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蒲松龄《聊斋》中的女鬼为什么喜欢书生的

关于蒲松龄《聊斋》中的女鬼为什么喜欢书生的,第1张

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那么为何小说中的女鬼偏偏会在月色中去勾引书生呢?

不论是看过小说《聊斋》,还是看过电视剧《聊斋》,人们都会发现聊斋故事中的女鬼往往喜欢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去勾引那些年轻的书生。究其原因,这些蒲松龄笔下拟人化的女鬼和正常的女人一样,有着正常的浪漫的 生活。

浪漫的 生活中应该有烛光,有花影,有月华,一切浪漫的东西应有尽有。置身于 中的人儿,应尽情地去享受,去陶醉,去创造这一人间美事。每逢西窗有月的晚上,会爱的人儿总是撩开窗帘,让柔柔的月光透过纱窗洒得一床都是蜜意。于是,月光下的“故事”便充满了浪漫与神秘。

应该是浪漫的, 也应该是浪漫的,这需要某种氛围,比如烛光、花影,还有月光。而如今很多女性不知道这一切都可用来享受,以为性是男人的活儿,是他们的天下、他们的主张、他们的花样、他们的快乐,而独独忘了,自己也可以把性当做一件人间美事去“布置”,去创造,去享受,去陶醉。

不少男性私下都表示,讨厌那种仅仅为尽义务而“献身”的女人,她们冷冰冰的、干巴巴的,似乎没有知觉,有的甚至在 的时候,还想着她的针线活儿!女人在讲台上、办公室里、街上总是有自己悦耳的声音,可是,在床上,往往沉默,没有一些感性的、俏皮的、富有生命力的言语。也许她会用心感受,用目光暗示,也许会主动熄灯……但就是忘了,还可以轻启芳唇,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及对老公的赞美。这可能是因为传统观念在作怪,也可能害怕得不到应有的回应,于是便关闭芳唇,带着某种压抑,去做那件本可以无限放松的“好事”。

实际上,女人的调情,会让男人热血沸腾,不能自已。 是一种身体的交流,更是一种情感的沟通,而如果你放弃了语言,势必会影响到灵与肉的和谐统一。有一对夫妇,曾给对方一种属于他俩的 语言,这也许让人觉得有点无聊,有点欠庄重,但这确是一种 的催化剂。男人不仅仅喜欢“用”眼睛 ,其实跟女性一样,也喜欢“用”耳朵 , 是一种“通感工程”,你的五官的全面参与,会使这个美好的“运动”做得更完美、更投入,也更为多姿多彩!

也需要一些“包装”。首先不要以为 就是最好的表达,在床上,有时候也要有一种“修饰”。有位女子给杂志社写信时后悔不迭地谈及一个令她很“没面子”的细节:有天晚上,她早早就上床休息,以为值夜班的老公不会有“性”致,便没洗澡就上了床。更令她后悔的是当时竟穿着一条破了几个洞的 。

当丈夫掌灯想欣赏“睡美人”时,吓了一跳。她形容自己躺在那里“无地自容”,太没形象了,好担心丈夫心里是否会想:“这就是我的太太吗?”一个懂得爱情的女人,应很注意自己的床上形象,不要以为在“自己人”面前就不要美了,不要以为床上的身体就可以轻易地“打发”了。

聊斋中的女鬼

要知道,你的玉体,会让美丽的梦做得更久。这不仅是对他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包装”中,最根本的一个前提是:你必须是干净的,再带一丝丝的香,不能太浓烈。太浓烈了,就像是一朵被人贴在鼻孔边嗅了十分钟后的花所释放出来的那种“怪怪的香味”。因为男人很多时候,是用鼻、嘴 的,而如果你连澡都不洗,叫人家怎么“呵”护、怎么温存呢?

不过,惟有一个“地方”你不必“包装”,那便是秀发,最好是去掉发夹、梳子、橡皮筋,让它“乱乱的”,带一丝妩媚、一丝朦胧,一丝慵懒、一丝开放,还有一丝不设防的迷茫……卧室里的女人不同于客厅里的女人,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披头散发演绎着性感,后者高悬发髻体现着高贵和矜持。

前者让男人冲动,后者让男人欣赏。而其实这些“性常识”,早在几百年前的古代,就已被《聊斋》故事里的风流女鬼发挥得淋漓尽致了,每每她们要“勾引”自己所爱的书生时,不仅喜欢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而且还风情万种地梳两性网头,那种弄不清的长发,会令每一个书生心动“理”乱……对女性而言; 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身心的参与,也是一种情调的营造。不要只呆板被动地伸开五指,去迎接甘露;不妨把自己栽种在爱情的沃土里,长成一棵充满诗意和生命力的芳草,用甘露滋润鲜艳欲滴的花。

有人曾用这么一副对联来形容蒲松龄先生:

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

“骥尾”意为“先辈”、“能人”。“附骥尾”指的是追逐名人或者有才能之人的步伐,可以引申为追名逐利,这三个字放到蒲松龄身上即是逐求功名的意思。

“一世无缘附骥尾”指的是蒲松龄一辈子在科考上始终名落孙山。

19岁(顺治十五年)应童生试,蒲松龄以县、府、道三试第一的成绩得中秀才,连淄川县志都记载他“文名甚籍”。

其父蒲磐更是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

可在此之后,蒲松龄在举人考试上却四战四败全部名落孙山,似乎已经花光了所有运气。

一生考试40余次,直到71岁才补了一个贡生。且贡生分五种,称为“五贡”,分别是恩贡、岁贡、优贡、拔贡、例贡。

蒲松龄属于“岁贡”。

岁贡又名“挨贡”其实就是秀才当廪生(国家拨给膳食的生员)当久了,排队排上去的,就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

19岁中秀才后高开低走,当了50多年的秀才也无法更进一步,蒲松龄的一生不可谓不失意。

那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是为何呢?我们在这里一起来探究下。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当时清朝的取士制度,这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形式上我们称为“八股取士”。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皆出自四书五经的原文。

以前学子考试常常要模仿孔孟等圣人的语气说话,谈治国安邦、处世为人之道。

这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文以载道,经世致用。

中国古代做学问也好,搞技术也好,都是非常讲究实用性的。

举个例子,以前世界上很多学者常常疑惑说对世界影响巨大的“四大发明”都是来自中国为何现代科学文明却不是从中国开始的?

其实就是因为中国的这些科学技术都是非常讲求实用性的:

发明火药是为了干什么?放鞭炮喜庆,炸山开路;

发明司南(指南针)是为了干什么?为了占卜凶吉;

发明纸张和活字印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地记录东西。

没有种种生产生活上的诉求,也就不会有这些伟大的发明。

这种纯粹是因为现实需求而衍生出来的科学技术,注定不可能有西方用实验室研究整理出来的科学技术系统和深入。

当时的中国(其实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就是非常讲求“经世致用”的,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蒲松龄这种“谈空谈鬼”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在当时的科场,在那些苗红根正八股文写出来的考官面前,有没有可能被认可?

显然非常难。

所以他连续多年未能得中举人,似乎也就可以理解。

但这个时候我们又有另一个疑问,那么既然文风不搭,蒲松龄为什么可以在刚刚出道的时候连中了三个第一?(县、府、道等于我们现在的镇、县、省)

其实,这个要得益于蒲松龄遇到了一位伯乐,那就是当时的主考——施闰章。

施闰章画像

清朝初年的诗坛有“南施北宋”之说,“南施”指的就是施闰章。

这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大诗人,施闰章这个人就以雄奇的想象力著称。

我们可以来看看他的诗歌:

战地冤魂语,空村画角闻。——《乱后和刘文伯郊行》

凶年嗟半菽,撮土招游魂。——《竹源坑》

窅冥风雨鬼神泣,䆗窱山林猿鹤悲。——《忆昔行寄宋荔裳陇西》

在他的诗歌中类似冤魂、游魂、鬼神这样的意象层出不穷。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推论出施闰章非常喜欢这些“怪力乱神”的事物,但我们却可以知道这位大诗人对这些有点偏离正统的东西并不排斥。

施闰章雕像

同时,施闰章还有一个更大的优点——惜才。

在蒲松龄的《聊斋·胭脂》一文中讲到一个故事:

“尝有名士入场,作“宝藏兴焉”文,误记“水下”;录毕而后悟之,料无不黜之理。因作词文后云:“宝藏在山间,误认却在水边。山头盖起水晶殿。瑚长峰尖,珠结树颠。这一回崖中跌死撑船汉!告苍天:留点蒂儿,好与友朋看。”先生阅而和之曰:“宝藏将山夸,忽然见在水涯。樵夫漫说渔翁话。题目虽差,文字却佳,怎肯放在他人下。”

说的是在一场考试中,有一位考生审错了题,自以为离题千里,已经无望,所以在试卷后面颇带自嘲韵味地题了一首诗,说“留点蒂儿,好与友朋看”,其实是在乞求施闰章“给我留点面子,别让我在朋友面前出丑”,结果施闰章非但没有直接给鸭蛋,反倒还特地作诗一首附和了这位考生,肯定他“文字却佳”并承诺自己绝对不会把他的这篇文章“放于他人下”(垫底)。

如此惜才的人非常少见。连蒲松龄都直言他“爱才如命”。

当时的施闰章一看到蒲松龄文章里锐利辛辣的笔调和奇巧的构思,一下子就被打动了,当即就点了蒲松龄为第一名。

蒲松龄也非常感恩这位恩师,他说:

“愚山先生吾师也。方见知时,余犹童子。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抑,必委曲呵护之,曾不肯作威学校,以媚权要。真宣圣之护法,不止一代宗匠,衡文无屈士已也。”

他对于这位恩师的感激溢于言表,毕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是,有一点我们却不可忽略,那就是,从某种程度而言,却也是这位最大的伯乐害惨了蒲松龄。

马瑞芳老师曾经讲过当年蒲松龄考试的时候,施闰章给他出的题目名字叫《蚤起》。

这个题目来自《孟子》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意思是:清早醒来,妻子便偷偷地跟踪自己的丈夫。

这个题目开篇蒲松龄是这么写的:

“起而蚤也,之计决矣。夫齐妇之起,何以早也?惟良人之故。尝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皆为富贵也,至于身不富贵,则又汲汲焉伺候于富贵之门,而犹恐其相见之晚。若乃优游晏起而漠无所事者,非放达之高人,则深闺之女子耳。”

点出了妻子跟踪丈夫其实也是为了追求富贵,其嘴脸也是十分丑恶难看的。同时一把将天下追名逐利者的丑恶姿态全部都囊括了进来(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皆为富贵也)。寥寥数十字,功力可见一斑。

施闰章读完后非常高兴:

“首艺空中有异香,百年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之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

他说读起来“有掉臂游行之乐”,像甩着胳膊玩一样爽。

如果说开头着实惊艳,那么我们来看看结尾,结尾蒲松龄是这么写的:

“此起也,齐人疑焉,未可知也。不早于前,而独早于今,其喜我富贵乎?将必曰:“我行逝矣,子胡为者?”而妇不应也。此起也,齐人幸焉,未可知也。未起不敢先,既起不敢后,其敬我富贵乎?将必曰:“子姑休矣,无相劳也。而妇亦不顾也。”

在这里我们不对文体做太深的考究,各位且看看蒲松龄的写法就成,他直接脑补了齐人和他妻子之间的对话,这哪里是一篇八股文?分明是一篇微型小说。

这样的文章和八股要求以孔孟口吻讲道理的调性相去甚远,但主考施闰章却为其拍手叫好,这让蒲松龄误以为这就是科考文章的标准。

所以从蒲松龄19岁进入科场开始,他的整个文风其实就已经跑偏了,这为他后来屡屡名落山埋下了伏笔。

用马瑞芳老师的一句话:

“蒲松龄八股文构思强调才情、偏离跑道,应是(落榜)主要原因。”

他之前的三试第一从某种程度而言都可以说是运气使然,因为如果同样的文章落到其他的考官手里,就未必有这个成绩了。清代主考官要求必须是翰林和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员,所以三试之后,遇上那些从自小研习八股又牢牢坚持“经世致用”主旋律的考官,蒲松龄的频频落榜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施闰章保全了蒲松龄的小说创作的才华,却也令其一辈子都无法登科,诚然令人嗟叹也。

总的来说,蒲松龄一辈子落榜的原因其实就是文风跑偏,没有很好地契合当时统治阶层的要求,故而40多次名落孙山。这对蒲松龄是一个悲剧,但对我们而言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试问,如果当年他顺利登榜了,我们还有机会看到那500多篇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么?

蒲松龄有梦中情人吗?而他的那位梦中情人又到底是谁?实际上,蒲松龄的梦中情人便是他的好朋友孙蕙的妾室顾青霞。

可是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堂堂文学界大家蒲松龄,怎么可能对自个好友的妾室有非分之想呢?实际上阅览下相关史料便能够看见这一段不为人知的悲伤凄凉情感的始末。说起来也要从蒲松龄好朋友孙蕙说起。

孙蕙字树百,又字安宜,是蒲松龄的同乡。清康熙十年,即公元1671年,蒲松龄应邀到孙蕙任县令的宝应县做幕宾。孙蕙的妾室顾青霞不但多才多艺,并且喜爱吟诗作对。孙蕙与好朋友欢聚时,常携顾青霞参与。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顾青霞逐渐出现在蒲松龄的诗作之中。

蒲松龄写《聊斋》,在其中很多具体内容全是借小说爱自己现实中想爱而不可以爱的人,借小说骂自个在日常生活中想骂而不好骂的人。从这当中可以看出,不但是顾青霞的一辈子遭遇影响了《聊斋志异》的写作,并且孙蕙的为人处事也毫无疑问影响到了《聊斋志异》的走向。

完美的爱情也许不仅仅是柏拉图式的精神实质爱恋,可是柏拉图式的精神实质爱恋必定是完美的爱情。它是心的召唤,它是情的体现,它把强烈而持久的情感埋在心底,却利用想象、变形,将爱的本质力量神鬼狐妖化,将永远的爱,将深沉的情感,将苦涩的暗恋,将相约来生的愿望,曲曲折折、巧妙隐蔽地利用小说人物体现出来。这便是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并不是情书,却胜似情书。

蒲松龄的作品有很多,例如《农桑经》、《日用俗字》、《药崇书》、《草木传》、《醒世姻缘传》、《红椒山房笔记》,但最出名的还得是《聊斋志异》。

“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是清初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近五百篇,或讲民间的民俗民习、奇谈异闻、或讲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题材极为广泛,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诡异奇幻的世界,借描绘狐仙鬼怪,反映人间百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书中既有对漆黑如墨的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赞叹;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美爱情。

此书历来被视为小说中的翘楚之作,有“空前绝后”的美誉。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据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康熙元年,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三十九年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袖里乾坤比喻变化无穷的幻术。乾坤指天地,形容狭小的袖中能收纳天地之阴阳万物。比喻离奇的仙术。出自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巩仙》:“尚曰:‘袖里乾坤真个大。’惠曰:‘离人思妇尽包容。’”

本篇有两条故事线索,其一发生在巩道人与鲁王之间,其二发生在巩道人与尚秀才之间,而以前者为主。巩道人的幻术,可以称作是“袖里乾坤”所有幻术都是从袖里发生出来的。不仅演绎出奇奇怪怪的各种幻术情节,而且巩道人仙去之后,所遗袖子还可以治难产。

扩展资料:

1、袖里乾坤寄托着蒲松龄的浪漫想象,也寄托着如《桃花源记》般的政治向往:“中有天地,有日月,可以娶妻生子,而又无催科之苦,人事之烦,则袖中虮虱,何殊桃源鸡犬哉。

2、“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在书斋中,蒲松龄设一茶棚,专门询问一些奇闻异事,然后把听来的这些事情加工润色之后记录下来。“志”便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便由此而生。

3、所谓“聊”就是在交谈,话说蒲松龄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设一茶棚,凡是进来的人是不收银子的,捧上一壶茶坐下来和客人闲谈,他就专门问一些奇闻异事,然后,蒲松龄就把听来的这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蒲松龄的“聊斋”便由此而生。

-巩仙

《婴宁》描写了一场人妖之恋,但与以往人妖恋情的悲剧导向不同,这一场恋情极为幸福美满,而狐妖婴宁之所以包含了蒲松龄对封建女性的所有幻想的原因就在于:一是婴宁不受礼教束缚;二是婴宁不受出身影响;三是婴宁婚姻美满。一、婴宁不受礼教束缚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对于女子的礼教束缚是极为严重的,对女子一举一动都有很严谨的规范与设限,运用“三从四德”去约束女子,把每一个独特的人教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样子,从而失去了原本的天性。

而这一则故事中的婴宁则拥有着自由,拥有着天性,蒲松龄把婴宁可以不顾旁人的放声大笑作为一种特色与意象来刻画,从中反映出婴宁不被束缚的特性,而正是这种独特的天性,是蒲松龄所希望女子们能共有的,能不被封建社会所束缚的。

二、婴宁不受出身影响

婴宁虽然身为妖族,但并没有被他人所排斥,拥有着美好的婚姻生活,被丈夫和婆婆接纳和疼爱。在这则故事的氛围中,人们摆脱了各种的偏见,真正开始用心去交流,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当时的社会讲求着门当户对,如果身份悬殊,是即便连相见都很难实现的,所以蒲松龄希望通过婴宁,来破除这些门户之见,让每一个女子都有美好的归处。

三、婴宁婚姻美满

即便在她说出了自己的妖族身份之后,婴宁的婚姻生活依然十分美满,丈夫依然对她疼爱有加。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能觅得良人,并非所有的女子都能在婚后过得美满,遇上刻薄丈夫和婆婆的情形并不少见,所有这也是蒲松龄对每一个女子的美好祝愿,希望她们婚后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他天性聪慧,少年时即有文名。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蒲松龄去参加童子试,得了第一名。但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考过这样的好成绩,一直落榜。直到71岁时,他才按规定成为“岁贡生”。才高八斗的蒲松龄喜欢写故事。但“小说体”与清代科举考试中那些腐朽刻板的八股文格格不入,因此,与仕途无缘,没有功名的读书人注定贫困潦倒。为了养家糊口,蒲松龄不得不另谋职业。可是他为什么要以写鬼狐故事为生? 狐精的原型又来自哪里? 传说一个女鬼曾走入蒲松龄的生活, 难道是她改变了蒲松龄的一生吗?

蒲松龄用将近一生的时间来写女鬼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和他少年时代经历过的事情有很大关系。蒲学专家马瑞芳教授曾经介绍说,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正值明末清初。在这个改朝换代的时代,民族灾难深重――清兵入关屠杀中原百姓,人民奋起反抗,抵御满清入关。公元1644年,刚刚5岁的蒲松龄就亲眼目睹了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变革――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而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那动荡的时代,前赴后继的反抗者奋勇抗争,却一次次地被血腥地镇压下去。那样的环境,自然是尸横遍野,怨气冲天。于是,鬼魂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蒲松龄家乡淄川县城的一处豪宅就是传说中多处鬼窟中的一个。据当地人讲,这个鬼窟背后有一个十分悲惨的故事。

那是清兵入关后的第三年,一次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起义席卷山东,这就是著名的谢迁农民起义。为了镇压这次起义,清王朝调集了重兵在蒲松龄的家乡淄川县城展开了一场巷战。这场巷战就在一户姓王人家的大院里展开了。在王家大院里,这场血腥的厮杀整整持续了五个小时。起义军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而被全部杀害了。当时死在王家大院里的人就有三十多个。后来,据说这三十多个冤魂就变成了厉鬼。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在院子里,总会看见鬼狐出没,总会听见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清朝的一个大官霸占了这座宅子,搬到这里只住了一夜就得了不治之症,不久就暴毙了。从那以后,王家宅子成了人人谈之色变的鬼窟。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却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信息:蒲松龄写鬼狐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着一定的现实根基。爱好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在六朝小说中,有一类原型故事,其中描述了早期的鬼狐形象。书中提到,狐狸50岁时能变成人,100岁就能变成美女,狐狸的年龄越长,道业也就越深。但是在这些六朝故事中,鬼狐往往是蛊惑人、害人的生灵, 她们常常给人带来伤害, 迷惑人的理智,甚至使人丧失生命。可到了蒲松龄笔下,这些狐仙不仅美丽迷人,而且往往侠肝义胆,勇于助人,常常在人陷入绝境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而且有些狐仙纯洁可爱,甚至像我们现在非常喜欢的阳光女孩。

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改变呢?这还得从发生在蒲松龄身上的一个美丽故事讲起。传说那是一个盛夏的傍晚,蒲松龄的一个学友张生约他到家里谈诗作画。张生还提到他的妹妹很喜欢蒲松龄的诗,希望蒲松龄能给她写一首。蒲松龄爽快地答应了。虽然在张家并没能见到那个陌生女孩的身影,他却听到了隔壁这个女孩子银铃般的笑声。随后他又收到了女孩为他和的一首诗。拿着这首诗回到家中,年轻的蒲松龄反复读了两个时辰。这是他平生头一回看到一个女孩为他写的诗。那个女孩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蒲松龄左思右想,久久不能入眠。此后,他常常找借口到张生家,却始终没能见到这个女孩。不过,间接的诗画往来却让两人心灵相通。女孩在诗中示意,来年清明上山祭祖的时候他们可以相见。

过了正月十五,蒲松龄的父亲带他出了一趟远门,在亲戚家逗留了十几天。一回村他就赶往张生家,然而让他诧异的是,脸色蜡黄的张生将他挡在大门外。他告诉蒲松龄,妹妹染上了肺病,快不行了。相隔咫尺,蒲松龄却不知该以什么理由迈进张生家的大门。他在院门口徘徊着,直到天黑。清明到了,山上开满了野花,但却没有那个快乐的女孩子的踪影。一座新起的坟头上,一只漂亮的蝴蝶久久不肯离去。蒲松龄突然觉得这蝴蝶就是邻家女孩,鬼魅也可以是娴静善良、温柔可人的。这种想法让他突然改变了对神仙鬼狐世界的看法――也许在那个世界里也有美丽和善良的存在。从此,蒲松龄开始专注于创作女鬼的故事,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善良的女鬼走入了蒲松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蒲松龄可以不顾忌礼教的苛求,生活得浪漫而从容。

女鬼的世界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可是现实的生活却让蒲松龄感到头痛。这样艰辛的生活为他塑造可爱的鬼狐形象奠定了现实的根基。在蒲家庄村东头有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房子,这座房子被蒲松龄命名为“聊斋”。它是当年蒲家兄弟分家的时候,两个哥哥分给蒲松龄的。由于蒲松龄夫妇为人宽厚,不计较物质上的得失,所以他们一家就被分到了这间位于村边的最冷清、最小的房子。在这里他们度过了15年,哺育了4个孩子,其间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日子越过越艰辛。26岁那一年,生活无着的蒲松龄为了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计,开始四处找差事,曾在许多地方做过教书先生。当时教师这个行业并不像现在这样受人尊重,而是极不稳定且收入微薄。但为了生计,蒲松龄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次朋友介绍他到外乡的一户富人家里教书,当他赶了一天路到达那里的时候,那家人却对他冷冷冰冰。原来女主人看蒲松龄其貌不扬,便断定他不会是一位尽职的教书先生,扔给他两个铜板的路费,下了逐客令。这让他遭受了很大的打击。然而这样的事情对蒲松龄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既没有风流的谈吐,又没有英俊的外表,他又怎么能让人发现自己的才华呢?

30岁那年,他到一位名叫孙惠的朋友家中做幕僚(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这个朋友在江苏做知县,是蒲松龄的同乡。开始蒲松龄很满意这份稳定的工作,可是渐渐他却发现总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他,这目光来自孙惠的爱妾。那是一个美貌而且才华出众的女子。她欣赏蒲松龄的才华和为人,常常向他讨要文章拜读,然后又以自己的诗文回赠。蒲松龄惊讶地发现这个女子对他心思的理解甚至超过了一些很熟悉的朋友,而且她还常常给蒲松龄一些经济上的援助。有一次,蒲松龄的孩子生病急需用钱,在蒲松龄焦急万分的情况下,她竟然当了自己的首饰,把钱偷偷地拿给他。这确实让蒲松龄感动不已。但他知道自己的责任和担子,他不能接受这份迟来的爱。女子对他越好, 蒲松龄就越感到不安,几经考虑,他最终选择了离开。

蒲松龄坚守着自己的道德标准,却也渴望着情感的慰藉。他长期在外谋生,妻子虽然能与他相濡以沫,却不能给他情感上的安慰。也许只有在鬼狐的世界里,他才能爱得心安理得。研究蒲松龄的学者马瑞芳先生曾经指出,蒲松龄是一个穷书生,在现实社会地位低下,又终生不得志,作为一位私塾先生,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哪里还能得到美女才女的青睐?但在他的笔下,那些在外谋生的穷书生或穷教师,却能够在深山老林于夜半时分遇到突然现身的美女,美女不仅愿意帮助他,还愿意无条件地与他结合。在男尊女卑、礼教森严的时代,这样的际遇简直无从想象,常常被人们认为是穷书生一厢情愿的幻想。在这个不合常理的幻想中,却又分明可以看到一个执着于纯洁爱情、温文守礼的谦谦君子的身影。

在现实中想爱却不能爱,所以蒲松龄只能把这种澎湃激荡于内心的情感化为创作的 ,写出了大量的女鬼故事。因此蒲学专家们都说,蒲松龄笔下的许多故事都反映了自身的那种矛盾心理。《聊斋志异》中的女鬼故事最能反映蒲松龄当时的爱情观。其中一种就是女鬼都是在书生最困顿的时候出现,无私地帮助书生。两个人情投意合,结为连理,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叫做《婴宁》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婴宁的狐女在上元灯会上偶然遇见书生王子服。婴宁的纯洁美丽、善良热情让王子服一见钟情。婴宁也对这个真挚的小伙子很有好感。王子服思而不得,终于相思成疾。后来,他抱病寻找婴宁,知道婴宁是狐女也不改初衷。王子服有困难的时候,婴宁也全力以赴地帮助他。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考验,两个人终于结为夫妻,生儿育女,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快乐生活。

另一种就是鬼狐化身的女子与主人公成为婚姻之外的异性朋友。在蒲松龄写的女鬼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有一个叫孔生的教书先生在他教书的主人家病倒了,身上长了一个大疮,百般医治不见成效。就在这时,主人家一位名叫娇娜的亲戚来做客,她用自己的银钗三两下就挖掉了毒疮。孔生的伤口没有留下疤痕,娇娜的美貌却永远印在了他的心里。此后他虽然娶了妻子,但却一直保持着与娇娜的那份友情。有一天,娇娜突然找上门来求孔生搭救。原来他们一家都是狐仙,即将遭受灭门之灾。孔生于是义无反顾地为这位红颜知己赴汤蹈火。从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困窘的生活境遇并没有熄灭蒲松龄心中的爱情火花,终其一生,他都在鬼狐的世界里寻求着无私的爱情和真诚的慰藉一生为生计疲于奔命的潦倒书生,内心却珍藏着天使一般的女鬼狐仙。感情细腻丰富的蒲松龄用浪漫的笔调书写着自己的爱情。说不完的蒲松龄,给后世留下了说不尽的爱情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346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