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德国,大家对其影响都是严谨和刻板居多,那么德国的爱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看过很多,其中最喜欢的是一部非常不一样的、讲述一段特殊爱情的**《自由坠落》。自由坠落,讲述的是一个已经有女朋友的男孩马克,即将成为一名警察,他们的孩子也即将出生,生活充满奔头,十分幸福与美满,但就在这时,马克曾经认识的凯又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他和凯在警校学习期间,产生了情愫,关系十分暧昧。而这次凯再一次的出现,使他非常混乱,他发现自己是真的爱上了凯——和另一个男人。而随后,马克的女友也知道了这件事,感到十分生气的她对一切都十分不解,更十分无奈,原本幸福的马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
这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一段禁忌之恋给每一方带来的痛苦,但人对爱的追求又使一切显得是那么的无奈,最终,主人公马克选择了“自由坠落”。自由,指的是对爱的追求,指的是对无拘无束,不看旁人眼光的坚定,坠落,指的是在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之后,不顾旁人眼光的选择本心。这部**带领我们关注了一个不可被忽视但常常又被以往的群体,他们也有对美好的向往,也有对爱的渴望,而得到这些对他们来说又显得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这也告诉我们,给身边的人多一些爱,多一些关怀,多一份包容,对他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参见以下原因:
一 、地理环境
美国耶鲁大学地理学者亨廷顿(E Hungtinton)在《民族的性格》(The Character of Race)中,提出了自然条件决定论,认为文化/民族性格/文明是由地理条件决定的。
德国日耳曼人,发源于德国中部地区。因为纬度较高,光热不足,土地大多为贫瘠的冰碛平原,他们经常要抵抗饥饿与寒冷,于是形成了严肃、保守、自省、谨慎的性格特点。
二、普鲁士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在腓特烈威廉一世时期,普鲁士发展成高度集权的专制国家,军营式的纪律与等级制度支配整个社会生活。所谓的“普鲁士精神”在这时形成。
从弗里德里希二世开始,艺术、文学的浪漫、哲学的一丝不苟就注定成为了普鲁士精神发展的内核。
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将普鲁士精神中注入了浓重的铁血色彩,将尚武的军人传统推向了极致。
元帅保罗冯兴登堡统治下魏玛共和国是一个相对温和政府,显示暴风骤雨前的平和。
而来自奥地利林茨的的艺术家希特勒——一个一战中的老兵则将普鲁士精神发挥到了极端的地步,除了带来战争与死亡之外,他还为普鲁士精神注入某种近似于悲剧的纯粹。
三、普鲁士精神哺育下的德意志军事
起源于瑞士霍亨山上的左伦城堡的霍亨索伦家族一手缔造了普鲁士,17世纪是普鲁士真正崛起的时候,德意志的几千个城邦中的成员普鲁士先以东普鲁士为基础发展起来。
日耳曼人曾是十字军东征耶路撒冷的骑士团的主要兵源的提供者,他们保留了骑士团“守贞、忘命、安贫”的传统,身穿黑白两种源色彩服装的骑士们,曾经显示出的野蛮与凶悍被普鲁士军人保留了下来。
从“士兵王”弗里德里希一世投入的巨大的军费与学校教育费用,到弗里德里希二世近半个世纪的精心训练,普鲁士军人成几乎为了这个国家唯一的臣民。弗里德里二世率领他的军队几乎是战无不胜,普鲁士成为了德意志兰中最强大的邦国。除完善指挥体制外,弗里德里希二世还将普鲁士的军事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真正确立了全民皆兵的国防动员体系。当时曾有人这样描述普鲁士:“对其他国家来说,是国家拥有一个军队;对普鲁士而言,则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19世纪俾斯麦就是靠着这支曾经的战无不胜的军队通过铁血战争打败了丹麦、奥地利、法国,统一了德国,从此普鲁士军官传统延展到整个德意志。20世纪,德意志拥有着几百年尚武传统的军人们在德皇威廉二世、希特勒率领下发动了了两次世界大战,十分残酷的斗争中有争霸、高傲、复仇、服从多种普鲁士精神成份在里面。
1945年一位美国记者采访德军元帅龙德施泰特 ,问他为何不推翻希特勒的暴政,这位元帅愤愤的回答:我是一个士兵,不是一个叛徒。龙德施泰特元帅出生于一个拥有着850年军人传统的家族,身上深深烙印着普鲁士军人“忠诚、服从、秩序”的传统。此外,还有狡黠的“沙漠之狐”埃尔温隆美尔 和凶悍的“坦克之父”古德里安 ,在这些人身上都浓厚地体现着普鲁士精神所赋予的军人气质。
四、普鲁士精神哺育下的德意志哲学、音乐、科学
不仅是在军事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吹笛大王——弗里德里希二世还一手推动了普鲁士哲学与音乐的发展,他四十几年的开明专制统治是普鲁士精神的重要发展时期。晚年的弗里德里二世深居在波茨坦无忧宫中接待着各式的信徒的朝拜,他以一个艺术家与先知的身份让普鲁士人不仅推崇尚武而且学会了崇尚知识与艺术。
德国哲学在西方哲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哲学是西方哲学的精华,也是许多伟大哲学家的基本理论的真正思想源泉。康德开启了德国哲学的纯粹理性思索的大门,其后黑格尔、谢林、叔本华、尼采、马克思、费尔巴哈等人先后走入了德国哲学富丽堂皇的宫殿。德国哲学以其深邃、逻辑性、辩证法等方法推进着日耳曼人特别的思维模式,总是试图寻找一种绝对、彻底、纯粹的命题。
1871年德意志没有统一前,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瓦格纳、勃拉姆斯、布鲁克纳、匈牙利人李斯特等日耳曼的音乐家们都归属到了德意志松散联邦中。19世纪初古典音乐进入浪漫主义时期,这正是日耳曼人的音乐的黄金时期,他们的音乐中充斥着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气息,那是一种狂热的思索与探求,因为他们民族还是一盘散沙,相当落后。1871年统一后,德国音乐与奥地利音乐开始分道扬镳,前者被普鲁士尚武精神所吸纳,后者则变为追求靡靡的享乐音乐。古典音乐和普鲁士精神杂糅在一起,军人的尚武、哲学的深邃、战争的残酷,一切变得有章可循起来,普鲁士精神的理性的外表下埋藏着一个狂热而燥动内心世界。
19世纪和20世纪统一后德意志显现着超过寻常的发展能力,仅仅在洪堡大学就有29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伦琴、爱因斯坦……这些名字如雷贯耳。X射线发明者伦琴;量子粒学的创立者普朗克;27岁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海森伯是原子弹的总设计师;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手提着小提琴到处流浪,建立了相对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们在世界物理学、化学、工程学方面闯出了德国人的天下。而让我们感到一丝惊讶的是对哲学与音乐有着无比兴趣自然科学家们也可以在实验室做着严谨的实验,并且都做得相当出色。文学和音乐组成了一种近似于浪漫的表达方式,科学的发展来源于寻本求源的哲学的探索精神,普鲁士精神在这里表现为一种极强的务实性,精于细节的成功。
明朝著名文学家张岱曾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如果把国家比作人,德国无疑是一个特立独行、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她的个性深深植根于普鲁士精神之中。普鲁士精神将德意志文化吸收、溶合在自我的精神气质中,挥发着魔鬼与天使相结合的魅力,理性与狂热结合,荣誉与毁灭相伴,纯粹与现实杂糅。个性固然可贵,节制愈发重要。一旦限制被突破,灾难便近在咫尺。德国要加强自制,将自己的个性用好,才能造福人民,造福世界,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民族。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06934
刻板印象的例子有地域、种族、性格偏见等。
地域:北京人爱吹牛,上海人排外小气,浙江人全是老板,东北人是黑社会。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大家都是大同小异,不要抱有偏见。
种族: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英国人绅士等等。把少数人的标签贴在庞大群体的身上,得出粗糙的结论,有失偏颇。没有独特优秀的民族,只有优秀的人。
性格偏见:不爱说话就是故作高冷,不去聚会就是不搞好关系,不敬酒就是不尊重长辈。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人品才有,内向性格并不都是阴郁和孤僻的。
刻板印象的介绍
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
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刻板印象主要应用于社会生活、组织管理领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