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11月,琦殿发了一篇推文:「秋天,年轻人像候鸟一样飞往乌镇」。
两年后的11月,现在,我终于如愿成为候鸟,飞抵第七届乌镇戏剧节的舞台。
乌镇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缱绻情调,而乌镇戏剧节,则是浪漫得近乎梦幻和天真了。十天的时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演出团体和爱好者们从四面八方飞抵这个江南小镇,专心以戏剧爱好者的身份游走在28部剧目之中。白天,从生活中脱身而来的寻梦男女混在行色匆匆的游客之间;夜色深处,更多的追梦人涌了出来,入戏、入戏、入戏……太深。
戏剧节期间乌镇的夜,是水乡的温柔中文艺的朦胧。周五中午下课后匆匆赶往机场,傍晚飞抵杭州,在高速公路上迎着夕阳、踏着夜色到达乌镇。
21:00在大剧院序厅外排《局外人》入场,偶遇赖声川,当我们还在踌躇时有其他观众上前合影。工作人员在旁边笑着劝阻“大家主要是来看剧的嘛”,赖导却随和地说着“没事儿没事儿”,附和着我道“那我们来自拍一下”,留下了我在戏剧节的第一张合影。
此时,《局外人》开始检票,我们并入入场队伍,突然有个女孩儿对着我前面的一个年轻男生问:“你是昨天青年竞演演《忘川》的那个吗?”背影回过头成了一张清冷侧脸:“是。”旋即他又安安静静低头看着手机,跨过门槛,成为今夜的普通观众。
由于时间所限,今年首刷乌镇戏剧节只挑了三部剧目:《局外人》《等待戈多》《特洛伊女人》,力求用最少的时间接触最多的经典。然而惭愧的是,原本打算在出发前仔细研读原著,最终还是因为工作太忙没能完成,抓瞎就来了……不得不说,如果对原著没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有一些戏剧的设计和深意是很难当场参透的,这也给下一年的我提了个醒,务必要看完原著再看戏剧,才能达到最好的欣赏效果。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也是这次三部剧当中我认为呈现得最好的一部。演出地点在乌镇大剧院序厅,场地容纳的观众很少,所以感觉观众与剧场空间的联系更紧密;舞台和观众席倒置的方式对我这样的戏剧小白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于是会在欣赏剧目时也不断地思考这样的设置,对剧情的揣摩也更投入。
戏剧对原著的还原非常到位,几个关键的场景表现力很抓人,如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的反应、玛丽送披萨和默尔索重逢的反应、默尔索数次说“都可以”来表现作为“局外人”无所谓的态度、默尔索在监狱中的场景,都把著作中“局外人”的形象表现得很透彻,使之既有受到时代裹挟的被缚者的参与感,又与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足以形成一种谨慎的旁观者态度。
此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男主赵阳在表演时那种豁出去的劲儿,尤其是一边有念白,一边慢条斯理脱衣服、叠好;脱裤子、叠好;然后只身着全黑内裤在舞台上坦然走动和表演的时刻。不得不说六块腹肌实在太有视觉美感,整体紧绷的姿态又极具力量感,特别抓人眼球。他一开口,观众席都有点静止了——期待他的惊世之语,更期待如此扮相的“局外人”将如何格格不入地迎来自己的命运。
一般而言,几乎全裸的表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色情,可赵阳用相当投入的、与主人公气质吻合的“正”去避免了这一倾向。全剧欣赏下来,观众们固然为秀色可餐的肉体而叹服,但前后互证的情节和戏剧张力使得人们有很好的沉浸感,不觉突兀,只觉情不自禁的沉重。谁是“局外人”?“局外人”为何要让“局外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如何理解现实、理解存在?这是悖论,或是真实存在的荒诞虚无?这些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哲学问题,恰恰正是一般性思考难以触及的最深处。对于追求认真地、用力地、拼命地活这一次的人们来说,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在日夜交界的时刻于水剧场上演的《特洛伊女人》则是我第一次欣赏和感受希腊原声表演。80分钟的剧目,水剧场由晴色转向黄昏,与几盏澄黄的射灯呼应着,与情节的起伏交织着,烘托出悲壮而怆凉的气氛。
就题材而言,剧目相当经典,特洛伊之战和美女海伦的故事既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希腊神话之一,亦是希腊三大悲剧大师之一的欧里庇得斯的著名作品。之前在给学生讲中西方神话对比的时候,也以此作为范本,讲解双方战争神话的异同,从而突出其个人主义和神的“人性”。但是这部剧目明显和观众有一定的距离:一是基本不用麦克风的希腊真人原声,在水剧场中音效确实一般,需要全体观众都相当安静,且周围风声不能太大;二是希腊语大家都听不懂,需要借助现场中英双语字幕翻译,而此次中文翻译明显不够专业——众所周知希腊神话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各种奇怪的名字,在《特洛伊女人》的故事中出现了阿喀琉斯、阿伽门农、赫克托尔这三员大家熟悉的大将,还有许多他们的配偶、儿女的名字,那么翻译就特别需要注意前后的一致性。同一个人一会儿用希腊名,一会儿用罗马名(如爱神阿芙洛狄忒,即我们熟知的维纳斯),怎么不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我尚且是中文系毕业,正经学过外国文学,都觉得有点晕,更别说其他素人观众,有好些人实在看不下去中途离场了……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选在水剧场上演希腊原声剧目是一种很不错的尝试,现场的布置也相当具有希腊古典气息和内容上应有的悲怆性,照应“海滨”的傍水之地、全黑的服饰、赤足的演出、被鞋子包围而端坐在正中的特洛伊王后……我完全认可其氛围营造的出众之处,但也为其未能完全呈现出根本魅力而惋惜。
看完《特洛伊女人》之后,在街巷中穿行品尝了几种小吃,就急匆匆地赶20:00的《等待戈多》。这次《等待戈多》没抢到票,加了点价买黄牛,也许正是因为“高价”,所以也有更高的期待值。但看完之后确实是觉得差点意思。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名作,原著较为晦涩,大部分人第一次读的时候都感到不知所谓。毕业多年,我从未复看文本,走进剧场时是有点忐忑的。可能也正是因此,易立铭的戏剧工作室再创作时明显融入了更多“接地气”的中国元素,从操着京片子的演员,到表演中十足十的“拿范儿”,再到诸多融合热点的段子调笑,使得剧目竟然出现了一种“笑点不断”的效果(尤其是旁边坐的一对情侣,男生笑到座椅颤抖),一时让我不知道说点什么好……毕竟这是一部荒诞派戏剧,也在讨论人的存在和价值,无论如何阐释,这个命题本身是哲学性的、严肃的,不需要也不应该刻意“玩梗”,用调笑的方式去表达。在我看来,全场的笑声与主题命意的严肃格格不入。再者,由于放映时间晚(20:00)、时间长(两幕共180分钟,中场休息15分钟),观众状态不佳,全场竟然有十多次噼里啪啦掉手机的“巨响”,大概率是观众睡着了手机没拿稳,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影响观影体验,也影响演员的演出状态,这两者是《等待戈多》中我认为值得诟病的地方。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演出场景的设置别具一格。舞台由真实沙土铺就,以插在土中的数面玻璃和镜子相互错落,营造出多维空间的观感,也与剧目内容本身“审视自己、观察自己、寻找真实的自己”的意图不谋而合。镜子产生折射和反射,而玻璃则是一眼望穿的透明,人在其中徘徊,恰如对存在与虚无的迷惘及思索。“树”以镜面贴画的形式呈现,有着平面与立体的交错。演员方面,对幸运儿和报信的小男孩印象比较深刻,不过大家都非常拼,在地上滚得满身沙土,动作很有力度和激情。
我想戏剧确实是一种非常矛盾的艺术种类。一方面,它着实“阳春白雪”,表现的形式和种类多样,很多时候需要观众具有一定的审美和文艺鉴赏能力才能理解其精妙之处,某种程度上便将观众挡在了门外;又因为这是众多专业人士投入的领域,有时候像我这样的门外汉会被“吓到不敢发声”,觉得自己的见解太浅薄,不足为外人道。但是诸如乌镇戏剧节这样的尝试,又确确实实在期望戏剧走下神坛,成为“下里巴人”都可以接触和欣赏的精神给养。于是,戏剧工作者们对其形式和内容都做了一定的改编,期望它贴近生活,与大众有所共鸣,但稍微把握不好度,就会“摔得太惨”,反而流于迎合与低俗,这并不是我们所乐见的。
我们必须明白,戏剧的呈现不仅仅是演员的事,更有赖于观众的配合。如果观影人群都能提前做好原著的功课,那么《特洛伊女人》中途离场的观众或许会少一些;如果《等待戈多》演出中,没有十几次噼里啪啦手机掉在脚下的突兀声响,那么我的观戏体验也许不会这么差;作为中文系毕业生、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如果我自己能够提前研读原著,那么勉强可以作为“半专业人士”对戏剧内容和形式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戏剧的欣赏,不是导演和演员走99步来到我面前,我只坐上观众席,而是双方各走50步,最终站在同一方舞台。
看完《等待戈多》后已近晚上11点,我11月1日-3日的戏剧节“快闪”也接近尾声。不愿就这么离开,于是跟小伙伴又开始在夜色中漫游乌镇。
走每一条白天人声鼎沸的巷子,它们如今空落落,三两行人多是刚下班的戏剧节工作人员,正商量着去哪里吃吃喝喝;
走过国乐戏院,门口的黑板上写着明天小镇对话有“神秘嘉宾”,端详之时身后飘来只言片语:“明天小镇对话的神秘嘉宾是谁啊?”“何炅。”;
走过一面斑驳的墙,上面贴满28部特邀剧目的海报,夜色中依然鲜亮;
蜿蜒河道旁的民居早已点了灯,温柔水色中荡漾着灯影,是乌镇最可爱的时刻;
街道两旁的民宿都上了门板,可100位戏剧大师的海报仍旧迎着风猎猎作响,伴我走这段永不愿结束的归途;
最终我们来到黄磊的似水年华酒吧,许多明天要为闭幕式继续工作的年轻男女互相打着招呼,享受最后的夜晚。而没有鸡尾酒供应又不想喝红酒的当下,便叫了两杯奶茶,于黑暗中静静坐着,吹略带寒意的风,听小桥流水。
回来之后我一直说,戏剧节期间的乌镇太文艺太浪漫,太符合我的气质,以后每年都要来~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触,要把所见的一切都付诸笔端。日程繁忙,只能于周末匆匆落笔,聊以成文,保存回忆。
原来乌镇戏剧节从来都是以终为始,在闭幕式上宣布下一年的时间和主题,于是……2020年11月,我们乌镇再见。
PS:除开头和结尾两张乌镇戏剧节官图外,其他均为自摄,禁二转禁二改。感谢您对个人作品权益的保护!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的景区。水的柔情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每一处风景都像是画中之物,让你的内心充满了平和与宁静。这是我们对古代美好田园生活的印象。这是乌镇一日游。
乌镇这个地方充满了古色古香的气息。有人说乌镇已经严重商业化,但除了主街,其他地方还是不错的,并没有严重影响其古镇魅力。
其实乌镇并不大。当你来到这里,你可以看到这里的建筑沿着西施河两岸建造,然后慢慢向外扩展。它的整体感觉非常细腻独特。
当你来到这里,你会发现乌镇真的超乎你的想象,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惊喜。也可能是受《似水年华》的影响。走在乌镇的街头,总觉得这里的故事太多了。
漫无目的的走在古镇里,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静静的看着流水中的船只,路上的游客特别亲切。远处,你会看到那座独特的小桥静静地坐落在碧波之上,岸边白墙黛瓦,垂柳依依,十分迷人。
走累了,找个地方静静地坐着。推开陈旧的木格子窗,看着婀娜多姿的垂柳,看着历经沧桑的石拱桥,内心不禁平静下来,沉醉其中。
黄昏的古镇特别美,安静的像一幅油画。晚上的乌镇和白天的乌镇很不一样。此时是最美的地方,到处都是流光溢彩。沿着河边走,看着船在河流间穿梭,街上人来人往,很浪漫。
这里有边肖喜欢的小桥流水人家,也有雅致的白墙青瓦。边肖真的觉得这里最干净的古镇,低调有内涵,不张扬。这里也没有统一的红灯笼。
沿着石板路慢慢碳,你会发现这就是你想要的梦想水乡。虽然我和它见面的时间很短,但我的印象永远不会忘记。乌镇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每个来这里寻梦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慰藉。
桥为骨,水为肤。
乌镇是一位秀气的江南女子。在这个清爽的秋季,她明眸皓齿,巧笑倩兮,以一种令人心悸的美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们坐在乌篷船上,在水中漫游。船身窄长,两头微翘。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篾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这样的乌篷船,在清代张潮的《幽梦影》中游过,在周作人的《苦雨集》中游过,也曾载着青年茅盾从这里扬帆远航,走向世界。今天,我们也有幸驾一叶轻舟,在“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情愫中,一起悠然荡漾。
枕水人家,梦里江南。
伴着江南如丝的细雨,穿梭于乌镇的石桥、流水、酒香之间,心境也如水般透明而温柔。流水之上,不时有木桨轻轻划出一波波曼妙的涟漪。迎面而来的窄窄的乌篷小船上,一身着粉红色旗袍、蜂腰鹤腿的女郎,撑着伞,侧身优雅地坐在船头,颈脖和手臂上露出莲藕般雪白的肌肤。此刻,灵性的雨丝、微荡的水波、优雅的桨声、清玄的水声、静默的小桥、诗意的天空,浑然组成了一首天然的水乡曲,人行其中,恍闻天籁。
看岸上木屋的门大多是关着的,船夫介绍,原先的居民大都已经迁出,只有一些上了年纪、难舍故土的老人们住在祖屋里。到晚间,偶尔见到从门缝中、木格子窗户里泻出的灯光,便觉得格外温馨。再看两岸木屋,盏盏古色古香的大红灯笼悬于檐梁之上;沿街店门前的木板招牌,在晚风中讲述着乌镇久远的故事,而柜台上摆放着的手提电脑,又分明让人感到一切总能在古老和现代中找到和谐的共存方式。
同行中有人提议喝酒,酒是镇上一家百年老字号——陶复昌酒糟生产的三白酒,由白米、白面、白水酿制而成,口味有点类似我家乡的谷烧。下酒菜颇有些特色,是绍兴臭豆腐、臭菜梗、茴香豆、酒糟鱼之类的地方小吃,盛在素雅的陶瓷碟子里,看着就赏心悦目。大家啜着酒,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醉眼看屋檐下红灯笼无眠地照着古镇,让人醒着、睡着,都静心,都恬然。细细想来,乌镇的诱人,也正在于她无处不在的恬静,这恬静简单而率真,自然而然地挂在树梢, 悬在屋檐,绿在壁坎,荡于水面。
醉眼朦胧间,水中的乌镇,在流淌的画面中更多了一份妩媚,似一凌波仙子从画卷中走来。在陈年米酒的芬芳中醉看她的模样,她,眼波流动;她,一笑嫣然;她,长裙婀娜;她,纤纤素手轻抬。空气中弥漫着她的体香,时光也在她微微颤动的睫毛中淡淡远去……
江南三月的雨如丝似霰,笼罩着一千三百年前的江南古镇。据史料记载,唐咸通十三年(872),在《索靖明王庙碑》中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唐《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谓。元丰初年(1078),已有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宁宋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1950年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
烟雨迷离,空濛中的乌镇水气淋漓,宛若一张从水下打捞上来的雕板,由于粘了青泥和炭化的缘故,露出石木陈旧的色泽。徜徉在水街水巷,纵目放眼,没有哪一样是新鲜的,哪怕是大门紧闭的院落间枝繁叶茂的热带植物,都让人联想到战国出土器物上的铜绿。
河网密布的乌镇,水与路,路与桥,桥与船,相克相生。连桥成路,流水行船。船家候在桥边的埠头上,漆过桐油的摇橹船油光锃亮,邻船的船家边吸烟,边拉话。河水灰绿色,定睛瞅上一会儿,可见水中的小虾和小鱼。间或埠头旁开着簇簇芍药,不禁让人吟出”念桥边红芍,年年知为谁生?”不知姜夔在去过扬州后,可否路过乌镇?镇中的建筑,保持着晚清和民国的风格,高低错落,卑尊有序;多轴明确,左右环合。它们似一本无字书,从打开的每一章,每一页,每一个字里,都能读出儒家文化和运河商业文化的影子。
云低低地压在乌镇的头上,像一方灰色的头巾。雨像新嫁娘的泪,哭哭泣泣,时断时续,很不爽快。雨中的乌镇更像一位老人了。岁月似乎静止了,不曾向前挪动半步。在一片布满黑色苔斑的旧时光里,古朴的老街,逼仄的石板路,粗糙的拱桥、宽敞的长屋檐和乌黑的门、窗、柱、廊,似乎闭住了嘴巴,却都用了腹音,娓娓动听地讲述着尘封的过往。赵家厅拔步千工床与黄杨木的陈年流光,江浙分府门前石牌楼上的风化岁月,民俗馆里樟木箱和子孙桶所承载的寄寓,百花厅木雕精美绝伦的镂刻,余榴梁钱币馆起自夏商的国际金融,文昌阁状若牛角的飞檐,汇源当铺石与铁的建构以及令人压迫的高柜台……细致入微地呈现着不一样的乌镇。在岁月工笔的紫砂壶旁,门扉紧闭的深宅高院,似一只只朴拙的陶樽,盛着精巧别致的江南。在这样的容器里,江南如一杯浑浊的老酒亦如一盏隔夜的酽茶。
从巷子里刮过一阵疾风,那位天庭里犹抱琵琶半掩面的新娘也由涰泣而为嚎啕。一千多年窄窄长长的雨巷雨花点点,蹦蹦跳跳,晶莹的小花蕾从阶前一直开到游人的伞上。因了五彩缤纷的花伞悠然绽放,朴素的石板路因之而明亮芬芳。听说宏源泰染坊是《似水年华》的外景地,同行的女士不顾漫天流星飞洒,纷纷弃伞跑到高大的晾架下,在中国蓝印花布的故乡请人拍照,然后欢天喜地迈着碎步跑到铺子里,根本无心作坊里老师傅关于蓝印花布制作工艺的讲解与示范。我被那水一样从天上垂挂下来的蓝花布诱惑,眼前铺展开一片开满白色野花的草地,穿着长裙,不,穿着民国时装的女子走在上面,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美丽了我前世的盼望。我总觉得应该有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曾经到访这里,在她纤纤似茐根的十指间,窄长轻薄的蓝印花布淌成了一条河。于是我买回一匹蓝印花布,只是不知穿在哪一个女子的身上?因为此生我已无缘《似水年华》,也就永别了一见钟情与默默守望。
我坚持冒雨到茅盾的故居瞻拜。因为还有一段路,有机会拿巷子里的铺子与茅盾笔下的作品比对。遥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背景,时光如同一帧发黄的照片。茅盾故居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的,虽称不上深宅大院,但院子里奇花异卉,佳木紫藤,景色幽清。从精美的砖雕与花格窗间,依然可以追循到昔时的考究与奢华。
最后一进是茅盾纪念馆,厅堂正中塑着一尊茅盾的全身汉白玉像,虽是造像也颇见茅盾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茅盾十三岁离开故乡到外面求学,回故乡的时候很少,可他故乡的念念不忘并不逊于任何一个游子。在《故乡杂记》中他写道“故乡之于我,犹如心底的一汪清泉,涓涓流淌,生生不息,它流经过往的岁月,流经我人生的每一寸土地,流经心尖尖上那些永恒的记忆……甚至于每提及它,心灵也会变得柔软许多,甜滋滋、暖融融的,犹如暖流静静地滋润着我的心田。”
静静地站在修真观前的古戏台下,抬眼观赏古戏台。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镶嵌着精致的木雕,精巧中露出蕴籍。空中微雨寂寥,有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忠孝节义的故事粉墨登场?有多少曲折委婉、水袖轻舞、如痴似醉?而今 历史 的风烟散去,舞台上空空如野,也许只有我感觉到了锣鼓喧天,丝竹盈耳。我回头望着一群群提线木偶般涌进这座江南古镇的游人,心好像也被摇晃的桨橹带走了。
乌镇是茅盾的,也是诗人陈运和的。他在《乌镇剪影》中赞道“一个现代文明影响不大的世界,一张古老色彩依然浓重的史页。”现在,乌镇是我的。沿着河街漫步,次第浏览依河而建的水阁、桥梁、石板巷和乌黑的木石老屋,有恍若隔世之感。如果没有外人打扰,古旧、清净、深邃而安详的乌镇该是怎样的魅惑?
“小桥流水人家”。吴越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在双眼皮的古桥与单眼皮的窗格间发散着简犊的气息。这种枕水而居、以和为美的人文理念与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智慧,遥遥相望,不谋而合。这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说明,无论烟雨迷离的南国,还是天野苍茫的北疆,都离不开水的滋养。不论是西亚的两河文明,还是北非的埃及文明;不论是欧洲的希腊文明,还是美洲的玛亚文明,都有水的分子,都赋予了水的形态。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中华文明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波光潋滟,时而细流潺潺,时而洋洋洒洒,时而湍流激荡,时而温秀可喜……
我在长江文明的版图上寻找着乌镇的影子,它是一朵洁白的浪花,鸽子般停在 历史 的高枝上。
中国十大探险之都排名
NO1:乌镇(也许乌镇的故事只能错过了)
一座优雅的古镇,因为一句“时光流逝”而流连忘返。6天的爱情童话,50年的刻骨铭心。你是来乌镇旅游的,还是回到了“似水流年”?乌镇是一个让人想谈恋爱的地方,或者说,为了追求一场浪漫的邂逅,在那一刻凝视对方,动心。有时候爱并不遥远,只要你一转头,她就在你身边。
乌镇是爱情的留守之地。热恋中的情侣,结婚多年的情侣,都相聚在乌镇扎西,呢喃情话,或并肩而立,都是爱情的叙事;小桥边或者老街边,到处都是恋爱的好地方。这样迷人的乌镇,是情侣们谈恋爱的最佳场所,这样深情的情侣,是乌镇最温暖最浪漫的风景。让乌镇在恋人的微笑中成为爱的约定。
第二条:阳朔西街(寻找心中的天堂)
阳朔是一座安静舒适的城市,但有一条繁华的小资街——西街。没有西街被西街毒害过,满脑子都是长着洋鼻子的帅哥和玉龙江荡漾的春波。阳朔是一个疗伤的地方。每个一个人去阳朔的人,内心都很深。也许吧。一个有故事的人,一瓶思想的泉源,一支悲伤的曲子,弥漫着烟雾。什么都不会发生。
第三名:西藏(遇见背包女孩)
如果问去西藏的原因,也许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我听过最真实最有诱惑力的理由是:“因为西藏有爱。”3000米以上的爱情会因为西藏的蓝天白云和稀薄空空气的结合而变得更加虔诚圣洁,或者与众不同吗?
第四名:墨脱(满足徒步旅行的爱好)
墨脱曾经是中国唯一没有通路的县,所以这个宗教色彩浓厚的神秘之地一度成为背包客的圣地。墨脱似乎与此事最不相干。去墨脱的路那么难,那么远,走墨脱的姑娘又那么少。但是,你要知道,在这么艰难的路上,遇见就是人生。
泸沽湖(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发生在晚上)
宁静美丽的景色,再加上“男不嫁,女不嫁”的习俗,使得泸沽湖颇具魅力。恐怕只有生活在这里的摩梭人才是世界民间传说中的女儿国。摩梭人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至今仍保留着女户主、女成员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女不婚、自愿结合、自由分家”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称走婚)。今天,一夫一妻制在全人类广泛实行,但在泸沽湖,以古代早期对偶婚为特征的“阿霞”婚姻模式依然存在。
泸沽湖,一个注定产生爱情的地方,也注定是一个珍惜爱情的地方。即使是那些吃过苦,错过了爱情路的人,在爱情面前也终于开始冷静下来。所以有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带着模糊的渴望,渴望看到并验证他们的经历。谁知道他们哪个藏着勾搭的野心?谁遇见了你,你遇见了谁?
乌镇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古镇,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完美保留了江南水乡特色,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在这里,我想和你们分享乌镇旅行随笔。
趁着早上出门的间歇,我浏览了一下建友《寻秋》的《汪年乌镇行》,既羡慕他说要离开的安逸生活,也感动了他写的乌镇。
“夕阳西下,阳光浸泡。桥,流水,人;古宅、深巷、长廊,展现的是一幅千年水墨画。轻点脚步,慢慢举起手,屏住呼吸走出去,生怕在千年未醒的古镇搅起一场梦。”
所以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那次雨中乌镇之旅。
01在扎西过夜,享受江南枕水。
2014年11月21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落下帷幕。24日,我踏上了这座中国未来的达沃斯小镇,领略了水乡船韵。歇脚的小桥,崎岖的青石路,一排排依水而建的木屋,都充满了独特的水俗。
晚上,我和两个年轻的“孤独者”住在扎西风景区的青年旅舍。从陌生到熟悉,再到陪伴,好像又找回了初出茅庐时的冲动。我再一次意识到“最先衰老的永远不是外表,而是不顾一切的主动。”
自古以来,江南就充满了美丽的风景。乌镇所在的桐乡是马云的故乡。把一个企业做大,带动一个行业做强。他没有成为一个戴着皇冠的商人,而是成为了这个互联网时代最耀眼的明星。正如“寻秋”所说,小镇的互联网店铺、众创空间、移动支付以及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设立,将乌镇推向了世界的前沿。
乌镇一直在我的想象中。有多少书、和人在告诉我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城镇。
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如此出人意料。很长一段时间,我想尽一切办法找机会去乌镇,但始终没有成行。我总是让这个城镇的美丽留在我的想象中。当我不再奢侈的时候,有一次意外的机会,走在乌镇古老的石板街上。
就像我对周庄的向往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我一直坚持,这个古镇的美应该在雨中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可惜周庄和乌镇没有及时雨。好在风和日丽,古代所蕴含的美好和深沉的韵味不会被破坏。
然后走一走乌镇千年沧桑!我想在乌镇寻找沉淀了几千年的和平思想。
乌镇的江边,水,房子,石板路,都有近2000年的历史,还有生活在乌镇的人们,每一个都仿佛是生动的历史再现。
曾经看到过一个关于乌镇的介绍:全镇依河而建,桥街相连,房屋依河而建,深宅大院,重脊高檐,廊坊,一个河港,骑楼,竹石篱笆,水榭,古色古香,水和镇,呈现出一种古朴,明净的静谧。
的确,在我看来,乌镇的精神在于水!乌镇的灵魂,在于千年深巷的青石路上。
先感受一下乌镇的水吧。维系乌镇生机的河流并不清晰,但它用精致的木雕、石雕忠实地托住了梁、柱、门窗的古民居,承载了这些民居中几代人的日常生活。洗衣服,淘米,洗菜,儿童剧,船上带来的谋生的东西,甚至家家户户倒的垃圾等等。都发生在这条河上,也正是因为这条河的千年,乌镇的人才真正活了下来。也许,这条河在一千年前还是清澈见底的,但因为历史一天天忠实地记录着乌镇人在上面的点点滴滴,比如张儿子的故乡,李染坊里的染匠私会,每天站在桥上盼望着外地孩子的王奶奶,等等。几代人的喜怒哀乐,已经让它不再清晰透明。
这样的一条河,无法让我有心情在上面悠闲地划桨,我怕那上下的划桨会唤醒多少沉寂了千年的人和事。
然后,离乌镇灵气所在的那条河还是有点远。走一走无数乌镇人祖先踩过的深巷小道,看看那些代代相传的老木屋。
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之一,老街,东栅的“林氏铺子”,秀珍观,昭明太子读书处,唐代古银杏,穿川湾,逢源双桥,蜿蜒幽静的青石板路,将带我们一一走进这些文人或百姓曾经居住和生活过的古宅。对了,这里还有中国著名作家茅盾的出生地,茅盾故居,青阅处的立志书院,也在这些幽深的小巷和小路上写下了很多,成为乌镇的又一个骄傲!
当我走在这些安静的小巷里,我的脚印落在前人的脚印上,当我靠在斑驳的石墙上,我仿佛听到了古人轻轻的呼吸声。如同在异乡独行,在各种人间场景中徘徊数次的感受,在乌镇深巷千年孤独的回响中,我又一次在心里希望有一天,我能和这样一个人分享历史的厚重,以及这种厚重带给我灵魂上更强烈的沉积。就像这古老的石墙和江南的水声一样,我也寄希望于那些成双成对的古人。
乌镇的灵魂,全寄托在青石板的深巷小径上。
离开乌镇的时候,看到两个女人蹲在河边的石阶上洗衣服。这些还住在乌镇老房子里的人,继续执着地为乌镇书写历史。
02路过绍兴,登上朝圣。
由于互联网大会第二会场设在义乌,李总理亲临现场。为了学习电商运营的真实故事,我跟随大人物的脚步来到义乌。在路过绍兴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路过一个圣人的故居,没有理由不去祭拜,于是临时下了火车,拼车去了绍兴。
“能久见湖水,满是古情”。王勾践的胆大妄为,使绍兴成为“报仇雪恨之镇,非藏污纳垢之地。”南宋在此建都。绍兴还是王羲之、陆游、蔡元培、秋瑾、鲁迅等名人的故乡。其中,水乡社戏、见水天幕、咸亨酒韵、曲水行云流水、花雕嫁女、南城拜余、茶馆听书、龙舟竞渡、水街集市、台门韵味被称为最具绍兴特色的十大风俗。
曲流水是指每年农历三月,在曲流旁边放一个玻璃杯,谁从前面流过,谁就把它取下来喝,可以去除霉运。
花雕是黄酒的代名词,因存放在雕花彩绘的酒坛中,故称“花雕”。花雕嫁女是绍兴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之一。
早在宋代的绍兴,每当一个家庭生女孩,在满月的那一天,选择一些酒坛,并要求人们刻上字符和p
小心谨慎;
忠于国家,服务人民,
为灰烬之魂立碑。
然后来到了鲁迅的故乡。另一份礼物《丰碑》送给现代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文圣本土:
出生在傅贵镇,
眼睛里的短衣服;
放弃行医后,
握笔就像扔枪。
03再次到达义乌,参观“中国网店第一村”青岩刘。
小商品集中,物流发达,成就了这个电商密集区。据介绍,这个小村庄聚集了15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从事网络销售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2800多家注册网店每天销售3000多项世界各地的各种商品。
当时李总理参观时抱着的小家伙童志达,就是专业的“小模特”!“我特意找了这家店,我还特意抱了抱童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