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国什么民族的传统节日 汉族
元宵节,端午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端午节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端午节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过元宵节和汉族过元宵节有什么不同 除了汉族之外,我国还有16个少数民族也过这一节日。
这16个少数民族是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 、锡伯族、藏族、纳西族、瑶族、畲族、布依族、黎族和仡佬族。
汉族过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很多,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观社火等等,是一个盛大的狂欢节日。少数民族过元宵节,多数习俗与汉族相随,但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独具特色。布依族的习俗是在正月十五祭奠逝去的亲人,要在坟茔的四周点灯。朝鲜族则有在元宵节喝“耳明酒”,吃“五谷饭”的习俗,预祝风调雨顺、人泰年丰。元宵节是黎族的小年,晚上要杀鸡设家宴,全家大小齐集。
少数名族为什么不过元宵节 少数民族也过元宵节!比如广东吴川县梅荣镇的居民们在这一日则要过桥梁节。要将一座拱桥张灯结彩,打扮成“花桥”,男女游走其上。相传很久以前,该镇无桥,元宵时节遇大雨,渡船被冲走,人们受危难,是仙女将彩带化为虹桥,救出了人们。后人为了纪念她,每逢元宵就在梅江上架起一座桥梁,装猸打扮,男女同游其上。花桥上还装饰有各种颜色的纸花,供游人采撷。俗谓摘到白花生男孩,摘到红花生女孩。人们还要跑到桥下去洗手,俗说可以把一年的辛苦和不如意都洗掉,在新的一年中交好运,万事吉祥。此外,其他地区元宵有搭建、装饰桥梁,供人游赏的习俗。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份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愉来的荣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上元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 不是少数民族的, 是汉族的。
“闹元宵”
一 元宵节的历史起源和文化背景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宵夜又称“元夜”、“元夕”。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这天晚上,皓月高悬,人们团聚一堂,吃完热腾腾的、香甜可口的元宵,走出户外,将华夏民族的“狂欢节”推向最后的 。闹花灯、放焰火、猜灯谜、社火、迎月、踏桥……绚丽的灯火映照着淡蓝色的寒雪,回响着一年里难得的轻松笑声……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它的神话传说一样,往往众说纷纭,起源问题很难寻根究底,而元宵节却是发展脉络难得清晰的一个。
西汉初,文帝在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后即位称帝,他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于是汉文帝就将这天命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张灯、观灯的习俗。
到了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也被定在正月十五(大量承袭了楚文化的汉代,将太一神视作主宰宇宙之神),加深了这个节日的隆重气氛。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元宵节就已经被确定为重大节日了。
东汉明帝时,蔡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明帝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不仅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还令士庶一律挂灯――这便是元宵节张灯、观灯的起源,也是元宵节中佛教文化的背景。
唐代奉道教为国教,按照道教三元的说法,上元、中元、下元,对应着天官大帝(尧)、地官大帝(舜)、水官大帝(禹)的生日。为庆贺“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生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有了“上元节”这个名字,从此,元宵节便成为具有佛道两教特色的民众性节日。张灯、放焰火、吃元宵等节俗也逐渐固定下来。
二,节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 《青玉案 元夕》
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 。至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还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说到节俗,很想多说几句:纵观历史会发现,各种节日,不论它的本身背景如何,发展到后世,往往只沉淀下热闹和喜庆,清代尤甚。这大概随着华夏文化逐渐沦失开始的。失去了礼仪风范,多了几分世俗的笑闹,少了些许历史的浪漫……先让我们细细回顾一下这个节日历代的普遍节俗:
1 祈福祭祖
不论是当年汉武帝元宵节祭祀的太一神,还是唐代上元日庆贺生日的天官,这些神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赐福。后来太一神逐渐被忽略,随着道教的发展,民间却盛行起了在清晨备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的祈福习俗;我们的传统习俗中,节日也是祭祖的日子,正月十五,元宵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奉于祖先的牌位前,然后合家团聚,品尝香甜的元宵。
2 吃元宵。
元宵,唐代叫牢丸(清俞正燮说)。宋代叫圆子(又写作“元子”)。因在元宵节煮食,后又称作元宵,今也称汤圆。以糯米粉包以甜或咸的馅心,放沸水中煮熟而成。也有不包馅的,比如今天的酒酿圆子。宋朱淑真的《圆子》诗,味道口感跃然纸上:“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可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关于元宵有一个故事:明崇祯帝传口谕买元宵,尚膳监管事的随即进呈一,崇祯问多少钱,回答说:“一贯钱。”>>
元宵节的民风民俗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中国的哪个少数民族是不过元宵节(正月十五)的 10分 俄罗斯族。
元宵节又被称为什么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为什么有元宵节?元宵节是什么?为什么叫元宵节? 什么叫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础“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
为什么叫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距离圣诞节只有一个月了,小伙伴们,你们有没有很期待呢每年的圣诞节,迪士尼总是会有很多新的活动。今年的上海迪士尼也是会有飞铲多的活动,你们要不要参与一下呢
有几天圣诞节的活动是从2018年11月24日到2019年1月1日。也就是说从现在起,圣诞节的活动就开始了。但是小编其实不是很建议大家在十一月底的时候去往迪士尼,因为这个时候迪士尼还有很多活动都是没有开始的,所以还是比较建议大家在晚些时候前往呢。
什么活动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迪士尼在圣诞节的一些活动吧。
1、冬日仙境
在每天下午5:30的时候,你可以感受一下雪中的迪士尼,和心爱的人在还没有下雪的上海去感受你们之间的第一场雪吧。在这个飘雪的迪士尼,感受到晶莹的雪花飘落在米奇大街上,简直浪漫到不行,是不是瞬间就想到了韩剧里面的场景呢如果你一直想要看看雪中的迪士尼就不要错过,你幻想的少女梦,迪士尼为你实现呢。
2、华丽节日盛装
在圣诞的时候,小伙伴们可以穿上圣诞装,和迪士尼朋友合影呢。
在每天的10:35、12:45、13:30还可以和迪士尼的朋友们一起唱圣诞颂歌呢。并且米奇大街的颜值担当高飞还会穿上圣诞老人的服饰呢。
3、圣诞树前许愿
圣诞节的时候城堡还有点灯仪式,在每天的17:45的时候,就可以和雪宝一起探索快乐旅程,并且还有传统的神灯书亮灯仪式哟,这可圣诞树是会陪着你们度过一整个圣诞季呢。
4、血拼圣诞
圣诞节肯定是少不了买买买的,在圣诞节的时候会有30多款融入雪花、圣诞树、礼物盒、雪橇等经典圣诞元素的圣诞系列限时发售,你绝对会爱不释手的。在圣诞节,会有各种圣诞周边上新,不管是自己留着还是送人,都是不错的,达菲“四子”也有换上新的行头,不要错过哟。
5、迪士尼小镇
在12月7日,迪士尼小镇还会有星愿滑冰场隆重登场,这里是体验圣诞分为的最佳场所,这个时候你可以穿上圣诞节的衣服,租一双滑冰鞋,一展身手了。在活动期间的每周五、周六及周日米奇和米妮也会在这里亮相哟。
除了这个以外,在迪士尼小镇湖畔的小木屋圣诞市集也会非常热闹,这里的一些特色手工作坊、小食亭和主题活动都有圣诞节的氛围。说不定你还可以遇到边走边唱的圣诞歌队了。
圣诞节最重要的肯定就是圣诞老人了,所以这个时候你要不要去偶遇圣诞老人,或者去探访圣诞老人具有北欧风的节日屋舍,也可以选择和圣诞老人一起度过这个圣诞哟。你也可以偷偷告诉圣诞老人你的愿望哟。
过元宵节的意义是什么
过元宵节的意义是什么?元宵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但很多人只知道到了这个节日的时候吃元宵,却不知道元宵节的寓意是什么。下面为大家介绍过元宵节的意义是什么。
过元宵节的意义是什么1元宵节因月圆、灯明、时值开春、人尽团圆而寓意美好、圆满、兴盛、浪漫。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元宵节点灯的寓意: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也为了躲避灾祸祈求平安。并且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
元宵节的特点: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元宵节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各地还有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过元宵节的意义是什么2元宵节的由来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称夜为“宵”,而正月按照农历纪法则是元月,所以也就把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之为“元宵节”。元宵节作为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要的节日,不仅是全球华人都过的节日,而且也有着较为悠久的由来历史。
其实民间从古至今就有着“开灯祈福”的习俗,即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把已经试过的灯盏放入河水中,向神灵祭拜祈福。
随着东汉时期“开灯祈福”这一传统习俗,则又带有了“燃灯表佛”的意味。等到唐朝的时候,中西方文化进一步密切交流接触,佛教已成为主流文化,上到朝中仕官大臣,下到集市万家百姓,都会在正月十五“燃灯拜佛”,由此,元宵节张灯结彩就成为法定的事情。不过,正式的“元宵”之名,还是在唐末得以形成,在宋代称其为“灯夕”,清朝则是“灯节”。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划旱船
划旱船也被称为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都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就是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就好像是一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走百病
元宵节除庆祝活动以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信仰性质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的人大多都是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者是走墙边,或者是过桥、或者是过走郊外,其目的就是为了驱病消灾。
随着历史的发展,元宵节的庆祝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踩高跷、耍狮子、扭秧歌、划旱船、打太平鼓等活动。
过元宵节的意义是什么3元宵节的起源由来
元宵节来历传说一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来历传说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来历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点彩灯来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怎么样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袁世凯与元宵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帐,照样在民间流传。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过元宵节时,一项非常重要的民间习俗。在宋朝的时候老百姓过元宵节的时候,都会吃一种叫“浮元子”的食物。这其实就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元宵”。
汉朝明帝永平年间,由于汉明帝大力推崇佛法。所以,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为了能够更好的“参佛”,他要求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这其实也是元宵节点灯或者观灯的起源。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形式传入明见,就有了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当然在很多地区还有元宵节放灯的习俗。
宋朝时期由于经济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水平,所以更加重视元宵节赏灯这一传统习俗。无论是灯市的规模还是样式都远胜于唐朝时期。
最关键的是宋朝民间赏灯活动更加蔚为壮观。为了能达到普天同庆的目的,宋朝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五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七才结束。
导读:过元宵是节日传承的方式,元宵的习俗带给我们快乐,也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寓意,元宵节正因为有这些美好寓意才被传承下去,若是懂得元宵节寓意,想必我们对元宵感悟更深,会用心的去把这个节日过好,想知道元宵节主要意义是什么,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元宵节寓意
元宵节因月圆、灯明、时值开春、人尽团圆而寓意美好、圆满、兴盛、浪漫。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元宵节点灯的寓意: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也为了躲避灾祸祈求平安。并且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
元宵节的特点: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元宵节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各地还有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元宵节主要意义是什么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元宵节那天,胡杏儿和她的丈夫挑扁担回老家。入乡随俗!元宵节过完了,胡杏儿的丈夫李乘德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一张全家福,并说道:元宵节快乐!一家人穿着大红色出现,很喜庆!胡杏儿一点也不矫情。她和丈夫一起挑起了扁担。孩子们的衣服以红色为主,很喜庆。胡杏儿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看起来满满的爱。情人节那天,胡杏儿晒出了自己和老公的照片,在社交平台上秀恩爱,整个人看起来都很好。只有眼尖的网友发现胡杏儿头上有几根白头发,她也不避讳。大家也感叹时间的流逝,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她的心情,整个人看起来还是很温柔很幸福!
胡杏儿抱着9个多月的第三个孩子李奕宏,另一只手抱着2岁多的二儿子李奕霖,4岁的大儿子和丈夫站在他身边。一家五口在祖屋前合影,以示幸福。大儿子和二儿子面对镜头,好开心。呆在妈妈怀里的小儿子好可爱,三个儿子长得很像。都是帅哥。
因为胡杏儿的丈夫李乘德是客家人,非常注重传统习俗,所以每年除夕都会回祖屋贴对联祭祖。而且自从我儿子出生后,他每年都会带着孩子回村里参与其中。希望他的儿子们从小能多接触传统习俗,把客家传统传承下去。
元宵节这样的节日,也不忘撒一把狗粮。孩子们的脸上充满了灿烂的笑容。一家人其乐融融。我们祝他们生活幸福,年年有余!
童年记忆中,在豫北老家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习俗,正月十五,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点“灯”。那时候大部分农村都没有电灯,晚上一片漆黑。点亮“灯”不仅是一种祈求美好愿景的形式,也为元宵节增添了节日气氛。
点亮“灯”是农民庆祝元宵节祭祀神灵的一种形式,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家乡的“灯”是用蒸粘的小米粉做的。先把粘粘的小米粉像馒头一样放在锅里蒸成“粘窝”,再垫上一些面粉,揉成纸杯大小的圆柱体,顶边四周捏上花边,中间捏一个凹窝,再插上一根用浸棉香油做成的灯芯,裹在麦秸头上,就制成了“灯”。根据灯的发光位置和意义的不同,也有不同形状的“灯”。如十二月灯、蛙灯、鸭灯、鸡灯、刺猬灯、龙灯等。这些形状各异的灯都是在正月十五晚上点燃,送到各地,祭祀各路神仙,祈求吉祥和祝福。这是童年正月十五孩子们最喜欢的习俗——点灯。
元宵节点灯的活动起源于汉代,汉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敬佛的做法,汉文帝就规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全国上下都点灯敬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元宵节观灯的习俗。中国花灯的制作非常讲究,而且种类繁多。
在隋朝时期,元宵节观灯的活动已经非常热闹了,唐朝更是将这个活动进一步扩大,当时国家富裕,人们的娱乐活动更多,元宵节点灯的活动被发展的十分兴盛。宋朝的元宵灯会除了花灯还有烟花、灯谜等娱乐活动。
元宵节观灯的习俗依然被继承保留下来,在元宵节举行灯会,这是一件非常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习俗,花灯艺术也是民俗文化的瑰宝。
扩展资料:
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
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