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扩展资料
作品影响:
《美的历程》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作了描述概括和整体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和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
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美的历程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北京,这座具有三千多年 历史 的文化古城,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以至于每一个角落都藏有 历史 的记忆和风雨沧桑。每一座殿宇,每一栋寺庙,甚至每一条街巷都是一部无声的 历史 。在黄瓦红墙,楼阁重重的深宫庭院,怎能绕开他们的存在?那些在宫廷仆役一生的宦官,他们又叫中官,太监。
01
太监,源自先秦,沿袭至唐宋明清,但尤以明代更为鼎盛。虽然明太祖朱元璋“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对宦官有诸多禁令。但从永乐朝开始,明成祖朱棣仰重宦官处理政事,他们的势力渗透到各个领域,有些成为权倾朝野的权宦。其实他们也只是任由皇帝摆布的一粒粒棋子,作为与外朝抗衡的工具而已。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朝廷正式设立内书堂,对那些年龄在十岁左右的小太监进行系统教育。他们学《孝经》、《中庸》、《孟子》等,还习字,临帖,行文题诗。因为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们在精神上的追求,就有别于历代宦官。
从明朝起,在大太监中便有了一种奇异传承,那就是筹款兴建寺庙殿宇。太监们为何迷恋和崇尚兴修寺院呢?
主要是基于太监们的真实境遇。王夫之曾在《尚书引义 舜典》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宫刑施之,绝人生理,老无所养……且刑人并齿于天地之间,人道绝而发已凋、音已雌矣。”他们被阉割净身后,被视为非男非女的异类,令世人不齿,更为 社会 所不容。待他们年老体弱离开皇宫,天下茫茫,竟无一是归处。
另外佛教倡议众生平等,人有前世今生。他们把今生的憾恨寄予佛祖,寄望来世,以求离苦得乐,圆满所愿。只有对佛教的笃信,才能达成他们与现实的和解。
正是出于对自己同类的一份悲悯和责任,那些有能力有情怀的大太监,便积极筹款承建寺院,为这些年老无依的太监们提供一处身体和灵魂的栖身之所。
02
这些在朝廷掌握一定资源的大太监积极修建寺庙,既有对同类的帮扶关怀,也是他们抵达灵魂归处的一场修行。寺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些大太监的精神祠堂。
就如建于香山一隅的定慧寺,便由明朝宣德年间大太监申用所建,当时募化三千余金,置地一顷八十亩,之后又在几代太监的积极努力下,演变成京西大寺;又如缔造六百年传奇的法海寺,也由历经四朝的明朝太监李童倾尽身家,动员同好,筹款兴建,尤以它美轮美奂的宫廷壁画惊艳于后世。
清朝一些大太监沿袭明朝的传承,资助修建的代表性寺院如:白云观,立马关帝庙,褒忠护国寺等。而大太监刘诚印牵头筹建或参与资助的寺庙就多达三十多座,散落在京城或繁华或偏远的各个角落。
位于北京城西北方向的海淀,在明代,已是良田棋布,溪流纵横,胜景堪比江南。皇室贵胄纷纷到海淀购地置产,兴修私家园林。明清两朝的太监,也对海淀中官村这片低洼地情有独钟,常在这一带购买义地,修建各类大小寺庙。这里便成了离宫太监们的聚集地。他们扎堆在此,抱团取暖。
当然也有位重权高的太监,他们一生攒下不少资产,在京城买房置地,同时娶妻纳妾收养儿女,离宫后颐养天年。但这只是极少数。
而对于大多数太监,寺庙便是他们的最后归宿。但因寺庙的规模和平时的供养,对接纳的太监也有讲究。若太监还在宫廷时,提前选好养老的寺院,按时给寺院提供一定的供养,待年老离宫,便由该寺院负责其终老。如万寿兴隆寺收留的都是有些收入的中上层太监;
而如立马关帝庙,白云观、褒忠护国寺等寺庙,则是免费接受孤苦无依的离宫太监。因为清朝太监们自发成立了慈善“养老义会”,才使得这些年老出宫的太监们在一片梵音中,度过生命的最后光阴。
03
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陪伴了太监们人生最后一程的大小庙宇,都若明若灭地汇入了 历史 的洪流。如今位于海淀区蓝靛厂的立马关帝庙,经历百年风云后,寺庙的大体框架尚且完存。今天的我们,从磨损的砖瓦门梁,能依稀窥见它当年的模样。
当年这些太监们最后生活过的殿房院落,不再是梵音萦绕,檀香袅袅,而是被作为职工宿舍,充斥着生活的烟火纷杂,真正的鸡鸣狗吠。太监们最后留在这个世上的孤苦和悲凉,似乎被时光冲淡调和。他们来过,又终归于无,但蓝靛厂记得这些太监们最后的悲情人生。
可是,曾经扎堆在中官村一带的太监们,遭遇的则是另一番境遇了。中关村如今更名为中关村。这里云集了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几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这里气派繁华,充满了活力与生气。若是站在高楼林立的空隙间,想想脚下这片土地。几十年前,这里曾是以太监墓闻名的大坟场,而且明清两朝中高等的太监都葬于此地。
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科学院选址在此。在大兴土木之际,这一大片的坟场被挖毁夷平,当年的庙宇也被悉数拆除。随着中官墓地的消失,那些影影绰绰的过去,那些沉重的人生,都化为一缕烟尘,消失于永恒。
伴随太监们隐于 历史 洪流的还有那些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大小庙宇。在古代,寺庙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凡夫百姓都可随意出入的场所,是民间交流互动的重要公共空间。鼎盛时期,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寺庙就有几千座,只是历经风过云天的岁月洗礼,大多数庙宇都已消失于无形。
“引而置之官府之间,不知埋下祸根深矣。”这是太监们的真实写照,但他们选择各有不同。有“权擅天下,威福任性”的刘瑾;也有自我膨胀到爆表,自称九千岁的魏忠贤;但不乏忠良贤明之士,如一身正气,全力护救朝中忠良的怀恩;更有陪伴崇祯皇帝上煤山,以身殉道的王承恩。
纵观 历史 ,我们抱着一份悲悯之心去理解。太监,终究是时代的悲剧。他们如蝼蚁般地孤独终老,那些寺庙,便成了他们人生的最后归处。他们的生死犹如随意凋零的秋叶,凉意凝重而又悄然无声。若有来生,愿他们做个有人可爱,有家可归的平常人就好。
意思是:“金光菊”和“女贞子”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抛弃那为“规范”而生活的旧的伦理枷锁。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既映衬贞节主义的陈陋,又象征着新道德的觉醒。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全诗的思想核心。
《神女峰》是舒婷创作的一首表现女性觉醒意识的抒情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屹立在长江边上的神女峰,位于重庆巫山县以东,是巫山十二峰之一,有着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巫山神女的世代传说中,人们已经赋予了“神女”这一原型忠贞不贰、哀婉多情的特征,它隐含的是传统观念对女性的要求和准则。
这首诗的创作年代是1981年,从社会背景来看,中国结束了十年动乱,进入了新的时期。《神女峰》是诗人在长江上看到神女峰美景后,有感而发创作的。面对千百年来被人赞颂的神女峰,诗人想起了那代代相传的美丽传说,她发出了深刻的怀疑:“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名家点评
学者陈仲义《中国朦胧诗人论》:她的浪漫型抒情调性依然搀和某种古典美。以情感想象为内驱力的浪漫内核,溶有古典情思的韵味,且切进现代的感悟,尤其是情感情绪的展开有了过往浪漫派较为多样的复调方式,此种古典美,浪漫风兼及现代手法的互渗,标记着对立的传统与现代的初度交融。
学者李丽中《朦胧诗·新生代诗百首点评》:题为《神女峰》,却把镜头对准了积淀数千年的民族潜意识。诗人透过神女峰——这一在神话色彩笼罩下被当作妇女贞节牌的石头,看到了民族潜意识里那已成为惰性的部分,还看到了神的面纱下遮盖的并非石头的心。
--神女峰
中国绘画题材从元明清开始,由唐宋人物、山水转变为元明清文人画的原因: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明代画坛沿着元代已呈现的变化继续演变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绘成洪流,并形成诸多流派;山水、花鸟题材流行,人物画衰微;水墨技法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笔墨表现能力;创作宗旨更强调抒写主观情趣,追求笔情墨韵。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中国绘画即是国画。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大家是不是一听到李泽厚这个名字就很是熟悉了,那么想读完他的《美的历程》这本书之后,一定都有写一篇 读后感 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000字左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的参阅。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字9
跟着李泽厚老师,从原始时期到清朝,花了两天时间匆匆完成“再一遍”中国古典文艺的巡礼,记了几页笔记,觉得丰富又满足。之所以说是”再一遍“,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学前到高中就一直在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这些东西。听作者娓娓道来,有些东西不甚熟悉,而有些解读和阐释又推翻了以前的认识,有些章节匆匆掠过,有些补充了脑海中娟细的河流。一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从山顶洞人撒红粉开始,以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为依据,开始讲述”人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红色因为人在进化的高级阶段的”想象“而被赋予了”符号象征意义“,参与到巫术礼仪之中。然后是原始歌舞、从蛇到”龙“,从“鸟”到“凤”,从神人同一的龙凤图腾混沌时代,走到“以家长制为社会基础的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如同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在这里,作者引入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具体的对动物的写实描摹慢慢转变为“抽象几何”,这种抽象几何并不是单纯的形式美(不能单纯从美学上欣赏它的线条是否流畅等等),而是蕴含着“重要的观念”(意义)。它真实地表现出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之所以这样,才具有非比寻常的美学价值。
接着,是青铜饕餮的出现。随着奴隶制度的建立,等级制度、经济分配制度、宗教等等相应地配套起来,此时不再是“浑然天成”,而是伴随着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厮杀,“血与火的野蛮时代”在历史上留下的是“神秘恐怖”的饕餮。饕餮作为恐吓外族、保护自己族人的象征而诞生。在这里,作者引用了“崇高”的美学概念——这里的美,美在它的强烈对比的矛盾,给人一种震慑感和恐惧感。
先秦时期,孔子奠定了“理性主义”的汉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之所以把他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因为他将“情感、观念、仪式不导向外在崇拜(如高耸入云震慑人的教堂),而是消融在以亲子血脉为基础的人的世间关系、现实关系中。”作者用“实践理性”(世俗生活的理性)来概括。如果和西方对比,这一特点更为鲜明,中国没有产生“神秘的情感迷狂(柏拉图)”和“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而是追求一种我把它称为“理性的和谐”的状态。这一点,在春秋战国时的建筑中也体现的很明显:平面铺开、相互连接/配合,而非供养神的庙堂。——这让我想起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把中国社会很多不好的事情都归结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我觉得这种“归因”是荒谬的。正如美学上纵贯的“实践理性”之线索一样,我们一直不把外在的宗教作为立身之源,是由历史形成的心理结构决定的,这绝不是什么值得“苛责”的东西。我们的民族强调“人”的本体而非“神”,这不禁让我觉得是多么令自己欣喜的事。
接下来到了楚汉浪漫主义时期,一方面是南楚之地迷雾蔼蔼的浪漫主义乡土本色(如屈原的《离骚》),另一方面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更延续了先秦的“人的本质”,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人与神交往”(而并不是人向神臣服)、“对现实肯定”并同时渴望“羽化而登仙”的美妙心境。于是,神话、历史、现实,来世、今生,混合成为五彩缤纷的浪漫艺术世界。——在颜色的谱系上,我把这想象成彩虹色。
魏晋风度,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两汉经学崩溃,开启了自由开放、议论争辩之风。但此时战争不断、政治派系斗争(门阀士族)众多。于是,一方面产生了魏晋玄学,另一方面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因卷入政治斗争而常常发出”人生无常、性命短促“的悲伤。而这悲伤的底色是“对人生的执著。”——我觉得这样矛盾的心理解释得太好了,如同“悲观主义者”常常抱着最大的生的希望。我一直把魏晋在颜色谱系上看做是“玄青色”。它清癯瘦长、神仙风骨、酩酊大醉看似洒脱却实际还是放不下。
在“佛陀世容”这一章,作者讲了石窟艺术的不同阶段。从北魏南梁、到隋唐极盛、最后到宋衰落。在这一过程中,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战胜了外来的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北魏那几个洞窟故事:以身体的自我牺牲来期待来世的轮回和报偿,慢慢的,变成了充满中国味的人情世态大团圆。你看,外来的还是外来的,融在我们骨子里的优美和谐还在那里。——我又想起了马克思的“对立统一”哲学原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似乎就符合这种“优美和谐”。我在读他理论中两两相对的概念时,恰恰想起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对称、严谨、优美。
接着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盛唐(意气、功业)。中唐之后,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后期,菩萨越来越小,人越来越大,文艺作品中越来越突出人的“心境、意绪”,直到晚唐,兴趣转为对日常狭小事物的关心,直到宋朝出现了词。——这是一个触角从外到内、从大到小的转换,看起来越来越小气,但反映在作品中是越来越个性化,带着越来越多样的个人作者风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宋元山水意境,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应和了世俗地主从考试上升、由野入朝的过程。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通过层层考试选拔上来,从郊野小地方走到中央,难免不在日后产生对郊野和自然深深的眷念。但正如作者所说,这种眷念始终是隔着一层的,由它产生的山水不是真正农村老百姓日日耕作其中的山水,而是把其作为观赏和寄托对象的山水。最后,终于到了明清。大量市井作品出现的同时,也有不少表现封建社会末期哀伤基调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一直到后记,作者依然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正如李泽厚老师所说,文艺作品反映的是那一时期人的“心理结构”,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所以,艺术作品就是打开了时代魂灵的心理学。这种整体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学,是绝然与现代测量的实证主义心理学不同的。如果你对“人”的秘密好奇的话,就去阅读文学吧。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字10
知道李泽厚是很早了。记得一本书里面讲一则80年代的北大逸闻,李泽厚在北大演讲完之后,有两个同学一直追出了几公里,去问问题。留在脑海里的,是北大学风之佳,李泽厚名声之盛。
现在才有机会读了他的《美的历程》,借的隔壁永昕的,读完了。另一本《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因为是自己从网上下载的,都几个月了,一直停留在第12页。
第一个感觉当然是文笔很好,尤其考虑到它是在___浩劫后不久的1979年动笔、1981年首次出版的。或者用另一句话说,《美的历程》是形容词的《美的历程》。“狞厉可畏乃至稚气妩媚(的早期青铜器)”,“(周代金文)圆浑沉雄”区别于“(殷代金文的)尖利直拙”,“(词境)尖新”“(诗境)厚重”而“(曲境)畅达”,“(屈原)忧愤”、“(李杜)豪诚”、“(白居易)明朗”、“(柳宗元)孤峭”,“典雅骀荡(的浪漫之花)”……没有了准确华丽的形容词,这本书的魅力要少了三分之一。
从审美的角度,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以来的艺术史和文学史;联系社会背景,剖析时代氛围对文艺的影响,甚至总结出某一个时代共同的文艺特征,而不是各自在各自领域埋头考据论证、自说自话,确实是有打通全局、豁然开朗之感。不过,窃以为,作者分析时代精神对于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如果不是多少有些主题先行、失之于牵强武断,那也是考虑到篇幅体例、以至于失之于简单抽象了。
作者引证广博、评析精到,这本书作为中国文艺欣赏指南,也是完全胜任。当然,如果是对照专门的美术史或者文学史来读,那可能就更好。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字7
这本书的确是一本经典好书,即使成书是在三十多年前也毫不过时,这才是好书的标准之一,看之前有点未看先退的感觉,因为上了美学课感觉不太容易理解,或许因为我是俗人一个。不过越看越能够感觉到中国文化形形色色的美,直到看完书,才理解美学课教导的崇高和优美的内涵,现在确实很佩服李泽厚,他的文字能让一个对美学迟钝的人也随着他的讲述感受到大美!
《美的历程》帮我解答了心中的疑惑,以前比较不理解为什么西方各种宗教各种信仰,这情况在中国似乎找不到,中国确实有佛教道教之类的,但信仰的人只是少部分,原来,我们也是有信仰的,只是时间提早了好多,随后就慢慢演变了。常看到考古发现的那些原始的器具,上面有各种花纹,以为只是装饰品,其实里面都包含着种种信仰,比如鱼纹、鸟纹、饕餮纹、青蛙纹,这些动物本是氏族的图腾,将之画上去是十分虔诚的,时间演替,最后成为或波浪或曲折的条纹装饰。透过那些图画,跟着李泽厚的思路,是真的能够感受的远古时期人们对于信仰的虔诚的,有一种信仰的力量无形中从图画上透露出来,也许,时代变迁尤其是战乱迭起,导致信仰越来越微弱,直到最后变为洪荒传说。我不信那些神奇的东西,但为远古人民的精神寄托而感慨,也感慨时间的魔力足以湮灭很多东西。
这种变化历程不只远古的花纹体现出来,还包括雕塑、书画和文字风格。先不去总结它们的变化有几个阶段,我想先说说感受到的。常从电视中看到那些瑰丽的器物,做工精致而美丽,体现在雕塑上就是细腻秀美,体现在书画上精心勾勒,体现在文字上是铺陈旖旎,能看出其中的用心,能让不懂欣赏美的也道一声赞。但是,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体现真心体现感情的东西。
比如图纹,有段时期是面容可厉的,但是的确能发现它的崇高美,此后的图纹越来越秀气可爱,但再也找不到图腾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威慑力。比如雕塑,唐三彩和明清瓷器都很精美,但是汉代那种动作夸张、人体比例不协调也不写实的雕塑却有一种大气朴实的感觉,在技术上比不上后世,但是气势浑厚,显然有一种美的感觉。及至文字,唐诗宋词都很经典,仍喜欢李白那种自由写作的感觉。虽然唐时的杜甫、韩愈、颜真卿分别给诗、文和字定下了标准,使得美好的东西有规律规则可学可摹,让更多人深层次接触到美,他们的贡献卓著。但是我还是觉得,那种不可复制的美更为难得,不拘束在平仄中,不受格律限制,不需注意主题是否符合政治导向,只兴之所至,就能吟出一首千古绝唱,叫千年后的人也能感受到当时的心情,这种人,这种诗,多好。
得再次赞叹一下李泽厚了,他确实对美学很有研究,通过奇妙的中国汉字,将美传递出来,我所学到的是很少一部分,必须要细细品读才能品出美的感受。什么东西都脱不开现实的羁绊,历史洪流展现了奇妙的文化变迁,美的历程在变,审美的标准在变,这些都不是全无规律可循的。时代动荡时经历波折颇多,感悟国仇家恨的机会也多,有素材有体悟,可能抒发感情上更深沉更大气,天下太平的时候,没有战乱和动乱,更着手于细节,感悟自然山水,可能感情上更细腻感伤。直到政治过于压迫,一干文化人没办法做到直抒胸臆,那么只能委婉含蓄的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在词曲中,表达在戏文里了,甚至完全不管现实世界,所有内容在虚拟的小说中体现,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当时的情况。
必须要说,要体味中国的美的历程,要重视国学,有古文功底,许多内容都源于文献记录,诗词曲文都能散发出其魅力,但也需要能理解其意才能感知到美,比如一些句子就把另一些更大气,主题更宏大,如果不懂国学,也许就品不出。在美的历程上,不只要看到美,也要看到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的变迁、继承与革新,走过美的历程,也是走过了中华的历史。
就算走题偶也要说
明清滴《步步惊心》《回到明朝当王爷 》《梦回大清》《清宫情空》都不错,下面的更好!!!!
花落燕云梦(穿明朝)
作 者:紫百合 类别:言情-穿越时空
作品关键字:穿越明朝
一位被忽视的伟大帝王,一段被遗忘的铁血传奇,一场被阴谋笼罩的风花雪月。他少年习兵,藩治幽燕之地,征战漠北,所向披靡,靖难之役成就他君临天下;他编制出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迁都北京,疏通大运河,派遣郑和六下西洋----政绩足以傲视古今;他雄韬伟略却残暴独裁;他创造了明初盛世,手上却沾满了鲜血;谁能唤起他心中最初的那丝悸动? 炀炀(穿隋朝,男主是隋炀帝,不过是HE)
作者:cooqi
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我带着金甲战士踏进这惶恐的锦罗殿时,看到的他,玄宁王朝最后的帝王。
他真的很美,幽幽的烛光笼罩在他的周身,有着奇异的宁静与安详,以及----深深的忧郁。
在此以前,我真的不明白,这个即被神化,也被妖化的王子,究竟在想些什么!
处心积虑得到了天下,却又丝毫不珍惜。
自从他踏进锦罗殿开始,就再也没有走出过,朝政他不理,国事他不闻。天下人都在问,这个持着先皇遗旨名正言顺入主梵衍宫的新皇,究竟在做些什么?排除异己,是他的谋臣。整顿朝纲,是他的谋臣。难道,这个天下,做主的是他的谋臣?
昏君!
这个一直在天下人心目中神秘的幽王,一旦登上龙堂,竟然扮演的是这个角色!
战乱纷起,他不问。
朝钢混乱,他不问。
民不聊生,他不问。
锦罗殿里,仿佛住着一具躯壳。
我该感谢他,不是吗?是他,把这天下送给了我。
可,那一刻,真正见到他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
这个男子,是故意的。
他不是昏庸,不是无能。他只是,疯了。他疯狂的用这一切,在报复!报复自己!
所以,对于我们这些金戈铠甲,执刃握剑的闯入者,他没有丝毫的意外,甚至,是愉悦的!
始终没有看我们,他的眼一直温柔地注视殿外那一池洁白的莲花,手里紧紧攒着一只木偶娃娃。
也许,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唇角已经流出了鲜血。却笑了,笑的那么安详,那么满足----
“生生世世追随你,生生世世----”
回到大汉—我是女御医
作 者:凌嘉 类别:言情-青春幻想
作品关键字:刘彻、卫青、年湘、汉朝
——女主穿越文,不喜勿入
——历史漏洞文,学者慎入
——如若被雷到,请勿拍砖
一个中医学女硕士穿越千年回到大汉,为了挽救自己的命运,她不得不走进刘彻的后宫,参与到陈、卫二女的斗争中去
只是有了她的历史,是不是会不一样呢?
赵飞燕传奇
作 者:娇无那 类别:历史-历史传记
作品关键字:穿越 赵飞燕 汉成帝
如果你是我前世深爱的男人,如果你是我今生的庇佑者,如果让我再次遇到,请让我将所有的爱给你。网络写手安心被抢劫受伤昏迷,灵魂意外穿越到西汉成为一代媚后赵飞燕。玉盘轻舞、姐妹专宠给她带来的是尘世的种种禁锢。她要与命运抗争,与历史抗争,冥冥中是否一切已经注定?我要重新变成年轻时的模样,我要陪你度过漫长的一生,我要不离,我要不弃。汉成帝刘骜为了寻找自己深爱的皇后,一世一世地地万丈红尘中寻找。两千多年的时空相隔,遇上,他已垂垂老矣,以余下生命的三分之二为代价,能否换来刻骨铭心的短暂厮守?
何处金屋可藏娇(穿汉朝)
作 者:那那 类别:历史-架空历史
作品关键字:汉朝,刘彻,陈娇
汉武帝,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
汉武帝的时代,是中国的少年时代。张骞、卫青、霍去病、郭解、朱买臣、司马迁、桑弘羊、东方朔、主父偃……所有后世中国人熟悉不熟悉的天才都出现在这个时代——彼时英雄如潮,汉武帝是浪尖上最炫目的一朵浪花。
而她,重生在这个时代,身份却是已经被汉武帝抛弃的皇后陈阿娇。何处金屋可藏娇?不是以男人为出视点,寻一处金屋,把女人当作物品收藏起来。而是,以皎皎的身份追问天地悠悠何处可有一屋暂得容身、暂得无忧无虑。
金屋藏娇,看似光荣,却实在是古代女子的悲哀。而思想比较自由与古人格格不入的现代女性却要欲寻金屋暂藏,更反讽的是欲寻一金屋而不可的。
美人劫 (穿战国)
作 者:梦三生 类别:浪漫言情-穿越时空
作品关键字:美人劫,西施
为什么小说里穿越时空都会变美人,而她例外?为什么连唯一待她温柔体贴的他都会将她出卖?为什么这个历史上本该荒*的帝王竟是她最后唯一的依赖?为什么真相被重重掩埋?最后,她终于明白,美人如斯,红颜薄命……
美人殇 (穿三国)
作 者:梦三生 类别:浪漫言情-穿越时空
作品关键字:貂禅,董卓,吕布
一场王室更替的阴谋,一个拥兵天下的霸主,一个被斥为三姓家奴的男子……
一场恶俗的相亲宴,一次莫名的穿越。
于是,我化身为貂蝉,那一个在三国的血雨腥风中孤寂望月的红颜……
野心窥视天下,杀人如麻,却因她一个笑容而甘愿万劫不复;那一袭白衣胜雪的少年,那一个威风凛凛、纵横三国的铁戟温侯,却因她一抹泪颜而至死相护……
此文乃是“美人”系列的第二部。
穿越大秦之秦简(穿秦)
作 者:思诺源 类别:言情-穿越时空
作品关键字:穿越大秦之秦简
她是一个充满阳光气息的大学生,她的性格倔强而执著,她乐观好动,天性开朗。她有女孩子的天真,也有女人的智慧,还有女性的坚强。
她一不小心回到了2200多年前的秦国。那是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那是个纷繁复杂的时代。
她能否适应那个时代她又会给那个时代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巨变
她遇到了深爱她的男人。可她只爱他!她内心深处那份执着的感情,最终能否相守到老
梦回唐朝之离宫
作者:纳兰鸿飞
故事讲述的是孤女秦越穿越到初唐时期,与李世民第六个儿子阳光少年蜀王李愔之间的故事,看完《离宫》,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男主李愔,也更多的会为男二号陈烨而遗憾这是一个比较轻松的故事,情节也活泼。
穿越时空之情迷五胡乱华
作 者:怜心 类别:言情-穿越时空
作品关键字:后宫 穿越
世上有永远相爱,不离不弃,此生不渝的爱情吗?抑或者生不同衾,死却同穴,魂亦相随,是否真能做到?在五胡乱华这段最黑暗的历史时期,这样的爱能存活吗?亦或者都只是黑暗的陪葬罢了,五胡乱华的黑暗由我来述说,由你来定论,冉闵皇帝究竟是罪大恶极的屠夫亦或是人人敬重的英雄!
谁家天下(穿隋唐,很大气的文,女主名字就是“天下”~)
作 者:匪舞 类别:玄幻奇幻-转世重生
作品关键字:轮回
当通道缓缓倒闭的时候,我忍不住回头看去,一点泪缓缓从眼角滑落,“永别了,我的夫君,对不起,说好了要陪你一辈子的,可是,终究因为杀孽太重,而永远的失去了你,忘了我吧……”我许下了这一世的最后一个心愿,然后,向前走去,迈向未知的未来,不知道前面等着我的会是什么呢?
隋唐风云系列(有蜉蝣、火泽睽、锦瑟无端三部,很现实,不小白,女主是真正意义上的女诸葛,有三个男主,但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真是没一个好东西,女主最后没和任何人在一起,这对她而言也许才是最好的)
作 者:双陆 类别:青春幻想-青春幻想
作品关键字:穿越
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都是蜉蝣。聪明也罢,愚蠢也罢,努力也罢,倦怠也罢,都只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活下去。
这不是一篇有着美好传统的穿越文,没有家世良好感情如一的男主角,只有不管如何努力却依旧不完美的生活;没有坚贞不变的爱情,只有经历生死患难后依然不能消弭的文化差距。我想表达的是在虚幻之中的真实,喜欢爱情喜剧或者完美感情的人慎入。
这个要从几方面讲:首先明末的思想潮流是针对阳明学流弊所发,主要是纠偏。其结果就是开出了清代考据之学。几乎完全走向了阳明的反面。这个应该是黄宗羲他们自己都没想到的。
第二,比如刘宗周的弟子陈确(黄宗羲的师弟),受曾静案的牵连,满门皆灭,学问著作都付之一炬,对后来的风气影响很大。
第三,黄宗羲为派遣自己的儿子以及门生黄百家,全祖望,万斯同等人入宫修纂明史,对清廷也做了不少妥协。
可以说清初三儒的思想在当时其实是引起强烈反响的,但学问的风气在当时已经转变,这是三儒也无法挽回的趋势。
三儒思想在清末民国时期,又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推广。其宋明儒学的理念为当时大儒如陈寅恪,熊十力等人接受。传到熊十力弟子牟宗三那里,又开到了新的高度。
时至如今,新儒家思想已成为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思想潮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