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对中国境内除汉族以外的各兄弟民族文学的总称。它包含着几方面的含义: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相对汉族文学而言的。②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由历代各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它包含了民间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部分。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中国文学发展史而言,汉族文学是其主体,但各少数民族文学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它反映出中国文学的丰富性。‘浪漫主义’: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由于社会革命的兴起,"五四"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一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二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在梳理中国20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发展脉络的同时,注意揭示其规律性,并对它成败得失的经验和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总结
海南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地方,蓝天白云,波澜壮阔的碧海,吸引了很多情侣和新婚夫妇。海南还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的风土人情也充满了浪漫的情节。
汉族、黎族、苗族和回族是海南省的四大民族。全省有6个民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南中部的历史就是海南少数民族的发展史,也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交融的见证。黎族早在5000多年前的炎黄时期就已移居海南岛,是海南的原始居民。汉族是两千年前的先秦时期来到海南的,苗族是四百年前明朝荣边驻军的遗留。在漫长的历史中,三个民族既有战争又有交往,共同创造了海南的历史。
海南中西部地区主要居住着黎族和苗族同胞。都说海南话和普通话,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常用汉字。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黎族和苗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黎族服饰文化:黎族男子一般穿无领、胸前无钮扣的麻布衣服,腰前后各挂一块长麻布,头上缠红色或黑色布条,形状有棱角,呈盘状。黎族妇女一般穿双排扣或半排扣上衣,直领或圆领绣花边上衣,饰以贝壳、铜钱、珠饰等饰物,穿筒裙,头发扎成一团,插上发夹。苗族人对服饰色彩的理解是简洁朴素的,力求通过少数几种色彩表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它们也赋予编织的形状和颜色一些代表性的象征意义。
李建筑文化。黎族人住的房子很有特色,一般都是船底和金的形状。建造房屋的材料有茅草、木材、竹子、红白藤、麻等。使用高质量,坚固耐用的格子木材。船底屋分为地铺屋和高架屋,房屋两端开门。铺好的地板用石头垫高,离地1英尺左右,垫高的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6英尺,上面住人。
李文化。黎族的文身是黎族人的主要标志。据说李先民崇拜蛇图腾,喜欢在身上纹上蛇和昆虫一样的图案。而且黎族女性的文身也体现了贫富的等级关系,文身是有地位女性的一种装饰。
苗族独特的求偶方式
苗族男生的“掐手指”和“讨糖”是苗族特有的表达方式。“捏手指”是指小伙子暗恋姑娘,逢年过节轻轻捏姑娘的小指。女孩真诚地接受了小伙子的爱,于是背过身去,轻轻捏了一下小伙子的小指。她不愿意,就不理。
“寻糖”是指青年男女在“山中嬉戏,村中走,月中唱,月中坐”的过程。小伙子喜欢上一个女生,就以“寻糖”的名义和对方做爱:“听说**姐的糖果很甜,但是我想吃的时候没有钱。”如果女生同意,大都会回答“**姐糖太多,大哥哥吃了会弯。”年轻人回答说:“大哥哥想透过糖的眼睛看,小妹妹心里酸酸的。”几轮“讨糖”下来,姑娘会给小伙子留下一句温柔的话:“大哥要糖跟姐姐来,别怪他牙酸。”如果一个女生已经有了心上人,她会对小伙子说:“**姐早把糖卖完了,大哥哥可以去别处试试。”女生如果真的不同意,就回答:“**姐穷,不卖糖,但是b
汉族的元宵节习俗1: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汉族的元宵节习俗2: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汉族的元宵节习俗3: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汉族的元宵节习俗4: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汉族的元宵节习俗5: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汉族的元宵节习俗6: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汉族的元宵节习俗7: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祭门、祭户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汉族的元宵节习俗8: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汉族的元宵节习俗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腊八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长袖善舞,汉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但由于歌舞需要汉族传统的服装,而汉族传统的复转在满清统治中国时期消灭在血淋淋的屠刀下,因此汉族的歌舞有很多东西失传了。
所以显示出其他民族能歌擅舞。
古代汉族经常歌舞。例子很多,举几个:
1,秦朝时期,普通农夫在劳动之余的时候喜欢用筷子敲缶唱歌。
2,在宴会上,喝酒喝到兴头上,就习惯歌舞,例如刘邦在家乡宴会上唱的大风歌,曹操在赤壁大战之前的宴会上曾亲自歌舞。周瑜在智斗将干的时候也在宴会上亲自歌舞。
3,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高兴,就会歌舞。例如诸葛亮睡觉醒来的时候就会唱大梦歌。曹植和杨修等偷吃曹操的点心时候也是一边舞蹈一边吃。
4,两晋南北朝的时候人民习惯吹口哨,叫“啸”。例如刘裕辛苦打下的长安失守,他就西北向长啸流泪。
1世纪的屈原;6世纪李白;9世纪的苏轼,最高峰——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主要著作:
《天问》,《哀郢》,《离骚》
《九歌》:九歌·大司命,九歌·东皇太一,九歌·东君,九歌·国殇,九歌·河伯,九歌·礼魂,九歌·山鬼,九歌·少司命,九歌·湘夫人,九歌·湘君,九歌·云中君
继他之后有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得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可谓“呕心沥血”从成就来看,二人不可相提并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