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女儿是谁

皇帝的女儿是谁,第1张

皇帝的女儿是公主

“公主”这个名词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一般称“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哎,一点浪漫色彩也没有),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成为“公主”,也称“君主”,《史记·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古书尚也常常将公主简称为“主”。

从汉朝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也是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姊姊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姊妹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崇。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两汉倒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汉代的王的女儿被称为“任”(这是什么怪名字阿!),如《汉书·王莽传》说:“其女皆为任。”古书的研究者认为“任”其实是当时女子爵位的称呼。

到了隋唐时期,太子和诸王的女儿也封郡、县,但不能称为公主,太子的女儿为郡主,诸王之女为县主;明清两代亲王的女儿为郡主,郡王的女儿为县主。唐高宗是专门下诏书规定,皇帝的女儿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适”,娶公主称“尚主”,娶诸王之女只能叫“娶”。

如果被严重处分了,那就被降为郡主了

1 关于英字开头的诗句

关于英字开头的诗句 1求以英字开头的诗句

以英字开头的诗句: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

——《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李隆基英声振名都,高价动殊邻。——《赠崔司户文昆季》李白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李白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赠张相镐二首》李白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陈情赠友人》李白英明庐江守,声誉广平籍。——《寄上吴王三首》李白英主赐五马,本是天池龙。

——《送长沙陈太守二首》李白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送张秀才谒高中丞》李白英僚满四座,粲若琼林敷。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李白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资治通鉴》马光主编。

2求以英字开头的诗句

以英字开头的诗句:

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李隆基

英声振名都,高价动殊邻。——《赠崔司户文昆季》李白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李白

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赠张相镐二首》李白

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陈情赠友人》李白

英明庐江守,声誉广平籍。——《寄上吴王三首》李白

英主赐五马,本是天池龙。——《送长沙陈太守二首》李白

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送张秀才谒高中丞》李白

英僚满四座,粲若琼林敷。——《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李白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资治通鉴》马光主编

3以英开头的12字诗句

以英字开头的诗句: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

——《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李隆基英声振名都,高价动殊邻。——《赠崔司户文昆季》李白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李白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赠张相镐二首》李白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陈情赠友人》李白英明庐江守,声誉广平籍。——《寄上吴王三首》李白英主赐五马,本是天池龙。

——《送长沙陈太守二首》李白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送张秀才谒高中丞》李白英僚满四座,粲若琼林敷。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李白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资治通鉴》马光主编。

4头一个字有英的诗句

头一个字有英的诗句

英雄去尽羞容在----- 汪遵乌江

英雄一去豪华尽----- 许浑金陵怀古

英雄立马起沙陀-----严遂成 三垂冈

英僚携出新丰酒-----王昌龄送郑判官

英名何用苦搜奇-----司空图携仙箓九首 其七

英俊奔波遂吃虚-----孙棨题刘泰娘舍

英雄见事若通神 -----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六

英雄亦到分香处-----罗隐邺城

英英香蕙莹朝华----- 文天祥所怀

英雄未肯死前休----- 文天祥纪事 其六

5带 英 字古诗词

《咏司马彪续汉志》李世民

二仪初创象,三才乃分位。

非惟树司牧,固亦垂文字。

绵代更膺期,芳图无辍记。

炎汉承君道,英谟纂神器。

潜龙既可跃,逵兔奚难致。

前史殚妙词,后昆沉雅思。

书言扬盛迹,补阙兴洪志。

川谷犹旧途,郡国开新意。

梅山未觉朽,谷水谁云异。

车服随名表,文物因时置。

凤戟翼康衢,銮舆总柔辔。

清浊必能澄,洪纤幸无弃。

观仪不失序,遵礼方由事。

政宣竹律和,时平玉条备。

文囿雕奇彩,艺门蕴深致。

云飞星共流,风扬月兼至。

类禋遵令典,坛壝资良地。

五胜竟无违,百司诚有庇。

粤予承暇景,谈丛引泉秘。

讨论穷义府,看核披经笥。

大辨良难仰,小学终先匮。

闻道谅知荣,含毫孰忘愧。

1、《画江湖之不良人》

这部动画巨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描述了交织着战乱与黑暗的唐末乱世,黄巢起义、朱温篡位、李氏族诛、友珪弑父、沙陀争霸等著名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贯穿于其中。几位主角同群雄侠隐仗剑高歌江湖,于历史漩涡中的乱世里经历了青春与爱情、背叛与忠诚的沧桑变幻、悲喜轮回,最终成为了终结这个时代、开创新纪元的决定性力量,是一段浪漫辉煌的中国式武侠历史传奇。

2、罗小黑战记

夜,猫妖**天明珠被谛听发现,被打回原形重伤而逃。在流落街头之时被罗小白带回了家,起名罗小黑。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主要讲述一个少女养猫而发生的种种离奇故事,整个作品风格很“中国式”。故事情节搞笑、温馨别致,信息量庞大,画风可爱。虽然很短,但非常清新、温馨、搞笑,国产作品难得的佳品。

3、泡芙**

每一集分享一个最贴近生活的故事与哲理,生为女人不是自惭形秽、逃避责任的合理借口,这个社会已经相当公平,做一个魅力自由的女人吧,此片强烈推荐正值芳华的女生们。

  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 当代中国 人口最多的姓氏,同时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姓氏。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李姓来源,希望大家喜欢!

李姓来源

 第一个来源:源于嬴姓

 源于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因此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人(今河南淮阳),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东部)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第二个来源:他族改姓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三国 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十三世纪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回族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约有七百三十万人。李氏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第三个来源:他姓改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据载,唐开国元勋诸将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如李元昊原是党项拓跋氏。由此,李姓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

 第四个来源:虎图腾说

 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着《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 属虎 。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第五个来源:老姓说

 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唐兰明确地说明:老子并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高亨对此说有进一步的考证,他在《老子正诂·前记》中说: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条证据:

 一、先秦旧籍如《庄子》、《荀子》等,对孔、墨等人皆举其姓,称“孔子”、“墨子”,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二、“古有老姓而无李姓”。《风俗通义》:“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春秋时代无李姓。《史记·循吏列传》的李离,系《左传》士离之误,不作李。《战国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

 三、古人姓氏多无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变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

 四、“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从《老子》一书中引大量语句,证幽部、之部音韵通谐。最后,他说:“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即声母为L),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

 依高亨等人的说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来,而是源于老姓。高先生从音韵学的角度引证甚详,有说服力。

李姓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国形成了围绕中原地区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带,这个地带由冀豫鲁、晋陕、川湘赣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组成。

 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时期,李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总人口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面对战乱和屠杀的受害群体首先是大姓汉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区的大姓, 自然 受到最惨重的损失。明朝时期,江西为李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33%。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地,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7%。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间,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减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的赣苏浙闽、华北的晋冀豫鲁两大块李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2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38%。从明确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约占李姓人口的25%。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大约占10%。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李姓总人口的103%。全国形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四川南部、豫冀鲁晋大部、甘肃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复盖面积约占了国图面积的18%,大约30%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陕甘宁蒙大部、川东、重庆、黔湘鄂、桂粤大部、苏皖北部、山东东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约占了国图面积的36%,大约51%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赣浙闽台、苏皖大部、桂南、海南、粤东、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约占了国土面积的216%,大约19%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李姓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

 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赵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将秦代原有的邯郸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中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2世纪末)改为赵郡。相当于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此外还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等。

李姓 历史 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着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 水利工程 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贺:(公元790~816年),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号诗鬼。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着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着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国 政治 家。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名将李广之孙。著名西汉将领。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等。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 军事 家。

 李广利:(公元前~前88年),中山人(今河北定县),汉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

 李固:(公元94~147年),东汉大臣。字子坚。汉中南郑人(今陕西汉中)。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今山东山阳)。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礼,汉朝颍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东汉政治家。

 李傕:字稚然,东汉末军阀;大司马、司隶校尉、池阳侯;性诡谲残忍。原本是董卓部下武将,后成为凉州军的首领。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云台二十八将之十五。

 李克用:(公元856~908年),本姓朱耶氏,祖先是唐朝时西北沙陀人。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药师,京兆三原人(今陕西三原)。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著名唐朝将领。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小字毗沙门,唐高祖李渊长子,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

 李勤:(公元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勋,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部)。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渊任为右武侯大,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单名(责力)。

 李突地:稽靺鞨酋长(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唐朝初建时即来唐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他于唐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右卫,赐为李氏。李嘉庆也是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在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

 李林甫:(公元~752年),小字哥奴,与大唐皇帝一脉相承,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孙。若论其辈分,李林甫还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辈。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青莲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便以“青莲”作堂号,永示缅怀。

 此外还有赵郡堂,平棘堂等。

1 中国百家姓李姓的历史分布

2 百家姓中李姓必备起名的方法

3 中华百家姓李姓的由来

4 李姓起名宝典

5 2017中国最大姓氏

《画江湖之不良人》是北京若森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继动画连续剧《侠岚》在获取了巨大的市场成功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大型三维历史武侠动画连续剧集。这部动画巨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描述了交织着战乱与黑暗的五代十国时期,黄巢起义、朱温篡位、李氏族诛、友珪弑父、沙陀争霸等著名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贯穿于其中。几位主角同群雄侠隐仗剑高歌江湖,于历史漩涡中的乱世里经历了青春与爱情、背叛与忠诚的沧桑变幻、悲喜轮回,最终成为了终结这个时代、开创新纪元的决定性力量,也堪称是一段浪漫辉煌的中国式武侠历史传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337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