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藏龙》:从人物关系的设定来看李安导演的匠心之处

《卧虎藏龙》:从人物关系的设定来看李安导演的匠心之处,第1张

最近,总是能看到大家对《卧虎藏龙2·青冥宝剑》的疯狂吐槽。影片从西方的视角来看待东方的武侠文化,从演员的造型到人物对白,从场景的选择到情节的设定都显得不伦不类。这种用否定的眼光来审视《卧虎藏龙2》的影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总是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容易陷入问题之中而不可自拔,反而成为更大的问题。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追根溯源,从正面来研究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的过人和独到之处,可能会更有收获。

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赢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在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10项提名4项获奖,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十大经典影片之一。导演李安凭也凭借此片成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认可的华人导演。

影片获得如此好的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就从人物关系的设定来寻找李安导演的匠心之处。

李慕白 vs 俞秀莲:高大上人物的困境

李慕白和俞秀莲是东方侠义文化的典范人物。他们遵循社会规范行事,堪称名副其实的大侠。贝勒爷有云:“当今天下,论剑法,论武德,只有慕白配使用这把青冥剑。”这就告诉了我们李慕白在江湖中的崇高地位。影片借路人的一句话交待了俞秀莲的背景:“雄远镖局的招牌,打俞师父起就从来没有砸过。您押了这几趟,您父亲在天之灵应该放心了。”

他们虽然都是别人眼中的高大上人物,可是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依然解脱不开,最终以悲剧收场。

首先是二人无法面对各自的感情。 李慕白把青冥剑交给俞秀莲,让她带去给贝勒爷,以示退出江湖之心。俞秀莲想和他一起进京,委婉的说:“记得我们以前一直结伴去北京吗?”。李慕白则拒绝了,说:“这趟下山想先去给恩师扫墓:这么多年师仇未报,竟然萌生了退出江湖的念头,该去求他的原谅。”他们相约在北京会和,俞秀莲小心翼翼的说:“你来,我就等你。”面对这句暧昧的承诺,李慕白的回答显得很苍白:“也许吧。”俞秀莲同样没有面对现实感情。当玉娇龙阐述了她追求自由的爱情观后,俞秀莲讲了孟思昭和他们的故事,并说:“我们都是坚持要对得起思昭和那一纸婚约,你说的自由自在,我也渴望,但我从来也没有尝过……我虽然不是出身在官宦人家,但是一个女人一生该服从的道德和礼教并不少于你们。”贝勒爷一句话道出了他们的感情状态:“你们太小心翼翼,总是不敢向对方承认这份感情,白白地浪费了多年的光阴。”他们都背负着沉重的枷锁,这种枷锁来自伦理、道德和礼教。于是,活在别人的看法的他们,总是无法跳脱外界和心灵的双重枷锁来面对自己的感情与人生。

其次二人追求不得的“平静”。 李俞二人在是否收玉娇龙为徒一事上意见不一,俞秀莲说:“我也想过平静的日子,真不知道该怎么帮你。”她追求的只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平静,而李慕白则追求一种得道后的平静。他说:“这次闭关静坐的时候,我一度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我的周围只有光,时间、空间都不存在了。”但他认为自己没有得道,“因为我并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的,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这悲哀超过了我所能承受的极限。我出了定,没法再继续。”

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在最后终于放弃了各自定义的“平静”,真正抵达了对方的内心。李慕白临死之际,俞秀莲说:“用这口气,练神还虚吧,解脱得到,圆寂永恒,一直是武当修练的愿望。提升这一口气,到达你这一生追求的境地,别放下,浪费在我身上。”李慕白却深情的说:“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我要用这一口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随后两人相拥而吻。李慕白在生命的尽头终于面对了自己的感情,也是放下了大半生施加在自己心头的沉重枷锁。俞秀莲则将私人感情放置一边,理解了李慕白的追求。如果他们能早一些打破隔膜,相互温暖,可能会突破人生的困境。

玉娇龙 vs 俞秀莲:女人的“阴阳两性”

玉娇龙的外在很女性化,给人柔柔弱弱的感觉,但是内心却很阳刚,追求纯粹的技艺,在感情上主控性强。

她八岁随碧眼狐狸秘密习武,用尽心机参透武功绝学,拥有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资本。她自称:“我乃是潇洒人间一剑仙,青冥宝剑胜龙泉,任凭李俞江南鹤,都要低头求我怜,沙漠飞来一条龙,神来无影去无踪,今朝踏破峨嵋顶,明日拔去武当峰。”

当罗小虎千里走单骑,历尽艰辛来贝勒府找到她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惊喜,然后两人激情拥吻,但当她冷静下来后,立即拉下脸说:“你回去吧,永远永远不要回来。”想当初在新疆和罗小虎临别时,床榻之际,她把梳子当作信物交给罗小虎,约定重新相聚时把梳子还给她,还说“如果不还我,我会追到你”。沙漠里如此炽烈的誓言,在京城里化为虚无。

俞秀莲是行走江湖的女侠,外在做的是拳头上站人,胳膊上跑马的男人事业,给人英勇豪气的感觉。她武功高强、人事练达,但是内在却十分女性化。她渴望稳定的生活,现实的平静。只要李慕白愿意拾起感情,放下宝剑,与她双宿双飞,她会立刻抛弃一切,和李远走高飞。

一个是“外阴内阳”的玉娇龙,一个是“外阳内阴”的俞秀莲,导演以两者的互换对比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李安导演曾表示“探讨两个女主角阴阳混杂的灰色地带,我很有兴趣”。 这种对应关系,自然而然的成为影片骨架的一部分:阳刚于阴柔、爱与恨、反目成仇与手帕交的姊妹情谊。

李慕白 vs 玉娇龙:人性的挑战与挣扎

碧眼狐狸想用迷香放倒玉娇龙,反而让玉娇龙有一次与李慕白湿身相对的机会,暗暗点明了二人之间复杂的情愫。遥想李慕白看到俞秀莲手上的老茧都不想触碰,结果玉娇龙一说“你要剑还是要我”并倒向他时,李慕白哗的一下就抱住了 。

李慕白的形象展示出人到中年,胸中有块垒待申的矛盾状态。他本想交出青冥宝剑,放下仇恨,退出江湖,可是玉娇龙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想法;他明知自己和玉娇龙不是一路人,但仍不顾俞秀莲的劝阻而执意要收她为徒;看到这个姑娘他明知道将有不详的事情发生,但还是会被吸引。在他的心中,玉娇龙到底是什么?是引出他内心“龙虎”的挑战吗?其实,大侠也是人,也会有人性的挣扎和内心的冲突。 李安说:“人就是有一种自我毁灭的倾向,这与浪漫是非常类似的力量,亦即感性,挡不住的。” 这种“挡不住”的力量牵引李慕白走向最后的悲剧。

美学家朱光潜说:“ 美感是一种冷静以后的回味 ”。从《卧虎藏龙》的人物关系设定中我们能感受到李安的匠心之处,正是这种对人性冷静的考量,才使影片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Peak to climb it, not only look at its people have real significance

关于作者

阿兰·巴迪欧,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巴黎高师荣誉退休教授,是当今欧美理论界最有名、最受关注和最受争议的左派思想家之一。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哲学是对真理的探寻,而探寻真理的途径有四种:数学,或者说科学,诗,也就是艺术,还有政治,而最后一个,就是爱。《爱的多重奏》是他的哲学体系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关于本书

《爱的多重奏》是巴迪欧与记者以“爱”为主题展开的谈话。巴迪欧批判西方流行的“爱”的观念,坚持某种理想主义,而这背后映现的也是他所主张的哲学观与关于更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设想。这本书本来的书名如果直接翻译,其实应该是爱之颂,或者说爱的礼赞。你应该能感觉到,这个书名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爱的态度。虽然巴迪欧的解读是纯粹的哲学问题,但是读完这本书,你还是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经历过爱的人,对爱的深刻体会。这些体会贯穿全书,一定能让你感到共鸣,甚至感动。

核心内容

在巴迪欧看来今天主流的爱的话语,可以分为四大类:浪漫主义、契约主义、怀疑主义和实用主义。在他看来,它们说的都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觉得,爱正在备受威胁。巴迪欧认为,爱是对真理的探寻。爱让我们通向的真理,是关于“二”的真理。所以说,爱带来的是生存的剧变。爱开创的是一个独独属于两个人的世界。你成了爱者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去思考,思考成为“二”而不是“一”意味着什么。爱,就是持之以恒的建构,坚持到底的冒险。对于个体而言,爱带来的那种从概率到命运的转变,是非常强烈的感受,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负担。你甚至会怯场,你不“知道”永远意味着什么,它会延续多久。然而任何一个时刻一旦放弃,爱便消逝。所以,说出爱的宣言“我爱你”,就是“我永远爱你”。时间的绵延,本身就预设在爱的宣言中,有效地将概率锁定在永恒的框架之中。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为你解读的书是当代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爱的多重奏》。爱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话题之一,流行歌曲里满满是爱,**电视剧里也满满都是爱,明星、艺术家们也全都喜欢谈爱。如果说有人站出来说,我们早就已经被“爱的多重奏”不断轰炸,很难说这个人说得不对。那么,如果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也加入了爱的合唱,他会说些什么呢?我们这期音频就来讲讲这位哲学家对爱的理解,在他看来,爱,是对真理的探寻,或者说,爱,让我们走向真理。

我们先来说说作者巴迪欧。他出生于1937年,已经80多岁了,仍然在世,而且呢,还不断有新著问世。他是当代欧洲,尤其是法国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哲学是对真理的探寻,而探寻真理的途径有四种,分别是,科学、艺术、政治,而最后一个,就是爱。所以说,我们要解读的这本《爱的多重奏》是他的哲学体系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除了这本书,巴迪欧还写了一篇专门讨论爱的论文,标题是《爱是什么》。这篇论文写得非常得学术,里面有大量的哲学与精神分析术语,还有好多图表与函数。这本书的解读者吴冠军老师曾经把这篇论文作为指定的读物,在博士班上讨论,结果把好几个人都读懵了。讨论时,一个女博士生更是恨恨地表示,如果这篇文章阐释了爱,那我宁愿终身无爱,也不要再读一遍这篇关于爱的文章!相比《爱是什么》,《爱的多重奏》要好读得多了,因为它是以访谈的形式来讨论爱的,里面的术语什么的,就要少得多。

《爱的多重奏》是巴迪欧71岁时的作品。一个人进入暮年,却选择爱作为话题,应该不会是一时兴起。这本书本来的书名呢,如果直接翻译,其实应该是爱之颂,或者爱的礼赞。你应该能感觉到,这个书名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于爱的态度。虽然巴迪欧的解读是纯粹的哲学问题,但是读完这本书,你还是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经历过爱的人,对爱的深刻体会。这些体会贯穿全书,一定能让你感到共鸣,甚至感动。

巴迪欧谈论爱这个话题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爱受到了威胁,现在主流话语对爱的解释,在他看来都违背了爱的本质。这就是我们这期音频要谈的第一个问题。在第二部分,我们会讲讲巴迪欧本人对爱的哲学阐释,爱走向的或者说探寻的真理是什么?第三部分,我们看看爱怎么才能走向真理。

第一部分

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内容。前面提到,今天,爱的话语铺天盖地,泛滥不已,但在巴迪欧看来,其中绝大部分可以被归到下面四大类当中:浪漫主义;契约主义;怀疑主义和实用主义。巴迪欧对它们都提出了反驳。在他看来,它们说的都不是真正的爱。猛一听,这四个词可能会让你有点难,其实呢,这四种爱的话语,你应该都不陌生,下面我就分别来说一说。

先说一说浪漫主义的爱,这应该是你最熟悉的,也是对大众影响力最大的一种爱的话语。这种爱,是美妙和喜悦的。尤其是,两个人最初相见时的那种美妙感觉,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感受和体验。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从诗歌到小说,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爱情,而现在的影视作品当中,更是放眼皆是。在今天,说到爱情,人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恐怕首先还是浪漫主义的爱情。

排在第二的,是契约主义的爱,这种观点认为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契约。这种对爱情的理解,也是相当有市场的。你肯定也听过有人这样劝你,不要被浪漫冲昏头,最初的心跳往往是靠不住的,爱情必须通过契约才能够形成稳固的关系。对爱情的这种理解,也可以说是商业逻辑的变体,因为它承认爱情真实的基础是利益互换。比如我们会说“门当户对”,这种观念很长时间以来,都被认为是爱情可以持久下去的基础。今天各种婚恋网站,更是赤裸裸地把收入水平、有房有车作为筛选的条件。

第三,是怀疑主义的爱。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种论调:爱情十有八九不成“正果”,甚至带来伤痛。高比例的失败,让很多经历者怀疑爱情,觉得爱情很不靠谱,甚至觉得爱情是幻象,是深奥而虚幻的诡计,仅仅是为了保证物种的延续。对爱情的怀疑主义理解,背后的意思其实是,爱只能是性爱,因为性才是实在的、可捕捉的。2007年李安的**《色·戒》对张爱玲原著的改编,就是基于对爱情的这种理解。在**里,你会发现对于主角而言,只有通过身体反复“确认”的爱情,才是真实可感的。李安在**上映后的一个采访中说道:“在影片里,王佳芝演戏动了真情,这就是着了色相。”可见,对于李安来说,“色”和“真情”是同一个东西。正是基于这一理解,**《色·戒》以极度出位的方式,对性爱做了赤裸裸的视觉表达;相反,在张爱玲原著当中性的描写极其稀少,只是一笔带过。可以说,对爱情的这种怀疑主义观点,在今天其实越来越泛滥。

最后还有一种,就是实用主义的爱。这种爱情观认为,浪漫主义所宣称的那种爱情,是一种没有用处的冒险。最实际有效的,是温情脉脉地建立配偶关系。在避免激情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爱情中的各个方面。这种阐释并没有走到任何一个极端,比如强调性爱或利益,而是把各种因素都包含在里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许多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这种实用的态度来对待爱情,也就是爱情没那么浪漫,也没那么势利,或是色欲熏心。爱情只是生活中的一块,甚至只是一小块,能够比较经济有效地处理它就可以了。

我们看到,尽管对爱情的浪漫主义阐释看上去最喧嚣、最有影响,但是契约主义、怀疑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爱,实际的影响一点也不弱于浪漫主义。关于爱的这四种主流解释,巴迪欧全部都拒绝了。在他看来,这些爱的话语全都没有触及真正的爱。

第二部分

那么,巴迪欧是怎么理解爱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解读第二个内容:巴迪欧本人对爱提出的第五种解释,那就是,爱,是对真理的探寻。你可能会问,爱为什么能探寻真理呢?要理解这个问题,你就得先明白,巴迪欧所说的真理是什么,在他看来,爱让我们通向的真理,是关于“二”的真理,这个“二”就是数字一二的“二”。

你肯定听过一个关于爱情的寓言,这个寓言来自柏拉图的《会饮篇》。寓言里说,人的身体本来是一个圆,有两个脑袋、四只手、四只脚,但是人惹怒了神,所以神把这个圆一分为二,成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但是被分开的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在巴迪欧看来,这个寓言说的是一种我们熟悉的真理,就是“一”的真理。“一”本身,要构成一个整体的单元,两个人想要合拢在一起,合拢才是目的。而“二”的真理,强调的是两个人在合拢之后,仍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这个新的圆不再是原来的那种统一体,它包括两个彼此不同,各自独立的部分。

这就是巴迪欧对爱的理解。两个独立的人,找到彼此,遭遇了爱。在这之后,爱带给你们的,是两个人共同的场景,也就是那个新的圆。这个场景,在你遭遇爱之前无法进入。所以说,爱带来的是生存的剧变。在遭遇爱之前,你只是你自己,相对于“二”来说就是一个“一”。是爱,打开了从“一”通向“二”的通道。在爱中,你和他人是共同存在的。爱开创的是一个只属于两个人的世界。

你可以想想,在爱中,是不是你们两个人虽然“合体”了,但同时也成为了另一种独特的个体?你成了恋爱中的人。你是爱的主体,英文里就是lover,你可以叫它爱者。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因为对巴迪欧来说,爱者是和哲学家、思想者一样的词。成为一个爱者,就意味着,你必须去思考,思考成为“二”而不是“一”意味着什么。陷入了爱情,就意味着,你要摆脱自己本来的生存状态,你对世界的体验彻底改变了。怎么改变了呢?巴迪欧说,遭遇了爱,你才能意识到,你对世界的体验是有限的。我们本来对世界的体验是自我的、有限的,但是爱,让我们冲破自己的有限,转到对于“二”这个共同体的体验。所以说,“二”就是个人的有限性第一次打开了、以最小但是最激进的方式打开了。爱者,是在两个人意识到彼此的差异后,再去重新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所以,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就产生了关于差异的真理,这也就是“二”的真理。所以,巴迪欧才说,爱是一个通向真理的程序,是构建真理的一种独特体验。

这种独特体验,就是你开始通过你们两个人共同的场景,来重新审视一切事物。你需要特别注意,这种重新审视意味着你们不是各看各的,也不只是看对方,那都是我们第一部分说的,巴迪欧反对的爱。爱一定要通过“二的场景”,用“二”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所以,流行歌里唱的“我的眼里只有你”,对于巴迪欧来说,恰恰不是爱,因为那还是各看各的。如果没有转换成“二”的视角,那现在“你的眼里只有她”,之后你的眼里还会出现别的对象,你永远只是一个人看得目不转睛。就算你爱你眼中的“她”,爱到耗尽生命,这仍然不意味着你在爱中。很多艺术作品都在讴歌那种耗尽自己生命的爱情,称之为真爱。在巴迪欧眼里,这仍然只是“一的场景”。当真正通过“二”的视角来看时,你的眼里不会只有她,而是有整个世界。所以巴迪欧紧接着强调:爱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而是真理的一个程序,是生命的重新创造,是让世界重新诞生的实践。

正是在真理程序这个意义上,巴迪欧指出爱和政治是相似的。爱是“二”的真理,它让我们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来处理差异。而政治是“多”的真理,它不只关涉两个人,而是很多人。爱是从一、二到无限。政治是从一、二、到多,再到无限。它们都让你切换到差异性的视野,以创造性的方式追求平等。爱让我们超越自私、自恋、对事物的私人占有,而是在共同中持续存在。人的共同生活能够整合人所有的差异。他/她是谁、出生在哪里、讲什么语言、什么文化,都不是创造爱的障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巴迪欧这里,爱和政治都是产生真理的程序。

巴迪欧的这种爱情观念,看起来有点理想主义。所以,很容易被我们前面说的那些主流爱情观反驳,尤其是对爱情持怀疑态度的人。爱经常会被理解为性爱。今天有很多智者都在宣称:爱并不存在,只有欲望存在。爱只是性的装饰,给性欲一个好看的门面。在巴迪欧看来,这是最需要警惕的。这种理解最糟糕的后果就是:爱被性解构掉了。爱成为冗余、成为骗局。

表面上看,这种对爱的理解很难推翻,因为性有物理和生理上的证据,它和身体关联,而爱只是在用语言宣称。哪个真实,哪个虚幻,似乎一目了然。然而巴迪欧彻底颠倒了这个次序。他认为“我爱你”这句话,才是真理,性的欲望才是骗局。在这里,巴迪欧继承了精神分析研究的洞见,提出爱跟欲望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欲望只看见对象的一部分,譬如胸部、臀部,而爱聚焦对象的全部。难道不是吗?当一个男生满眼只注意到对方胸部、臀部、大腿、甚至只是对方的脸时,他是在爱那个女生吗?

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分析研究里有一个关键论题,那就是,性关系这种东西其实并不存在。性并不使人成双成对,反而使人远离自己的伴侣。性活动中的人,只不过是以别人为媒介和自身发生关系,另一个人只是用来获取自身快感的工具。巴迪欧进一步指出,两个人的关系,是由爱建立的。在爱中,当你把身体交付对方,身体层面的“快感”只是爱所制造的效应。把身体交付对方,实质上是把自己交付给爱:身体的沟通,成为爱的宣言一种物理的表达方式。所有非爱的性互动,都是彻底自恋式的。而爱,是对方所有的一切,都进入了我的生命。我的生命因此被打乱、被重新组织。有爱的存在,性生活才能真正成为两个人的事。

所以,爱可以涵盖性,但反过来就不行。性只是1+1,但没有产生出“二”。巴迪欧强调,这也是爱和友谊不同:爱和对方的总体相关。友谊不包含身体的接触,身体的愉悦,但爱包含。身体的交付是爱的物理象征,不再只是性的物理证据。每一次“做爱”,都是在让彼此进入“二”的真理的努力,都是在互相确认你们共同重新发明的生活。

第三部分

我们前面说了,爱让我们通向“二”的真理,你的世界改变了,你开始从“二”的视角来审视一切。你可能会觉得这说起来简单,但是爱那么虚无缥缈,难以把握,就算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还是不会爱啊。巴迪欧为我们总结了爱的方法,他管这个叫爱的程序,包含两个部分,缺一不可。第一个部分是“事件”,第二个部分是“时间”。贯穿这两个部分的,是“实践”——尤其是爱的宣言这个实践。这三个关键词的读音非常接近,在具体的讲述中我会着重帮你区分一下。

我们先来说说事件。70后、80后的朋友比较熟悉的经典日剧《东京爱情故事》的主题曲,叫“突然发生的爱情”。爱情,就是一个突然发生的事件。这个事件充满偶然性,无法预测。没有人能提前安排遭遇爱。然而,这个无法预测之事,却把全部意义赋予了相遇的两个生命。爱,在两个人生命轨迹发生交叉、混合、关联后,变成两个人的共同命运和共同意义。他们通过“二的场景”,不断地重新体验世界,感受着全新世界的诞生,包括孩子的诞生。作为事件的相遇,完全不受人的控制,它彻底随机、偶然,和运气相关。所以,爱常常被理解为一个奇迹。

然而,这并不是爱的全部。作为真理程序的爱,恰恰必须包含驯服偶然性的努力,这就是巴迪欧说的实践。这里的实践你可以这么理解,它就是你为爱所做的所有具体的事情,包括约会、求婚、生儿育女等等。否则,最初的一个纯粹的机遇,怎么可能成为人生真理的支点?把爱从纯粹偶然性那儿拔离出来的力量,就来自这种实践。而最根本的实践,就是做出爱的宣言。对于巴迪欧来说,爱的宣言很简单,就是那三个字:“我爱你。”

有意思的是,在今天,我们对说“我爱你”这句话,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第一种,有人会觉得说“我爱你”很简单。他们觉得“我爱你”这句话毫无意义,只是陈词滥调。第二种,有人会觉得说“我爱你”很难。他们觉得,如果说出“我爱你”,就是让对方知道我会投入一切,这太难了。所以,我们看影视剧中会看到,很多人会想尽办法避免说“我爱你”,用各种方式替代,就是不让自己说那三个字。而在巴迪欧眼里,这都是没有必要的,爱的宣言其实就是那么简单,说出“我爱你”。

这句话为什么能有这么重的分量,能让爱这个事件通向真理呢?巴迪欧说,这是因为爱的语言和诗的语言是相似的。哪怕最简单的词语,爱或者诗都可以给它注入几乎无法承受的密度和强度。不管如何表达,爱的宣言总是意味着,你要从只靠运气的相遇里,提取出某些将会持续存在的东西,那就是,一个承担,一份忠诚。换句话说,要从事件过渡到真理,就一定要在某一时刻抑制住偶然性,把事件转化成可以延续的过程。这就是爱这个真理程序的第二个关键词:时间。巴迪欧把时间也叫做绵延的时间,强调的就是爱这个过程的持续性,尤其是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你需要不断地实践。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爱是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爱的实践,包括前面说的宣言等等,贯穿起了相遇的事件和绵延的时间。今天关于爱的话语,尤其是浪漫主义的爱的话语,很少有关于时间持续的。比如**里的爱情故事,都是结束在两个人“在一起”,似乎爱自动就会延续下去。有意思的是,**里那些直接就从“在一起”之后讲起的故事,也是完全不谈爱的持续,而是转到婆媳、出轨、宫斗,这些和爱无关的事。所以说,尽管今天大家都在谈论爱,但是,最多只有上半场没有下半场,只是奇迹没有延续,只有瞬间的灿烂没有永恒的光明。在这些故事里,爱情还只是事件而不是真理。

在巴迪欧看来,重要的恰恰是下半场:上半场的相遇不可控,而下半场的延续才真正和我们的实践相关,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部分。巴迪欧本人最反感“瞬间即永恒”这种说法:似乎只要瞬间发生过火花,你就体会过爱了。他还针锋相对地提议:谈论爱的时候不妨少讲奇迹,更多聚焦在那些艰苦的部分,聚焦在那些在绵延时间里的不懈实践。正是在这里,巴迪欧引入了“忠诚”的概念。忠诚不只是两个人彼此承诺不和他人上床,而是对作为事件的爱的忠诚,让事件不是白白地发生,然后消失殆尽。换句话说,忠诚,就是让事件延续的实践,让爱的事件拥有永恒的属性。

因此,巴迪欧的关键论点是:爱的宣言不是一次性的,不是当时海誓山盟,最后只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爱的宣言是长期的、分散的,甚至困惑的、纠缠的,需要不断地重复叙述,并注定要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地表达我们的爱,让彼此确证我们的爱,不管是不是用“我爱你”这三个字。在两个人的生活过程中,将会有很多个“点”,让我们以不同的形态重新回到事件的点。在这样的点上,我们必须重新做出爱的宣言,甚至是以紧急的形态。换句话说,爱的宣言把事件变成真理之后,仍然会有新的事件涌出,比如说,怀孕、孩子出生等等,让你重新回到那个点,再次重新做出宣言。

爱,就是持之以恒的建构,坚持到底的冒险。爱者,必须充满韧性,一吵架就放弃,一言不合就分手,是对爱的羞辱。真正的爱,是超越了障碍的、持续的、甚至痛苦的胜利。爱也不只是两个人过日子,而是不断地重新创造,不断让遭遇爱,这个偶然事件在时间中绵延,让两个人偶然的相遇,最后变成了命运。所以说,发生在我们个体生命中的爱的事件,以及随后那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在坚持和延续中,承担着普遍的意义。尽管开始的相遇总是偶然的,但是一旦爱长时间延续,并且带来对世界的全新体验,那么回顾来看,它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爱者关于爱的实践,就是从随机事件当中,构建出充满韧性、似乎就是必然的事物,也就是真理。

所以巴迪欧说,爱不需要其它任何特殊献祭仪式,只需要对爱的宣言不断重述,一个词一个词地把概率打败,一天一天地把概率打败。通过创造某种持续存在的东西,一个世界才真正诞生。也就是说,爱者在“二”的体验中,一个点接一个点地建构爱的真理,在时间中建构永恒。巴迪欧是在强调,你为爱做的事情,比爱情这个奇迹更关键,不断地思考、行动、改变、创造,尽管繁重、尽管看不到头,但“幸福,会是所有工作的内在奖励”。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最后一个部分。在这部分里,我们解读了爱的程序。爱的程序分为两个部分:作为一个事件的爱和在时间中持续存在的爱。爱者不断重述爱的宣言,就是一种实践,当然还包括担当和忠诚等等。事件在时间中指向永恒,偶然性也就在绵延性中指向了真理。爱的根本关键——也是最大难题——就是在时间中刻写这份永恒。

巴迪欧坦言,对于个体而言,那种从概率到命运的转变,是非常强烈的感受,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负担。你甚至会怯场,你不“知道”永远意味着什么,它会延续多久。然而任何一个时刻一旦放弃,爱便消逝。巴迪欧说,终止爱情,尤其是单方面终止爱情,永远是一个灾难,不管你有什么理由。爱的实践,就是消灭“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慨:与其感叹,不如行动。“我爱你”,就是“我永远爱你”。时间的绵延,本身就预设在爱的宣言中,有效地将概率锁定在永恒的框架之中。

                                      壹

                      最近发生了好多事:

先是刘强东涉嫌强奸,接着李晨被曝“渣男”,再是吴秀波被揭“四处劈腿”,然后林青霞被传“已经离婚”。

听闻这些事情以后,心中甚是感叹惋惜。

想起了《孔雀东南飞》里的四句诗:

君心如磐石,

妾心如蒲草。

蒲草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

我觉得最好的婚姻状态,并不是一生浪漫一生激情,而是充满江湖义气。

                                        贰

                      他特别欣赏三对夫妻。

第一对是——葛优和贺聪。

葛优快30岁了,还在跑龙套,既没钱,又没名,再加上人长得着急,所以一直结不上婚。

葛优所在文工团的一位大姐,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我帮你介绍一个吧。”

大姐约女儿的美术老师去看展览,然后假装与葛优偶遇,葛优和贺聪就这样相识了。

葛优年轻时性格腼腆,是出了名的“葛老实”,贺聪问一句,他就答一句“好”,一点也不风趣浪漫。

贺聪父母不太喜欢葛优,但贺聪却看上了他的老实。

1987年,两人想结婚了,葛优却急得直跺脚,因为没有可住的房子。

葛优一家5口和另外一家三口,合住在72平米的筒子楼里。本来就拥挤不堪了,哪里还腾得出新房啊。

贺聪看穿了葛优的心思,于是便去央求自己父母。

父母本就不太赞同这门亲事,贺聪流了好多眼泪,才说服父母腾出了一间空房,两人终于把婚给结了。

十年后,葛优爆红,拿了一大串“影帝”。

葛优无论去哪里旅游,都会带上贺聪

结婚20周年的时候,葛优花了两千万,给贺聪买了一套大别墅,我们才终于得以见到——这个藏在葛大爷身后的女人。

贺聪实在是相貌平平,仔细一看,还有点丑,似乎配不上影帝葛优。于是经常有人感叹:“葛优怎么还没换老婆啊?”

葛优听闻这些传言后,回答了这么一句话:“当初人家跟我好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是,她跟着我同甘共苦,一句埋怨都没有。现在我好了,就把人家给踹了,咱真干不出这样的事儿!”

                                      叁

              第二对是——梁家辉和江嘉年。

1984年,26岁的梁家辉,凭借**《垂帘听政》,拿到了香港金像奖影帝。

他正高兴得手舞足蹈,却传来噩耗——台湾地区决定封杀梁家辉。那时,台湾是**大票仓,这一封杀,大家就都不敢用梁家辉了。

梁家辉失去了收入来源,只好去摆地摊维持生计。

很多媒体嘲笑梁家辉:“看啊,影帝沦落路边摆地摊了。”

这时,江嘉年出现了。

在香港一家电台担任制作人的她,听说梁家辉的遭遇后,决定站出来帮他——邀请梁家辉录制广播剧。

领导本不同意邀请梁家辉,但江嘉年拍着胸口打包票,“出了问题,我承担责任。”

在江嘉年的带头下,其他公司终于又开始启用梁家辉。

因为工作的关系,两人经常接触和交流,一来二去,就爱上了。

江嘉年家庭条件优越,而梁家辉是个十足的穷小子。

那年,江嘉年过生,梁家辉决定不惜血本,请江嘉年去喝高档咖啡。结果结账时,他发现这家店价格很便宜,店家说:“打折促销。”

梁家辉开心得不得了:屁颠屁颠跑去告诉江嘉年,“我以后经常请你去喝。”

梁家辉还给同事推荐这家店,结果同事去了之后回来抱怨:“太贵了,根本不打折。”

梁家辉跑去问怎么回事,结果该店服务生告诉他:“你女朋友跟我们讲好了,凡是你带她来消费时,一律五折结账,剩下的钱由她补上。”

梁家辉从此便有了“梁五折”绰号。

他好是感动,暗暗发誓:“这辈子绝不辜负江嘉年。”

1987年5月20日,就在江嘉年生日这天,梁家辉向她求了婚。

在结婚后的30年里,梁家辉越来越火越来越红,金像奖影帝都拿了四座。

而江嘉年呢,为梁家辉生了两个女儿后,就患上了一种疾病,因为服用了大量激素药物,所以身材严重走形,被香港媒体称之为“体态臃肿、面容憔悴的大妈”。

看到媒体这样奚落妻子,梁家辉心里不是滋味,他对媒体说:“在我眼里,再美的女人,也没有我太太有魅力。”

每次出门购物、旅行,他都十指紧扣地牵着妻子。每年妻子的生日,他都花尽心思操办。每个结婚十周年纪念日,他都要为妻子举办一次婚礼。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江嘉年配不上梁家辉,但梁家辉说了这么一段话:

“随着岁月的流逝,男人往往会变得越来越有味道,而女人的容貌,则在操持家务的油烟中人老珠黄。

我太太年轻时是个漂亮的女孩,现在她在我心目中越来越美了,有时我会在她睡着时偷偷看两眼,心里有种温存的东西在流淌:这是给我梁家辉家庭的女人啊,没有她,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

                                      肆

                第三对是——李安和林惠嘉。

李安的太太林惠嘉,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她是伊利诺伊大学微生物学博士,现任纽约医学院研究部教授。

当时,李安也在伊利诺伊大学读书,念的是戏剧导演专业。两人在一次聚会上相遇后,渐生好感,确定恋爱关系。恋爱五年后,顺利结婚。

结婚后,李安事业发展很不顺——一直处于失业状态。所以只好做了家庭妇男。

李安母亲对媳妇说:“我们李家对不起你,让你结婚结得这么寒碜!”

但林惠嘉却说:“我不在意这些表面东西。”结婚后,她在外工作赚钱,李安则在家看书、写剧本。

她养他,一养就是六年。

朋友说:“叫李安出去打工啊!”

她工资不高,日子过得辛苦。她也曾崩溃过,考虑过离婚。但冷静下来后,她谴责自己:

“你怎么变成了这样的女人?怎能以贫富来判定他的价值?**是他一生唯一的选择,无论处于低谷或高潮,都值得同等尊重。”

看妻子上班很辛苦,李安想放弃**事业,但林惠嘉坚决不同意:“我一直相信,你的长处就是拍**。学电脑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

6年蛰居,厚积薄发,1993年,李安凭借《喜宴》,夺得柏林**节金熊奖。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接下来二十几余年里,李安拿下了三座奥斯卡、四座金球、两座金狮、两座金熊,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大导演。

但整天被鲜花、掌声包围的李安,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事,——把所有奖杯都收藏了起来。依然跟20年前一样,拖地、做饭、做家务。

鲁豫采访时问李安:“现阶段您最大的幸福感是什么?”

这位**大师回答:“是太太的微笑。我太太对我笑一下,我就会感觉很幸福。”

                                      伍

                为什么要讲这三个故事呢?

我就是想表达一句话:最好的婚姻状态,并不是一生浪漫一生激情,而是充满江湖义气。

现在的夫妻之间,总是喜欢谈理解、谈责任、谈利益,却很少有人谈义气,几乎看不到“有情有义”这样的字眼了。

什么才是婚姻最有力的保障?

是激情吗?是浪漫吗?是责任吗?是利益吗?我觉得都不是。

你肯定会问:那是什么?

我会回答:义气。

我觉得“有情有义”,才是夫妻关系的终极保险。

喜欢杨澜的一句话:“婚姻需要爱情之外的另一种纽带,最坚韧的一种不是孩子,也不是利益和金钱,而是肝胆相照的义气。”

一个讲义气的人,无论男女,他/她在做任何事之前,会首先考虑会不会伤到她/他,会不会让对方不开心。

如果会伤害对方,如果会让对方不开心,那我就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种约束,靠另一方强迫是没有用的,只有基于在乎和义气,自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无论爱情还是婚姻,它的真谛只有一个:当我与你在一起的那一刻,我便放弃了其他可能,

“这是咱俩之间的义气。”

好的婚姻好的夫妻,到最终,就如杨澜所说:“你们之间除了爱,还得有肝胆相照的义气。”

我敬佩两种人:年轻时陪男人过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时陪女人过好日子的男人。

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伴侣,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爱情,那些能白头偕老的婚姻,都充满了江湖义气,你不欺我少年穷,我不负你糟糠恩。

综述:

恩尼斯一直都爱杰克,只不过他太害怕他俩被发现了,而杰克又的确被他栓的死死的,打了他立马心疼过来看他伤的怎么样,骂了他听见他哭赶紧过来抱他。

是杰克离不开恩尼斯,而恩尼斯因为杰克这样不离不弃自然也想不到他也会有离开的一天,所以事事让杰克委屈,因为他觉得和杰克在一起的时间还长着。

最后的发誓,含着泪我却没有看到太多悔意,而是释然,发誓堂堂正正爱他,给他他想要的两个人的美好愿望,这些都伴随着the wings 带给了杰克吧。有种尘埃落定却又浪漫至极的感觉。

李安一直是伙哥颇为佩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几乎都可以堪称为艺术大作。无论是《断背山》或者是其他作品,都有着较为独特的视角。通过对不同故事的讲述,为我们展现深刻的真理。

之前多次拒绝了杰克在一起的请求,就算已经与妻子离婚恢复单身后,恩尼斯也依然无法不去顾及世俗的眼光。直到杰克离开了人世后,恩尼斯才真正看清自己的内心,原来杰克在自己心中远比想象中的更为重要。

可惜的是当他认清这一事实的时候为时已晚。最后恩尼斯也只能用衣服包裹着衣服的方式拥抱自己所爱之人。这很浪漫,但也好悲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321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