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的常见形式有哪三种

剪纸的常见形式有哪三种,第1张

一、单色剪纸

单色剪纸是剪纸中最基本的形式,由红色、绿色、褐色、黑色、金色等各种颜色剪成,主要用于窗花装饰和刺绣的底样。主要有阴刻、阳刻、阴阳结合三种表现手法。

用于刺绣底样的剪纸,常用剪刺结合的手法。刺是以针尖在花纹的细部刺出小型圆点,在一些部位留出“暗刀”,可以作为刺绣时套针换线的依据。折叠剪纸、剪影、撕纸等都是单色剪纸的表现形式。

二、彩色剪纸

随着剪纸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发展,彩色剪纸的形式和技法在逐渐增多,有点染、套色、分色、填色、木印、喷绘、勾绘和彩编等。

诸种形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到之处:点染剪纸滋润、装饰性强;套色剪纸脆利、色块鲜亮;分色剪纸分色截然、色感丰富;填色剪纸则单纯、洁净、鲜明,均给人不同的感受。

三、立体剪纸

立体剪纸既可是单色,也可是彩色的。它采用了绘画、剪刻、折叠、黏合等综合手法产生的一种近于雕塑、浮雕的新型剪纸,它吸取了现代美术的技巧,充分体现了写实与美术浪漫的特点,使剪纸由平面感变为立体化,可用于观赏造型及儿童的手工制作等。

扩展资料:

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中国剪纸

刻纸

图案蒙

红色纸

用刀刻

掏剪(

称抠剪)

用剪刀尖刺穿纸张

内向外挖剪

要注意

剪尖放

轻轻摇

使

钻透纸张

剪尖置于孔

左手轻托纸背

右手执剪逆

向转剪

边剪边旋转前移

掏剪细

部位

用剪尖完

折叠剪剪刀

纸张

折叠处

即产

两两相

图案

折叠剪

用于剪制

称、重复

图案

用于局部

称图案

纸张折叠

厚度

折叠剪

用剪口根部(靠近剪轴部位)运剪

破剪剪刀

外部剪破边缘线

进入预定

剪镂部位

破剪

破剪称

暗口

暗口

安排

巧妙

便剪镂

易看

破口痕迹

致于破坏作品

整体效

打毛剪制纤细、匀称

锯齿纹

表现

毛发

民间俗称

打毛

打毛需用剪轴灵

剪刀

左手托纸

右手运剪;运剪

剪尖始终朝前

右边剪边匀速平移

连串细

毫发

丝毛

垂直执刀

按切

刀尖

拉锯式前移

切割

点状刀口

切刀跨度

线条断断续续

切刀适合

层剪纸

刻制

刻制剪纸

精细部

尤其

精细部

起落处

交叉处

用切刀

防止

用力

断线

钻孔刀尖沿圆孔线顺

按切并前移

左手执纸配合旋转移

用打孔器

划刀斜执刀

执笔写字

运刀

手腕用力要均匀

流畅

切口

适合用于质

挺括

纸张

划刀刻制纸张

层数要少

三张

容易划透

所用

垫板

硬度

太软

容易带纸断线

针刺

用锥

或缝衣针

组或

连串

针孔

始用于传统花

剪纸

刺绣

提示

逐渐发展

剪纸

装饰手

破刀破刀与切刀

区别

于切刀切且镂

破刀

同破剪

暗刀

传统剪纸

剪纸

使用破刀作

刺绣针

提示

敲凿

借用皮影制作或民间凿

喜钱

用特制

同功能

类型

凿刀

纸张

敲凿

镂空花纹

适用于

层剪纸

批量加工

至于握刀

握笔式

食指握

金坛刻纸植根于当地民间艺术,由剪纸派生而来。金坛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是老百姓表现自己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的工具、材料简单普通,只要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可以通过灵巧的双手剪出精彩纷呈的作品来,如灯花、鞋花、喜花、窗花、门笺,如鸡兔禽鸟、梅兰竹菊等动植物,如胖娃、寿星、八仙、钟馗等人物,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剪作精细,情趣盎然,最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金坛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明清以来传承不息。由于剪纸主要是适应民情民俗的需要而产生,其纸质作品难以保存,所以如今已罕有20世纪初叶以前剪纸作品的传世。近数十年来,金坛民间剪纸经历了一个发展繁荣的历史新时期,大量各类各式、活泼明快的剪纸作品,犹如民间艺术的繁花竞放,给人们以生活的审美享受和艺术的创作启迪。金坛的剪纸艺术家们在思考、在总结,要在传统的民间剪纸上推出新招式。

刻纸成果的展示

金坛刻纸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1978年11月,金坛刻纸104件作品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首次展出,博得了美术界的赞誉。次年,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选送金坛刻纸作品23件至挪威、芬兰参加展览,第一次在海外获得好评。

1980年6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金坛刻纸艺术展览”,展出作品130件(220多幅),展期18天,以丰富的题材内容、多样的刻纸技巧、宏大的构图气势、浓郁的江南生活气息赢得了首都观众,在美术界引起热烈反响。著名工艺美术家陈叔亮先生观展后,题词道:“出自勤劳双手,来于刻纸故乡;雨后野花怒放,风前泥土飘香。”这是对金坛刻纸的赞美,也是对金坛刻纸的希望。

1981年,日本东京举办“中国现代优秀刻纸展览”,金坛刻纸作品20余件入选参展,再次获得好评。1997年4月,金坛刻纸分别选送60余件和40余件作品参加美国洛杉矶“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及休斯顿“美国第二十六届国际艺术节”展览,民间工艺美术家殷卓宁受我国文化部委派,赴休斯顿进行剪刻纸艺术表演,赢得一片赞誉声。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金坛刻纸又先后在无锡、广州、杭州、南京、常州、上海、西安和北京等地展览。其中,刻纸年画《大红灯笼》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和第六届全国年画展,《华夏儿女喜迎奥运》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2001年7月,金坛刻纸又在荷兰鹿特丹市展出。中央电视台及国内外许多报纸、刊物热情介绍金坛刻纸,高度赞扬那充满艺术魅力的刻纸作品“千姿百态人堪颂,皆是金坛神手来”。

多年来,金坛刻纸作品频频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仅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就有二十余幅,为金坛刻纸,同时也为中国民间艺术赢得崇高的声誉。

金坛民间刻纸已积累了600多个品种,其作品数以万计,在国内外展览、比赛中入选、获奖和在各种报刊上公开发表以及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的刻纸作品逾千件。金坛刻纸艺人多次应邀赴国外和港澳台进行现场表演,并被当新闻媒体宣传介绍,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金坛刻纸在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体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智慧,增进海内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也发挥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海内外媒体纷纷关注金坛刻纸,盛赞“千姿百态人堪颂,皆是金坛神手来”。1993年12月,金坛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刻纸之乡”。2007年3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金坛刻纸被列为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2月,又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遗项目公示名单。

金坛的刻纸手工活,是金坛的一绝。当其他各地刻纸艺术从流行走向沉寂之时,金坛刻纸却在民间焕发崭新的光彩,成为一种特殊文化艺术形式,尤其是去年中法文化年,在海外展览引起轰动。据说,金坛的刻纸源于无心插柳。

金坛刻纸研究所的所长张勤说,从剪纸到刻纸,全国各地都有人在做。但之所以金坛刻纸形成影响并成为特色,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时,当地文化馆美术创作组要送画参加展览,因为大家感觉单纯绘画技不如人,且作品难以出彩,便斟酌改变方针,把一名高中生在玻璃上刻出的绘画送展。结果,标新立异带来意外惊喜,冷门的亮点博得满堂彩。取得丰硕成果,回归金坛本地,刻纸就如旋风一样震惊当地绘画界,在全城形成一种氛围并席卷开来。

其实,早在隋唐时期,双喜、门花、堂花、灯花、鞋花、花鸟虫鱼、人物戏文等刻纸作品便散见于民间,世代沿袭。最初,老百姓逢年过节必自己构思图案,再通过剪贴的方式,将这些纸头张贴在自家门头。另外,女性绣花或者编织时,也会先将纸张上的花纹刀刻出来镂空。所以说,金坛刻纸植根于当地民间艺术,由剪纸派生而来。它的工具、材料简单普通,只要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可以通过灵巧的双手剪出精彩纷呈的作品来,最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据说,金坛刻纸可分为两大流派。以朱晓坤为代表的传统刻纸,风格古朴典雅,花样奇巧繁多,代表作品《群仙祝寿》人物众多,为世所罕见。而另外一方,则是以周蕴华、杨兆群等为代表的现代刻纸,他们用剪、刻、撕的方法和套色、点、填、染的手法,并借鉴西北的剪纸风格特点,融入绘画、装饰技艺,风格清新隽永,代表作《万马奔腾》、《东方歌舞》等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与用剪刀剪出来的剪纸不同,刻纸艺术始终摒弃平淡无奇,它要求丰富的想象力和宏伟的创作激情。

原来,传统的剪纸纯用剪刀,没办法剪出大篇幅的作品,工艺也难以精细。刻纸用的是刻刀,不仅可以刻出掌上小品,更要求刻出鸿篇巨制。比如说,在刻纸研究所有一幅珍藏的《梁山好汉》刻纸,它4.6米长,需要3个人托着才能展开。宽近1米,整幅作品打开后,能将半个房间的空间占满。这幅《梁山好汉》是朱晓坤81岁高龄时的醉心创作,但在人物系列构思阶段时,朱老先生去世。为了完成他的遗愿,刻纸研究所集体进行修改补进,然后4名刻工耗费了7年时间才最终将其完成。上面的108位好汉,各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线条没有一丝断裂。

别以为刻纸简单,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因为用的都是薄纸甚至宣纸,所以雕刻起来,最担心的就是刀刻造成的线条断掉。起初,刻工是在玻璃或蜡制的底板上,运用划刻粘贴、阴阳对比及镂空等各种手法,但整幅画面有时无法做到千刀不断,仔细观察就能看出线条不流畅的破绽。后来,民间艺人们专门制作了刻板,这种刻板是用烧香残灰和羊油熬制而成,刻纸时不会像玻璃那样坚硬死板,同时夏天也不会熔化。

让金坛刻纸走向世界

上月,相隔16年后,金坛因刻纸在国内外的影响,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闻悉喜讯,作为这项“非遗传人”的殷卓宁、孙荣才欣慰地笑了。

15年前,朱晓坤、殷卓宁、孙荣才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在这之前,他们三人分别被看作是金坛刻纸老、中、青三代的代表人物。如今,朱晓坤已乘鹤远行,殷卓宁也退休多年,只有孙荣才每天仍坚持到刻纸研究所转转看看。

相约环坐在金坛刻纸研究所古民居庭院,泡一杯清茶,热腾的香气顿时溢升开来。相差12岁,先后担任金坛刻纸研究所副所长的殷卓宁、孙荣才,一起回忆起金坛刻纸的发展简史:清末至解放前,金坛刻纸进入兴盛期,那时各个乡村几乎都有人接触刻纸,因而刻纸一开始就真正体现出民间艺术的特色,以剪花样等形式出现在寻常百姓家,如精细的刺绣,则以刻纸样式作母本,覆垫在下面便可尽情穿针引线……1976年,是金坛刻纸形成气候的一个标志性年代,其后以“江南一枝花”而享誉全国,原先的雕虫小技终于登上大雅之堂。

早在7岁时,殷卓宁就随专营灯笼、彩灯、龙灯的父亲学会了剪刻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追求艺术创新。他采用的在吹塑纸上以镂空刻法创作的多幅作品就曾引起江丰等书画界知名人士的浓厚兴趣,也在刻纸界产生极大影响。

为使古老艺术之花更鲜更艳,殷卓宁大胆探索,继镂空刻法后,他又一改原先在玻璃上的硬刻为软刻,1978年他创作的《壮丽的图景》成为第一幅在全国农民画展上展出的软刻作品。他还用剪、刻、撕等方法和套色、点、填、染手法开拓了绘彩刻法,不仅降低了制作难度,还使作品本身更精细,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

有创新,总会有收获。殷卓宁认为刻纸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它吸收了版画、国画、装饰画等姊妹艺术的特点,又体现出自身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讲究线条的曲、直、锐,金坛刻纸与北方刻纸相比,显得更为丰富和清秀,他的《鸿运》、《水仙》、《山姑赶集》、《友谊长存》等多幅作品在全国获奖并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1997年4月,金坛刻纸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应邀随文化部远赴大洋彼岸美国洛杉矶展出,殷卓宁随团在休斯顿“美国第二十六届国际艺术节”上即兴刻纸创作表演,赢得一片赞誉声。

受剪得一手好鞋样、窗花的祖母、母亲的影响,孙荣才也是从小便喜爱上了民间剪刻纸艺术。青年时代在陕西参军,西北剪纸又给了他粗线条式的艺术熏陶。1977年退伍后,在当时的后阳乡文化站担任站长的11年,也是他一门心思从事刻纸创作的“黄金期”,他虚心向老一代剪刻纸艺术家学习,也时时汲取国内其他地区剪刻纸艺术的有益营养,博采众家之长,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他的作品构图简练、线条畅达、造型夸张,流溢出浓郁的金坛地域生活气息。 孙荣才专攻农村生活题材,有专家评论,通过孙荣才的《谷场》、《采菱图》、《捕鱼图》、《甘蔗丰收》等作品的生动画面,可体味出改革开放初期江南农村生产力解放所带来的经济繁荣的景象,而《牧歌》、《秧歌》、《四合院》等作品,则让人感受到农村经济繁荣时期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带着泥土芬芳,孙荣才创作出的数百幅刻纸作品,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给人以震撼和美的享受,不仅频频在国内获奖,还被文化部选送至日本、法国、美国、挪威、芬兰等国交流,在荷兰举办个人作品展。他本人于2006年被授予“江苏省民间艺术之星”称号。

令殷卓宁、孙荣才自豪的是,去年奥运前夕,在杨兆群的动议下,他俩分别主创了同为宽2008米、长29米的刻纸姐妹长卷《从雅典到北京》、《中华魂·奥运梦》,赢来一片赞叹,可谓宝刀不老。

如今,殷卓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育新人上。退休后,做过小学教员的他,应邀在常州朝阳幼儿园开设剪刻纸培训基地,在吕墅中学传授刻纸技艺。

编制在文化馆、人借用在刻纸研究所的孙荣才,是常州市“名师带高徒”成员之一,他带教的白塔小学青年教师曹玉皎,仅去年就指导学生在全国各类刻纸艺术比赛中获9个金奖和18个银奖。

在殷卓宁、孙荣才的精心辅导下,金坛区域内的省华罗庚中学、市一中及各乡镇中小学,几乎都开设刻纸兴趣小组和作品陈列室,一大批“小荷”正露“尖尖角”。

金坛刻纸进了国家博物馆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十天,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飞洋鱼刻纸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知名刻纸艺术家杨兆群先生,收到了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从瑞士洛桑发来的特快专递。专函中,这位世界奥运著名***用“刻纸作品集《从雅典到北京》,完美地诠释了您和金坛其他艺术家们在奥运到来之际所从事的工作”等热情洋溢之词,表达了对金坛人以及对金坛刻纸作品的溢美之情。目前,国家博物馆已经决定收藏萨马兰奇这份赞誉金坛人以及金坛刻纸作品的专函。

萨马兰奇专函赞誉

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分会主席、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竟教授这样解读萨马兰奇专函的价值:萨马兰奇主席的这两句话,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刻纸作品的本身,这说明,金坛刻纸作品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宣传中国民族文化、沟通中外人民友谊、进行世界交流方面,已经赋予了新的内涵。金坛人民几千年来,为中国刻纸作出的努力与贡献,终于有了佐证和回报。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在奥运赛场之外诞生的第一块“艺术金牌”。艺术无价,奥运艺术金牌更无价。这不仅仅是金坛的骄傲,还是江苏的骄傲,中国的骄傲!

成为国家“非遗”

金坛是我国刻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刻纸作品向来以构图新颖繁茂、线条刚柔相济、刻制精益求精、蕴涵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等艺术风格而名扬海内外,被誉为“江南一枝花”,多次赴国外展览,远销五大洲,近百件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千姿百态人堪颂,皆是金坛神手来”。金坛市在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刻纸之乡”。金坛刻纸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

萨马兰奇所提的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是由江苏飞洋鱼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坛民间艺术家杨兆群2004年10月创意,并组织尹卓宁、佘云祥、谈卫平、刘明等五位民间艺术爱好者共同创作,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年逾花甲的尹卓宁,传承祖辈技艺,具有深厚的传统剪刻纸功力,他以剪、刻、撕的方法和套色、点、填、染的手法开拓了绘彩刻纸,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在长卷担任主刻。为创作这幅作品,杨兆群先生多次赴希腊雅典、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地考察、拍照,收集资料,与同行作者反复修改易稿,在2007年12月完成,历时四年。其作品长度为29米,宽2008米,将承办历届奥运的18个国家、22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历届奥运会的金牌、八位奥委会主席头像、吉祥物、以及29届奥运会所有运动项目等内容用艺术表现形式构成,并用2008只和平鸽穿插表现,逼真地展现了从1896年现代奥运会的创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止各举办城市的独特风光、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格、地域风情、历史文化概况。真实再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辉煌历程和奥林匹克的丰富内涵,以及奥运文化的博大精深、四海传承等。“奥运史诗、世界和谐”的主题突出、意义深远。已经被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藏品”收藏。

剪纸力作意义非凡

7月29日,专门到金坛向杨兆群等颁发收藏证书的国家博物馆文物征集专家尹毅玲、丁纯怡,这样评价《从雅典到北京》:主题鲜明、彰显历史、反映时代、气势恢弘、构思巧妙、元素齐全、刻艺精湛、阴阳结合、涵义深远、令人震撼,作品具有中华文化的特点,以东方文化的视角来解析和看待奥林匹克运动,努力探求奥林匹克与中国特色文化思想的契合点,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的普遍价值观,是所有以奥运为体裁的刻纸中最好的、独一无二的精品杰作,具有非凡的艺术张力和独特魅力,是世界剪纸力作。

剪纸的制作过程如下:

1、临摹,初学剪纸可先从临摹开始。选一幅你喜欢的剪纸,细心观察,用铅笔临摹下来,或者复印下来进行剪刻,这是初学剪纸效果最好、最便捷的方法。

2、起稿,首先要确立主题,再根据剪纸的特点,从构图、造型、黑白关系、和装饰纹样等全面考虑,构思好再落笔,修改定稿后,再勾勒线条。这样才能看出疏密关系、黑白关系、线条粗细、人物景物比例关系的基本效果。

3、剪、刻,如用刀子刻,须将画面和纸用订书机订好,将四角固定在蜡盘上,为了保证形象的准确,人物先刻五官部分,花鸟先刻细部或紧要处,再由中心慢慢向四周刻,刀的顺序如同写字一样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由局部到整体。

4、揭离,剪刻完毕后需要把剪纸一张张揭开,电光纸、绒面纸,因纸面光滑,比较容易揭开,单宣纸和粉连纸,因纸质轻薄,又经闷潮和上色,容易互相粘连,较难揭开,所以在揭离之前,必须先将刻好的纸板轻轻揉动,使纸张互相脱离。

5、成品修改,在剪刻时有时会走刀剪坏,特别是刻纸。如果属大面积刻坏,就不易修好,如小面积刻坏,可把局部刻去,补上一块重新刻。彩色剪纸染错了是不能覆盖的,所以也只好将染坏部位刻去,重新补上一块再染。修改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后再下刀。

6、复制——薰样——晒样复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剪纸样放在白纸上,一起平放在水中,待水浸透纸面,而又不含水珠时,将刻纸和白纸同时拉出水面,贴在木版上,然后将纸朝下放在油灯上蒸,但不要离灯头太近以免烧焦。

剪纸的好处:

1、剪纸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剪纸的进行需要手工者的细腻和认真,所以,这对于幼儿观察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2、剪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在剪纸的过程中,需要眼力、手、心三者之间的结合,只有三者保持一致,才能够剪出好的作品。

3、剪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耐性,因为剪纸的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手工者有着足够的耐心、细心。

4、剪纸可以提升孩子的智慧,孩子在剪的过程中,双手就牵引了大脑的运作,从而使得脑部得以开发。

5、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金坛刻纸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刻纸是流传于金坛地区的一种颇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术品种,生成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明清时期,当地百姓为驱鬼祛邪、祈福迎祥,即有在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贴挂门笺、喜笺、花笺及喜娃、寿星、钟馗等图案和花鸟虫鱼窗花之习俗。清末,一批老艺人且将灯笼、龙灯等手工制作技艺与刀剪各式镂刻图案技法结合起来,并逐渐在金坛乡村流行,代代相传。

金坛刻纸的工艺主要由手工绘画和镂空刻制组成。无论幅面大小,手工绘画和镂空刻制都按照剪纸艺术的规律和要求去做,这样,即使金坛刻纸具有清晰完整的构图和造型,又保持其整体线条间的互相连接。因为刀刻时稍有不慎就会使整幅(叠)作品前功尽弃。如借用微雕技艺刻制的作品《争艳》中的孔雀尾翎刀刻1万2千多根线条,如此纤细线条,刀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又如《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物披风细刻2万多刀,艺术效果极为逼真,生动展现了人物披风的丝绸质感美和飘拂的动态美。

较之于外域的传统剪纸,金坛刻纸具有作品幅式灵活、刻制手法多样、表现细腻丰富和构图精细繁茂等艺术特点。在形式上,金坛刻纸既采用民间剪纸的斗方、团花、中堂、四条屏等,同时又吸纳现代审美形式,在具体手法上,一般传统剪纸大都采用单色,而金坛刻纸常采用填彩、点彩、衬彩等综合手法,表现细腻、丰富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金坛刻纸艺人善于学习和借鉴众家艺术手法之长,并将其自然地运用到创作之中,如作品《村童》中的大树刻制很有江南剪纸细腻的特点,而刻画儿童则汲取了北方民间剪纸粗犷的长处,此作品融粗犷于细腻之中,对比强烈,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四合院》和《捕鱼图》则采用大俯视的方法,构图明快,为传统剪刻纸所少见;《采菱图》和《渔乡风情》组画运用版画方式刻制,刀法简练有力,黑白分明,-出现代审美取向和品味。

剪刻纸的基础材料是纸张,传统剪法纸张大都是单一的,而金坛刻纸常参用漆纸、宣纸、碳化纸、植绒纸等,特别是吹塑纸的运用,刻出的效果颇好。如《假日荷塘》用漆纸刻制,优点是挺拔、牢固,适合填彩;《窗台四君子》采用宣纸、土纸和衬纸制作,作品具有人文气息;《水仙》、《牵牛》、《月季》、《荷花》等用的是吹塑纸,镂空填彩,具有光泽和立体感,装饰性很强。纸材运用的创新,使刻纸技法也随之出新。如用叠层法刻成的《归》,用镂空法刻成的《水仙》,用填彩、点彩法刻制成的《江南抗日之春》,都是纸材创新的结果。

经历代传承和发展,金坛刻纸已积累了600多个品种,其作品数以万计。在国内外展览、比赛中入选、获奖和在多种报刊上公开发表以及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的刻纸作品逾千件。金坛刻纸艺人多次应邀赴国外和港澳台进行现场表演,并被当地新闻媒体宣传介绍,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93年12月,金坛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刻纸之乡”。-化部批准,2008年9月,“第五届(中国·金坛)国际剪纸艺术展”在金坛举办,艺术展征集和展出海内外的剪刻作品1500多件,来自美国、德国、荷兰、瑞士、韩国、日本、墨西哥等国及港澳台地区的300多名剪刻纸艺术家和专家学者以及数十家新闻媒体汇聚“江东福地”研讨、交流,使金坛刻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海内外媒体纷纷关注金坛刻纸,盛赞“千姿百态人堪颂,皆是金坛神手来”。无疑,金坛刻纸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增进海内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出了特殊的价值和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200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