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和创作
• •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 2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其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一)生平
1 青少年时代
• •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沃里克郡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父亲约翰是沃里克郡的自耕农,1551年移居斯特拉特福镇,经营羊毛、皮革制造、谷物买卖等业;有人说他还当过屠户。1565年约翰任斯特拉特福镇的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威廉是长子,曾被送到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和古代历史、哲学、诗歌、逻辑、修辞等。13、14岁时,家道中落,可能曾辍学帮助父亲料理生意。1582年11月他18岁时,同邻乡富裕自耕农的女儿安·哈瑟维(26岁)结婚,次年5月生女苏珊娜,1585年生孪生子女珠迪丝(女)和哈姆奈特(子),哈姆奈特11岁时夭折。
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的
莎士比亚故居
2 初抵伦敦
• • 莎士比亚于1585-1587年间离开故乡去到伦敦。这时正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英国的鼎盛时期。莎士比亚在一个名叫理查的斯特拉福同乡介绍下,进入剧团。他起初作马夫,专在剧场门口伺候看戏的绅士,后来才当上了一名雇佣演员,他一面勤学苦练演戏的本领,一面又打打杂,他还利用余暇去观摩其他剧团的演出。1588年前后,莎士比亚开始为剧团改编旧剧本和修改其他剧作家的剧本。从这时起,莎士比亚开始了他的剧作家生涯。
• • 接触古罗马的诗歌和戏剧——剧院打杂——雇佣演员——编剧——剧团股东——世袭绅士
3 创作高峰
• • 1594年始,莎士比亚所在剧团受内侍大臣庇护称为“宫廷大臣剧团”。后同他人合建了环球剧场,以后他的戏剧作品主要在此公演。莎氏在35岁前的剧作,已被大家们称赞为“无与伦比”,能与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生前没有出版过自己的剧作。莎氏20余年内共写了37部戏剧,其题材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
• • 故使莎氏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莎士比亚同剧团剧场有20余载亲密关系,于编剧之外,也曾演戏导戏。写戏时他时常想着具体的演员,也不忘剧场和演出效果。他力求吸引各类观众,特别是较有教养的观众,继承了已有的通俗戏剧传统,同时吸取了意大利和英国宫廷贵族的艺术趣味。这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黄金时期。
4 晚年
• • 从1608到1611年,是他创作的晚期。开始转向传奇剧的写作。 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莎士比亚一生中的最后几年,大部分是在故乡度过的。1616年4月23日,正当他52岁生日那天,与世长辞了。25日,他的遗体埋葬在斯特拉福圣三一教堂的祭坛下面。对于渺小者来说,历史是无情的,对于伟大者来说,历史则像一位多情的爱人,一直站在那里,向每一位后来者描述他钟情者的风采。
(二)创作历程(详细版)
• • 值得庆幸的是,莎士比亚有大量作品流传了下来,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极可珍贵的一部分。这就涉及了莎翁的创作道路。我们把诗人的全部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一五九○至一六○○年为第一个时期;一六○一至一六○七年为第二个时期,一六○八至一六一三年为第三个时期。
1 第一时期
• • 有人把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时期称为“喜剧时期”,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不错,诗人这一时期从《错误的喜剧》开始到《第十二夜》,确实创作了十部喜剧,但同时他还创作了九部历史剧(《亨利六世》上、中、下篇算三部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篇算两部,其余《理查三世》、《约翰王》、 《理查二世》及《亨利五世》等不分篇,各算一部),三部悲剧、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以及一些十四行诗。把莎翁的这一时期简单地称为“喜剧时期”显然并不妥当。可是,另一方面,莎翁毕生所写的十七部喜剧,有十部创作于这一时期,而且他的几部最著名的喜剧例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和《第十二夜》等,都写于这一时期,因此莎翁喜剧在这一时期占的地位特别重要。我们必须同时看到这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 • 先说喜剧。所谓喜剧都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结局。这是不言而喻的。莎士比亚的喜剧无不有一个快乐的结局。但除此之外,莎士比亚的喜剧还有一些明显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即:
• • (1)喜剧的主题主要是写爱情、友谊、婚姻,通过这些来表现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今以这一时期一部重要喜剧《皆大欢喜》为例,里面写 了奥兰多与罗瑟琳、奥列佛与西莉娅这两对贵族男女青年的纯洁的爱情,也写了牧人西尔维斯与牧女菲必、小丑试金石与村姑奥德雷这两对平民男女青年的朴素的爱情,中间尽管有各种艰险曲折,最后四对恋人同时结婚,真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与此同时,这一喜剧也写了忠贞的友谊:罗瑟琳和西莉娅是堂姊妹,西莉娅的父亲弗莱德里克不顾兄弟情谊,篡了自己胞兄(即罗瑟琳的父亲)公爵之位,把公爵赶走,使他被迫流亡在森林里,但这两位堂姊妹一直相亲相爱,宁可一同逃往森林里过艰苦生活,也不愿分离。这种纯真的友情也是弥足珍贵的。
• • (2)莎士比亚的喜剧大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仲夏夜之梦》里有美丽的森林,有仙后和小仙子,有北欧矮人之王的仙王奥白朗,有英国民间传说里极富传奇色彩的精灵好人儿罗宾,有香气四溢的豆花、织网的蜘蛛、娇小玲珑的飞蛾,还有妙不可言的音乐等等。这哪里是单纯的喜剧,简直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引人入迷也引人入胜的美丽童话!就拿戏剧里充满严峻斗争的《威尼斯商人》来说,女主人公鲍西娅选择丈夫,既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是请人代为介绍说项,而是(亲爱的读者,你再也想不到)在自己闺房里放了金、银、铅三个匣子,任凭求婚者来选,谁选中了里面装有鲍西娅小照的匣子,便算获得胜利,可以娶她为妻。这是多么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择偶方式!
(3)莎士比亚的喜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剧本往往除了一个主要情节外,另外还有一两个甚至更多的故事情节线索。《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一剧有三条平行的线索:一是破落骑士福斯塔夫的一系列冒险行为和经历;二是安·培琪姑娘的婚事,有三个男子追逐她;三是由于安·培琪的婚事引起了法国医生卡厄斯和威尔士籍牧师爱文斯二人间的争执。而《仲夏夜之梦》故事线索更多,共有四条:一是雅典公爵忒修斯与其未婚妻希波吕忒间之关系;二是拉山德与赫米娅、狄米特律斯与海丽娜四人间之爱情纠葛;三是仙王奥布朗与仙后提泰妮娅之争吵;四是以波顿为首的众工匠之间的关系。
• • 莎士比亚的这些喜剧,情节错综复杂,每条线索既各自相对独立,又互相紧密关联,有现实生活,又有仙境和幻想,使得整个喜剧跌宕多姿,扑朔迷离,极富艺术魅力。上述这些喜剧故事情节,限于篇幅,无法详细叙述。但是,这不要紧,读者可根据这些粗线条的介绍,再去找原剧来读,便十分清楚了。另外,有些作品本书下面还要专门介绍,在此先提一下,使读者有一初步印象。读莎翁剧作,是一个很好的艺术享受,我诚挚地希望读者不要满足于我们这本小书的简单介绍,而应该用这本小书作为打开莎士比亚艺术宝库的一把钥匙,通过它进一步去读莎翁作品,你将进入一座宏伟壮丽的艺术之宫,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 • 关于历史剧,前面已说过,这一时期莎翁共写了九部历史剧。历史剧是以历史事实为题材的剧本,而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则全部是写英国历史上的帝王的。撇开《约翰王》(英王约翰在位期为1199—1216年)一剧因剧中人物、事件自成一体,与其他历史剧不连贯不论以外,其他八个历史剧刚好构成两个“四部曲”,即:《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及《亨利五世》,这一个“四部曲”是写英国历史上“金雀花王朝”家族的。另一个“四部曲”为《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及《理查三世》,是与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的。这两个“四部曲”写了英国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末一百年间的历史,写了这一阶段英国的王室纠纷、内部动乱、对法战争和“红白玫瑰战争”等重大事件,而贯串这八个剧本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当时人文主义者共同具备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这些历史剧深刻地反映了英国人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封建暴君、渴望民族统一的愿望。
• • 莎士比亚历史剧最有代表性的,是《亨利四世》上下篇和紧接着的《亨利五世》。通过这三个情节连贯的剧本,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亨利五世的形象:他由做太子时的昏昏噩噩、整日在酒肆饭馆等游乐场所和酒鬼流氓鬼混,经过父辈教育,逐步认识错误,他父亲亨利四世逝世后,他登上王位,决心改恶从善,终于成为一个励精图治的贤明君主。莎士比亚把亨利五世当作一个理想的君主来描写,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把这位君主写成天纵神圣、完美无缺、超凡入圣、头上有着灵光的神人,而是不回避矛盾,写了哈尔亲王(哈尔为亨利五世就位前作王太子时的名字)的种种缺点,使他在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中逐步改变,成为贤明君王。和歌颂亨利五世成为鲜明对比的,是莎士比亚在《理查二世》一剧中对无道昏君理查的严厉谴责。由此可见,莎士比亚并不笼统地歌颂封建帝王,而是明辨是非,根据历史事实对历史人物进行必要的褒贬。
2 第二时期
• • 如果说莎士比亚在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以写喜剧与历史剧为主的话,则他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则以写悲剧为主。这一时期他共写了七部悲剧、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数量只有前一时期之半,却极为重要。为什么?因为他在这一时期思想和艺术都更加成熟了,而且他毕生最重要的四部悲剧(即所谓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和《麦克白》),都创作于这一时期,成为他的永垂不朽的传世佳作。莎士比亚认为悲剧必须具备下面三个特点:
(1)它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莎翁的所有悲剧(第一个时期写了三部悲剧,第二个时期写了七部悲剧,总共十部悲剧),无一不是以悲剧主人公的死亡而结束的。这主要是受他的同时代人和先行者、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两个著名悲剧诗人托玛斯·恺得(1558?—1594?)和克里斯多弗尔·马洛(1564—1593 )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当时人们对悲剧的看法与后来人不同而来。文艺复兴时期,像莎土比亚这样的人文主义者认为,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必须以主人公的灾难性结局而结束,而死亡是一个人最大的灾难,因此悲剧就必须以主人公的死亡而告终。近代和现代的悲剧就不是这样,悲剧主人公可以死亡,也可以不死亡,重要的不仅在于悲剧主人公个人的遭遇,而更在于悲剧表现的矛盾的深度,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度。
• •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里,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只有《麦克白》一剧是例外,麦克白之死是由于他本人犯了杀害贤明君主、屠杀无辜臣民之滔天大罪,其死亡是罪有应得),但悲剧主人公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当然更不是悲观。
• • 例如,在《哈姆莱特》一剧里,主人公哈姆莱特死了,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带领大军来到,宣布丹麦恢复正常秩序;在《李尔王》里,李尔死了,忠于他的臣子奥本尼公爵、肯特伯爵和爱德伽齐心合力,重整国家;在《奥赛罗》里,过于善良、受阴谋家伊阿古欺骗和挑拨、错杀了自己妻子的奥塞罗认识了自己所犯的可怕错误后,为了惩罚自己,以剑自杀了,他的副将凯西奥马上接任处理军政事务,并逮捕了恶棍伊阿古,即将对伊处以严刑;在《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里,这一对情人相继死去,罗马三个执政者之一的凯撒大将把二人合葬一墓,使他们永不分离。总之,使人看到尽管悲剧中的主人公付出了惨重代价,牺牲了自己生命,却是前途光明,给人以安慰和鼓舞。
• • (2)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这一看法显然是错误的。这是由于莎士比亚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而来,同时也由于受了古代希腊、罗马悲剧影响所致。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瘟疫多、疾病多、人民群众贫困不堪,加上战乱频仍,劳动人民的生命是不值钱的。例如,一三四九年起几年中,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西欧的所谓“黑死病”(即鼠疫),单是拿英格兰来说,死亡人数就达居民总数的五分之二。在此情况下,普通劳动人民的生命有谁重视呢?
• • 还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从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开始,经过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大师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从理论上总结,一直到古罗马悲剧,人们从来认为只有落在帝王和贵族男女身上的灾难才能写成悲剧,劳动人民的灾难不能成为悲剧的题材。这一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性,使得莎士比亚的悲剧英雄无一不是帝王、王后或其他贵族男女。
• • ( 3)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个例外,这在下面要另外谈及)。麦克白犯了弑君之罪,谋杀了贤明君主,不是由于麦克白夫人的敦促,也不是由于他在旷野碰见三个女巫,女巫预言他将要成为苏格兰王,而是由于他自己的个人野心。雅典人泰门那样家财万贯,后来穷得无衣无食,主要责任者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因为他太慷慨好客,挥霍无度,不知道他所处的人世间某些人是多么险恶。以上三点,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主要特点。
3 第三时期
• • 这是莎翁创作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时期。这一时期诗人共写了四个剧本,即《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这三部喜剧和一部历史剧《亨利八世》。后者是与当时著名剧作家约翰·弗莱契尔(1579—1625)合写的,但主要则仍是莎士比亚所写。撇开后一个历史剧不论,三部喜剧都是传奇剧,即作品以童话或传奇的手法处理了喜剧人物和他们的遭遇。这些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分大大减弱,对社会的批判性也削弱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常常用非现实的方法解决了。
• • 以《暴风雨》一剧为例,此剧写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自己胞弟篡位后,抱着年仅三岁的女儿米兰达出走海上,流落一岛上。公爵会魔术,用魔法救出岛上过去被一女巫囚禁之众精灵,供自己役使。另外,他还役使了被女巫豢养的岛上惟一居民、丑八怪凯列班。十二年后,篡位者安东尼奥、其同谋者那不勒斯王阿隆佐及阿的儿子腓迪南王子等多人乘船出海,普洛斯彼罗用法术想使船沉没,全船人都来到这个岛上。这以后,阿隆佐之弟西巴斯辛与安东尼奥共谋,拟杀害那不勒斯王阿隆佐及其忠实臣子贡柴罗。另一方面,凯列班、斯丹法诺和弄臣特林鸠罗也在策划杀害普洛斯彼罗后占领全岛。
• • 正在这两个谋杀阴谋暗中进行之时,米兰达和腓迪南这一对青年男女却一见倾心,互相爱恋。普洛斯彼罗得悉凯列班等人正在策划杀害自己一事后,立即派精灵爱丽儿去惩罚他们。最后,普洛斯彼罗当众公开了自己过去为公爵之身份,要求其弟安东尼奥归还国土给自己,警告西巴斯辛等人不得再搞阴谋诡计。至此,一切矛盾立时解决,人们准备次日起航,分别返回那不勒斯及米兰。《暴风雨》所写的弟弟篡哥哥之位,或弟弟准备杀害自己胞兄,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解决矛盾的办法却是非现实的。
• • 莎士比亚时代,英国历史上为了争夺王位、爵位,兄弟互杀之例并不鲜见。可是,到了《暴风雨》里,这种你死我活的矛盾斗争却被仁爱和宽恕顷刻解决了,其说服力是很小的。尽管如此,从幻想丰富、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趣以至诗歌的艺术技巧来说,《暴风雨》仍不失为莎士比亚第一流的作品。
创作年表
早期(1590-1600)
• • 喜剧
《错误的喜剧》1592
《驯悍记》1593
《维洛那二绅士》1594
《爱的徒劳》1594
《仲夏夜之梦》1595
《威尼斯商人》1596
《无事生非》1598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9
《皆大欢喜》1599
《第十二夜》1600
• • 历史剧
《亨利六世》1590
《理查三世》1592
《理查二世》1595
《约翰王》1596
《亨利四世》1597
《亨利五世》1598
• • 悲剧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1593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
《裘力斯凯撒》1599
中期(1601-1607)
• • 喜剧
《特洛伊罗斯与克蕊西达》1601
《终成眷属》1602
《一报还一报》1604
• • 悲剧
《哈姆雷特》1601
《奥塞罗》1604
《李尔王》1605
《麦克白》1606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6
《科利奥兰纳斯》1607
《雅典的泰门》1607
后期(1608-1613)
• • 喜剧
《泰尔亲王佩力克里斯》1608
《辛白林》1609
《冬天的故事》1610
《暴风雨》1611
• • 历史剧
《亨利八世》1613
(二)创作历程(简明版)
创作分期
q q 早期(1590——1600):历史剧、喜剧时期
主要作品:喜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第十二夜》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
q q 中期(1601——1607):悲剧时期
主要作品:悲剧《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
《麦克白》、《 雅典的泰门》
喜剧《一报还一报》
q q 后期(1608——1612):传奇剧时期
主要作品:传奇剧《暴风雨》
历史剧《亨利八世》
1 早期(1590-1600)历史剧、喜剧时期
• • 这是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伊丽莎白政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国势大振。这使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1597)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篇为代表作品,其中福斯塔夫是莎氏笔下最出名的喜剧人物之一。
• • 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诗歌
• • 莎士比亚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2~1593)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均取材于罗马诗人维奥维德吉尔的著作,主题是描写爱情不可抗拒以及谴责违背“荣誉”观念的兽行。十四行诗(1592~1598)多采用连续性的组诗形式,主题是歌颂友谊和爱情。
《仲夏夜之梦》 是一部充满幻
想和浪漫色彩的抒情喜剧
• • 《仲夏夜之梦》写的是一个雅典少女追求真正爱情的故事。父亲要她嫁给一个贵族青年,而她另有所爱。最后在仙人的帮助下,她终于如愿以偿。剧中神话的世界和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它成为莎士比亚最富于诗意和想象的剧作之一。
• • “既然真心的恋人们永远要受折磨似乎已是一条命运的定律,那么让我们练习着忍耐吧;因为这种磨折,正和忆念、幻梦、叹息、希望和哭泣一样,都是可怜的爱情缺不了的随从者。 ……”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
最富于讽刺意义的一部
• •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其主要情节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太商人夏洛克之间的一场诉讼。前者重视友情,后者唯利是图。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钱,立下借据,如果到期不还,夏洛克就要割掉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安东尼奥因故无法如期还债,于是引起诉讼。法官提出,借据上没有允许取一滴血,因此在割肉时不能流血。结果夏洛克未能得逞。剧本还穿插着几桩爱情情节,结局都很圆满。
• • “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的脸上装出一副心如止水的神气,故意表示他们的冷静,好让人家称赞他们一声智慧深沉,思想渊博;他们的神气之间,好像说,“我的说话都是纶音天语,我要是一张开嘴唇来,不许有一头狗乱叫!”啊,我的安东尼奥,我看透这一种人,他们只是因为不说话,博得了智慧的名声;可是我可以确定说一句,要是他们说起话来,听见的人,谁都会骂他们是傻瓜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
• • 这是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叙述一对青年恋人,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无法结合,终于牺牲。被剧一两家的械斗开场,以主人公之死换来的两家和好为结束,作者以此谴责了封建家族的内讧和封建的包办婚姻。
• • 剧中人物:爱斯卡勒斯、帕里斯、蒙太古、凯普莱特、罗密欧、茂丘西奥、班伏里奥、提伯尔特、劳伦斯神父、约翰神甫、保尔萨泽、山普孙、葛莱古里、彼得、亚伯拉罕、卖药人、乐工三人、茂丘西奥的侍童、帕里斯的侍童、蒙太古夫人、凯普莱特夫人、朱丽叶、朱丽叶乳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 Romeo and Juliet)
• • 在意大利的维罗那,有两个互相敌对的家庭。它们是以朱丽叶父亲为首的卡普莱家族和以罗密欧父亲为首的蒙特家族。两个家族之间不断发生暴力冲突,为城市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 • 罗密欧是一个整天沉溺于爱和幻想之中的青年。在朋友莫邱拉的鼓动下,罗密欧参加了卡普莱家举办的化装舞会。朱丽叶的母亲为了把朱丽叶嫁给她所选定的一个年轻人而举办了这次舞会,然而事与愿违。朱丽叶在舞会上遇见了罗密欧,两人一见钟情。
• • 罗密欧在舞会结束后又潜入卡普莱家的后院与朱丽叶相会,两人互相倾诉了爱幕之情。在神父的帮助下,两人秘密地结了婚。神父希望能以此来化解两个家族间长久的仇恨。朱丽叶的表兄泰华是个凶残好杀的家伙,他找到了罗密欧要求与他决斗,被希望和平的罗密欧拒绝。泰华疯狂地殴打罗密欧,引起了莫邱托的愤怒。在罗密欧的劝阻下,莫邱托没有杀死泰华,但泰华却乘机杀死了莫邱托。悲剧就此发生,愤怒的罗密欧杀死了泰华,遭到被驱逐的惩罚。
• • 罗密欧在夜里和朱丽叶相会后离去,但此时朱丽叶的父亲却要把朱丽叶嫁给她不爱的一个年轻人。在神父的策划下,朱丽叶假装服毒自尽,但神父的信却未能交到罗密欧的手里。接到噩耗的罗密欧赶到教堂,就在朱丽叶醒来时,罗密欧已经喝下了剧毒药,朱丽叶也随之开枪自尽。两个家族间的世仇,导致了年青一代的爱情悲剧。
• • “快快跑过去吧,踏着火云的骏马,把太阳拖回到它的安息的所在;但愿驾车的法厄同鞭策你们飞驰到西方,让阴沉的暮夜赶快降临。展开你密密的帷幕吧,成全恋爱的黑夜!遮住夜行人的眼睛,让罗密欧悄悄地投入我的怀里,不被人家看见也不被人家谈论!恋人们可以在他们自身美貌的光辉里互相缱绻;即使恋爱是盲目的,那也正好和黑夜相称。来吧,温文的夜,你朴素的黑衣妇人,教会我怎样在一场全胜的赌博中失败,把各人纯洁的童贞互为赌注。用你黑色的罩巾遮住我脸上羞怯的红潮,等我深藏内心的爱情慢慢地胆大起来,不再因为在行动上流露真情而惭愧。
• • 来吧,黑夜!来吧,罗密欧!来吧,你黑夜中的白昼!因为你将要睡在黑夜的翼上,比乌鸦背上的新雪还要皎白。来吧,柔和的黑夜!来吧,可爱的黑颜的夜,把我的罗密欧给我!等他死了以后,你再把他带去,分散成无数的星星,把天空装饰得如此美丽,使全世界都恋爱着黑夜,不再崇拜眩目的太阳。……”
2 中期(1601-1607)悲剧时期
• • 这是莎士比亚思想与艺术成熟与深化的时期。这时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正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重结,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在这种情况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
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活轨迹:13岁时家道中落,此后辍学经商,22岁时前往伦敦,在剧院工作,后来成为演员和剧作家;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
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82年,18岁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
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1612年左右他告别伦敦回到家乡定居。
1616年4月23日病逝,葬于镇上的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
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于莎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且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
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
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
1582年11月28日,莎士比亚与安妮·哈瑟维(AnneHathaway)结婚,很可能是因为哈瑟维当时已经怀上了莎士比亚的孩子。从此之后莎士比亚的行踪我们完全无法得知,知道他在1590年代出现在伦敦的剧团中。
1583年5月26日,莎士比亚的第一个女儿苏珊娜(Susanna)在家乡特拉福德镇接受洗礼。他接下来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也在1585年2月2日受洗礼。
1596年,莎士比亚唯一的儿子Hamnet死亡,于1596年8月11日安葬。很多人相信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Hamlet)就是为了纪念他的儿子的,因为Hamlet与Hamnet的写法类似。
1597年,莎士比亚把他在特拉福德镇的“一栋家宅、两间畜舍、两个花园、两个果园,和其他所有东西”以60英镑的价格售出,到伦敦,成了一名著名的演员和作家。
他最后还成为一家剧团——张伯伦勋爵剧团(TheLordChamberlain'sMen)的合伙人。与当时所有的剧团7一样剧团是以资助它的贵族的名字命名的。
该剧团十分受到欢迎,以至于当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詹姆士一世赞助了它,剧团更名为国王剧团(该剧团到了今天已经成为象征着莎剧最高水准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
现在人们从当时的各种法律文件和商业契约中得知,莎士比亚在伦敦的岁月渐渐变得富有,使得他得以在伦敦的富人区买了一栋房子,还在家乡特拉福德镇拥有一座最大的住宅。
1609年莎士比亚发表了他的十四行诗,其中很多是写给一个神秘的女人(“DarkLady”)和一个男人(“FairLord”)的(因此有人相信莎士比亚可能是一位同性恋者)。
他大约在1611年离开了伦敦和剧坛,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发表重要作品(一般认为他的最后一部剧本是《暴风雨》),直到1616年去世。巧合的是,他与同时代的另一个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死在同一天。
扩展资料:
莎士比亚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哈瑟维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内特和朱迪思。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
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有关莎士比亚私人生活的记录流传下来很少,关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谜。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
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并与其他剧作家合作。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很多作品就以多种版本出版,质素和准确性参差不齐。1623年,他所在剧团两位同事出版了《第一对开本》,除两部作品外,目前已经被认可的莎士比亚作品均收录其中。
莎士比亚在世时被尊为诗人和剧作家,但直到19世纪他的声望才达到今日的高度。并在20世纪盛名传至亚、非、拉丁美洲三大地区,使更多人了解其盛名。
浪漫主义时期赞颂莎士比亚的才华,维多利亚时代像英雄一样地尊敬他,被萧伯纳称为莎士比亚崇拜。20世纪,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学术运动改编并重新发现价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
-威廉·莎士比亚
1、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的代表作家。
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
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2、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
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William Wordsworth曾称其为“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
同时期的拜伦称其为“Without exception the best and least selfish man I ever knew”,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代表作有《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致英国人民》。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致云雀》、《西风颂》等,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雪莱短暂的一生也正像他的诗歌展现的那样,虽然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却仍能正直刚强,勇敢前行。
3、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德国著名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学过金融和法律。
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
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4、卢梭
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他发明了与传统君主专制对立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还开创了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推断人类范围以外事实的思想体系。
卢梭之后,自称改革家的人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追随洛克,另一派就一直追随卢梭。生于日内瓦的卢梭,全名为让- 雅克·卢梭,父亲是一个钟表匠,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之后,父亲也被放逐,离开了日内瓦。孤苦伶仃的卢梭是跟着姑母长大的,从小受的是正统加尔文派教育。12岁时,卢梭停止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开始在很多行业当学徒。
但对于这些行业,他没有不憎恨的。16岁时,他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到了萨瓦。当时,他没有经济来源,衣食无着,只好来到一个天主教神甫家里,撒谎说他要改宗。
5、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
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
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Shakespeare's
Sonnets
Sonnet
1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That
thereby
beauty'rose
might
never
die,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
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
But
thou,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
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
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
Thyself
thy
foe,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
Thou
that
art
now
the
world's
fresh
ornament,
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
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
And,tender
churl,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
Pity
the
world,or
else
this
glutton
be,
To
eat
the
world's
due,by
the
grave
and
thee
对于美的生命我们愿它繁殖,
好让艳丽的玫瑰永不凋谢,
但熟透了的果实随时都会殒失,
后来者理当承继他的遗业。
可是你只与自己的眼睛订婚,
用自身作燃料烧炼出双眸的光焰,
于是便在丰饶的田野上酿出了饥馑,
你与自己过不去,对自己过分狠残。
如今你才能预报绚丽的春光。
你却在你的花蕾里埋葬自己,
温柔的蛮子用吝啬酿造蛮荒。
可怜这世界吧,莫让你和坟墓
吞噬掉人间原有的一切美好事物
莎士比亚
一、生平和创作
• •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 2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其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一)生平
1 青少年时代
• •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沃里克郡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父亲约翰是沃里克郡的自耕农,1551年移居斯特拉特福镇,经营羊毛、皮革制造、谷物买卖等业;有人说他还当过屠户。1565年约翰任斯特拉特福镇的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威廉是长子,曾被送到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和古代历史、哲学、诗歌、逻辑、修辞等。13、14岁时,家道中落,可能曾辍学帮助父亲料理生意。1582年11月他18岁时,同邻乡富裕自耕农的女儿安·哈瑟维(26岁)结婚,次年5月生女苏珊娜,1585年生孪生子女珠迪丝(女)和哈姆奈特(子),哈姆奈特11岁时夭折。
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的
莎士比亚故居
2 初抵伦敦
• • 莎士比亚于1585-1587年间离开故乡去到伦敦。这时正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英国的鼎盛时期。莎士比亚在一个名叫理查的斯特拉福同乡介绍下,进入剧团。他起初作马夫,专在剧场门口伺候看戏的绅士,后来才当上了一名雇佣演员,他一面勤学苦练演戏的本领,一面又打打杂,他还利用余暇去观摩其他剧团的演出。1588年前后,莎士比亚开始为剧团改编旧剧本和修改其他剧作家的剧本。从这时起,莎士比亚开始了他的剧作家生涯。
• • 接触古罗马的诗歌和戏剧——剧院打杂——雇佣演员——编剧——剧团股东——世袭绅士
3 创作高峰
• • 1594年始,莎士比亚所在剧团受内侍大臣庇护称为“宫廷大臣剧团”。后同他人合建了环球剧场,以后他的戏剧作品主要在此公演。莎氏在35岁前的剧作,已被大家们称赞为“无与伦比”,能与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生前没有出版过自己的剧作。莎氏20余年内共写了37部戏剧,其题材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
• • 故使莎氏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莎士比亚同剧团剧场有20余载亲密关系,于编剧之外,也曾演戏导戏。写戏时他时常想着具体的演员,也不忘剧场和演出效果。他力求吸引各类观众,特别是较有教养的观众,继承了已有的通俗戏剧传统,同时吸取了意大利和英国宫廷贵族的艺术趣味。这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黄金时期。
4 晚年
• • 从1608到1611年,是他创作的晚期。开始转向传奇剧的写作。 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莎士比亚一生中的最后几年,大部分是在故乡度过的。1616年4月23日,正当他52岁生日那天,与世长辞了。25日,他的遗体埋葬在斯特拉福圣三一教堂的祭坛下面。对于渺小者来说,历史是无情的,对于伟大者来说,历史则像一位多情的爱人,一直站在那里,向每一位后来者描述他钟情者的风采。
(二)创作历程(详细版)
• • 值得庆幸的是,莎士比亚有大量作品流传了下来,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极可珍贵的一部分。这就涉及了莎翁的创作道路。我们把诗人的全部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一五九○至一六○○年为第一个时期;一六○一至一六○七年为第二个时期,一六○八至一六一三年为第三个时期。
1 第一时期
• • 有人把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时期称为“喜剧时期”,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不错,诗人这一时期从《错误的喜剧》开始到《第十二夜》,确实创作了十部喜剧,但同时他还创作了九部历史剧(《亨利六世》上、中、下篇算三部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篇算两部,其余《理查三世》、《约翰王》、 《理查二世》及《亨利五世》等不分篇,各算一部),三部悲剧、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以及一些十四行诗。把莎翁的这一时期简单地称为“喜剧时期”显然并不妥当。可是,另一方面,莎翁毕生所写的十七部喜剧,有十部创作于这一时期,而且他的几部最著名的喜剧例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和《第十二夜》等,都写于这一时期,因此莎翁喜剧在这一时期占的地位特别重要。我们必须同时看到这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 • 先说喜剧。所谓喜剧都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结局。这是不言而喻的。莎士比亚的喜剧无不有一个快乐的结局。但除此之外,莎士比亚的喜剧还有一些明显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即:
• • (1)喜剧的主题主要是写爱情、友谊、婚姻,通过这些来表现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今以这一时期一部重要喜剧《皆大欢喜》为例,里面写 了奥兰多与罗瑟琳、奥列佛与西莉娅这两对贵族男女青年的纯洁的爱情,也写了牧人西尔维斯与牧女菲必、小丑试金石与村姑奥德雷这两对平民男女青年的朴素的爱情,中间尽管有各种艰险曲折,最后四对恋人同时结婚,真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与此同时,这一喜剧也写了忠贞的友谊:罗瑟琳和西莉娅是堂姊妹,西莉娅的父亲弗莱德里克不顾兄弟情谊,篡了自己胞兄(即罗瑟琳的父亲)公爵之位,把公爵赶走,使他被迫流亡在森林里,但这两位堂姊妹一直相亲相爱,宁可一同逃往森林里过艰苦生活,也不愿分离。这种纯真的友情也是弥足珍贵的。
• • (2)莎士比亚的喜剧大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仲夏夜之梦》里有美丽的森林,有仙后和小仙子,有北欧矮人之王的仙王奥白朗,有英国民间传说里极富传奇色彩的精灵好人儿罗宾,有香气四溢的豆花、织网的蜘蛛、娇小玲珑的飞蛾,还有妙不可言的音乐等等。这哪里是单纯的喜剧,简直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引人入迷也引人入胜的美丽童话!就拿戏剧里充满严峻斗争的《威尼斯商人》来说,女主人公鲍西娅选择丈夫,既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是请人代为介绍说项,而是(亲爱的读者,你再也想不到)在自己闺房里放了金、银、铅三个匣子,任凭求婚者来选,谁选中了里面装有鲍西娅小照的匣子,便算获得胜利,可以娶她为妻。这是多么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择偶方式!
(3)莎士比亚的喜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剧本往往除了一个主要情节外,另外还有一两个甚至更多的故事情节线索。《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一剧有三条平行的线索:一是破落骑士福斯塔夫的一系列冒险行为和经历;二是安·培琪姑娘的婚事,有三个男子追逐她;三是由于安·培琪的婚事引起了法国医生卡厄斯和威尔士籍牧师爱文斯二人间的争执。而《仲夏夜之梦》故事线索更多,共有四条:一是雅典公爵忒修斯与其未婚妻希波吕忒间之关系;二是拉山德与赫米娅、狄米特律斯与海丽娜四人间之爱情纠葛;三是仙王奥布朗与仙后提泰妮娅之争吵;四是以波顿为首的众工匠之间的关系。
• • 莎士比亚的这些喜剧,情节错综复杂,每条线索既各自相对独立,又互相紧密关联,有现实生活,又有仙境和幻想,使得整个喜剧跌宕多姿,扑朔迷离,极富艺术魅力。上述这些喜剧故事情节,限于篇幅,无法详细叙述。但是,这不要紧,读者可根据这些粗线条的介绍,再去找原剧来读,便十分清楚了。另外,有些作品本书下面还要专门介绍,在此先提一下,使读者有一初步印象。读莎翁剧作,是一个很好的艺术享受,我诚挚地希望读者不要满足于我们这本小书的简单介绍,而应该用这本小书作为打开莎士比亚艺术宝库的一把钥匙,通过它进一步去读莎翁作品,你将进入一座宏伟壮丽的艺术之宫,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 • 关于历史剧,前面已说过,这一时期莎翁共写了九部历史剧。历史剧是以历史事实为题材的剧本,而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则全部是写英国历史上的帝王的。撇开《约翰王》(英王约翰在位期为1199—1216年)一剧因剧中人物、事件自成一体,与其他历史剧不连贯不论以外,其他八个历史剧刚好构成两个“四部曲”,即:《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及《亨利五世》,这一个“四部曲”是写英国历史上“金雀花王朝”家族的。另一个“四部曲”为《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及《理查三世》,是与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的。这两个“四部曲”写了英国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末一百年间的历史,写了这一阶段英国的王室纠纷、内部动乱、对法战争和“红白玫瑰战争”等重大事件,而贯串这八个剧本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当时人文主义者共同具备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这些历史剧深刻地反映了英国人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封建暴君、渴望民族统一的愿望。
• • 莎士比亚历史剧最有代表性的,是《亨利四世》上下篇和紧接着的《亨利五世》。通过这三个情节连贯的剧本,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亨利五世的形象:他由做太子时的昏昏噩噩、整日在酒肆饭馆等游乐场所和酒鬼流氓鬼混,经过父辈教育,逐步认识错误,他父亲亨利四世逝世后,他登上王位,决心改恶从善,终于成为一个励精图治的贤明君主。莎士比亚把亨利五世当作一个理想的君主来描写,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把这位君主写成天纵神圣、完美无缺、超凡入圣、头上有着灵光的神人,而是不回避矛盾,写了哈尔亲王(哈尔为亨利五世就位前作王太子时的名字)的种种缺点,使他在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中逐步改变,成为贤明君王。和歌颂亨利五世成为鲜明对比的,是莎士比亚在《理查二世》一剧中对无道昏君理查的严厉谴责。由此可见,莎士比亚并不笼统地歌颂封建帝王,而是明辨是非,根据历史事实对历史人物进行必要的褒贬。
2 第二时期
• • 如果说莎士比亚在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以写喜剧与历史剧为主的话,则他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则以写悲剧为主。这一时期他共写了七部悲剧、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数量只有前一时期之半,却极为重要。为什么?因为他在这一时期思想和艺术都更加成熟了,而且他毕生最重要的四部悲剧(即所谓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和《麦克白》),都创作于这一时期,成为他的永垂不朽的传世佳作。莎士比亚认为悲剧必须具备下面三个特点:
(1)它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莎翁的所有悲剧(第一个时期写了三部悲剧,第二个时期写了七部悲剧,总共十部悲剧),无一不是以悲剧主人公的死亡而结束的。这主要是受他的同时代人和先行者、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两个著名悲剧诗人托玛斯·恺得(1558?—1594?)和克里斯多弗尔·马洛(1564—1593 )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当时人们对悲剧的看法与后来人不同而来。文艺复兴时期,像莎土比亚这样的人文主义者认为,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必须以主人公的灾难性结局而结束,而死亡是一个人最大的灾难,因此悲剧就必须以主人公的死亡而告终。近代和现代的悲剧就不是这样,悲剧主人公可以死亡,也可以不死亡,重要的不仅在于悲剧主人公个人的遭遇,而更在于悲剧表现的矛盾的深度,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度。
• •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里,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只有《麦克白》一剧是例外,麦克白之死是由于他本人犯了杀害贤明君主、屠杀无辜臣民之滔天大罪,其死亡是罪有应得),但悲剧主人公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当然更不是悲观。
• • 例如,在《哈姆莱特》一剧里,主人公哈姆莱特死了,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带领大军来到,宣布丹麦恢复正常秩序;在《李尔王》里,李尔死了,忠于他的臣子奥本尼公爵、肯特伯爵和爱德伽齐心合力,重整国家;在《奥赛罗》里,过于善良、受阴谋家伊阿古欺骗和挑拨、错杀了自己妻子的奥塞罗认识了自己所犯的可怕错误后,为了惩罚自己,以剑自杀了,他的副将凯西奥马上接任处理军政事务,并逮捕了恶棍伊阿古,即将对伊处以严刑;在《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里,这一对情人相继死去,罗马三个执政者之一的凯撒大将把二人合葬一墓,使他们永不分离。总之,使人看到尽管悲剧中的主人公付出了惨重代价,牺牲了自己生命,却是前途光明,给人以安慰和鼓舞。
• • (2)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这一看法显然是错误的。这是由于莎士比亚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而来,同时也由于受了古代希腊、罗马悲剧影响所致。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瘟疫多、疾病多、人民群众贫困不堪,加上战乱频仍,劳动人民的生命是不值钱的。例如,一三四九年起几年中,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西欧的所谓“黑死病”(即鼠疫),单是拿英格兰来说,死亡人数就达居民总数的五分之二。在此情况下,普通劳动人民的生命有谁重视呢?
• • 还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从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开始,经过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大师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从理论上总结,一直到古罗马悲剧,人们从来认为只有落在帝王和贵族男女身上的灾难才能写成悲剧,劳动人民的灾难不能成为悲剧的题材。这一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性,使得莎士比亚的悲剧英雄无一不是帝王、王后或其他贵族男女。
• • ( 3)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个例外,这在下面要另外谈及)。麦克白犯了弑君之罪,谋杀了贤明君主,不是由于麦克白夫人的敦促,也不是由于他在旷野碰见三个女巫,女巫预言他将要成为苏格兰王,而是由于他自己的个人野心。雅典人泰门那样家财万贯,后来穷得无衣无食,主要责任者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因为他太慷慨好客,挥霍无度,不知道他所处的人世间某些人是多么险恶。以上三点,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主要特点。
3 第三时期
• • 这是莎翁创作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时期。这一时期诗人共写了四个剧本,即《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这三部喜剧和一部历史剧《亨利八世》。后者是与当时著名剧作家约翰·弗莱契尔(1579—1625)合写的,但主要则仍是莎士比亚所写。撇开后一个历史剧不论,三部喜剧都是传奇剧,即作品以童话或传奇的手法处理了喜剧人物和他们的遭遇。这些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分大大减弱,对社会的批判性也削弱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常常用非现实的方法解决了。
• • 以《暴风雨》一剧为例,此剧写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自己胞弟篡位后,抱着年仅三岁的女儿米兰达出走海上,流落一岛上。公爵会魔术,用魔法救出岛上过去被一女巫囚禁之众精灵,供自己役使。另外,他还役使了被女巫豢养的岛上惟一居民、丑八怪凯列班。十二年后,篡位者安东尼奥、其同谋者那不勒斯王阿隆佐及阿的儿子腓迪南王子等多人乘船出海,普洛斯彼罗用法术想使船沉没,全船人都来到这个岛上。这以后,阿隆佐之弟西巴斯辛与安东尼奥共谋,拟杀害那不勒斯王阿隆佐及其忠实臣子贡柴罗。另一方面,凯列班、斯丹法诺和弄臣特林鸠罗也在策划杀害普洛斯彼罗后占领全岛。
• • 正在这两个谋杀阴谋暗中进行之时,米兰达和腓迪南这一对青年男女却一见倾心,互相爱恋。普洛斯彼罗得悉凯列班等人正在策划杀害自己一事后,立即派精灵爱丽儿去惩罚他们。最后,普洛斯彼罗当众公开了自己过去为公爵之身份,要求其弟安东尼奥归还国土给自己,警告西巴斯辛等人不得再搞阴谋诡计。至此,一切矛盾立时解决,人们准备次日起航,分别返回那不勒斯及米兰。《暴风雨》所写的弟弟篡哥哥之位,或弟弟准备杀害自己胞兄,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解决矛盾的办法却是非现实的。
• • 莎士比亚时代,英国历史上为了争夺王位、爵位,兄弟互杀之例并不鲜见。可是,到了《暴风雨》里,这种你死我活的矛盾斗争却被仁爱和宽恕顷刻解决了,其说服力是很小的。尽管如此,从幻想丰富、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趣以至诗歌的艺术技巧来说,《暴风雨》仍不失为莎士比亚第一流的作品。
创作年表
早期(1590-1600)
• • 喜剧
《错误的喜剧》1592
《驯悍记》1593
《维洛那二绅士》1594
《爱的徒劳》1594
《仲夏夜之梦》1595
《威尼斯商人》1596
《无事生非》1598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9
《皆大欢喜》1599
《第十二夜》1600
• • 历史剧
《亨利六世》1590
《理查三世》1592
《理查二世》1595
《约翰王》1596
《亨利四世》1597
《亨利五世》1598
• • 悲剧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1593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
《裘力斯凯撒》1599
中期(1601-1607)
• • 喜剧
《特洛伊罗斯与克蕊西达》1601
《终成眷属》1602
《一报还一报》1604
• • 悲剧
《哈姆雷特》1601
《奥塞罗》1604
《李尔王》1605
《麦克白》1606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6
《科利奥兰纳斯》1607
《雅典的泰门》1607
后期(1608-1613)
• • 喜剧
《泰尔亲王佩力克里斯》1608
《辛白林》1609
《冬天的故事》1610
《暴风雨》1611
• • 历史剧
《亨利八世》1613
(二)创作历程(简明版)
创作分期
q q 早期(1590——1600):历史剧、喜剧时期
主要作品:喜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第十二夜》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
q q 中期(1601——1607):悲剧时期
主要作品:悲剧《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
《麦克白》、《 雅典的泰门》
喜剧《一报还一报》
q q 后期(1608——1612):传奇剧时期
主要作品:传奇剧《暴风雨》
历史剧《亨利八世》
1 早期(1590-1600)历史剧、喜剧时期
• • 这是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伊丽莎白政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国势大振。这使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1597)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篇为代表作品,其中福斯塔夫是莎氏笔下最出名的喜剧人物之一。
• • 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诗歌
• • 莎士比亚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2~1593)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均取材于罗马诗人维奥维德吉尔的著作,主题是描写爱情不可抗拒以及谴责违背“荣誉”观念的兽行。十四行诗(1592~1598)多采用连续性的组诗形式,主题是歌颂友谊和爱情。
《仲夏夜之梦》 是一部充满幻
想和浪漫色彩的抒情喜剧
• • 《仲夏夜之梦》写的是一个雅典少女追求真正爱情的故事。父亲要她嫁给一个贵族青年,而她另有所爱。最后在仙人的帮助下,她终于如愿以偿。剧中神话的世界和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它成为莎士比亚最富于诗意和想象的剧作之一。
• • “既然真心的恋人们永远要受折磨似乎已是一条命运的定律,那么让我们练习着忍耐吧;因为这种磨折,正和忆念、幻梦、叹息、希望和哭泣一样,都是可怜的爱情缺不了的随从者。 ……”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
最富于讽刺意义的一部
• •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其主要情节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太商人夏洛克之间的一场诉讼。前者重视友情,后者唯利是图。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钱,立下借据,如果到期不还,夏洛克就要割掉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安东尼奥因故无法如期还债,于是引起诉讼。法官提出,借据上没有允许取一滴血,因此在割肉时不能流血。结果夏洛克未能得逞。剧本还穿插着几桩爱情情节,结局都很圆满。
• • “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的脸上装出一副心如止水的神气,故意表示他们的冷静,好让人家称赞他们一声智慧深沉,思想渊博;他们的神气之间,好像说,“我的说话都是纶音天语,我要是一张开嘴唇来,不许有一头狗乱叫!”啊,我的安东尼奥,我看透这一种人,他们只是因为不说话,博得了智慧的名声;可是我可以确定说一句,要是他们说起话来,听见的人,谁都会骂他们是傻瓜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
• • 这是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叙述一对青年恋人,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无法结合,终于牺牲。被剧一两家的械斗开场,以主人公之死换来的两家和好为结束,作者以此谴责了封建家族的内讧和封建的包办婚姻。
• • 剧中人物:爱斯卡勒斯、帕里斯、蒙太古、凯普莱特、罗密欧、茂丘西奥、班伏里奥、提伯尔特、劳伦斯神父、约翰神甫、保尔萨泽、山普孙、葛莱古里、彼得、亚伯拉罕、卖药人、乐工三人、茂丘西奥的侍童、帕里斯的侍童、蒙太古夫人、凯普莱特夫人、朱丽叶、朱丽叶乳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 Romeo and Juliet)
• • 在意大利的维罗那,有两个互相敌对的家庭。它们是以朱丽叶父亲为首的卡普莱家族和以罗密欧父亲为首的蒙特家族。两个家族之间不断发生暴力冲突,为城市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 • 罗密欧是一个整天沉溺于爱和幻想之中的青年。在朋友莫邱拉的鼓动下,罗密欧参加了卡普莱家举办的化装舞会。朱丽叶的母亲为了把朱丽叶嫁给她所选定的一个年轻人而举办了这次舞会,然而事与愿违。朱丽叶在舞会上遇见了罗密欧,两人一见钟情。
• • 罗密欧在舞会结束后又潜入卡普莱家的后院与朱丽叶相会,两人互相倾诉了爱幕之情。在神父的帮助下,两人秘密地结了婚。神父希望能以此来化解两个家族间长久的仇恨。朱丽叶的表兄泰华是个凶残好杀的家伙,他找到了罗密欧要求与他决斗,被希望和平的罗密欧拒绝。泰华疯狂地殴打罗密欧,引起了莫邱托的愤怒。在罗密欧的劝阻下,莫邱托没有杀死泰华,但泰华却乘机杀死了莫邱托。悲剧就此发生,愤怒的罗密欧杀死了泰华,遭到被驱逐的惩罚。
• • 罗密欧在夜里和朱丽叶相会后离去,但此时朱丽叶的父亲却要把朱丽叶嫁给她不爱的一个年轻人。在神父的策划下,朱丽叶假装服毒自尽,但神父的信却未能交到罗密欧的手里。接到噩耗的罗密欧赶到教堂,就在朱丽叶醒来时,罗密欧已经喝下了剧毒药,朱丽叶也随之开枪自尽。两个家族间的世仇,导致了年青一代的爱情悲剧。
• • “快快跑过去吧,踏着火云的骏马,把太阳拖回到它的安息的所在;但愿驾车的法厄同鞭策你们飞驰到西方,让阴沉的暮夜赶快降临。展开你密密的帷幕吧,成全恋爱的黑夜!遮住夜行人的眼睛,让罗密欧悄悄地投入我的怀里,不被人家看见也不被人家谈论!恋人们可以在他们自身美貌的光辉里互相缱绻;即使恋爱是盲目的,那也正好和黑夜相称。来吧,温文的夜,你朴素的黑衣妇人,教会我怎样在一场全胜的赌博中失败,把各人纯洁的童贞互为赌注。用你黑色的罩巾遮住我脸上羞怯的红潮,等我深藏内心的爱情慢慢地胆大起来,不再因为在行动上流露真情而惭愧。
• • 来吧,黑夜!来吧,罗密欧!来吧,你黑夜中的白昼!因为你将要睡在黑夜的翼上,比乌鸦背上的新雪还要皎白。来吧,柔和的黑夜!来吧,可爱的黑颜的夜,把我的罗密欧给我!等他死了以后,你再把他带去,分散成无数的星星,把天空装饰得如此美丽,使全世界都恋爱着黑夜,不再崇拜眩目的太阳。……”
2 中期(1601-1607)悲剧时期
• • 这是莎士比亚思想与艺术成熟与深化的时期。这时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正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重结,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在这种情况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ca>
罗密欧与朱丽叶吧……超爱看~
朱丽叶:明天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叫人来看你
罗密欧:就在九点钟吧。
朱丽叶:我一定不失信,挨到那个时候,该有20年那么长久,我记不起为什么要叫你回来了。
罗密欧:让我站在这儿,等你记起了告诉我。
朱丽叶:你这样站在我的面前,我一心想着多么爱跟你在一块儿,一定永远记不起来了。
罗密欧:那么我就永远等在这儿,让你永远记不起来,忘记除了这里以外还有什么家。
下面是罗密欧进入墓穴看到服药假死的朱丽叶时的长篇独白:“一个坟墓吗 啊,不!……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着光明的欢宴的华堂。”——这里没有死亡的阴惨和恐怖、辉映着的却是青春和爱情的光芒,朱丽叶压抑不住的生机扫尽现实的阴霾,给黑暗的人生带来永恒的光明和无尽的欢乐。
“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仍然这样美丽 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 为了防止这样的爱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这是对爱情的咏叹和爱情的誓言,在罗密欧的意念中,朱丽叶虽然失去了“呼吸的芳蜜”,但却永葆着“红润的美艳”,永恒的青春以不可摧残的力量战胜了“灰白的死亡”,面对死神,相依相恋,永不分离的誓愿,既有对爱情的执著,更有对中世纪封建压抑的强烈的反叛。这里,在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中,涌动着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浪潮和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 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之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莎士比亚用诗情化的笔触,使悲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