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画中,共分哪几种派别?

美术画中,共分哪几种派别?,第1张

早期哥特式

代表画家:契马布埃、杜乔、

乔托、马尔蒂尼、

洛伦采蒂

国际哥特式

代表画家:《威尔顿双连画》大师、

林堡兄弟、秦梯利、

罗昂祝福书大师

北方哥特式

代表画家:康平、扬·凡·艾克、

韦登

晚期哥特式

代表画家:博斯、格吕内瓦尔德

意大利文艺复兴

代表画家:马萨乔、乌切洛、

韦内齐亚诺、波提切利、

弗朗切斯卡、曼坦尼亚、

贝利尼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

代表画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提香、

乔尔乔内、丁托列托

意大利风格主义

代表画家:柯勒乔、柯列柯、罗索、

布隆齐诺

北方文艺复兴

代表画家:丢勒、小汉斯·荷尔拜因、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北方风景画

代表画家:帕蒂尼尔、

彼得·(大)勃鲁盖尔

早期意大利巴洛克绘画艺术

代表画家:卡拉瓦乔、卡拉齐、

圭多·雷尼、圭尔奇诺

佛兰德斯的巴洛克绘画艺术

代表画家:鲁本斯、凡·代克、

伦伯朗、扬·维米尔、

弗兰斯·哈尔斯、

雷斯达尔

西班牙巴洛克绘画艺术

代表画家:里贝拉、

迭戈·委拉斯凯兹、

牟利罗

法国古典主义

代表画家:尼古拉·普桑、

克洛德·洛兰

意大利洛可可艺术

代表画家:华托、

提埃波罗、卡纳莱托、

瓜尔迪

法国洛可可艺术

代表画家:布歇、

弗拉戈纳尔、

夏尔丹

法国新古典主义

代表画家:大卫、安格尔

法国浪漫派

代表画家:热里柯、德拉克洛瓦

19世纪

英国画派

代表画家:康斯勃罗、雷诺兹

西班牙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戈雅

英国浪漫派

代表画家:透纳、康斯泰博尔

拉斐尔前派

代表画家:米雷、罗塞蒂

法国现实主义

代表画家:柯罗、米勒、库尔贝

印象派

代表画家:马奈、德加、莫奈、

雷诺阿

后印象派

代表画家:塞尚、修拉、凡·高、

劳特累克、高更

纳比派

代表画家:博纳尔、亚维尔

20世纪

野兽派

代表画家:马蒂斯

表现主义

代表画家:鲁奥

意大利形而上学流派

代表画家:契里科

立体派

代表画家:毕加索

抽象主义

代表画家:康定斯基、保罗·克利

超现实主义

代表画家:卢梭、米罗、达利

抽象表现主义

代表画家:波洛克

波普艺术

代表画家:安迪·沃霍尔

  篇一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②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2、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②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内化与迁移:

 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2、体验几次日落内容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

 2、分析文中对罗曼罗兰塑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典故的使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音乐歌曲、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我心永恒》

 2、学生回顾刘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里关于村庄外景的描写内容;教师点出几个带“大”字的词语,引出西部旷远广博的特点。

 3、教师抒情性导入:用课件播放大西北的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无不体现一个“大”字。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关阙,有搅云长幡,有羌笛之怨。久远的丝绸之路、伟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对人充满了诱惑。大多数人去到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严。我们今天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来体验大西北的日落,体验世间的“大美”。

 4、用录音机播放课文录音。

 二、学生浏览课文,教师用课件展示课题。

 三、学生谈课文主要写作内容,找出写日落的主体部分,完成段落划分(本文结构很清楚,学生不用教师指导,应该能轻松完成。如果有学生将第二部分分成三段,教师予以肯定)。

 用课件展示段落划分

 1、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

 2、第二部分(2—23节)分写三次落日。

 3、第三部分(第24节)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四、学生谈第一部分写作的必要性。

 1、提出“世间有大美”,引出写作的主体,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备于与结尾照应。

 2、师生讨论“我每年去一趟x疆”一句的作用。

 ①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机会多、欣赏三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

 ②去的次数多,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与其它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五、研读第二部分师生互动过程:

 1、师:写景最重要要注意什么?

 生:抓住特征。

 师:本文写日落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生:颜色、形态。

 2、师: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三次日落在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比较有什么区别,完成后由两位同学分别就这两个方面发言(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1:(颜色上)第一次春联的红

 第二次灰白→血红

 第三次烧红了→热烈的红→炫目的红

 生2:(形态上)第一次勒勒车

 第二次硬币→一轮

 第三次躲在背后挥舞魔杖

 3、请学生体会用“春联”来写红的效果。

 生:体现出一种净化心灵的“静”(年冬的效果);更体现一种历史文化氛围。

 4、体会“勒勒车”写形的表达效果。

 生: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

 5、学生体会“硬币”的修辞效果。

 生1:圆(教师适当评价)。

 生2:写出一种苍白的感觉。与气氛相对应。

 6、学生讨论“躲在背后挥舞魔杖”的修辞效果。

 生1:变化多端。

 生2:热烈、神奇。

 生3:不可思议。

 7、学生发言三次日落颜色形态的变化表现出来的特点。教师总结。

 三次对日落颜色形态的描写,体现出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日落过程中有动与静的分别描写,也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体现(学生在文中划出相应内容)。

 8、师:除了对日落的直接描写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来表现的?

 生:侧面烘托;历史典故的渲染。

 9、师:请一位学生读出文中侧面烘托的句子并简要分析作用(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第一次惊呆了

 第二次遗忘脸上的红光

 第三次惊骇向红光走去自己的卑微

 10、师小结:三次落日,都有侧面的烘托,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变化,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由“旁观”到“向红光走去”的变化,这是落日对人的感染。三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热烈,一次比一次壮阔,由静态美到动态美,由“恍若梦境”的一瞬到“挥舞魔杖”让人倍感平庸的“惊世骇俗”,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画面。

 11、学生体会“向红光走去”的表达效果。

 生:双关。既是事实上行走的方向的陈述,也是心灵上依附的表现。

 12、师:“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面对三次落日,我们都被打动了,陶醉了。实际上,这样的落日,我们身边也有,天天都有。但是不是也像作者所写的这样,让人感觉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呢?

 学生讨论能否写出同样的落日,能写,如何写;不能写,为什么?

 师:美之为美,不只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感觉到了它,更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心灵上理解了它,接受了它。课文三次写日落,在我们的视觉当中融进了其它一些东西,虚拟出一个现实与虚幻并存的世界,让你纵览古今,神游中外。积蓄在我们身心深处的情结一旦被激发出来,我们便感觉到美了。

 13、师:实际上,真正让我们感觉西地平线上这三次落日伟大动人之处的原因,在于作者对历史、文化典故的回顾上。请学生回答文中三次落日引出的相关文化内容。

 生:第一次:左公柳(左宗棠征西)

 第二次:萨克斯曲《我心永恒》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

 第三次:匈奴的外迁成吉思汗(元朝的外扩)

 14、点名读课文第5段提及“左公柳”的内容。体会抒情性的描写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结合古人“折柳”典故进行开放性的分析,答案不一,可集中在思乡、为民造福、文人的雅行等点上。)

 15、师:大家一定看过**《泰坦尼克号》并为其主题曲《我心永恒》所打动。哪位同学说说这首曲子给你的感受?

 生1:悲伤的感觉。

 生2:死亡的气息。

 生3:悲壮而又令人感伤。

 师:也可以调过来说,“令人感伤又觉非常悲壮!”

 六、课堂反馈:生字词的书写与解释。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1、生字词的理解。

 2、描写一种自然景物。

  篇二天上的街市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是新编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个新诗单元,教材编者称之为“诗海徜徉”。单独设立一个“新诗单元”,这在初中语文教材我还是第一次。这反映了人们对诗歌,尤其是对新诗在观念上的一些变化。

 本单元编选中外九位现代诗人的十首诗歌,可以说都是精品佳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一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2)《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连串的联想当中放飞了,而这个联想的“中介”便是比喻。“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两个比喻,两层联想,把我们引进了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3)《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全新诠释,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天上的街市》编入本单元的第一篇,因为它很好体现新诗的特点,它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新诗的领域。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2)尝试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4)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由于文字上没有障碍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过来要埋怨新诗“没劲”。这首诗节奏和谐,音韵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清新朴素,描绘出一幅浪漫温馨的天国乐图。根据这一提示,教学目标(1)(2)应确定为本课重点。在朗读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诗读歌的丰富内涵来。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适当介绍诗人在创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中想象诗歌的图画美,在朗读中品析诗歌的情感美。(指导诵读)。(3)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4)比较——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做比较,从两者生活状况的不同上去理解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在教学手段上,采用配乐朗读磁带。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3)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说教学程序

 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为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用民间故事导入。教师或学生讲故事均可。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过着被禁锢,被束缚,难得一见的不幸生活。然而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里,我们将会见到与此完全不同的牛郎织女……。然后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整体感知

 在学生积极性已被调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作者、时代背景做一些介绍。通过朗读,理解领悟全诗,立意在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其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诗歌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目的,通过读来领会内容、探索问题。为了能抓住实质问题,我不按照逐段来分析,而依照:学读——想读——析读来分析课文。

 1、学读

 (1)、学生听朗读带或老师的范读,然后自己试读,在书上标记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教师评点、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音。

 (3)、配钢琴曲《星空》,全班小声读,享受诗歌的音乐美。

 2、想读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课外收集的关于星空的想象的传说、故事、诗文。

 (2)、教师示范(出示牛郎织女行空图):我看见牛郎骑着牛儿,脸上写满了幸福温暖,他在想什么呢?在想织女昨天的新花样织出来了没有?织女是个巧手的女子,也是个倔强的女子,什么事情不做到决不罢休。不过牛郎今天给她带的这本《中国织染》一定可以帮助她的。天河浅浅的,眨眼功夫牛郎就望见那似锦的云霞和云霞中春花般的织女……

 (3)、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4)、配乐,沉醉在想象中默读。

 3、析读

 (1)、夜幕降临,刹那间,远远的街灯全亮了;而这时,夜空中的星星也一下子现出了它美丽的容颜。试着读这一节,读出你看到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时的心情。

 ①老师示范读,指导朗读技巧:怀着惊喜的心情去读,重读“明”“闪”“明星”“现”“点”“街灯”。②学生练习读。③学生演读。

 (2)、①请学生读自己写的表现天街美丽富足的文字,其他同学闭目听。②作者在想象这一切的时候,有着怎样的心思呢?试一试,把你的心思读出来。③指名说出朗读时的体会,教师点拨:有一点向往、有一点赞叹、有一点想飞的感觉。④女生齐读。

 (3)、①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②学生轻声读。③指名学生读,在点评中引导学生总结: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温馨是通过重读“浅浅的”“不甚”“来往”“闲游”“提着灯笼在走”表现出来。④在注意重音的同时,尝试用语音语速来表现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美好。⑤指名朗读好的同学读。⑥师生交流听读时的感受。点拨引导学生明确读三、四节的要领:要读得轻柔舒缓,仿佛是坐着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摇曳,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

 (4)、背诵。

 (四)、总结扩展,领会内涵

 本诗的重点是学习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1、介绍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如诗中由“街灯”想到“星星”是联想。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情感形象的基础上创作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如诗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织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2、仿照示例写句。

 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续写下边的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简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显示这点,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三列宁格勒的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情感目标:领悟列宁格勒的人们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群体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与人格的高贵。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我们远离战争、饥饿和寒冷,战争的残酷、恐怖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你们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今天我们走进《列宁格勒的树》,去看看被围困了九百天的列宁格勒城的人们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刻,宁愿冻死也不砍伐一棵树的壮举,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去感受一下人性的光辉吧。

 (二)时代背景:

 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火炮妄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受到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德军迅速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化为泡影。于是,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残酷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21万余人。

 (三)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用线画出你不认识的字,用……线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用画出你喜爱的句子。

 1、学生读完以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

 踉跄(liàngqiàng)冻馁(něi)

 2、需要积累的词语:

 不堪回首战云密布阴云惨淡魔剑高悬座无虚席

 (四)探究课文。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最使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讨论交流:哪些细节、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

 2.重点讨论分析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

 本段写了悲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多地描写、渲染,只是用平静的笔触进行了简洁地叙述,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是哪三个细节呢?

 明确:小棺材、冻馁而死的孩子、旧铺板。

 作者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既没有女士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寒冷对她脸色和躯体的效果,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殊性,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叙述来说明问题,我们同样被打动了。看来,打动人心不光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样能产生感动的效果,这真是“殊途同归”啊!

 3.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

 学生思考并回答。

 4.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比,请同学们说说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在最艰苦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5.光有这样的对比似乎还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手法加以补充,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起了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6.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点,作者又例举了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列宁格勒的人们的一些生活状况:剧照贴满大街小巷,剧院天天夜里开演,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未间断……

 多么坚强高贵的人们啊,在厄运、苦难面前,他们仍从容地、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一群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精神强健的人,正因为他们具有树一样的坚韧挺拔的精神,才有了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的辉煌。

 7.能用《日历》里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他们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

 8.900多个日日夜夜啊,人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中,即使一个又一个离家失所的人冻死在街头,人们也没有砍伐一棵树来取暖,人们何以把树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生命是是无价的,但并不代表它是最宝贵的,正如裴多菲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树的绿色是被围困的人们心中的希望,的精神寄托。正是这一片绿支撑着他们熬过900个苦难的日子。

 9.请同学们结合《每天诞生一次》的内容,想象一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从烟雾里透出的曙光中醒来时,看到这片绿,他们会想些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他们在醒来的一刹那可能有一种陌生感,也有一丝庆幸的心理———“我又活过来了?”我还活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明天还能扑向崭新的太阳,还有见到下一个黎明的希望。对他们来说,生命即绿,假使有一天见不着绿了,那么,死亡也就来临了。

 10.同学们知道老山兰的故事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的钢铁战士血洒南疆,誓守国土,在炮火硝烟中,日夜陪伴我们战士的,就是绿色的兰花,战士们取名“老山兰”,他们把从阵地上采撷来的兰花栽在废弃的空罐头盆里或栽在阵地前沿的土里,甚至栽在了钢盔里。战士们精心呵护着它们,那墨绿色的叶片给炮火硝烟中的战士们带来丝丝生活的慰藉,绿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片绿而挺身而出。

 和平年代,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绿,人类与绿色应和谐相处。想想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们吧!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摧残眼前的这片绿呢?请爱护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们将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和力量。

 五.阅读比较、探究

 如果以《列宁格勒的树》为材料,你会如何接着写《每天诞生一次》或《日历》呢?试动笔写写看。

 〔参考答案:在《列宁格勒的树》的故事里,可以找到上述两篇文章的种种影子,包括共同的、不同的方面。如果与《日历》接,可以放在保存岁月的方式是把岁月变成永久的诗篇之后,或者放在书写每一天的日历那段之后。如果与《每天诞生一次》接,可以接到扑向崭新的太阳那句之后,也可以接到篇末。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接写方式,比如也放到《日历》的篇末。〕

 此项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互相解读这几篇课文,并不在一定要写成完全融为一体的一篇文章。还有,可以引用故事的基本素材,也可以只引用片断,还可以打乱顺序,比如从剧院天天开演说起。还要指导学生在叙述故事时不是原文照抄,内容要适度,文字要与主篇接近。

1高一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听听那冷雨》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选为“山水神韵”,作者从大自然的景物中获得心灵的韵味。本篇承接着上文《赤壁赋》古文的经典,开启着下文《再别康桥》现代诗的浪漫,是一篇富含神韵的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因此能理清文章的“形”,也就能把握住文章的“神”。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都明确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所以本篇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借景抒情的特点”是本篇教学的难点。

 本文的语言优美,深情,富含古韵,而文章的语言又是体现文章主旨的基础,所以“熟读文章,找出精美句子进行评析,体会语言的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案或图画,这些做法都是强调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启迪人的思维。在进入本课之前,用电脑出示资料配合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和谐的音乐,教师范读精彩段落。文配以图,文配以乐,创造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说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做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在课前预习时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出自己心中的“冷雨”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谁的画更符合文章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做简单的启发和引导。以图带文激发兴趣,以图带文加深理解,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另外,熟读文章,深挖教材蕴含的艺术美、思想性,是学生逐渐明白文章的感情是通过“冷雨”这一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1、结合资料介绍时代背景;

 2、播放音乐朗读课文,创造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熟读文章,体会文中“冷雨”实写和虚写的语句,学生回答问题;

 4、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心中的“冷雨”图;

 5、分组讨论谁的图更符合文章的意境;

 6、小结文中所体现的意境,或概括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7、布置学生作业,及时总结,预习下节《再别康桥》及时迁移本节课的文学鉴赏能力。

2高一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卫风·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叙事诗,它运用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女子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氓》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首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加强诗歌鉴赏的指导,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这对学生今后鉴赏诗歌起着引领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学习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3.了解《诗经》中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单元和课文内容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味“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因此,我将选用诵读法、提问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教学中我将进行以下学法的指导:

 默读感知法、答问法、质疑法、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主要分为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本课是一首弃妇诗,所以我以爱情为切入点,结合本文的故事情节,情境导入,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积累文学常识的重点。学生对1

 《诗经》知之甚少,介绍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能很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对学习本课也不无裨益。

 (三)检查预习情况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先让学生把不能明确的读音和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教师再进行解答。通过预习和释疑,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古代文学的学习,特别是诗歌的学习,不读难成其学,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主要手段,所以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个别朗读等方式,旨在让学生了解四言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弄清诗歌的故事情节,使学生逐步养成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五)研读诗歌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设计品读讨论活动,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指导学生研讨诗歌内容,分段解读诗歌,学生参与交流讨论,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个性评价,分析诗中比兴手法,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六)探究写法

 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氓的薄情寡义和女子的坚贞忠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对比手法进行探究,完成教学目标。

 (七)体验拓展

 在这个环节,我组织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同学们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培养学生善思、善言的能力,让同学对诗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有更深、更广的认识,拓展学生思维。

 (八)课堂小结

 我将以主旨解读作为本课的小结,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借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九)作业布置

 背诵全篇,积累诗歌。

 (十)板书设计

 (情节)(章句)(手法)(基调)恋爱(1—2章)赋热情、幸福氓婚变(3—5章)比、兴怨恨、沉痛决绝(6章)赋比兴、对比清醒、刚烈此板书直观明了,既展示了诗歌的内容要点,也展示了诗歌的最主要的写法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3高一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4高一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这是高一第二学期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将重点赏析,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学情介绍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词。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背诵这两首词,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这两点所以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③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三。

 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通过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5高一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台,因此,我将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

 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学生初读课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五)探讨初读疑惑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六)吟诵诗文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最近有不少年轻的朋友最近问我,说很想学习法语,问我有什么快速学习法语的方法,学法语难吗?对此我的心情是这样的。

法语同其他语言一样,它是一门学问。要做到精通,并非易事。法语同其他语言一样,它又是一种交际工具,所以特别对初学者来讲,正确使用法语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只能在语言的反复应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这就是我们行内常说的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学好法语,一定要把这些语言基本功打好,打扎实。

1、语音、语调要准确,

拼读规则要掌握。

学法语,首先碰到如何发音,如何拿调的问题。语音语调好,就像能写一手好字,或衣着整洁,给人以好感。因此,不要仅满足于能让人吃力的听懂,而要让人与你交谈时感到愉快,乃至惊喜。你也可以找一些交流社区论坛之类的多去和大家交流学习这方面。比如我个人创建的扣扣裙先搜索五一八再加上一九一最后是三七五数字连起来就是了,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在裙里问我的。

所以,这一阶段没法自学,一定要有老师指导。因为自己发音是否准确不一定都能自己鉴别,发音时有关发音器官的部位也需老师指点,更不要说有的同学会碰到清浊音分不清,[n]、[l]不分等发音上的困难。 在老师指导的前提下,通过听录音模仿,把语音、语调掌握好。

拼读规则很重要。掌握了这些规则,即使单词不认识也能读出来。更何况,许多法语词典里没个单词都注有国际音标。掌握拼读规则,自然是要分清字母名称与音素(元音与辅音)。

例如,字母e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发[e],甚至不发音,字母y 读作[igr k],不要与音素[y]搞混。字母顺序掌握是否熟练也将决定你将来查字典的快慢。

2."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学法语也必须天天练,反复练。

首先要大声练。有的同学怕难为情,练的时候嘴唇不怎么动,声音很小。这种学法会使你大声说时语音语调有走样的可能。课堂上需大声练,课堂外也应大声练。

另外要天天练,即使是周末,也应拿出一两个小时练,放假时决不能连续几天不碰,这对初学者来说是十分忌讳的。

一天不学,一天不练就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时间长了就可能跟不上,就可能失去信心。再者要反复练,短文都因能够背诵,常用句子应该能够脱口而出。这要下苦功夫,没有捷径可走。

3.用"滚雪球"方法学法语。

一本好的教材应该体现"滚雪球"原则,不能每课书之间毫无联系,老师当然也应该在每教新课时,要与已教的语言素材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时要有意识的把已学的东西与新学的东西有机结合。换言之,尽可能把已学的东西移入新的情景,用新的语法、词汇、修辞手段重复、扩充、应用。

4.怎么记单词?

有同学说单词记不住,有什么办法吗?

首先,最笨,但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还要默写出来。例如,像avoir,être这些不规则而又常用的动词变位,就应背得滚瓜烂熟。

当然,在死记硬背的前提下,也应该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单词学多了,你就会发现有许多规律可循。现举几个例子:

(1)通过缀词构词法来记单词:

前缀re-表示"再","重新"的意思

因此commencer (开始)

——recommencer (重新开始)

dire (说)

——redire (再说)

前缀in-,im-表示"无","非","不"的意思

因此possible (可能的)

——impossible(不可能的)

capacité(能力)

——incapacité(无能力)

构造动词用的后缀"-ir"表示"变化,改变"的意思

因此,grand(大的)

——grandir(变大,长高)

rouge(红的)

——rougir(变红)

后缀-able在形容词末表示可能性:

aimer (爱)

——aimable (可爱的)

manger (吃)

——mangeable(可吃的)

(2)许多形容词在变成阴性形式后加上-ment即可变成副词:

doux

——douce

——doucement(轻轻地);

naturel

——naturelle

——naturellement(自然地)

但,阳性形容词如以元音字母结尾,则直接加-ment:

vrai

——vraiment ( 真正地);

résolu

——résolument ( 坚决地),

当然,如形容词阴阳性是同一形式,也直接加-ment :

rapide

——rapidement (迅速地)

(3)许多名词从阳性形式变成阴性形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如:

eur

——euse un vendeur

—— une vendeuse (售货员);

un chanteur

—— une chanteuse ( 歌手)

teur

—— trice un instituteur

—— une institutrice ( 小学教师)

un lecteur

—— une lectrice ( 读者)

5.有的同学觉得名词很难记,

其实也有一些规律可循。

1)以名词词末的字母来区分其阴阳性。

a) 以辅音字母结尾的名词,大多是阳性;以元音字母a, i, o, u结尾的名词大多数也是阳性:

le lac ( 湖),le salon (客厅),

le temps (时间), le pied ( 脚),

le parti (党),le zéro ( 零),

l'opéra (歌剧),le tissu (布)

b) 以-e结尾,且e 前是元音或双辅音字母的名词大多是阴性:

l'année (年), la pluie (雨),

la famille(家), la roue(轮子)

2)从词义上看,除了人与动物按其性别分阴阳性外,也有一些规律可循,举几个例子:

a)凡属树名、季节、月份、星期、度量衡、金属的名词大多是阳性:

le pin (松树), le pommier ( 苹果树),

l'automne (秋季),septembre (九月),

le mardi ( 星期二), le mètre (米)

le gramme ( 克), le fer ( 铁),

l'argent (银)

b) 水果名、学科名称多为阴性:

la pomme (苹果), la cerise ( 樱桃),

la chimie ( 化学),la grammaire ( 语法)

3) 从音上也可辨别名词的阴阳性

a) 一般说来,词末以元音(注意不是元音字母)结尾的名词大多是阳性:

le repas [-a] ( 餐),

le bureau [-o](办公室),

le nom[- ] (姓),

le restaurant [- ] (饭馆),

le bijou [-u] (首饰)

b) 以辅音(不是辅音字母)结尾的名词大多是阴性名词:

la chaise [-z] (椅子),

la porte [-t](门),

la table [-l] (桌子),

l'heure [-r]( 小时),

l'actrice [-s] s( 女演员)

6.单词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反义词、同族词、或同类词等方法分类归纳记忆:

1)同义词、近义词:

vite = rapidement (快)

joli = beau (漂亮的)

2)反义词:

grand ( 大的) ≠petit( 小的)

long ( 长的) ≠ court (短的)

3) 同族词:

diriger vt (领导)

digigeant n ( 领导者)

directeur, trice n (经理)

fleur n……t (花)

fleurette nf (小花)

fleurir vi (开花)

fleuri adj (正在开花的)

fleuriste n ( 花商)

4) 同类词:如famille (家),可以把下列词归纳记忆:

grand-père(祖父,外祖父),

grand-mère(祖母,外祖母),

père(父亲), mère(母亲),

mari, époux(丈夫),

femme, épouse(妻子),

enfants(孩子), frère(兄弟),

soeur(姐妹),

beau-père(岳父,丈人;继父),

belle-mère(婆婆,岳母;继母),

beau-fils, gendre(女婿),

belle-fille, bru(媳妇),

oncle(伯父,叔父,舅父),

tante(伯母,叔母,姨母),

cousin,e (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

总之,学法语一定要下苦功夫记、背、大声朗读、背诵,天天听,天天讲,大量阅读,可以看不同版本的法语教科书,多做笔头练习。

学习时还要多动脑筋,多找规律性的东西,同时注意许多特殊的例外。我们还是不能铺开来面面俱到,只是举一些例子供初学者参考,每个人也可摸索适合自己的一些方法,同学之间也可多交流。

 引导语:《雷电颂》是五幕话剧《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场,作者是郭沫若,以下是我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雷电颂》教案设计,欢迎参考阅读!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 一 ) 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 二 ) 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 三 )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 四 ) 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 五 ) 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 六 ) 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 七 ) 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 一 ) 必知点:

 1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 ( 1892—1978 ) ,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 屈原简介:

 屈原 ( 约前340—约前278 )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3 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写作意图: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 二 ) 重点:

 4 作者笔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婵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郑詹尹: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帮凶

 5 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3部分是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6 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的结构和特点 ( 《雷电颂》 )

 ( 1 ) 结构层次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风 ! 你咆哮吧 ! ”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 ”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 ! ”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 2 ) 艺术特色

 ①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它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耀夺目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

 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整个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7 一些物象的象征义及蕴含义

 ( 1 )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 2 )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 3 )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身子自由时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 4 )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 5 ) 土偶木梗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指河伯神像,其二指在《九歌》中抢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 三 ) 运用点:

 8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 写一篇读后感,联系现实谈一谈你的体会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 阅读全文,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提示:诡谪 咆哮 潸然 痉摩 稽首 踉跄 睥睨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尚飨 ( 注音、释义自己动手查工具书 )

 2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出划分的依据

 提示: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勒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是发展,也是本文的核心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高潮,写婵娟之死表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3 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乙庙之正殿……名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 郑袖、勒尚设下毒计要毒死屈原,执行者就是郑袖之父郑詹尹,他千方百计劝屈原饮下那杯酒,屈原没喝,最后他说:“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 ”这表现了这个刽子手什么样的心理

 提示:急于毒死屈原,故意使用激将法来“激”屈原喝下毒酒

 4 学本文,要有感情地准确朗读《雷电颂》部分,准确地体会屈原的情感所以,首先要注意朗读中的节拍停顿下面两段对白,节拍停顿正确的项是:

 ( 1 ) A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 !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

 B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 !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

 C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 !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

 D 啊,我/思念那/洞庭胡,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 !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

 提示:D

 ( 2 ) A 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B 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C 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D 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

 提示:C

 5 屈原的内心独白 ( 《雷电颂》 ) 是本文的核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对这一部分进行层次划分,并作分析

 提示:《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可划分为二个层次

 第1层:从“风 ! 你咆哮吧 ! ”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 ”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坚固”的黑暗、阴惨的宇宙前,他不能不对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于是,他热切地呼唤和祈求那些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眩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间的长剑化做自己“心中的长剑”在呼喊声中,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屈原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内在的力量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 ! ”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 ! 烧毁 ! 烧毁 ! ”是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是象征暴戾、奸诈、怯懦的怪力乱神这样,屈原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

 总之,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6 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 ( 用一种具体事物来表现一种特殊事物或特殊意义 ) 独白中的风雷电象征什么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什么

 提示: ( 略 )

 7 简要分析《雷电颂》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提示: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 ! ”“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 ”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期望风、雷、电;而“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词语,无比愤怒地对恶神进行斥责这样,就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也使整个独白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8 《雷电颂》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在《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急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他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9 婵娟在这场戏中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她的出现,对塑造屈原这一人物形象、展示全剧矛盾冲突有什么作用

 提示: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形象她爱戴、崇敬屈原,把他当作“父亲”、“师长”;她虽然是“普通人家的女儿”,但是却深明大义,知道“做人的责任”;她不屈服于公子子兰的威逼利诱,甘愿为搭救屈原而献出生命,这一切都突出地体现了她高尚、善良、纯真的品质通过婵绢为正义而献身的行动,有力地衬托屈原正气凛然英勇无畏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10 综观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屈原这一伟大形象,联系当今,谈一谈自己如何从行动上向屈原学习

 提示: ( 略 )

第一,教师自己读

书本里“快乐读书吧”部分推荐的书,特别是必读书目,教师一定要找来仔细读一读,形成自己的思考,沉淀成自己的东西。

第二,整本书阅读的能力是在单篇阅读中积累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会很吃力,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整本书阅读需要方法、技巧,阅读很厚的书需要毅力,这些都应该在平时单篇的教学中落实、渗透。

第三,营造时间、氛围

老师要为学生读书,创造时间,营造空间、氛围,最好可以有固定的时间,哪怕是10分钟,让学生可以读书。

第四,要多多引导孩子交流

无论是指导读书,还是上课讲一篇文章,老师们一定要多多引导孩子交流,说出阅读感受。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愿意交流的话题,这样学生慢慢地就会真正把读书当作喜欢的事情,越交流、越分享,越喜欢。

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

家长可以做这三件事儿——

一、家长自己要有阅读的意识、阅读的习惯

如果家长每天都不看书、不看报纸,整个家里也没有一本像样的书,想让孩子读书是不可能的。

我们经常在书店里听到家长对孩子说,“家里买了那么多书,你还没看完又要买书了,这个你读得懂吗?”

这样真的很遗憾,小朋友可能因为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交流,内心里刚刚燃起了读书的兴趣,火星可能就这样被扑灭了!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儿。

二、在家里创设阅读的环境

家长要在家里给孩子创设阅读的环境,可以给小朋友专门布置一个小书房。比如,布置一个小书架,上面摆上一些书。孩子看完的书可以捐赠或者拿去和同学交流,再补充新的书。家长为孩子创造阅读的环境,真的非常重要。

三、不论多累,最好每天给孩子读书

我有一段时间工作很累,可是晚上还要读书给儿子听,读着读着我就开始乱读,马上要睡着了,儿子把我摇醒,让我绘声绘色地读。

成年人的生活压力很大,工作很辛苦,但即使这样还是要坚持给孩子读一点书,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可以,最好也翻一翻孩子的书,在晚饭或者路上和孩子交流,哪怕只言片语也是很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001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