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莉叶》为什么不是莎士比亚4大悲剧

《罗密欧与朱莉叶》为什么不是莎士比亚4大悲剧,第1张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 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赞许他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斯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1564年4月23日,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负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 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予以关爱,改称为“国王的供奉剧团”,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1599年莎士比亚参加了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并成为股东兼演员。莎士比亚逐渐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年他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绵还乡,四年后就与世长辞。

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莎士比亚则以他的剧作,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遗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七个,研究者将他的创作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1.历史剧和喜剧时期:(1590—1600)

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初十年中,他共创作了九部历史剧。在这些剧本中除了《约翰王》(1589)描写的是13世纪封建王朝内部的争斗外,其他的剧作则构成了两个内容衔接的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部(1590—1591)与《理查三世》(1592);《理查二世》(1595)、《亨利四世》上、下部(1597—1598)与《亨利五世》(1599)。

这些剧本概括了英国从1377—1485年间一百余年的动乱历史,描写了英法战争和英国的封建内战,歌颂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谴责封建领主之间的不义战争,对人民的疾苦则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后一组剧本写理查二世优柔寡断,听信宠臣,他的堂弟趁机起兵篡夺王位,自立为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虽然两次平定内乱,却整日忧心忡忡,害怕有野心家会像他曾经做的那样来夺取王位,而太子又是个不务正业的公子哥儿,国家的前途令人担忧。幸好太子改过自新,即位为亨利五世,他以对法战争转移了国内矛盾,收复了在法国的领地。前一组剧本则紧接后一组,写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因贵族内讧而失利,贵族纷争再加上平民起义导致争夺王位的封建内战--红白玫瑰战争。内战中,属于红玫瑰集团的国王亨利六世被杀,夺取了王位的白玫瑰集团在爱德华四世死后,其弟理查以狡诈、凶残的手段窃取了王位,最终也死于敌党之手。

这些剧本的艺术成就不一,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是英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莎士比亚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在剧中描写了阴险狡诈的贵族理查如何以血腥手段挤掉了六个合法继续人,登上王位的故事,揭露谴责了他的凶狠暴和昏庸无道,塑造了一个虚伪狡诈、残酷无情的暴君形象。《亨利五世》描写亨利五世做太子时不甘心宫廷中的刻板生活,在下层社会厮混,与流氓无赖为伍,即位后改邪归正,成为英明的理想君主。这两个剧本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谴责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给国家造成的内乱,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亨利四世》创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喜剧人物福斯塔夫。福斯塔夫是一个年过五十的破落骑士,一个好吹牛的懦夫,一个贪婪的冒险家。他是流氓头子,善于见风使舵、混水摸鱼。他否认任何道德,既无良心谴责也无怜悯之心,平生第一快事就是以粗鲁低级的方式向女子献殷勤,生活理想只是如何更大了限度地满足口腹之欲。他生性幽默,喜剧情节和笑料通过他的所言所行妙趣横生。他自恃是太子亲信,整天醉眼朦胧,坐在野猪头酒馆里,率领着一群年轻的地痞无赖,说谎、欺诈、抢劫。一但被太子拉上战场却又胆小如鼠,毫不顾及封建骑士的勇敢精神与荣誉观念,只会倒在地上装死,驮来敌人的尸体冒功。作品最后通过福斯塔夫被掌权的太子——“贤明”君王亨利五世驱逐,反映了封建势力及其附庸必将灭亡的命运。而福斯塔夫则作为一个活在老百姓身边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人物,一个封建关系解体时期“无衣无食的雇用兵”和“冒险家”的典型,成为莎士比亚笔下最成功的喜剧形象之一。

在莎士比亚历史剧大受欢迎的同时,他还创作了十部喜剧:《错误的喜剧》(1592)、《驯悍记》 (1593)、 《维洛那二绅士》 (1594)、 《爱的徒劳》 (1594)、 《仲夏夜之梦》(1596)、 《威尼斯商人》 (1597)、 《温莎的内风流娘儿们》 (1598)、 《无事生非》(1599)、《皆大欢喜》(1600)、《第十二夜》(1600)。其中最后三部最能表现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风格,人称"娇艳明媚的喜剧三部曲"。这些剧本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而情节却异常生动丰富,非同凡俗。作者以幽默、欢快的笔触和如诗如画的抒情,来揭示人们的感情冲突和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特别是塑造了一批勇气过人又执着、风趣、机智、温柔的女主人公形象。她们追求自己自由恋爱的权力,与各种邪恶势力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戏剧舞台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第十二夜》描写孪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奥拉在海上航行遇险,先后流落到伊利里亚。这里的统治者奥西诺公爵正在向一位名叫奥丽维亚的贵族**求婚,却遭到拒绝。薇奥拉女扮男装,化名西萨里奥做了公爵的少年侍人。从此,爱上奥西诺公爵的薇奥拉作为爱情的使者,奔跑于奥西诺和奥丽维亚之间,凭着她与自己孪生哥哥相貌异常相像,顺利解决了一系列复杂而又严重的爱情冲突。钟情少年侍从薇奥拉的奥丽维亚成了薇奥拉哥哥的妻子;而饱受对奥丽维亚单相思之苦的奥西诺公爵在发现他的侍从原来是一个美丽的女孩之后,也认识到她感情的可贵,就和薇奥拉结了婚。剧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充满了巧合、悬念、误会以及移花接木、巧装改扮的喜剧因素,而处于全剧中心的是勇敢、热情、纯真的少女薇奥拉,在争取人格独立、幸福的权力及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斗争中,她显示出忘我无私、坚贞不渝的品格,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全剧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人们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威尼斯商人》则以较强的对社会讽刺、批判的态度见称。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货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不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为救安东尼奥的性翕,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细霞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

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样一个生动复杂、极端利己的高利贷者的形象,同时通过夏洛克,莎士比亚又为一切受民族与宗教歧视的犹太人鸣不平,体现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剧中借生动的法庭对抗场景提出了海外贸易、放高利贷等经济问题,使人感到作者驾驭素材的高超能力。

剧中性格纯朴、富有才华和正义感的鲍细霞则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个理想的资产阶级女性形象。她年轻、貌美、智慧超人,芳名远播,面对纷沓而来的求婚者,她把人的品行作为考虑的第一条件,而并不看重门第财富。她遵从父亲遗训,设置了金、银、铅三个匣子供求婚者挑选,结果攫取金匣的摩洛哥王子得了一张骷髅画,拿了银匣的法国阿尔贡亲五看到的是傻瓜画像,只有聪明、坦诚的巴萨尼奥选中了朴实无华的铅匣,得到了藏在里面的鲍细霞的倩影。鲍细霞则毫不犹豫地投入这个贫穷的青年人的怀抱。这一婚姻标准实际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挑战,体现了鲍细霞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在法庭上,当凶恶的夏洛克挥舞着借据逼迫法庭镣害安东尼奥的性命时,所有的男人都束手无策,只有智慧的鲍细霞看出了契约的漏洞,重新对契约进行法律的解释,制止了满心报复的夏洛克的凶残行为,这又为鲍细霞的聪慧形象增添了明丽的一笔。

在这一时期写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则是反映人文主义者爱情、理想与封建压迫之间冲突的一出充满诗意地悲剧。意大利维洛那城有两个世代为亿的家族。一次舞会上,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与凯普莱特家族的朱丽叶一见钟情,但家族之间的仇杀使恋爱受到阻力。经劳伦斯祖父帮助,两人秘密举行了婚礼。罗密欧因替友复仇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哥泰保尔。亲王下令放逐罗密蔚蓝色,朱丽叶也面临被迫逼婚的窘境。神父给她吃安眠药让她装死,并派人通知罗密欧立即返回,但送信人却误了期。不明真相的罗密欧听到朱丽叶的死讯,立刻悄悄赶回家乡,在她身边自杀殉情。不久朱丽叶苏醒,见爱人已死,悲痛之余,也用匕首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鉴于世仇造成的恶果,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录柩前,多少世纪不共戴天的两个家族最后和解。这一对纯真的青年为了追求爱情自由,最终以死反抗阻碍他们结合的封建势力,在情节上虽属悲剧,却也充满了喜剧作品中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心,钱剧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气氛,实际是一首青春与爱情的赞歌。尽管主人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隔阂却消除了,爱情、理想最终得胜,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剧中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性,如朱丽叶等待罗密欧前来赴约的优美独白:

来吧,黑夜!来吧,罗密欧!来吧,你黑夜中的白昼!因为你将要睡在黑夜的翼上,比乌鸦背上的新雪还要皎白。来吧,柔和的黑夜!来吧,可爱的黑夜,把我的罗密欧给我;等他死了以后,你再把他带去,分散成无数的星,把天空装饰得如此美丽,使全世界都恋爱着黑夜,不再崇拜眩目的太阳。

这深情热烈的词句不知打动过多少少男少女的心。

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莎士比亚则以他的剧作,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遗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七个,研究者将他的创作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2.悲剧时期 (1601—1608)

这一时期,是莎士比亚思想与艺术成熟与深化的阶段。时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王权与资产阶级关系开始紧张,宫廷贵族生活日趋腐朽。莎士比亚已看清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但他把这些归结为善与恶的道德冲突,他反对暴力,强调理性的作用,创作了一批辉煌而又抑郁愤怒的悲剧剧作,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社会罪恶与资产阶级的利已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剧中的浪漫主义光辉越来越弱,现实主义描写日益突出。其悲剧的主要内容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内心深处的冲突,被称做“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典范。

《哈姆雷特》(1601)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这部悲剧就其表现的社会内容和哲学内涵来说都是最丰富的。它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博大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主人公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早在12世纪就流传着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英法两国的剧作家都据其情节写过中世纪的血亲复仇为中心的剧本。1601年,莎士比亚将其改编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激烈矛盾冲突的杰出悲剧,使这一复仇故事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年轻的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理想、有魄力、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是个诚实、坦率、正派、道德高尚的人。他结束求学生涯回国时发现,他的祖国已变成成了黑暗的牢狱,父亲已被叔父克劳狄斯害死,克劳狄斯还娶了哈姆雷特的寡母,篡夺了王位。父亲的亡魂出现,要求他复仇。哈姆雷特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他报仇的愿望逐渐转变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心:应当改变这个充满犯罪、不仁不义、谎话和虚伪的世界。而要完成这一重整乾坤的神圣使命,哈姆雷特深感自己无法胜任,反之,要同恶势力妥协, 他又深恶痛绝。 这一切使哈姆雷特陷入犹豫、忧郁、和痛苦的自我分析之中。在他下决心动手除去奸王时,不幸误杀了恋人娥菲丽娅的父亲、媚上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伤心的娥菲丽娅因此丧失了理智,溺死河中。娥菲丽娅的哥哥雷欧提斯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在奸王阴谋安排的决斗中用涂了毒药的剑刺中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母亲也误饮奸王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毙命。哈姆雷特在临死前奋力刺死了奸王,但他改变现实的宏伟理想却没以能实现。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他对人自身、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在他看来人是“了不得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有着无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文主义教育使他胸怀远大抱负,但突破其来的巨变,使他遭受了那样多的不增,他无忧无虑、明朗爽快的性格发生了变化。父死母嫁,奸邪当道,国内一片乌烟瘴气。他渴望用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改造社会,却又觉重任难当,难以施为。踌躇难决之下,他苦思焦虑,性格一变而为忧虑沉闷,更因复仇的证据不足,一时也找不复仇的时机,无法贸然行动,这使得他优柔寡断,拖延迟疑, 戏中大段沉痛的、强烈自责的独白, 反映了他痛苦、矛盾的心境。表面上看,他令人惋惜地放过了一次次行动的机会,实际上这正是敌我力量悬殊,人文主义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剧性反映。从第三幕起,他忧郁的心情开始得到克服,崇高的理想与责任感,使他意识到必须以行动来抗争不合理的命运,于是他雷厉风行地采取了一系列复仇措施,从采取演戏的方法从实奸王的罪行到改写密信,破坏了奸王把他放逐到英国,然后借刀杀人的阴谋,最终刺杀奸王,把国事托给他志同道合的密友,这无不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镇定缜密以及超人的智慧。莎士比亚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哈姆雷特性格的变化与发展。

悲剧《奥赛罗》(1604)同样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深刻的社会矛盾。在威尼斯,黑皮肤的摩尔人大将奥赛罗和贵州**苔丝狄蒙娜相爱而结婚,遭到贵族们的反对。威尼斯大公派战功赫赫的奥赛罗去抵御土耳其人入侵,故对婚事不加干涉。伪善、狡诈而又阴险的旗官伊阿古因奥赛罗未任命他为副将怀恨在心,为了报复,他巧使诡计诬陷苔丝狄蒙娜不贞。轻信他人而又嫉恶如仇的奥赛罗陷入极大的悲愤与绝望中,妒火中烧,他亲手扼死了无辜的苔丝狄蒙娜,还以为做了一件正义的事。伊阿古的妻子当场揭发了真相,奥赛罗悔恨万分,为了惩罚自己铸下的大错,挥剑自杀身亡。

奥赛罗其实是作者所肯定和同情的人物,他坦率、公正、诚信,但性格中存在着致使的点。他轻信虚假的表面现象,让感情左右理智,以至他和苔丝狄蒙娜的爱情虽战胜了种族的偏见,却未能躲过极端主义者的暗箭,酿成悲剧结局。剧中的伊阿古是一个极端生活利已主义者的形象,为了个人私欲,使尽了卑鄙毒辣的手段。他的生活信条是“既不是为了感情,也不是为了义务,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设尽圈套去暗害别人,最后受到了正义的惩罚。

《李尔王》(1605)取材于古代英国的历史传说:年老昏聩的李尔王把王国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里根、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迪丽霞驱逐到国外。李尔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被逼疯癫的李尔王奔向旷野,对苍天呼喊着自己的悲愤与无奈。李尔王在狂风暴雨下的大段对天独白, 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心灵的同时, 也揭示了这个曾被权利异化的君王的人性觉醒过程。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被杀,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莎士比亚站在人文主义者的立场,通过王室家族的内乱和李尔王传动的大起大落,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伪善的人伦关系,肯定了同情、博爱的道德原则。

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莎士比亚则以他的剧作,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遗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七个,研究者将他的创作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麦克白》(1605)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苏格兰大将麦克白从战场上凯旋而归,途中听信女巫他能当国王的预言, 在野心驱使与其妻的怂恿下, 趁国王邓肯到家中作客之机,弑君篡位,最终落得众叛新离、兵败被杀的下场;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全剧弥漫着一种阴鸷可怕的气氛。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以上四部剧作被称做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在这些剧作中,莎士比亚看到了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抨击资本主义利益原则的邪恶性质,展现出阶级压迫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但他把社会斗争归结于抽象的善恶好坏的道德问题,仅仅看到思想的力量,个人的作用,而忽视了人民大众,因此在冷酷的、充满罪恶的社会面前,单枪匹马的个人主义英雄往往被碰得头破血流,悲观、茫然、幻灭, 陷入不可解脱的内心矛盾与悲剧结局。 在悲剧终场时,没有一个主人公能逃脱死亡的命运,以至后人把莎剧结束的第五幕称之为“死床”。但玉石俱焚的可怕结局,又表明了剧作家对人类世界的希望:杰出之士死了,为个人利益使尽花招的野心家也难逃死亡的命运,但正义却赢得了道义上的胜利, 正义和美德百世流芳, 邪恶却为人唾弃,遗臭万年,重整河山仍期待着后来的英雄。其尖锐的批判锋芒,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对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使莎士比亚的悲剧至今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成为戏剧史上的丰碑。

除了“四大悲剧”外,在这一时期里莎士比亚还根据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撰写了《尤利乌斯·凯撒》(1601)《雅典的泰门》(1605)、《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7)、《科利奥兰纳斯》(1607)一系列悲剧。 《雅典的泰门》写雅典的贵族泰门慷慨好客, 乐善好施,挥金如土,家中日日宾客如云。虽然他帮助许多人摆脱困境,但他分不清谄媚者与朋友,大部分钱还在花在恶棍与寄生虫身上。一朝他黄金散尽,债主盈门,派人向元老、贵族以及那些曾经受过他恩惠之人请求援助时,那些曾百般躬迎的小人却如躲避瘟疫一样唯恐不及,弄得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泰门悲愤地离开了人群,独自隐居在城外的洞穴里,一天,他正挖树根充饥,无意中发现了一大堆金子,饱经世态炎凉,看透人间虚伪的泰门不由愤怒地诅咒道: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么一点点,就足够颠倒黑白,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的奴才,可以使异教联盟,国家分裂,祝福罪人;麻疯病人被当作情朗;有了他在元老会议上,强盗可以封官获爵,受人们的跪拜、颂扬;有了他,黄皮鸡脸的寡妇与能重做新娘。

对资本主义金钱原则的揭露真是入木三分!马克思在《资本主义》中曾引用这段话来说明货币的本质。剧中的雅典后来遭到围攻, 贵族与元老们又来找寻曾经是骁勇善战的泰门, 给他金钱、权力、地位,但泰门的心已冷了,最后他变成一个厌世者,怀着对伪善的人类的痛恨离开了这个世界。

3. 传奇剧时期 (1609—1613) 晚期的莎士比亚创作呈现出脱离现实,转向梦幻世界的倾向,以幻想来解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风格也为之一变,充满童话式的想象,富于明快的节奏。其作品有《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暴风雨》(1611)等。这些剧本的情节大同小异,都是主人公先遭到灾难与不幸,后来得于偶然契机转危为安,甚至因祸得福。虽然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宽恕和谅解的精神贯穿全剧, 主张用爱心医治旧日的创伤, 强调忏悔、改过能产生新的希望。剧本的人物和背景极富传奇性,人物动机近似荒诞,突出运用了大量巧合与偶然事件。

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是《暴风雨》。米兰公爵普洛斯比罗被弟弟安东尼奥篡夺了爵位,只身携带襁褓中的独生女米兰达逃至一荒岛,他依靠魔法成了岛的主人。 后来, 他制造了一场暴风雨,把经过附近的那不勒斯国王和王子费迪南及陪同的安东尼奥等人的船只弄到荒岛,又以法术促成了王子与米兰达的婚姻,结局是普洛斯比罗恢复了爵位,宽恕了敌人,返回家园。玄妙的幻想、瑰丽的描写、生动的形象、诗意的背景使此剧成为莎士比亚晚期戏剧艺术的代表。

莎士比亚的剧作是西方戏剧艺术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在他的戏剧中,展开了如此广阔的生活画面: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民百姓,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在剧中婆娑起舞,而每个人又有各自的爱憎、伤悲与欢乐,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是阴险狡诈、极端自私,麦克白与伊阿古不同,同是勇于为理想、正义献身,奥赛罗与哈姆雷特各异。不同的人物生活在各自的典型环境中。

莎士比亚是无与伦比的戏剧结构大师,他的剧本固然有悲、喜剧之分,但在创作实际中又打破了悲、喜剧的界限,不受严格的传统体裁划分的限制,从而展现出更丰富饱满的人性和人物的精神世界。他善于描写几条相互平行交错的线索,来促进生动复杂的情节发展。写作技巧上则表现出一种奇妙的戏剧紧迫感,逐渐加快的情节发展的节奏,往往有一种气呵成的神来之笔,令观众惊叹不已。

莎士比亚剧作的语言,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荡如惊涛拍岸,令人回味无穷。据后人统计,莎士比亚所用的词汇在一万五千个之上,并善于用比喻、隐喻、双关语,许多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语言已经成了英文中的成语、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藻。语言形式则既以无韵诗为主,又杂有古体诗、民谣体、俚谚与轻快滑稽的散文体对话,可谓多种多样、丰富生动,成为构成莎士比亚戏剧艺术大厦的基本材料。

莎士比亚还创作了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一般认为是在1592—1598六年间陆续完成的,一到一百二十六首写诗人与一位贵族青年的友谊的升沉变化,一百二十七到一百五十二首吐露了诗人对一位“黑肤女子”的恋爱,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真、善

参考资料:

百度网页

回答者:liangbowena - 魔法学徒 一级 1-15 12:55

四大悲

本页的封面是英文第一版精装本的封面,文字介绍来自书籍包装。

《通向蜘蛛巢的小路》

这是一个关于皮恩的故事,他是皮匠的学徒,二战时在海边一个古代利古里亚人的要塞长大,当时德国军队驻扎在镇里,而游击队正从山区打回来。皮恩是个瘦小的孩子,为了生存下去,他要削尖脑袋去想办法。与其他那些有家的孩子相比,他是个社会的“弃儿”:除了一个当妓女的姐姐,他没有亲人没有家。在“烟雾腾腾,混暗的小酒馆”里,皮恩"被迫在成人的世界里寻找避难所”,那里他听见那些引起了猥亵笑声的谈话,他能模仿那些谈话,但不知道它们的意思。他唱伤感的歌,学会侮辱和诅咒他人--但没有一刻他不在期待成为游击队的一员,“和年轻的伙伴们在一起,他会给他们看蜘蛛建巢的地方,或者和他们在河床上的竹林里战斗。”故事的一部分是他如何加入游击队,并和另一个社会的"弃儿"结为朋友(这是《人鼠之间》之后最奇特的结合之一);但这个故事更主要的是一个男孩的一幅既粗犷又温情脉脉的肖像,这个男孩生活在一个从不需要他参与,也从未打算让他参与的世界里;作者叙述时绝不带有任何多愁善感。事实上,

Sean

O'Faolain发现作者“对Pavese的性格和Vittorini的硬朗和天真多少有一些主观上的认同。”第一版由Einaudi在1947年出版。1957年由Beacon

Press出版英文版,Archibald Colquhoun翻译。

《树上的男爵》

故事梗概:

本书写了17世纪意大利贵族少年隆多男爵因与专制的父亲发生冲突而爬上树,且以后再也没有回到地面,过了50多年的树栖生活。小说描写了50多年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来反映隆多独一无二的树栖生活,这种生活多姿多彩,充满挑战。小说中“树上的生活”与“地上的生活”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前者高于后者,它象征理想、高尚、富有精神性。

1767 年,柯西莫(Cosimo Piovasco di Rondo)12岁,他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意大利贵族。一天,他魔鬼似的姐姐贝蒂斯塔做了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菜,比如被砍去头的蜗牛,他父亲命令他把这些菜吃下去。为了对抗父亲的专制和不公正,柯西莫象同龄的孩子会做的那样,他爬到了树上。但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从此他拒绝再下来。

《树上的男爵》是一部关于柯西莫独一无二的树栖生活的小说,书中的想象力和智慧令人叹服。柯西莫说,在树上他可以将地面上的事情看得更清楚。从地上那种单调乏味的生活中摆脱出来以后,柯西莫男爵有了和海盗,美女,间谍在一起的传奇经历,还有时间来读书,学习,并且思考一些他那个时代深层次的问题。他和狄德罗和卢梭有书信往来,在军事战略上成了专家,当拿破仑来看他的时候,他令拿破仑也招架不住。

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在传播真理和正义,他对偷水果的小偷和贵族都同样友好。他将当地一个最让人害怕的大盗变成了孜孜不倦的书迷,大盗对文学的热情导致了最终他本行的荒废。女人们也很愿意来到树枝上和柯西莫在一起。她们中最勇敢的是维奥拉,她出生在意大利以外,金发碧眼,她和柯西莫的感情纠葛是小说中最激烈,最不同凡响的一部分。

这部优美的小说对18世纪的生活和文学进行了充满想象的讽刺。对比伏尔泰讽刺性的虚构作品,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在对崇高和荒谬的把握上展示了非凡的效果。1959年Einaudi出版社第一版。1959年兰登书屋英文第一版,

Archibald Colquhoun翻译。

《不存在的骑士》和《分成两半的子爵》

这两个中篇,加上早先的《树上的男爵》,组成了一套充满智慧的寓言似的幻想小说三部曲。它们后来在意大利以“我们的祖先”为标题,重新出版。《不存在的骑士》故意对骑士小说进行了笨拙的模仿。故事中不可能的英雄阿格利鲁尔夫是一套空的盔甲,但又确确实实有英勇的战斗表现,这招来其他骑士的憎恨,以及一个活跃的女骑士布蕾达美特的爱,此外一个对战斗着迷的理想主义者兼志愿者雷姆巴特则对他无比崇拜。阿格利鲁尔夫为了保住骑士的名誉,被迫找遍欧洲以证实他十五年前救过的一个处女的清白。在他的寻找中(对中世纪传奇小说的必有情节的滑稽模仿),他躲开寡妇普蕾斯茜尔拉的勾引,从苏丹的后宫里救出那个不情愿的处女。

《分成两半的子爵》发生在中世纪后期,是一个关于泰拉尔巴的梅达尔多子爵的令人恐怖的故事,子爵在他第一次和土耳其人作战中被一枚炮弹正好炸成两半。他回到奥地利的领地--从字面上说,是半个人--,成为了邪恶的化身,他送给孩子毒蘑菇,将忠心的奶妈赶到麻风村,对一个美丽的牧羊女进行吸血鬼似的求爱。当子爵的另一半奇迹似的出现,并试图消除这些伤害时,宿命中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小说皆大欢喜的结尾和故事本身一样令人惊奇。作为一个现代人的寓言(被孤立,被伤害),这部小说有深刻的寓意。作为对有关好人与魔鬼的基督教寓言的故意模仿,这部小说也是机智和清新的。Einaudi出版社1951年和1959年初版,1962年兰登书屋英语第一版,Archibald

Colquhoun翻译。

主要人物简介

恶的一半的梅达尔多子爵:只保存右半边身体,完整的身体被土耳其人大炮分为两半,被医生救活。当时另一半身体不知去向。回家时间比善的一半的梅达尔多子爵早而继承了爵位。拄着拐杖,披着一件戴帽子的黑斗篷,性情恶毒狡黠,滥杀无辜,将遇到的鸟儿、青蛙、瓜果、蘑菇、花朵等动物植物的身体分成一半,将犯罪嫌疑人和猫一起绞死,处死交不起税的农民,对平民的房子纵火,将批评自己的奶妈赛巴斯蒂姬娜送到麻风村隔离,搞恶作剧作弄人,多次暗算善的一半的梅达尔多子爵,在争夺情人帕梅拉的决斗中,恶的一半的梅达尔多子爵与善的一半的梅达尔多子爵合为一体。

善的一半的梅达尔多子爵:只保存左半边身体,遗弃在战场上,被隐士救活,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回来后是平民身份,性格有些迂腐虚伪,不善解人意,弄巧成拙。

《宇宙奇趣》

《宇宙连环画》是创造力的高度发挥,它独特的,引人入胜的宗旨是将宇宙进化的理论转变成故事,并从数学公式和单细胞生物中创造角色。叙述者Qfwfq在没有声音没有时间的真空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在宇宙大爆炸的火焰中,他玩弄象弹子一样的氢原子,骑在银河上,满天的追着他的朋友 Pfwfp。后来,作为新诞生的地球上的一个青年,他有了同Ayl, Lll,和Vhd

Vhd夫人的羞涩的初恋;当一架梯子出现在他梦里的时候,他顺着它爬到了月亮上;他观察地球上的洪水,以及由此形成的地球大气的第一道色彩;作为一个有冒险精神的年轻脊椎动物,他从海里移民到陆地上;作为一条最后的孤独的恐龙,他漫步在荒芜寂静的高原上,拼命的寻找自己的归属。最让人惊奇的是,Qfwfq

回忆他还是软体动物的情景,那时他还在进化中,没有眼睛,可是他的样子却让所有的眼睛都睁开了。

这些数学和诗化的想象力结合的结果让人无比兴奋。但更深的含义是,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成为了一个有限生命的瞬间记忆,读者由此一瞥人作为复杂巨大宇宙的一份子的极端渺小。Einaudi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Harcourt,

Brace & World出版社1968年英语第一版,William Weaver翻译。

《时间零》

《宇宙连环画》中变来变去的主人公Qfwfq巧妙的穿越时间,空间,太阳系和地质年代,在这些新的故事中又以崭新的面目出现。虽然他还是那样玩世不恭,但是他加深了史前和当今时代之间人类的共同经历是有联系的感觉,也就是对人这个物种在生物学上的更深的认识。他时而是新泽西的上班族,用身边的现状来歪曲一个地质事件的发生可能性;时而在周末的旅行中考察悬崖,在远古和现代交织的经历中,回忆海水变成血水,以及血水又变回海水。在巴黎

Qfwfq同一个叫普蕾斯茜尔拉的长雀斑的女孩坠入情网,这也许可以被称作一种细胞间的关系。

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Qfwfq从视野里消失了,卡尔维诺将小说进一步推向逻辑和数学的王国。人,狮子和弓箭一起糊里糊涂的对付时间/空间问题;在交通高峰时间的追杀反而最终在疯狂中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关系复杂的恋人们被高速公路上的疯狂驾驶搞得关系更加复杂,以及诸如此类的故事。

卡尔维诺将科学概念幻想似的运用到现代生活和文学中,用一种轻盈的明晰无暇的散文体,轻松的将人的思维拓展,令人着迷。Einaudi出版社1967年第一版,Harcourt,

Brace & World出版社1969年英文第一版,William Weaver翻译,他因本书的翻译获得了国家图书奖。

《看不见的城市》

在这部奇特的挑战客观现实的想象性作品中,威尼斯的爱好幻想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和鞑靼国年迈忧郁的统治者忽必烈汗进行了一次对话。马可波罗对可汗回忆了他访问过的城市的景象,那些城市都有着诱人的女性的名字。马可波罗讲述它们的时候,这些城市就如同在中世纪手稿中那样,看上去非常华丽。逐渐的,他的故事中开始包含了现代世界的东西。当旅行家穿越时间和空间,明亮的画面变得不那么赏心悦目了。最后可汗陷入了对那些现在还不存在,但将来会出现的城市的沉思中,这些将来临的噩梦中包括雅胡和勇敢新世界。

“形式的清单是永无穷尽的:只要每种形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一座城市,新的城市就会不断的产生。一旦各种形式穷尽了它们的变化,孤立出来,城市的末日就开始了。”这句关键的句子最好的描述了作者安排的这个微妙的游戏,以及他魔术般唤起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各种幻象。戈尔·维达尔写道“要讲清像《看不见的城市》这样一本具有不可思议创造力的书的内容,是所有任务中最困难的,也是完全不必要的。”Einaudi出版社1972

年第一版,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出版社1974年英语第一版,William Weaver翻译。

《观察者》

《观察者和其他故事》包含了3篇中篇小说。在小说《观察者》里,写实重于想象。故事发生在都灵里面的科托莱果城,一般人看不见那里,因为那里居住着被人类所遗弃的瘸子,白痴和畸形的人,他们自己组成了一个小天地,教堂负责照顾他们。选举日的时候,一个左翼政党的成员阿梅雷格。奥米欧潜入对手的据点,去看是否存在竞选舞弊。两种人的观念互相碰撞,既令人感动又有揭露性,同时不乏一种巧妙的含糊其辞。

在其他小说里,想象在写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被发挥。《烟雾》写于1958年,惊人的预言了上升到疯狂高度的对污染的关注。《阿根廷蚂蚁》是一部有调侃语气的关于难以平息的恐惧的杰作,形象的写出了人类面对一个太微小又无处不在,以至无法征服的敌人时的失败。《观察者》

Einaudi出版社1963年第一版;《阿根廷蚂蚁》1952年发表于Botteghe Oscure

X,英语版本则收于1957年Collins出版社的《亚当,一个午后》;《烟雾》和< <阿根廷蚂蚁》也被收录于 Einaudi出版社1958年的《I

Racconti》;《观察者和其他故事》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出版社1971年出版,William Weaver翻译。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其实不是一部小说,而是十部,每一部都有不同的情节,作者,氛围和风格;每一部都在第一章后嘎然而止,留下悬念。两个读者,一男一女,在这个迷宫中追踪着激起他们兴趣的故事线索。这样下去,《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就和另一本书,来自波兰的有洋葱烧焦气味的《在马尔堡镇外》,不可避免的纠缠在一起了。

当这本书进展下去,又接触到了其他已知和未知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了一种从已灭绝的语言翻译过来的作品,作者从全能鉴赏家的角度调侃的指出了现代文学的变化。那两个晕头转向的读者被紧紧联系在一起,最后他们在一张大床上互相阅读。他们才是这个故事真正的英雄:如果没有能起反应的读者,写作又是为了什么呢

它会变得毫无意义。Einaudi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出版社1981年英语第一版,William

Weaver翻译。

《命运交叉的城堡》

卡尔维诺以他不可思议的机智,用塔罗牌的图案和上面的原型人物创造了一系列短篇的幻想故事。在一个童话般的环境--位于茂密森林的腹地中的一座城堡和一个客栈--一群男人和女人偶然的遇在一起。他们被这种奇遇搞得心烦意乱,并且发现他们都失声了。为了交流他们的命运--爱情,战斗,征服,背叛--他们必须一个接一个的用玩游戏的塔罗牌的组合来暗示自己命运中几个场景。一些故事是真正的民间神话传说--帕西发尔(亚瑟王传奇中寻找圣杯的英雄人物),俄狄浦斯,哈姆雷特--但其他完全是卡尔维诺自己的创造。所有这些故事都象一个混合着古老和现代的多棱镜;作者精确的揭示了我们狂热,不稳定的二十世纪世界中的潜在的神话元素,用古代的符号对我们现在的样子进行讽刺挖苦。

卡尔维诺从一套十五世纪漂亮的塔罗牌(其中有八张是按照实际的尺寸和颜色进行了复制的)中得到灵感。一套十八世纪塔罗牌的图案被黑白的复制在这些故事的页边,联起来显示故事的进展。他使用方法正是算命的人使用的方法,但他的方法更复杂;他创造的实际上是一种填字和填图的游戏。这本书在它的创造性上,在对塔罗牌的使用上,在它既优雅又微妙的写法上,都是令人着迷的。Ricci出版社1969年第一版,Einaudi出版社1973年再版,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出版社1976年, 1977年英语版,William Weaver翻译。

《马可瓦多》

天生的梦想家马可瓦多,智多星马可瓦多。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意大利北部一个乏味的工业城市的低级工人,马可瓦多善于发现自然美,并热切的渴望更靠近他想象中未受到破坏的世界。他追寻他的梦想,为了减轻身上的负担,他用他的直率,而不是世故的方法,来压制他的幻想和尝试,他的举动另他的妻子,孩子,老板和邻居都大惑不解。他带来的结果永远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

在20 个有着迷人魅力和非凡创意的故事中,伊塔罗。卡尔维诺创造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肖像,叙述了智勇兼备的马可瓦多的经历:他策划在自家屋顶上诱捕鸟雀,他为了找到木柴砍下高速公路上广告牌,他为了照顾一株办公室里的植物(他背运时的伙伴)不惜走极端。无论是对“合成食品”进行一个人的战争,还是带着他的一家在一个他一件东西也买不起的超级市场里的梦幻旅行,马可瓦多都显示了独一无二的本性。Einaudi出版社1963年第一版,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出版社1983年英语第一版,William Weaver翻译。

《困难的爱》

除了卡尔维诺还有谁能如此准确和优美的捕捉普通人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并将现实和幻想熔于一炉?一个面包店里的小偷,一个小酒馆里的狂热夜晚,一个陷入性幻想的年轻士兵,一个游泳时发现比基尼泳衣掉了下半截的中产阶级妇女--所有这些都被卡尔维诺的如花妙笔写成了一篇篇杰出探索人类内部复杂世界的小说。在这些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杰作中,卡尔维诺描写了当对爱的自我欺骗和幻觉(经常是自我恋爱)被揭破时,那些觉悟和警醒的瞬间。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3年英语第一版,William Weaver, Archivald Colquhoun, 和Peggy

Wright翻译。

《文学的作用》

在这些散文中,卡尔维诺对文学进行了反思,他把文学看作一个巨大的叙述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和读者被挑战去理解世界。他讨论了文学和科学,哲学和政治的关系。他分析了过去经典作家著作的各个方面--荷马和《奥德赛》,亚理奥斯多(Ariosto)和《奥兰都的疯狂》(Orlando furioso),巴尔扎克和城市。 文集的最后是对当代作家的赞美:欧金尼奥。蒙塔莱,罗兰。巴特,和梅瑞安·穆尔。

从卡尔维诺的文学批评中可以看到很多他编织进自己作品的主题:城市的形象,控制论,神话和民间故事,英雄文学的冒险旅程。在《**和小说》中,卡尔维诺甚至透露了一个关于他小说的很有意思的小秘密:“如果说有**事实上曾经影响过我的一些小说的话,那么它就是卡通片。”

卡尔维诺自己编选了这部文集。它所传递的文学兴趣和批评洞见对于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文学的作用,以及对一个现代大师作品的全面理解,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Einaudi出版社1980年, 1982年版,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出版社1986年英文版,William

Weaver翻译。

《意大利民间故事》

除了卡尔维诺还有谁能挑选出200个意大利民间故事,并如此出色的复述它们?读者被引入了一个极富意大利特色的世界,那里皇帝和农夫,圣徒和魔鬼,以及一系列最奇特的植物和动物,在充满当地风俗和历史的背景上演出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无论叙述是幽默的还是质朴的,是玩笑的荒谬的还是贵族的神秘的,这些故事都是严格按照想象的逻辑有趣的展开的。

《意大利民间故事》被纽约时报评为当年的十佳新书之一,并立即赢得了童话爱好者们的心,也使卡尔维诺进入了象格林兄弟和安徒生那样伟大的童话作家的行列。在这本书里,卡尔维诺将丰富的想象与非凡的捕捉人之梦境和幻想的写作能力结合在一起。Harcourt

Brace出版社1980年英文第一版,George Martin翻译。

《帕洛马尔》

《帕洛马尔》是卡尔维诺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树上的男爵》和《宇宙连环画》后又一部杰作。它的名字和一架著名的望远镜相同并非巧合。帕洛马先生是一个知识的探索者,一个在神圣和荒谬的世界里的梦想家。帕洛马先生利用假期对自然现象进行了考察:海龟交配的冲动,白天的月亮,晚上的天空。回到城里后,他又去了商店,被冻肉卷,黄油,沙锅炖肉所吸引。它们的名字和标签使他联想到了草原,打猎,和畜牧业的各种禁忌。帕洛马先生真正感兴趣是思想。一家熟食店就是一座文明的博物馆。他对社会上的事没有兴趣也不参与,宁愿在内心里交谈,倾听无限空间的寂静和鸟雀动听的鸣叫。但时时来打搅的,文明化的"自我"坚持要成为一个保守的彬彬有礼的绅士,这对一座望远镜来说是失败,对帕洛马先生却又值得高兴。这是一个机智,优雅,充满幻想的故事。Einaudi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出版社1985年英文第一版,William Weaver翻译。

《在美洲豹太阳下》

在这些机智,幻想的小说中,感觉--味觉,听觉,嗅觉--主宰了主人公的生活。《在美洲豹太阳下》里一对夫妻为了在一种辣椒和外国香料做的菜肴中,找到性爱和精神恋爱的微妙的结合,去墨西哥旅行。《国王在听》里登基的暴君既是他权利的囚徒,也是他耳朵的囚徒,因为他巨大宫殿里的回声带来各种关于判决,爱情和阴谋的相互矛盾的信息。《名字,鼻子》里一位见多识广的男士苦苦琢磨时髦的香水,为了找出一个戴面具的神秘女郎留下的香味,而在伦敦一个吸毒的摇滚歌手则象一只发情的野兽,一位女士的气味使他展开了疯狂的寻找。

这些感觉看似可以促使欲望得到满足,自我得到发泄,但最终却只满足了它们的来源:品尝的嘴巴,倾听的耳朵,嗅味的鼻子。

三种感觉,三篇意大利大师用艺术语言才华横溢的再现的奇遇。《在美洲豹太阳下》1983年第一次发表在《纽约人》上;《名字,鼻子》1976年第一次发表在《安泰》(Antaeus)上。Garzanti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出版社1988年英文第一版。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伊塔罗·卡尔维诺在动身前往哈佛大学前夕去世,他本来要在那里主讲1985-1986年度的查尔斯·艾理奥特·诺顿讲座。由于天性沉默,他总是不愿意谈他自己,但他对谈文学的发展很有兴趣。在准备他的演讲过程中--他妻子回忆说这“困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不可避免的要提及他自己的作品,他的方法,意图和希望。这样,这本书就成为了卡尔维诺留给我们的遗赠:他为未来的人们指出的要重视的那些普遍的文学标准,也成为我们进入卡尔维诺自身世界的暗号。

写作应该重视哪些问题?卡尔维诺用非常简洁的安排,为五种必不可缺的文学标准的每一种都准备了一次演讲(对读者来说就是一个备忘录)。第一个是“轻盈”,卡尔维诺引用了卢克菜修,奥维德,薄迦丘,卡瓦尔康蒂,列奥帕第,和昆德拉--还有其他一些作家,都是用来--表明他的意思:如果要显示生存的重负,那就应该轻盈的显示。另一个必要的文学标准是“迅捷”,一种将行动(用诸神的使神墨丘利象征)和沉思(用克罗诺斯农神象征)联系起来的敏捷。下一个是“准确

”,语言的精确和明晰。第四讲是“可视性”,作为了解世界和自身的一种手段的视觉意象。然后是独具匠心的“繁复”,卡尔维诺出色的描述了一些文学怪人(福楼拜,加达,穆希尔,佩拉克,和他自己),以及他们试图表达人类面对既痛苦又诱人的无限的可能性的努力。第六讲也是最后一讲--已计划还未完成--叫做“连贯”。也许一开始我们感到意外,但接着我们就会思考卡尔维诺会如何讲这一讲,就象他的其他作品一样,这样的思考总会产生更多的思考。通过这本书,卡尔维诺给了我们在本世纪撰写的最雄辩的,最少防御的“文学辩护词”--它也是给下一个千年的合适的礼物。埃斯特·卡尔维诺指导了这本书的出版预备工作。她是伊塔罗·卡尔维诺的阿根廷出生的妻子,担任过好几个国际组织的翻译。哈佛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Patrick

Kreagh翻译。

《通向圣吉瓦尼之路》

这本二十世纪一位必不可少的作家所做的重要自白,包含了五篇有关他生活和工作的打动人心的优美的“记忆练习”。《通向圣吉瓦尼之路》中卡尔维诺痛苦的回忆了他的童年环境,“站在圣皮尔切山脚的最后一个斜坡上,就好象站在两个大陆的边界上”。《观众回忆录》给出了一段对卡尔维诺青少年时代迷人的描述,那时他去**院“几乎每天一次,有时甚至一天两次”,被加里·古柏扮演的孟加拉骑兵的生活和查理斯·兰顿和克拉克·盖博为奖金而发生的叛变所牢牢吸引。《一场战斗的回忆》尖锐的聚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和法西斯战斗的经历,但随后又变成了一段对记忆中真实和想象的成份所扮演角色的感人的反思。《La Poubelle

Agréée》是巴黎生活的一段插曲,《出于模糊》则表达了作者的信条。

在《通向圣吉瓦尼之路》中,原创性,优雅,机智和智慧这些被我们认为与卡尔维诺联系在一起的东西,随处可见。Mondadori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Pantheon出版社1993年英文第一版,Tim

Parks翻译。

《黑暗中的数字》

这本优美的选集收录了一些才气横溢的小说,寓言和“不可能的访谈”,它的出版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事件,进一步巩固了卡尔维诺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必不可少的作家的地位。在一幢房子烧焦的废墟里发现一张“可恶契约”的清单,里面还有四具尸体,一个计算机程序员决定去找出谁列了这张恐怖的清单,但他自己也不知不觉陷入了这个致命阴谋。一个旅行者遇到了一架为了达到平等主义而造出来的全新的机器:它用来在任期结束的时候砍去国家官员的头。一个3万5千岁的尼安德特人从杜塞尔多夫城外的美丽的尼安德山谷来到现代社会,一个访问者要求他证实他之所以能活这么久,仅仅是因为他渴望成名。传奇风流高手卡萨诺瓦讲述一个逃跑者的故事:那个将她的每一个部分--精神上的或者其他方面--都贡献出来的女人,是否事实上是在使用一种狡猾的策略来逃避追捕

这几十篇写于1943年至1984年间的短篇小说中,既有古怪恐怖的故事,又有兴奋愉快的,既有悲剧扭曲的,又有甜蜜残忍的--有时它们交替出现,有时又一起出现。这些小说涉及很多主题--政治,权力的性质,技术无情扩散的影响,对真理的探索,人类沟通的困难--它们全是纯卡尔维诺式的。

Mondadori 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Primal che tu dica "Pronto"),Pantheon出版社英文版,Tim

Parks翻译。

《幻想故事》

卡尔维诺编辑的《幻想故事》是从许多引人注目的十九世纪欧洲和美洲的作者的作品中,选出的26篇经典的神秘故事组成的一本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集子。本人就是杰出作家的卡尔维诺为这本集子写了一篇帮助理解的导言,并为每个故事写了吸引人的纲要。

《幻想故事》整理了这种类型作品的发展演变,从它在德国浪漫主义的起源一直到亨利·詹姆士的鬼故事。卡尔维诺写道“幻想故事是十九世纪叙述体作品中最有特色的品种之一。对我们来说,它也是意义最重大的那类作品之一……当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看它们时,这些故事核心中的超自然元素无一不带有含义,就象意识中那些被忽略的,被压抑的,被忘记的东西的反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它们现代性的一面,这也是它们在我们这个时代胜利般的复苏的原因。”

《幻想故事》是一本规范奇特的文集,由这样一个编辑者编选,用赛尔曼。卢士达的话来说就是“他拥有看透人类意识最深处,并把那里的美梦带回现实生活的能力。”包含在这本独特的文集中的十九世纪作家有安徒生,巴尔扎克,安布罗斯·格威纳特,狄更斯,吉卜林,莫泊桑,艾伦坡,沃尔特·司各特,以及许多其他作家。Mondadori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为独立的两卷本,原名"Racconti

Fantastici Dell'Ottocento: Volume Primo, Il Fantastico Visionario and Volume

Secondo, Il Fantastico Quotidiano",兰登书屋1997年英文版

Analysis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

"Gone With the Wind” is my favorite novel written by Margaret Mitchell, a southerner in the US, and the situation is described from the southern point of view The author, used many stories she heard from her family who had lived through it, to weave this thrilling novel It is full of dashing, daring men and women, thrilling episodes, and much romance The heroine Scarlett in this book is so different from a traditional Chinese woman that I have decided to write something about her

'Gone with the Wind' has represented the turbulent social reality in the South in American Civil War Scarlett O’hara is beautiful then, in order to realize her dream of living better, she regards love and marriage as a chip of trade There’s no true love in her three marriages, until the end, she understands that Ashley, the person she bears in mind for twelve years is not her true love, but one beautiful unreal image belongs to the South in the past and does not adapt to this coming new society The person who she really loves is similar to her --- Rhett Butler

To understand Scarlett better, I divided the essay into 4 parts as followed

1 Scarlett’s Growth

Scarlett's growth can be divided mainly in two periods,before the Civil War and after it.To understand Scralett,we should know the two different ways of life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Scralett’s character.

Before the Civil War breaks out, Scralett as well as other old aristocratic young ladies in the south lives an easy,luxurious life full of barbecues,balls and flirting with beaus.For a young lady who has only got 16,the life for her just means learning the arts and graces of being more attractive to men,which is also the south society’s regulation of woman.On one hand,by the diligently stubborn teaching of her mother and black mammy, the seed off the purity and tradition are buried deeply in her mind But on the other hand,her Irish father also influences her by the Irish stubbornness,arrogance,etc.These two spirits conflicts frequently in the young girl’s mind.Just like her spreading skirts,the demureness of hair netted smoothly into a chignon and the quietness of small white hands folded in her lap, her true self was poorly concealed.

After the Civil War, Scralett’s true self, which is apparently opposite to the lady-mannered discipline of the old south,crazily yield sand matures in the desolate earth after the war.Scarlett’s anti-traditional behavior is more and more undisguised.

2 Scarlett’s Character of Breaking the Rules

Part of Scarlett's enduring charm for me is her aspiration to break the rules She challenges nineteenth-century society's gender roles repeatedly, running a store and two lumber mills at one point Scarlett is in some ways the least stereotypically feminine of women (in other ways the most), and the more traditional Melanie Wilkes is in many ways her foil But Scarlett survives the war, several marriages, the birth of children, and even a miscarriage Melanie, on the other hand, struggles with fragile health and a shy nature Without Melanie Wilkes, Scarlett might simply be seen as harsh and "over the top", but beside Melanie, Scarlett presents a fresher, deeper female characterization; she lives a complicated life during a difficult period of history

3 Scarlett’s Hopes and defects

The other charm of Scarlett to me is that she is always full of hopes of tomorrow, life and the future Some of her lines from Gone with the Wind, like "Fiddle-dee-dee!"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Great balls of fire!" and "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 have become well-known all around the world She is charming and candid.The dream of tomorrow would call back the strength to live today, and the hope of future would help her to swallow all the bitterness of the present.The land is the only thing,which helps her to maintain her consciousness of tomorrow.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land Traa is always the core of Scralett’s life.Her constant care for Traa is never stopped because only from it her consciousness of tomorrow can be realized.Land is the only thing in the world that amounts to anything.For it’s the only thing in this world that lasts;it’s the only thing worth fighting for

Scarlett is remained a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literature figures from the day the book published till now.Her bad deed,bad words and bad thoughts after the war-time appropriately reflect her natural character——mixture,she is a blending of the good and evil,of practical and ideal,of despair and hope,and of yesterday and tomorrow.She is by far the most developed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 She stands out because she is strong and saves her family but is incredibly selfish and petty at the same time

4 Conclusion

From the analysis of her character, she cannot be regarded as a perfect woman By a rough glimpse, she seems to be a rude,ignorant,and hypocritical remaining of the old Southern aristocrats.Just like other southern people,she hates the war, disgusts the new established south government, deeply recalls the previous life,together with the careless revealing of her attitude towards slavery.They become the root where the criticism derives from.However, Scarlett is real and believable

Forgetting the past doesn’t really mean that nothing has happened Forgetting the past is to accumulate energy of the future.The purpose of Scarlett’s looking forward is to survive to fight, because that is the miracle literature has created to attract,to move,and to encourage the people wherever they are. The old are gone with the wind, while the new are gathering new strength to march on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以下3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13世纪初英国历史外,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亨利六世》上 、中、下篇与《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与《亨利五世》;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时期(1601~1607):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的历史剧;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还有《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第三时期(1608~1613):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

  1849年德国学者盖尔维努斯在他的四卷本著作《莎士比亚》中第一次将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877年英国学者道顿在其《莎士比亚入门》中将莎士比亚的创作分为四个时期。我以为在以往的莎氏创作分期研究中,不论是“三分法”,还是“四分法”,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莎士比亚开始创作的历史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全部创作又以历史剧结束,而以往的分期研究都忽视了这个重要的事实,对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创作没有给予应有的地位和评价;(二)莎士比亚的喜剧是从一个比较低的起点上开始的,而以往的分期研究常常把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误定为莎士比亚全部创作的开始,不恰当地、过分地强调了所谓莎士比亚创作受到“大学才子”作家的影响;(三)未能将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潮流与莎士比亚的创作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全方位的透视。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人们对莎士比亚创作真实轨迹的辨识。

  我认为在莎士比亚四分之一世纪的戏剧艺术生涯中,他的创作应该分为五个时期,在这五个创作时期里,莎士比亚创作了历史剧、喜剧、悲喜剧、悲剧、传奇剧等5种类型的作品,形成了既统一又多样的艺术风格。

  第一个时期为奠基期(?-1592)。这个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历史剧获得了最初的成功,他成为这种新的戏剧样式的真正创始者,在英国戏剧史上迎来了一个历史剧空前繁荣的辉煌局面,他与“大学才子作家”马洛等共同开创了英国戏剧史上一个伟大的新时代。

  莎士比亚是在英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里走上舞台的。他开始创作的时候正值1588年伊丽莎白女王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举国欢庆的日子。英国成为海上强国,民族意识日益强烈,爱国热情高涨。在这种形势下,英国的各种历史著作相继问世,并且形成了新型的戏剧——历史剧。1588年之后伦敦出现了许多历史剧,保存下来的有无名氏的《亨利五世的辉煌时代》(1588)、《动荡不安的约翰王在位时代》、《爱德华三世》等。

  这个时期英国“大学才子”作家们在喜剧与悲剧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马洛创作的悲剧《帖木耳大帝》(1587)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8)的问世,奠定了素体诗为戏剧中人物语言的基本形式。他的作品气势雄浑,把悲剧提高到真正艺术的高度,因此有人称他为英国的“悲剧之父”。而在历史剧的创作上,“大学才子作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在这方面,后起的莎士比亚超过了他们所有的人,他的创作把历史剧推上了与悲剧、喜剧并驾齐驱的重要地位。

  1590年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中篇演出受到欢迎,它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正是这部剧作的成功,才引导莎士比亚接着这部剧本的内容向前追溯,向后延伸,于1591年间相继创作了《亨利六世》下篇和《亨利六世》上篇。这三部剧作构成了一部雄浑的三部曲,引起伦敦戏剧界的震动。

  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三部曲所反映的深刻思想显示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天才创造。他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使正在兴起的历史剧达到了真正戏剧艺术的高度。莎士比亚在历史剧创作上的地位同马洛在悲剧创作上的地位是完全相等的,那种认为“马洛影响了莎士比亚早期历史剧”①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马洛只创作了一部历史剧《爱德华二世》,而且是在1593年,在莎士比亚名声大噪,引起“大学才子作家”嫉妒之后,没产生过什么反响。历史昭示了这样一个最根本、最重要的事实:莎士比亚的创作是以其独创性的历史剧的成功为开端的。

  历史剧是一种新的戏剧类型。古希腊只有悲剧与喜剧,没有历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历史”与“诗”(包括史诗和戏剧诗)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历史“叙述已发生的事”,诗“描写可能发生的事”;二、诗“所描写的事情带有普遍性”,而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②在古希腊诗与历史的严格界限是不能混淆的,在整个中世纪欧洲也没有所说的历史剧。这种戏剧兴盛于16世纪最后十几年的英国伊丽莎白时代,它是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的。它将“已发生的事”和“可能发生的事”结合在一起,将“普遍的事”与“个别的事”结合在一起,将历史诗化,它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戏剧冲突的限定性:这包括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及结局,对这些戏剧家都只能加以选择加工,但不能进行更改。

  英国第一部历史剧出现在16世纪初,是由英格兰主教、新教论战者、戏剧家约翰·贝尔(Bale John,1495-1563)创作的《约翰王》(1534?),在这部剧中,把中世纪道德寓意剧的形式与历史剧的内容结合到一起。后来到了莎士比亚时代,历史剧才成熟起来。因此有人把贝尔的《约翰王》比作茧,“它既不是毛虫,也不是飞蛾”,③80年代在伊丽莎白时代历史剧才真正破蛹而出。历史剧在英国戏剧史上繁荣的时间很短,文艺复兴之后世界各国都没有再出现莎士比亚时代那样具有系列规模的历史剧。同时在理论上也没有引起特别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历史剧比一般戏剧体裁的创作受到更多、更大的制约。由于对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所以长时期以来在莎士比亚创作分期研究中都未能真实地揭示出莎士比亚创作的最初的成功。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满足了时代的要求,它成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表现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的艺术载体,受到了观念的热烈欢迎。1592年8月,托马斯·纳什(Yhomas Nashe,1567-1601?)在一篇文章中记下了《亨利六世》上篇中英雄人物塔文博给观众的强烈感染。《亨利六世》三部曲充分显示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天才,它超越了当时出现的历史剧那种颂歌式的简单模式,通过一个软弱无能的国王为国家带来的灾难向观众表现出了关于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王权问题。围绕这个中心,莎士比亚在《亨利六世》三部曲中几乎涵盖了他后来历史剧中的全部主题:贵族问题、教会问题、农民起义问题、民族战争问题等等;在这三部曲中人物性格是鲜明的:亨利六世心慈面软,象个活菩萨;但做为一个国王,他是软弱无能的,不能解决各种矛盾。因此,当约克公爵理查举兵反叛时,他无能制止,终于导致了英国的内战,即长达30年之久的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此外如塔尔博父子的恿敢精神、爱国热情;玛格丽特王后的凶狠*邪;约克公爵的野心权欲等等都各具特性,它们显示了后来莎士比亚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巨大潜能。在《亨利六世》三部曲中莎士比亚将那样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结构成线索清楚、场面庞大的戏剧,它表现了莎士比亚在结构戏剧方面的天才匠心。总之,《亨利六世》三部曲是莎士比亚创作开始阶段的成功之作,它奠定了莎士比亚后来戏剧创作的坚实基础。它完全可以称之为莎士比亚全部戏剧创作的一个序幕,同时,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三部曲也奠定了历史剧在英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虽然不是第一部历史剧的作者,但是经过莎士比亚的天才创作,历史剧才真正升华为一种戏剧艺术,在当时取得了与喜剧,悲剧同等的地位,成为当时三种主要戏剧样式之一。因此,我认为1590-1592年莎士比亚创作的《亨利六世》三部曲同1585年前后黎里创作的喜剧、1587-1589年马洛创作的悲剧具有同样的开创意义,它们都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掀开了英国戏剧史崭新的一页。

  第二个时期为发展期(1593-1600)。这个时期莎士比亚创作了长诗与十四行诗,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地位;他的戏剧创作呈扇形展开,喜剧、历史剧、悲剧的创作交叉进行,其中以历史剧、喜剧为主。

  这个时期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创作仍然沿着时代要求的轨道行进。这个时期英国虽然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但两国之间的战争仍常有发生,西班牙始终是个威胁。1595年爱尔兰发生叛乱并同西班牙勾结,两国的舰队不断袭击对方的港口。国内反对新教国王的天主教势力虽然遭到严厉打击,但他们并不甘心。伊丽莎白女王始终不嫁,王位继承问题仍然牵动着国人之心。在这种形势下,以关心国家命运为主要特征的历史剧创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593年马洛创作了《爱德华二世》,皮尔(George peel1556-1596)创作了《爱德华一世》,1599年汤姆斯·海伍德(Thomas Heywood1574-1641)创作了《爱德华四世》等。“1599年伦敦舞台上出现三个寓意性人物:外貌可笑的‘喜剧’;脸色阴沉,一手执长鞭,一手执匕首的‘悲剧’;举着旗帜,背着战鼓,脸色沉重的‘历史剧’”。④这表明到90年代末历史剧已同喜剧、悲剧并列成为当时戏剧舞台上的三种样式之一。

  这个时期莎士比亚创作了6部历史剧,构成了一个相互连贯的系列。《亨利六世》三部曲与1592-1593年创作的《理查三世》成为以“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为背景的“第一个四部曲”;除1596-1597年创作的《约翰王》外,《理查二世》(1595-1596)与《亨利五世》(1598-1599)成为以英法“百年战争”(1339-1453)为背景的“第二个四部曲”。

  莎士比亚这些历史剧的中心是王权问题,突出表现了莎士比亚的爱国主义热情。在历史剧中戏剧家赞美自己的祖国“可爱的英格兰”,赞美治国有方的国王以及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英雄人物,同时谴责了那些给国家带来灾难的暴君和背叛国家利益的可耻行为。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主张改革,抑制贵族和教会势力,反对社会动乱和封建内战,主张重用有才能的新贵,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野心和对权力的贪欲。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对内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则能战胜敌国,维护民族与国家的独立。莎士比亚的系列历史剧为世界戏剧史上所罕见。

  这个时期莎士比亚创作了十部喜剧,这些喜剧是顺应时代要求的产物,它们满足了公众的趣味,表达了他们新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这个时期,英国日益强盛,王权与资产阶级建立了联盟,社会发展较快。伊丽莎白女王把一些专卖权赏给一些新贵族,扼制和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增长。他们在对外贸易和国内经商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冒险的精神,对他们的前途和发展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这种新的人生观念、人生理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莎士比亚这个时期完成的喜剧正是这种新的社会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新的思想情趣的艺术表现。这十部喜剧是:《错误的喜剧》(1593);《维洛那二绅士》(1594);《驯悍记》(1594);《爱的徒劳》(1594);《仲夏夜之梦》(1595);《威尼斯商人》(1596);《无事生非》(1598);《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皆大欢喜》(1599);《第十二夜》(1600);

  莎士比亚喜剧的中心主题是友谊和爱情。通过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作者抒发了浓郁的青春的情意。莎士比亚的喜剧的基调是抒情的,女角在其喜剧中占中心地位。这些女性形象可以称之为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一组丰碑,她们感情丰富,品格高尚,聪明勇敢,成为莎士比亚礼赞新的人生理想与追求的艺术载体。喜剧中“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结局表明这个时期莎士比亚对实现人文主义人生理想的乐观主义态度。

  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是从一个不太高的起点开始的,具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独特的的艺术风格。莎士比亚的喜剧在戏剧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它不是古希腊、罗马喜剧传统的继续,它所表现的不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⑤,而是表达了人们刚刚从中世纪精神统治中解放出来的那种轻松与欢快,表达了人们在相对和平稳定的年代里对人生的种种憧憬和希望,表达了人类青年时代对爱情和友谊的礼赞与追求。莎士比亚的喜剧可以称之为一曲充满诱人魅力的“青春之歌”。

  这个时期莎士比亚也开始了他的悲剧创作。同第三个时期的大悲剧比较起来,他的早期悲剧尚不具有前后一致的美学特征,还没有形成代表莎士比亚悲剧的统一的风格。《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593)带有明显的“流血复仇悲剧”的特点;《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是一出爱情悲剧,全剧所洋溢的气氛是青春的欢乐,到处是诗情画意。有人称它为“一曲青春与爱情的颂歌”、“一出甜蜜的爱情剧。”⑥它同这个时期的喜剧非常相近,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激情”,这同莎士比亚后来的悲剧有相同之处。《裘力斯·凯撒》“接近同期的历史剧,只是整个剧情的阴暗气氛给‘悲剧时期’作了恰当的预示,甚至于开端”。⑦

  第三个时期(1601-1607)为成熟期。这个时期以《哈姆莱特》(1601)为开端,首先创作了三部具有独特美学属性的悲喜剧,它们是:《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601-1602)、《终成眷属》(1602-1603》、《一报还一报》(1603-1604)。这三部剧作最突出的美学特征为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的各自削弱,力求悲剧与喜剧的和解。剧中悲剧性冲突减弱,致使它不象悲剧那样丑恶的势力毁灭了美好的事物;同时剧中喜剧性冲突也减弱,所以它也不象喜剧那样美好的事物战胜邪恶的势力;它虽然有一个类似“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实际上是善恶、美丑两种力量各自沿着自己的路线演进,分别走到了自己的目的,各自显出自己的本来面目。莎士比亚的这三部剧本从内容上来看都具有探索性,很象19世纪的社会问题剧,这里所要探讨的是青年男女爱情的命运。莎士比亚在这里所显示的不是爱情的美好,而是各种社会力量:战争、财富、门第、金钱、特权都可以把爱情变为一种邪恶的情欲,毁灭人们千百年来所讴歌的爱情的神圣。其实,这正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兴起过程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在人生领域的一种表现。莎士比亚的这三出戏剧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创作中占有一个独立的地位。

  在三部悲喜剧之后,莎士比亚又连续创作了七部炉火纯青的悲剧,把悲剧艺术推上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其中闻名于世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更是脍炙人口。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创作的最高成就,同时也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乃至整个欧洲戏剧的最高水平。

  1601年是伊丽莎白时代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其标志就是埃赛克斯伯爵叛乱失败。莎士比亚早年的保护人南安普顿伯爵也卷入其中,他因年轻幸免于死,被囚入伦敦塔中。这一政治事件对伊丽莎白女王打击很重,她把一些专卖权赐给旧贵族打击了新兴资产阶级贵族的利益,王权与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联盟已经瓦解,英国社会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埃塞克斯事件对莎士比亚的影响很大,他的一些剧作中留下了这一事件的痕迹,由此莎士比亚的创作从以喜剧为主转向了以悲剧为主。

  1603年詹姆斯一世即位后,英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不断演化为激烈的外部冲突。1605年发生了“火药阴谋案”,狂热的天主教分子企图用暗藏的火药炸死国王和议员,以恢复天主教势力。1606年北安普顿郡爆发了群众性的反圈地运动,并扩展到沃里克郡和其他邻近各郡。这是英国农村经济资本主义化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的愤怒的反抗,这时的英格兰已经成了“纷乱的英格兰”,到处充满了冲突与罪恶。这种社会状况的艺术晶体就是莎士比亚的悲剧。这个时期莎士比亚创作了除《哈姆莱特》之外的六部悲剧,即《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5);《麦克白》(1605);《安东尼与克莉奥帕特拉》(1606);《科利奥兰纳斯》(1607);《雅典的泰门》(1607)。莎士比亚的悲剧涵纳了极为广泛的人生经验,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友谊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群臣关系、社会关系的种种情形都进行极为精彩的描写,揭示了由于利害冲突而引发的种种人生悲剧。这些悲剧几乎概括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幸:如爱情悲剧、友谊悲剧、权力悲剧、家庭悲剧、政治悲剧、金钱悲剧等等;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是立体的结构,既有封建势力,也有资产阶级“马基雅利主义’;既有计划的预谋,也有偶然性的事件;既有邪恶的情欲,也有过分的激情。总之,一切悲剧的原因都是社会的因素与个人的因素的结合。这些悲剧的深层根基是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作家思想深化则是产生悲剧作品的直接动因。人文主义对人的颂歌至少到这个时候已经被丑恶的现实所击毁,莎士比亚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同时代人人性中丑恶的一面,人不再象天神那样完美,莎士比亚只好呼喊说:“天神啊,给我们人类一些缺点吧!”没有缺点的完美造物不是人类,而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自我偶像;人文主义对人的礼赞有巨大的进步价值,但就其本质来说仍是对人类自身的神化。17世纪初的社会生活已经使莎士比亚获得了对人类的更为本质、更为全面的认识,于是他便创造出了充满真善美与假丑恶鲜明对照、激烈冲突的大悲剧。

  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是人类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悲剧中的众多人物都是个性鲜明、感情丰富、内心世界复杂的艺术形象,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性和典型性。莎士比亚的悲剧将足够的生活容量与人物的命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莎士比亚的悲剧将外在冲突与内在冲突交织在一起,结构成立体式与并行式相交叉的戏剧情节,为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提供了最理想的艺术天地。莎士比亚悲剧以同归于尽的结局表现了作家深沉的历史乐观主义精神。美与善的毁灭取得道义上的胜利,激发了人们对丑与恶的憎恶;丑与恶的毁灭满足了人们道德上的要求,强化了人们对善与美的追求向往。莎士比亚的悲剧具有强大的审美作用,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感和使之升华。

  第四个时期(1608-1612)为浪漫期。这个时期莎士比亚创作了4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剧,为莎士比亚创作的5种戏剧类型中的最后一种。它们的出现表明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发生了新的变化,带有这个时期新出现的戏剧思潮的明显影响。这个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作品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如前两个时期,这些传奇剧的创作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史上“莎士比亚时代”衰落并走向终结的一个标志。

  为了加强统治,詹姆斯一世的英国政府的戏剧政策更加严格。1606年通过了禁止在演戏中使用渎神语言的法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戏剧潮流,这种新潮流中的戏剧具有明显的贵族化倾向,迎合贵族口味,出现宫廷假面舞。剧本内容肤浅,故事荒诞,形式华丽,情节离奇,语言堆砌。其代表人物为弗莱彻与博蒙特,他们被认为是詹姆斯一世时期文学(1603-1625)的代表。

  莎士比亚为了适应当时的戏剧潮流,创作了他的四部新剧本,即《泰尔亲王佩力克里斯》(1608)、《桑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暴风雨》(1612)。莎士比亚在这四部传奇剧中仍然坚持着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但其艺术形式在不少地方失之于流俗了。这四部传奇剧仍然可以使人们感受到莎士比亚的精神,那就是人文主义的理想,歌颂真善美、揭露假丑恶。与已往莎士比亚剧作所不同的是这些剧本都给人们一种遥远感,他们把读者和观众引入一个古老的故事之中,离奇的故事情节向人们所表明的基本思想是要和解,要宽恕,寻求人生的乌托邦。人们常常把《暴风雨》说成是莎士比亚的“诗人遗嘱”,其含义主要就是这个内容。莎士比亚在离开了自己生活奋斗了将近1/4世纪的舞台的时候,他感慨万千,他感谢观众对他的喜爱与支持,现在他不再召唤精灵扮演各种戏剧了,他承认自己不具有惩罚邪恶、扶助善良的能力;这些都是借助精灵和幻想在舞台上完成的,他不能再写戏了,不能再演戏了,他祝愿人们在宽怒和解中得到幸福。当然这只是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所表述的一种幻想。

  第五个时期(1612-1613)为回归期,这个时期莎士比亚创作了《亨利八世》。称之为“回归期”有两重意思:一是莎士比亚在辞去了剧团一切职务回到故乡之后重新回到舞台;二是莎士比亚在创作了4部传奇剧之后重新回到他原来创作的轨道之上。《亨利八世》以其重大的主题,深刻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构思显示了莎士比亚历史剧所独有的风采,它是莎士比亚一生创作的回响,也是莎士比亚全部创作终结的一块碑石。如果我们称《亨利六世》三部曲为莎士比亚创作序幕的话,那么《亨利八世》的创作与演出就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帷幕的落下。

  莎士比亚创作《亨利八世》显示了他非同凡响的艺术天才和对国家命运的强烈关注。亨利八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作为一个国王,他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束缚,建立了英国国教会,1534年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赋予国王以教会首脑的最高权力。亨利八世没收寺院的土地赏赐给亲信,在英国培植出一个新的豪绅阶层,即新贵族。他对英国的宗教改革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亨利八世的家庭生活是有理由受到非议的,他一生中娶过6个妻子,离婚5次,有两个王后被处死:伊丽莎白的母亲安妮·波琳为亨利八世的第二个妻子,结婚第二年刚生了伊丽莎白不久就以不贞罪名囚于伦敦塔,处死时才29岁。如何写亨利八世?为什么写亨利八世?我们从剧本《亨利八世》可以找到答案。

  莎士比亚选取了亨利八世与第一个王后凯瑟琳离婚前后到与安妮·波琳结婚,伊丽莎白诞生这几年的事情为线索,着重描写了亨利八世处理各种问题的政策,即摆脱罗马教廷,打击旧贵族,重用有才能的人,同时也毫不容情地打击那些贪赃枉法的有功之臣,加强王权同议会的关系。这一切都是为了巩固王权。莎士比亚通过对伊丽莎白诞生的描写表明了他对伊丽莎白盛世的深深怀念,同时也借助于这种回忆希望英国的新王詹姆斯一世也能象伊丽莎白一世那样为国家带来和平、安定,为人民带来富裕和幸福,尽管这是莎士比亚的政治幻想,但从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莎士比亚在退出英国舞台之前,最后一次为时代而呼喊吗?这部剧本显示了一位伟大艺术家的气质。英国文艺复兴时代戏剧史表明这样的历史剧除莎士比亚是没有人能够创作出来的。《亨利八世》为莎士比亚一生创作的“落日余晖”。他已回归到他最初获得成功的历史剧的创作主题上来,这确非偶然,它是莎士比亚企图扭转伦敦舞台上出现的贵族化倾向戏剧的最后一次努力。

  (实在找不到英文的!)

  查尔斯·狄更斯是唯一与莎士比亚比肩的作家。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等。一百多年来他的代表作《双城记》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脑溢血与世长辞。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为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莎士比亚号称戏剧之王、又有“人类文学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称,莎士比亚有四大悲剧《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此剧塑造了欧洲四大吝啬鬼之一的夏洛克)《第十二夜》《无事生非》《皆大欢喜》,莎士比亚三大传奇剧《夜仲夏之梦》《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西游记背后的阴谋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西游记背后的阴谋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西游记背后的阴谋作者:理莫愁第一节 大难不死的蚯蚓更新时间2011-9-28 11:04:17 字数:4579 前言  《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好多“聪明人”会觉得这部作品有好多的漏洞。例如:  1孙悟空取经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大闹天宫那么厉害?  2为什么如来不直接把经书送到东土去,偏偏要让唐僧千里迢迢的去西天取经?  3为什么取经路上遇到的妖怪大部分都是天上跑下来的?  4有一些法力高强的妖怪,像狮驼岭三魔、九头元圣、犀牛精,想要长生不老直接去蟠桃园抢桃子吃就行了,为什么偏偏要吃唐僧肉?  5为什么妖怪要和孙悟空单打独斗?九十多只妖怪一起围攻孙悟空,然后一起分食唐僧肉,不都能长生不老?  6为什么孙悟空闹地府的时候,地藏王菩萨不出手阻挡?  7猪八戒贵为元帅,为什么连一个黄袍怪都打不过?  8猪八戒和沙悟净投胎后都有前世学来的本领,为什么金蝉子转世的唐僧手无缚鸡之力?  9有那么多妖怪,明明有机会吃了唐僧,为什么不直接下口,偏偏要蒸熟了再吃?  10为什么菩提祖师要收孙悟空做徒弟?  11天庭派出十万天兵天将来降服孙悟空,为何伤亡数据为零?  12太上老君的金刚圈能套走金箍棒,为什么孙悟空闹天宫的时候不用?  如果您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那就在本作品中搜寻吧!  正文第一章封神  第一节大难不死的蚯蚓  要解读这一系列的疑问,首先要相信周期……应该是你需要的吧

惊,西游记背后的有几个惊天阴谋

关于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故事,是所有中国人的童年回忆,在我们看来西游记中无非就是唐僧带领三个徒弟,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但近日却有专家揭开了西游记背后的恐怖秘密,原来我们都被套路了,到底西游记背后有什么惊天阴谋呢?

西游记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 表面上看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成正果。但细看此书,里面有违逻辑, 前后矛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根本无法用常理解释, 比如: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怎么在西天路上反而还斗不过一些妖怪2 孙悟空的师父那么厉害,怎么就无缘无故的消失了3唐僧为什么要取经4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可以把经取来,为什么还要那么麻烦,慢慢走过去 5 神仙们既然可以长生不死,为什么一个个的还要跑去吃王母娘娘的蟠桃6 玉皇大帝真的是昏庸无能吗那他又怎么可能成为万神的主宰7 唐僧是有道高僧转世,为什么却总是过不了惊恐之关老是被吓的屁滚尿流8 妖怪们又是怎么知道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难道就没一个妖怪产生怀疑吗 一本《西游记》,幕后却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看完整本原著之后我们会发现,在这部西游记中,有很多的疑团或谜团,其中最让人疑惑的恐怕就要属《真假美猴王》里的桥段了。在《真假美猴王》这个桥段中,谛听明明已经知道了谁是假的孙悟空,却并没有说破,这是为何呢 西游记 看原著是这般回应的:“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骚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幽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谛听知道说破了,地府里所有人包括孙悟空都没有法力可以降服六耳猕 猴,反而给地府惹麻烦,所以他没有说破,而是把事情推到了如来那里。 那么谛听真的就只是怕把地府弄坏才推脱的吗事实上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西游记 其实呢, 这一回中根本就没有妖怪, 那个所谓的六耳猕猴并不存在。从头到尾都是孙悟空一个人捣的鬼!大家看西游记把大脑都看的僵化了, 总以为孙悟空是捉妖怪的, 却怎么都想不到: 孙悟空也会冒充妖怪, 把唐僧这个泼秃领导暴打一顿以泻私愤吧!孙悟空在这件事的起先, 他是个受害者, 而结果, 却变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因此, 孙悟空是第 一嫌疑人。 感觉西游记背后隐藏一个阴谋。

西游记不单单讲的是故事

2013-11-08 23:09:59 第一篇,红孩儿的父亲究竟是谁? 答案:太上老君!! 要想了解红孩儿,首先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铁扇公主罗刹女这个人。 借芭蕉扇一回中,罗刹女一出场就要杀孙悟空, 孙悟空叉手向前,伸着头,任她乒乒乓乓砍了十数下,全不认真。罗刹女就害怕逃走了。第二次交手, 只打了五七个回合,罗刹女便手软难轮。因此, 罗刹女的本事实在是低! 可是, 就这样一个本事极低的弱女子, 手里却拿着一件天地间的至宝芭蕉扇, 这就是一个疑点。她拿着这把扇子并没有去称雄称霸, 而仅仅只是倚赖这火焰山谋生活, 这就又是一个疑点。 罗刹女的芭蕉扇从哪儿来的呢 灵吉菩萨告诉孙悟空:“她的芭蕉扇本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阴之精叶。”这样的宝贝怎么可能被她得到! 无论是西游记还是其他神话中, 可以从混沌开辟时活下来的人, 仅仅只那么有数的几个个而已。因此可以肯定, 罗刹女不是芭蕉扇的第一主人。 芭蕉扇的第一主人究竟是谁呢 就是太上老君! 第53回讲了老君的五件宝贝, 其中就有芭蕉扇! 老君的童子银角大王说:“我这葫芦是混沌初分,天开地辟,有一位太上老祖,见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这个紫金红葫芦,却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 宝葫芦与芭蕉扇同产于昆仑之地, 同生于开辟之时, 现场又只有老君一人, 难道老君只摘了葫芦, 把芭蕉扇留在那儿等别人摘了来对付他不成! 因此, 可以肯定: 罗刹女的芭蕉扇就是太上老君的! 因为时间、地点、人物都是一致的。 太上老君为什么要把如此贵重的芭蕉扇交给罗刹女去赚外快呢 这就只有一种的解释: 罗刹女是太上老君的小情人! 有的朋友要说了,那不是同一把扇子啊,那好,你说罗刹女的芭蕉扇是从哪来的?你可不要告诉我没有来历哦,原著上对扇子的来历那可是交代的清清楚楚。 罗刹女生下了红孩儿, 这红孩儿就是个十分有力的证据! 1) 如果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 则应该有一半牛的基因, 可他没有, 被天罡刀穿了也没现原形, 说明他根本不是牛。他长得非常漂亮, 比哪吒还有富贵相! 2) 红孩儿只是个婴儿, 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儿童, 实际年龄却有三百岁, 这就只能说明他是从天上来的, 天上一天, 地上一年。 3) 牛魔王与铁扇公主都不会三昧真火, 三昧真火是道家不传之秘, 红孩儿决不可能自己会! 必定有个老道教他。 4) 知道孙悟空怕烟的人只有太上老君一个人, 红孩儿居然也知道了! 5) 红孩儿把天庭设在那里的六十个基层干部都当作佣人在使唤! 这也太嚣张了! 天庭居然不管。即使牛魔王本人也没有这个胆! 那么整个故事也就串起来了,孙悟空大闹天宫,打翻八卦炉,太上老君顺便捡起来几块砖头往人间一扔,化作火焰山。铁扇公主作为太上老君的小情人,虽然法力低微,但是靠着在火焰山用芭蕉扇保证人民风调雨顺,而得到人民供奉,不至于饿死。这就是太上老君将芭蕉扇给铁扇公主的原因。 如此一来,红孩儿的身世之谜,基本上也就解开了吧。 ……………… 太多 不全,可以看一下 西游记阴谋论

(1)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2) 唐太宗地府还魂 (3) 真经究竟有什么作用 (4) 取经难, 传经更难 (5) 神仙中的女强人 (6) 皇帝是传经的最佳人选 (7) 唐僧的母亲之谜 (8) 唐僧的父亲之谜 (9) **为何要绣球招亲 (10) 唐僧的亲爹究竟是谁 (11) **为何要弃婴江中 (12) 唐僧是怎样复仇的 (13) 观音菩萨的黑帐 (14) 观音选定取经人始末 (15) 佛道相争 (16) 谁是大闹天宫的受益者 (17) 弼马温是多大的官 (18) 孙悟空究竟有多大本事 (19) 大闹天宫究竟是怎么回事 (20) 玉帝为何请如来 (21) 八戒戏嫦娥之谜 (22) 天条与男女神仙的作风问题 (23) 天蓬元帅究竟为何下凡 (24) 猪八戒的不归路 (25) 紧箍咒的威力 (26) 火烧观音院 (27) 取经队伍究竟有多少人 (28) 如来佛送给观音的3个金QQ(30)《四圣试禅心》的真相 (31) 唐僧为什么要赶走孙悟空 (32) 唐僧肉是一种稀有资源 (33) 妖怪与神仙究竟有什么区别 (34) 神仙究竟会不会死 (35) 神仙都吃些啥好东西 (36) 怎样衡量神仙的实力 (37) 取经是在作戏吗 (38) “西游记”亦是“稀有计” (39) 黄袍怪 (40) 太上老君VS观音菩萨 (41) 红孩儿之谜 (42) 车迟国斗法 (43) 猪头呆子很呆吗 (44) 西游记中最厉害的法宝 (45) 敲诈如来佛的人 (46) 佛派的妖怪 (47) 通天河吃人案 (48) 西游记中最奇特的妖怪 (49) 真假美猴王之谜 (50) 孙悟空是怎样成佛的 (51) 冒充如来佛的人 (52) 看看老子是哪个 (53) 孙悟空的师父究竟是谁 (54) 如来佛与菩提祖师的秘密 (55) 野势力妖怪 (56) 西游记中最逍遥自在的妖怪 58) 铁扇公主的身世之谜 (59) 牛魔王的畸形婚姻 (60) 土地公公也疯狂 (61) 牛魔王是怎样屈服的 (62) 五百年前闹天宫的究竟是谁 (63) 西游记中的恐怖基地 (64) 孙悟空VS狮子精 (65) 妖怪至尊之大哥大 (66) 吃唐僧肉的正确方法 (67) 孙悟空看管蟠桃园真相揭秘 (68) 金蝉子转世之秘 (69) “唐僧肉传说”之终极解谜 (70) 何谓“一体真如”? (71) 长生不老之吃人秘方 (72) 奇遇女儿国 (73) 唐僧有没有桃花运 (74) 沙僧为何不卖力 (75) 卷帘大将遭贬之谜 (76) 唐僧究竟信不信佛 (77) 唐僧取的是什么经 (78) 猪八戒为何老是要散伙 (79) 取经为何遭勒索 (80) 猪八戒究竟有多大功劳 (81) 成正果皆大欢喜 附:《西游记》之成功法则 正文请见://tiebabaidu/p/1997782559pn=1 亲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背后的有几个惊天阴谋

有一个妖怪最厉害,他和如来二人联袂演绎了一出戏,成功的把真正的孙悟空打死在如来的金钹之下,并将孙悟空神不知鬼不觉的替换掉——他就是事后被如来论功行赏,敕封为“斗战胜佛”的六耳猕猴!

关于六耳猕猴替换掉孙悟空的隐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如来以前的身份是西方道的大教主接引道人,他还有一个师弟,西方道的二教主准提道人。当年商周大战时,准提极力提议西方道借此机会进入中原,但接引道人一直迟迟未能应允。后来,在三教大会诛仙阵时,准提成功说服接引,到中原来给老子、元始二人助拳,四人合力将通天打败。通天随后又摆出万仙阵,又被准提道人抓住机会,前来中原引渡那些有缘人。只是这一次他也犯了个大错了,在开百宝袋的时候,误把蚊虫给放出来,结果蚊虫飞到大雷音寺去,把佛门至宝九品莲台给吃了三品,只剩下九品莲台。以至于佛教流入中途,足足推迟了一千年。书中原文是——九品莲台登彼岸,千年之后有沙门。从此,接引就不怎么喜欢自己的师弟了。 后来,准提道人不忿于接引道人的脸色,就改头换面,来到了中原,化作以为道人——菩提老祖。菩提本是佛教的一种圣物,不过菩提老祖却是道士的装扮,这说明,菩提老祖于佛教渊源很深。准提一直想得到大雷音寺中的佛法真传,等待了很久,一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如来想佛法东传、让自己的徒弟金蝉子转世到中原,来做这一世的取经人。准提道人何等聪明,来了个瞒天过海借尸还魂,立刻安排了一个野猴子作为自己的传人,并传他神通,并以500徒刑的苦肉计促使他成功进入了取经团队,取得了合法的身份。菩提当时曾对猴子说过:只要你惹祸了不说出为师来,就行了。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只要猴子不说,就没事。那么以如来佛那么高的法力都不能得知一个人的消息,那只能说明此人修为不在如来之下。除了老子、元始、通天三个师兄弟,也就只有准提道人一人了。 后来取经路上,如来觉察不对劲,对孙悟空的根底起了疑心,在这只猴子身上,他看到了熟人的影子。于是他果断将计就计,立刻安排很牛气的六耳猕猴去截杀孙悟空。记得当时两只猴子互相厮杀,到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那里找谛听来分辨时,谛听知道了真相,却不敢说出来。孙悟空打不过观音,而地藏又比观音还多了半个佛体,还要厉害些。那么谛听就是说了,那家猴子也奈何不了它。但是它仍是不敢说,为什么呢?因为它知道的真相太恐怖,牵涉到了自己老板的老板,这事情,他只能烂在心里,死也不能说出来。 随后就有了大雷音寺,猴王殒命的事情发生。当时除了如来和两只当事猴之外,没有人能分辨出真假。而且奇怪的是,无论谁是假猴子,当初两只猴都是硬吵着着去找如来评理,证明他自信不会被如来识破。可是在一番对话之后,其中一只猴子掉头就跑,结果被金钹一罩,金钹起开之后又被当头一棒,喋血当场——为什么他要跑?因为猴子何等精灵,终于发现事情不对劲,于是想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结果如来却没让他逃出生天。一下子把这个疑点众多的疑案给做成了死无对证的铁案。于是就有了后来,六耳猕猴被敕封为斗战胜佛——与唐僧段位相当,为此还引来猪二哥的非议,足见封赏之重,可显见是在论功行赏了。 这就是隐藏在西游记中的一个最大的阴谋…… 西游记刘全进瓜的桥段家喻户晓,但背后竟埋藏阴谋,始作俑者的目的是什么?

唐太宗回阳世,为了谢阎王爷,就答应送南瓜给阎王爷。碰巧刘全妻李氏自缢而死,丢一对年幼儿女而去,刘全无奈,也要上吊,太宗就让他头顶南瓜,服毒而死。刘全去了阎王府(森罗宝殿),把南瓜给了阎王爷。

《西游记》第十一回:十殿阎王同意放唐太宗还阳,太宗非常感激,说,我回阳世,无物可酬谢,唯答瓜果而已。十王喜曰:“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

太宗说,我一回去即送来。于是,招募到刘全,让他“头顶一对南瓜,袖带黄钱,口噙药物”,到阴司给阎王送南瓜。阎王非常高兴,收下南瓜。

扩展资料:

《西游记》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的爱情,一直广为流传。多年来,外界对两人的婚姻认知,以童话开始,以美满结束。然而,殊不知,表面之下,掩埋了太多的真相。

1928年,沈从文来到中国公学任教,爱上了女学生张兆和,那年,他26岁,她18岁。一开始,出身于名门大家闺秀的张兆和,对沈从文并没有一丝好感和喜爱。

在中国公学读书时的张兆和

但是,沈从文却没管那么多,凭着一腔热血,凭着自己那擅长写文抒情的优势,天天给张兆和写情书。张兆和不堪忍受,拿着情书跑到了校长胡适跟前告状。结果,不曾想到,校长胡适不仅没有批评处理沈从文,还对他写情书的文采大为赞赏,并劝张兆和接纳他:“他顽固地爱你。”张兆和倔强地回了一句:“我顽固地不爱他。”

尽管张兆和拒绝了,沈从文还是一如既往地写情书,甚至找各种理由跑到了张家,给送礼物,给她弟弟妹妹讲故事,陪聊天。最后,情书一写写了4年,他的真诚和热忱感动了张家所有的人。最终,张兆和同意了沈从文的求婚。

沈从文与张兆和

回过头看,一路走来,可想沈从文有多艰辛。在那份感情的追逐中,他已经将自己放到了极低的位置,谦卑到了极点,正如他在写给张兆和的信中写的那样:

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如此一场苦情的追逐,最后终于获得了“回报”,看似皆大欢喜,沈从文也苦尽甘来。但是,遗憾的是,那只是想象中的美好。

沈从文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人,而张兆和却是理性务实的人,更为重要的是,两人的三观、性格存在较大的差异。

结婚初始,两人过得比较幸福快乐。在那段美好的时光里,沈从文写下了著名的《边城》小说,而小说中的翠翠,一度被认为张兆和是其原型。

之后,抗战爆发,两人的生活变得更为拮据,张兆和每天关注的是吃穿用度,已然成为了一名实干型的家庭主妇。而沈从文是追求浪漫的人。

张兆和常常抱怨沈从文,为什么要“打肿脸充胖子”“不是绅士充当绅士”,更无法理解他为何要倾尽家产也要收藏古董瓷器,丝毫没有预留些积蓄。她曾在日记中写道:

“家里谁都不节俭,事情要我问,我不省怎么办?”

在同一个问题上,两人的观点也常常是不一致:

沈从文许诺让妻子能做一个“富太太”,穿好吃好,让张兆和烫头发,穿高跟鞋。

而张兆和根本无法理解沈从文的浪漫,她曾写信对沈从文说:

“不要再逼我穿高跟鞋、烫头发了,不许你因为怕我一双手弄粗糙为理由而不叫我洗衣做事了,吃的东西无所谓好坏,穿的用的无所谓讲究不将就,能活下去已经是造化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沈从文去了昆明,张兆和没有随从而去,只因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

战火纷飞的年代,相隔千里,两人只能通过书写对话。乱世让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那时候,当张兆和每天为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琐事而责骂沈从文的时候,沈从文还沉溺在感情生活里。张兆和抱怨钱不够用,沈从文抱怨她不够爱他……

那时两人的书信对话,几乎等同于鸡同鸭讲。

沈从文不理解张兆和的抱怨,一度认为张兆和是移情别恋,他甚至想出了一个假想敌,然后又莫名生气起来。

沈从文是一个注重精神世界的人,每天沉浸在对异地恋的思念和忧虑中,让他患得患失。因为张兆和的“不理解”,沈从文在遇到了高青子后,便一见“倾心”于那个文青女人。

在和张兆和的婚姻关系里,沈从文始终将自己放得很低,把张兆和敬仰起来,而遇到高青子后,沈从文终于找到了些做男人的地位和尊严,因为高青子对沈从文是崇拜的。当然,更是因为两人的精神世界高度契合。

两人的感情,被亲友得知后,朋友希望两人能了结这段不明不白的关系。最后,沈从文和高青子的这段感情纠葛,持续到了1941年,以高青子退出沈从文的生活而终结。毕竟,沈从文爱到骨髓深处的那人是张兆和。

然而,张兆和对沈从文的爱是不懂的,因为她无法理解沈从文的精神世界,所以,即便是沈从文精神出轨了,她也依旧也是无法理解,只有耿耿于怀的“记恨”。

张兆和是一个不懂诗意的女人,她想要的婚姻,是务实的,平平淡淡的生活,但是偏偏她嫁给的是一个浪漫的文人。张兆和读不懂沈从文文字中对她的爱,她甚至不喜欢沈从文的文字,还常常忍不住去修改里面的语法。

沈从文一直是孤独的,因为她不懂他。正如之后胡适对他所言“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用错情了。”

沈从文去世之后,晚年的张兆和编写《沈从文家书》,在整理回看沈从文的书稿文字时,才渐渐对这个爱了她多年的男人有所理解,她说: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只是遗憾,一切都太晚了,因为错过了终究都成了遗憾。

所以,之所以张兆和为什么说她一生都弄不懂沈从文,那是因为她确实不懂他,不对等的情感观, 让爱的付出,也是不对等的。他爱她多一些,而她却始终未感到幸福。

 读《三国演义》有感

我终于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读完了。《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末年的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差不多一个世纪。读完了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等128人,其它176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智圣诸亮和常山赵子龙。  

我非常敬佩诸葛亮,因为他末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胜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用人、善于治国,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他对具体情况善于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如在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两大战斗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才“轻松”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正确判断,是在他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我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诸葛亮提心吊胆,如果司马懿打进来怎么办呢?当看完之后我村不住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我对他的胆识和自信非常佩服。  

我也非常敬佩赵云的勇敢和忠心。在长坂坡他为救后主,七进七出。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忠心。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正是他赤胆忠心的生动写照!你知道吗?在汉水时,黄忠、张著被魏军围住,赵云前往救援。他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赵云救出黄忠和张著回到营中。曹操亲率大军而来,赵云只身在外;威风凛凛吓得曹军不敢向前,最后赵云与埋伏的士兵一起进攻打败了曹操。有诗赞曰:“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每次读到这,我全身热血沸腾,就好像和赵云并肩作战一样,沉浸在战斗的氛围里。他的勇敢只有一句话能形容----常山赵子龙浑身。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男人看‘三国’,女不看‘西厢’”。我认为是男人就要读《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其中人物的优点,如诸葛亮的智慧,赵云的勇敢,也可以引以为鉴,如马谡骄傲自大、纸上谈兵失街亭,曹操讳疾忌医最终病死。这样一部可以学习、借鉴的好书,我们能不读吗?

读《西游记》有感

  不用我说,大家肯定都知道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四颗璀璨的明珠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吧。对他们就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西游记》,其中《西游记》是备受青少年所喜爱的一部不朽的著作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神魔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巨著。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等保护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全书共一百回,回回都引人入胜,回回都精彩至极。从大的结构来看可分为三部分:其一,第一回到第七回,主要写了孙悟空的出世,拜师以及大闹天宫,这可谓全书最精彩的地方,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把天宫折腾的好一番,把他的反抗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第八倒十二回写了唐僧的出世及取经的缘故。第十三到一百回就是孙悟空保唐僧,沿途降妖除魔,收八戒的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来到天竺,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可真是皆大欢喜。

  其中,最令人深刻的是孙悟空。我个人认为《西游记》的成就,突出的表现在作者塑造了一个神话英雄——孙悟空的光辉形象,宣传了敢于和善于反抗封建统治的战斗性主义的主题,寄托了广大群众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反抗情绪,以及他们要求消灭邪恶势力。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孙悟空具有勇于斗争,不畏强暴,机智聪明,活泼乐观,爽朗诙谐,豪爽自尊等性格特征,是一只伟大的猴子。前八回主要表现了他对天地权威蔑视并进行反抗的精神。他是东胜神州的傲来国花果山的一个石猴,她出生后,凭着智慧勇敢做了猴王,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后来拜师学艺,通过勤奋练习,练成长生不老之术,七十二般变化和一跟头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随后闹龙宫,索铁棒,入地府去猴名。接着大闹天宫,“玉帝老儿”也无奈。他甚至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表现去他热爱自由,敢于反抗的英雄气概。后八十回主要表现他不畏强暴,罚强除恶,乐观活泼,豪爽自尊的英雄气概。在取经的途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他不仅保唐僧,而且为当地人除害,最后终于得到真经,修成正果。

  孙悟空,他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猴子。虽然大闹天宫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但我仍觉得他是一个本领高强的小猴子。它具有反抗精神,敢于去反抗不公平的封建统治。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聪明机灵的小猴子,就拿他降熊罢怪来说吧,一般人都会认为他肯定会是采用武力解决,然而这是错的。他首先打死怪的兄弟,取两粒丹自己化为一颗,菩萨变成他兄弟,上黑风山,,让怪吃了孙悟空化作的丹,孙悟空便在妖怪的肚子里将怪折腾死。这充分的体现出了他的聪明。同时,他又是一个要面子,自尊心很强的猴子。在唐僧逐他出师门,回到花果山是唐僧再次遇难,八戒去请他,他坚决不去。八戒说那怪骂他,,骂得很狠毒时,他终于动怒,跟着八戒,一起降了那怪。这时候不要认为孙悟空是一只忘恩负义的猴子,因为唐僧没有主心肝,听信了八戒的谣言,把孙悟空逐出师门,但孙悟空不仅不记恨,还给他磕头称谢,回去时要八戒沙僧当师父遇难时喊自己的名声。而且当师傅遇难时他不去也是要面子,怕受到羞辱。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孙悟空还具有尊重道的良好品质。

  孙悟空具有的品质,正是我国中华民族几千年熔炼成的民族精神,是举世无双的精神,只要具有这种精神,再多的困难在你面前也是“小菜一碟”所以,就让我们学习他那种精神,虽然我们不能像孙悟空那样神勇无比,但至少我们要强健体魄,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技术来增强自己。同学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我们现在做起,一步步,不断的努力,不断的上进,不断的提高,加油,你一定行,你是最棒的!Belive in yourself,You are the best!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293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