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一处出名的景点,入选世界十大浪漫小镇,哪个景点呢?

国外一处出名的景点,入选世界十大浪漫小镇,哪个景点呢?,第1张

中国旅游业最近几年其实发展的是相当不错的,很多人都喜欢在假期的时候带着一家老小去外面看一看,为的就是能够增加一下孩子或者自己的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实话实说,每个人去到一个景点都是想着这个景点的好,不论是P图还是专门找一个角度之类的,总之拍摄出来的照片会和实物有一定的差距。

很多人将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一些将旅游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的人,这些人可能是旅行博主,也可能是单纯喜欢旅游这个生活方式的人,但是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网红景区,用一种噱头来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一般来说这类景区都会去模仿一些别的景区,为的就是能够获取大量的流量。

虽然现在的科技会让大家能够看到更好的景区,但是更关键的是会让一些景区失真,特别是一些打着网红旗号的景区,由水军输出的照片或者视频其实都是加工过很多次的,这也就导致很多来到这里的人都是属于上当受骗的那种,今天就来讲一下传说中的蓝白小镇。这里真的是让很多人上当受骗了。

蓝白小镇,位于摩洛哥,曾经入选世界十大浪漫小镇,如今作为一个网红景点,这里有着十分经典的蓝白风光,相信很多人从最开始的照片而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所以其实还是有蛮多的人将自己的第一个外国旅行地,但是来到这里的人,很多都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受,因为这里确实是一种十分假的状态,为了保持这里的吸引力,其实这里的人会不断的在墙上刷漆。

其实这里可能不算是一种上当受骗吧,更多的可能是当地的人们为了能够让游客更好地感受这里的美,而做出的这种事情,不过说实话,每一个在这里拍照的朋友大多会选择用滤镜来修饰一下这里的风景,可能会有大部分的游客来到这里就会有那么一点失望,估计这也就算是希望越高失望越大。

最后想说的就是,其实摩洛哥的蓝白小镇其实并不像是一个纯粹的照骗景点,这里的居民为了能够让来到这里的游客更好地看到美景,而不断的刷漆,这其实也是一种维护自身景区的概念了,这确实是不错,大家如果没有太多的期待的话,可以来这里看看,这里还是相当美的!

世上有这样一个地方,蓝色是主宰,是灵魂。这里所有的建筑,连同宅门、阶梯、墙壁,全都被涂成了蓝色。这个地方便是舍夫沙万——北非国家摩洛哥的一座小城。踏入舍夫沙万,就像进入了一个蓝色幻境,时间仿佛也凝滞成蓝色了。

为什么这座小城会是蓝色的?

“为什么这座小城会是蓝色的?”是每一个来到舍夫沙万的游客都会不约而同问到的问题 。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了解小城的历史。

初建

舍夫沙万始建于 1471 年。初建之时,它仅是遭到西班牙人驱逐的摩尔人建立的堡垒,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扩建,堡垒才逐渐成为了一座城市,容纳更多前来居住的人,其中包括犹太人和基督徒。

短暂辉煌

直到16 世纪,发展壮大的舍夫沙万迎来了短暂的“辉煌”——成为了一个独立王国。之所以说它短暂,是因为在不到 100 年的时间,它便被摩洛哥击溃和征服。从 15 世纪开始,西方列强时常入侵摩洛哥,舍夫沙万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也屡屡遭受牵连。

宗教

正因如此,舍夫沙万的人们饱受战乱之苦。也是这一缘故,宗教在舍夫沙万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事实上,舍夫沙万的蓝,就与宗教相关。犹太人最先开始将房屋粉刷成蓝色,他们用的是一种名叫 Tekhelel 的天然染料。他们相信用这种染料粉刷房屋后,房主一家便会受到上帝的保佑。紧接着,小城里的居民纷纷效仿,很快,舍夫沙万便被蓝色侵染。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相信,生活在海洋般的蓝色中,就可以获得安宁,如同生活在上帝的庇佑中。

好几个世纪过去了,舍夫沙万的蓝仍然是一如既往。这就是舍夫沙万这座小城会是蓝色的原因。

舍夫沙万是摩洛哥闪亮、变幻的蓝宝石

舍夫沙万位于摩洛哥西北部一片宽阔的山谷中,山谷连绵起伏,舍夫沙万如同一颗闪亮的蓝宝石镶嵌其中,异常夺目。

舍夫沙万的蓝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地中海建筑风格,而事实上,舍夫沙万并非紧邻地中海。尽管如此,舍夫沙万的确保存着最经典的地中海式建筑与装饰风格,并且所有的建筑呈现出色调深浅不一的蓝,汇集成灿烂的蓝色海洋。

迷宫般的蓝色麦地那老城区

舍夫沙万的街道是狭窄而复杂的,尤其在麦地那老城区,那里更像是庞大的迷宫,房屋、墙壁、阶梯,所见之处,皆是蓝色。在这样的蓝色中迷路,内心是宁静的。

舍夫沙万的蓝不是单纯的,它是充满变幻的,深蓝、湖蓝、藏蓝、青蓝、钴蓝、天蓝、火药蓝……,一切你能够想到的蓝,都不难在这里发现。无数的蓝,在这里存在了好几个世纪,真是神奇!来过的游客都发出这样的感慨。

游舍夫沙万,此生不负

崎岖小道 移步换景

舍夫沙万的人口不多,却有多个民族杂居。生活在舍夫沙万的柏柏尔人,通常穿着极具特色的服饰,戴着颜色明快的棉线装饰的帽子,衣服宽松舒适,行走在舍夫沙万的小道中。

游客来到舍夫沙万,行走在曲折的麦地那老城区街道,边走边感叹,每一步都移步换景,享受极致的视觉体验。

舍夫沙万是小山城,道路狭窄、崎岖起伏,且岔道交错。小城非常紧凑,每一条小道上,民居、酒店、旅馆、商店以及路边摊混杂在一起,热闹非凡,让人目不暇接。因此,每走一步,都能给人带来新的惊喜。

路边摊上极具特色的诱人商品

深浅不一的蓝遍布舍夫沙万的大街小巷,甚至连阶梯也是蓝色的。

路边摊上,小贩们兜售着各种手工饰品,大多是富有当地特色的服饰和装饰品,因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交融,显得风格独特。沿途的小摊,商品琳琅满目 :阳光的照射下,制作精致的铜壶和盘子不断散发出光芒 ;手工毛毯和披肩挂满了整面墙,颜色各异,有点像“万国旗”;一个个小巧的篮子里,有乌龟在莴苣叶子上缓慢爬行 ;大片大片的麻袋随意摆放在地上,虽略显凌乱,却不失为一种美感……

琳琅的商品如此诱人,来此游玩的旅客,如若真要购物,一定得砍价,小贩们会欣然接受游客用手势讨价还价,只是别忘了在成交之后,带微笑说一句 “Shukran”——这是阿拉伯语里“谢谢”的意思。

不爱拍照的当地人和“香料”美食

要去舍夫沙万游玩,事先了解一下当地的习俗是必要的。舍夫沙万当地人对拍照非常敏感,他们认为这会给他们带来不幸,尤其是柏柏尔人,如果不想引发冲突,最好不要对当地人拍照。

游玩时需要拍摄风景的时候,也得倍加小心,最恰当的方式是:选好角度,等当地的人们从你身边走过以后,再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可是,就算这样小心,运气不好,仍然可能发生阻碍。有一次,我还没举起挂在胸前的相机,一群小孩便跑过来指着相机对我说 :“No !” 因此,出于对当地人的尊重,尽量不带大型单反相机,随身携带一台小微单,拍拍小景就好。

伊斯兰风味香料美食——塔吉锅

一个地方小城,有着迥异的习俗;同时,城市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唯有理解它的个性, 才算真正读懂了它。“城市之味”往往隐藏在味觉之中。

来到舍夫沙万,当然不能错过当地的美食。舍夫沙万的美食充满了伊斯兰风味,而其中最大的特色,便是香料。

只需在舍夫沙万待上两天,你的味蕾就会被食物中上百种香料刺激和征服。在这里,有一种叫做“塔吉锅”的传统美食,是把肉类、蔬菜、香料和橄榄油混合在一起,装入一个叫“库斯库斯”的容器中烹饪而成的。

舍夫沙万的大部分餐馆中,都有这道“塔吉锅”,彼此间最大的区别,便是香料的差异,因此,即便是同一道美食,也可能有一千种不同的味道。

享用完主餐后,当地人喜欢喝一杯薄荷茶。薄荷茶是用新鲜的薄荷叶熬制而成的,再适当加入一些方糖,清凉中透着丝丝甜味,非常爽口。

摩洛哥舍夫沙万 满足你对童话世界的幻想

要将舍夫沙万这座梦幻小城尽收眼底,山顶是俯瞰整个小镇的最佳地点,只需一路朝着小城对面的山上走去即可。

黄昏降临之时,景色最为迷人:金黄的余晖缓缓洒满了这座蓝色之城,在深浅不一的蓝色中,出现几点金色的光,很快,光芒就晕染了整座小城,像是镀上了一层金。此刻所见,应该就是舍夫沙万的灵魂吧!

舍夫沙万是北非国家突尼斯的城市,由丹吉尔-得土安大区负责管辖,位于该国西北部,建城于1471年,海拔高度564米,市内有多间酒店和清真寺。在这里,客栈老旧的留声机里放着TheDoors和Metallica,餐盘里是地道的舍夫沙万早点——拿铁、鲜榨橙汁配黄油松饼及橄榄。穆罕默德坐在离我稍远的地方,安详地看着门外来来往往的路人。

 穆罕默德的故事

客栈的老店主穆罕默德身着米色的Djellaba,一脸和气地站在门口冲我微笑。我预订的是二楼的客房,有两扇对着街道的彩色玻璃窗,一个可以看日落、观星海的露台,墙上挂着古旧的手摇电话,地上铺着发黄的厚实羊毛毯。

饱含伊斯兰风格的画作

早餐时分,客栈老旧的留声机里放着TheDoors和Metallica,餐盘里是地道的舍夫沙万早点——拿铁、鲜榨橙汁配黄油松饼及橄榄。穆罕默德坐在离我稍远的地方,安详地看着门外来来往往的路人。我已小住了数日,老人始终彬彬有礼,不像一般摩洛哥男人那样多话,我私下给他拼了这样的一幅人生:一位有过不凡经历的绅士,放逐自己周游列国后回到摩洛哥,在这个美丽的小镇上开了家小客栈,平静终老。

穆罕默德建议我去试试位于山腰的一间“Hamam”(公共澡堂),说只有那一间的水才是真正取自Rif山顶融化的雪水。Hamam是源于中世纪时期的东罗马帝国的洗浴方式,和桑拿类似,只是更注重水浴过程,而非全然使用蒸汽。

在穆斯林教义里做礼拜前需要“净身”,其中大净需要信徒彻底地清洁身体,这即是Hamam最初的用途。也正因此,最正宗的Hamam都是和清真寺修建在一起的。

这间Hamam主要面向当地人,只有一个大房间,男女宾客有不同的使用时段。客人要在入口处脱得只剩 ,然后把衣服和随身物品一起寄放在柜台。我挎着前台发的小桶走进浴室,里面蒸汽弥漫,几个身材健壮的当地女人好奇地看着我,我冲她们咧嘴笑了笑。一位更加壮硕的大婶,包着头巾、穿着 闪身进来,拉我在一个小凳前坐下,先帮我洗了头发,之后开始给我搓澡。她将纯植物制的黑褐色油皁涂抹在我全身,用刷子反复刮来刮去后,拎了一桶水从我头顶直直地浇下来,其间还不断用法语问我是否舒服,见我一个劲儿地点头,她才满意地哈哈大笑起来。

离开舍夫沙万的前一天,我和穆罕默德坐在露台上看夕阳。楼下的小道上走过一支送丧的队伍,六七个男人擡着棺木,两个穿Burka(穆斯林传统女性服装)的女人安静地走在旁边,走在最后的死者的家人朋友,没有人哭得悲痛欲绝,所有人都在轻声地哼着送葬曲。穆罕默德忽然轻叹了一声,之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说:“不知道我去见安拉的时候,有没有人为我送葬呢?”看着我疑惑的眼神,老人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原来,他只是这家客栈的守门人,并不是店主,月薪800迪拉姆(约586元人民币),吃住自理;他曾经偷渡到加拿大6 年,后来被遣返,没有钱,盖不起房子,所以没有女人愿意嫁给他……这和我之前为他拼凑的“诗意人生”实在相去甚远。

《古兰经》中提到:“你们可以择取你们爱悦的女人,各娶两妻、三妻、四妻,如果你们恐怕不能公平地待遇她们,那么你们只可以各娶一妻”。阿拉伯人将结婚称为“瓦直卜”(Wajib,意为义务、当然)和“逊奈”(Sunnah,意为行为准则),也就是说结婚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所以在穆斯林中,不嫁不娶者极为罕见。摩洛哥灰姑娘拉拉·萨尔玛 (Lalla Salma) 在2002 年嫁给国王穆罕默德六世(Mohammed VI,摩洛哥前国王哈桑二世的长子,1979年被立为王储,1999年7月登基,成为阿拉维王朝的第22位君主)时,锐意改革的国王宣布彻底废除摩洛哥一夫多妻的制度。但对于Valencia客栈这位与国王同名的老人来说,即便只是找到一位携手终老的妻子,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了。

 “摩洛哥威士忌”

摩洛哥美食在非洲可谓自成一派,主菜大部分为焖、煮而成,煎、炸少见,整体感觉比较清爽,最为经典的则是Couscous 和Tajine。正宗的Couscous工序烦琐:鸡汁蒸熟的“小米”(实际上是粗粒的小麦粉)混以陈年奶油,再次入锅蒸数分钟,反复三次后,再将各式蔬菜、肉类和汤汁淋在表面。上桌的Couscous呈金**,颗粒很小,入口香甜绵软,不知不觉就能吃下半碗。而Tajine,并不是一道菜名,而是这种用于盛着各种炖菜的陶制器皿的名字——浅浅的圆形底盘上面,盖着一个像尖顶帽子的陶盖,卖相讨巧,惹人喜爱。

大饼是摩洛哥人的主食。在舍夫沙万,大多数人家没有做饼的炉子,都是先在家里发好面团,再送到附近的饼房,排队等烤饼匠把面团放进炉子,之后再将烤好的大饼带回家。山脚下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作坊,里面有一位“大饼哥”,每天除了5 次祈祷之外,其他时间一直都在埋头做饼。把面团送进炉子之前,“大饼哥”会抽出嘴里叼着的牙签,在面团上戳出很多小眼,其意义在于防止面团膨胀过大,保证烘烤出来的饼形状均匀。

在一条窄巷的入口里,藏着据说是舍夫沙万最地道的餐馆—Restaurant Chefchaouen,这里的Tajine极其正宗。这家小馆不同于Medina广场上那些糊弄游客的餐厅(贵而无肉迹可寻),光顾的大多是本地人,价格实惠,菜量也足,随Tajine一同食用的大饼,就出自那位嘴衔牙签的“大饼哥”之手。“来一壶‘摩洛哥威士忌’。”听到顾客这样说,严格遵循穆斯林禁酒之教义的老板并不生气,反而会微笑着端上一个银制Berrad 壶,那弯长的壶嘴还冒着丝丝的热气。此壶内盛的正是摩洛哥国饮——薄荷茶,也被称为MoroccanWhiskey(摩洛哥威士忌)。地道的薄荷茶要先用沸水洗去茶叶表面的苦味及杂尘,而后将茶叶铺进Berrad 壶底,再放入洗净擦干的鲜薄荷叶,最后压上大量白糖,放在炉上加热数分钟方可饮用。这时,撒哈拉薄荷的辛辣与中国绿茶的清香被充分融合,轻抿一口,品出的是摩洛哥独有的味道。

14世纪中叶,中国和摩洛哥的两大行者——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几乎在同一时间“互访”。到了1718世纪,绿茶已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摩洛哥,使“摩洛哥威士忌”成了民族饮料并流传至今。摩洛哥有句谚语:“爱情如蜜一样甜,生活如薄荷一样涩,死亡如荒漠一样无情。”在舍夫沙万人家里做客时,主人都会奉上一杯清香四溢的薄荷茶,比较传统的人家还会连奉三杯,如同谚语中所说,这三杯茶分别意味着“祝福,忠告及警醒”:第一杯祝福客人的爱情如蜜一样甜,第二杯要客人明白生活有时像薄荷一样艰涩,第三杯则是提醒客人死亡的无情。这是主人表达友好和尊重的方式,拒绝或是不喝满三杯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给国王拍过照的摄影师

给国王拍过照的摄影师

这天,我以极其不雅的姿势举着相机,在一个街角蹲了十多分钟,等着一个穿着Djellaba的男人走过;有位老爷子一直静静地站在不远处旁观。待我起身,他慢慢走过来,笑说自己拍了一辈子照片,几十年前,也以类似的姿势蹲在同样的地方拍过照片。

聊得投机,我应邀去老爷子家里做客。老人客厅里有个架子,摆了一百多台相机,正对的两面墙则密密麻麻贴满了照片,最大的一张照片里是一个正襟端坐在王座上的人,细看正是哈桑二世(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之父)。老人说照片拍摄于1974年,他曾是哈桑二世的专属摄影师之一。

蓝色的舍夫沙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073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