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绘画的特征有哪些,结合具体作品说明

新古典主义绘画的特征有哪些,结合具体作品说明,第1张

  新古典主义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的美术流派。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 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代表作: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普鲁东《四季》和安格尔的《泉》 。

维安是法国最早的新古典主义画家,他试图反对情欲的、过分雅致的艺术,力 求恢复古希腊艺术的朴素、庄严由于他的才能和个性的局限,他没能实现艺术上的根本变革维安的学生达维德在大革命爆发前夕,从罗马留学归来,他非常成功 地展出了他的绘画《乞食者贝里塞赫》随后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在1785年的 沙龙上展出,这幅画明显表现出庄严、雄伟的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影响,对公民道德 加以颂扬,又同法国革命的步调一致,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共鸣1789年他创作了《布津蒂斯》,这幅画具有明显的向路易十六王朝挑战的意味正是这些作品奠 定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在大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19世纪初期,在达维德无可置疑的领导下,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取得了胜利在达维德的周围,他的追随者众多,其学生就有400多人他们大都成为法国画坛上的活跃人物, 其中最享盛名并就某种 程度来讲获得了独特地位的是热拉尔、吉罗代和格罗

达维德的同时代人普吕东的艺术表现了革命年代艺术理想的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家,有人认为他并不逊色于达维德,在某些形象的严整和作品富有生气的处理上还在达维德之上。

达维德的学生安格尔不久成为当时最有独创的艺术家并被推崇为古典画派的首领新古典主义从达维德到安格尔是一个转折,从描绘与时代相关的事件转向了脱 离现实的神话和纯艺术,从形式上由严格的古典主义风格走向了带有华丽东方色彩的古典主义安格尔的一生艺术活动极为活跃,他的女性人体和肖像画成就最高。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作品特点

主要思想

爱、死、喜、悲,这些常见的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况下和各类媒体中都能找到。米兰·昆德拉通过在他笔下人物和读者之间架构起一种深层的精神联系,对上述每一种主题都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索。昆德拉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自己的创作进行互动;同样地,他也邀请我们这些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贯穿昆德拉小说始终的是他大声疾呼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在他的几部小说中,昆德拉从几个不同方向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展开阐释;通过昆德拉以哲学为导向的方法,这些阐释过程触及到了人类生活的观念问题。

他之所以能在每部小说中对主题和人物进行如此深刻的描写,之所以能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如此渊博的知识,原因就在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最能体现出他对笔下人物有着亲身体验的例子就在他的小说《无知》中。昆德拉跟小说中的两位流亡者伊雷娜和约瑟夫一样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捷克共和国,而且和伊雷娜一样,他也移居到了法国并居住了30年左右。他的个人经历融入到了他的小说以及他与书中人物的深层联系之中,这有助于让他小说中的情境在读者眼中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作为一名深受他人影响的作家,昆德拉还从他个人生活之外的地方汲取灵感;他围绕着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和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人的思想创作了一些作品。穆齐尔最著名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与昆德拉的一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没有个性的人》审视了社会道德和智力的下降,并观察了众多人物的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尼采着重讨论了永恒轮回和“最沉重负担”的理论,这也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重要主旨。这种来源于外部的影响与自己生活的影响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大了昆德拉作品主题的深度。

叙述手法

 

米兰·昆德拉小说非常注重故事视角和时间视角的选择。传统叙事一般不外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即使偶有第二人称语式的叙述,也只不过是前两种人称叙述的变异而已。米兰·昆德拉在叙述人称选择上与人别无二致。但是,米兰·昆德拉在用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时,却能营造一种非常特殊的效果。故事的发生与作者的写作、读者的阅读同步进行,二者之间构成一种共时状态,从而使作品获得一种前所末有的真实感,有种切肤的“现场直播”式的“在场”感。

米兰·昆德拉是陀氏“复调小说”的忠实信徒,也是“复调”理论的坚定实践者。“复调”式叙事或者“多声部”叙事是米兰·昆德拉十分迷恋,应用得十分得心应手的叙事技巧。

米兰·昆德拉常常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顺手拈来,揉进自己的小说中,同时讲述两种甚至几种故事。在其作品中,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杂揉在一起,既可随意拆开,也可随意拼装。拆开来是各自独立的故事,组装起来就是一部诗意的“复调式”小说。

对于米兰·昆德拉而言,小说叙述形式的选择是他痛苦的追求,也带给他创造的欢欣。应该说,他的这种追求是卓有成效的。他为小说叙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验。他的共时性叙述方式和复调叙述方式,分别从叙述者感知角度和故事主人公的话语角度,为文本故事建立了一个时序和逻辑框架。叙述语态和语式的各不相同,使得作品获得了一种形式和内容上的真实感。米兰·昆德拉梦幻叙述的灵感源于卡夫卡、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等小说大师。但米兰·昆德拉对它的迷恋和熟悉丝毫不比他的老师们逊色。对它的机巧运用,使得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获得了一种朦胧的美学意境,也使他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小说找到了一条接近小说主题的捷径。因为似花非花既是一种含混的美学意境,又是一种存在主义者们眼中生存状态的模拟写真。

作品主题

1、自媚(Kitsch)。kitsch是对无价值存在的完全否定,它不是庸俗,也不是意图取悦大众。kitsch更准确的意义是“矫情”,随时要赋予自己的情绪以正当合法性。哭不是因为悲恸,是为了应当表达悲恸;笑不是因为快乐,是为了应该感到快乐,这是人类究极无聊的一种表现。

2、古典音乐。昆德拉喜欢用一种谱曲的方式写作小说,为了将哲学、叙事和理想谱进同一支曲,他的小说格外讲求内容和主题之间的旋律配合。用欣赏古典音乐的方式读他的小说,你会发现他达到了不同要素间的平等和整体的不可分割,就像一支完美的赋格曲。

3、心理现实主义。昆德拉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使读者对人物的思维过程的关心程度超过了他们对人物外貌的关心,因为昆德拉不仅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创作进行互动,他也邀请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他坚信读者的想象力能够自动补完作者的想象力。

四木的《无方少年游》,冷双成重生在无方岛上,作了秋叶依剑平复燕云十六州任务的一枚棋子,代号叫初一。秋叶依剑既是南府世子又是辟邪少主,传闻剑术天下第一,容颜俊美冷酷无情。初一与其余十四名任务少年出生入死,最后由于她的冷静机警、武技高超而独活,秋叶对她也从欣赏到喜爱恋慕…… 古代穿越古代的故事相对少见,是一种比较新鲜的内容形式。故事文笔精炼,情节设置环环相扣,女主角冷双成和男主秋叶之前的较量是强者对强者,每一次针锋相对都让人看得十分过瘾,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我是觉得,虽然艺术品特别是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确实是非常难得,也确实有着很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带来许多的联想和想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也存在着对一些艺术作品过度解读的现象。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比如梵高的《星空》,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

就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来说吧。

《蒙娜丽莎》是十五世纪中期达芬奇盛年创作的一幅扛鼎之作,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油画创立初期的开山之作,同时又是文艺复兴时期极为罕见的以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的一幅油画。画中真实精准惟妙惟肖的塑造了佛罗伦萨一位年轻女性蒙娜丽莎丰姿绰约雍容优雅的美丽形象。资料介绍,达芬奇创作这幅画时,从酝酿到动笔完成前后用了12年时间,可谓是苦心孤诣,匠心独具,《蒙娜丽莎》也是达芬奇最为珍爱的一幅画。

从这幅画的创作技法表现手法到人文主义主题思想,堪称完美。联系到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它的重要意义,联系到它创作于油画研制成功不久古典主义油画正处于研究创立的一个特定时期,《蒙娜丽莎》这幅画作为范例的意义和影响更是殊为可贵。所以这幅画人们给予再高的评价并称之为世界近代以来第一名画,应该说也不为过分。

但是,问题是对《蒙娜丽莎》一画的解读上,几百年来在西方画坛一直是众说纷纭,百般分析,千般解剖。其他不说,单是对蒙娜丽莎的微笑就有一百多种说法。天哪,真有这么神秘复杂吗!而且有些解读实在牵强,甚或八杆子都够不着。比如有一种说法是,蒙娜丽莎从表面看是在微笑,而且很从容,实际上她的内心充满了忧伤。我不知这样的解读是怎么想出来的,对如此超凡的想象力实在佩服不已。显然,这是过度解读了这幅画的含义。我想,如果达老先生泉下有知,恐怕也会摇头苦笑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3868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