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的妻子是个怎样的人?拜托各位大神

米兰·昆德拉的妻子是个怎样的人?拜托各位大神,第1张

网络及书籍上关于此方面的资料与记载少之又少,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搜集所得和整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昆德拉他的妻子薇拉,1973年。这是网上唯一能找到的他们夫妇的照片。

书籍记载:1975年,46岁的米兰·昆德拉与妻子薇拉得到法国议长的私人邀请,签发长期旅行签证得以移居法国,在雷恩市一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比较语言学,至1979年。

米兰·昆德拉对世界一直坚守低调,严格控制自己的私人信息,甚至杜绝过一起授权传记。他只希望读者阅读的是他作为小说艺术家创作的文学艺术,而非他本人作为一个作家的其他隐私与趣闻,他与福克纳、马尔克斯、歌德等大师一样,对那些善于猜测臆断的评论家或读者守口如瓶,坚定在乎的是他的作品本身带给人类社会的意义。

如果不将昆德拉的作品看作哲学式小说,而是反过来看作小说式哲学,那么应当说昆德拉以小说增添了哲学的启迪力量,创作出了独树一帜的哲学作品。昆德拉作品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对生活的呈现极具启发性。昆德拉作品中对于人物动机及情境寓意的分析贯穿整个故事的叙述,使读者能够意识到,人物的动机如何迂回发展且相互影响,每一个情境如何因为动机的历史而充满寓意。这些寓意,尽管令人惊讶,却也令人感到强烈的共鸣。读昆德拉的小说,会惊讶于作者所分析的寓意在平凡的生活中竟然如此普遍,对人生轨迹的影响如此绵延不断,进而对生活进行全新的思考。昆德拉小说的启发性正在于此。人们或许期待小说浑然天成的启迪,但是对于哲学作品来说,更重要的是这种启迪的力量。因此,无论昆德拉的小说是否是优秀的小说,它的确是很好的哲学著作,以小说的形式写就。昆德拉用刻画人物、讲故事的方式,让人认识到看似遥远的哲学问题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对生命巨大的影响,这无疑是哲学上的大成功。

简历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年4月1日生)是捷克裔法国作家、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1975年移居法国,并于1981年加入法国国籍。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与其他许多捷克艺术家和作家(如瓦茨拉夫·哈维尔)一样,昆德拉早年参加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以乐观的改革精神开始,却最终被苏联军队镇压。 在其第一部作品《玩笑》中,昆德拉竭力讽刺共产主义的极权统治。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即《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朽》(1990)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1979年他在法国完成了《笑忘书》,讲述在苏联人占领之下的普通捷克人的生活。这部小说同时包含了几篇并不关联的故事,并夹杂了很多作家自己的思索,奠定了昆德拉流亡时期作品的基调。 1984年,昆德拉发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是他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小说以编年史的风格描述捷克人在"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期间及被苏军占领时期适应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种种困境。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成**。 1990年,昆德拉发表《不朽》,这是他最后一部用捷克语写成的作品。小说具有强烈的国际化因素,较早先的作品减少了很多政治性,却又加入了很多哲学上的思考,这本书奠定了他晚期作品的基调。 昆德拉始终坚持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说家,而非一个政治作家或流亡作家。从《笑忘书》开始,昆德拉小说的政治性因素就一直减少,直至消失。昆德拉总是在广阔的哲学语境中思考政治问题。 昆德拉曾获得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截至目前为止没有获奖。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作家作品小说  《玩笑》(1967年)蔡若明-译 《可笑的爱》(1968年)余中先 郭昌京-译 青年知识分子路德维克因为与女友开了个玩笑,被朋友泽马内克陷害,送入苦役营。归来后他为了报复泽马内克设计勾引其妻海伦娜。计划成功后,他才发现,泽马内克早想抛弃妻子,他的报复成了一个毫无作用的“玩笑”。 《生活在别处》(1969年)袁筱一-译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在法国诗人兰波的笔下,是一句跃纸欲出的响亮口号,是19世纪一个法国天才诗人拿出一生的时间去为之努力争取的梦想。“生活在别处”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句子。兰波以它作为诗句,米兰昆德拉以其作为小说的书名。 《告别圆舞曲》(1976年)余中先-译 《告别圆舞曲》曾荣获意大利最佳外国文学奖,是米兰·昆德拉重要的小说代表作,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该作品构思巧妙,极富黑色幽默风格,是公认的当代文学杰作,在全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小说以苏联入侵布拉格为政治背景,通过小号手、美国商人、疗养院护士和获释囚徒等8个人物反复曲折的爱情故事,在哲学层面深刻探讨了诸多人生繁杂矛盾的困境和难题。 《笑忘录》(1979年)王东亮-译 《笑忘录》一九七九年在法国出版,曾荣获法国文坛最高荣誉之一的『梅第奇大奖』,是一部关于笑与忘、关于遗忘也关于布拉格、关于布拉格也关于天使们的小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年)许钧-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LE INSOUTENABLE LEGERETE DE LETRE,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 《不朽》(1990年)王振东 郑克鲁-译 该书在米兰·昆德拉的诸多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小说是作者的第一部法语小说。比起以往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相比,该书的政治意味减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哲学思考。 《慢》(1995年)马振骋-译 这是一部用法语写成的小说,尽管一些法国书评家认为昆德拉驾驭不了法语,不懂得法语的美,但他至少获得了销量上的成功。《慢》既符合昆德拉的写作顺序,也能使我们很好地理解昆德拉的转变。《慢》的开创性结构,法语写作代表着昆德拉创作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身份》(1996年)董强-译 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特别喜欢一个隐喻;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听来的,还是从哪里读到的?没有关系。她想成为一种玫瑰香,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四处去征服。她希望就这样穿透所有男人,并通过男人,去拥抱整个世界。玫瑰四处扩散的香味:那是对艳遇的隐喻。这个隐喻在她即将成人之际开放,就像是对温柔地与男人混杂相处的浪漫许诺,对穿越所有男人之旅的邀请。可是,她天生又并非是一个常换情人的女人,这个朦胧的、抒情的梦,很快就在她宁静而幸福的婚姻中沉睡过去。 《本性》是昆德拉于1996年秋在法国完成的。小说的人物非常简单,实际上只有两个,尚塔尔和让一马克,一对恋爱了多年的情人。他们沉浸在幸福之中,从来没有想到过分手,但是,在后来,某些想象闯人了他们的生活。 《无知》(2000年)许钧-译 《认》(2000年)孟湄-译(与《身份》为同一本书的不同译本)

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读书笔记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而画家萨宾,也有了一个新的情人,是一个画家,萨宾从小就很叛逆,无视任何事情,习惯反抗一切,不依附于任何关系。但她的爱人却恰恰相反,他只是一个传统的男人,但他为了萨宾背叛了自己的妻子,和萨宾生活在一起,环游世界。但当他向萨宾求婚时,萨宾答应了。

他们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本意: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搭车游戏》

这是一个双方都确知的,充分假定的游戏。

他们在此过程中,逐渐适应角色的不协调性。首先是,女孩在面对男孩的讨好手段无法分清自己是男孩的女朋友,还是作为要诱惑陌生司机的搭车姑娘,心生嫉妒。她嫉妒那些可能坐在男孩车上的女人,因为在面对男孩的风流殷勤讨好手段时,她疑惑,男孩是把她看成是他的女朋友呢,还是陌生的搭车姑娘?是应该作为女朋友的产生嫉妒,还是作为搭车女孩的轻佻对待呢?

隐藏在内心的焦虑与疑惑只是找到逃逸的缺口。或者说,平时隐藏在内心的另外的一个自己蹿出水面。女孩并不只是纯洁天真的,端庄的,容易脸红的,羞涩姑娘,男孩也并不只是平时温柔诚实的,可靠的,贴心的男孩,他也可以表现出其粗暴的一面:独断专行,恬不知耻,自以为是。只是有些东西不需要唤醒而已。这些从来都只是他们内心的一个幼稚的渴望,当这种童稚的渴望抓住了机会,摆脱了成人精神的一切樊笼,在别人建议他们的角色中体现出来。正如小说中所说,这个游戏获得了一种新的性质,它不仅尽是一个游戏,可它也确实是一个游戏。谁也没怀疑。但是这种解放,他们脱离他们原本呈现出的面貌,并不是人人能接受。男孩不行。到底哪个才是他们原本应该有的面貌呢?他们困惑了。

《白象似的群山》

海明威在此篇里展现的既不是病菌如何进入身体,也不是如何发烧喉疼,而是生病的前奏

。女孩已然有孕,两人尚未为此分崩离析,还都号称爱着对方,愿意让步,可是进一步的

争吵难以避免,甚至小说还有个不露声色的暗示告诉我们女孩腹中胎儿的命运——小说一

开头女孩就说让我们喝啤酒,接着他们要了两大杯,再接着,她又要求尝试其它酒。而An

is Del Toro是一种烈酒,对孕妇显然是很不利的。女主人公在小说尾声说,“我不在乎我

自己。”她的理智还没有做出选择,可是潜意识里已经在放弃了。这种结果与文中男性声

音的强势合拍。

脱开了古典小说戏剧化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描写和斗争冲突,海明威就这样用最简单的

单词构筑了一座冰山——一个叫吉格的女孩和一个美国男子等待着火车,也等待着感情和

命运的渐变……

《白象似的群山》这个我不是太懂,楼主可以看看高手的分析。

昆德拉的小说,应该属于哲理类的小说,现实主义的作品。内容所表现的含有极为深刻的哲理,同时有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人类的不美的境遇。昆德拉的写作风格: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581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