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寓意的婚庆公司名字参考浪漫古诗词?

有寓意的婚庆公司名字参考浪漫古诗词?,第1张

相信对不少人而言,结婚是一件人生大事,也是一生之中最难以忘怀的时刻。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新人都会请婚庆公司来帮忙筹划婚礼,力求婚礼浪漫而有新意,才能让人印象深刻。那么,婚庆公司应该如何取名,才能更有效地吸引顾客呢?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有寓意的婚庆公司名字大全,来看看下文的具体介绍吧。

有寓意的婚庆公司名字案例

(一)好听有寓意的婚庆公司名字

01[润欣]

润字取自于唐诗“天街小雨润如酥”,有滋润、闪耀的意思,用在婚庆公司名字里,象征声名远扬、恩泽深厚。欣字则来源于成语“欣欣向荣”,暗喻事业兴旺,也有欣喜之义,表示结婚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润欣二字搭配在一起,读起来悦耳好听,寓意也相当不错。

02[蝶恋花]

蝶恋花是一个词牌名,用来给婚庆公司起名,不仅好听有寓意,还充满古风雅韵,让人感觉很有诗意,比较符合婚礼的浪漫气氛。此外,“蝶”和“花”都属于自然景物,看上去清新唯美,并象征着新婚夫妇,代表着美好的爱情,读起来很有情调,容易引起顾客的注意。

(二)寓意好喜庆的婚庆公司名字

01[柚蜜]

柚字与“佑”、“有”谐音,寓意吉祥,寄予着早生贵子、万事如意的美好祝愿。而蜜字则选取于宋词“尽付芳心与蜜房”,象征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表示新婚夫妇如胶似漆、感情甜蜜。柚蜜二字相组合,用于婚庆公司名字,不仅寓意好,看上去也很喜庆、有创意。

02[缘定此家]

缘定此家这个名字看似普通,实际上却创意十足,寓意好又喜庆,起到一语双关的作用。一方面表示新郎新娘相识、相爱,结下情缘,携手共度一生,另一方面则代表新人选择这家婚庆公司,不失为正确的好选择,必然会拥有一个让人满意的婚礼。

有寓意的婚庆公司名字起名技巧

技巧一加入动物名

很多动物都代表着祥瑞之兆,并且给人一种很喜庆的感觉。如果将动物名加入婚庆公司名字中,不仅新颖有内涵,还能让公司名字更显形象生动,有利于吸引顾客的眼球。像“蜜兔、雅鹭展、鸳鸯戏水”等,用作婚庆公司名字,都是非常合适的,寓意也很美好,象征夫妻幸福甜蜜。

技巧二借助爱情故事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比较向往纯真的爱情。婚庆公司在取名字时,不妨借助一些爱情故事,利用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来给公司起名,这样的名字会更加富含新意,也容易引起新婚夫妇的联想,对婚后生活充满憧憬,自然愿意与这家婚庆公司合作,筹备一个与众不同的婚礼。

技巧三参考浪漫古诗词

在一些新人看来,婚礼应该是浪漫优雅、充满文艺气息的,这样才更显大气、上档次。在为婚庆公司起名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创作风格偏浪漫的古诗词,挑选出音律优美、寓意又好的字词,用于公司名字,不仅文雅好听,还会给人一种唯美复古的感觉。

技巧四选用寓意好的字

寓意美好的婚庆公司名字,往往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新婚夫妇看到这样一个公司名,自然会忍不住去关注它。若想推动公司的发展,取好名字十分关键。我们可以选用寓意好的字,尤其是与爱情、婚姻以及美满生活相关的字眼,用在婚庆公司名字中,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有寓意的婚庆公司名字大全

蔓美婧伊图兰朵桐凤印象

凯清悦圆千百度虹霖唯伊

悦缘创娇爱琴海米蒂春天

曼琪安鑫福满堂嫁期如梦

妙合雅诺金鹊桥无尚挚爱

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咨询八字起名、周易起名、公司店铺起名,还有宝宝起名,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和时间,为宝宝起一个带着好运的好名字!

这篇《宋词名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是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想写信给你诉说心中的思念和忧愁,可天地如此广阔,有谁知道你在何处呢

 [出典]晏殊《鹊踏枝》

 注:

 1、《鹊踏枝》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2、注释:

 《鹊踏枝》:即《蝶恋花》。又名《黄金缕》、《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

 槛:栏杆。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彩笺:古人用来题写诗词的精致美丽的纸。这里代指题诗。

 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作为书信的代称。

 3、译文1:

 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烟,兰花哭泣的泪珠结成了露水,罗幕间透着缕缕轻寒,燕子双双飞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光穿过红红的门户照到床前。

 昨夜西风凛冽,碧树凋零,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想给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哪里。

 译文2:

 围栏里薄雾笼罩着菊花,显得心情压抑;兰草上沾着露水,仿佛在伤心地哭泣。轻风吹动帘幕,感到一丝寒气,只见一对燕子向远方飞去。清明的月亮不懂得分离的伤痛,月光斜洒进房中,一直到天明。

 西风吹了一夜,碧绿的叶子开始衰落。我独自登上高楼远望,远方的道路伸展蔓延。真想给思念的人寄一封书信,可山高路远,水路漫长,谁知道该寄到什么地方呢?

 译文3:

 庭院里的菊花笼罩在雾气里,像是郁郁含愁;兰花也仿佛在朝露中饮泣。挂着丝罗帷帘的屋子里有寒气透过,筑巢屋梁上的燕子成双成对地联翩飞去。明月啊,你不了解人间离愁别恨之苦,还把你的银辉,从晚间到清晓,斜射进我朱漆的窗户。

 昨晚刮了一夜的西风,把树上碧绿的叶子吹得光秃秃。清晨起来,我独上高楼,凭栏眺望,望断天涯路。情郎啊,要给你寄上一封彩笺写成的情书,可山长水阔,路途遥远,你今又在何处?

 译文4: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上露水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走离开了。皎洁的月亮不熟悉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照入大户人家。

 昨夜西风猛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译文5:

 苑中淡雅的菊花,笼罩着一层迷朦的雾气,像含着深愁;馨香的兰草轻沾了晶莹的露水,如在饮泣。早秋的些许寒意已经透过丝罗帷幕传入室内,燕子收起羽翼双双飞去。明月不解风情,难谙这份别离之苦、零落之恨,那银白色的清寒月光冷冷地照着朱红色的大门,直到破晓。作者形神憔悴地走出卧房,顿觉秋风萧瑟,昨夜的绿叶已经凋零一地,登楼远望,望尽天涯。只身一人,凄苦万般,叹息佳人不在,想要把这款款深情无限惆怅写在信笺或者素白的生绢上,将它寄至远方,向她倾诉。可此时我登临望去,已不禁泪眼迷离,山长水阔,佳人她在何处?

 4、晏殊的生平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郦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5、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6、此词写秋,通篇寓着美好时光将尽,人力欲挽不得的淡淡之哀愁。

 首句布景,而“愁”“泣”二字自含情。“愁烟”“泣露”,有伤时之意绪,更可推而言之。是伤一切美好事物之丧失,“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是这种“丧失”的象征,亦此词根结之句也。秋之肃杀,已预示着寒冷将至,而此时惟有自由的燕子可以双双飞离,去寻找温暖,只剩下无力左右自己运命的人来独尝寂寞与孤冷。

 “离恨”也不可谨释为与人相别之恨,而是告别美好时光与美好事物的苦痛。“明月”自不谙此恨,推而言之,别人又岂能全部理解自己那一份孤冷?理解之难,于此见之。这里是平静的陈述,看不出过多的怨悱,此为大晏节制有余的特色。

 过片“昨夜”句写“冷,”独上“句写”孤。“望尽天涯路”是一中追寻,这是失去之后的第一层追寻,但并无结果。美好的失望已杳然无迹,于碧树凋残时登楼远望,本可以寻到点什么,可偏偏一无所获,此尤令人失望感伤者也。

 “欲寄”二句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追寻,是失去之后的第二层追寻。然而彩笺、尺素又不知寄往何处,也只能作罢。第一层寻找已付诸行动,无结果;第二层寻找不过只是一种企图。并非不想付诸行动,而是即便行动也徒劳无功。因不甘心而追寻,这一点象冯延巳,可与冯延巳不同的是他不那么死死往下追,而是转回来自己开解。人不如燕,人就应该正视自己的处境,并非逆来顺受,而是要冷静地对待人生途中的险象逆流。有时自己内心中的苦楚是难以被人理解的,所以诉之于人也是枉然,因此不如慢慢地自行消融。不甘于失去,自然要找寻,寻之不得,心绪更恶,却须有化解的努力,化解也不是一化就什么也都没有了,所以也不要过分期盼一切苦痛都会化作烟云。这就是大晏,词里面有很多的思致,能令人静静地读出许多道理来。

 7、写信,真的是一种很好的表述方式。遗憾的是,我已经被数字化了,太依赖键盘,不能再用纸和笔来抒写,这让交流丢失了很多的浪漫色彩——纸和墨水的颜色,展开纸时的凝神,书写时字迹的流转,摩擦之间,把每一点的心境都尽染成优美的线条。凝聚在字里行间的是一段心路。然后折叠起心路的风景,在装信入信封的刹那,已经开始期待回信了……然后,荡漾着期待,来到阳光中的街巷,漫步,望望天,看看地上的砖;漫步,看到人们经过你的身边,你就想跟他们笑。或许哼唱着一个乐段,是你自己编出的曲调,走向邮局,或是邮筒。

 其实,怀疑什么样的人值得你这样给以手写书信才是问题的核心。现在,人们都很少有耐心和心境做这种需要赋予一些艺术化能力才能完成的事情,以至于这种形式开始变得落伍、老土。

 想起了晏殊的词: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句子;还有西厢记里,莺莺对张生说:你休要一春鱼燕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除了银行账单,我们依然不断地收到大封的信件,那装帧精美的信封里充斥的是房地产广告。谁还会想到文具店选一款雅致的信纸信封,将自己的心情付诸笔墨?

 8、一个人如风如雨,一个人如诗如画,一个人悠悠如歌,一个人自由自在。

 一个人是寂寞的、孤独的,而一个人又是美丽的,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有人说,寂寞是左手拉着孤独,右手扯着平淡。呵,形容的真好。有时候,很想给自己一点笑意,一点阳光,还生命一些精彩。却发现,笑容也如此的疲惫,生命仍是原来的平淡。没有人可以预测它的结局,只能随时间而悄逝,默默的离去。

 或许一个人是一种美,一种自认为美的美。也许这种寂寞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感,不易让人察觉。当时光悄悄流逝时,便在永恒中重生,总是慢慢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有时候,有些人,有些事,不需要别人明白,不需要别人读懂,只要自己活的真实,活的自然,即使寂寞,即使孤独,何尝不是件好事,美事,至少没人伤害,心无烦忧。

 夜色阑珊,过客匆匆,你来我往,一切皆过眼云眼,终是要散,终是要醒。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一次次的走近,而又一次次的走远。擦肩而过的回眸,终是无法改变。

 一个人依然还会寂寞,就象一片枯叶,经风轻轻的吹起,旋转,轻轻飞落大地,一切是那么自然,和谐,没有一点虚假。好象我的寂寞,喜欢这样子的我,因为这时候的我,也是那么自然,没有压抑和哀愁,失落、无奈也随风远去,留下的只有静静的沉思和向往。只有那种纤尘不染的感觉。

 风起的时候,孤独亦起。寂寞让我欲语难言!我看到了凄美的月亮,倒映在水天云间。

 9、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寂寞是你栖身的小屋

 心事是你悬挂的窗棂

 你凭窗眺望,野渡尽头

 思念的背影

 渐行渐远

 

 谁在思念的季节听雨?

 谁在滚滚的红尘中拨弦?

 那隐隐的花瓣一声声跌落

 吹痛了风,摇落的影子

 穿越孤独

 

 野渡无人,也没有舟

 摇撸的桨横在心舷

 吱呀的声音

 却总在耳边,一遍遍回响

 岸的荒芜,是堆烟的杨柳

 搅动这个清朗的午后

 缠绵而无言

 

 红尘渡,男女如织

 野渡的清冷无人眷顾

 长河落日,有谁忍心

 给它划上一个圆圆的句号?

 10、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绣帘半卷,柳眉微蹙,高楼骋望,不见所思。依窗而立的佳人,此生唯愿: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可是,山长水阔,你在哪里呢?晏殊这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与李商隐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堪可比肩,都有着悠远而缠绵的意境。

 11、古典诗词中的更多愁绪表现是引入另一对象的,愁的原因是具体可感的人或物,因此这一类愁都被沾染了离愁别绪,使人望尽天涯,断肠远方。孤月独饮,绿窗幽怨便使那些远离家乡漂泊在外、渴望归故里的诗人产生身世飘零之感,使那些恋情难舍,独守空房,渴望团圆的人儿产生忧愁之感,于是这些离愁别绪便跃然诗词间,却终因“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而只能“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可谓“人间最苦,最苦是分离。”

 西班牙一位诗人说过,人是以寂寞为怀的动物,寂寞使人特别是诗人产生难以排遣的孤独、惆怅的心绪。于是许多诗人在两个心灵忻合无间的恋爱中掘出一种生命的源泉即相思。那“莫道不消魂”的相思流露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了“愁永昼”的无奈。更有诗人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的闺怨来表达自己愁闷的心绪。那“深锁春光一院愁”的哀怨又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愁绪呢?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派为这一愁绪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真正挖掘出了这种生命的源泉。

 12、古典诗词里演绎着无数精致的爱情。“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不论注家如何解释“鲤鱼”,我愿意相信其中蕴含了一个美妙的故事:剖开鱼来,赫然书信在焉。如此郑重如此浪漫,那肯定是远方游子的情书吧?“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样一些美丽、伤感的句子今后还会有人记起吗?山川的阻隔成为情感的催化剂,通讯的便利反倒使情感粗疏和荒芜。其中的悖论何人能解?

 情书终结的时代,也就是心灵枯槁的时代。

 13、这,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是人和人无限靠近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个书信断裂的年代,而断裂的,不止是书信,还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因距离而美丽,因相思而动人。这样的情感,被无数的文人骚客吟咏,被无数的世间百姓诵读。

 这样的情感,是晏殊的“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是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更是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然而,现在的现在,当书信化为短信,当思念变作视频,当距离换成机票,少了分离的苦楚,多了相聚的欢乐,但也渐渐让人们忘记了那种“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的感觉,也再不会出现“一家思妇,伫成相思树”的传说。

 还记得那个叫做柳三变的多情男子吗,在长亭处,骤雨初歇,多情的男子与痴情的女子,持手相看,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一别,即永恒,即天涯相隔。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样的情形,怎能不让人感伤,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凄美呢?

 而现在,少了,少了这样的刻苦,这样的铭心,而多了冷漠,多了理智。

 时代的大潮总将淹没一些过往的记忆,曾经的风靡总会成为过去的辉煌。书信,最原始的书信,在几千年的故事后,终会消失。这,无法阻止,而我们能做得,只有缅怀,不要忘却。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期待某日,展一幅洁白的纸页,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平生相慕相爱之意。然后在平静的时光中等待,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等待倾心相爱的知己与心灵交融的回音。

 14、“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寻踪觅迹从何处着手,又有谁知道那扇陈旧而斑驳的门多久没有发出声响,又是一封毫无音杳的信。一切都只是那个凄清的深秋罢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那真情的悸动也只剩下半瓶苦水,谁怜?谁爱?又有谁恨呢?只希望一份真诚的感情,而不愿泪流满怀。

 不管逝去了多少悲欢离合,也不管迎来了多少喜愁忧伤,到后来,到后来的后来,这些我敢肯定,都是幸福的。让人心疼的幸福只在指尖,只有紧紧抓牢才不会随风而逝。

 花开花谢,总有结果。

 一切恍如初见……

 15、宋词,是戏剧里青衣的气质。是天青色烟雨下古老传世的青花瓷一曲环佩流苏般的浅唱低吟,静静地散发着千古之美;是素衫淡淡的古典女子,踏过千年的光阴,荷袂蹁跹,纤手弄筝,淡淡地诉说一怀相思;是几分江南春日小桥流水的恬淡素雅,是一脉古越幽巷里温婉的红袖书香。

 那一阙阙迷离徜恍丰神仙骨的绝妙宋词、那些婉约浪漫的词人啊……若有幸与他们相逢,一定在晓风残月下,品一杯清茗,和一曲婉约词。会轻轻告诉他们,若穿越千年的时光,亦想几番魂梦仍与君同。

 数字时代让前朝飘逸的婉约已淡然为身后的背景。那悄然离去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需要再叹“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不需要再把写满心事的胭脂笺轻轻放入水中,不需要再期盼云中谁寄锦书来……。

 在这个雨夜里我呼唤着那如烟似愁的一缕古典婉约情思的到来。

本文作者(来源):晏殊

1"我想你"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的坚贞不移。

北宋  张先  的词  《千秋岁·数声鶗鴂》

鶗鴂(tíjué):即子规、杜鹃。《离骚》:"恐鶗鴂之未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劳。"

这首词是写爱情横遭阻抑的幽怨情怀和坚决不移的信念,声调激越,极尽曲折幽怨之能事。

上阕写春暮景。雨轻风紧,催落繁花;杜鹃啼血,呼唤着春天完结,造成浓重的感伤气氛。惜春的词人,在花丛中寻找并采摘着残花,传神地刻画出词人伤春惜花的拳拳真情。接着以飘零的杨花,写春之落寞及心之寒冷。

下阕抒情。通过琴弦来表达相思与怨恨之情。“不老”的“天”与“难绝”的“情”相对比,再以“千千结”的“双丝网”比忧思百结的愁心,将愁情怨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以夜将尽的孤灯景象作结,让整个的抒情氛围笼罩在漆黑的深渊中,很富抒情效果。

2"我想你"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  词《水调歌头》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3"我想你"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欲言又止。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  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佛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4"我想你"是“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的绵绵深情。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词《江城子·别徐州》

此词作于公元1079年暮春(史料记载为元丰二年三月)苏轼由徐州调知湖州途中。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心头。

5 "我想你"是“天涯底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的永无休止。

出自北宋诗人李煜的《木兰花》

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这阕词实质性的东西是不多的。通篇也就只“年少抛人容易去”而已。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在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实际上,本词写思妇闺怨,用的是“妇人语”。

下片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语意。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一寸”指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怀别苦。两句意思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上篇:50首表达“我想你”的古诗词南唐后主李煜词(第21-25首)

玉楼春    孟昶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严格来说,这首词并非宋词,姑妄言之。

花蕊夫人乃后蜀末帝孟昶的贵妃,一说姓费,一说姓徐,艳丽无俦,“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以状其容”,故称之为花蕊夫人。花蕊夫人不光长得千娇百媚,而且冰雪聪明,才貌双全,极得蜀主宠爱。蜀主孟昶专门为她修建了一座水晶宫,镶金嵌玉,极尽奢华,堪称“金屋藏娇”。

有一年夏日,两人移居此处避暑,半夜醒来,牵手到殿外看星星,看完星星,意犹未尽,孟昶就写了这首词。

虽然有点香艳,但是也很浪漫,当时国未破,江山美人俱在,直如神仙伴侣,这首词也是他们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可惜好景不长,孟昶降宋后,宋太祖赵匡胤早就听说花蕊夫人艳名,且知她能诗,就命她赋诗一首。花蕊夫人即席吟出那首著名的《述亡国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谢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然后赵匡胤毒死了孟昶,名花易主。花蕊夫人不忘旧情,却也无可奈何,传说后来被赵光义一箭射死,香消玉殒。

孟昶这首词虽写得是闺阁中事,艺术水平还是非常高,上阙中“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明月窥人,活泼俏皮,又香艳无比。

下阙也是佳句频出,盼着西风送凉,又恐流年暗中偷换,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后来苏东坡写了一首《洞仙歌》,即来源于孟昶这首《玉楼春》,苏词如下: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敧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能力训练# 导语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宝贵的明珠,词比诗的构句更为自由,它来源于配乐的歌词。下面是 分享的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五首。欢迎阅读参考!

1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元宵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2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宋代〕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一作:潇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赏析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萧萧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3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 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现实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顾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这种遭遇,让词人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因此,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在上阙,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4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鉴赏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5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宋代〕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鉴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 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满 庭 芳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赏析

李清照的咏物词以咏梅的最多,这首《满庭芳》后人补词题为“残梅”,是清照咏物词中的佳作,比较能够体现其基本的艺术特色。

词的起笔好似与咏梅本旨无关,但却描述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前人称这种写法为“先盘运势”。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女子的内寝;“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藏”与“锁”互文见义。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在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词语之间流露出妇女被压抑的情绪。唐宋时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小阁是在画堂里侧。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在,因而画堂显得特别幽深。“深幽”即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谧。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从描述的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来看, 抒情女主人公是生活在上层社会中的妇女,富贵、安闲;但环境的异样冷清寂静也透露出生活中的不如意。“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的本题。当女主人公在黄昏临近之时,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自我欣慰的心理。它的“渐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欣赏“手种江梅”,可能会有许多往事的联想, 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感情之外,似乎心情慵倦,对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词上阕的结尾,由赏梅联想到南朝诗人何逊迷恋梅花之事,使词意的发展开始向借物抒情方面过渡渐渐接近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何逊是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情词婉转,诗意隽美,深为后来的诗人杜甫和黄庭坚等赏识。梁代天监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的佳篇《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亦作《咏早梅》)。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的心情附着所致。杜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清照用何逊之事兼用杜诗之意,按她的理解,何逊在扬州是寂寥的。她在寂寥环境里面对梅花,遂有于何逊心情某种共鸣之感。词人善于摆脱一般咏物之作胶着状态、敷衍故实的俗套,而是联系个人身世之感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从来知韵胜”,是她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说梅花“韵胜”,它是当得起的,而且“从来”赢得一致的称赞。她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 转过笔来写它的不幸,注意发现它零落后所显示的格调意趣。“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经受风雨的践踏摧损。这是花儿一般的、必然的命运。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于是词意的发展呈现很曲折的状态。汉代横吹笛有笛曲《梅花落》,南朝时又作为乐府古题为诗人们吟咏,曲调和词情均十分哀怨悲伤。由落梅而联想到古曲《梅花落》,这属于虚写,以次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浓愁”而难以排解,于是词情又一转变。宋初诗人林逋《山园小梅》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刻画梅花的形象得其神态。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风韵不存。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但词人以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虽然踪迹难寻而情意长留。结尾的“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的概括,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双关的含义。想象在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也许明年它又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精警的句子突出了梅花高雅的格调意趣。这种结尾使得全词的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然孤高自傲,对人生充满信心的高尚品格。该词的写作时间无从考查,但从词中表现出来的冷清寂寞的环境和凋残迟暮的感伤情绪来看,应该是作者后期的作品。女词人在经历了靖康之难的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苦,承受了丈夫过世带来的精神和生活的打击,后期生活的不幸,使李清照作品具有特别凄凉悲鸣的情调。因而在咏残梅的词里,不难发现作者暗寓身世之感。主观抒情色彩比较浓厚,显得情景交融,意境相谐,难辨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还是单纯的咏物了。这首词和作者其他抒写离别相思、悲苦情绪的作品一样,语言轻巧新颖,词意婉转曲折,音调低沉谐美,具有女性美的特征,体现了作者最根本的艺术特色。 清平乐 晏几道

留人不住,

醉解兰舟去。

一棹碧涛春水路,

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

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

画楼云雨无凭。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此词大约作于赵明诚辞世后不久的南宋建炎初期,此词牌本为《御街行》,又名《孤雁儿》,作者在这里选用后者,为了更深切地倾吐自己凄苦情怀。此词一开头,就给人展示了一种相当凄清的环境和气氛。“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大意是,作者在一个清冷孤寂的环境中日高方起,感到有无限的慵怠和惆怅,心绪很不好。“藤床”,从宋人作品中看,大概是一种适宜独卧的小卧榻;“纸帐”是一种四周用藤革纸,并以稀布为顶的遮卧之具。这也可能指“梅花纸帐”,即在床的四柱上各挂一金属瓶,并插有梅花数枝,此帐除了具有清雅脱俗的情趣外,还附有“独宿”之意。所以“藤床纸帐”四个字,就把作者当时所处的典型环境和特殊气氛适当地点染出来了。“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这两句是说,那只剩下残香的玉炉已经冰冷,而室内也只有它能同我那颗已像冰水一样的心相对应。“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大意是说,陡然从邻家飘来的《梅花三弄》的乐曲声,一下子惊破了梅蕊——使梅花开放了,同时也惊醒了她那颗已经麻木的心,从而激起她的无限的春恨之春。作者通过这三句,把自己感受那种凄苦冷落的气氛由室内的小天地推向室外较大的空间,并为自然地转入到下片作了准备。下片的词意是紧承上片(特别是最后两句)的词意而来,其作用是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上片中描述的悲凉气氛和诉说的凄酸情怀。“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是说自己的“千行泪”是被“小风疏雨”催发的。“凄风苦雨”本来就极易诱发愁苦、催人泪下的,更何况作者已是一个旦夕“以眼泪洗面”的人,因而无事不能引起心酸泪落。事实上,整个上片就是长歌当哭,是强忍着眼泪写的,到了这里终于已经忍不住的泪涌了出来。这是由于至此作者的感情实在控制不住了,或者她觉得非用能具体而又直接地表现痛苦程度的“泪”,是不足以深诉心怀的。这“雨”和“泪”,既是反衬和对比,又起到情景交融的作用。“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吹箫人”比喻赵明诚,“倚”即倚声,同歌共唱。此两句的大意为:我的那个“吹箫人”儿消失了,使我的肝肠欲断的是再没有人与我同歌共唱了。这两句的出现,使人清楚地知道,原来作者在整个作品中,反复表现的那“冷冷清清”的气氛和“凄凄戚戚”的情怀,总的目的是为了尽情地倾泻自己失去终生伴侣的痛苦。全词写到这里,既点明了本篇的主题,又把凄戚之情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意思是:一枝梅花折在手中,可是四顾茫茫,我想寄与的人儿到哪儿去找呢?这三句是全篇特别是上两句感情的延续、深化和扩展,而且把这种感情一下子扩大到更大的空间,又是全篇的终止;而在意象上有着更为深刻和强烈的变化。作为结尾又收到了戛然而止的艺术效果。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把酒问月,怀念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也是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把酒问月,是受了李白的影响,但苏东坡这首词完全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脱化出来,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意境。这首词仿佛是诗人和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诗中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感动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此词的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中国人对远方亲友的最常用的祝福语。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象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综观整首词,说它很是昂扬积极,并不见得;可是它却告诉我们,词这个东西,绝不是只能在酒边花间做一名奴隶的。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划时代的进展。

谢邀:

开篇明义,被誉为“一代文学”的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因为宋代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词人,他们谱写出的一首首优秀的词作。可以说,宋词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明珠,宋词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和唐诗双峰并峙的两座高峰。

其实词并不是宋代就产生的,只是在宋代才繁荣起来的,词在南朝末年至隋朝初年这一段时间就已经产生了,当时是配合音乐演唱的。从本质上说,词本身是一种具有娱宾遣性功用的音乐文学。

不管是文学性还是音乐性,宋词都呈现出了时代美,这种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宋词的音乐美

除过以上说的这些之外,宋词的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今存的唐五代词不足两千首,而今存的宋词将近两万一千首,从唐圭璋编撰的《全宋词》来看,收录的宋代词人就有一千四百三十余人。从这一点上来说,作为音乐文学的词,在宋代达到巅峰状态。

宋词也具有这样的音乐文学性质,宋词的音乐性更加具有独特性,而且宋词更讲究文字的协律,所以宋词的音韵更谐美,音乐感更完善。

据当代学者统计,宋词中有一千多种词调,也就是说,每一种词调都代表着不同的音乐形式。如《水调歌头》高亢悠扬,常用作凯旋的军乐;《水龙吟》是清彻嘹亮的笛曲;《念奴娇》是响遏行云的高调;《贺新郎》音韵洪畅,歌时浩唱;《沁园春》是清美的旋律;《雨霖铃》又极尽哀怨,《暗香》、《疏影》乐节谐婉。

有了这么多的词调,所以宋代的填词人就可以依乐段分片、依词腔押韵、依曲拍为句,依乐声的高低升降选择确定字音的平仄四声,因而词的节奏、 韵律更加灵活多变。所以,词人在填词时,选择不同的曲调,也就能给人以不同的音乐美感。

宋代词人不仅善于择声情,也很注重歌词的文字声律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和谐协调,以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词在宋代不光流行于民间和士大夫阶层,甚至宋朝的皇帝也是词的爱好者,比如宋徽宗,他还专门设置了一最高规格的国家音乐机构大晟府,任命精通音律的音乐家制定大乐令,还有专门从事协律、按协声律、制撰文字、运谱音乐家。

北宋著名的大词人周邦彦就担任过大晟府这个最高音乐机构的领导,周邦彦《忆旧游》中的“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坠叶惊离思,听寒螿夜泣,乱雨潇潇”就将宋词的音乐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词中像这样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可以说不胜枚举,再比如“凡有进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著名词人柳永,他的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也是很多。

二、宋词的画面美

宋词除过独具特色的音乐美之外,还有词的境界带来的画面唯美感。词是感性的文学作品,总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的画面。当你入了情境,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的画面,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深意。

宋词的画面唯美感,不光表现在形体上,还表现在色彩上,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其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画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词中人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词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词境和唯美的画意。

三、宋词的婉约美

宋词的整体基调是比较感伤柔婉的,感伤是宋词的基调。在两万多首宋词中,给人最清晰、最突出的印象是: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多是各种各样的伤心人伤心事

宋词中的伤心洒泪的词作也比比皆是,但他们的伤感,各有不同,有的是相思离别,思想怀人的感伤,有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感伤,有怀才不遇、漂泊零落的感伤。

如秦观的《踏莎行》一词,这首词最佳之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蜚声词坛。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发了词人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读来凄婉动人。

四、宋词的豪放美

宋代词坛以南渡为界,又分为北宋词和南宋。南宋词人面对北宋的灭亡、南宋半壁江山的现实,词人们将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收复山河和报国无门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这种情感更多地流露在词中,因而让宋词呈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也让宋词多了一种豪放的风格,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

词中的“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在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也只有在宋词中才能看到这样绝美的词作。

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弃疾词作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

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五、宋词的爱情美

爱情诗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宋词也不例外,而且宋词中描写爱情的词作在全宋词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宋词中有描写与情人相会的,有描写新婚生活的甜蜜的,也有描写异地相恋的,有描写长相思的,也有悼念妻子的。

贺铸的《青玉案》,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因为词意的唯美,历来被人们赞誉有加。

苏轼的《江城子》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读来深婉感人。

六、宋词柔的意境美

就宋词的整体而言,其风格是偏于“柔”的,柔婉是宋词的主体风格。在词史上早就有宋词以婉约为“正宗”、“本色”的说法。宋词的情调是以柔婉为主的。

宋词中直接加以具体刻画的人物重于女性,她们的形象轻柔妩媚,柔婉细腻,是无可争议的柔婉。

宋词描绘的自然景物,大多是与水相关的。江水、湖水、溪水、池水,春雨秋雨,水中的荷花,汀上的禽鸟,岸边的杨柳等等。

宋词中的水景多是平和幽静、富于柔婉之美的。此外,由花草,娇杨垂柳,微风细雨,轻烟薄雾,斜阳淡月等意象构成的唯美意境,在宋词里也是俯拾皆是。

如北宋词人张先的《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一词,张先在去玉仙观的途中,与美女谢媚卿偶遇,在张先的眼中和笔下,谢媚卿是明艳绝伦、秀丽出于天然的美女。

但词人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来写二人相遇如何的交谈或品乐,却通过相顾无言的描写将彼此的倾倒爱悦和相见恨晚的惆怅情绪表露得淋漓尽致。

再如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词中的“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

“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全词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失平淡本色,和有艺术特色。

总结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代表,是“一代文学”。宋词是中国文学长河中一朵惊艳的浪花,宋词中豪放、悲壮、温婉、缠绵的艺术表现,都展示了汉语凝练的语言艺术。

而宋词的音乐美、画面美、婉约美、豪放美、爱情美和意境美则有机成了宋词至善至美的音乐与文学相得益彰的美。宋词与中国文学史上每一个时期的“一代文学”一样,都是汉语语言美的代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167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