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毛姆的短篇中学到的

我从毛姆的短篇中学到的,第1张

喜欢毛姆的短篇,生活总是在最后才揭晓答案,而他的小说也是,不读到最后一句,永远不会知道真相。

《雨》当信仰是反人性的,那么它终将成为扼死人类的工具。人不可能绝对的邪恶,亦不无法做到绝对的正义。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有些人喜欢你,而有些人喜欢你所能带给他的生活。爱情讲究门当户对,如果你喜欢自由自在的田野,那么橱窗间游走的高雅女神也许并不适合你,相反一个率真的乡村姑娘也许更能让你幸福。

《火奴鲁鲁》当你以为我在讲一个让人神魂颠倒的爱情故事的时候,其实我是想说,那些都已经死在了该死的过去里。你永远无法想象一个女人能为你付出什么,正如你无法想象她何时就会离开你。

《午餐》你填不饱一个虚伪的人的胃,但也许时间可以拆穿他。

《蚂蚁和蚱蜢》现实生活中,努力不见得会让人富足,但却一定会让人嫉妒那个可以不劳而获的人。

《家》人总是忍不住幻想那个并没有选择的选项。

《水塘》爱情必须建立在文明等级相同的基础之上,放弃文明迷失自我的爱情方式,只能让自己溺死在野蛮与污秽的沼泽里。那时你会发现你再回不去你的生养之地,而这里也不是能容纳你的地方。

《麦金托什》我们在解读他人时,往往很难摆脱主观的好恶,而现实却是,性情乖张未必是恶人,笑容可掬也未必良善。

《表象与现实》包养是物质与虚荣之间的交易,而爱情只是它的调味剂与牺牲品。

《昂蒂布的三个胖女人》我们彼此亲密,往往是因为共同的堕落。

《生活的真相》事实是,运气这档子事的作用,有时候远远大于经验和真理。

《舞男舞女》这世界从没有会害怕事太大的看热闹之人。

《幸福的夫妻》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彼此交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在此之前,他们未见得能瞧上彼此一眼。

《斑鸠之音》一个讨厌的人也会因为他的真实变得动人。

《狮皮》有些人终其一生地模仿,直到最后,他的本我被湮没,却全然不知。

《不可征服》仇恨本身比任何所恨之事,都更具有毁灭的力量。

《逃跑》伪绅士与心机婊哪个更可恶?

《上帝审判台》当你违背意愿,强迫自己屈从于社会良俗之下,却因此耿耿于怀,甚至迁怒于人,你自以为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理应得到尊重,而在上帝心中,其实你早已下了地狱。没做显而易见的坏事,也不能证明就是好人。

《全懂先生》不该挑明的事不插嘴,这才是全懂先生的智慧。

《幸福的人》真正幸福的人是敢于抛弃身外之物而追寻内心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命运从不会亏待。

《一个浪漫的年轻女子》一个无数人都不愿承认又必须承认的事实——人要活着,其次才是爱情。

《事关尊严》虚荣的自尊总是建立在牺牲别人的基础之上。

《诗人》现实并不总是和你以为的一样。

《母亲》母爱的悲哀之处就在于,当你已近疯狂,他却视你为疯子。

《格拉斯哥来的人》人永远逃不过的,是自己心里的鬼。

《赴宴之前》人们往往只想知道秘密,而不愿付出代价。在真相没有公之于众之前,他们永远不会相信你辛苦隐瞒独自承受是为了他们好。

《路易丝》有些人即使你看透了他,也揭不穿他。

《承诺》浪子回头也不见得就能有圆满的结局。

《珍珠项链》金钱的魅力有时候远大于我们的想象,拾荒者中了**,以后便再也无法弯下腰。

《怯懦》每个人都有怯懦的时候。

        经推荐看了毛姆的《面纱》,这本小说写了一个年轻貌美却无知虚荣的凯蒂为了不落在妹妹后面结婚,嫁给了一位自己不爱的医生瓦尔特费恩。婚后不甘寂寞又不满无趣的生活状态而和香港助理布政司唐生发生婚外情。随后不久俩人的婚外情被费恩发现,由于唐生无意离婚,凯蒂不得已随费恩去霍乱最严重的地方。凯蒂在那里通过与修道院修女接触与救助伤员,渐渐唤醒自我。而瓦尔特却死在了霍乱中。死之前他说了那句小说里让人难忘的,死的却是狗。在小说中,凯蒂始终没有爱上本性善良,医术高明,有独特见解的她的丈夫瓦尔特费恩。

       毛姆的小说很火,很多人看了《面纱》后都感动于瓦尔特费恩在发现妻子出轨后所说的那段话,“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每当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悦的,每当我从你眼睛里看到欢乐,我都狂喜不已。我尽力将我的爱维持在不让你厌烦的限度,否则我清楚那个后果我承受不了。我时刻关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厌烦显现出一点蜘丝马迹,我便改变方式。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爱是对的,但却爱错了人。

   “你真的那么看不起我吗?瓦尔特?”

   “不。”他犹豫了一下,声调忽然变得非常奇怪,“我看不起我自己。”

       有人在看过《面纱》后,最大的收获是女主角的自我觉醒,虽然在小说的结尾,在凯蒂对自己孩子未来的期待中看到了改变,但在瓦尔特死后,凯蒂仍又一次躺在了那个她开始鄙视了的唐生怀里。对她的评论不置可否。这本小说,我想的是维持婚姻稳定的是因素是什么。

       年少的时候,一件白衬衫,一袭白裙,就能拨动我们的心弦,很多人爱的惊天动地,爱的执着,爱的无悔,却也有很多人遍体鳞伤。在多年后回忆起来,那应该是爱情懵懂的模样。

       现在流行追求有趣的灵魂,漂亮的样子转瞬即逝,有趣的灵魂才能长存。而我觉得,无论是漂亮还是有趣,都不如相互匹配最好。

       最近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真爱的保鲜期是18~30个月。研究指出,爱情其实是由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巴胺、苯乙胺和催产素组成的,类似一种“化学鸡尾酒”,可它不是如老酒越陈越香,而是时间长了,人体便会对这种物质产生抗体,两年左右就失效。

        过了激情期,能让我们爱情保鲜的,便是彼此的欣赏与因为对方而自己变成了更好的你。不然节日时他浪漫的送给她玫瑰花,而她认为那简直是种浪费,不如逛逛菜市场来的更实惠。

       就像小说里很多人钟情的医生瓦尔特费恩在凯蒂眼里不过是个读死书,无趣,呆板的人,而实际毫无主见,胆小,自私的唐生在她眼里却是个魅力十足,一直难以忘怀的情人。

      相互匹配不一定两个人就要完全一致,他可以喜欢经济财经类,而她却偏爱文学小说类,两个人却可以互相交流,相互讲解,从而拓宽彼此的视野,让对方成为更美的那个人。

      愿你我都能遇到那个对的人,愿你我都能揭开生活的面纱,去开启幸福人生。

李笑来老师发起了“十分钟读完一本好书”活动,最初的灵感是: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就借此机会,系统回顾一下我读过的书吧。一方面是给大家介绍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一方面也是激励自己阅读与思考。

二十四岁那年的夏天,我第一次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之前也听说过这本书,却一直没有读。一方面是觉得书名比较奇怪,甚至有点卖弄;另一方面是觉得这是一本女人读的书。

那年夏天,我并不抱期望地读起这本书,却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仅是写给女人的,更是写给男人的。虽然,我不喜欢思特里克兰德的“冷漠”与“残忍”,却非常欣赏他对艺术的热情与坚持、追求梦想的勇气、不在意别人看法的自由、不在乎道德评判的智慧。

二十七岁的时候,我重读《月亮和六便士》,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心态。第一次读这本书,是我读博士第二年,已经有不错的成果,对未来充满期待与信心。重读这本书,是我读博士第四年,已经跟女友订婚,在纠结于很多事情。比如去公司还是去高校,是否留在北京,怎么买得起房子,如何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如何保证孩子以后能有好的教育等等。

在这样的压力与迷茫下读这本书,更加能够感受到思特里克兰德曾经为家庭做出的牺牲,以及后来追求梦想时的执拗。我也一样,有自己的梦想和热情,但是我知道不能靠那个维持生活。就像郝云唱得那样:

慌慌张张,匆匆忙忙,为何生活总是这样。

难道说,我的理想,就是这样度过一生的时光。

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也许生活应该这样。

难道说,六十岁后,再去寻找我想要的自由。

其实我也常跟自己说,人要学会知足而常乐。

可万事都一笑而过,还有什么意思呢?

最近,在写“十分钟读完一本好书”系列文章,想起《月亮和六便士》,心想也许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它缩写一下(我喜欢足够简练的小说,比如米兰·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结果还不错,希望大家会喜欢(也许,读完原著以后再读这个会更有意思)。

《月亮和六便士》

原作名: The Moon and Sixpence

作者:[英]毛姆

译者:傅惟慈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6-8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1965年12月16日),英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生于巴黎的英国大使馆,八岁时母亲去世,悲伤的毛姆遂把她的一幅相片保留在床边直到自己逝世;十岁时父亲劳伯特·奥蒙得·毛姆(大法官)亦去世,他继承了一笔每年300镑的遗产。

毛姆于坎特伯雷国王学校毕业后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后来因为染上肺疾而前往法国南方里维耶拉疗养,开始阅读法国作家的作品,1897年医科毕业后毛姆成为妇产科医生,并以自己的经验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Liza of Lambeth)。此后弃医从文,毛姆开始写作,一写就七十年。《人性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是毛姆的代表作,带有自传色彩。(摘自维基百科)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摘自豆瓣)

老实说,我刚刚认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时候,从来没注意到这个人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今天却很少有人不承认他的伟大了。我所谓的伟大不是走红运的政治家或是立战功的军人的伟大;这种人显赫一时,与其说是他们本身的特质倒不如说沾了他们地位的光,一旦事过境迁,他们的伟大也就黯然失色了。人们常常发现一位离了职的首相当年只不过是个大言不惭的演说家;一个解甲归田的将军无非是个平淡乏味的市井英雄。但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却是真正的伟大。你可能不喜欢他的艺术,但无论如何你不能不对它感到兴趣。他的作品使你不能平静,扣紧你的心弦。

思特里克兰德受人挪揄讥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他辩护或甚至对他赞誉也不再被看作是某些人的奇行怪癖了。他的瑕疵在世人的眼中已经成为他的优点的必不可少的派生物。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尽可以继续争论。崇拜者对他的赞颂同贬抑者对他的诋毁固然都可能出于偏颇和任性,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他具有天才。

在我看来,艺术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如果艺术家赋有独特的性格,尽管他有一千个缺点,我也可以原谅。一个艺术家——画家也好,诗人也好,音乐家也好,用他的崇高的或者美丽的作品把世界装点起来,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但这也同人类的性本能不无相似的地方,都有其粗野狂暴的一面。在把作品奉献给世人的同时,艺术家也把他个人的伟大才能呈现到你眼前。

探索一个艺术家的秘密颇有些阅读侦探小说的迷人劲儿。这个奥秘同大自然极相似,其妙处就在于无法找到答案。思特里克兰德的最不足道的作品也使你模糊看到他的奇特、复杂、受着折磨的性格;那些不喜欢他的绘画的人之所以不能对他漠不关心,肯定是因为这个原因。也正是这一点,使得那么多人对他的生活和性格充满了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惯爱结交文人名士的人中,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要算心地最单纯的了,这些人为了把猎物捕捉到手,从汉普斯台德的远离尘嚣的象牙塔一直搜寻到柴纳街的寒酸破旧的画室。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年轻的时候住在寂静的乡间,从穆迪图书馆借来的书籍不只使她阅读到不少浪漫故事,而且也给她的脑子里装上了伦敦这个大城市的罗曼史。她从心眼里喜欢看书(这在她们这类人中是少见的,这些人大多数对作家比对作家写的书、对画家比对画家画的画兴趣更大),她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幻想的小天地,生活于其中,感到日常生活所无从享受到的自由。

当她同作家结识以后,她有一种感觉,仿佛过去只能隔着脚灯了望的舞台,这回却亲身登上去了。她看着这些人粉墨登场,好象自己的生活也扩大了,因为她不仅设宴招待他们,而且居然闯进这些人的重门深锁的幽居里去。对于这些人游戏人生的信条她认为无可厚非,但是她自己却一分钟也不想按照他们的方式调整自己的生活。这些人道德伦理上的奇行怪癖,正如他们奇特的衣着、荒唐背理的言论一样,使她觉得非常有趣,但是对她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却丝毫也没有影响。

“有没有一位思特里克兰德先生啊?”我问。

“怎么没有啊。他在伦敦做事。我想是个证券经纪人吧。没有什么风趣。”

“他们俩感情好吗?”

“两个人互敬互爱。如果你在他们家吃晚饭,你会见到他的。但是她很少请人吃晚饭。他不太爱说话,对文学艺术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为什么讨人喜欢的女人总是嫁给蠢物啊?”

“因为有脑子的男人是不娶讨人喜欢的女人的。”

我想不出什么反驳的话来,于是我就把话头转开,打听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有没有孩子。

“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两个人都在上学。”

这个题目已经没有好说的了。我们又扯起别的事来。

“他们两个人长得都非常象你,”我说。

“可不是,他们都更随我,不随他们的父亲。”

“你为什么一直不让我同他见面?”

“你愿意见他吗?”

她笑了,她的笑容很甜,脸上微微泛起一层红晕;象她这样年纪的女人竟这么容易脸红,是很少有的。也许她最迷人之处就在于她的纯真。

“你知道,他一点儿也没有文学修养,”她说,“他是个十足的小市民。”

她用这个词一点儿也没有贬抑的意思,相反地,倒是怀着一股深情,好象由她自己说出他最大的缺点就可以保护他不受她朋友们的挖苦以的。

“他在证券交易所干事儿,是一个典型的经纪人。我猜想,他一定会叫你觉得很厌烦的。”

“你对他感到厌烦吗?”

“你知道,我刚好是他的妻子。我很喜欢他。”

她笑了一下,掩盖住自己的羞涩。我想她可能担心我会说一句什么打趣的话,换了柔斯·瓦特尔芙德,听见她这样坦白,肯定会挖苦讽刺几句的。她踌躇了一会儿,眼神变得更加温柔了。

“他不想假充自己有什么才华。就是在证券交易所里他赚的钱也不多。但是他心地非常善良。”

“我想我会非常喜欢他的。”

“等哪天没有外人的时候,我请你来吃晚饭。但是我把话说在前头,你可是自愿冒这个风险;如果这天晚上你过得非常无聊,可千万不要怨我。”

因为我知道这些人谁都和我无关,所以就从从容容地仔细打量起思特里克兰德来。他比我想象中的要高大一些;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会认为他比较纤弱,貌不出众。实际上他生得魁梧壮实,大手大脚,晚礼服穿在身上有些笨拙,给人的印象多少同一个装扮起来参加宴会的马车夫差不多。

他年纪约四十岁,相貌谈不上漂亮,但也不难看,因为他的五官都很端正,只不过都比一般人大了一号,所以显得有些粗笨。他的胡须刮得很干净,一张大脸光秃秃的让人看着很不舒服。他的头发颜色发红,剪得很短,眼睛比较小,是蓝色或者灰色的。他的相貌很平凡。我不再奇怪为什么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谈起他来总是有些不好意思了;对于一个想在文学艺术界取得一个位置的女人来说,他是很难给她增加光彩的。

很清楚,他一点儿也没有社交的本领,但这也不一定人人都要有的。他甚至没有什么奇行怪癖,使他免于平凡庸俗之嫌。他只不过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一个人可以钦佩他的为人,却不愿意同他待在一起。他是一个毫不引人注意的人。他可能是一个令人起敬的社会成员,一个诚实的经纪人,一个恪尽职责的丈夫和父亲,但是在他身上你没有任何必要浪费时间。

我也许感到有一点寂寞,回想我刚才瞥见的这种幸福家庭生活,心里不无艳羡之感。这一家人感情似乎非常融洽。他们说一些外人无从理解的小笑话,笑得要命。

如果纯粹从善于辞令这一角度衡量一个人的智慧,也许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算不得聪明,但是在他自己的那个环境里,他的智慧还是绰绰有余的,这不仅是事业成功的敲门砖,而且是生活幸福的保障。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是一个招人喜爱的女人,她很爱她的丈夫。我想象着这一对夫妻的生活,不受任何灾殃祸变的干扰,诚实、体面,两个孩子更是规矩可爱,肯定会继承和发扬这一家人的地位和传统。在不知不觉间,他们俩的年纪越来越老,儿女却逐渐长大成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结婚成家——一个已经出息成美丽的姑娘,将来还会生育活泼健康的孩子;另一个则是仪表堂堂的男子汉,显然会成为一名军人。最后这一对夫妻告老引退,受到子孙敬爱,过着富足、体面的晚年。他们幸福的一生并未虚度,直到年寿已经很高,才告别了人世。

当我想到后来发生的种种事情时,不禁自问:是不是当初我过于迟钝,没有看出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身上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啊?也许是这样的。从那个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了这么多年,在此期间我对人情世故知道了不少东西,但是即使当初我认识他们夫妇时就已经有了今天的阅历,我也不认为我对他们的判断就有所不同。只不过有一点会和当年不一样:在我了解到人是多么玄妙莫测之后,我今天决不会象那年初秋我刚刚回到伦敦时那样,在听到那个消息以后会那样大吃一惊了。

回到伦敦还不到二十四小时,我就在杰尔敏大街上遇见了柔斯·瓦特尔芙德。

“看你今天这么喜气洋洋的样子,”我说,“有什么开心的事啊?”

她笑了起来,眼睛流露出一道我早已熟悉的幸灾乐祸的闪光。这意味着她又听到她的某个朋友的一件丑闻,这位女作家的直觉已经处于极度警觉状态。

“你看见过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是不是?”

不仅她的面孔,就连她的全身都变得非常紧张。我点了点头。我怀疑这个倒霉鬼是不是在证券交易所蚀了老本儿,要不就是让公共汽车轧伤了。

“你说,是不是太可怕了?他把他老婆扔了,跑掉了。”

瓦特尔芙德**肯定觉得,在杰尔敏大街马路边上讲这个故事太辱没这样一个好题目,所以她只是象个艺术家似地把主题抛出来,宣称她并不知道细节。而我却不能埋没她的口才,认为根本无需介意的环境竟会妨碍她给我讲述故事。但是她还是执拗地不肯讲。

“我告诉你我什么也不知道,”她回答我激动的问题说,接着,很俏皮地耸了耸肩膀,又加了一句:“我相信伦敦哪家茶点店准有一位年轻姑娘把活儿辞了。”

她朝我笑了一下,道歉说同牙医生约定了时间,便神气十足地扬长而去。

“我不知道她以后怎么办。而且还有孩子。难道让他们靠空气过活?十六年啊!”

“什么十六年?”

“他们结婚十六年了,”他没好气儿地说。“我从来就不喜欢他。当然了,他是我的连襟,我尽量容忍着。你以为他是个绅士吗?她根本就不应该嫁给他。”

“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吗?”

“她只有一件事好做:同他离婚。这就是你刚进来的时候我对她说的。‘把离婚申请书递上去,亲爱的阿美,’我说,‘为了你自己,为了你的孩子,你都该这么做。’他最好还是别叫我遇见。我不把他打得灵魂出窍才怪。”

我禁不住想,麦克安德鲁上校做这件事并不很容易,因为思特里克兰德身强力壮,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但是我并没有说什么。如果一个人受到侮辱损害而又没有力量对罪人直接施行惩罚,这实在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

我正准备再作一次努力向他告辞,这时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又回到屋子里来了。她已经把眼泪揩干,在鼻子上扑了点儿粉。

“真是对不起,我的感情太脆弱了,”她说,“我很高兴你没有走。”

她坐了下来。我一点儿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我不太好意思谈论同自己毫不相干的事。那时候我还不懂女人的一种无法摆脱的恶习——热衷于同任何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讨论自己的私事。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似乎在努力克制着自己。

“人们是不是都在议论这件事啊?”她问。我非常吃惊,她竟认为我知道她家的这件不幸是想当然的事。

“我刚刚回来。我就见到了柔斯·瓦特尔芙德一个人。”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拍了一下巴掌。

“她是怎么说的,把她的原话一个字不差地告诉我。”我有点儿踌躇,她却坚持叫我讲。“我特别想知道她怎么谈论这件事。”

“你知道别人怎么谈论。她这个人说话靠不住,对不对?她说你的丈夫把你丢开了。”

“就说了这些吗?”

我不想告诉她柔斯·瓦特尔芙德分手时讲到茶点店女侍的那句话。我对她扯了个谎。

“她说没说他是跟一个什么人一块走的?”

“没有。”

“我想知道的就是这件事。”

“我们根本弄不清是哪个女人,你知道,”他说,“我们只知道那个流氓跑到巴黎去了。”

“我一直以为他们俩感情挺不错。”

“是不错。哼,你来以前,阿美还说他们结婚这么多年就没有吵过一次嘴。你知道阿美是怎样一个人。世界上没有比她更好的女人了。”

既然他主动把这家人的秘密都告诉我,我觉得我不妨继续提出几个问题来。

“你的意思是说她什么也没有猜到?”

“什么也没猜到。八月他是同她和孩子们一起在诺佛克度过的。他同平常日子一模一样,一点也没有反常的地方。我和我妻子到他们乡下过了两三天,我还同他玩过高尔夫球。九月,他回到城里来,为了让他的合股人去度假。阿美仍然待在乡下。他们在乡下房子租了六个星期,房子快满期以前她给他写了封信,告诉他自己哪一天回伦敦来。他的回信是从巴黎发的,说他已经打定主意不同她一起生活了。”

“他怎样解释呢?”

“他根本没有解释,小朋友。那封信我看了。还不到十行字。”

“真是奇怪了。”

“他的买卖怎么办?”

“这正是他狡诈的地方。一年来他一直把摊子越缩越小。”

“他告诉没告诉他的合股人他不想干了?”

“一句也没透露。”

麦克安德鲁上校对证券交易的事不太内行,我更是一窍不通,因此我不太清楚思特里克兰德是在什么情况下退出了他经营的交易。我得到的印象是,被他中途甩开的合股人气得要命,威胁说要提出诉讼。看来一切都安排妥善后,这个人的腰包要损失四五百镑钱。

“幸而住房的全套家具都是写在阿美名下的。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她还都能落下。”

“刚才你说她一个便士也没有是真实情况吗?”

“当然是真的。她手头就只有两三百镑钱和那些家具。”

“那她怎样生活呢?”

“天晓得。”

“这么突如其来,”她说,“我们结婚十六年了,我做梦也没想到查理斯是这样一个人,会迷上了什么人。我们相处得一直很好。当然了,我有许多兴趣爱好与他不同。”

“你发现没发现是什么人,”——我不知道该怎样措词——“那人是谁,同他一起走的?”

“没有。好象谁都不知道。太奇怪了。在一般情况下,男人如果同什么人有了爱情的事,总会被人看到,出去吃饭啊什么的。做妻子的总有几个朋友来把这些事告诉她。我却没有接到警告——没有任何警告。他的信对我好象是晴天霹雳。我还以为他一直生活得很幸福呢。”

她开始哭起来,可怜的女人,我很替她难过。但是没有过一会儿她又逐渐平静下来。

“不该让人家拿我当笑话看,”她擦了擦眼睛说,“唯一要做的事是从速决定到底该怎么办。”

“他好象一直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即使他对我厌倦了,我不理解他怎么会忍心把孩子也抛弃了。这一切简直令人不能置信。到了今天我也不能相信这会是真事。”

最后她把他写来的信拿出来给我看。我本来就有些好奇,可是一直没敢大胆提出来。

亲爱的阿美:

我想你会发现家中一切都已安排好。你嘱咐安妮的事我都已转告她。你同孩子到家以后晚饭会给你们准备好。我将不能迎接你们了。我已决心同你分居另过,明晨我就去巴黎。这封信我等到巴黎后再发出。我不回来了。我的决定不能更改了。

永远是你的,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

“没有一句解释的话,也丝毫没有表示歉仄不安。你是不是觉得这人太没有人性了?”

“在这种情况下这封信是很奇怪,”我回答。

“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人已经变了。我不知道是哪个女人把他抓在手掌里,但是她肯定把他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事情非常清楚,这件事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他们以后可怎么办啊,可怜的宝贝?我这一家人以后怎么活下去啊?”

她拼命克制着自己的感情,我注意到她的两手一会儿握紧,一会儿又松开。那种痛苦简直太可怕了。

“如果你认为我到巴黎去有好处,我当然会去的,但是你一定要同我说清楚,你要叫我去做什么。”

“我要叫他回来。”

“我听麦克安德鲁上校的意思,你已经决心同他离婚了。”

“我永远也不会同他离婚。”她突然气狠狠地说,“把我的话告诉他,他永远也别想同那个女人结婚。我同他一样,是个拗性子,我永远也不同他离婚。我要为我的孩子着想。”

我想她最后加添的话是为了向我解释她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态度,但是我却认为她这样做与其说出于母爱不如说由于极其自然的嫉妒心理。

“你还爱他吗?”

“我不知道。我要他回来。如果他回来了,我可以既往不咎。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是十七年的夫妻了。我不是一个心胸狭小的女人。过去我一直蒙在鼓里,只要我不知道,我也就不会介意这件事。他应该知道这种迷恋是长不了的。如果他现在就回来,事情会很容易弥补过去,谁也发现不了。”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对流言蜚语这样介意,叫我心里有些发凉,因为当时我还不知道旁人的意见对于女人的生活竟有这么大的关系。我认为这种态度对她们深切的情感投掷上一层不真挚的暗影。

1

“人屈从于感情,有如套上了枷锁;只有运用理智,人才能获得自由。”

《人性的枷锁》写于1897年,彼年毛姆二十三岁,刚取得医学学位,他的第一本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初涉文坛,就赢得一片赞誉,这使他坚定了要靠写作为生的决心。然而,当他把这本融入自身经历的自传体小说寄给出版社,却惨遭拒稿。毛姆随后接连试了多家出版社,均被拒之门外。最初这本书的名字叫《斯蒂芬凯里的艺术家气质》,对于描写人性成长,类似哲学性的书籍来说,这个名字无疑不够深刻。心情沮丧的毛姆将这本书稿收了起来,转而投身其他作品的创作。

之后,毛姆通过《弗雷德里克夫人》扬名立万,成了英格兰炙手可热的剧作家。名利双收的毛姆决计要为戏剧艺术奉献余生,却陷入了对往昔岁月的不尽回忆,那些记忆片断咄咄逼人,把他从紧张的剧作中剥离出来。此年毛姆三十七岁,距离创作《人性的枷锁》第一稿已过去了十四年。

十四年间,事业跌宕起伏,生活从未乏善可陈。

天性不安分的毛姆在这期间游历了多个国家,足迹遍布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埃及经历了多段感情,或男或女,对同性的痴迷,异性的吸引,经历之丰富,是当年二十三岁的毛姆不可同日而语的。加之阅读广泛,对宗教与哲学不倦的探索,以及在戏剧上的摸爬滚打,使毛姆洗去了语言的铅华,凝练出了一套质朴简明的叙事风格。

这时的毛姆怀念小说创作的无拘无束,感情无比充沛,渴望将过往经历编撰成书,希望通过书写的方式摆脱回忆的枷锁。于是,毛姆暂时退出舞台,开始了这本书的二度创作。

在坚持工作两年后,这本大部头的不朽杰作终于出炉。毛姆给这本书重新想了个更贴切的名字——《灰烬中的美》,无奈这个名字刚被人用过。最终,毛姆引用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第四卷的标题——“人性的枷锁”作为书名。

斯宾诺莎认为:“人屈从于感情,有如套上了枷锁;只有运用理智,人才能获得自由。”

这句话,仿佛为主人公菲利普量身定做的。

2

每个人都有缺陷,不是身体上的就是精神上的,世界好像一所病房,里面的一切既杂乱又无意义。

菲利普九岁父母双亡,被当牧师的大伯收养,一下子从温暖的母爱中被抛到了冰冷陌生的世界。大伯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实则自私自利,爱钱如命。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牧师做完了谢恩祷告,动手把鸡蛋的尖头切下来。

“哎,”他说,把切下的部分递给菲利普,“要是你喜欢,可以把这块蛋尖吃了。”

菲利普很想自己能吃到一整个鸡蛋,既然没法那样,就只好能吃多少是多少了……

“你觉得这块蛋尖的味道怎么样,菲利普?”大伯问。

“很好,谢谢您。”

“星期天下午,你还可以吃上这样一块。”

不得不说,毛姆对于人物的描写生动到刻薄。通过这一段,立体的揭示了大伯冷酷、不尽人情的性格,他并不喜欢这个可怜的孩子,这一点小菲利普也清楚的意识到了。

路易莎伯母倒是很愿意收养这个不幸的孩子。她生性善良,不能生育,对陈腐专横的丈夫十分顺从。尽管易莎伯母真心疼爱菲利普,但她并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又羞于表达,她常常对这个冷静的小家伙手足无措。

有一次,大伯在午睡前要求菲利普在他睡醒后,一字不差地背诵出当天的祈祷文。这可难倒了九岁的菲利普,他看不懂,又怕背不下来受到责骂,因而偷偷爬到餐桌上哭泣,恰巧被窗外散步的伯母看到。

伯母恍然明白,这个看上去冷静的小家伙,内心极其敏感。他过得并不快乐,但出于本能又不愿意让别人看见自己的眼泪。路易落内心百感焦急,她说服丈夫,拿走了祈祷书,给菲利普换了一些图画书。从此,菲利普在书籍中找到了快乐。但 文字勾勒出来的虚幻景象,让现实显得更加惨痛。

伯母每天循规蹈矩,全身心服侍丈夫,至死也没能激发出丈夫多一点的温情。路易莎过逝,丈夫照常看报,大快朵颐地品评美味的蛋糕。他的血是冷的,路易莎四十年的付出,显然虚度光阴,毫无意义。 他们有着精神上的残疾。

而菲利普的残疾更为直观,因为左脚畸形,在寄宿学校受尽了同学们的讥笑嘲弄。受大伯影响,他相信万能的造物主可以治好他的跛脚。所以每天坚持祷告,为表虔诚,甚至在冬日赤身跪在地板上祷告。

也许耶稣太忙,没空搭理他。

他的跛脚仍是同学们取笑的焦点。至此,菲利普对宗教产生了怀疑,他觉得上帝简直是个大骗子! 曾被宗教枷锁束缚的思想开始信马由缰,自由驰骋。

3

那些裹挟着金钱、欲望、名利的枷锁,如同魔鬼,蠢蠢欲动。

由于学校生活的不愉快,中学毕业,成绩优异的菲利普不顾校长好意劝阻,毅然出走德国海德堡。他要离开这个恼人的环境,离开牧师公馆。在那里,他认识了外表潇洒、喜欢高谈阔论的海沃徳。

路遥曾在《平凡的世界》里写到:“生活中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高贵的一群”

海沃德属于后者。

他貌似才智超群,实则肤浅造作。他的精炒言论根本经不起推敲,他的思想也从来没落地生根。他把纵欲好色当作浪漫的情感,把优柔寡断视为艺术家的气质,把游手好闲看作哲人的淡泊宁静。他那理想主义、不切实际的言论,对十几岁的菲利普影响颇深。

即便随着思想日渐成熟,意识到海沃德思想空洞无物。可受海沃德风流韵事的鼓动,结束德国之行,回到牧师公馆的菲利普,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和朋友吹嘘的谈资,他竟对年纪可做自己母亲的威尔金森**发起了求爱攻势。

得手后,又将其厌弃。

随后二十岁的菲利普到伦敦会计事务所当学徒,坚持半年又对枯燥无味的账目工作产生了厌倦。又跑去巴黎学习绘画,幻想可以当一名响当当的画家。

在巴黎,菲利普结识了一群和他有着同样梦想的人。他们生活闭塞,活动范围狭窄,有些画家为了追求名声,辛辛苦苦二十年,生活穷困撂倒,仍没有成名。一起学画的范妮困于物质的枷锁,在既将饿死前选择上吊自杀,这对菲利普的冲击是巨大的。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前途,他的遗产不多,假若十年他仍画不出一幅不朽杰作,他的下场不会好到哪里。

他征求画师富瓦内的意见,在得知自己永远只可能当一个平凡的画家时,名利的天秤开始摇摆,这一次他更趋向于理智。既然没办法成为瞩目的大画家,实在没必要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他已经二十三岁了,眼下就有富瓦内这样年至桑榆暮景,才发现自己之前的奋斗都是白费的活生生例子。他之前在海德堡的法语老师迪克罗,也是如此,迪克罗一生扑在政治运动上,到老才才现自己所作的努力,无非是给自己套上了一把枷锁而已。

这把枷锁诗人克朗肖也有,他们的生活实在遭透了。菲利普以前愁苦不幸的学校生活,使他具有极强的自我反省和分析能力。

及时止损看来是必要的。方向不对,只能离成功越来越远。

4

爱情有可能是天堂之光,也有可能是地狱之火;最持久的爱情是得不到回报的爱情

菲利普收到大伯的来信,疼爱他的路易莎伯母过逝。这使他平生第一次感到人终归难逃一死。在办完伯母的丧事,他带着一千六百英镑的财产,拖着跛足,开始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三次闯荡。

“医生这个职业是唯一不受年龄限制、随时可以有机会用来谋生的职业 。”菲利普进入了伦敦圣路加医学院攻读医学,这是获得一份稳定体面工作的有效途径。不想,却陷入了情欲的旋涡。

对于不爱我们的人不能付出,一但付出,便罪孽深重 。

菲利普对样貌平平,谎话连篇,身患贫血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疯狂的着迷。明知道两人思想并不匹配,米尔德丽德举止矫揉造作,淡吐令人作呕。她那副傲慢不逊的样子,时常令菲利普想扇她两个耳光。可即使这样,他仍控制不住自己去思慕她,想亲吻她那两片薄而缺血的嘴唇。

唯一能解释这一愚蠢行为的就是:爱情!

他爱米尔德丽德,毫无理智,不求回报。可惜米尔德丽德并不爱他,这令菲利普痛苦不堪。他在她身上不计成本的挥霍钱财。为了不让米尔德丽德离开自己,放任她左右逢源,脚踏两只船。在她被有妇之夫米勒诱骗,搞大了肚子,仍把她奉为女神。

菲利普离开了真心爱她的诺拉,重新和米尔德丽德混在一起,帮她度过难关,幻想满足自己的情欲。想不到,米尔德丽德却和他的朋友格里菲思私奔了。

米尔德丽德和菲利普一样,都被情欲操控得失去了理智。

格里菲思玩玩的心理,米尔德丽德十分清楚,但她情愿为短暂的激情,飞蛾扑火。当菲利普再次遇到米尔德丽德时,她已经被格里菲思抛弃,伦为街边妓女。

菲利普再次出手相救。此时,他对于米尔德丽德不再抱有不可遏制的情欲,他觉得米尔德丽德的身体肮脏透了。对于她的感情仿若戒毒者的心瘾难离。

他希望和米尔德丽德来一场柏拉图式的相处。可她仍劣迹不改,虚荣懒惰,不思工作,他们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米尔德丽德无法理解男人竟然不像她那样迷恋肉欲,她压根想象不到世上还可能存在同情、慷慨和仁慈。她恩将仇报,砸了菲利普的家,毁了克朗肖送给他的那条隐藏人生奥秘的波斯地毯,消失了。

菲利普不得不吞下自己酿造的苦果。

这些年,在她身上浪费了大量的金钱,他那点可怜的遗产所剩无几。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菲利普鬼迷心窍地投资股票,结果把仅剩的财产全部赔光了。

5

菲利普的人生准则是------尽可按自己的本能行事,只是得适当注意街角处的警察。

诗人克朗肖正是奉行了这套人生准则,结果晚年凄惨而死。而现在自己所受的困境,也正是因为奉行了这一准则。

看来人的本能是靠不住的。

没钱继续学业的菲利普,找不到工作,流落街头,被好友阿特尔涅一家收留。为了生计,菲利普经阿特尔涅介绍到百货商店做引导,这使他尝到了低层生活的艰辛。体会到了 “没钱会使一个人变得猥琐、吝啬和贪婪,他会扭曲人的性格,使人用庸俗的角度看待世界。”

他懊悔在米尔德丽德身上浪费的时间和金钱。如今,他要想从困厄中逃出去,重返医学院,只能等大伯死后继承遗产。因为只要大伯活着,是不会给他这个侄子一个子的。

到头来,菲利普仍没有摆脱对大伯金钱上的依赖。

大伯死后,菲利普终于结束了勉强糊口的日子,得以继续学业。回溯两年来所遭受的不幸苦难,他蓦地想到那块蕴含人生意义的波丝地毯。豁然明白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仿佛编织在地毯上的美丽图案。 无论欢乐与痛苦,好坏与否,都应坦然接受,它会给你的人生图案增添绚丽的色彩 。

有了这一层的认识,菲利普开足马力,刻苦学习。在担任助产士期间,他更深的了解到 对于穷人,最大的人生悲剧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失业。人很少因为爱情自杀,自杀的原因大部分与金钱有关 。

6

一个人一生必须越过一大片干旱荒芜、地势险峻的旷野,才能跨入现实世界

菲利普和阿特尔涅家保持着亲密的互动,这一家人善良好客。阿特尔涅有着快乐的性格,十分健谈,他不管说什么总是离不开演说家的华丽词藻,这与他的太太务实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阿特尔涅有九个孩子,他那套夸夸其谈的空想,迫于生活的压力,只能屈尊降贵。菲利普是个喜欢生活什物的人,自然也喜欢家庭浓厚的氛围。

不过,阿特尔涅对西班牙浪漫气息的描述,感染了菲利普,他计划着当一名随船医生,这样就可以去西班牙旅行,满足他那颗不安分的心。

然尔,再详尽的计划,也抵不过突如其来的变化。

菲利普对阿特尔涅的大女儿莎莉产生了好感。莎莉娴静寡言,有着一双蓝色坦诚的眼睛,她冷静端庄,表情永远波澜不惊。她年龄不大,却散发着母性的光辉,这些都吸引着菲利普。

菲利普知道自己并不爱她,他对莎莉怀有特殊的情感,他喜欢有她做伴。当莎莉告诉菲利普自己可能怀孕了,他内心极具挣扎。倘若结婚,他就必须选择安定的生活。那么,他的西班牙之旅就要泡汤了。

菲利普彻夜难眠,他决定放弃远行计划,向莎莉求婚,他为自己做出的牺牲感到骄傲。一想到莎莉肚子里怀着他未出世的孩子,顿时又泛起对孩子的钟爱之情。这些情绪交织,使他意志昂扬。

可当莎莉告诉菲利普只是虚惊一场时,本该高兴的他,却很失望至极。他意识到驱使他向莎莉求婚的并不是什么自我牺牲,而是源于内心对家庭的渴望。

过去他总是生活在对未来的憧憬中,而错失眼前的机遇。这一次, 他要屈从于幸福、屈从于理智 。他不想离开她,也离不开她。他牵着莎莉的手,站在阳光里。

他要跨入现实世界,在自己人生的地毯上绘制一幅完美的家庭图案!

7

《人性的枷锁》全书共五十多万字,上下两册,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九岁到三十岁挣脱宗教、情感、金钱的枷锁,逐渐走向思想成熟的过程。

故事基于毛姆早年真实生活加以精心构思而成,情感与思想是毛姆忠实坦诚的记录。这本书的精髓在于思考与自省。文中因阅读和思考凝结出的观点,有一定的哲学性和智慧性,直得人深思。

例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社会有利的行为被称为善,反之,对社会有害的被称为恶行。在我们纠结善与恶时,却从未想过,其实善恶也是被附加上去的。

还有,毛姆借书中画师富瓦内之口说出的:“金钱好比人的第六感官,少了它,就无法完全发挥其他五种感官的作用……不要为了赚到一个先令而付出超过一个先令的代价。”

这让我想到了伍尔夫那句:“倘若一个女人决意要写小说,她必须要有钱,而且还要有一间属于她自己的房间。”

同理,倘若书中一心想当画家,最后因贫穷而上吊自杀的范妮明白这个道理,我想,她一定能免于厄运。

法语老师迪克罗、画师富瓦内、诗人克朗肖他们都属于一类人,他们都曾年风华正茂,怀揣梦想,但也都免不了桑榆暮景,影响难追。

主人公菲利普之所以能够摆脱痛苦、彷徨、失望、挫折,源于他的博览群书,和敏锐的自省分析能力。

莎莉这个人物代表真善美,同时也是理智与现实的化身。菲利普最后决定和莎莉结婚,寓示他摆脱了全部枷锁,最终得到了幸福。

此书寓意深奥,篇幅冗长,读时需要一点耐心。

读完 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毛姆之后创作的《月亮与六便士》就是取材于这本书的某一章的某一个人。

具体是谁?不能说,要你自己去找。

就像菲利普问克朗肖:“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答案只能由你自己去找,否则便毫无价值。”

2018年7月25日22:47 家中落笔完稿

不是诗词。是《月亮与六便士》里面的一句话。西月起伏,温柔甘之如饴的意思是对你的爱意一直不变,坚持每一天,浪漫直至一辈子。爱意东升西落,浪漫至死不渝,西月起伏,温柔甘之如饴不是诗词,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成书当年便轰动一时,直到仍被视作英国文学的经典、文艺青年的圣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208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