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平凡的世界》里孙玉亭这一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平凡的世界》里孙玉亭这一人物形象?,第1张

孙玉亭是平凡的世界里的真正的无产者,双水村的大队支委,他是党的好儿子,口头禅是“感谢党”!他和王满银是整部作品里面的特殊人物,也是滑稽 搞笑 担当。

我们先来详细了解一下孙玉亭这个人吧!他是双水村孙家老二,他哥孙玉厚把他送到山西拜把兄弟那里读书,本想让他光宗耀祖的。没想到他放弃了铁饭碗的工作,跑回家要搞农业生产。由于他回家的时候就已经25,6岁了,这在当时算是大龄青年了,于是就嚷嚷着要他哥哥给他娶媳妇。他哥孙玉厚好不容易帮他把媳妇儿娶了,却被他媳妇儿把他哥一家人和他老娘一起赶出了老窑洞!这让他哥孙玉厚心里很不舒服,直骂他这个弟弟没出息。

孙玉亭虽然在他们孙家里面地位不怎么高,不受孙家人喜欢。但是他特别热衷于大队集体的事情,也是一个积极分子。他特别喜欢开会,可能只有开会才能显示出他这个双水村村干部的威严吧!他对物质方面欲求不高,但是他对追求思想进步的要求很高。他的侄女婿犯了错误,他马上划清界限,大公无私地开会批判。在这里面他闹出了很多笑话,他为了完成批判任务把他们村的傻子田二拉上去批判。不过像他这样的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每个村子里都有的,我们村里也有,他们热心于集体的事情,对自己家里的就没有那么多热情了。以至于后来改革开放了,他们还很不适应,对改革开放及其抵触。孙玉亭也是一样,在改革开放好一段时间没法适应,觉得这世事变得太快了。他出去干过包工头,挣不到钱不说,差点回不了家,在家里干农活,又吃不了这个苦。最后他在少安的砖窑里面才找到了自己当年当村干部的感觉,帮他管理砖窑的工人,接待领导干部。

孙玉亭也有他人性温暖的一面,比如孙少安跟润叶的事情,润叶他爸要他帮把他们拆散,孙玉亭没有答应。后面还孙少安跟润叶的事情吹了,他还帮着介绍了他媳妇娘家亲戚的闺女给他做婆姨。孙少安第一次带他婆姨到他们家,他还想要请他们俩到他家吃一顿饭。

孙玉亭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是一个悲剧和喜剧交织融合的人物形象。品味孙玉亭的人物形象,我们在为其无知、愚昧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发笑的同时,也会为其无法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无奈现实感到深深的悲悯和同情。这个让人产生复杂审美感受的人物形象,可谓路遥小说人物画廊中闪亮的一笔。

孙玉亭的父亲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贫困的兄嫂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为了让他更有出息,兄长孙玉厚尽全力把他送到外地上学。毕业后他当上了工人,脱离了农民的身份,这对整个孙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但不到几年的功夫,他却从工厂里跑了回来,蛮横地要求兄长给他娶个媳妇。他再次成为农民。已经在困苦中麻木的孙玉厚咬牙借钱给他娶了老婆,但他在嫂嫂被自己老婆欺负时却不敢插手劝解。他的兄嫂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而他再婚后还要靠哥哥的接济生活,他的烟草一年四季都是由哥哥供给的。就这样,孙玉亭窝窝囊囊地活着。

他终于等到了“文革”,他所有的才华、精力、时间都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为了革命,他和媳妇都不顾家,不种田,不照顾孩子。他冬天的棉衣依然单薄,鞋子破得会时常从脚上飞出去,窑洞漆黑污秽。而随着“文革”的结束,“左倾”错误的纠正,人民开始多种经营,发展生产,提高收入。而现实经济条件困顿的孙玉亭不得不作出选择,跟着侄儿孙少安走“资本主义”路线,并为他出谋划策、张罗仪式扩大影响,有时又怀念集体生活,渴望并企图“复辟”。

如果说孙玉亭的“自私、好吃懒做、贪图小便宜、虚荣”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性格悲剧的话,那么, 社会 极左思潮的泛滥,则是他人生悲剧中的 社会 悲剧。 

处在极左思潮下的孙玉亭,其人格内涵表现为对极左思潮的偏执和狂热。为了实现目标,孙玉亭处处以革命和政治为“第一生命”,甚至不惜以牺牲亲情换得政治上的荣誉与忠诚。当王满银因贩卖老鼠药被劳教时,由于怕有人说他划不清界线,一向吃完饭有事没事都要到孙玉厚家坐一会儿的孙玉亭,再也不去哥家了,有事竟是隔着公路喊“哥”;怕政治影响不好,他又推让别人宣布释放王满银。

可以看出,孙玉亭在关心自身政治名誉时,连同胞兄弟的情意也可以忽略。其次,作风浮夸。为了完成揪斗阶级敌人的“光荣使命”,他竟将傻子田二推上审判台。

可以说他是只靠思想上的积极,而投机钻营到干部队伍中的文化盲。他谈起来头头是道,干起活来一窍不通,做群众工作只靠空洞的说教,并不懂得靠自身的表率来引导。

好逸恶劳。孙玉亭“虽说整天喊叫批判资本主义,但对实惠也从不拒绝”,实质上是一种骗吃骗喝的流氓恶习。孙玉亭在公社大队吃喝不说,还死皮赖脸地到哥哥和侄儿处白吃;也忍不住追求“浪漫的资产阶级情调”,和王彩娥这样的风流女人“麻糊”在一起;他坚决反对刘玉升的迷信活动,立场却是“文革中砸烂一切牛鬼蛇神”的破坏主义和虚无主义。由此可见,孙玉亭的积极革命是他性格中的恶习、封建奴性和极左思想相结合的扭曲。这种结合造成了他人生中的悲剧,也给 社会 带来了危害。

所谓精神家园,就是精神栖息、 情感 皈依之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是不同的,就像他们在自己责任田里种上不同的庄稼。 健康 的精神家园是丰厚、和谐、充实的,是不会让杂草蔓生的。

孙玉亭的精神家园一片贫瘠,压根就没种上几棵好草好苗。当“革命”的种子洒向大地时,其就会在孙玉亭的精神家园迅速生根发芽,并最终奴役他的灵魂。虽然“革命”结束了,但他心灵上的阴影不会消失,并将在新的现实中上演意识形态与行为高度脱轨的可笑闹剧。

相信很多读者都对孙玉亭非常厌恶,但孙玉亭害人了吗?孙玉亭打人了吗?

都没有。 如果非要让我找到孙玉亭做了什么坏事,我想只有一件,那便是与王彩娥通奸。

路遥在写孙玉亭的时候,所用的篇幅与主角孙少平不相上下,而他整个作品中的份量也是非常重的,难道路遥只是单纯的想写一个让大家恨的人吗?当然不是。 这本书,我读了三遍,我个人觉得孙玉亭是一个纯粹的革命者,放在当下 社会 ,他才是一个让群众最放心的干部 。

1、他集体制度的拥护者,而当别人在利用集体制度中饱私囊时,他没有这样做

现下“纯粹”二字十分流行,为什么?因为我们太多时候“不纯粹”了。而孙玉亭便是那样一个难得一见的“纯粹者”,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他的老婆贺凤英也是一样。

那么孙玉亭的纯粹在哪?

双书村村委主事的有四人: 书记田福堂、副书记金俊山、孙玉亭、民兵队长田海民 ,在这里孙玉亭相当于文书角色,担有会战指挥部副总指挥一职。 在集体经济之前,这四人的家庭经济如何?之后又如何?

田福堂 在解放前与孙玉厚给地主家打长工,光景与孙玉厚家不相上下,烂包。但是田福堂当上双水村书记之后呢,他不出山劳动,儿子、女儿都在上学,老婆也不出山,而他家的光景越来越好,最后他对孙少安的看法是一个“泥狗腿”,我说明什么?他在集体经济下赚的是盆满钵满,他一个因集体经济而富裕的贫穷农民却看不起贫穷的农民了。

金俊山 书中有说,姓金的在双水村原本就是富裕的,而俊山能当上副书记,那是因为他立过战功,在抗战前线挨过子弹,所以他的家庭没有受这波打土豪分田地的影响,故而富裕犹在。

田海民 文中介绍比较少,但是生活肯定比一般老百姓好。

而我们的 孙玉亭 ,他一心身身革命,最后却落的家徒四壁,衣不蔽体。要知道,孙玉亭上过学,并且在工厂当工人,在身份让他哥孙玉厚开心了一段时间,工人吃公家饭,这代表着身份。但是他放弃了这个身份,投身革命热潮,生活一落千丈。

要知道, 孙玉亭当时在村里的身份是会战指挥部副总指挥一职 ,而总指挥是石圪节公社徐治功(相当于现在镇长),这身份也是不简单,但是他为何如此落魄,我也不用分析,大家都能看出来, 这是因为孙玉亭在这革命的热潮中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家人包括他哥孙玉厚。唯一一次的帮忙是让孙少平去村中教书,而这个忙他原本是帮田福堂的,只能算是意外之喜。

所以我说他是一个纯粹的革命者,如在当下,定是老百姓最放心的村干部。

2、如此“纯粹”的村干部,为什么书中的老百姓恨他,看不起他,那他们的恨从哪里来?

我们现在提倡的“纯粹”是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为 社会 做出正能量的贡献。而孙玉亭的“纯粹”是纯粹的服务田福堂, 他认为听田福堂的话就是为革命作贡献 。

换句话说,他不聪明,得罪人的事都被他给做了,如果孙玉亭遇到田福军那样的好领导,那么他便会是一个正面人物,但是他遇到的是田福堂。

而我们应该更多的恨田福堂,但是却都被田福堂巧妙的转嫁给了孙玉亭身上,而孙玉亭的格局太小, 他简单的认为只要给村书记献计献策、做了村书记安排的工作、替村书记排忧解难这便是为革命贡献力量 ,其实他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 将革命视为田福堂的革命,这也是他最终受人耻笑的根本原因,也是大家恨他最根本的原因 。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正确的领导下这样的革命者,是不可多得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

他有基本的善恶观,有基本的是非观念,有基本的道德底线。本文总结了一下孙玉亭,他除了孙家一贯的善良之外,还有以下具体特点:

一,喜欢出风头。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孙家扬眉吐气,不再受其他大姓人家的欺负。

二,为人不踏实。不想通过勤劳致富,而是想通过捞政治资本让孙家翻身。

三,爱占小便宜。经常蹭饭,说些没头没脑的事情,没有根据的分析当前形式,说些还没有实现的重大新闻等等,分散大哥孙玉厚一家人的注意力,端起饭碗,一边吃,一边忽悠。老实敦厚的大哥一家人,对他的言行也是装糊涂,假装不在意,一切都在行云流水中进行着。

四,耍小聪明。在各大姓氏家族之间,左右逢源,苦苦钻营。

这也是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特点集合,这就是作家把生活文学化、艺术化的基本形式。现实生活总是让我们感觉是散漫的,繁乱的,无序的,而经过文学加工提炼,抛开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人物性格特点就会鲜明突出,故事的经过就会更加跌宕起伏。

生活中的“孙玉亭”当然没有小说或是影视剧中那么性格鲜明的赤裸裸的招摇过市,现实中的“孙玉亭”,隐藏会很深,也分散好多,但是他绝对存在于形形色色的你、我、他中间。

聊以自慰的是:老实敦厚,胆小怕事的孙玉厚;吃苦耐劳,聪明能干的孙少平;耿直敢闯,勇于拼搏的孙少安;他们都在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身上和身边,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大家就是生活中的平凡的世界。

我其实是很喜欢《平凡的世界》孙玉亭的这个角色的,他的身上充满了时代的影子,他和他老婆一起两个人,都可以演一场很好看的年代戏。

如果我们想知道那个特定时期的积极分子会有哪些思想行为的话,那么仔细研究孙玉亭就足够了。

这也是路遥呕心沥血,花费6年时间写就《平凡的世界》的心血所在。

我很早以前就曾经说过,未来的人们(包括现在没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读《平凡的世界》,其实可以当成纪实文学或者史书来读,也是不会有大出入的。

孙玉亭就是那个时期的农村的弄潮儿,哪里有事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嘴里整天说的都是:感谢党啊,感谢毛主席,要坚决拥护集体,打倒阶级敌人的这些国家层面的话,而自己家却过着最破烂的光景。

他是物质生活贫乏,但是精神世界富有的那种人。

他是不会过日子的活动积极分子,但是却又时常被当成跳梁小丑的积极分子。

他在乎就是那个环境,他是一个喜欢当焦点人物的人,他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他还是一个不会种地的农民,但他又不是村里的掌权人。

这一切的形象就把孙玉亭刻画得活灵活现了。

他还时常看报纸,了解国家大事。但是他又不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说明他是心气高,但是胆子很小的人。

他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小人。

而在那个时期,像孙玉亭这样的人应该很多。

他还是一个把不住自己的人,他与村里的寡妇相好的事,被弄得人尽皆知,还打了一场打仗。

按道理来说,弄坏了名声,要脸面的人都不好意思在村子里混了。

可是孙玉亭不在乎这些,他是一个生活在自己世界的人。

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最不在乎的就是面子。

因为他的面子早就被践踏得一干二净了。

虽说他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他的心还是好的,总的来说,他也算是一个好人。

第一:他没有主动害过谁。就算是为了凑任务,也是拉神志不清的田二去批斗。

第二:他还是很为家里着想的。孙少平的乡村教师的岗位,也是孙少亭最先出的主意。

第三:他还是很重视家庭,很听媳妇的话。虽然是个破烂的家,但至少还是一个家。

第四:他还是懂思考的人,喜欢学习文化,乐于助人,是个好同志。

孙玉亭就是这样的人,提到革命时情绪高涨,遇到开饭时食量高涨,碰到开会时话题高涨;

然而提到干活时就全身发软;遇到棘手事情时就想缩边;碰到不平事时也不敢吭声。

孙玉亭就是这样一类人的典型,我想路遥也是讨厌他这类人的,所以才把他的生活一直写得烂包。

他最后的结局也只有在孙少安的砖厂混口饭吃。

这可真可惜了,他的哥哥孙玉厚含辛茹苦的培养他,供他读书了。

还把自己的几孔窑给了孙玉亭,真的是扶不上的阿斗啊。

我认为孙玉亭和王满银是电视里最难塑造的两个形象。孙玉亭有梦想,也有信仰,他一直活在信仰中,对自己的信仰有着一种接近执拗的执着,如果让它成为一个企业老板命令的执行者,他会是最合适的!但在梦想中活着的人,时间长了,往往会对 社会 的变革缺乏敏感性,这也就容易让他成为 社会 变革的掉队者,甚至牺牲品。

这类人,有愤青一样的激情,更有火一样的热情,如此激情和热情之下,在现实的 变化中往往会摔倒。

王满银是为了家而耍小聪明,孙玉亭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宁愿抛弃一切。

凡事看过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我想知道小说里的孙玉亭,大家在熟悉不过了;

孙玉亭是左倾政策的忠实追随者,他有着高涨的革命热情和鲜明的阶级立场。可以说在精神上有着无限的愉悦,可是物质生活却极度的贫乏。

他一方面高喊革命的口号,大搞农田基建,这给了他精神上极大的满足;另一方面难以掩饰生活的困窘,穷得连双新鞋都穿不起,这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呢?

他是那个特定年代特定人物的代表,他热衷左倾,信奉左倾,然而却被左倾毒害。在那样的环境里使得他丧失了判断事物价值的能力,只会用空头的革命理论机械地裁定周围的一切。

做为大队党支部委员,农田基建对队长,平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主任,一身三职,为了革命他不顾家,不种地,不照顾孩子,冬天穿着单薄的棉衣,鞋子破的时常从脚上飞出去,窑洞漆黑污秽,就这样整天饿着肚子穿着破鞋闹革命。

这样的困境并不能动摇他的革命信念,在革命运动中他会把饿肚子的是先阁到一边而在精神上享受着无限的愉悦。

人们不能在他的努力中看到他生活上的一点改善,可是他不会对革命减掉一份热情。自己的日月光景过的一盘散沙,可是却每天都想着开会,想着批斗,想着把革命事业做的红红火火。

开会和批斗是那个特定年代的潮流和产物,而孙玉亭就是这个潮流的顺应者和执行者。他有着一腔迂腐的革命热情。

后来随着 社会 的发展,实行了改革,所以孙玉亭不能再每天都开会,他活的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每天吃完晚饭他就一个人来到过去经常开会的大队部院子里缅怀那些轰轰烈烈的岁月,心里有无限的悲凉。

他的一生对革命一片赤诚,他的精神就是靠着革命支持着。他在给女儿送的结婚笔记本还不忘体现他的革命热情:“一颗红心两只手,世世代代跟当走”可见他的革命热情是无处不再无处不有,真是可歌可赞啊!

孙玉亭是孙玉厚老汉的弟弟,1939年,孙少平的爷爷就去世了,奶奶是一个小脚女人,没有办法出门从事重体力劳动,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就落在了孙玉厚的身上。

孙玉厚就在帮助商人运货,从陕北运到山西,赚到了一些钱,也涨了不少见识。年轻时的孙玉厚也就下了狠心,要把自己的弟弟培养成读书人,以光耀门楣。

1947年孙玉亭13岁的这一年,孙玉厚把他送到自己的结拜兄弟山西陶家去读书,1954年毕业,随后就进入太原钢厂当了工人。这在当时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也是老孙家第一个在外边做事的人。

孙玉亭肯定没有吃过什么苦,在陶家读书期间,也肯定是被当成自家兄弟来照顾。当时的教育都是在讴歌农村,孙玉亭肯定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一九六零年,也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间,孙玉亭就从城里回到了乡下,他对孙玉厚说:一个月的工资都买不了一袋土豆,根本就吃不饱,要饿死了。这次回来要在乡下生活,娶一个女人。

其实孙玉亭的命运从这个时候就注定了,从小读书到城里当工人原本是一条康庄大道,却被他自己狭隘的观念把路给堵死了。跟着当时的主流思想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民非常伟大。

在双水村,读过书的人没有几个。金家原本是地主,金老爷子是个教书先生,但在那个年代被打倒。孙玉亭就成了村里为数不多读过书的人,再加上思想激进,就被推举成了大队委员和贫下中农管理学院委员会主任,成了田福堂的重要助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孙玉亭就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他对农村公社化的热爱程度到了狂热的程度,甚至都超过了田福堂。当孙少安悄悄推行土地承包制的时候,就变成了他的敌人。

一个不会从事农村劳动的人,在那个时代就赚不到公分。没有公分,家里就分不到粮食吃。孙玉亭家里有一个老婆三个孩子,穷的叮当响,当然越穷越光荣。

这时候孙玉亭才有一点怀念当年在钢厂上班的日子,顿顿白蒸馍大肉菜。但很快他就会感到羞愧,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应该有觉悟,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去。只有在这个时候,精神上享受着一种无限的快活。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推行了包产到户。孙玉亭过去的地位和权威也就没有了,就连田福堂家也过得不如孙少安家了,孙玉亭就更不用说了。

孙玉亭夫妇两个人都是不会劳动的人,地里的庄稼基本上都是靠自己的孩子打理。在孙玉亭眼中,这样的 社会 不会长久,也是有问题的,现在的人太堕落就是缺乏正确领导的结果。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孙玉亭越来越失落。村子里一年也难得开几次会,在开会的时候,他才能找到一点可怜的存在感。在孙玉亭的身上,多少能够看到一点孔乙己的影子。

孙玉亭是《平凡的世界》里边的悲剧人物,他身上多少有一点路遥年少时的影子和缩影。原本有着大好前程,却在当时扭曲的环境里成为了时代的殉葬品。

在《平凡的世界》里孙玉亭这个人物形象贯穿全书,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特殊群体的代表,他时时刻刻以一个革命者自居,口口声声把革命挂在嘴上,顽固的坚持旧的思想观念,不求思变,总是沉浸在往日的岁月里,热衷于搞大批判,甚至于连自己的哥哥、侄儿也不放过。因循守旧的他看到孙少安带头搞单干更是百般阻挠,害怕砸了自己的铁饭碗,对他这个在庄稼地里一无所长的人来说是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即使穷的连一双鞋子都穿不起,也不知道穷则思变。最终他会被 历史 的车轮碾碎他那永远干革命的美梦,被改革的洪流淹没,成为一个悲哀的殉道者。所以说他是在特定的 历史 环境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不会引起人们同情的人物。

孙玉亭是《平凡的世界》中孙玉厚的弟弟,孙少安的二爸。书中的孙玉亭虽然是个不大不小的人物,可也是个出彩人物,甚至是书中几个重要事件矛盾的爆发点。

他是一个保守派,是当时那个特定的 历史 环境下很多中国人的缩影。他认为土地承包制不好,他提出要重新把所有的财产回收集体,归集体所有,继续实行公有制。可见他思想顽固、落后、迂腐。

他是极有代表性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假革命者,孙玉亭很骄傲自己是***员,甚至有种莫名的自大,有些可笑。他自身的革命热情绝对不同于少平、晓霞和贾冰通过文字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对国家社稷的关心,也不同于田福堂、金俊武、少安真心的干劲,他似乎只是为了做而去做。

孙玉亭生活在那样的年代, 他热爱革命,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顺应时代潮流,对党的革命事业忠心耿耿。正是由于他的忠心耿耿,所以他不自觉地成了政治运动的玩偶,他对党的极端热爱和对领导的极端崇拜使他毫不怀疑地执行着“左倾”的各项指令。他从来都不会考虑这些指令是否正确,是否值的他贯彻和执行。他做的就是不顾一切地完成,完成上级给的任务。在革命事业上他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同时在革命事业上他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对工作有热情,懂得感恩。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一提工作,立刻便勒紧裤腰带,风风火火的投身于工作中去,这点还是称得上有血有肉的人,值得我们学习的。

1789年法国革命后及19世纪初形成了注重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主观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贵族浪漫主义主要着意抒发忧郁情调,代表作有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和《勒内》,拉马丁(1799~1869)的《沉思集》、《新沉思集》及《诗与宗教和谐集》,维尼(1797~1863)的《命运集》等等。资产阶级浪漫主义着重表现在大革命后感到失望和不满、富有资产阶级个性的人物,代表作有斯达尔夫人(1766~1817)的小说《苔尔芬》、《柯丽娜》,龚斯当(1767~1830)的小说《阿道尔夫》等等。到20年代,资产阶级浪漫主义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形成了强大的文学运动,为反对封建复辟和埋葬古典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代表作有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剧本《欧那尼》和小说 《巴黎圣母院》 。大仲马( 1802~1870)的历史剧《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乔治·桑的小说《印第安娜》和《康素爱萝》等等。浪漫主义文学到40年代初走向衰落,但是它的巨大影响使法国19世纪后半叶的文坛出现了流派并列、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雨果的《惩罚集》和《悲惨世界》等杰作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波德莱尔、魏尔兰(1844~1896)、兰波(1854~1891)的象征主义诗歌和以戈蒂耶为代表的帕尔纳斯派的唯美主义诗歌都因追求诗歌形式的完美而各放异彩。其中有一批浪漫主义的拥护者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中坚,例如司汤达写出了《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为批判现实主义竖立了不朽的丰碑,他的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等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万能的社会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则因注重素材的准确性等特色而被左拉认为是自然主义的先驱。左拉、龚古尔兄弟和莫泊桑等自然主义作家的作品都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只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较多地受到了生理学、遗传学等的影响。左拉还首次在《萌芽》中描写了工人运动。除此之外,巴黎公社时期的无产阶级文学、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和布尔热(1852~1935)的心理小说等在19世纪法国文学中也都有一席之地。

作为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浪漫主义作家对新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创造社,他们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新浪漫主义”(包括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开启了新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在我们大谈欧洲古典音乐是一种世界文化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的是在其中却也包含着许多民族因

素,无论是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作曲家都难以割舍他们与各自民族文化间的联系,因此,其创作首先应该是

民族的,其次才能看作是世界的。在创作中融入民族特性,可说是人类艺术创造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 欧洲古典音乐 民族特征 古典乐派 浪漫乐派 民族乐派

一、音乐文化中的民族特征集中体现在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音乐文化中的民族特征,是音乐历史中一直存在的因素。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以及任何作曲家的音乐

,都具有其民族特征。实质上,音乐的民族特征是由不同民族和国家客观存在的文化特征决定的。因为各民族

都有其不同的语言音调、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心理素质和不同特征的民间音乐文化积累。所以音乐的民族

特征比较持久、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在专业音乐创作中,民族特征的表现不仅限于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上,还表现在题材内容和体裁形式上。

在音乐语言上,主要反映在民族民间音调的广泛运用或以民族民间音调为基础进行加工改编和再创造。在表现

手法上,运用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在题材内容方面,反映本民族的现实生活,赞扬人民及

其英雄主义业绩。还反映对祖国光荣历史的缅怀,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但体现民族的愿望和性格,还表现

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爱好。在体裁形式方面,同样自觉地继承民族的传统,满足各民族的审美习惯和特殊兴趣

在欧洲古典音乐专业作曲家作品中,由于历史背景和表现上所追求的审美理想的差异,各个时代、各个乐

派、各个作曲家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民族特征情况是有所不同的。

二、古典乐派民族特征是启蒙意识的自然流露

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均广泛地把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素材运用到创作之中。

“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1732——1809)的音乐创作与德国、奥地利民间音

乐音调、句式、结构、风格联系密切。如《G大调第94(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F大调弦乐四重

奏》第二乐章《小夜曲》,方整的乐句、简朴的和声赋予他风格简洁、清新的特征。其交响曲第三乐章小步舞

曲、第四乐章明快的舞曲风格也带有德、奥乡土音乐的特点。

“音乐神童”莫扎特(1756——1791)是歌剧和交响乐作曲家。在歌剧《魔笛》中采用德奥民间

风格的通俗歌曲和新教圣咏式音调,获得很大的成功。他是旋律大师,善于把德奥民间音调和意大利抒情风格

融汇在一起,创造莫扎特式的、富歌唱性、洋溢诗意的美妙的旋律。

乐圣贝多芬(1770——1827)集古典大成、开浪漫先河。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社会思想,成为他

创作的思想核心,贝多芬是第一位把音乐艺术和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家。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喜

欢听农村乐师们奏乐,并将此体现在创作之中,在《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中

都出现德奥乡村乐队演奏民间舞曲的淳朴形象。《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中的《欢乐颂》洋溢着德国民

间歌谣中特有的恳切、质朴、热情的情感。据罗曼·罗兰研究贝多芬表达群众共同感情时,如爱情、友谊、婚

礼等,常引用民歌旋律。

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音乐中的民族民间因素,是他们的启蒙意识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他们接近

现实生活“到民间去”、“回到自然去”的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反抗

封建束缚,坚定乐观、勇于奋斗的民主精神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高度完美和谐。因此可以说古典主义音乐

中的民族民间特征是一般性的,并没有其他别的意义,是启蒙意识和民主精神的自然流露与反映。

三、浪漫乐派音乐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乐传统基础之上

浪漫乐派作曲家舒伯特、韦伯、肖邦、勃拉姆斯、威尔第等人的音乐创作深深植根于本民族音乐传统基础

之上,音乐艺术强调民族特征。

“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1797—1828)从小熟悉奥地利民间音乐,其作品广泛利用民间歌曲、

风俗舞曲、进行曲和生活中的流行歌曲音调。分节歌这一源于民间的歌曲形式,也成为舒伯特歌曲的基本“骨

架”,正因为如此,他的许多名曲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创作民歌,如《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

这种通俗淳朴的歌曲,又成为舒伯特器乐作品的主要构成因素。钱仁康教授说:“歌曲化的旋律,歌曲式的织

体,歌曲性的音乐思维,在舒伯特的交响曲、室内乐创作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并成为舒伯特以后浪漫主义音

乐创作的重要特征。”(《音乐艺术》1979年第一期)。德沃夏克在评价舒伯特的音乐创作时说:“他的

《未完成交响曲》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最有特色的也许是俯拾皆是的歌曲式的旋律,他把歌曲用进了

交响曲,并移植的如此巧妙,舒曼不仅要说这些乐队声部类似人声了。”(《音乐译文》1981年第六期)

因此,通俗性和民族性普遍存在于他的创作之中,成为他鲜明的创作特征。

德国浪漫主义民族歌剧创立者韦伯(1786——1825)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821年6月在柏林

首演的民族歌剧《自由射手》(又译作《魔弹射手》),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其曲调成为家喻户晓的流

行歌曲,市场出售商品也以剧名为商标,如“魔弹射手牌啤酒”、“魔弹射手式女装”。该剧取材于德、捷广

为流传的“黑猎人”民间传说,舞台上展示了一幅幅地道的北德森林乡民风俗画。莫扎特、贝多芬都为德国民

族歌剧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不过他们的《魔笛》、《费德里奥》中的“民族性”尚不完备,虽用了德语歌词,

音乐也具德国特色,但描绘的却是东方的神话或西班牙的故事,而《自由射手》以浓郁的民间气质的音乐素材

(猎人的合唱、姑娘的歌谣、乡民们的阿勒曼德舞)和德语说白的“歌唱剧”的传统样式,致力于德国偏僻村

庄、森林景色的描绘和德国民族思想感情的表达是十分成功的

1789年法国革命后及19世纪初形成了注重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主观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贵族浪漫主义主要着意抒发忧郁情调,代表作有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和《勒内》,拉马丁(1799~1869)的《沉思集》、《新沉思集》及《诗与宗教和谐集》,维尼(1797~1863)的《命运集》等等。资产阶级浪漫主义着重表现在大革命后感到失望和不满、富有资产阶级个性的人物,代表作有斯达尔夫人(1766~1817)的小说《苔尔芬》、《柯丽娜》,龚斯当(1767~1830)的小说《阿道尔夫》等等。到20年代,资产阶级浪漫主义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形成了强大的文学运动,为反对封建复辟和埋葬古典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代表作有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剧本《欧那尼》和小说 《巴黎圣母院》 。大仲马( 1802~1870)的历史剧《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乔治·桑的小说《印第安娜》和《康素爱萝》等等。浪漫主义文学到40年代初走向衰落,但是它的巨大影响使法国19世纪后半叶的文坛出现了流派并列、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雨果的《惩罚集》和《悲惨世界》等杰作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波德莱尔、魏尔兰(1844~1896)、兰波(1854~1891)的象征主义诗歌和以戈蒂耶为代表的帕尔纳斯派的唯美主义诗歌都因追求诗歌形式的完美而各放异彩。其中有一批浪漫主义的拥护者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中坚,例如司汤达写出了《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为批判现实主义竖立了不朽的丰碑,他的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等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万能的社会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则因注重素材的准确性等特色而被左拉认为是自然主义的先驱。左拉、龚古尔兄弟和莫泊桑等自然主义作家的作品都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只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较多地受到了生理学、遗传学等的影响。左拉还首次在《萌芽》中描写了工人运动。除此之外,巴黎公社时期的无产阶级文学、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和布尔热(1852~1935)的心理小说等在19世纪法国文学中也都有一席之地。

求采纳

  19世纪法国文学

  1789年法国革命后及19世纪初形成了注重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主观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贵族浪漫主义主要着意抒发忧郁情调,代表作有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和《勒内》,拉马丁(1799~1869)的《沉思集》、《新沉思集》及《诗与宗教和谐集》,维尼(1797~1863的《命运集》等等。

  资产阶级浪漫主义着重表现在大革命后感到失望和不满、富有资产阶级个性的人物,代表作有斯达尔夫人(1766~1817 )的小说《苔尔芬》、《柯丽娜》,龚斯当(1767~1830)的小说《阿道尔夫》等等。到20年代,资产阶级浪漫主义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形成了强大的文学运动,为反对封建复辟和埋葬古典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代表作有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剧本《欧那尼》和小说《巴黎圣母院》。大仲马(1802~1870 )的历史剧《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乔治·桑的小说《印第安娜》和《康素爱萝》等等。

  浪漫主义文学到40年代初走向衰落,但它的巨大影响使法国19世纪后半叶的文坛出现了流派并列、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雨果的《惩罚集》和《悲惨世界》等杰作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波德莱尔、魏尔兰(1844~1896 )、兰波( 1854~1891)的象征主义诗歌和以戈蒂耶为代表的帕尔纳斯派的唯美主义诗歌都因追求诗歌形式的完美而各放异彩。其中有一批浪漫主义的拥护者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中坚,例如司汤达写出了《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为批判现实主义竖立了不朽的丰碑,他的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等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万能的社会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则因注重素材的准确性等特色而被左拉认为是自然主义的先驱。左拉、龚古尔兄弟和莫泊桑等自然主义作家的作品都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只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较多地受到了生理学、遗传学等的影响。左拉还首次在《萌芽》中描写了工人运动。除此之外,巴黎公社时期的无产阶级文学、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和布尔热( 1852~1935)的心理小说等在19世纪法国文学中也都有一席之地。

  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式,它发挥和强化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倾向,而且增加了某些新的重要成分。这些新成分代表了自然主义的特点,这就是它相信科学,相信观察、实验、提供文献的方法。它因遵从科学原则而变得系统化,以致形成19世纪后期公认的学说,而早期的现实主义没有做到这一点。这是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区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183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