之筋,而鲜安闲之度。李邕得其豪挺之气,而失之竦窘。颜、柳得其庄毅之操,而失之鲁犷。旭、素得其超逸之兴,而失之惊怪。陆、徐得其恭俭之体,而失之颓拘。过庭得其逍遥之趣,而失之俭散。蔡襄得其密厚之貌,庭坚得其提衄之法,赵孟�NFDA2�得其温雅之态。然蔡过乎抚重,赵专乎妍媚,鲁直虽知执笔,而伸脚挂手,体格扫地矣。苏轼独宗颜、复兼张。苏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米若风流公子,染患痈疣,驰马试剑而叫笑,旁若无人。数君之外,无暇详论也。’(《书法雅言·取舍》)项穆的评判有失于绝对,但可以说明王羲之书法体系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合书法作品的古诗太多了!李白的《将进酒》,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等都是书法家爱写而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展开剩余73%

0 抢首赞

梦醒人离365

2020-10-16 TA获得超过31万个赞

1《登鹳雀楼》

王之涣bai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du

欲穷千里目zhi,更上一层楼。

2《夏日dao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编辑于 2020-10-16

展开剩余83%

0 抢首赞

qwsfadaaa

2020-10-16 TA获得超过851个赞

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同时是撰写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今存散曲约130多首,他的写景作如《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

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9,《临江仙·滚滚长江》·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将其作为主题歌歌词。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10,《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现在你随便找路人甲问问:“你会哪首诗啊,念首诗来听听啊”答案就是这首啊。世界上有唐人的地方就会有人读这首诗,这首诗从传诵方面来说可以说是中华第一诗。这首诗排名略后,原因是明清两代对原诗做了修改,即为现在人们熟知的版本,且短短20个字不足以表达中华文化的深和美。

11,《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据说贺知章读至《蜀道难》时叹曰:“子谪仙人也。”《蜀道难》可以说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成名作。

12,《短歌行》其一·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

展开剩余94%

0 抢首赞

4本装 控笔训练纸凹槽楷书正楷练字帖硬笔书法本钢笔小学生练字本

  祖国在我心中

  每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冲散黑暗点亮大地,每当我们走向国旗台看见五星红红旗冉冉升起,右手放在胸上时,此刻我的心中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祖国!

  当我捧着语文书大声朗读时,看着大大小小的方块字,我又想起了汉字的变迁:一个寒冷的洞穴时,一个原始人用一根粗糙的麻绳打着结,这就是结绳记事,后来又有了奇妙的甲骨文,金文和象形文字;到了近代演变成了龙飞凤舞的狂草,行云流水的行书,气势磅礴的正楷,每一种字体都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到后来又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汉字,从古到今每一个时代,都有老祖先的无限才智,从这些端庄的方块字时我也看到中国文学的魅力:诗仙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们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宏大气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让我们领略迷人的江南美景,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让我们和伟大的毛爷爷一起去领略了浪漫的北国风光……中国小小的方块字里都蕴含着历史的奥秘!一本小小的语文书因为有了这些字的衬托而显得如此的厚重,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站在高山上,俯身眺望大地,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现在眼前,他们都是我们的好老师:桂林山水教给了我们俊秀的面容;珠穆朗玛峰教给了我们做人要有挺拨的脊梁;千年的雪山教给了我们纯洁和智慧;万里长城教给了我们大义澶然。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巨人,奔腾的长江与黄河是他奔流不息的血液,茂密的森林是他的乌黑的头发,高耸的山峰是他不屈的脊梁,广阔的平原是他博大的胸襟……我们中国还有很多特殊节日,春节是最隆重的一个,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全世界的华人和华侨都会为祖国和人民祝福;在中秋节里人们围着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体会全家团聚的幸福。清明节,人们会用各种方式去祭拜先祖,怀念已逝的亲人……中国,是一个美丽而又传统的国家。

  凝望苍茫大地,我又想起了中国饱受的千灾百难,鸦片战争期间伴随着中国大量的白银流入国外,那些摧残我们这个强壮民族肌体的鸦片也随之流入国内,从此灾难也接踵而至,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大量土地被近迫割让给侵略者,八国列强入侵我国,放火焚烧了园明园,抢走了无数的国宝,到了近代,日本又在中国制造了一系列的惨案,南京大屠杀,近30万人的同胞生命瞬间消失,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那些反抗入侵者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到中国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直到最后的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中国,是一个不屈的民族。

  然而,现在我们的祖国现在是一个多么繁荣,多么美丽的国家,城市里摩天大楼遍地都有,交通公路四通八达,购物、娱乐方便快捷,以前无法想象的私人轿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手机电话网络甚至几乎普及到农村每个家庭,08年更是让人无法忘记,百年奥运梦圆中国,神七飞天实现了国人太空漫步的梦想。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不用再多说什么,一切的一切,都足够让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那种留存在心中的自豪感常常会在一瞬间自然地喷涌而出,同时我也深知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那么就让我们从最基础的做起吧,学好知识,增强各方面的修养,为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做好准备吧,因为,祖国在我心中。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图3)(图4)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图5)。

(图5)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图6) (图7) (图8)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图9) (图10) (图11)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

(图12)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图13)

(图14) (图15)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

石缝间的生命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海角天涯吧。尽管他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滋润,但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是多么严峻啊。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了倔强的生命。

或者,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办法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寻找不到足够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薄叶,细微的叶脉诉说着生存是多么艰难;甚至,它们竟在一簇簇细瘦的叶子下长出根须,很少向母体吮吸点乳汁,然后自己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

这就是生命。

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抑制。

或者,就是一团团小小的山花,石缝间的蒲公英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出高高的躯干。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根竟似强固的筋条,仿佛柔中带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狭隘的间隙里,默默成为攀登者可靠的抓绳。

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限制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生命原本就是拼搏。

而最令人赞叹的是,石缝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一切生命在它们面前都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顽强地从石缝长出来,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的艰难,扭转地,旋转地,每一寸树皮都结着伤疤。每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高山峻岭,盘根错节地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栖身的岩石。

有时,一株松柏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绳紧紧缚住,由此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才能为自己占有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将会有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生命将要绝迹。而如果一切生命都只贪恋于黝黑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

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才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彰显自己、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具有如此震慑人的力量,它使地球变得神奇辉煌,更揭示了壮丽的心灵世界。

将我悄悄的送进了秋……

一年四季,最爱的就是秋。春色的娇艳常让人担忧着她的凋零。而秋天的那份璀璨、厚重和分明,令人遐想无边。无论红男绿女是怎样的制作一段经典的感情,也只有在初秋的夜里更令人入戏。夏天的火热,更托出了秋的气爽,天高云淡更给了你一抹蓝色梦想的空间,而铿锵走来的冬正好接续了深秋的落寞和苍凉,秋,在拥有凝结天地之气势的冬季里,大笔挥写了四季的最后一笔。

秋带给人们更多感叹的应该不是什么硕果累累。秋,真正的迷人之处,是秋的沉婉。

秋,一种无限宽广伴着淡淡忧郁的情调,最易引发忧伤夹杂着幽情的感思。

如能在秋夜里,伴微寒凉意,温一壶清酒,抚片片落红,叹满地叶黄,这是人生中一份何等撩情的惬意。而一缕抹不去的落寞,就像初秋的风一样阵阵涌动在我们的心房。正无奈于现代都市的苍白和繁杂,秋的感觉,却是十分挠人心的,好一种欲说还休的唏嘘。比起春、夏的激情,也许秋的寂寥更让人心醉。“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怕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了。

去年秋天来临的时候,我曾添了一首词,很喜欢后阙:

“廊下芭蕉听雨碎,枕香衾暖入朦胧。窗外落花花几重,压帘笼。”

记得那一晚,月很明却有着很重的寒意,意境中的雨碎芭蕉、落红帘笼,揉成了一团解不开的悠悠秋思。秋夜里,人们似乎有了更多的理由可以肆意的将情绪造作一番而不需担忧“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

也许当今的人们不太喜爱如此这番矫揉的词句,可是能在越来越失去雕琢的都市面孔前,借着秋意造作一番,也是极有情调的一件事。所以,我很喜欢。

那《诗经》里的美丽诗句“死生契阔,与成相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成为了生命中期待的绝唱。

------题记

忘忧谷里,淡雾袅袅,芳草萋萋,野花缤纷,连泥土都散发着醉人的清新气息。风不停地穿行,呢喃轻语;阳光偶尔在枝头绽放,像闪动的精灵。

淡雅的兰草身姿芊弱,在风中轻轻摇曳。黑夜的眼泪晶莹剔透,楚楚动人。四季的花谢了又开,开了又谢;岁月的雨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等待!千回百转的光阴里,兰一直在等待那只曾经许下诺言的蝶的到来!

除了等待,她忘记了谷外有天,天外有月,月里有嫦娥……就这样静寂而无忧地生长在纯净的光阴里,直到星星坠落凡间,日月暗淡无光……

在这个酷暑难耐的盛夏,他终于来了!穿越千山万壑,终于来寻那份前世的约定!

他一袭彩衣,点缀早已暗淡的视野;他羽翼轻扬,带来了丝丝醉人的清凉和绿意;他飞翔的美丽,叩响了沉睡已久的缥缈憧憬。

虽然兰的容颜在等待里已有些枯焦憔悴,虽然蝶的身心在穿越时已有些无力疲惫,但,相见的那瞬,那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下掀开了早已淡远的记忆。彼此眼眸如泓,注满深情的喜悦。

所有的前尘往事在这一刻都化做了甜蜜的醇酒,在两个人的心间里陶醉。那些沉默的时光都已长成了葱绿的风景,山谷演绎成了一座只有爱和欢乐的世外桃源。

错过的是最诗意的时光,但相遇的依然是最美的季节。时间风化后的苍白和叹息,此刻都谱写成了传唱千古的美丽诗句和浪漫传奇。

这样的相遇,注定他们要去编织一个亚当和夏娃的神话。

“那满地凋残的花瓣和厚厚的花泥,是你吐血的缠绵期许,我只想抱抱你,慰藉你500年的寂寞。”

“我相信前世的因今生的果,我们谁有没有办法改变命里的故事。我怕我们还会擦肩而过。因为,这不是你我的季节。”

“我曾许下了诺言,上个轮回里一次次回眸,注定了每一夜的孤独难眠,你的温柔是我一直的渴求和守侯,我曾错失你的手,今生一定要和你相守到老!”

兰听着这话,感动得把头低垂,温柔得像个梦中的天使。

兰对蝶说,“那好吧,这个安静的山谷,每个季节都有山花盛开,让我们安一个家吧。”

那个风清云朗的夜里,蝶把心给了兰,兰让蝶把心拿去。心与心的距离就是爱与爱的距离。相约今生,彼此不逾,生活在充满爱和温馨的童话里。

在深情的眼眸里,其实,很多故事都已写满结局。

今生把前缘相续,今生怕也是一场难了的情缘。

真爱相约。潮起潮落。几番纠缠。

雨在黄昏中点点滴滴,梵音响起,吹响了离别的笙箫。归期已至,无法停留的凄凉在空旷静寂的山谷久久回荡。

前世的500次回眸,换来的仅仅是今生的擦肩而过!

兰草越不了红尘,蝴蝶飞不过沧海。我无法追逐你的羽翼,你无法点燃我的静谧。

一道无底的忘忧谷,弥漫有青紫色的千古离愁,相思在万丈红尘中无休无止的弥漫,刺痛血液里的日日夜夜只是翘首期盼。

往事化为灾难,他们在各自的世界里赎罪。思恋无涯,咀嚼寂寞就像啃噬自己的心。今生的惦念仍在心间,悲哀却堆积成了虚空的大山。

那《诗经》里的美丽诗句“死生契阔,与成相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成为了生命中期待的绝唱。

《驻足》。

一天傍晚,在去晚自习的路上,蓦然回首间,我发现一缕霞光映入我的眼帘,似曾相识。心中不由得泛起感动,多美的夕阳啊,美得让我挪不动双腿。想来,我步入这所学校已经有半年之久,可从来没有发现山边的那颗夕阳是那么美丽。也许,在座各位也没有几个人曾经留意过这片景象吧……我们都被快速的生活节奏带动得越来越麻木,似乎最起码的触动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我们的人生似乎太匆忙,我们忘了驻足。

记得那是高三,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生活节奏,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每天所能做的所能想的就只有高考。满脑子的卷子,闭眼睛就是公式,生活中的所有喜怒哀乐全被分数所控制。没有谁敢在任何地方有分秒的停留,仿佛都是在赛跑,谁跑得慢就被淘汰。夜以继日的跟别人比,跟自己比,比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傍晚的荷花池里,鲤鱼在嬉戏玩耍,那不是荷花开的季节,并没有鱼戏莲池间的诗意,然而我的眼泪留了下来,我向往着鱼儿的自在。这时我想到了放弃,我畏惧了前进。我似乎是在心疼自己。我把想法告诉了父母,然而母亲在电话里的态度不言而喻。谁会忍受自己的儿子临阵退缩,任何理由都不会让母亲对我的想法有些许的怜悯,我感到无助。再次站到池塘边,身旁都是匆忙的身影。

我想到了死,我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我的成绩没有起色,我懂得任何的理由都不能为失败开脱,我无助,我怀疑,我困扰。我们的学校给高三的学生创造了一个环山拥水的世外桃源,我盲目的爬到了山间,不是很陡峭的悬崖,也没有乌鸦在天空盘旋,而此时我的心看待任何的颜色都是暗淡无光。天空渐渐暗了下来,我就站在山头,头脑里一片空白。我真的下了决心,纵然我有太多的留恋,但我真的没有信心继续坚持。正当我深呼吸的刹那,我感觉到了一丝温暖抚过我的脸庞。我睁开眼,是夕阳不骄不艳的夕阳,很柔,很美。我为之一动,啊,活着我看到了夕阳,活着我感受到了温暖。恍惚之间,我脚一滑跌了下去,而脑海里霎时闪现出了母亲的笑容,与朋友玩笑的场面,那片霞光,猛然间我明白了些什么,于是用手脚拼命去阻碍不断地下滑,我努力着,努力着……终于我爬了上来,就在那一霎那,我感到羞耻,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耻,为自己的任性感到羞耻。我真的想活下来,我真的不想去死,毕竟活着还是美好的,活着可以看到很多美的东西,海浪,椰林,金色的朝阳,似火的晚霞,还有许许多多我爱的人以及爱我的人。想到这里我觉得我错过的太多太多,我还没有感悟到真正存在的意义就要急于去寻求解脱,或许解脱只是懦弱之辈用来掩护自己的台词。

我徒步回到了教室,一路上夕阳在我身后慢慢沉落在山间。

此后,我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望望窗外,早春刚发芽的草,粉色的山花,当然还有夕阳……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以至于我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发现身边的美好。在沟通与演讲课堂上,当老师让我们讲一些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人或事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哑口了,我们在努力搜寻记忆中的感动,我们茫然了,竟然找不出感动自己的人和事。其实,我们不是没有感动,是没有去驻足,没有真正体会近在咫尺的生活罢了。

同学们,学会驻足吧!驻足母亲的一句问候;驻足朋友的一句调侃,甚至拌嘴;驻足路边发芽的嫩草,连绵起伏的群山;驻足惬意的小睡,温暖的一杯咖啡……

同学们:不要做生活的抱怨者,不要做匆匆的网络过客,不要让得失蒙蔽美丽的眼睛,学会驻足,用心倾听,细心体会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吧。让我们用惬意的微笑去迎接每天的朝阳。

参考资料:

http://wwwlsx165com/xiezuo/Article/Class25/Class79/200512/6878html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

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

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

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

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

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

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

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

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

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

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

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

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

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

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

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

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

--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

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

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

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

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

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

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

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以下是巴金的散文

繁 星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

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

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 里 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

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

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

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

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

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

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

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

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

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

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

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

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

呢!

1927年1月

选自《海行杂记》

《春天里的秋天》序

春天。枯黄的原野变绿了。新绿的叶子在枯枝上长出来。

阳光温柔地对着每个人微笑,鸟儿在歌唱飞翔。花开放着,红

的花,白的花,紫的花。星闪耀着,红的星,绿的星,白的星。

蔚蓝的天,自由的风,梦一般美丽的爱情。

每个人都有春天。无论是你,或者是我,每个人在春天里

都可以有欢笑,有爱情,有陶醉。

然而秋天在春天里哭泣了。

这一个春天,在迷人的南国的古城里,我送走了我的一段

光阴。

秋天的雨落了,但是又给春天的风扫尽了。

在雨后的一个晴天里,我同两个朋友走过泥泞的道路。走

过石板的桥,走过田畔的小径,去访问一个南国的女性,一个

我不曾会过面的疯狂的女郎。

在—个并不很小的庄院的门前,我们站住了。一个说着我

不懂的语言的小女孩给我们开了黑色的木栅门,这木栅门和我

的小说里的完全不同。这里是本地有钱人的住家。

在一个阴暗的房间里,我看见了我们的主人。宽大的架子

床,宽大的凉席,薄薄的被。她坐起来,我看见了她的上半身。

是一个正在开花的年纪的女郎。

我们三个坐在她对面一张长凳上。一个朋友说明了来意。

她只是默默地笑,笑得和哭一样。我默默地看了她几眼。我就

明白我那个朋友所告诉我的一切了。留在那里的半个多小时内,

我们谈了不到十句以上的话,看见了她十多次秋天的笑。

别了她出来,我怀着一颗秋天的痛苦的心。我想起我的来

意,我那想帮助她的来意,我差不多要哭了。

一个女郎,一个正在开花的年纪的女郎……我一生里第一

次懂得疯狂的意义了。

我的许多年来的努力,我的用血和泪写成的书,我的生活

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

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

由。我给人唤起了渴望,对于光明的渴望;我在人的前面安放

了一个事业,值得献身的事业。然而我的一切努力都给另一种

势力摧残了。在唤醒了一个年轻的灵魂以后,只让他或她去受

更难堪的蹂躏和折磨。

于是那个女郎疯狂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自由的婚姻、

传统观念的束缚,家庭的专制,不知道摧残了多少正在开花的

年青的灵魂,我的二十八年的岁月里,已经堆积了那么多、那

么多的阴影了。在那秋天的笑,像哭—样的笑里,我看见了过

去一个整代的青年的尸体。我仿佛听见—个痛苦的声音说:

“这应该终结了。”

《春天里的秋天》不止是一个温和地哭泣的故事,它还是

一个整代的青年的呼吁。我要拿起我的笔做武器,为他们冲锋,

向着这垂死的社会发出我的坚决的呼声“Je accuser”(我控

诉)。

一九三二年五月

选自《序跋集》

机 器 的 诗

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我和

三个朋友一路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上大约坐了三个钟头。

时间长,天气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南国的风物的确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

出一种梦景般的美: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

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

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然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是表面

上它们还是很平静,很美丽的!

到了潭江,火车停下来。车轮没有动,外面的景物却开始

慢慢地移动了。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上的一段最美

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轮船,就停留在船上,让

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

我下了车,站在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

火车就躺在铁轨上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

里谈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前面,到了右边。

船上有不少的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船上作工的人在一百

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么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

人在管机器。

在每一副机器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

他们管理机器,指挥轮船前进。

看见这些站在机器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从心

底生出了感动。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

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器的工人的雄姿。机器有规律地响着。

火车趴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毒蛇。

我看着这一切,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正

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我的心颤抖的感情抓住了我。

这机器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大得多。

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我不是诗人,

但是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器的力量,机器工作的巧

妙,机器运动的优雅,机器制造的完备。机器是创造的,生产

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器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

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器、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

多辆火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器旁边,

一面管理机器,一面望着白茫茫的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驶近

岸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下来,一

定是一首好诗。

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楼的修建。打桩的时候,许多人

都围在那里看。有力的机器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

土地里面去;一下,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很快地

就把木桩完全打进地里去了,四周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

的微笑。地是平的,木头完全埋在地底下了。这似乎是不可信

的奇迹。机器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喜悦。这种喜悦的感

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

首好诗。

1933年6月在广州

选自《旅途随笔》

参考资料:

http://wwwbookhomenet/sanwen/bjhtml

海上升明月

四围都静寂了。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船像一只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突然间,一轮红**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时并没有夺目的光辉。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到了半天,就成了一轮皓月。这明月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的一栗。不消说,悬挂在天空的月轮月月依然,年年如此。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

与晚风、明月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可是真正能够做到与晚风、明月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为家的人!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

上船以来见过几次海上的明月,最难忘的就是最近的一夜。我们吃过午餐后在舱面散步,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这灯并不亮,后来船走了许久,这盏石壁上的灯还是在原处。难道船没有走么?但是我们明明看见船在走。后来这个闷葫芦终于给打破了。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间绕着一根黑带。它不断地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1927年1月

选自《海行杂记》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夫。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风>

二十几年前,我羡慕“列子御风而行”,我极愿腋下生出双翼,象一只鸷鸟自由地在空中飞翔。

现在我有时仍做着飞翔的梦,没有翅膀,我用双手鼓风。然而睁开眼睛,我还是郁闷地躺在床上,两只手十分疲倦,仿佛被绳子缚住似的。于是,我发出一声绝望的叹息。

做孩子的时候,我和几个同伴都喜欢在大风中游戏。风吹起我们的衣襟,风吹动我们的衣袖。我们张着双手,顺着风势奔跑,仿佛身子轻了许多,就象给风吹在空中一般。当时自己觉得是在飞了。因此从小时候起我就喜欢风。

后来进学校读书,我和一个哥哥早晚要走相当远的路。雨天遇着风,我们就用伞跟风斗争。风要拿走我们的伞,我们不放松;风要留住我们的脚步,我们却往前走。跟风斗争,是一件颇为吃力的事。但是我们从这个也得到了乐趣,而且不用说,我们的斗争是得到胜利的。

这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值得怀念的。

可惜我不曾见过飓风。去年坐海船,为避飓风,船在福州湾停了一天半。天气闷热,海面平静,连风的影子也没有。船上的旗纹丝不动,后来听说飓风改道走了。

在海上,有风的时候,波浪不停地起伏,高起来象一座山,而且开满了白花。落下去又象一张大嘴,要吞食眼前的一切。轮船就在这一起一伏之间慢慢地前进。船身摇晃,上层的桅杆、绳梯之类,私语似的吱吱喳喳响个不停。这情景我是经历过的。

但是我没有见过轮船被风吹在海面飘浮,失却航路,船上一部分东西随着风沉入海底。我不曾有过这样的经验。

今年我过了好些炎热的日子。有人说是奇热,有人说是闷热,总之是热。没有一点风声,没有一丝雨意。人发喘,狗吐舌头,连蝉声也哑了似的,我窒息得快要闭气了。在这些时候我只有一个愿望:起一阵大风,或者下一阵大雨。

1941年7月9日在昆明

你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不想得你的高分,只是说说我个人的看法(十分简单且粗糙的,仅仅凑个热闹)。

唐朝的尚法是该朝的一贯立场,以诗为例,唐朝形成并完善了规则严谨的律诗。唐朝初期,出现了中国书法史上尚法的高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位朝政官员,便是唐初真楷造极的代表。其主要原因是唐太宗的提倡。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构造来看,初唐四杰所提供的是“君子”之风,是尽心忠君的儒家伦理思想,这可从唐太宗对虞世南五绝评论中得到印证:“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辞,五曰书翰。”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太宗树立的是一仲可供文人所效仿依附人格,是为皇帝政治服务的一种工具。

在这种认识下,我们再看唐楷用笔横平竖直,圆腴遒劲,字形端庄稳健,雍容华贵,秀丽姿媚就不难理解了。

进入盛唐,政治上的开明,文化的多元发展,不仅造就了深沉凝重的楷书,而且同时也激发了淋漓飞动的草书,代表人物就是张旭和怀素。和楷书作者的背景不同,怀素是和尚,张旭虽官至金吾长史,但有官无权,这就使他们少受政治的束缚。和李白的诗一起构筑盛唐浪漫主义审美特征。

我想,这种现象在书法史上的意义就在于提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存在其政治背景和文化特征,抛开时代政治背景和文化特征而单独研究某一文化现象,将是没有意义的。(一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988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