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爱有天意》的情节故事一般,但导演很懂得煽情,设置那么多美丽的场景,要你们都期待这么一份爱情,却更叫人体会,给了爱不给将来是多么残忍的事情。所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故事里哭了,我们自以为坚强的心总还有一些地方是柔软的,像潘多拉的盒子,在最深处放着希望和梦想。
而我在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很强烈的感觉到,初恋其实是非常神圣的事情。那么单纯的在精神上想对一个人好,无论为他做过什么,说过什么,甚至伤害过什么,在我看来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因为这是初恋,虽然两个人少有可能在一起,但正是这个人教会了自己爱与被爱。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爱恋,只会有这么一个人。
这么干净纯粹的感情,在这繁杂功利的社会里显得多么奢侈和宝贵,但也正是因为社会的现实,所以我们留不住,无法阻止人在这社会里的不断沉沦。我们只能哭泣,我们在哀悼自己,哀悼难以再有的纯真。
只有长大了才明白,能凭着热爱,坚持一份信念,做一件事情,是多么幸福。
可是无论保持着多么执着的信念,干净纯粹的感情,都只有那么一次,可是却让我们在种种年少轻狂里伤害和放弃了……
虽然,梦想还在,所以我们在成人以后寻觅爱恋的感觉,我们可以自己制造出一些场景或是做一些事情,让自己和对方满意,但它们的功利性太明显,这些熟练的做法让惊喜和期待打了折扣。有些人觉得这样类似批发的做法太廉价,这个人和这些事没有特殊性,所以一旦有些不开心和不满意,就随时更换。我们也不会对这种做法提出异议,所有人都在说,生活是现实的。
可是我在被《假如爱有天意》的爱情感动以后,依然盼望着自己能有一份纯粹的爱恋,也有一个人能让怕雨的我为他在雨中散发着快乐奔跑;他会送给我亲手摘的花,哪怕只是不知名的野花,只是因为他想我分享这份美丽;我会坐在他的自行车后架上,他不会嫌麻烦的成天想待在铁皮车里……
在感情里不要香车钻戒的环绕,那些金钱只能买来生活的安定,能用金钱获取的快乐和感情一般都不值钱。
我昨天收到这么一句话----"这是我对你的期望,与他人无关。"我觉得很温暖,两个人只所以在一起,只因为他是独特的那个他,我是独特的这个我,不可替代。
希望我们的生活和感情都能纯粹一些。
“我一面佯装平静,一面想把卡片揣到兜里。然而不凑巧,我喜欢的围裙,上下没有一个兜。”
这是《情书》中的最后一句话,读到这句话时我被彻底地震撼到了。就像在黑夜里行走,突然乌云散开,遇见满天繁星。上一次有这种炸裂的感觉,还是读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结尾处,许三观说了一句后来脍炙人口的名言: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我为什么喜欢《情书》的这个结尾呢?因为它用简单的一个动作,表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个动作表明,女主藤井树虽然表面上装作对男主给自己留下的特别的“情书”很淡然,但她的内心,却早已乱了,所以她忘了,自己的最喜欢的围裙没有兜。没有兜,她想藏的这段情事,就再也藏不住,肆无忌惮地流泻了出来。
如果她有心理活动,概括起来,用现在的话说,大概就是“原来像我这样一个自认为普通的女孩,也是被人认真地喜欢过的啊!”或者“原来,那个男孩,是喜欢我的啊!真好,好像我也有点喜欢他。”
但遗憾的是,这封情书早已经过期。此时,收情书的女孩依旧单身,可写情书的那个男孩,却已经死去有两年多了。这是一封迟到太久的情书,无法圆满的爱恋。
一段被岁月尘封的情感,一对今生再不可能在一起的男女,构成了无限氤氲的遗憾。不过说不出为什么,越是遗憾,却越觉得浪漫。
《情书》的神奇之处是,看**时,只觉得唯美,可是看完书之后,才发现,这世上,不仅爱情宛如流星般耀眼,暗恋,也如星辰般灿烂。
《情书》其实分了三条感情线,讲述了爱与释怀。在主题上,它和《后来的我们》异曲同工,但在讲述手法上,它却不落痕迹,将那种遗憾和错过,讲得不让人痛苦,反让人觉得美好。
《情书》的第一条线,是爱情线,藤井树已经死去了两年,他的女朋友渡边博子在这两年间与他的朋友渐生情愫,但博子始终无法好好开始这段新恋情,因为她害怕死去的藤井树会责怪自己。直到她写信误打误撞,知道藤井树中学时的那次暗恋,知道藤井树之所以会说对自己一见钟情,原来是因为自己和他那时的暗恋对象女藤井树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她渐渐释然了。
《情书》的第二条线,是亲情线。女藤井树的爸爸曾经得了病,当时外面下着很大的雪,无法打到出租车,于是她爷爷坚持背着爸爸去医院,可是爸爸最终却死了。因此,妈妈和爷爷之间,产生了某种隔阂。直到藤井树长大,有一次,也得了和爸爸相同的病,不仅打不到车,救护车也迟迟不到,爷爷便义无反顾地背着她去了医院,最终因为来得及时,她活了下来。爷爷和妈妈之间的隔膜,也因此融解。
当然,最令人唏嘘,也最美的,还是主线,男藤井树对女藤井树的暗恋。
女主藤井树是读中学时期的遇到过一件尴尬的事,她同班同学中,居然有一个和她同名同姓的男生。有过同样的经历的人可能会体会到其中的痛苦,因为在一个集体,同名同姓的坏处是,当别人叫这个名字时,你根本不知道是在叫谁。因为同名同姓,还经常出现叫男的藤井树,女的藤井树站起来,叫女藤井树,男的站起来的情况,同学们渐渐地有意帮他们炒起了CP。连选举图书管理员时,都故意的,将他们两个人都选上。
女生藤井树因此很困扰,在她的记忆中,男藤井树,带给她的始终只有麻烦,他不仅让她被同学们炒CP,被选为图书管理员后,还经常不干活,他经常在图书馆里借书,然后还回来时,会在书签上写下“藤井树”三个字,当时女藤井树一点也不知道男生的心思,只是很厌烦地像,这厮太没素质了,以为自己未来会红咋地?竟在书签上练习自己的签名!
直到多年后,男生藤井树在一次上山滑雪时,在雪崩中死去,他的女友通过写信误打误撞认识了女藤井树,这才渐渐揭开了谜底。哦,原来,当初,他在书签上一笔一划写下的,并不是自己的名字啊,而是她的名字啊!
每个人的青春里,大概都偷偷地喜欢过某个人吧?每一个人,都收到,或者是写过情书吧!至少,总是见过情书的吧!可是,像这样的情书,这么美好的表达,我敢说,应该算是独一无二的吧。当然,在景区写“xxx,我爱你”的除外,那只会让爱显得粗鄙。
很多年后,有一部非常美的**,用几乎相同的方式表达了爱,特别又唯美,这部**叫《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我很喜欢用书签表达爱的设定,因为,很含蓄,含蓄到只有自己能懂。暗恋最美的地方,就是含蓄。
那种偷偷摸摸的喜欢,就像做贼一样,瞒着所有人,把对方装得满心满眼!隔着课桌上高高垒起的书堆偷看一眼,心里也能甜上半天,关注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当对方看向你时,你却眼神躲闪,害怕被看出端倪。贪图窥视对方的欢愉,却又不敢说出内心的喜欢。就像买不起甜点店里的糖果,每天路过都要去看一看,就像摘不下头顶的繁星,只能昂起头来仰望。
暗恋是件浪漫的事,因为当你暗恋一个人时,会拿出满腔的热情,而且在对方毫无回应的情况下,继续着这份热爱。对于大多数来说,也许到了成年,当经历了爱情的千疮百孔,怀疑自己是不是丧失了爱别人的能力时,才会懂得,这样不求回报的热情,有多珍贵。
就像女生藤井树,多年后回到学校图书馆时,发现学生们在玩一种“寻找藤井树”书签的游戏,当她明白那些都是写给自己的“情书”时,内心多少会感动的吧,是怎样的喜欢,让对方坚持着将这些“情书”投递出来?尽管每一次,都宛如石头,沉入茫茫的大海。
其实,暗恋和被暗恋,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我上大学时,有一次和同学聊天,她突然跟我说,额,你知道那个谁谁谁曾经喜欢过你吗?
我不禁暗自高兴,尽管她说的那个姑娘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可听说自己也曾被欣赏,被关注,还是会觉得,啊,自己的青春始终没有白费,原来,我也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啊。
这就像一支安慰剂,每当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觉得一片荒芜时,总能安慰自己说,其实啊,你也没那么糟糕啦,不然怎么会有人喜欢呢?所以,我觉得,偷偷喜欢别人,和被人偷偷喜欢,不在于结果如何,其本身,就是一件极美好的事。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1798年4月26日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沙朗通-圣莫里斯。从儿童时代起,德拉克洛瓦就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里,并且受过多方面的教育。他的父亲C德拉克洛瓦是律师和外交官,曾任法国驻荷兰大使和马赛总督;母亲图瓦-奥邦对音乐的爱好也直接影响了幼年时代的德拉克洛瓦,音乐在他的生命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在当时音乐家中他最喜欢FF肖邦和G罗西尼。并与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把肖邦称为“我所看到的真正艺术家的典范”。
德拉克洛瓦不但尊重当代进步艺术家,而且极为推崇古代艺术大师。他之所以能进入艺术之门,得力于他的舅舅J-H里兹内尔的帮助。作为J-L大卫的学生的里兹内尔发现了他的艺术才能,鼓励他于1816年进入美术学院P盖兰画室学习。在那里他认识了浪漫主义的先驱T热里科,并深受其影响。他与历史画家A-J格罗和保皇派画家F热拉尔交往;他博览群书,特别喜欢但丁、W莎士比亚、GG拜伦和W司各特的作品;他为JWvon歌德的《浮士德》作的插图深受老年歌德的赞颂;他盛赞米开朗琪罗、提香、伦勃朗、D委拉斯贵支,特别崇拜鲁本斯和康斯特布尔;他与诗人C波德莱尔有着亲密的友谊,对WA莫扎特的天才赞叹不已。只要拿起画笔,他的浪漫主义激情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发出巨大的叫啸,他画画就像狮子吞食猎物一样,一气呵成,所以人们把他叫做“浪漫主义的狮子”。
德拉克罗瓦的日记
在诗人波德莱尔的眼里,大画家德拉克罗瓦是一位独特的艺术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整个艺术大链条里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任何人可替代其重要性。作为《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的作者,波德莱尔厌倦安格尔的“古典”和完美,偏爱德拉克罗瓦的“浪漫”和印象,这是很自然的,对德拉克罗瓦的褒扬也在情理之中,但他说德拉克罗瓦“在整个艺术大链条里是最重要的一环”并不过分。在19世纪的法国美术史上,他和安格尔代表了浪漫派和新古典派,与崇尚古典风格的安格尔不同,在德拉克罗瓦看来,绘画时色彩比素描重要,想象比知识重要。他一生的美术创作也为浪漫主义做了最好的注释。除了美术作品,其实德拉克罗瓦的日记也几乎和他的美术作品一样出名。
十多年前,在我还不知道德拉克罗瓦这个名字时,我买下了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买这部书的初衷仅仅只是为了这是一部艺术家的日记(但没读上几页我就被它的真情实感和细腻的描写所打动),再一个引起我兴趣的与艺术无关,而是与画家的身世有关,该书的英译本编者在引言中介绍说,关于德拉克罗瓦的生父还留有秘史,据考证德拉克罗瓦的生身父亲不是别人,而是当时在法国显赫一时的外交家塔列朗,而我当时恰巧刚读了拿破仑和富歇的传记,这两人的传记中都还有另一个主要角色——塔列朗,留在脑海中印象深的是这样一句话: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是由三个人来上演革命与帝国的历史的,这三个人就是伟大的拿破仑、阴险狡诈的富歇和长袖善舞莫测高深的塔列朗。
一位大画家居然是塔列朗的私生儿,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好奇心。据说,在德拉克罗瓦的身上就体现着塔列朗的性格特征,这也解释了何以在德拉克罗瓦身上表现出来的双重性格——一方面是创造性的艺术家,兼具热情的想象力和冷静的判断力,另一方面他又是才华出众的演说家。
对于相信塔列朗是德拉克罗瓦生父的人来说,塔列朗对德拉克罗瓦的神秘影响也可从他对画家的关怀中看出端倪,比如说德氏的某些作品尽管被人们指责为不合乎传统和常理,但却仍能在沙龙里展出,而且也能被国家收购,就是由于塔列朗的缘故,更有甚者,国家甚至不顾政府美术部的反对,仍把很重要的任务分配给德拉克罗瓦。譬如在1824年的沙龙上展出了德拉克罗瓦的油画《希奥岛的屠杀》,这幅作品虽然毁誉不一,但仍由政府以6000法朗购去(该画现已是德拉克罗瓦的早期杰作)。
不管徳拉克罗瓦的生父是不是塔列朗,读完了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我知道了这位被喻为“浪漫派的灵魂”的伟大画家。不过十多年后,我才见到了能全面反映德拉克罗瓦的生平和艺术创作的书,这就是《世界名画家全集·德拉克罗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这两卷书交替翻览,能清晰地认识和欣赏德拉克罗瓦的面貌和作品。
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德拉克罗瓦早年的日记,1822年他24岁开始写日记时的意图很明确,即为自己一个人写,写下自己的日常交往、爱情生活和在艺术上的探索。但他的日记到1824年突然中断了,1832年他到北非摩洛哥旅行时才又写下了简短的旅途杂记;第二部分是德拉克罗瓦中年以后的日记,1847年1月,德拉克罗瓦又开始写日记,这时他年近五十,已度过了他在艺术上最活跃最多产的年代,与青年时代相比,他的日记显得深沉了许多,他在1847年1月19日的日记中表白他开笔是要为自己的生活感受保留一个记录,以便日后去追想时所得到的印象会更为深刻。
德拉克罗瓦在日记中记下了他对前辈画家和同时代人的艺术作品的见解,他自己艺术创作的构思和计划,他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同时他也记载了他丰富的社交生活,因而这部日记也就成了19世纪中叶法国上流社会生活的一部真实的写照,留下了巴尔扎克、大仲马、乔治·桑、波德莱尔、肖邦、伯辽兹、柯罗、米勒、梅里美,等等同时代的作家、诗人、音乐家和画家在日常交往中的真实形象。比如他在1853年11月25日(星期五)的日记中用简洁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大仲马的性格剪影:
“好厉害的大仲马(他是从不饶人的)半夜里带着一本空白笔记簿跑来把我喊起来了。我真是蠢死了,把一些事情原原本本地讲给他听;天才知道他要这是干什么!我相当喜欢这家伙,但我们不是一个类型的人,所奋斗的目标也不一样。他所生活的那个圈子我是合不来的,我们要是搞到一起,总会有一个人要发疯的。他把他手稿的前几页留下给我过目,我读起来倒是怪有意思的。”
中年后的德拉克罗瓦活得简单而纯粹,在他的日记里,能看到他穿梭林间或漫步海滨的喜悦,也有他置身庭园的幻梦,还有他对花草植物的爱恋,这些,逐渐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心,并由此升华的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情,倾注到了他的艺术创作中,他留在在画布上的色彩更多的是他情感的宣泄。他的生活只有一个中心,这就是他的艺术。譬如他写于1853年11月30日的日记:
当我倾听美妙的音乐,特别是听莫扎特的作品时,音乐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太平盛世的和平气氛,每每引起我思想上的共鸣。在我有生之年,现实生活中的七情六欲,是再也不会扰乱艺术作品所给我带来的那种清高的情趣了。我真不明白,一般人那样醉心于官场名利,究竟又有什么意思呢?我所醉心的不是这些,而只是醉心于鲁本斯或者莫扎特。一周之中对我来说所必不可少的,乃是一支抒情歌曲,或者一幅画在我身上所引起的回忆。当别人匆匆去赴情妇的幽会时,我却去做我的工作;工作完毕,或是回到我那孤独的寓所,或者到外边去消磨时光
到了晚年,德拉克罗瓦的全部精力几乎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他对波德莱尔说,他年轻的时候,每晚都要参加一场音乐舞会或者别的消遣,否则他简直无法开始工作,而现在他不仅能无休止地工作,甚至能在并无希望获得报酬的情况下工作,消遣和娱乐对他来说已可有可无了。而写日记成了德拉克罗瓦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日记持续到1863年6月22日,一个多月后的8月13日,他因病与世长辞。他留给世人的是9100多件作品,其中油画850多件,速写册60多本。关于他的艺术创作,塞尚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德拉克罗瓦留下了法国最美的色彩,在我们的天空下,没有一个人比他更具有属于色彩的平静、哀婉动人与震撼,我们所画的都来自他的启发。
与德拉克罗瓦的艺术创作相比,他的日记丝毫也不逊色,《德拉克罗瓦日记》一书的引言中讲述的一则轶事可以拿来给他的日记做一个最好的注释:一位法国艺术家说,德拉克罗瓦的画他倒不怎么欣赏,不过他写的回忆录(日记)却很出色,人们会在这方面记住他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