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一部什么剧,作者是谁

《屈原》是一部什么剧,作者是谁,第1张

屈原》是一部话剧,作者是郭沫若

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

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芳华越剧团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该剧的移植本,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尹桂芳饰屈原、徐天红饰张仪、许金彩饰南后、戴忠桂饰婵娟、尹瑞芳饰宋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上个世纪初话剧出现于中国,带着新鲜的趣味和蓬勃的生机,以及明显稚嫩的特征,中国人并没有完全了解话剧的构造和编织的规律,就已经开始把它当做传递思想和情感的有力武器了。

郭沫若1942年1月写的话剧《屈原》便是这样的作品,它不成熟却切中时代的要害,那些看来十分明显的文学缺陷,都被鲜明的主题和昂扬的激情所掩盖,成为呼唤爱国主义、抵抗日本侵略的风云之作。

—屈原 (郭沫若的历史剧)

《黎明》(表演诗)、《棠棣之花》(诗剧)、《湘累》(诗剧)、《孤竹君之二子》(历史剧)、《卓文君》(历史剧)、《王昭君》(历史剧)、《聂荌》(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蔡文姬》和《武则天》

上个世纪初话剧出现于中国,带着新鲜的趣味和蓬勃的生机,以及明显稚嫩的特征,中国人并没有完全了解话剧的构造和编织的规律,就已经开始把它当做传递思想和情感的有力武器了。

郭沫若1942年1月写的话剧《屈原》便是这样的作品,它不成熟却切中时代的要害,那些看来十分明显的文学缺陷,都被鲜明的主题和昂扬的激情所掩盖,成为呼唤爱国主义、抵抗日本侵略的风云之作。

七十余年后时代变迁、意识形态流转,这部一度被奉为历史剧经典的剧作,少人评说,更少有人想得起来去排演。让文学的归文学,政治的归政治,历史的归历史,用文学的目光重新打量郭沫若的《屈原》。

扩展资料:

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愤怒实在是这个戏要传达的主旨,屈原的重头戏是被囚之后在神殿上激情饱满的《雷电颂》,以表达屈原的愤怒并且实现剧作者对现实社会愤怒的呐喊,是最被人推崇的著名独白。

-屈原

1、《女神》

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2、《星空》

《星空》是郭沫若创作的诗歌,载于1923年出版的诗集《序诗》中。其不再礼赞“光芒万丈的太阳”,而是仰望幽光闪烁的“星空”,不再是要“赤裸着双脚”,永远和地球“母亲”相亲,而是羡慕“天上的街市”。

3、《南冠草》

《南冠草》是郭沫若1943年作于重庆的一部历史剧,所写内容是明末夏完淳抗清事迹。《南冠草》也是越剧历史剧。建华(毕华琪)1953年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本改编。

4、《高渐离》

《高渐离》是郭沫若同志一九四二年的作品,原名《筑》,初版于一九四六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于一九五七年根据一九五四年新文艺出版社版,经作者作了较大的修订,收入《沫若文集》,并改名为《高渐离》。

5、《十批判书》

《十批判书》作者是郭沫若,由中国华侨出版社于2008年正式出版,讲述了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以后,专制政体被推翻了,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历史进步。在文化学术方面,儒学独尊的局面也相对地被打破了,因而学术思想呈现了相当活泼的景象。

郭沫若(1892—1978)是中国历史话剧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毕生为探索中国历史话剧呕心沥血。他一生的剧作,基本上都是历史剧,并以新颖的创作方法探索中国历史剧的艺术形式,从幼稚到成熟,从低谷到高峰。从打地基到不断地垒高突破,创造出了中国现代历史话剧的风范。

他的历史剧创作活动,大体集中在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19—1925)即早期历史剧创作阶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郭沫若先后写成《黎明》(表演诗)、《棠棣之花》(诗剧)、《湘累》(诗剧)、《孤竹君之二子》(历史剧)、《卓文君》(历史剧)、《王昭君》(历史剧)、《聂荌》(历史剧)等,完成了从诗剧到历史剧的过渡。第二个时期(1941—1943)即历史剧成熟阶段,共写成六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并广泛演出,引起强烈反响。第三个时期(1958—196)即转变手法从悲剧到喜剧阶段,先后创作了《蔡文姬》和《武则天》两部历史剧,对历史人物进行了重新评价。

郭沫若是一位伟大的抒情诗人,他所写的史剧“大抵是借历史的影子来抒情”。他剧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具有诗人气质,激情满怀,器宇轩昂。他能用诗的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把火山爆发式的激情,通过剧中人的诗,特别是抒情独白喷射出来,震撼人的灵魂。如《屈原二》中的《雷电颂》,便将抒情性与戏剧性巧妙地结合,使屈原与雷电同化,把屈原不屈不挠,为真理斗到尽头的思想和性格集中地表现出来,成功地将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

《卓文君》、《屈原》等。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浪漫主义作家。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一个地主兼营商业者的家庭。他学名开贞,号尚武。1919年首次发表新诗时,他各取家乡沫水和若水的第一字合为「沫若」,用它作自己的笔名。

  郭沫若对于文学发生兴趣,甚至开始语体诗的尝试,是1919年9月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作。如他所说,「在一九一九与二O年之交,我的诗兴被煽发到狂潮的地步」。1921年8月出版的《女神》,收集的主要是这个时期的诗作。1922年5月,《创造》季刊在上海创刊。

  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失去行动自由,于1928年2月,化名乘船离沪去日本,开始十年流亡生活。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他积极支持中国留日学生的进步文艺活动。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古代铭刻汇考四种》等多种专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351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