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浪漫》——来自科学松鼠会的浪漫科普

《冷浪漫》——来自科学松鼠会的浪漫科普,第1张

        “冷浪漫”的概念其实蛮有深意。长久以来,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科学是高高在上,冷冰冰的东西,因此那些以此为业的理科生也就是些不解风情的家伙;至于从事艺术创作,有志成为“文艺青年”的,则最好对科学敬而远之,否则就没有了创作灵感。结果,这种观念便潜移默化地造成了不懂浪漫的“理工男”和科学白痴的“文青”。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过于二分的认识观点和由此造成的心理强化而带来的自我限制。把“理性”曲解为“无情”,把“感性”曲解为“无知”,这实在是天大的错误。人本身就是理性与感性兼备的生物,各人具体或有差别,但又何需对自己对别人“一刀两断”?谁说科学家就是无情无欲的机器人?理性的思考方式不代表情感的湮灭。又有谁说艺术工作者就该是没有科学常识的小白?感情丰富的人也一样需要知识的储备和理性的约束。让理性和感性彼此相容,互为依托,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在。对于那些依旧拘泥于自己的“身份角色”划分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来说,实在应该用心想想。因为对美的感受与对科学的认知可以并行不悖,甚至相辅相成;浪漫也不一定要热情似火,理性的冷彻也可以浪漫,那就是“冷浪漫”。

        其实我曾在不止一个场合下表示过自己小时候的理想是长大后要做一个科学家的!白头发白胡子白大褂,疯疯癫癫地在一堆仪器里窜上跳下,不时被我弄得蒸汽四下里喷发。这理想一直保持到二年级的时候一次数学考试,我撞到了一道应用题,是关于一个水池的,小明要放水,小红要注水,然后问多少时间放完(也许是注满)。这吃饱了饭瞎折腾的水池啊。我不停咬着铅笔,耳边听着同学们像蚕宝宝吃桑叶那样刷刷的书写解答着,我却一笔也答不出来。我觉得自己的脸越来越热,汗滴落在试卷上,偷偷抬眼看老师,他倒是忙着在擤鼻涕,可我绝望得快要哭了。这之后我断了当科学家的念想,甚至都没了什么劳什子的理想。直到后来发现原来画画也蛮好玩的。

        画画说起来,是件不求甚解的事。那些看着有趣好玩值得把玩的细节,是经不起当场推敲的。在我自以为对绘画有些开窍了的时候,我觉得比画画更有意思的,其实是做个有感受力的人。就像一个人赤裸地躺在山岗上,有阳光丝丝渗入身体,有风吹伏每根汗毛,有草的清香在鼻端似有若无,有远处海的呼吸绵长又温柔。身体的每个感官都是打开的,每种感受都是活跃的精灵互相窜合,在身体里发酵成一种无法言说的醇醉。我不太能接受眼看着赏心悦目的美女施施然走过,心里却有另个声音在说,这只是一堆碳水化合物的组合。科学能做的一件事,是弄清来龙去脉,成分结构,是知其所以然。我知道自己的智商,很难弄明白这些都是怎么回事。以往总是想着,让科学的归科学吧,让艺术的归艺术……

        但直到有一天我听同学的推荐半信半疑地打开了这本书,那个水池的噩梦也突然地开始升腾,幻化出一张张脸。正拔腿想跑,却见一只松鼠跳出来,到跟前拍拍我的肩膀,说莫慌莫慌,我是一只研究心理学的松鼠,特来拯救你。看到了很多花花绿绿的颜色是吧,现代研究表明,色彩是有表情的,有“邪恶黑、机警红、微笑绿、美味黄……”啊这样子,我立马就安静了。虽说所以然还在远远的地方等着,可色彩,这是和我有关的然,怕什么!喜欢。穿上白大褂跟着她进去逡巡一番。现在,我终于知道了一个心怀浪漫的科学家是个什么样子。

        本书秉承了科学松鼠会一贯的风格,由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会员撰写的,对生活中各种现象进行结合说理性与趣味性的阐述的小短文汇集而成:大自然中的姹紫嫣红究竟从何而来,又如何被我们感知?爱情是否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大自然中的“和谐”场景有哪些?人们对于美丽的追求究竟寄托了什么样的向往?连“宅男宅女”、“贪杯之徒”、“艺术创作”等等也被各自用科学眼光扫描品评一番,不一而足。生动幽默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讲解、别具一格的诠释,不失严谨的表述,令得这趟“科学之旅”在轻松愉悦,饶有趣味的氛围中又使人收获颇丰。对于平日里视科学为畏途的“文科生”,本书算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即使是对于如我这样的理科出身,读来也是兴致盎然,收获颇丰。毕竟,专业的知识不可能涵盖所有方面,而这才是科普的魅力。除了一些内容在几篇文章中重复出现的问题外,

        这本书基本是一本具有相当可读性的优秀科普读物。在如今这个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普读物却并没有相应跟上。《十万个为什么》之后,令人印象深刻的科普读物可谓寥寥。为此,我们尤其需要像科学松鼠会这样的团体,来让普罗大众也可以在科学的海洋中自在遨游。

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

爱情与喜欢有3点不同:

①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不是由对他人的幻想唤起,而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价唤起;喜欢不像爱情那样狂热、激烈、迫切,始终比较平稳、宁静、客观。

②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爱情却与许多相互冲突的情绪有联系。

③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需要。

有的社会心理学家曾设计了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用以测量个体间爱恋的程度和喜欢的程度。

爱情量表的部分项目是:

①如果我不能同他(她)永远在一起,我会感到苦恼;

②对于任何事情我都会原谅他(她);

③我觉得对于任何事情我都会信赖他(她)。

喜欢量表的部分项目是:

①我觉得他(她)非常好相处;

②结识以后多数人对他(她)的反应是好的;

③他(她)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

运用这两类量表,不仅可以大体反映个体间吸引是属于爱情还是喜欢,也可以反映爱恋和喜欢的程度。

20世纪70年代有的西方社会心理学者把爱情分为6种类型:

①冲动爱情,又称浪漫爱情。受到对方直接而强烈的身体吸引,总是想到对方,总想尽可能多地与对方在一起,对对方的判断往往是不客观的。产生的条件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个体提供真实的或虚构的爱恋对方的模式;有一个爱恋的对象;有自己情感的激发,而且理解这种情感是由爱恋对象所引起。对于这种爱情是否能长期保持,研究者的看法不甚一致。

②自我中心爱情。爱情的个体并不希望被爱恋对象束缚,也不希望爱恋对象被自己束缚,把爱情看成是一系列挑战和解决难题,避免因承诺而造成负担。

③依赖爱情。具有这种爱情的人常表现得焦虑不安、寝食不佳、妒忌心强烈,结局多为悲剧性。

④实用性爱情。爱恋者寻找在个性、宗教信仰、兴趣、背景等条件方面相配的爱恋对象,希望一旦找到合适的爱恋对象,双方的感情能进一步发展。在由父母安排的婚姻中,这种爱情形式较为多见。

⑤结伴爱情。不像冲动爱情或依赖爱情那样激动人心,双方开始时是朋友,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在一起工作,逐渐发展产生爱情。具有这种爱情关系的双方,即使后来分手了,可能仍然保持朋友关系。

⑥利他爱情。一种典型的基督教爱情观念,带有忍耐性和仁爱色彩,不要求得到回报。这种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难以做到。

爱情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一些文化人类学者的研究表明,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爱情有不同的理解。爱恋双方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们之间具有哪种爱情,而是取决于他们对爱情的理解是否一致。

爱情解释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爱情,动物只有生理上的本能反应,为了物种的延续性而一代代交配下去。人进化了,拥有了精神世界,于是爱情诞生了。最初的爱情只是简单的喜欢而已,经过上千万年的演化,随着精神世界的发展,爱情越来越复杂,逐渐超越了“喜欢”的范畴。现代爱情建立在丰富的交流感知方式和社会信仰上,但仍然脱离不了原始的生理特征。

爱情是什么,不过是精神上升华了的喜欢而已,不过是他异或她成为了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个人的意识交融在一起,然后精神爱情和生理爱情完美的结合起来,再后来,你们告别父母,互相依靠的共渡一生。养育后代本是原始行为,在进化了的精神世界里这被称作“爱情的结晶”,这就是爱情的产物。

爱情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产物。人创造爱情、品尝爱情,有时候却被爱情折磨的死去活来却心甘情愿。爱情又是一种奢侈品,有些人玩不起爱情,硬要把命运和已颓废的爱情捆绑在一起,他们没有名字;有些人生来就有玩弄爱情于股掌之上的资本,但他们不懂爱情,他们叫帅哥或者美女;有些人没有爱情,两个人在沧桑的岁月中,爱情之花还没开放就衍变成亲情,他们有名字但没人知道;更有些人经历或假想了太多不成熟的爱情,他们叫嚷着把爱情展现给世界看,他们是诗人或者精神病患者。

缘分是一种借口,明明想占有对方,说我们缘分注定在一起;分手了,又说我们缘分已尽;不明真正的原因却归于缘分是一种虚伪,但所有人都愿意被这缘分的表象所覆盖,这就是爱情的可爱之处。

爱情文学作品是如此的丰富,爱情被宣扬成高度理想化的东西,事实上的爱情却是平淡如水,这就是现实,但很多人不懂,尤其是女人,认为那才是真正的爱情,于是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爱情的最终归宿是亲情,真正的爱情一般来说只能维持十八个月,到了期限两个人的爱情还没有结合成亲情,于是进入爱情疲劳期,主要通过生理上本能的审美疲劳来体现,因为人是动物,最终摆脱不了动物的定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193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