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旅游景点介绍

陕西旅游景点介绍,第1张

陕西旅游景点介绍

 陕西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陕西旅游景点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篇1:华山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凭借大自然风云变换的装扮,华山的千姿万态被有声有色的勾画出来,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12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周平王迁都洛阳,华山在东周京城之西,故称"西岳"。以后秦王朝建都咸阳,西汉王朝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了东汉政权,华山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华山以其峻峭吸引了无数浏览者。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势而建,一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山峰秀丽,又形象各异,如似韩湘子赶牛、金蟾戏龟、白蛇遭难……。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涧的水帘瀑布,更是妙趣横生。并且华山还以其巍峨挺拔屹立于渭河平原。东、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诗人张乔在他的诗中写道:"谁将依天剑,削出倚天峰。"都是针对华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进华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仅330-400米,而华山海拔215496米,高度差为1700多米,山势巍峨,更显其挺拔。

 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谓的西京王气之所系。

 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华山亦留有了无数名人的足迹,传说故事和古迹。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自汉杨宝、杨震到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一时蔚为大观。而建于汉武帝在位时的西岳庙,有着“陕西故宫”和“五岳第一庙”之称誉,这是五岳中建制最早和面积最大的庙宇。中国历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游或举行祭祀活动。

 篇2:秦始皇兵马俑

 世界第八大奇迹。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震惊世界。这一建在公元前3世纪的地下雕塑群以恢弘磅礴的气势,威武严整的军阵,形态逼真的陶俑向人们展示出古代东方文化的灿烂辉煌,无论建造年代、建筑规模与艺术效果无不堪与“世界七大奇迹”媲美。于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之誉不胫而走,成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代名词。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遗址博物馆,除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保护陈列大厅外,还有兵马俑坑出土文物陈列室和秦陵铜车马陈列室。

 20世纪最重要的发现

 西杨村本是郦山北麓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村庄。1974年3月,西杨村的村民在村南160米的柿树林畔打一口井。这里地处骊山冲积扇前缘,累经山洪泥石流淤积,耕地间夹杂布满鹅卵石的灌木丛和废弃荒地。3月24日动工,挖到3米多深时,发现下面是红烧土、烧结硬块和炭屑灰烬,大家以为碰上了老砖窑址。继续往下打,在5米多深处的井壁西侧,阴暗的光线下终于露出“瓦王爷”凝静的面容。村民们正诧异间,恰好公社干部房树民来检查打井进度。他下到井底仔细观察,发现出上的砖块与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秦砖一模一样,急忙告诉大家暂停打井,接着便匆匆赶往县城报告县文化馆。湮没2200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就这样重新回到人间。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974年3月29日。

 中国雕塑艺术的高峰

 先秦雕塑古朴拙稚,直到接受佛教文化之后,才形成中国雕塑的艺术风格。它的特点是高度概括,线条简洁,风格浪漫,注重装饰,讲究神似而失于写实。然而,秦兵马俑的发现使中外美术史专家们瞠目结舌。人们在这里发现了2000年前东方古典写实主义雕塑艺术的高峰,找到了中国美术史上长期缺失的一页!它严格运用写实主义创作手法,无论形体、结构、比例、质感、量度都以准确的解剖构造为依据.从秦俑的脸部,可以看出皮肤肌肉下颧骨、眉骨、颌骨的准确位置,五官的大小、比例、位置一丝不苟,形体的每一凸凹无不符合人体解剖构造。甚至可以从马的造型判断其品种。非但如此,这些艺术大师还注意紧紧抓住人物性格,从人物的面部表情、内心活动、精神状态上追求变化,塑造出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形神俱备,无一雷同的众多艺术造型。

 一号坑--宿卫军主力阵容

 一号坑保护陈列大厅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最早的建筑,1979年10月建成开放。在三个兵马俑坑中,它发现得最早,规模也最大。俑坑呈东西向长方形,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10道宽25米的夯筑隔墙,形成南北面阔9间,周围绕以回廊的格局。局部发掘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战车8辆,战车的陶马32匹,各种青铜兵器近万件。根据出土兵马俑的排列密度,估计一号坑共埋藏兵马俑6000余件。

 这是一个以步兵为主,战车、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配置有前锋、主体、后卫和翼卫,步骑相间,车马兼具,规模庞大,布局严密。东端3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与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分别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那就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了。

 这里的陶俑按兵种可分步兵俑、弩兵俑、车兵俑和骑兵俑4种。步兵源排列成纵队或横队,各作不同的手持兵器姿势;弩兵俑作张弓待发姿势并背负箭;车兵俑手持兵器跟随在战车后面;骑兵俑站立在马旁,一手牵马,一手紧握兵器。严格的军阶等级制度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从陶俑的不同穿着、装束和兵器配备上可以清楚看得出来。级别最低的士兵俑束发挽髯,只穿短褐,胸无锡甲,腿扎行股(裹腿),足登方口齐头履;级别较高的士兵束发或戴小圆帽,除短褐外还披短甲,足登短靴或方口齐头履;低级军吏源头戴单版长冠,身穿战袍外罩黑色长甲;高级军吏俑头戴双版长冠,战袍外罩彩色花边胸甲或前后摆平齐的鱼鳞甲;与众不同的将军俑头戴双卷尾长冠,冠带在颈下挽结并下垂胸前。这种冠也叫“鹤冠”,冠上两边本来坚插黑色的鸡尾,据说鹤是一种性情勇猛善斗的鸟,“其斗到死乃止”。将军身穿两重战袍,袍外罩有形制奇特的铝甲,铝甲前胸呈三角形由鱼鳞甲片组成,双肩及前后胸有用彩带扎的花结。位于步兵俑群间的将军涌被一群军吏俑簇拥,面部威严,络腮胡须,双、足分开,右手紧握左臂手腕,双手交置腹前,似作拄剑姿势。另一尊原先站在战军上的将军俑额下长须,神态庄重,左手按剑。军阶等级也从所持兵器不同看得出来,将军涌和高级军吏仅有佩剑,用作指挥与自卫;低级军吏和士兵俑则各持进攻性兵器长矛、戈等。

 二号坑--揭开古代军阵之谜

 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的二号坑是在1976年考古勘查中发现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最长处96米,南北最宽处84米,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

 二号坑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弩的跪式和立式弩兵源组成方阵;第二单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元即俑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涌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地组合为曲尺形阵,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阵式变换灵活,首尾相互策应,既是试探性进攻的触角,又是突击性进攻的前锋。它是中国考古史上的唯一发现,为认识秦代军事编制和作战方法提供了难得的直观模型。据局部试掘所知的'密度估算,二号坑埋藏兵马俑数量约2000件,并会有大量青铜兵器。与一、三号坑相比,二号坑是秦俑坑中的精华,其组阵之复杂,兵种之齐全,姿式之多样及保存之完整都超过一、三号坑,其中鞍马骑兵俑、跪姿弩兵俑是二号坑独有的,各式战车之齐全也是二号坑的特色。这里的战车可分为指挥车、副车、驷乘车和一般战车四种。指挥车装饰华丽,通体擦黑漆,绘有精美的几何形图案,车顶有圆形华盖,车内位立将军俑、御手涌和戎右俑(警卫员),指挥工具是悬挂在车内的钟和鼓,击鼓时进攻,敲钟时退却。副车也有华盖和钟鼓,车上只有御手俑和戎右俑,留下将军俑的空位,作战时,副车紧跟指挥车,以备指挥车一旦发生不测及时递补与救护。驷乘车上也有华盖,但没有钟楼,车上有四名陶俑,一为御手俑,一为军吏俑,其余两名为武士俑,专家认为,这种驷乘车供作前驱,行军时在前引导,作战时在前挑战,向敌方投递战书,然后两军正式交锋。一般战车上有一名御手俑和两名武士俑,位于御手两侧的武士手持矛、戈等长兵器,车上还备有弓箭。

 二号坑陈列大厅建成于1994年,建筑气魄宏伟,庄严凝重,具有秦代风格,拥有展室及录像厅、贵宾接待室、监控室、茶座、休息厅、文物库等配套设施,是目前国内建筑面积最大、最现代化、功能最齐全完善的遗址保护陈列大厅。

 三号坑——统帅三军的军幕

 三号坑与二号坑同在1976年考古勘探时发现,1987年建成保护陈列大厅。它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一号坑相距25米,东距二号坑约120米,三个俑坑呈“品”字状排列。

 在三个俑坑中,三号坑是唯一全部发掘清理完成的一座,也是规模最小的一座。平面结构“凹”字状,深52~54米,面积524平方米。从三号坑中发掘出1辆战车,4匹陶马,68尊武士俑和34件青铜兵器。除了与战车配套的4尊车兵俑外,其余64尊武士俑沿夹道以非战斗队形环状排列,手持的也不是弓弩、矛、戈之类实战兵器,而是更多体现仪仗威严的殳(音“书”)。专家们判定这里是统帅三军的“军幕”,也就是整支行卫军的指挥系统。古代军队虽有多种编列,但最基本的是左、中、右三军。一号坑是左军,二号坑是右军,三号坑是指挥部,那么,还有一支中军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只挖出土扩,没来得及铺砖棚木,更没来得及放入兵马俑的四号坑。据勘查,四号坑面积4000多平方米。人们虽一般很少提及,但它并非可有可无,因为这四个坑统一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编列体系。三缺一,留下了一个历史缺憾。史籍记载:“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秦铜车马

 1978年,秦始皇陵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冢西侧20米的地下78米深处发现一组车马殉葬坑.这两具铜车马就是从中发掘出来的。

 铜车马原先安放在木棺内,因年代久远,木棺朽烂,填土下沉,被压碎成千余块。为便于修复,考古人员把铜车马上部积土作初步清理后,以钢板插入地下,把铜车马从坑内整体吊出装箱,运回室内清理拼接修复,经过8年努力,终于使它们重新焕发出当年瑰丽华贵的姿容。

 从艺术鉴赏角度看,铜车马的造型无可挑剔。矫健肥硕的马身佩光彩闪烁的金银饰件,双眼紧盯前方,鼻孔微微部张,马齿紧嚼滴衔,鬃花迎风飞扬,削竹般的马耳斜耸,仿佛正聆听号令,只待长策一挥,便放开四蹄疾驰。一号铜车马的御官站立车头,两腿并立,身体稍稍前倾,双手揽住辔绳,目视车前,聚精会神。二号铜车马的御官坐在车首。头戴切云冠,腰悬青锋剑,身着长孺,圆领外翻,紧握辔绳,高举长策,丰满圆润的脸庞上透出既志满意得又恭谨认真的神情。和秦俑一样,铜车马采用严格的写实手法,车、马、人的造型处处讲究比例匀称,形态逼真。马的每块肌腱都符合生理解剖结构,甚至马口腔上颚的皱纹和牙齿都铸造了出来,连马大腿两侧两个附蝉黑斑及-括约肌都没有忽略。御官的脸部、睫毛、头发以至手纹指甲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与造型艺术严格写实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铜车彩绘采用的高度浪漫手法,车盖和车厢上部的彩绘龙虎纹,团团簇簇,似云腾雾卷,如金蛇狂舞,纵情挥洒,奔放浪漫;而一到底边,画笔一转,风格陡变,丝丝缕缕,若即若离,笔意婉转,奇丽飘逸;再配以铸出的几何形纹饰,使得雕塑造型的精美与彩绘图案的绚丽共熔一炉,相得益彰。

;

1描写中山桥的诗句

描写中山桥的诗句有: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____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3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____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4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6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____志南《绝句》

7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____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8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____王建《雨过山村》

9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____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10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____沈周《题画》

11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____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12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____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13桥北桥南千百树,绿烟金穗映清流。____朱栴《官桥柳色》

14还背垂虹秋去,四桥烟雨,一宵歌酒。____吴文英《瑞龙吟·送梅津》

15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____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16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____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17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____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2描写兰州黄河铁桥的说明文600字

兰州黄河的主要简介

兰州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沿黄河南岸,开通了一条东西数十公里的滨河路因路面宽阔笔直,两旁花坛苗圃,星罗棋布,被誉为绿色长廊,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因路面宽阔笔直,两旁花坛苗圃,星罗棋布,被誉为绿色长廊,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游客游览滨河路,可以欣赏黄河风情,参观沿途点缀的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众多精美的雕塑;并参观中山铁桥、白塔山公园、水车园等景点在旅游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摆渡,体验“吹牛皮,渡黄河”的古韵;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黄河上漂流滨河路被誉为兰州的“外滩”,已成为老年人晨练和年青人浪漫的场所外地游客来兰州旅游,必先到滨河路,从东到西一游

游客游览滨河路,可以欣赏黄河风情,参观沿途点缀的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众多精美的雕塑;并参观中山铁桥、白塔山公园、水车园等景点在旅游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摆渡,体验“吹牛皮,渡黄河”的古韵;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黄河上漂流滨河路被誉为兰州的“外滩”,已成为老年人晨练和年青人浪漫的场所外地游客来兰州旅游,必先到位滨河路观看沿途的雕塑及景色

黄河母亲位于滨河路中段,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枣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优秀奖”由“母亲”和二“男婴”组成构图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

绿色希望位于黄河母亲雕塑东180米处它是由甘肃130多万青少年捐资兴建的,建于1987年7月主像由高11米、8米、3米三株汉白玉圆锥体变形树组成,高低参差,疏密有致地矗立于园林绿地中,寓三木成“森”之意,反映甘肃人民种草种树,绿化陇原的伟大壮举,象征陇原青少年茁壮成长

筏客搏浪位于滨河路东段“白塔远眺”小游园中,为1986年10月1日由汪兴中所作雕塑由钢筋混凝土基座镶嵌以黄河卵石,呈黄河巨浪翻卷状皮筏斜飞于浪尖之上,破浪而飞;有搏浪追风之感青铜铸成的筏客跪姿昂首挥桨,其后有一跪姿少女,右手拢鬓,神态安详这一雕塑再现了昔日黄河上以皮筏为渡的交通方式,是兰州黄河文化的主要内容

丝路古道位于城关区黄河大桥南端,滨河路南段雕塑截取丝路古道的一峰骆驼为核心,由花岗岩雕成,高6米,长7米,重百余吨,集中反映了盛唐时期的丝路盛况雄驼满载绸缎,上骑一着披风,右手搭凉篷睫望的长者驼右前部一深眼隆准虬髯的胡商牵僵倒行驼右后方一青年右手作喇叭状呼喊后续驼队雕塑构图古朴,整体凝重,气势恢宏,令人顿生朔漠苍凉之感

平沙落雁又名“芳洲思雁”,位于滨河路东段,雁滩尖子南面雕塑为在不规则形浅水塘中,大小不等的三只不锈钢大雁离水展翅奋飞,塘西畔点缀以五枚“雁卵”,错落有致总体采用抽象派手法,略加变形,显得新颖别致这一雕塑取材兰州新十景之一的“芳洲思雁”景观和雁滩的传说,寄寓兰州生态恢复平衡,大雁重返雁滩的愿望,并使人能联想到大雁从孕育到雄飞的生命演替过程

3急需黄河铁桥解说词

青铜峡黄河铁桥风雨沧桑,历史见证这是一座怎样的桥梁,它的建成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它又凭借什么优势入围了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呢?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去了解这座见证历史的铁桥。

50多年前,在大跃进的噪杂号子声中,宁夏第一座铁桥动工了。黄河流经青铜峡地区时,水势舒缓,因水而生的桥梁成了连接黄河两岸的纽带,形制不同的桥梁成了平原上划过水面的一道道景致。

其中就有一座锈迹斑斑的铁桥,这就是出现在宁夏平原上的第一座桥梁——青铜峡黄河铁桥。万物复苏的春季里,青铜峡大地上荡漾着拂面春风。

在青铜峡镇,一座铁桥横卧在波光粼粼的黄河之上。那就是青铜峡黄河铁桥!它距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13公里,这个季节的河床比夏、秋季节更能衬托出铁桥的伟岸和高大,不时有骑摩托车或自行车的人,悠悠闲闲地从桥面穿行而过。

黄河在此呈南北向流动。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1958年11月23日那天,天气已经转冷,当地人开始进入“冬养”季节。

然而在冰冷的河滩上,却出现了一个个当地人此前从没见过的帐篷,闪现着一个个操着外地口音的身影,慢慢地,才知道,这些人就是承造宁夏平原上第一座铁桥的兰州铁路局桥梁工程队的工作人员。随后的日子里,70多名技工和近200个民工利用冬季黄河封冻期间,开始在冰上架梁,大胆地使用木桩桥墩来支撑重达150吨左右的大型钢梁。

铁桥钢梁是在铁道部及兰州、西安铁路局的援助下,从渭南、临潼、峡东等地运到施工现场的。正是由于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冲天干劲和集体智慧才使这座铁桥如期的诞生了。

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铁桥呢?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 完成了黄河治理规划,国务院为此设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1954年出台的黄河流域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中,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被列入黄河梯级开发的第一期大型水利工程。

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这样大的工程及所需的钢材物资,靠传统的羊皮筏子、木船等渡河工具根本无法完成,只能修建一座桥梁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及黄河两岸来运输物资。

如今,铁桥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钢梁看上去已锈迹斑斑,但细心看您会发现钢梁上还有英文及生产年份的标记。以及标注着1944至1947年不同制造年份的铭牌。

这5组中跨采用英国制造的ESTB军用钢梁,这些钢梁所用的是英国东北部北约克郡的铁矿厂原料,二战前后由位于伦敦费利特的英国多门朗公司制造。每组长35米,自重110吨,仅钢梁的安装就使用了35000个铆钉。

美国的、加拿大的、英国的,加上中国的钢梁,从钢材选用的角度看,这座桥完全是一座“四国桥”。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站在桥梁的上水处,能清楚地看到其独特的桥墩是一般桥梁很少用的筏型基础。所谓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接河底的矮石埕做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在中国著名桥梁中只有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处的洛阳桥采用。

1959年7月1日,为庆祝中国 成立38周年,通车典礼选择在党的生日这一天举行。那天,建成的桥头上彩旗飘扬,巨幅标语悬挂两旁,左边为:连接黄河两岸,加速宁夏建设;右边是:欢呼大桥通车,向党生日献礼;横幅是:庆祝通车大会在黄河岸边举行。

有近千人参加。那天下午1点,随着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吴生秀的剪彩,一列从河西段跨过唐徕渠铁桥的火车,在欢呼声中徐徐驶过长达292米的青铜峡铁桥,奔向青铜峡河东工地。

火车通过后不久,就有汽车通过,村民们的自行车、毛驴车也通过这座桥来来往往,使这座桥成了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很少见的“多车道桥梁”。铁桥的建成,不仅联通了黄河两岸的来往,更是为加速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吴生秀参加大会并发表讲话。他说:“青铜峡大桥的建成,是我区人民的一件极大的喜事。

一方面,它将加速青铜峡工程的进展,另一方面,又将促进吴忠、金积等县区、市的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他代表全区人民向兰州铁路局桥梁队的同志们致以谢意。

1991年9月,距离青铜峡黄河铁桥下游几公里的河面上迎来青铜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青铜峡铁桥逐渐退出了历史视野,走进工业遗产保护行列。当年,为了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承载的重货列车、货车频繁通车,又由于维护和保养工作跟不上,无法解决,导致铁桥桥墩有不同程度的沉陷下移,桥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钢架结构腐蚀情况严重,已不适合车辆通行。

目前,桥面上多是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的当地人,穿行于河东、河西间。缓缓的河水通过筏型桥基时激起的激流,彷佛卷走了这里昔日的繁忙。

这座桥却承载了几十年间积淀的无形的文化信息,无声的向人们诉说着遥远而沧桑的历史,伫立在桥头的文物保护碑,标志着铁桥是宁夏第一处被正式纳入文物保护管理体系的近现代工业遗产。2010年12月,青铜峡黄河铁桥被自治区 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因其具有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价值,对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世界钢桥建造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也见证了国家为促进宁夏经济。

4黄河铁桥的介绍

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铁桥建成之前,这里设有浮桥横渡黄河。浮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年),名叫镇远桥,今尚存建桥所用铁柱一根高达三米,重约数吨,上有洪武九年字样。

5写一篇美丽的中山桥作文按春夏秋冬来写

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华文明的起源离不开黄河,做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养育着无数的华夏儿女。兰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是我的家乡,母亲河在这里特别眷顾她的儿女,她贯穿了整座城市。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桥的出现代替了原始的渡河工具。今天,我特别为大家介绍一座横跨黄河两岸的百年老桥----中山铁桥。

中山桥长2335米,宽87米,它的桥面以前中间通车,两边是人行道。桥上汽车穿梭,行人漫步,输通南北两岸的交通。现在,为了保护中山桥,减轻桥的压力,已经改为步行桥,一律不通车。中山桥经过重修后全部用坚硬的钢铁铸造起来,非常坚固。多少年来,铁桥就这样默默地守护在黄河之上,它略显沧桑的体态记录了我们城市的成长和进步。夜幕降临了,中山桥上亮起了一盏盏明亮的路灯,像是在夜空中撒下了颗颗明珠,把夜晚的黄河

6兰州黄河铁桥四年级作文四百字

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清明假期,我们来到铁桥观赏梨花。

来到梨林,漫山遍野都是白色的梨花,那一簇簇雪白的梨花,如团团云絮,漫卷轻飘。来到树下,一串串,一簇簇,一堆堆梨花开得多热闹呀!好像在比美似的,又好像要把自己那美丽的脸蛋给游人观赏呢! 走近一点儿,有的全开了,五片花瓣像孪生姐妹一样;有的还是花骨朵,像害羞的小姑娘,埋着脸,不让人看;有的花瓣已经落光光了;轻轻摇一下梨树枝,花瓣就会落在地上,落在小沟,落在小路边,落在池塘里。那别提有多美了!

地上,有不知名的小花,有蒲公英等,我和同学还把蒲公英吹得到处都是呢!

梨林的景色真是让我们流连忘返呀!

西安可是古都诶,满满的历史蕴味儿,这边有很多的古建筑,有机会我真的希望大家都能来这里走走,下面这几个景点,我觉得是必去的,可以说是西安的代表性建筑了。

一、秦始皇兵马俑

二、大明宫国家遗址

三、西安城墙

四、西安鼓楼

五、大唐芙蓉园

一、秦始皇兵马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136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