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长江涉嫌卖假酒,被官媒点名批评,为何连老艺术家都加入了直播行业?

潘长江涉嫌卖假酒,被官媒点名批评,为何连老艺术家都加入了直播行业?,第1张

1、处于工作空窗期。由于疫情原因,横店等影视基地都停工。大多数演员明星都赋闲在家。因为没有工作,因此只好借助直播平台进行直播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2、维持热度。我们都知道明星都需要露脸,需要热度流量带来粉丝收益。疫情原因很多人没有工作,也没有作品和节目参加,因此就减少了很多露脸的机会,从而热度下降。为了维持自身热度,借助抖音这种大流量的平台直播,既安全,又有效果。

3、艺术家,也是有血肉之躯的平凡人,在艺术品不景气的时代,他们需要吃饭,要生存,所以不能批评,指责他们,因为生存是第一位,其次才可以说艺术创作,没有法律限制,不让他们去直播,何来生存,老艺术家带货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应该是孩子需要钱。老人没有办法。艺术家也得生活,尤其是那些老艺术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青春靓丽的时代,无私的把自己的艺术和青春献给了人民群中,不像现在的各种星,虽然艺术水平并不实至名归,不管什么时候的艺术家都要为了赚钱去努力,有的为了赚钱糊口有的为了更好的生活。

4、达到双赢,正如我前面所说,直播平台是当下流量最大的平台之一,演员加入抖音直播既能增加自身流量和热度,平台也能提升热度和身价。这样就能达到双方双赢。

在当下社交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以流量为王的时代,人们可以选择多种渠道来实现自我价值,当平台流量越大给演员的热度或者粉丝收益提升就越大;同样平台入驻明星越多,平台知名度就越高吸引观看的人数就越多,这是典型的互利效应,因此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平台里面直播的演员越来越多。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1798年4月26日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沙朗通-圣莫里斯。从儿童时代起,德拉克洛瓦就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里,并且受过多方面的教育。他的父亲C德拉克洛瓦是律师和外交官,曾任法国驻荷兰大使和马赛总督;母亲图瓦-奥邦对音乐的爱好也直接影响了幼年时代的德拉克洛瓦,音乐在他的生命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在当时音乐家中他最喜欢FF肖邦和G罗西尼。并与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把肖邦称为“我所看到的真正艺术家的典范”。

  德拉克洛瓦不但尊重当代进步艺术家,而且极为推崇古代艺术大师。他之所以能进入艺术之门,得力于他的舅舅J-H里兹内尔的帮助。作为J-L大卫的学生的里兹内尔发现了他的艺术才能,鼓励他于1816年进入美术学院P盖兰画室学习。在那里他认识了浪漫主义的先驱T热里科,并深受其影响。他与历史画家A-J格罗和保皇派画家F热拉尔交往;他博览群书,特别喜欢但丁、W莎士比亚、GG拜伦和W司各特的作品;他为JWvon歌德的《浮士德》作的插图深受老年歌德的赞颂;他盛赞米开朗琪罗、提香、伦勃朗、D委拉斯贵支,特别崇拜鲁本斯和康斯特布尔;他与诗人C波德莱尔有着亲密的友谊,对WA莫扎特的天才赞叹不已。只要拿起画笔,他的浪漫主义激情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发出巨大的叫啸,他画画就像狮子吞食猎物一样,一气呵成,所以人们把他叫做“浪漫主义的狮子”。

  德拉克罗瓦的日记

  在诗人波德莱尔的眼里,大画家德拉克罗瓦是一位独特的艺术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整个艺术大链条里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任何人可替代其重要性。作为《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的作者,波德莱尔厌倦安格尔的“古典”和完美,偏爱德拉克罗瓦的“浪漫”和印象,这是很自然的,对德拉克罗瓦的褒扬也在情理之中,但他说德拉克罗瓦“在整个艺术大链条里是最重要的一环”并不过分。在19世纪的法国美术史上,他和安格尔代表了浪漫派和新古典派,与崇尚古典风格的安格尔不同,在德拉克罗瓦看来,绘画时色彩比素描重要,想象比知识重要。他一生的美术创作也为浪漫主义做了最好的注释。除了美术作品,其实德拉克罗瓦的日记也几乎和他的美术作品一样出名。

  十多年前,在我还不知道德拉克罗瓦这个名字时,我买下了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买这部书的初衷仅仅只是为了这是一部艺术家的日记(但没读上几页我就被它的真情实感和细腻的描写所打动),再一个引起我兴趣的与艺术无关,而是与画家的身世有关,该书的英译本编者在引言中介绍说,关于德拉克罗瓦的生父还留有秘史,据考证德拉克罗瓦的生身父亲不是别人,而是当时在法国显赫一时的外交家塔列朗,而我当时恰巧刚读了拿破仑和富歇的传记,这两人的传记中都还有另一个主要角色——塔列朗,留在脑海中印象深的是这样一句话: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是由三个人来上演革命与帝国的历史的,这三个人就是伟大的拿破仑、阴险狡诈的富歇和长袖善舞莫测高深的塔列朗。

  一位大画家居然是塔列朗的私生儿,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好奇心。据说,在德拉克罗瓦的身上就体现着塔列朗的性格特征,这也解释了何以在德拉克罗瓦身上表现出来的双重性格——一方面是创造性的艺术家,兼具热情的想象力和冷静的判断力,另一方面他又是才华出众的演说家。

  对于相信塔列朗是德拉克罗瓦生父的人来说,塔列朗对德拉克罗瓦的神秘影响也可从他对画家的关怀中看出端倪,比如说德氏的某些作品尽管被人们指责为不合乎传统和常理,但却仍能在沙龙里展出,而且也能被国家收购,就是由于塔列朗的缘故,更有甚者,国家甚至不顾政府美术部的反对,仍把很重要的任务分配给德拉克罗瓦。譬如在1824年的沙龙上展出了德拉克罗瓦的油画《希奥岛的屠杀》,这幅作品虽然毁誉不一,但仍由政府以6000法朗购去(该画现已是德拉克罗瓦的早期杰作)。

  不管徳拉克罗瓦的生父是不是塔列朗,读完了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我知道了这位被喻为“浪漫派的灵魂”的伟大画家。不过十多年后,我才见到了能全面反映德拉克罗瓦的生平和艺术创作的书,这就是《世界名画家全集·德拉克罗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这两卷书交替翻览,能清晰地认识和欣赏德拉克罗瓦的面貌和作品。

  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德拉克罗瓦早年的日记,1822年他24岁开始写日记时的意图很明确,即为自己一个人写,写下自己的日常交往、爱情生活和在艺术上的探索。但他的日记到1824年突然中断了,1832年他到北非摩洛哥旅行时才又写下了简短的旅途杂记;第二部分是德拉克罗瓦中年以后的日记,1847年1月,德拉克罗瓦又开始写日记,这时他年近五十,已度过了他在艺术上最活跃最多产的年代,与青年时代相比,他的日记显得深沉了许多,他在1847年1月19日的日记中表白他开笔是要为自己的生活感受保留一个记录,以便日后去追想时所得到的印象会更为深刻。

  德拉克罗瓦在日记中记下了他对前辈画家和同时代人的艺术作品的见解,他自己艺术创作的构思和计划,他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同时他也记载了他丰富的社交生活,因而这部日记也就成了19世纪中叶法国上流社会生活的一部真实的写照,留下了巴尔扎克、大仲马、乔治·桑、波德莱尔、肖邦、伯辽兹、柯罗、米勒、梅里美,等等同时代的作家、诗人、音乐家和画家在日常交往中的真实形象。比如他在1853年11月25日(星期五)的日记中用简洁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大仲马的性格剪影:

  “好厉害的大仲马(他是从不饶人的)半夜里带着一本空白笔记簿跑来把我喊起来了。我真是蠢死了,把一些事情原原本本地讲给他听;天才知道他要这是干什么!我相当喜欢这家伙,但我们不是一个类型的人,所奋斗的目标也不一样。他所生活的那个圈子我是合不来的,我们要是搞到一起,总会有一个人要发疯的。他把他手稿的前几页留下给我过目,我读起来倒是怪有意思的。”

  中年后的德拉克罗瓦活得简单而纯粹,在他的日记里,能看到他穿梭林间或漫步海滨的喜悦,也有他置身庭园的幻梦,还有他对花草植物的爱恋,这些,逐渐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心,并由此升华的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情,倾注到了他的艺术创作中,他留在在画布上的色彩更多的是他情感的宣泄。他的生活只有一个中心,这就是他的艺术。譬如他写于1853年11月30日的日记:

  当我倾听美妙的音乐,特别是听莫扎特的作品时,音乐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太平盛世的和平气氛,每每引起我思想上的共鸣。在我有生之年,现实生活中的七情六欲,是再也不会扰乱艺术作品所给我带来的那种清高的情趣了。我真不明白,一般人那样醉心于官场名利,究竟又有什么意思呢?我所醉心的不是这些,而只是醉心于鲁本斯或者莫扎特。一周之中对我来说所必不可少的,乃是一支抒情歌曲,或者一幅画在我身上所引起的回忆。当别人匆匆去赴情妇的幽会时,我却去做我的工作;工作完毕,或是回到我那孤独的寓所,或者到外边去消磨时光

  到了晚年,德拉克罗瓦的全部精力几乎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他对波德莱尔说,他年轻的时候,每晚都要参加一场音乐舞会或者别的消遣,否则他简直无法开始工作,而现在他不仅能无休止地工作,甚至能在并无希望获得报酬的情况下工作,消遣和娱乐对他来说已可有可无了。而写日记成了德拉克罗瓦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日记持续到1863年6月22日,一个多月后的8月13日,他因病与世长辞。他留给世人的是9100多件作品,其中油画850多件,速写册60多本。关于他的艺术创作,塞尚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德拉克罗瓦留下了法国最美的色彩,在我们的天空下,没有一个人比他更具有属于色彩的平静、哀婉动人与震撼,我们所画的都来自他的启发。

  与德拉克罗瓦的艺术创作相比,他的日记丝毫也不逊色,《德拉克罗瓦日记》一书的引言中讲述的一则轶事可以拿来给他的日记做一个最好的注释:一位法国艺术家说,德拉克罗瓦的画他倒不怎么欣赏,不过他写的回忆录(日记)却很出色,人们会在这方面记住他的。

在人类的生命和创造过程中,情感常常存在于一起。情感源于欲望和需求。当普通人感受到他们的欲望和需求时,他们的情感宣泄表现为现实的功利主义;而艺术家的情感宣泄超越现实,是欲望和需求的升华,通常表现为艺术创作。

    艺术是幻想中压抑欲望的满足。这是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学来研究艺术的观点。佛洛伊德认为,在现实中,压抑欲望,趋向于更崇高的目标,艺术成为幻想中压抑的欲望的实现。当艺术家创造一个意象时,他必须把他对各种生命现象的理解集中在图像上。否则,图像的艺术感染力为零。

     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是艺术性的,渗透着强烈的情感因素,与艺术鉴赏者产生相应的共鸣。一般说来,在艺术世界中有许多情感,如孤独、忧郁、悲剧、忧郁、空虚、崇高、庄严、圣洁、凄凉、遥远、宁静、沉闷和敬畏。有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很重要:同情。所谓同情是我的情感和他人情感的统一,或者是他人情感和情感的统一。艺术家寻求同情。同情作为一种精神需要,是人类发展的更高层次。如果艺术家没有体验到某种情感,他就不会有表达的冲动,从而不会有艺术创作活动。

艺术家追求激情是为了刺激自己脑海的某种创作的灵感,没有婚姻是因为他们觉得婚姻是禁锢他们思想的枷锁。如果你要婚姻那么接下来就是两人的分别了,所以没有无聊的婚姻,只是为了创造灵感。

双鱼座

双鱼座(2月19日—3月20日),黄道十二宫的第十二宫,位于水瓶座之东,白羊座之西。他们拥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特质也让双鱼宝宝们获得了“天生艺术家”的美誉。除此以外,双鱼座通常浪漫多情、心思细腻、多愁善感。相比丰富的物质生活,他们更注重精神层面带来的享受。

▲来源于网络 

作为最有艺术天赋的星座,双鱼座艺术家在艺术史上一直都如“神”一般的存在,几乎个个都是大咖级人物。事不宜迟,随我赶紧去看看他们那浪漫又充满诗意的艺术世界吧!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

作为文艺复兴三杰男团成员之一,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对待艺术一直以超强的毅力、追求完美、孜孜不倦的态度而闻名。 乍一看,可能会被误以为他是个处女座,但其实这位艺术巨匠是个不折不扣的双鱼宝宝。

▲米开朗基罗《自画像 》来源于网络

双鱼座的守护神是海王波塞冬。波塞冬不仅拥有巨大的权利,而且野心勃勃、桀骜不驯、英勇无畏,这跟米开朗基罗身上的某些特质十分相似。 人们常形容他的艺术展现出“像飓风一样凶猛的强大生命力”,他的人生亦是如此。

▲ 海王波塞冬 来源于网络

1475年,米开朗基罗出生在离佛罗伦萨不远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行政长官。在他6岁时母亲去世,被寄养在一位石匠妻子的家中,被奶妈哺育长大的日子里,他学到了锤凿的使用诀窍。

▲ 意大利佛罗伦萨,来源于网络

身为双鱼座的米开朗基罗自幼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虽然父亲更希望他未来能成为一位学者,曾反对过他学习绘画,但最终拗不过心意已决的儿子。13岁时,米开朗琪罗进入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的工作室,这一年他创作的《圣安东尼的折磨》是他想象力爆发的起点。

▲米开朗基罗《圣安东尼的折磨》c1488,47x35cm,美国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来源于网络

1496年,年轻的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酒神巴库斯》、《哀悼基督》第一批代表作,这使他声名响誉罗马。

▲米开朗基罗《哀悼基督》c1498,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来源于网络

双鱼座对于喜爱的事情可以一直坚持下去,这种执着的态度也让他们容易在工作上取得很大的成就。 与达芬奇的拖延症相比,米开朗基罗就是个十足的“工作狂”, 他用了4年时间完成了《大卫》,雕塑中展现出动人心魄的力与美,源自于米开朗基罗扎实的人体结构学知识以及对人性深处的洞察。这件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的作品,奠定了米开朗基罗当之无愧的艺术巨匠的地位。

▲米开朗基罗《大卫》c1504,H:396m,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来源于网络

双鱼座通常不喜欢世俗的东西,却又必须去面对和接受, 米开朗基罗为了生存被迫接受来自教会的订单,哪怕是教皇超负荷的委托他都尽力做到完美。

1505年米开朗基罗接受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委托为其设计陵墓,由于这期间教皇还不断委托米开朗基罗创作其它作品,导致陵墓的设计工作时常被打断,最终耗费40年才完成。

▲米开朗基罗《摩西像》c1513-1516,H:235m,圣伯多禄锁链堂,来源于网络

双鱼座也有固执己见的一面,通常体现在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上 ,比如米开朗基罗就曾为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的见解不惜和教皇闹翻。

1508年,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西斯廷小教堂的穹顶绘制壁画《创世纪》,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跟米开朗基罗一样,脾气暴躁、性子急,经常“催工”。 看上去顺从的双鱼座内心有着逆反面, 米开朗基罗也特别不喜欢受逼迫,两位“急脾气”难免发生口角,引起冲突。有资料记载,当时教皇不断问米开朗基罗何时能完工,米开朗基罗便回答:“完工的时候完工”,气得教皇捡起鞭子抽打他。

▲米开朗基罗《创世纪》c1508-1512,梵蒂冈西斯廷教堂,来源于网络

不过一周7天每天工作十余小时的工作量,相比在高架上一直仰着头的工作方式而言,似乎也不算什么了。最终他用超凡的毅力,花了四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这件伟大的艺术作品。

米开朗基罗将这种近乎执着的敬业态度一直延续下去。1519年至1534年,米开朗基罗花了15年的时间完成了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位于石棺上的正是他著名的雕像《昼》、《夜》、《晨》、《昏》。

▲米开朗基罗《昼》、《夜》《晨》、《昏》c1519-1534,佛罗伦萨圣洛伦佐教堂,来源于网络

之后的他又花了近7年时间去完成《创世纪》天顶画下的祭坛壁面《最后的审判》。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c1534-1541,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来源于网络

1546年,71岁高龄的米开朗基罗还为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设计圆顶。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来源于网络

米开朗基罗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艺术,这位天才艺术家在艺术上的成就无人企及。在他89岁驾鹤西去前曾说:“我的肉体归黄土,我的灵魂归天堂,我的金钱归穷人”, 看似倔强倨傲的他内心却充满温情和悲悯,就如双鱼一样。

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

沉浸于自我世界中的双鱼座喜爱深沉的思考,这种思考往往包含着深刻内省的洞察 ,在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的画作中可以窥见一斑。

▲1922年的蒙德里安 来源于网络

被誉为先驱,必然要创新。 打破规则,推翻传统需要的不仅是创意,也需要勇气,而这恰恰是双鱼座偏爱的冒险。

▲Piet Mondrian《百老汇爵士乐》c1942-1943,127x127cm,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来源于网络

1872年,蒙德里安生于荷兰中部的阿麦斯福特,成长在严格信奉加尔文教的家庭,自幼接触宗教让他的艺术追求始终与宗教相联系。从皇家艺术学院出道的他,早期的画作承袭了自然写实派与印象派的绘画风格。

▲Piet Mondrian《Village Church》c1898,75x50cm,私人收藏,来源于网络

▲Piet Mondrian《Evening; Red Tree》c1908-1910,70x99cm,海牙市立博物馆,来源于网络

1911年,年轻的蒙德里安在巴黎受到了立体主义的洗礼,这对他艺术风格发的转变有着巨大影响。

▲Piet Mondrian《Composition Arbres》c1912-1913,来源于网络

此后,他画布上的风景一步一步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具象风景逐渐转变为最简单纯粹的色彩与线条, 直线、直角、三原色组成他绘画的主要元素。

▲来源于网络

都说双鱼座感性,但其实他们也有非常理性的一面。 蒙德里安的绘画看起来没有感情色彩,只有纯粹的几何样式,这是因为他在纷繁的表象中看到了一种普遍的规则,并由此诞生了那幅著名的《红、黄、蓝的构成》。红、黄、蓝是色彩中的三原色,万千色彩皆由此变化而来, 他找到了绘画的原点,将形体解构,强调精神的部分,他的画中蕴含着一种“大道至简”的哲学意味。

▲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c1930,45x45cm,苏黎世私人收藏,来源于网络

蒙德里安至纯至简的艺术风格,不仅启迪了之后许多的艺术流派,更深刻影响了绘画以外的众多领域。

▲Yves Saint Laurent的Mondrian系列服饰,来源于网络

▲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海蒂·韦伯博物馆(Heidi Weber Museum)的灵感便来自于蒙德里安的画作,来源于网络

如此才华横溢,感性与理性并存的双鱼艺术家你感受到了吗?

巴尔蒂斯

双鱼座温柔多情、敏感念旧,有着异常敏锐的思维和对色彩的感知 ,巴尔蒂斯(Balthus)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

▲巴尔蒂斯,来源于网络

1908年,巴尔蒂斯出生在法国的一个波兰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艺术史学家,母亲是位才华横溢的画家。13岁的巴尔蒂斯在奥地利诗人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的鼓励下开始作画,并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巴尔蒂斯《街道》c1933,195x240cm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来源于网络 

巴尔蒂斯没有艺术学院的教育背景,而是自学成才。他通过临摹古典主义画作获得扎实的绘画技巧,普桑(Nicolas Poussin)和库尔贝(Gustave Courbet)是他最尊敬的画家。

▲巴尔蒂斯《孩子们》c1937,毕加索博物馆,来源于网络

巴尔蒂斯的低调、寡言、疏离,让他看起来像是一个从遥远时代穿越而来的绘画诗人,而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让他的艺术风格具有一层神秘感。

▲巴尔蒂斯《 Landscape with Oxen》c1942,来源于网络

就在20世纪初各种艺术主义正如火如荼地迸发与发展时,巴尔蒂斯却平静地像个“局外人”,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具象绘画道路。 他就像热爱幻想的双鱼,更愿意沉湎在梦境中,去描绘他为之着迷的少女们。

▲巴尔蒂斯《Katia reading》c1974,180x210cm,私人收藏,来源于网络

▲巴尔蒂斯《The golden years》c1945,199x148cm,来源于网络

他的画如神秘的梦境,轻柔的光线与清冷的色调,让画面弥漫着诗意的忧伤。

▲巴尔蒂斯《Girl at a Window》c1957,160x1619cm,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来源于网络

他将古典主义与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创造出现实与梦幻交织的意境。

▲巴尔蒂斯《The week with four thursdays》c1949,来源于网络

除此之外,巴尔蒂斯还是一位“猫奴”。他特别喜欢猫,有“猫王”的称号,他的许多画作都有喵星人的身影。

▲巴尔蒂斯与他的猫,来源于网络

也许在他看来,这种天性敏感、喜爱孤独的小动物仿佛能与他产生心灵上的交流。

▲巴尔蒂斯《特蕾莎的睡梦》c1938,来源于网络

▲巴尔蒂斯《女孩与猫》c1937,芝加哥艺术学院,来源于网络

无论处于什么年龄的双鱼座,纯真善良似乎是他们身上永恒的品质 ,正如巴尔蒂斯所说,“不停地用孩子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希望自己能够永远是一个小孩。”

安塞姆·基弗

“再没有比双鱼式的困境更能表征人类的困境了” ,占星师丽兹·格林曾这样描述双鱼座。如何面对一段残酷黑暗的历史?如何面对第三帝国战败后的困境? 双鱼座的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 选择掀开遮住现实裂痕与伤口的纱布,直面伤痛是他给出的答案。

▲ 安塞姆·基弗,来源于网络

基弗出生在欧洲二战行将结束的德国,成长于受战争摧残的城市废墟中。他是德国战后最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被誉为“德国罪行的考古学家”、“第三帝国废墟上成长起来的画界诗人”。

▲安塞姆·基弗《新月沃土》 c2009,布面丙烯、油彩、虫漆、沙石 475×950cm,来源于网络

在70年代,基弗曾师从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前卫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和彼得·德雷尔(Peter Dreher)。除此之外,保罗·策兰(Paul Celan)的诗歌和卡巴拉(Kabbalah)的精神观念也对他的艺术产生了影响。

▲安塞姆·基弗《七个印封,约翰的秘密启示》(Die Sieben Siegel, die geheime Offenbarung des Johannes),470x950cm,来源于网络

二战之后,战争的创伤与复杂的情愫让德国处于一种“集体性的失忆”的状态,而基弗却想挖掘出那段历史并重新审视它们。

▲安塞姆·基弗《夜晚的秩序》c 1996, 来源于网络

双鱼座对神秘主义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 ,神话、诗歌、文学、哲学、科学,是进入基弗艺术世界的“钥匙”。基弗的作品尺寸通常很大,这让他的作品带给人们极强的视觉震撼。

▲安塞姆·基弗《莉莉丝的女儿们》c 2010 ,综合材料:纺织物、干燥植物  , 2861x1415x101cm   ,来源于网络

▲安塞姆·基弗《Der Gordische Knoten》280x380,来源于网络

他还觉得很多平凡的事物背后都有“灵性”,于是在创作中大量使用自然材料,如稻草、灰土、金属等。  作品《Ramanujan Summation》将观者带入一片充满凄凉与焦灼感的辽阔风景当中,黑暗的风景间接投射了残酷的历史现实,象征着死亡与救赎,厚重的肌理增加了观者内心的沉重感。

▲安塞姆·基弗《Ramanujan Summation》660x665cm,来源于网络

基弗对人类命运与苦难的关注,对历史与时代印记的反思,展现了双鱼座善于思考、富有同情心的特质。

有人说你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双鱼座,就像你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大海和梦境。 正如双鱼座的符号——两条游向相反方向的鱼,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同时,他们也许正在更为广阔,深远的意识世界中畅游,那里是狂喜之地,抑或是困顿之狱,你无从得知。可以确定的是,那个地方你无法到达,它只属于双鱼。而在艺术领域的他们, 不论是米开朗基罗艺术的宏伟与壮阔;蒙德里安的抽象与解构;巴尔蒂斯的暧昧与诗意;基弗的隐喻与追索,双鱼座艺术家们总能带来颠覆性的艺术视角。

最后,祝所有的双鱼宝宝们生日快乐!

文  : 阿酞丨编辑  耘菲

责编:蜜丝姜

监制:大G小r迷你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893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