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哲学被誉为“民主的哲学”,主张人本性的自由发展。这点在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等著作中都有系统的呈现。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基于上述哲学观点,他完成了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这一文学作品。其中集中体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风土民情、自由的思想、浪漫的爱情……对后世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强调封建等级制度成了小说主人公不幸的根源。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了以门当户对的阶级偏见为基础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并对封建等级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作品细致的心理描写,情景交融的美丽篇章,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赞赏。
正是源于上述理念以及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才使得卢梭被誉为“浪漫主义之父”。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瑞士裔法国思想家、作家、政治理论家。日内瓦的孤儿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就去世,他有一个兄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期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巴黎沙龙的宠儿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最重要的贡献是1755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但那以后不久,卢梭与狄德罗的关系紧张。1750年卢梭对以《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因此成为巴黎名人。在这篇论文里面卢梭主张,从道德的观点来看,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并无益处。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式),具有浪漫激情。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朋友与敌人卢梭与他那个时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识,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地反目成仇。这些人中包括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英国的大卫·休谟。[编辑] 性虐待及露体狂 卢梭除了开创政治学说外,他的私人生活亦成为性研究的对象。他在《忏悔录》里曾提及,8岁时受到女教师兰贝尔斯的鞭罚,带来的“肉欲的快感”,“正是这种惩罚注定了我终生的趣味、欲望和感情”。年长后,卢梭钟情年轻少女,一心渴望着她们的鞭打。他亦曾在躲在黑暗街头,向陌生女子露出他的臀部,他曾说深知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行为,但每次做时总会带来无比的性满足,他最终被一名男子捉拿。死于穷困潦倒1768年8月29日,卢梭与同居了25年的女仆瓦瑟在布戈市结婚,此前他们生有5个孩子,并全部寄养在孤儿院。1778年7月2日,已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的卢梭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恰与伏尔泰在同一年去世)死时穷困潦倒,死前被马车撞翻,又被狗扑伤践踏。身后备极哀荣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Le 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卢梭的观念渗入社会风气,成为时尚。年轻人模仿《爱弥儿》,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爱弥儿》的影响,按照卢梭的观点从小教育他的儿子,学一门手工匠人的手艺。据说,这就是路易十六那个著名的嗜好——业余锁匠的由来。
引言:1778年7月2日,贫困潦倒身心皆病的卢梭逝世于巴黎东北面的一座小镇。此前他一直生活在一所简陋的小屋子里,靠誊抄乐谱挣取微薄报酬为生。更早之前,他因《社会契约论》、《新爱洛漪丝》和《爱弥儿》等著作被统治阶级视为异端,书籍被焚毁,本人亦被下令逮捕、焚烧,不得不开始了凄惨的流亡生活…… 卢梭生前饱受争议备受迫害,但死后却得到了无上荣耀。1789年,也就是卢梭辞世11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了。路易十六哀叹: 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罗伯斯庇尔推崇说: 这场革命,卢梭是导师。1791年,法国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在国民议会大厅竖立起了卢梭的半身雕像,以金字题词——「 ”自由的奠基人”。之后,卢梭的遗体在民众的拥护下极为隆重地迁入了巴黎名人公墓。 日内瓦的卢梭雕像 241年过去了,历史已对卢梭做出比《忏悔录》更为公正的评判,卢梭的作品也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与其同时,在许多读者心目中,卢梭只是一个和伏尔泰、狄德罗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本文即从作为平民的卢梭、作为启蒙者的卢梭和作为文学家的卢梭三个方面入手,尽可能还原出一个具体的卢梭。 一、终身贫困的平民思想家 在启蒙运动中,有许多思想家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如伏尔泰曾因异端邪说被监禁,狄德罗曾因编纂《百科全书》而坐牢。但卢梭却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他一方面受到统治阶级的责难,另一方面又承受着来自启蒙思想家的攻击。 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卢梭受到统治阶级的责难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启蒙主义触动的是统治阶级的核心——政教政权。但卢梭为什么还会受到同为启蒙主义阵营的思想家们的攻击和批判呢?这和卢梭本人不合群的性格有关,但更为核心的原因是——卢梭是一个平民思想家。 让·雅克·卢梭 伏尔泰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母亲更是出生于普瓦图省的一个贵族家庭,这使得伏尔泰自小过着优越的生活,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同时也为伏尔泰对资产阶级的妥协态度埋下了伏笔。狄德罗虽生于一个剃刀师傅家庭,但自小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启蒙主义之风刮起后,他更是出入于报馆、咖啡厅,力图成为一个新派知识分子。此外,狄德罗还曾写过低俗小说。当然,这些为生存所做的努力并不能消解狄德罗的价值,但也反映出了他和卢梭的不同。狄德罗很像卢梭在《论科学与文艺》中提到的「 ”狂热分子”,受时代、国家和社会意见支配的启蒙时代的狂热分子。 伏尔泰 卢梭和伏尔泰、狄德罗等人完全不同,他不是一个心存幻想的改良主义者,也不是一个狂热的启蒙主义者,他是一个平民思想家。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困的钟表匠家庭,在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因病逝世。十岁那年,卢梭的父亲与人决斗,事后遭受通缉,不得不抛下幼小的卢梭,独自离开家乡。从此卢梭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当过小学徒、店员、杂役,后来因忍受不了苛待,选择了逃离日内瓦。在流浪的岁月里,卢梭一边自学,一边艰难谋生,其间还被送入过宗教收容所。 年少时经历的艰难困苦,使得卢梭对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有了极为深刻的了解。有过这种经历的普通人往往会发誓要脱离这一阶级,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一员以摆脱悲惨的生活。但卢梭却没有这样想,因为他知道那些不劳而获的上流社会的人是不道德的,他们的贵族生活是建立在剥削之上的。卢梭选择成为了一名平民思想家,不惜以颠沛流离终身贫困作为代价。 二百年前的欧洲图景 当霍尔巴赫男爵问卢梭为什么对他冷淡时,卢梭直言不讳说: 你们太有钱了。事实上,作为平民思想家的卢梭,思想远比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们大胆。其他启蒙主义哲学家们仍对君主立宪制心存幻想,但卢梭却对一切君主制毫不妥协。卢梭比其他启蒙主义者更为深刻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旗手。 伏尔泰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讽刺为「 ”穷人的幻想”,这与其说是讽刺,倒不如说是对卢梭的一种肯定。事实上,卢梭就是一个穷人,一个保持终身的穷人。他童年、少年时代贫穷,是因为有个不幸的家庭。但他成年之后贫穷,却是因为只有保持贫穷,才让自己有着说真话的底气。1752年,国王路易十六要亲自赐给卢梭年金以示拉拢,但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卢梭为了自己的独立果断拒绝了赏赐。 1792年对路易十六的审判 二、为消除不平等而奋斗的启蒙者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且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了一些头脑非常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奠基人。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指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在私有制出现之前,人类只有自我保存和怜悯这两个原则,这使得人类区别于动物,但又不会去区分什么是「 ”你的”什么是「 ”我的”。 初版《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一方面肯定了私有制的产生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但也指出它使得人类从此陷入了不平等的困境。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物。告别了自然状态之后,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富人和穷人阶层。 人数少的富人为了控制人数多的穷人,想方设法制定了法律:你们需要我,因为我富而你穷;因此我们互相商定,我允许你们荣幸地为我服务,而你们则把你们所剩下不多的东西交给我,作为我指挥你们的指挥劳动的报酬。而到了封建君主专制时代,这种不公平达到了极致,此时除了君主之外,任何人都是奴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又获得了一种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新的平等。 穷人和富人 卢梭并没有停在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和解构之处,他很快开始了自己的建设。通过《社会契约论》中对契约论思想的神话,卢梭指出了一条出路。契约论的思想在欧洲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古希腊时代的伊壁鸠鲁已对其有较明确的论述。到了十七世纪,霍布斯对社会契约思想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此后,洛克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阐述了政治权利的起源,论述了 在其中的作用。 但与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相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他们有较大不同。如关于权力的转让问题,卢梭不同意霍布斯的转让第三方以及洛克的上交 的方法。卢梭指出:自由是人性的首要法则,放弃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人类的权力与义务,并全部取消了意志自由与行为的道德性,不合人性。此外,卢梭还在《社会契约论》中主张了一种自然宗教的有神论——公民宗教。因为卢梭他并不相信自私的个人有了理性后就会自发地去汇聚成一种公共福利,相反他认为人的自私会使人宁可违背自然法则的普遍规律而损人利己。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为了使一个新生的民族能够爱好健全的政治准则并遵循国家利益的根本规律,便必须倒果为因,使本来应该是制度的产物的社会精神转而凌驾于制度本身之上,并且使人们在法律出现之前,便可以成为本来应该是由于法律才能形成的那种样子。这样,立法者便既不能使用强力,也不能使用说理;因此就有必要求之于另外一种不以暴力而能约束人、不以论证而能说服人的权威了。 「 ”不以暴力而能约束人,不以论证而能说服人的权威”其实就是宗教,此处亦可看出卢梭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分野。卢梭一方面强烈批判当时的基督教,另一方面又对原始基督教较为推崇。在卢梭看来,原始基督教是这样的:没有庙宇、没有祭坛、没有仪式,只限于对至高无上的上帝发自内心的崇拜,以及对道德的永恒的义务。 原始基督教 由此,卢梭提出了他的公民宗教的设想: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一个宗教,宗教可以使他们热爱自己的责任,这件事却是对国家有很重要的关系的。但这种宗教的教条,却唯有当其涉及道德与责任———而这种道德与责任又是宣扬这种宗教的人自己也须对别人履行的———的时候,才与国家及其成员有关。 三、开创浪漫主义文学先河的文学家 在《启蒙哲学》中,卡西勒曾这样描述18世纪:理性成了18世纪的汇聚点和中心 , 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一切 , 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对于启蒙思想家来说,理性无疑是一种可以照亮蒙昧之心的高于一切的神圣之物。 启蒙运动 但卢梭却认为:正是通过情感的活动, 人的理性才得到完善。卢梭把情感看作是先于理性的东西,期望通过情感引导理性。《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宗教,其实正是是情感的产物,而非理性。这在卢梭的文学作品中有更为具体的阐述,体现为「 ”自然”、「 ”人性”和「 ”美德”等。 《新爱洛漪丝》中的圣·普栾和于丽,他们是两个不同的社会等级的人,但出自一种天然的情感呼唤, 他们双双坠入了爱河。这是一种被还原到了自然状态的爱,是一种极为纯洁和崇高的爱。但于丽的父亲有很深的封建等级观念,他拒绝把女儿嫁给没有财产地位低下的圣·普栾。不仅如此,他还要求于丽嫁给年近五十的伏尔玛。表面上看是因为伏尔玛对他有救命之恩,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伏尔玛是个大贵族。 《新爱洛漪丝》插图 卢梭借此对虚伪腐朽的上流社会进行了批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卢梭并没有停留在对上流阶级的批判上。于丽起初强烈 嫁给伏尔玛,并痛斥父亲配不上「 ”父亲”这个神圣的称呼。但在母亲因看到自己和圣·普栾的书信气极而死后,于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于丽最终意识到:不应该为了爱情而牺牲亲子之情。 于丽最终嫁给伏尔玛,与其说是一种让步,不如说是一种牺牲。而这种牺牲在那个情境中是非常必要的,母亲已经被气死了,善良如她如何舍得再去伤害父亲?于丽早看清了封建思想的罪恶,曾大步向前与其斗争,但为了亲情她又往后退了一大步。这一进一退之间,闪耀的正是人性的光辉。 但是,于丽并没有忘记对圣·普栾的爱。出嫁后她向伏尔玛讲述了自己跟圣·普栾之间的情感,伏尔玛慷慨大度表示谅解, 并主动地圣·普栾请来担任儿子的家庭教师。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谓是理想得不切实际,但不能据此认为卢梭浅薄幼稚。恰恰相反,卢梭在此提出了一种基于「 ”美德”的新型友爱关系。在于丽临终之时,这种「 ”美德”更是具有了救赎的意义。 《新爱洛漪丝》插图 于丽这样对圣·普栾说道:我的品德无瑕疵,我的爱情永远留在我的心里,而不后悔。美德虽使我们在世上分离,但将使我们在天上团聚。我怀着这美好的愿望死去。用我的生命换取永远爱你的权利而又不犯罪 , 那太好了。 不难发现,此时的「 ”美德”已经升华成为了一种宗教式的情感。但和基督教不同的是,基督教是以神为主体,而到了卢梭这里则变成了人。基督教忏悔的对象是抽象的神,而「 ”美德”使于丽直面自己真实、善良和美好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设想的自然宗教其实就是人的宗教,它崇拜和尊奉的并不是行走在天上的神,而是善良、友爱和纯洁的人性。在《爱弥儿》中,卢梭曾这样高呼:良心!良心!神性的本能,是永恒的和上帝的声音,是它引导无知和有限、却又有智慧和自由的生命,也是它成为善与恶的不偏不倚的法官,使人类似于神。 爱弥儿 除了呼吁人性回归自然之外,卢梭还深入而全面地展现了大自然本身的美: 从汝拉山高处发现日内瓦湖那瞬间,是我狂喜和心醉的瞬间。我的故乡,如此亲切的故乡,那儿快乐的激流曾充满在我的心头;阿尔卑斯山的如此有益于健康和如此纯净的空气;比东方的香料更甘美的祖国的空气;这富饶和肥沃的土地,这唯一的。人类眼睛从未目击过的最美丽的风景,这可爱的。我在周游世界时没有看到过能与之比美的住所;一个幸福和自由的民族的面貌,季节的温和,气候的静朗,那唤醒我曾品尝过一切感情的千百种甜蜜的回忆。 日内瓦湖畔 不仅是在法国,即使在整个欧洲文学史上, 卢梭也可称得上是深入全面地描绘大自然、并借此呼吁人们回归自然的第一人。18世纪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的浪漫主义诗人,可以说正是在响应卢梭「 ”回归”自然的号召。再加上前文已经指出卢梭的自然宗教对应的其实正是「 ”人性”、「 ”美德”和「 ”自然”,这些元素其实正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所在。因此,卢梭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浪漫主义文学第一人。 结语: 歌德曾这样感叹: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开始了一个时代。伏尔泰结束了黑暗的封建时代,但卢梭比伏尔泰走得更远,因为他更加关注普通人的自由、平等和人性。 参考文献: 卢梭 《论科学与文艺》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卢梭 《爱弥儿》 卢梭 《新爱洛漪丝》 卢梭 《忏悔录》 卡西勒 《启蒙哲学》 姚介厚 《略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邓晓芒 《从黑格尔的一个误解看卢梭的「 ”公意” 》 柳鸣九(主编) 《法国文学史》 王树人、 李凤鸣 《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
那么如何解释卢梭呢?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很正确的称谓。但导致了罗伯斯庇尔思想形成的卢梭,导致了雅各宾派思想形成的卢梭,在我看来,并不是那个与浪漫主义有明显联系的卢梭。这个卢梭是写出《社会契约论》的卢梭,这部经典著作谈到了回归人类共有的原初法则;谈到了施行普遍理性的统治而不是情感的统治——普遍的理性能将人们联合在一起,而情感却会分裂人们的联合;谈到了普遍公正与和平的统治——普遍公正与和平能消弭那些使人情智分裂、人与人之间紧张对立的冲突、骚乱和动荡。
因此,要看清浪漫主义的剧变和政治革命的关系还非常困难。何况还有工业革命,与此也并非没有瓜葛。毕竟,思想不能繁殖思想。社会和经济的因素对于人类意识的剧变负有相当的责任。眼前亟待解答的问题是,又是工业革命,又是古典主义庇护下的法国大革命,又是浪漫主义革命。比如,就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伟大艺术来说吧。如果你看大卫的大革命绘画,你很难把它与浪漫主义革命联系在一起。大卫的绘画有一种雄辩,一种雅各宾党人严峻的雄辩力,令我们想到斯巴达,想到古罗马。它们传达了一种对于轻浮、浅薄生活的拒绝姿态,令我们想起马基雅维利、萨伏那洛拉,还有马布利这些人,他们曾以普遍永恒的理想的名义谴责他们时代的浅薄。而浪漫主义运动,正如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的那样,是对各种普遍性的激烈反叛。因此当务之急,是要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了比较清楚地说明我如何理解这场突变,我为什么会认为在那些年里,也就是1760年到1830年之间,变革发生了,欧洲意识领域发生了一场剧变——为了让大家明白我这些想法依据何在,我想先举个例子。设想你在西欧旅行,就说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西欧吧。设想你在法国,与维克多·雨果那些前卫的年轻朋友交谈。设想你到德国去,同斯塔尔夫人拜访过的人物交谈,正是她把德意志精神介绍给法国人的。设想你遇到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格尔兄弟,或歌德在魏玛的一两个朋友,比如寓言家、诗人蒂克什么的,或任何与浪漫主义有关的其他人士,以及他们在大学的追随者,那些深受诗人、戏剧家、批评家作品影响的学生、年轻人、画家、雕刻家。设想你在英国与某人交流,此人深受柯勒律治影响,或最受拜伦影响,或与受拜伦影响的任何人交流,不论他在英国、法国,还是意大利,还是远离莱茵河、易北河。设想你和这些人交谈,你会发现他们的生活理想差不多是如出一辙。他们认为,最高意义的价值是诸如正直、真诚,随时准备为某种内心理想献身,为某种值得牺牲一切、值得为之生为之死的理想奉献一个人的所有。你会发现他们对知识或科学进步根本没有兴趣;对政治权力没有兴趣,对幸福没有兴趣;他们对于为了找到个人的社会位置而去适应社会,与政府和平共处,对国王或共和国保持忠诚特别没有兴趣。你会发现,常识、温和适度的态度与他们的思想毫不沾边;你会发现他们相信为自己的信念战斗至最后一息的必然性;你会发现他们相信殉道的价值,无论这种殉难为的是哪种信仰;你会发现他们相信少数比多数更神圣,失败比成功更高贵,成功往往是赝品或粗俗一类的东西。理想主义的信念,不是哲学层面上的信念,而是需要行动来实践的信念——也就是说一个人准备为某种原则或某种确信而牺牲的精神状态,一个永不会出卖信念的精神状态,一个为自己的信仰甘受火刑的精神状态(因为他信,他愿意这样)。这种态度以前不曾多见。人们所钦佩的是全心全意的投入、真诚、灵魂的纯净,以及献身于信仰的能力和坚定性,不管他信仰的是何种信仰。
1、卢梭(法):浪漫主义开拓者,主张回归自然,代表作《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爱弥儿》。
2、雨果(法):浪漫主义作家,不过很快就转换成为现实主义作家了,但是作品中仍然部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3、华兹华斯(英):消极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湖畔派诗人”代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代表作《孤独的收割者》。
4、普希金(俄):俄国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和雨果一样前期是浪漫主义,后期转向现实主义创作。
5、莱蒙托夫(俄):浪漫主义杰出诗人代表,代表作《帆》。
6、霍夫曼(德):德国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金罐》。
扩展资料:
现实主义在19世纪30~40年代形成并取代浪漫主义,具有社会历史发展和文艺本身发展的深刻原因。面对现实,进步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反映社会的某些真实状况。
此外,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传播,都促使进步作家用客观的、批判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他们不再满足于浪漫主义文艺的主观理想和个人的叛逆精神、非凡事件和非凡人物的理想世界,而把目光投向文艺复兴、启蒙主义时代面向现实的传统和古典主义文学的讽刺倾向。法国的梅里美、巴尔扎克,德国的霍夫曼、俄国的普希金等一批原来用浪漫主义方法创作的作家都转向现实主义,并成了各国现实主义道路的开拓者。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