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现象的解释

静电现象的解释,第1张

任何物质都由原子构成,而原子的基本结构为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如图质子与中子因质量较高,结合力强,不易分离,紧密地聚在一起称为原子核,电子质量不高,环绕于原子核外。

在正常状态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等量,正负电荷平衡,对外呈现电中性(不带电),当受到某种外力作用(如磨擦、光电作用等等),环绕于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即脱离轨道,破坏了原子不带电的状态,电子离开原来的原子,而侵入到其它原子里,致使原来的原子带了正电,而使其它原子带了负电。

造成这一带电现象,是因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所致,这个外力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伴随。象接触、分离、磨擦、感应、流动空气……等等都会产生静电

静电的强度因为物体材质、磨擦与相对运行的速度、压力以及环境的温度、湿度有密切的关系。

于静电力作用,在“场”提出之前,历史上都曾有过哪些不同观点?解答如下:

1、静电力作用是指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场理论提出之前,历史上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来解释静电力作用:

2、电荷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在古希腊时期,一些哲学家和自然学家认为,两个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吸引力或排斥力。这种观点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被证明是不正确的。

3、电荷之间的“磁效应”:在17世纪,威廉·吉尔伯特提出了磁效应的概念,即当两个物体靠近时,它们之间会产生一种吸引或排斥的力。然而,这种观点只能解释部分静电现象,而且在后来的实验中被证明是错误的。

4、“虚拟流体”模型:在18世纪,一些科学家提出了“虚拟流体”模型,认为电荷之间存在一种流动的液体或气体,这种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引起了静电力作用。然而,这种观点在后来的实验中也被证明是错误的。

5、静电力(electrostatic force),静止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带电体可看作是由许多点电荷构成的,每一对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遵循库仑定律又称库仑力两个静止带电体之间的静电力就是构成它们的那些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矢量和静电力是以电场为媒介传递的,即带电体在其周围产生电场,电场对置于其中的另一带电体施以作用力

古人那时候,可能静电并没有这么严重,过去没有化纤衣服 也没有现在的鞋子,大多是草鞋、布鞋,即使有点静电,就被鞋子泄放掉了,上世纪50年代 ,没有化纤塑料,科技落后,基本没有感到过有静电,真正感受是有了塑胶鞋、化纤衣服、化纤地毯、水泥地面之后,才有了静电感受!过去的平房、地砖、鞋子是不防水、不绝缘的所以静电不严重不易发现!不能拿今天的感受 ,去猜想过去的生活,如果你是70岁以上的人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理解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577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