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联系诗歌内容发挥你的想象用一段话写出作者眼中当时的景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联系诗歌内容发挥你的想象用一段话写出作者眼中当时的景象,第1张

  是要对联还是作诗啊???再急也要讲清楚好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其一 ·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 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4.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5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6.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7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解说]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未遮山”以及“跳珠”、“乱入船”这几处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窜上了船。雨才刚刚下了一会儿,忽然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就把雨和乌云吹得无影无踪,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望湖楼——在杭州塘门外西湖边。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作者:苏轼

  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苏洵 Su Xun

  苏轼简介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教战守策》;诗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参考的嘿嘿 有人和你一样的问题 算我投机啦 哈哈 能帮的上你就很开心了 O(∩_∩)O~

但愿能帮到你,希望采纳!

苏东坡和王弗的:

青神中岩寺陡峭的岩壁下,有一池清水,澄澈见底。一天,寺院的住持来到贡生王方的书院,请他给水池取个高雅的名字。王方自从出钱修起这座书院开馆教书以来,正想找个机会考考学生的才气,于是他就让每个学生都为这个水池取个名,写在纸上交上来。

一个个学生提起笔,很快就写好交了上去。只有苏东坡迟迟没有动笔。他独自在池边久久徘徊,突然双手击掌,喟然叹息:“可惜可惜,如此清澈的泉水,却见不到一条游鱼!”谁知这轻轻一拍,水池石缝间竟然有鱼闻声游出,摇头摆尾,穿梭戏水。

苏东坡心中一动,便提笔写了三个字交了上去。王方将纸条一一拆开,只见上面都是些什么“观鱼池”、“看鱼池”、“钓鱼池”之类俗不可耐的名字。他正要打开最后一张纸条时,恰巧女儿王弗派丫鬟送来一张纸条。于是他将两张纸条一齐打开。

出乎意料的是,苏东坡和王弗竟不约而同地给这个水池取了一个十分高雅而令人叫绝的名字“唤鱼池”。住持和尚为水池征得这一美名后,想将“唤鱼池”三个大字镌刻于池边岩壁上,又来请王方动笔。王方仍如法炮制,叫学生每人写一张交上来,再邀青神的名士前来品评。

到了那一天,天气晴朗,中岩寺的水池边,挂出几十幅书法,写的全是“唤鱼池”三个字。行草隶篆,各显神通,令人眼花缭乱。一会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看热闹的百姓人山人海。王方的女儿王弗,带着丫鬟也来了。

一群人左挑右选,反复品评,一致认为苏东坡写的“唤鱼池”三字最有神韵。两次评选都是苏东坡夺魁,王方想,女儿和东坡的命名,不期而合,莫非天配良缘。于是就将苏东坡招为女婿,郎才女貌终成一对恩爱夫妻。那年王弗十六岁,苏东坡十八岁。

苏东坡二十九岁那年,他的爱妻王弗抛下年幼的儿子苏迈,在河南开封早逝了。第二年,苏东坡亲自把她的灵柩送回故乡安葬。王弗聪明贤惠,又有见识,结婚十一年来,夫妻感情十分深厚。青年丧妻的苏东坡十分悲痛,郁郁寡欢。

十年之后,苏东坡在山东诸城任知州时,还填过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首词表达了他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哀婉动人,闻者无不泪下。

苏东坡和王润之:

王弗在27岁就先苏轼而去了,苏轼悲痛万分,连续3年都没有再写过诗词。后来长辈的安排下,苏轼又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作为继室,而王润之呢虽然不像王弗那样聪慧谦谨,但也是很柔顺贤惠的一个人,对待王弗所生的孩子就和自己亲生的一样。

王润之是陪伴苏轼最长的人,他们一起生活了25年,一起经历了各种磨难,可以说王润之重新给了苏轼家庭的温暖。

扩展资料:

苏轼这一生命途多舛,文学上的成就虽高,但官场上却几经被贬,还一次比一次被贬的远,晚年更是被贬到了儋州(今海南儋州),仕途不顺也就算了,他的三位爱人也都红颜薄命先他而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单从这一句就足以看出苏轼心中对亡妻的想念之情。

如果说“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写给王弗的悼亡词,“惟有同穴”(死后葬于同穴)是苏轼许给王润之的承诺,那么“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就是苏轼给予王朝云的赞美。

王朝云是苏轼于杭州买回来的艺伎,当时她才12岁,作为艺伎的她虽小却也懂不少琴棋书画,很受苏轼喜爱,18岁时就被苏轼纳为侍妾了。若说王润之让苏轼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那么王朝云便给了苏轼精神上的慰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苏轼和王朝云游西湖写的。

但非常不幸的是,这三人都先苏轼而去,可想而知晚年的苏轼有多悲伤,不仅被贬,还连累了自己心爱的人同自己一起受苦而害病去世。

1 苏轼关于挫折的诗句

苏轼关于挫折的诗句 1关于苏轼的有关磨难的诗句

1、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2、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2挫折与人生 借用苏轼的诗句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因与新政不合,主动要求外放,任密州知州密州在今山东诸城作者身在东海一隅,但他的心却时刻关怀着祖国西北的安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维护祖国统一、反对西夏入侵的强烈愿望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对辽和西夏的威胁采取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宋真宗景德元年,宋王朝与辽签订“澶渊之盟”,每年给辽“岁币”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之后,仁宗庆历四年,与西夏也如法炮制,签订“和约”,每年给西夏“岁币”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叶三万斤这种妥协的结果,一方面只是短时期地缓和了边境上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给以大国自居的北宋士大夫极大的心理挫折,视其为莫大耻辱有志之士对此念念不忘苏轼痛感辽和西夏对祖国安全所构成的威胁,于是,很自然地从射猎联想到要抗击入侵之敌,以保卫边地安全词的爱国思想是明显而又强烈的

3关于 挫折的诗句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3,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13,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1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1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17,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1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1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2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2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2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2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2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2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2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2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2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2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3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31,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3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3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3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3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蜀相》)3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3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3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4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陋室铭〉)4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4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43,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诗中之句)4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4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4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4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4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4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5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5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5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5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54,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55,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56,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日记故事》)57,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5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争报恩》)59,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60,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6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东林书院门前对联)62,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63,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64,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65,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66,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增广昔时贤文》)67,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罗贯中《三国演义•卷首词》)68,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吴承恩(西游记))69,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吴承恩(西游记))70,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吴承恩(西游记))71,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

(蒲松龄《聊斋志异》)7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7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红楼梦))74。

4关于“挫折”的诗词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行路难》:古乐府《杂曲歌辞》名其内容多叙写社会道途艰难和离别悲伤。垂钓碧溪:《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年老垂钓于渭水边,后遇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

梦日:传说伊尹在将受到成汤的征聘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边。长风破浪:《宋书·宗悫传》说,宗悫的叔父问他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简析: 《行路难》李白原作三首,这是第一首,作于天宝三年(744),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写的。

诗中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5苏轼一生经历了那些挫折

1、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2、贬谪到黄州

初到黄州时,苏轼的内心是抑郁,迷茫的。虽然郁闷,到却没有被打击得一蹶不振。很快苏轼就调整了心态,既然仕途不顺,转而开始创作,通过创作来排解内心的抑郁之情。那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流落儋州

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4、远贬惠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

5、身逝常州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搜狗百科——苏轼

6有关挫折的诗句

关于挫折的古代诗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7、君不见长松卧壑因风霜,时来屹立扶是堂。

——陆游 8、道足以忘物之得春,志足以一气之盛衰。——苏轼 9、玉经磨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

——王定保 10、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 11、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刘禹锡 12、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164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