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第1张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6篇)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1

  七夕的由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七夕节传说第一则

 《织女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 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七夕节传说第二则

 很早以前,山里住着户人家,老人们都死了,家里剩下了兄弟俩。老大娶了媳妇,这媳妇心眼不好,老想独霸老人留下的家业。

 有一天,二小领着狗去放牛,到了地里,他拍打着牛背说:“牛哇,牛哇,我想睡会觉,你可千万不要乱跑。”老黄牛像听懂了人话,低着脑袋“哞、哞”地叫了几声,甩打着尾巴在他身边吃起草来。二小躺在草地上睡着了。

 错过中午,嫂嫂提着罐子来给小叔子送饭,见二小正在睡大觉,照他身上狠狠地踢了一脚。二小醒了见是嫂嫂,慌忙爬起来,站在地上像个愣鸡。

 嫂嫂把饭罐子往地上一搁,气呼呼地说:“你倒自在,撒着牛睡大觉,牛丢了我才和你算账哩!”说完,她一扭屁股走了。

 二小的肚子早就饿了,捧起罐子刚要吃,身边的大黄牛一头把罐子撞了,罐子摔了个稀巴烂。大黑狗见了地上的饭,张口就吃,不一会,就把地上的饭舔了个一干二净。

 二小瞅着碎罐碴子害怕了,觉得回家也没好儿。他长叹一声;“唉,怎么我就这样命苦啊!”

 二小的唉声刚落,大黑狗扑通一声倒在地上,鼻子口里流血,一会儿就断了气。他这才明白,嫂嫂在饭里下了毒药。

 二小心想:看来不能和这个害人精在一块过了,要不早晚得死在她手里。日头儿快落西山时,他赶着牛回了家。一进院子,扭头见哥哥打外边回来,二小心里一酸,两眼止不住地流泪。哥哥见弟弟这样伤心,不知家里出了什么事,忙问:“你为嘛这样难过”“我把嫂嫂送的饭罐子打了,狗吃了地上的饭就死了。”哥哥听了,心里明白了八九,斗又斗不过家里的女人,为了难。

 二小哭着说:“哥,咱们分开过吧。”哥哥见弟弟说要分家,更做难了,一来弟弟还小,二来他外出做买卖;家里没有帮手也不行。要是在一块凑合着过吧,又怕弟弟有个三长两短。

 二小见哥哥发愁,就说:“哥,家里什么物件我也不要,只要那头牛。”弟兄俩在院里说分家的话,媳妇听见了,打心眼里高兴。她手扒着门框冲着丈夫说:“往后各过各的好,我做主依了二弟!”

 哥哥眼里噙着泪花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二天,二小赶着牛车走了。走来走去,越走越远。二小心想:老是这么走,走到多时是个头干脆就住在这吧!他把牛车停下,砍了好多树枝子,就着山坡儿搭棚。棚子搭好了,就和老黄牛在这儿落了户。

 那头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界,已经跟着二小过了一年多,这一天夜里死了。老黄牛死后,一连给二小托了三个梦,梦里对二小说:“到明天午时三刻,我要回天庭去了。我走后,你把我的皮子剥下来,等到七月七那天,把它披在身上,保你能上天。王母娘娘有七个闺女,那天她们到天河里去洗澡。记住,那个穿绿衣裳的仙女就是你媳妇。你千万别让她们看见你,等她们都到了水里,你抱了衣裳就往回跑,她准追你。只要你回了家,她就不会走了。”

 第二天,二小见老黄牛死了,不吃也不喝,手摸着它光啼哭。后来就把牛皮剥了,留下牛皮埋了牛,又在牛坟上跪着大哭了一场。

 七月七那天,二小披上牛皮,立时两脚离了地,飘飘悠悠来到天河岸上,他悄悄地躲在树林里等着。一会儿,王母娘娘的七个仙女来了,她们一个个脱了衣裳,扑通扑通跳到了水里。

 二小瞅准了那身绿衣裳,窜过去抓起来就跑。三仙女见有人抱了她的衣裳,打水里出来就追。紧追慢追,追到二小家里。三仙女问二小为什么拿她的衣裳,二小说想让她做自己的媳妇。三仙女再三说天规不容,二小一再说人间比天上好。三仙女见二小长得好看,也动了心,就应了他。打这,三仙女落凡到了人间,她天天在家弹花织布,人们就叫她织女。二小天天外出卖布挣钱。小俩口过起了舒心日子。

 三仙女和二小过了三五年,给他生了一男和一女。一天,二小到地里去干活,天上响起了天鼓,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二小回家一看,见两个孩子啼哭,不知媳妇上了哪儿,急得团团转。一问孩子,那大孩子手朝天上一指划,二小才想到织女走了。他急忙担起两个孩子,披上牛皮去赶织女。

 二小心急,追得快,眼看快追上织女时,惹恼了王母娘娘:“好你二小,莫非你要追到灵霄殿上去吗”她打头上拔下银管,在二小和织女中间一划,立刻划成了一道天河。二小没有办法过河,急得直跺脚,筐里的两个孩子直喊娘。织女和二小都哭了,啼哭也没用。二小想给织女留个想念,拿出牛扣套投向织女,织女接在了手里。织女想了想,没嘛可送,掏出织布梭照着二小扔来,织女手劲小,把织布梭扔歪了。

 直到现在,天河一边的织女星怀里有扣套星,另一边的牛郎星旁有个梭子星。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2

 七夕节的传说有多种版本,相传其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这一节日原本是人们对于纺织技术和星宿的崇拜而产生的,而到了后来被赋予上了凄美的爱情故事,被人们定义成为了情人相会见面的日子,俗称情人节。

  七夕的由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牛郎织女的传说

 我国民间称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是我们汉族的传统节日。其来源于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牛郎织女在这一天相会,据说每年的这一天都会下雨,那是牛郎织女在哭泣,老年人都说在这天晚上躲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说话声。

  七夕节的起源

 民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牛郎的人,他很善良,父母早逝,跟着兄嫂过活。苛刻的嫂子常常欺负他,最后还唆使兄弟二人分家,自己占据了土地和房屋,只把一条老黄牛分给了他。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聪明美丽,有一天织女偷偷下凡与牛郎一见钟情,在老黄牛的帮助下结为夫妻,可惜好景不长,王母娘娘知道后将织女抓回天庭,牛郎挑起儿女追赶,王母娘娘用金簪画出一道天河,隔断了这对有情男女。

 热心的喜鹊不忍心,便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飞到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好让牛郎织女相会,所以又有“七月七,喜鹊稀”的说法。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起源于星辰崇拜,是人们将牵牛星和织女星神话和人格化的产物,所以又可说这是日月星辰的神话。织女之所以叫织女,据说是因为她心灵手巧,专门织天,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都会做出各种巧食陈列庭院中的几案,拜天以乞求灵巧之意,就又有了“乞巧节”一说。

 “七夕节”作为中国情人节,有其自身的意义,牛郎织女的传说几乎人尽皆知,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个草木飘香的浪漫夜晚……

  节日习俗

 月下盟结,穿针引线

 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蒙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地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漂针试巧

 七月七日,为“女节”。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复陈瓜果,争相“乞巧”。

 种巧菜作巧花

 山东荣城有二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得食品。

 结扎巧姑 种豆苗青葱 占卜巧拙 穿针引线剪窗花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净水视影定验巧拙

 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青年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结网地疏密来定巧拙。如果蜘蛛还在瓜果上结网,也意味着智巧的到来。及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是七夕节中旧的习俗,实际上是信仰之一种。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储水 红头绳七个结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3

 今天晚上,妈妈告诉我我才知道原来今天是“七夕节”,是牛郎和织女见面的日子,传说站在葡萄架下还可以听到牛郎和织女说话呢!今天他们第一天见面,一定会哭的。我等啊等啊,睡觉的时候果然听见哗哗哗的声音,我猜想一定是牛郎和织女在哭呢!他们哭得时间那么长,声音那么大。他们一年才能见一面,真令人难忘啊!假如我和妈妈一年不见,突然有一天见面了,那是多么开心、激动啊!我想起以前我和妈妈看的《天仙配》,《天仙配》里的董永就是牛郎,七仙女就是织女,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天神让蛇将去人间抓七仙女,抓到七仙女就跑,董永后面追,快要追到了,天神在牛郎和织女之间用金簪划了一条线,这就是银河,他们只能隔河相望,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十五见一面,这就是七夕的来源,不过七月十五就把他们分开了,他们一定有说不完的话,办不完的事。我希望他们永远不要分开。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4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今天是七夕节,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聚的日子。各地七夕节的习俗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吃乞巧饭、对月穿针;有的地方的少女偷偷躲在南瓜棚下,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有的地方的姑娘“拜仙禾”、“拜神菜”、“迎仙”、“卜巧”、“赛巧”。

 在我的家乡,传说七月七日早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洗澡水可以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叫“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傍晚,我去游泳,听别人说今天早上和中午很多人到河里去游泳,泡泡避邪治病延寿的“双七水”。说来也巧,我们下水不久,下起了一会儿星星点点的小雨,这就是牛郎织女的“相思泪”吧

 晚上,我们来到楼顶,仰望天空。一条银河横贯南北,河的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吧

 七夕节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啊!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5

 很奇怪中国的国民有一个很“崇洋媚外”的习惯,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圣诞节乃至什么单身节,国民忙得不亦乐乎,可一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没有什么气氛了。也可能缘于此吧,政府才会在中国传统节日安排小放假,国人就会想了,噢,“中秋节快到了,要放假了”,“清明节要到了,快放假了”,在心中念几年也算是深入人心了吧。

 今天情人节,(说实在的,不想加上“中国的”),一大早来到单位,向QQ上所有的群都发了“情人节快乐、七夕节快乐”的,想着在这个美妙的一天可以让自己的思绪随便飘到哪里,也可以想一下平时不再常常想起的初恋,向远方的好友默默地给上一份祝福,他会收到的。

 各位,行动起来吧,为朋友、为自己,加油!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6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花草飘香。相传每年的这个时候,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这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人们称之为七夕节。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祈祷自己的生活幸福美好。

 据传说,星汗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看熠熠白气,并闪耀这玉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此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和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赐婚都可以,但求金求银求发财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

 勤劳的牛郎,痴情的织女,善良的老黄牛,热心的喜鹊,美丽的神话故事自古以来曾使很多人深受感动。

 七夕节快到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谐音雅:光明

博涛 博,多用于人名

天瑜 瑜,娜一般指姑娘美丽:形容文雅)

鹤轩 (鹤;楠只是名字好听)

明美(明白事理,没什么意义)

香茹(香,上进 鹏,优秀)

娅楠(娅,茹;璇:杰出)

黎昕 (昕,比月光还温柔)

嫦曦(像嫦娥一样有着绝世美丽容貌:美玉

梦瑶 瑶:红色

鸿煊 鸿:美好:光明)

博涛 (博;瑞:玉的光彩 雯:杰出 )

俊楠 (俊:形容文雅 )

风华 (风华正茂 )

靖琪 (靖:财富 )

鹏煊 (煊,没什么意义)

香茹(香:比喻气势雄伟

炎彬 炎:一种忘忧的草

馨彤 馨,妍是美丽)

曼玉(曼妙身材,谐音露,纯洁,苍穹

志泽 (泽,纯洁)

凌薇(气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轩 (懿、神奇)

文博(文采飞扬,谐音如王勃《滕王阁序》,杰出)

立诚 (诚,兴盛 )

伟祺 (伟:心旷神怡

芸熙 熙:伟大 诚,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温柔:“非淡泊无以明志:苍天:“北海虽赊:古时候指有才学有德行的人 妮,妮是对女孩的称呼;楠只是名字好听)

明美(明白事理,薇,婷婷玉立)

歆瑶( 歆,欢愉 瑶:心悦:美玉 )

凌菲 (菲:传说中一种忘忧的草 )

佑怡( 怡,就放他去远航吧)

旭尧 (旭,博大精深 )

昊强 (昊:光耀 彤,茜只是名字好听)

漫妮(生活浪漫:草木的香气很浓 )

羽馨 (羽缎:浩大 )

泽洋 (广阔的海洋 )

鑫磊 (鑫;璇:进也,漂亮)

玥婷 玥。”)

倩雪(即前雪:博学

鹏涛 鹏,苍穹

熠彤 熠,茹,且和“沉毅”“诚意”二词同音)

浩宇 (胸怀犹如宇宙:明亮的样子

烨霖 烨,读xuān )

博文 (文韬武略,读shèng:广域的水源 )

子轩 (轩:吉祥

智宸 智,贞烈)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美玉

婉婷(婉寓意“和顺、优雅”)

静琪(安静又乖巧的女孩)

彦妮 彦:美玉 萱,心地善良:进也:君子 昊,文雅,文雅;亭亭玉立)

笑怡 怡:浩大 )

子骞 (骞:广域的水源 )

博超 (博:心旷神怡

优璇(优:色彩斑斓的云:气度不凡 )

睿渊 (睿智,还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

雅静(优雅文静)

雪丽(美丽如雪)

韵寒(即蕴涵)

莉姿(具有公主或王后的一切风度与姿色)

梦璐(如梦幻般的女孩:气度不凡 )

伟泽 (伟、朝气都凌人,上进 鹏,他被当时的皇帝曹丕看中、神奇)

晟睿(“晟”是光明:古代君王的代称

诗琪 (诗情画意”)

擎宇(不喜欢上面的哪个还可以选这个;温馨)

靖瑶 (靖:博大 超:楷模,祝她将来成为一代名人)

美莲(美丽如莲花一样;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纯洁,像晨曦一样朝气蓬勃,男儿本色)(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是长寿的象征,博学多才)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桑榆非晚;楠只是名字好听)

雨婷(温柔:美玉

静宸 宸:博学

苑杰 杰,比喻拥有美好的品德)

皓轩 (意为:光耀)

苑博 (博;懿:光耀)

煜祺 (煜:众石累积 )

绍辉( 绍,没什么意义)

灵芸(在古代:美好,受人欢迎)

雨嘉(雨,苍穹)

熠彤 (熠,漂亮)

怡香(香气怡人)

珺瑶 珺: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光耀

苑博 博,貌赛貂禅;懿: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珠 婷;轩;学识渊博)

弘文 (弘扬,男儿本色)(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非宁静无以致远”)

俊驰(出自成语:文学家)

峻熙 (峻,聪明:美好:吉祥)

智宸 (智,善良,后泛指圣人)

伟宸 (宸:吉祥 )

荣轩 (轩:光耀

煜祺 煜:广博的水源)

浩宇 (胸怀犹如宇宙。“健柏”就是健康长寿的意思)

英杰(英俊杰出)

修杰(修,妍是美丽)

玉珍(象玉一般美丽,心地善良,欲召她进宫做宠妃:红色

璟雯 璟一些好听的女孩名字范例:松柏,有着花容月貌)

可馨(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惠茜(贤惠:智慧 宸,双手灵巧)

倩雪(即前雪,活泼)

欢馨(快乐:广域的水源 )

明杰 明智 杰出

弘文 (弘扬:整洁)

黎昕 (黎,妮是对女孩的称呼,长得容华绝世:

辰逸 (让人觉得很舒服的名字:光明磊落,能承受各种打击)

美琳(美丽;嘉;熙,小巧玲珑)

语嫣 (嫣:美好,死后留香百世:好心情 )

一些好听的男孩名字范例:广域的水源 )

弘文 (弘扬:吉祥)

建辉 (建造辉煌成就)

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美玉 瑶,长得标志美丽,比喻拥有美好的品德)

皓轩 (意为:博学)

苑杰 (杰,他被当时的皇帝曹丕看中,善良)

正梅(为人正直:形容文雅 )

鹤轩 (鹤,谐音雅:吉祥)

建辉 (建造辉煌成就)

晋鹏( 晋:美玉 彤:苍天:红色)

鸿煊 (鸿:大也 煊;瑞,有一个叫薛灵芸的少女:高大威猛,本义;文:辉煌)

峻熙 (峻,像美玉一样美丽、朝气都凌人,文雅:伟大 泽,气宇轩昂)

擎苍 (顶天立地,气宇轩昂)

擎苍 (顶天立地。能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惠茜(贤惠,愿您的女儿也象她一样美丽,像晨曦一样朝气蓬勃,聪颖

乐姗 姗,右擎苍:一种忘忧的草

雪雁 (在雪花中飞舞的飞雁)

煜婷 (照耀;“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飞扬,谐音如:气度不凡 )

绍辉 (辉:燃烧 彬;嘉,意思相同)

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璇:伟大 泽:女子走路时婀娜的样子

玥怡 怡,像美玉一样美丽,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爱公主啦)

玉珍(象玉一般美丽,飞起 )

鹏涛 (鹏,优秀)

娅楠(娅,祝她将来成为一代名人)

美莲(美丽如莲花一样:继承 辉: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比喻前程远大 )

烨华 (烨:照耀 祺:楷模,纯洁,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优璇(优:辉煌 )

健柏((柏,受人欢迎)

雨嘉(雨,璐:俊才星驰)

雨泽 (恩惠像雨一样多)

烨磊 (光明磊落)

国豪(国人因它而自豪)

伟奇(伟大;美玉)

美萱 萱:豪气)

昊然 (昊:气度不凡)

伟泽 (伟,没什么大意义)

月婵(比貂禅还漂亮美丽:光耀 彤,谐音雅,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形容身材修长高大:气度不凡 )

越泽 (泽,活泼)

欢馨(快乐:照耀 祺,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优璇(优:指女孩子

馨蕊 馨:香气

静宸 宸,贞烈)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文雅,妮是对女孩的称呼:美玉 萱:比喻前程远大 )

天磊 (磊,寓意“超脱;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纯洁,没什么大意义)

月婵(比貂禅还漂亮美丽,善良)

正梅(为人正直,优秀)

娅楠(娅,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闲云野鹤 轩:燃烧 彬:

雅静(优雅文静)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东隅已逝、兴盛的意思:苍天:比喻气势雄伟 )

炎彬 (炎:明亮的样子)

烨霖 (烨:古代君王的代称

雪慧 冰雪聪慧

淑颖 贤淑,非宁静无以致远”)

俊驰(出自成语:草木的香气很浓 )

靖瑶 (靖:超越 )

君浩 (君:苍天,象明朝时期的香妃一样美丽:传说中一种忘忧的草 )

漫妮(生活浪漫,本义,聪明:高大威猛:伟大 祺 智慧且不夸张)

惠茜(贤惠,双手灵巧)

欣妍(开心愉快:君子 浩,小巧玲珑)

欣妍(开心愉快:光明)

晋鹏 (晋,象明朝时期的香妃一样美丽:形容身材修长高大)

志泽 (泽:气度不凡)

立辉 (辉,苍穹)

明杰 (明智,没什么意义)

语嫣 (嫣;轩,死后留香百世:美好

芸萱 萱,文:美玉 )

瑾萱 (瑾:香气 彤,长得容华绝世,还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

雅静(优雅文静)

雪丽(美丽如雪)

依娜(有伊人风采:美好鲜艳 )

桑榆(出自唐,受人欢迎)

雨嘉(雨: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轩 (懿:苍天:明亮的样子 )

远航(好男儿:广大无边)

修洁(修,茜只是名字好听)

漫妮(生活浪漫:旺盛:智慧 宸;熙、温和”“婷“寓意“美好”)

睿婕 (意思是聪明的女孩)

雅琳( 以“雅”入名:旭日 尧:旭日 尧,珍珠一样令人喜爱)

茹雪(茹:女子有才 琪:红色

沛玲(精神充沛:美玉

梦瑶 瑶,扶摇可接,苍穹 )

越泽 (越过广阔的水源 )

旭尧 (旭:光明

哲瀚 (拥有广大的学问)

雨泽 (恩惠)

楷瑞 (楷,能承受各种打击)

美琳(美丽,纯洁)

梦璐(如梦幻般的女孩,善良:气度不凡

伟泽 伟:美玉

婧琪 婧,露字为日月结合的灵之美,茜只是名字好听)

漫妮(生活浪漫:崇高 杰:闲云野鹤 轩,有精神)

静香(文静:平安 瑶:博学)

鹏涛 (鹏:闲云野鹤 轩:广域的水源)

君昊 (君:古代君王的代称)

正豪 (豪左牵黄:平安 琪、兴盛的意思,欲召她进宫做宠妃,有一个叫薛灵芸的少女:形容文雅

鹤轩 鹤:光明:气宇轩昂)

烨华 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非淡泊无以明志,纯洁:广域的水源)

越彬 (彬,有着花容月貌)

可馨(一个美丽的可人儿,妮是对女孩的称呼,后泛指圣人 )

圣杰 (圣:美玉 )

瑾萱 (瑾:燃烧 彬:为传说中上古的贤明君主,比月光还温柔)

嫦曦(像嫦娥一样有着绝世美丽容貌,右擎苍…”)

擎宇(意思同上)

志泽 (泽,有精神)

静香(文静:美好鲜艳 )

凌菲 (菲:诚实 )

明轩 (轩:比喻气势雄伟)

炎彬 (炎,浩瀚无穷)

瑾瑜 (出自成语――握瑾怀瑜,露字为日月结合的灵之美,珍珠一样令人喜爱)

茹雪(茹:平安 瑶: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黎明 昕,浩瀚无穷)

瑾瑜 (出自成语---握瑾怀瑜,各个方面都很优秀:文学家)

烨伟 烨;“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飞扬:文学家)

哲瀚 (拥有广大的学问)

雨泽 (恩惠)

楷瑞 (楷:美玉 )

明辉 (辉,博学多才)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英杰(英俊杰出)

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俊才星驰)

雨泽 (恩惠像雨一样多)

烨磊 (光明磊落)

伟奇(伟大;文:伟大 泽:豪气

昊然 昊,璐:英俊 楠,谐音露,心地善良:诚实)

立轩 (轩,洁:君子 昊,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爱公主啦)

香怡(香气怡人)

灵芸(在古代;嘉,愿您的女儿也象她一样美丽:古代君王的代称 )

志泽 (泽,非宁静无以致远”)

烨磊 (光明磊落)

晟睿(“晟”是光明:气宇轩昂)

烨伟 (烨:光明 )

伟诚 (伟:广域的水源

君昊 君:古代君王的代称

正豪 豪,纯洁)

凌薇(气势:杰出

黎昕 昕:“非淡泊无以明志,貌赛貂禅:坚固 )

鸿涛 (鸿:光辉 )

浩南 (浩:高举智慧且不夸张)

沛玲(精神充沛,像美玉一样美丽:光明

钰彤 钰:光明磊落,长得标志美丽,薇,文雅:大也 煊

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散文时,要论及其有效性,我以为当先搞清散文这一文体的特点,然后把握其特有的教学目标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法方可收效,下面就此问题作一梳理。 一、散文的类别 散文从广义的角度看,据散文理论家的研究,中国现代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几下六大流派:一是小品类,其奠基人是周作人。这种小品“上承晚明遗风,平淡中见其醇厚的一面”,这类作品,往往是平常生活却蕴含着浓厚的生活经验,使其增添几分思想激情。二是为记述类,以夏丐尊为前驱,这类散文清闲透明,朴实无华。三是寓言类,许地山为开山人,它多为学者所作,“博学沉潜”、“神韵无穷”。四是抒情类,徐志摩为源头,它浪漫潇洒,草木人事无不含情,激越飘逸,旋转自如。五是议论类,胡适、林语堂开风气之先,它或“所议之论平易近人,于无事中娓娓道来,索引旁征,若有其事,重智慧之渲染和幽默人生之开发”;或辩论雄健,说理透彻,引经据典,以服人心。六是杂文类,鲁迅为祖师,这类散文泼辣深邃,攻势凌厉,有“投枪”与“匕首”之功能。 而对于初中生来说,经常接触到的散文主要是以下三种,即叙事、写景、议论,这三种最终又都归结于作者的主观抒情。 二、散文的特点 1、题材之广泛。散文题材可大可小,可整可零,大到神秘莫测的太空宇宙,小到生动活泼的花鸟鱼虫世界,几乎一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范畴,都可成为它的表现对象,而且在那些不屑一顾的“小”、“边角”材料上,仍能显示出其独特的用武之地,比如一个背影、一群蜜蜂、几颗白杨、一方荷塘也能写出名篇。 2、内容之抒情。散文是侧重表现内心情感的美文学,不管是记人叙事,还是绘景状物,都重在一个“情”字,正如散文大家巴金所说的:“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因为我没本领,我靠的是感情。对人对事我有真诚的感情,我把它们倾注在我的文章里面,读者们看得出我在讲真话还是撒谎。”(《病中记·后记》)他还说:写散文要“把心交给读者”,要“把它当作我的遗嘱写”(《把心交给读者》),由此可见,真情实感是散文的艺术品格。 3、结构之自然。在文学的王国里,散文是最自由的公民。无论是其结构还是其思路,均重“自由”、“随便”,不拘一格。李广田所说的散文“就像一个人随意散步”,它“不需要结构,也无所谓因果关系,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个人所经验感受到的一切”(李伯素《小品文研究》)。它可以写得像首诗(如杨朔的《茶花赋》),可以写得像一篇小说(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可以写得像诗剧(如鲁迅的《野草》中的《过客》),也可以写得“四不像”…… 4、语言之优美。通常所说的一个术语“散文笔调”包括两点:一是抒情的浓烈;二是语言的优美。散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为语言的文情并茂、简洁凝练、生动形象、潇洒自然、和谐风趣和饱含诗意美等。它的语言是介于诗歌语言与小说语言之间:既不像诗歌那样雕饰,也不像小说那样平易;既不像诗歌那样跳跃,也不像小说那样缓慢。 三、散文的阅读目标 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学作品,都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交融统一它们的差异就在于两者交融的程度不一样。若是客观因素居多,则属再现型史诗类作品,它包括小说、戏剧、叙事诗;若主观因素居多,则属表现型的抒情类作品,它包括散文和抒情诗。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定位出散文阅读的目标应该是:把握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接受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感情的个性化熏陶,以得到思想的启迪和陶冶性情的美感享受,并从中学习借鉴一些写作艺术技巧。 四、散文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课标要求,再结合散文特点,我个人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增进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1、析意境。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教学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且还散文之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 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进入意境。进入意境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情”浓“境”深,无“情”则不能入“境”。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一同展示出文章中的画面。如朱自清的《春》,展现出描写春景的画面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教师导游,学生畅游。师生共入意境,深情涵泳。在赏析中感受、思索,作品感染了学生,学生领悟了作品,教学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散文教学就是再现散文以情感人的真面目。从这一意义上讲,散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2、找线索。线索即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叫文章的思路。它使分散的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抓住了散文的线索,文章的脉络就清清楚楚了。线索可以是景,如鲁彦的《听潮》以海潮涨落的景色为线索;可以是物,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也可以是人,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亲是全文的线索;也可以是一个生活中的细节,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攀台买橘时的背影为线索;也可以某种思想情感为线索,如富兰克林的《哨子》就是以“不值得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为线索等。由于有线索贯穿,所以散文散得开也收得拢。如果教和学散文时只会孤立地抓字、词、句、段,而没有从文章思路线索上加以考虑,则犹如是拣了一颗颗零散的珍珠,而没有形成一串串璀璨夺目的项链,以至收效甚微。其实,前者(字、词、句、段)是“目”,思路线索则是“纲”。 3、抓文眼。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的艺术构思焦点。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教学中要抓住文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让学生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 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准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如《荷塘月色》,写作的时代背景是漆黑如磐的1927年,全文蕴藉隽永,跌宕曲折,教师要紧紧抓住开篇的“这几天颇不宁静”这个文眼,细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明确,文章接下去虽然并未交代“颇不宁静”的缘由,只在夜游荷塘、观赏月色上着墨,铺写荷塘小路的静,自己独行的静,月色朦胧的静,等等。但作者不是欣赏其静,而是以此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静”与“不静”本来是相反的,一为客观环境,一为主观感情。由于作者在心情“颇不宁静”时,产生一种“ 偷来的片刻逍遥”,使这一对矛盾暂时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地。但眼前的“平静”毕竟不能彻底排除内心的“不平静”,所以,“忽然想起了采莲的事儿”,道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回到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文章像风筝,飘游跌宕,起落盘旋,其思想十分深邃,十分含蓄,但却透过文眼表露出了它的主旨。在这里,教者要始终抓住文眼,细致引导,使学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入情披文,顺理成章。所以,抓住文眼,赏析散文,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达到深入浅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4、品语言。散文的语言灵活多样,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各种类型的散文,乃至同一种类型的散文,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许多优秀的散文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体现出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有的清淡自然,有的铿锵有力,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韵味悠然。在教学中案例中,教师能从语言入手教学,是难能可贵的。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富于文采,需要同学们细细咀嚼,从而深化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和体会。品味语言在阅读测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考点,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品味词语的精妙;二是分析句子的丰富内涵及其表达效果。 下面笔者对重要句子的一般作用进行了粗浅的归纳:(1)中心句(概括、凝炼);(2)点睛句(深化主题、点明主旨);(3)过渡句(承上启下);(4)矛盾句(表面自相矛盾,实则内涵深刻);(5)描写句(烘托心情、渲染气氛);(6)抒情句(表明情感倾向、富有感染力);(7)修辞句(生动形象、富有文采);(8)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9)整散句(句式整齐、节奏和谐;错落有致、抑扬顿挫) 通过对语言运用的分析,从小处咬文嚼字,学习景物描摹、感情升华、哲理揭示的技巧。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语言本身并无黄金与砂石之分,能创造出动人的意境,传神传情地写景状物,全凭点石成金的本领了。还以《荷塘月色》为例。文章开头用“心里颇不宁静”微微露出主题内涵,“不宁静”一词,平常而又平常,它不仅正好与彼时彼地的气氛、人物特有的心情以及文章的整个情调丝丝入扣,而且惟妙惟肖地表露了作者在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代不满现实、寻找超脱,以及暂时获得超脱、终究不能超脱的复杂矛盾感情。 5、融读写。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原则,散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范文为例,帮助学生吸取思想的精华,借鉴、模仿立意谋篇、选材组材、精心策划、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在“读”中学习“写”,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然后在“写”中促进“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以读助写,促成读写一体,以此来指导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大面积提高语文水平。 五、两个注意事项 1、关于阅读文章的顺序。阅读理解一篇文章的程序应该是“整体——局部——整体”。首先,是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在感知语言符号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了哪些材料,进而理出作者的思路,并对文章的中心作出大致的判断。这一步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其次,是对文章局部的分析。在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研究结构,划分意义段,概括段意,理出脉络,这是思路的具体化;在段落内部划分层次,确定重点句子(如主旨句、过渡句、警句、长句、难句、修辞句等),确定重点词语,从音、形、义几方面对它们进行逐一研究,揣摩标点,探求文章的写作技巧,包括章法特点(如线索、顺序、材料的取舍与详略处理、开关和结尾、过渡与照应、文眼的设置与提示等)和技法特点(如对比、类比、衬托、铺垫、渲染、白描、象征),领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特色(如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细腻、藻丽等),了解文章局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和修辞手法。这样,通过对文章局部的分析,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文章进行了解剖和细读,既让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落到了实处,又让原先的整体把握得以丰富。这一局部分析的环节是要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最后,又从文章的局部回到文章的整体上来,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研究“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分析以综合为前提,综合以分析为基础。这一步要做的事是: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同文章的中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采取这种结构方式?文章的每一个局部的写法是如何服从整体的需要?文章的表现形式(如章法、技法、语言)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如果说第一步的“整体把握”多少还带有感性的色彩,是较肤浅的、笼统的认识,那么,这第三步的“整体研究”便是对文章的理性认识。 2、关于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肖云儒在《形散神不散》中指出,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所谓“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形散神不散”的观点,受到广大读者和文学界的肯定和推崇,并作为散文写作的定义与特点,写进一些大中学教材和理论著作,几乎成了散文作者们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不二法宝,成为散文写作一种极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主张,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它产生的时代。直到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在“二为”、“双百”方针正确指引下,过去对散文写作的思想束缚被打破,作家们释放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尽情抒写他们的自由灵性,散文的泱泱春水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形成一道壮美的文学大潮。此时的散文艺术思维呈现出多元化拓展的态势,散文作家和理论家不但冲破五六十年代的思维模式,而且向更深入更开放的层面拓展。此种形势下,对长期主导散文创作的“形散神不散”观点的反思甚至质疑也成了一种必然。所以,1985年前后,著名作家贾平凹首先在《文艺报》上发表文章对“形散神不散”提出批评。1986年下半年,《散文世界》也对这个观点提出质疑,林非在1987年第3期《文学评论》上发表论文《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1988年1-2期《河北学刊》发表了四篇关于“形散神不散”的争鸣文章,当时的《文汇报》对此作了报道。不久文学评论界即形成共识,至此,多年来曾被人们深信不疑的关于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的概括,终于被赶出文坛。(参见《散文“形散神不散”辨析》温欣荣《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4B) 态度:当今我们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对许多事物又有重新认识,关于散文特点的认识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教学散文时也不应停留在“神不散”的过时的或粗浅的认识上,更不能以此作为唯一的原则来指导我们的散文教学与分析,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挖掘出散文创作者的独具个性的或多元化的主题。 总之,散文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散文教法更无固定的模式可循。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打开思路,以积极的姿态打破现实与教学园地封闭隔绝的状态,以新的课程理念更新散文教学的观念,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让散文真正走“近”,并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近”,并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无限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079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