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谈谈对浪漫主义诗风的认识

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谈谈对浪漫主义诗风的认识,第1张

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是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即盛唐土壤的哺育、屈原楚辞的影响、道教思想的支配以及诗人奇特的人生经历。

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风的集大成者。李白的诗风个性张扬、雄奇飘逸、有吞吐天地、囊括寰宇的气势。李白的诗歌主观色彩浓厚,要入京求官就高调地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上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常用大胆的夸张和惊人的幻想来表达他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感情。如《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高度夸张的比喻,赞叹飞瀑从高处腾空而下的壮观的景象,也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气概。

在深入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与各个时期的诗作之后,笔者认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点重要因素:

一、盛唐土壤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诗歌也不例外。李白在诗歌上取得巨大成就是与盛唐的土壤密不可分的。换言之,唐朝的政治、经济全面繁荣及由此形成的盛唐气象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存在和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特定的时**育着特定的气象——政治上的开明、文化上的博大包容,使得大唐帝国孕育着一种乐观、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李白就是生活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所谓 “时世造英雄”,当时的文化氛围,正是李白得以成长的沃土。他那追求理想的精神,个性张扬的气质,雄奇飘逸的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地的气势,无疑就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精神领域的真实写照。风格是时代的产物,可以说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正是盛唐气象的反映。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与唐朝特定的文化大背景有着必然的深刻的联系。繁荣昌盛的社会带来了文学百花齐放的美景,造就了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诗歌中不同思想倾向的表现、不同题材领域的发展、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手法技巧的革新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种广阔的文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氛围对盛唐诗人的心理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李白重传统,更勇于创新,善于吸取诸家精华,这不仅对他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对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如陈子昂扫荡齐梁诗风的文学改革就对李白影响极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学主张正是陈子昂文学革新的深化。

李白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于是一朵最绚丽的浪漫主义文学奇葩,适时地开放在盛唐肥沃的土地上。

二、屈原楚辞与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诗风

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洋溢着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激情,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李白毫不隐瞒地表达了对屈原的追慕,诗曰“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在《代寿山孟少府移文书》一诗中写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可见其早晚之年都不离怀才报国之思。就创作思想而言,李白与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毋庸置疑,是一脉相承的。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总能隐约约可以看到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子——两者皆擅于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褒贬之情;为了增加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两位诗人都注意了神话传说的运用,并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受。但相比较之下,笔者认为李白的意象比屈原更加丰富。从他们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常常以神话、传说的题材和象征、比喻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如《远别离》、《梁甫吟》都是借神话传说反映社会现实;《登高丘而望远海》、《古风》等篇,则是借古讽今;《蜀道难》也以雄奇的笔墨和丰富的想象,写出蜀地的奇险,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起来并在同一首诗作中体现——无疑,李白是继承和发扬了屈原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这种技巧的最大特征就是既写实又夸张,二者泾渭分明却又紧密相连,互为映衬。如李白《古风》第十九首:“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诗中写到安史之乱,但并不对它多着笔墨,而是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中,突然低头见到了被叛军蹂躏的洛阳,诗人的情感急转直下,浪漫的幻想亦告破灭。这首诗与屈原《离骚》中写他听了灵氛和巫咸的劝告,准备去国远游,在想象中翱翔于天际之时,忽然居高临下地看到危机四伏的祖国,便再也舍不得离去,思想从想象回到了现实。不难看出,这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曼妙的仙境与苦难的现实融为了一体。

李白继承了屈原那种对理想不息地求索精神,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国家的机会,以实现“济苍生”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受屈原影响,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体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

三、道教思想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与盛唐时期风靡一时的道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道教思想对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道教思想造就了李白丰富离奇、想落天外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提供了构筑“神仙世界”所需要的大量意象。

李白从小生活在道教气息浓郁的蜀中地区,深受道教思想的熏陶,他不仅深信道教,而且还曾授了道录,做了一回道士。道教带给李白一种热烈迷狂的情绪。在道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形成了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两道独特风景——文采绚丽瑰灿、想象驰骋丰富。特别是道教“存想思神”这一思维方法,对李白那超越时空、沟通人神的奇特想象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盛唐,笃信道教者众,但真正深得其中三昧的,李白是最独特的一人。他不仅虔诚地相信道教的修炼方法:“我去采菖蒲,服食可延年”(《嵩山采菖蒲者》);真诚地相信道教所描绘的那个仙境:“传闻海水上,乃有蓬莱山,玉树生绿叶,灵仙每登攀”(《杂诗》);而且,他还真正相信自己就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谪仙人”,把自己摆进了神仙的队伍。这种将自己的全部都融化在道教“存想思神”之中的迷狂与激情,这使李白诗歌的想象显得极为真诚。也只有李白这样天真虔诚地“存想思神”,才可能有如此瑰丽神奇的想象,才有可能有如此美丽且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

不可忽视的是,道教也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

四、奇特的人生——现实与理想激烈冲突的喷泉

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儒家思想和道教、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三者结合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但是,李白这种人生理想过于高傲自负和理想化,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浪漫思想与严峻现实的矛盾,常使李白陷于悲愤与失望之中。于是,李白身上那种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就幻化为一首首或狂放不羁或悲愤激昂或自命不凡的浪漫主义诗歌。

一方面,儒家思想对李白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安社稷、济苍生”是他的政治抱负。这从他早年的诗歌《送外甥郑灌从军》中可看出这一理想:“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被赐金放还后他仍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见他的抱负气概是何等的豪迈。另一方面,李白的儒家思想,经自身变形走样,已带有他鲜明的个性色彩。李白曾师从“任侠有气,善为横纵学”的赵蕤,对形成他的纵横家思想、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诗风有所影响。

李白空有一腔热血和一身才艺,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却失败得一次比一次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摆在李白的面前,激愤之情于是喷涌而出: “我不弃世人,世人自弃我。” 理想屡遭挫折,失败打击接踵而至,所以李白的诗歌交织着自信与绝望、追求与颓放、眷念与怨恨、崇高与庸俗等思想感情的复杂矛盾,代表作有《行路难》三首、《梁园吟》、《将进酒》等。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得是何等的自信,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却显得十分迷茫;“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忧愁悲愤何等深重,“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又是何等的旷放洒脱。这些都是李白的崇高理想与黑暗现实相撞击后而迸发的心灵喷泉,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它们曲折地反映出时代的矛盾,又有折射了李白内心深处交织缠绕的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就是这样:怀抱着理想四处奔走,遇到的是嘲笑和冷漠,感到的是压抑和幻灭。现实社会给李白带来了矛盾和痛苦,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只能到山林、醉乡和仙境中寻找精神寄托,努力去探索和发掘其中的美,用他的神来之笔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浪漫主义诗歌。

杜甫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飘然思不群”就是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最贴切的评价。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体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不愧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道永恒而亮丽的彩虹。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风不离开豪放 飘逸 离奇大胆的夸张 希望这能对你有用 加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

有学者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道教的思想主张尊道贵德,天人合一,贵生济世。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反对侵害个体的行为。

这种学派认为人的个体性很重要,要保全自己,懂得趋利避害,珍重自己的生命。既要保护自己,也不要伤害他人,希望在个体完善中达到社会的和谐。

道家认为平等才是社会治理的关键,要主张百姓之间的平等。但是显然这一思想是不符合统治者利益的,所以统治者选择了有等级观念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道家是淳朴自然的,不太追求身外的功名利禄,只求活得自在逍遥。

      

      1、道教的思想主张尊道贵德,天人合一,贵生济世。

      2、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3、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1、道教的思想主张尊道贵德,天人合一,贵生济世。

2、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3、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奇书,在中国的历史上,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策略,但是在老子之前从没有人从世界观、世界本质的层次和角度去探讨问题的源泉,只有老子在这个层次上有所建树。即使在他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也很少有人再从这个层次上去研究探索而有所成就。有的人也许会说理学上的“理”,其实,稍微明白点的人都知道,“理”实际上就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互融合的产物,其实质就是“道”,其所有的属性也都同“道”一样,只不过在儒家中叫“理”而已。后世有研究《易经》的提出太极、无极等概念,勉强算是研究世界的本质。从世界观层次上考虑问题的,佛教、基督教等是外来宗教,因此不算是中国的本土思想,而原子等科学思想也是近代才从其它国家传播进中国的,所以说中国古代其他的后人都是在佛、道、易经的世界观影响下而发展进步,这也注定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和哲学思想的局限。在诸子百家之后,特别是在近现代,中国已经鲜有哲学家,因为人们的思想已经被禁锢住了。

为什么老子的《道德经》那么受欢迎?因为在此之前的历史上从未有人做关于宇宙观和世界观的论述,《道德经》一出让人们感觉对于自己所处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所以《道德经》一出即被看做是旷世奇书,受到人们的推崇。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被称为“万经之王”。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其对世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阐述的事物的对立面相互转化等思想开思想之先河,无论任何时代都具有其意义。

《道德经》中提出“道”做为世界的本原,代表着老子为代表的古代先哲对于世界本质的探求,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法完全理解老子所说的“道”到底为何物,现在所阐述的“道”都只不过是后人对于其的解读,并不一定完全准确,我们也没法完全否定“道”。其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历史,引导了一代代的人们去追寻“道”,一方面人们追求探索本身所处的世界的本质无可厚非,是值得提倡的,另一个方面也被一些人误读,或者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思想影响而导致误入歧途,很多人究其一生都在求道,以期能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却不顾现实生活,追求一生才发现自己一无所获,白活一世却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进步毫无贡献,不禁令人唏嘘。

老子写《道德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这也是诸子百家的一致目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管他是写“道”还是写“德”,还是写自然界中的一些规律,其根本目的都是要为了阐述自己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所以老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如何治理国家,所以说《道德经》实际是一部治国之书。可喜的是,理论最终走向了实践,很多朝代的初期,统治者都奉行“无为而治”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是道家思想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贡献。老子讨厌战争,说“夫兵者不祥之器”,在君与民、大国与小国等的关系处理上主张君、大国要“处下”,这对于国家的安定,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相处等都起到了相当的作用,这是其对人类和平所做的贡献。

以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的道教,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道教思想深入人心,在各个领域都影响着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在学术思想上,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政治上,道教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清静无为”是治国和修身的通用原理。封建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统治服务,祈求国家长治久安;另一方面,民间道教经常成为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从汉末黄巾起义,到元末白莲教起义、清末义和团运动,各种起义络绎不绝,“替天行道”成为农民起义的鲜明旗帜。道教与兵家有渊源关系,兵家军事谋略和道教修炼法门相互影响,《道德经》、《阴符经》常被视为兵书,“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以奇用兵”等思想被兵家研究应用,奇门遁甲等道术也在军事中实践使用。在文化艺术上,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异方术、逍遥精神、贵生伦理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道教的自然情怀、浪漫主义深深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在科学技术上,道教具有征服自然的精神,各种追求突破生命极限的方术实践推动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道教术数学与古代数学有不解之缘,也在光学、磁学、声学、天文学领域颇有建树;四大发明中,火药源自道士炼制外丹,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也和道教密切联系;道教在炼丹实践中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发展,道士为实现“御风而行”推动了机械制造的进步;道教为酒、水泥、颜料的制造做出了贡献,豆腐是淮南王炼丹的产物;道士炼丹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炼丹术西传到欧洲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医道通仙道,道教为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久视而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学、养生学的发展,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刘守真、傅山、刘一明等众多高道都是医学家。道教治未病、天人同构、自然无为思想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外丹术开创了化学制药的先河,道教在生理学、经络学、解剖学、药物学、性医学、心理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服食、行气、辟谷、导引、调息等方术以及内丹学成为养生的主体内容,道家养生衍生出各种强身健体的武术气功。另一方面,道教做为一个宗教,其信仰多神,我们现在耳闻能详的各个神仙,例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财神、灶神等等都是道教的产物和其信奉的神仙。但是其对世界观的理解已经偏离了道家思想的本义,其长生不老的思想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造就了错误的世界观,成为了一个愚民的工具,这是道教对于人类发展不利的一面。道教的世界观以及思想本身决定了道教的发展不会再有大的进步,其逐步走向灭亡是必然的。

道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与佛教思想、儒家思想结合,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起到了相互进步的作用。道家思想被儒学所吸收,产生了宋明理学,为儒学的发展在世界观层次上提供了理论基础。

道家的主要思想: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是最早质疑宗教,反对迷信的人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评价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墨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359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