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陶渊明喜爱植柳

为什么陶渊明喜爱植柳,第1张

  陶渊明爱柳,他每居一处,门前必植数株。“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他自号为五柳先生,这些古朴的柳,正是陶渊明澹泊、真淳而又孤傲的人格象征。杨柳自古以来是家园的一个古老象征,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随风飘荡的柳条儿,依依相偎,好似亲人执手难舍,寄寓着无限的情谊。柳树是陶渊明田园之思的一个情结,在他出仕远行,都要抚柳相约,与柳道别。然而人事蹉跎难料,草木荣枯难测,每次他归来,都见“兰枯柳亦衰”,如此的残景,令陶渊明感到“遂令此言负”的无限悲凉。当陶渊明这只飞鸟在仕途飞倦的时候,家园才是他真正的托身之所。杨柳给他的隐逸生活添了无尽的雅趣,让他的灵魂安了家。只是柳絮飞杨,柳叶落尽之时,又令陶渊明感到人生若寄,祸福无门,生命是易逝的,世态也是那么的薄凉。

  柳树在一定程度上又是陶渊明自傲于家族荣耀的象征,晋书中曾有记载,陶侃每驻兵一地,便令部下在各营房前遍植杨柳。唐时李山甫有诗吟隋堤柳:“但经春色还秋色,不觉杨家是李家。背日古阴从北朽,逐波疏影向南斜。”杨广开运河去扬州看琼花,便在河堤遍植柳树,并给柳树赐姓为“杨”,至此便有了杨柳这个词。杨广其实是个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人,具有很多文人所备的品质,可惜却错是个皇帝。这里的杨柳又寄寓了帝王江山的飘浪浮沉,也写尽了历史河流的沧桑。六宫粉黛红颜丑,帝王江山杯中瘦。运河千年琼花路,流尽黄金望孤舟。无论曾经有怎样的风华兴盛,也终有落寂衰亡之时,历史的轻烟会如梦一般地消散,那些风云变幻的时空终究会尘埃落定。陶渊明钟情的柳,与他家族的兴衰沉浮亦有着更多的内蕴。而陶渊明植柳爱柳的情结,又是否有着更多无言的隐喻?

     “从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到清王朝覆亡之时,历史已经走过了一千五百来年的历程。在这漫长的时光中,桃花源一直是尘世的宠儿,人们对它美誉有加,极少有诋毁之词。正如刘中文《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所言,作为陶渊明文化精神的一个侧面,“桃花源”被后代士人普遍接受,从此中国士人有了新的精神寄托,而且不断地苦苦寻觅这个精神天堂。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时代的巨变使唐人的桃源情结日益加重,几乎每个咏陶诗人都必言桃花源。在唐诗诸多的涉陶文化意象中,“桃花源”这一文化意象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数难以统计。士人还以“桃花源”(桃花坞、桃花溪、桃花谷)为题,用诗歌描绘出一幅幅风情各异、奇幻多姿的世外桃源图,构成了唐代缤纷绚丽的桃源长卷刘中文。”

   

       数十年来,“桃源情结”催生了无数的乡村旅游景点,刺激了经济的增长,然而在旅游研究者看来,这并不值得叫好。例如有人说,作为旅游者观览对象的桃源佳境,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一种原始意象,是中国人对日益失落的原始家园的一种回归与追思,这种追思因旅游者远离自己的故乡而显得更加迫切。可以说恋乡情结引发了桃源情结。旅游者从自己不得已远离故乡,不自觉地意识到桃源这种人类家园,因不可遏止的力量,正变得喧嚣、躁动和紧张,而日益失去其安宁、和谐、舒缓的原始情调和温馨氛围,预感到人类正逐渐失去其原始家园。一种回归的愿望在桃源情结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不断产生和释放。桃源这种原始意象,是中国人重复过千万次的集体无意识现象。它驱使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士大夫到古风犹存的乡村去体味原始家园和自己故乡的风韵,它塑造了华夏民族“向后看”的收敛的旅游性格,而没有形成如西方民族那般面对自然、勇往直前的旅游个性谢贵安。言下之意,“桃源情结”是保守的、落后的、逃避性的,因而相关的旅游也是可悲的。大概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桃花源”这类旅游现象,不过是利用人们落后的心理积极地赚钱罢了。

       究其实,现代人心中的“桃花源”根基极深,在网络上诸如“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世外桃源”的话题很多,诸如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拥有一个桃源,这个权利是没有人可以剥夺的。人们为了现实不得不奋斗,但是在他们心中的浪漫永远不会褪色,正如陶渊明一般。有人则将包括沈从文湘西小说在内的20世纪20、3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的“桃源情结”与西方宗教中的“乐园”意识相比照,从人类精神家园与终极关怀的角度对沈从文小说的思想价值给予了更深层次的阐释,从而把沈从文的思想探索提升到了人类关怀这一更高的层面。20世纪以来沈从文等作家体现的“桃源情结”,其对立面恰好也就是城市的嘈杂、污染、拥挤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如自私、争吵、尔虞我诈、冲突等。人们尽可以说,中国人对农业社会的城市转型为商业社会的城市感到不适应,很多人从乡村来到城市生活,觉得反差太大,极不适应;然而却无法肯定祖祖辈辈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没有任何城市病,更无法肯定城市人特别喜欢听汽车的噪音,喜欢人群在身边挤来挤去,喜欢污浊的空气,喜欢互相欺骗、互相冲突的人际关系,热衷于坑蒙拐骗而不知疲倦。说到底,城市人能够适应这一切,但不可能喜欢这一切。

       有人也许会把陶渊明看作“逃避主义者”,然而事实上他并不是。他想要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如果他是逻辑家的话,他也许会决定出家去做和尚,彻底逃避人生。可是陶渊明是酷爱人生的,他不愿完全逃避人生。在他看来,他的妻儿是太真实了,他的花园,伸过他的庭院的树枝,和他所抚爱的孤松是太可爱了;他因为是一个近情的人,而不是逻辑家,所以他要跟周遭的人物在一起。他就是这样酷爱人生的,他由这种积极的、合理的人生态度而获得他所特有的与生和谐的感觉。这种生之和谐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诗歌。他是尘世所生的,是属于尘世的,所以他的结论不是要逃避人生,而是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陶渊明仅是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庭的怀抱里去,结果是和谐而不是叛逆。

       幸亏有了桃花源,我们还知道人性与常态是最可贵的;还知道很多事情“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还知道“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为此,我们就更要真诚地感谢陶渊明这个伟大的哲人了。

若陶渊明遇上了李清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最著名的一句诗了。诗人的笔下,超脱世俗的生活,恬静闲适,就像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离开社会人,成为一个象征意义上的自然人,仿佛是诗人内心永久的追求。

在《桃花源记》中,“不知有汉,何论魏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显然表达的是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对世道昏聩的控诉。陶渊明一生入仕多次,但都不长久。为了自己清高与理想,他愤而数次辞官,归隐乡邻。即使在十分穷困潦倒时,也“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现了一个大诗人、大思想家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品格。他的思想甚至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陶渊明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中国隐逸诗人之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一句,同样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伤感与激愤。作为中国南宋词坛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诗词,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其前期作品,大多表达了对美好悠闲生活的写照,后半生作品则含泪书写了悲苦、凄苦人生的境遇。李清照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如果陶渊明遇上了李清照,他们处于同一个时代。这两个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的人,会走在一起成为一段佳话吗?我以为不然,理由:三观不同。

俗话说,三观同,行相随。陶渊明,何许人也,大丈夫中的智者。曾当做县太爷,也曾做过军中幕府,壮志不可谓不高远,理想信念不可谓不坚定。但是,最终离开官场,遁入民间,喜欢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想生活。何也?性格使然。纵使不能改变这混沌的世道,也能改变自己的行为,从不为五斗米折腰!至死至终,是人们崇拜的偶像。他的作品中,从没有一丝一毫的唉声叹气!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反观易安居士,自从金兵祸乱,与丈夫在这纷乱的世道中流离失所,丢失金石玉器、文玩字画,丈夫去世后,就开始一蹶不振,每每看到秋叶枯黄,也会伤心流泪,感叹人生的悲苦。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因为事情一旦发生,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

我们纵使不能改变世道,不能改变境遇,不能改变别人……也一样能改变我们的内心!做一个坚强的人,做一个充满乐观品质的人!远远比整天哀伤、叹气、寻死觅活,内心悲苦要强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易安居士改嫁后,生活依旧孤苦的主因。心若死,走进蜜州,依旧不会有甜味。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的最大困境,不是外部环境的恶劣,不是别人的关心与冷漠,最大的因素,在于自己的内心是否强大!是否强大到,我们可以坦然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很明显,陶渊明是洒脱的,易安居士是悲苦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俩即使冲破时空限制,在命运之神的巧然安排下,在某个时间、某个空间幸运地走到了一起,也不会幸福!毕竟价值观不同,内心的方向也就岔开了。

  陶渊明有一封写给他五个儿子(俨、俟、份、佚、佟)的信中有这样几句话:

  余尝感仲儒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

  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曾经对东汉高士王霸贤妻的话语有所感慨,拥着破棉絮坐在床上,儿子形貌丑陋有

  什么好惭愧的呢?古今同理。我只是遗憾邻居中没有求仲、羊仲那样的高士,家里没有老

  莱子妻子那样的老婆。心中怀着这样的苦楚,只有独自深深感到愧疚。

  “室无莱妇”( 家里没有老莱子妻子那样的老婆),说明陶渊明对他的妻子有所不满。刘向《列女传》记载,楚国人老莱子不愿意出去做官,隐居在蒙山之南。楚王想让他出去主持楚国的政局,老莱子的妻子跟他说:“我听说,可以给你提供酒肉的人,也是可以鞭打你的人;可以给你官做的人,也是对你施加铁制刑具的人。先生倘若吃了人家的酒肉,领了人家的官俸,这些都是受制于人的事情。生在乱世而受制于人,能够幸免于难吗?”老莱子听后,深表赞同,于是便带着妻子向南跑到江南某地隐居去了。可见,陶渊明所不满意于自己妻子者,乃是她未能对自己的弃官归隐表示充分理解。

  但是,多种文献记载中,陶渊明的妻子翟氏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女人。萧统《陶渊明传》有“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的话,李延寿《南史·隐逸传》有“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云”等语。

  文献记载跟陶渊明的说法有这样的出入,既不能说是陶渊明故意冤枉自己的妻子,也不便断言就是萧统等人充当和事老,逢人先说三分好。实际情况大约是这样的:陶渊明的妻子是通情达理的,对丈夫的辞官不做基本也是支持的。但是,由于丈夫辞官之后,没有了固定的官俸收入(陶渊明所说的“五斗米”),家庭生活经常陷入困境,愁闷之中,她不免有所抱怨。陶渊明是洁身自好的文人,把自己的弃官归隐看做势在必行的壮举,恨不得所有的人都立即表示赞同。自己的妻子竟然把柴米油盐的困难,归咎于他的这一壮举,当然会很不高兴的。

  萧统《陶渊明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陶渊明做令的时候,准备让人把所有公田都种上可以酿酒的粘高粱,并且得意地说:“这下子我可以尽情陶醉在酒中了。”可是,他的妻子坚持要种稻子。最后的结果,陶渊明做了让步,二顷五十亩种了粘高粱,五十亩种了稻子。通过这件事情,不难看出,比起翟氏,陶渊明实在是有些迂腐、自私,只顾自己的爱好,不考虑一家人的生活。梁实秋说“翟氏较渊明为达事”,诚哉斯言!从此也可以想见,陶渊明是个甩手掌柜,陶家老小的生活都是由翟氏一手操持的。作为主妇,翟氏不能像丈夫那样率性胡为。

  陶渊明虽然迂腐、浪漫,但是,他也并非完全不能体谅妻子的苦衷。在《咏贫士七首》其七云“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饥荒之年,一家老小都在饿肚子,妻子对着丈夫哭泣。此情此景,陶渊明心中也是深感忧虑的。

  陶渊明的“室无莱妇”之叹,正好可以说明:他的妻子翟氏是一个能持家的好女人。倘若她也像陶渊明那样浪漫,一家人就只好喝西北风过日子了。

1陶渊明写酒的诗句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欢然酌春酒,摘我圆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

还有一首诗

饮酒

东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求李白与陶渊明关于酒的诗句

李白与陶渊明关于酒的诗句: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陶渊明《饮酒·其五》

3、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 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4、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陶渊明《饮酒·其五》

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 李白《行路难·其一》

6、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 李白《客中行 》

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8、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人物介绍: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3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句

陶渊明的饮酒在中国古诗文历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产量非常多,风格独特,对后世诗人有着深远影响。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下面是我自己整理的陶渊明的部分以饮酒为题的诗。但是陶渊明的饮酒诗绝不仅限于此!

1《饮酒 十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2《饮酒 十二》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3《饮酒 十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4《饮酒 十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5《饮酒 十五》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6《饮酒 十六》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7《饮酒 十七》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8《饮酒 十八》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9《饮酒 十九》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10《饮酒 二十》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4陶渊明的诗饮酒的诗句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字词注释

结庐 :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5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句有哪些

1《饮酒 十一》--- 陶渊明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2《咏菊诗》---陶渊明秋菊有佳色,不同桃李枝。

成蹊在其下,秾艳能几时?惟爱此霜杰,单含贞秀姿,故人都壶至,赏趣聊赋诗。3 《和郭主簿》---陶渊明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4 《饮酒》其五 ---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 《饮酒》其一---陶渊明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诗人。陶渊明,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

他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他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

说这五 柳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 作五柳先生。

6陶渊明的关于酒与菊的诗句有哪些

陶渊明咏菊诗

(一)

秋菊有佳色,不同桃李枝。成蹊在其下,秾艳能几时?

惟爱此霜杰,单含贞秀姿,故人都壶至,赏趣聊赋诗。

(二)

今生几丛菊,花色又新变。披甲老铸金,西风任酣战。

群芳争媚春,晚节孰为殿。结契浑忘言,应为人所羡。

(三)

采菊东篱下,晨光犹熹微。繁霜拂我帽,零露沾我衣,

寒英自秃发,败叶徒翻飞。荣枯有常理,吾意且忘机。

(四)

芳菊开林耀,因风传冷香。荷鉏不知倦,时为栽花忙。

岂止供欣赏,还宜充糗粮。食之可延寿,有酒须尽觞。

(五)

菊解制颓龄,斯为却老药。花叶附枝干、未尝见凋落。

吾生虽有涯,此命久已托。无酒空服华,闲*亦云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字,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对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和郭主簿

晋·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陶渊明关于“饮酒”的诗句有哪些

《饮酒》作者: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杂诗 其二》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饮酒 其九》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 二十》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文/四月默

在尔虞我诈、波诡云谲的魏晋政坛,入世的人有光芒四射,成为流传千古的政治家的;也有人在入世之后发现壮志难酬,更迭波动的政坛根本无法实现他的人生抱负,于是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的;更有对朝堂失望,选择处江湖之远,静静过好自己生活的。陶渊明便是在政坛失意之下,选择归园田居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他归隐山中,与花草虫鸟相伴,望山中云气怡然自得,过着旁人眼中佛系的生活。

陶渊明出生于中国历史上最浪漫自由的时期——魏晋时期,这个时代战乱频发,政权更迭频繁,他的曾祖父陶侃是历史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的东晋大司马,位高权重,令人折服,颇受朝廷倚重,他的爷爷陶茂,乃武昌太守,管理一方,父亲陶逸也是延续了祖上做官的传统,做过安城太守,算得上是簪缨世家。所以出生优渥的他,自小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最为传统的儒家教育之下,也理所当然的走上了那个时代读书人最光荣的路——入仕,可是他的仕途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可以说磕磕绊绊。

那个年代,不少人崇尚五斗米教,偏偏他与众不同,不为五斗米折腰,五度出仕,先后为州祭酒、军幕参军、刘敬宣建威参军、彭泽县令,旁人挤破脑袋想要争取的官职,他却三番五次辞去,因为他有心无力的事情太多了,而与他志同道合的人太少太少,在朝堂之上他已经筋疲力尽、力不从心了,拖着疲倦的身子,望着斑白的鬓发,他叹了口气回到农家去过随心所欲的生活。

每个人都会自己最喜欢的花,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姿态,每种花象征的意义也各有不同,爱好看似简单的喜好之别,其中蕴含的却是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有人喜欢雍容华贵的牡丹,牡丹寓意着富贵吉祥,有人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因为荷花品性高洁,而陶渊明最喜欢的便是菊花了。菊花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开在硕果累累的秋季,大片大片的**菊花开放,叫人好生欢喜。他对菊花的爱世人皆知,所以才有“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这样的句子流传至今,他喜欢菊花不是表面的喜欢,他会亲自种菊花,为它浇水施肥,为它写诗。他曾在《饮酒其五》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自然又闲适,远离尘世的喧嚣的生活太美好,在东篱下采菊,和青山相伴,不理会那些尔虞我诈的声音,也不触碰那些阴暗恶心的世事,如此隐逸。

文人墨客总是有一种相同的爱好——喝酒。李白爱酒如命、李清照也喜欢饮酒作乐,陶渊明也是酒的十级粉丝。喝酒之后,人总是灵感爆棚,洋洋洒洒能够写出许多千古流传的名篇,可是喝酒也让人的惆怅更加惆怅,酒是个好东西,让人灵感突发、文思泉涌,也是个坏东西,喝酒容易误事,容易让人疯疯癫癫干些不合规矩的事情。这个东西在陶渊明的诗中出现过多次。他以饮酒为题写下多首诗,他写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他是喜欢菊花酒的,这种酒兴许是个忘忧的好东西,也或者他希望可以借此酒忘忧,只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一切不过是徒劳而已。人碰见喜欢的东西,总是容易克制不住自己,陶渊明也毫不例外,在重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会提前酿造菊花酒,喜欢自己动手的陶渊明自然也做了菊花酒,可是这酒诱惑力太大了,陶渊明竟然提前把酒开封喝光了,等到了重阳佳节,酒坛空空什么也没有了。在酒中他可以寻找到他向往的自由,在酒的麻痹下他甚至可以做他的黄粱一梦,想象着自己施展了才华,抱负得以实现,成功走上了人生巅峰。

相比于很多文人喜欢书法、喜欢绘画这些陶冶情操的兴趣爱好,陶渊明的喜好显得有点与众不同,他居然和山间农夫一般爱好耕田。在他眼中,他不是文坛矩形,高处不胜寒,只知道舞文弄墨的,他接地气,喜欢种庄稼。归园田居时,他喜欢带着锄头去耕地,穿着蓑衣,带上一些农耕的工具,早出晚归,悠哉悠哉的耕地,悠哉悠哉的施肥,悠哉悠哉的浇水,如此闲适,他写下了诗句“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披星戴月又如何,只要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便是最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旁人根本无法感同身受,只有他自己明白。

他的兴趣爱好是广泛的,他和文人墨客最大的相似点便是喜好诗书。他喜欢读书,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进步,读书让人充满智慧,才华横溢的陶渊明很喜欢读书,可是他读书又和旁人有那么点区别。旁人读书是字字读的响亮,句句明白意思,而陶渊明就不一样了,他不纠结每个字词的意思,只是追求个理解大概意思即可,这搁在我们这个时代,兴许会被人嘲讽他不认真、不用心,可他图的就是自个高兴,读书不追求那些大知识、大道理能够吸收多少,只要高兴就行了,这个小目标看起来容易,其实也难,书与人的相遇也是靠得缘分的。他一辈子读了很多本书,真正能够让他念念不忘,时隔很多年仍旧历历在目的并不多。

很多时候都觉得他就像我们身边一个在普通不过的闲人,并不是那么高高在山,只可远观不可闲聊,他平易近人,也爱散步。就跟我们晚饭后散步一般,走走停停,全凭自个喜好,他在无聊的时候也会拄着一个拐杖,走出他的农家小舍,一个仆人也不带,就这样随意走走,看见鸟儿在天上成群结队的飞,看着云儿出岫。与大自然拥抱真的很舒适,呼吸着田间新鲜的空气,嗅着雨后泥土的味道真的很不错,这种快乐是微小的,却也是满足的,满足到让他想要一辈子都可以像那一天一样。

在他眼中金银财宝是虚的,物质生活与他而言,根本不重要,他甚至嗤之以鼻,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哪怕“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都觉得怡然自得,身处陋巷,只要自由自在,只要随心所欲,就是最美的地方,他注重的始终是精神生活,只要精神富足,哪怕潦倒落魄也没有关系。

他有梦,那些梦在《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短短几百字,呈现出的是一个世外桃源,令人念念不忘,千百年后仍旧有人想要去一探究竟,这种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叫人心驰神往,可是这样美的世界寄托的却是陶渊明的一声叹息,现实生活是黑暗的,黑暗到让他不忍直视,只有在文章中去写下自己最美好的愿望,这种愿景很难实现,他明白,所以他选择了处江湖之远,过着最普通的农夫生活,看似平淡的度过每一天,只是他的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一直都没离开过他,否则何必借酒消愁,何必那么多叹息又叹息。

真正的浪漫大抵就是这样吧,生活让人喘不过气来,可他愿意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随心所欲的追求自己最单纯的小美好,如此而已,看似寻常,却是最最难得可贵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002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