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在寺庙里不听方丈的话,打完仗后为何相信了?

鲁智深在寺庙里不听方丈的话,打完仗后为何相信了?,第1张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人物,因打抱不平,将镇关西打死,不得已出家。后又大闹五台山,最终被迫离开寺庙,前往大相国寺,方丈在他临走时留下了四句话:“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鲁智深为何在寺庙里不听?因为鲁智深性格使然,从拳打镇关西一事上就可看出,他是一个“走一步看一步”的人,不会过多考虑自身利益。他可以为了素不相识的金翠莲怒打镇关西,也可以为了几乎没有交集的刘太公与小霸王大打出手。这些都只是因为“路见不平”而已。可见这样的浪漫英雄主义的鲁智深,怎么会把方丈的话听进心里呢?

而打完仗为何相信了?那是因为他发现方丈的话都一一应验了。“遇林而起”便是他就林冲,从此离开了大相国寺。“遇山而富”是他在二龙山落草,那时候他的山寨的确十分富足。“遇水而兴”便是上了水泊梁山,在随梁山好汉南征北讨中立下了许许多多的战功。此时的鲁智深已经不难发现前三个都已经应验了,于是当他听到钱塘江大潮时候,也就会相信这最后一句“遇江而止”。这是他的顿悟,他已经打遍了大江南北,造过反,招过安,他接下来还要追求什么呢?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在经历了一切后的鲁智深重于大彻大悟,坐化圆寂。总之,鲁智深当年在寺庙里不听方丈的话,那是自然的,因为他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经历,他也不明白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而当他经历了一切之后,他才会逐渐明白,他一生都在追求的是自由。他的前半生已经是足够自由了,几乎没有人能够真正地去约束他,但这并非真正的自由,仅是肉体上的自由,真正地自由在于心灵与灵魂上的解脱,而方丈送给他的话,便是最终答案。

  渔家傲——[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           

  云涛:云彩铺在天空里象起伏的波浪。

  星河:天河。             

  转:指拂晓前天河西移。

  帝所:天帝住的宫殿。         

  天语:天帝的话语。

  殷勤:关心地。            

  报:回答。

  嗟:悲叹。             

  漫有:空有。

  鹏正举:大鹏正飞上天。语出庄子《逍遥游》,大鹏鸟乘风上天,一飞就是九万里。

  休住:不要停止。

  蓬舟:象飘蓬一样轻快的船。

  吹取:吹向。             

  三山:古代神话,东方大海里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莱、方丈、瀛州。

  古诗今译  

  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天河正在转动,象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

  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 ,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 ”,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 ,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 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 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 ”、“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 ”,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 ”,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 ,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

  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

29集。剧中,英明用酷刑要玄真交出南少林藏宝图,云明不忍看师傅受苦亲手杀了玄真。《南少林》是袁祥仁执导的古装武侠剧,由吴京、李绮红、张成晓勇、张铁林等主演。本剧是描写少林和尚方世玉从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民族英雄的感人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180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