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一词来源于中世纪用各国方言写成的“浪漫传奇”(romance),即中古欧洲盛行的骑士传奇、抒情诗等。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的语言、瑰丽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作为一种文艺思潮,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多个国家。它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运动、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的产物,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它的主要特征是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歌颂大自然,诅咒城市文明,提倡回到自然,特别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英国的雪莱和拜伦,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以及俄国的普希金等都创作了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
浪漫主义源于对18世纪唯理主义的造反,是一次精神的大解放,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云雾漫游者》一反18世纪风景画陈俗方式,“表达出独特的个人感受“,深得浪漫主义的精髓
不知道多少人是因为听了「歌剧魅影」唱片中,克莉丝汀银铃般的嗓音,才想到要伦敦亲眼欣赏该剧的现场演出。虽然,近年来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已经不再演唱这个脚色,但是当年这个为她量身订做,而且全球轰动的角色,似乎已经灌注了莎拉布莱曼的精神,别人无法取代。 莎拉布莱曼的歌声充满了个人特质,让人充满迷惑与想像,就像航行在海的水手听见萝蕾莱的吟唱般,成为一种方向感的依归,一种心灵折服的美声女神。她的音质纯净、通透,演唱起不食人间烟火的角色时格外惹人怜惜,让我们不禁好奇她的出身以及音乐成长背景。
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生于1960年,3岁开始习舞,10年后首度参与戏剧演出,处女作是查尔斯.史卓斯(Charles Strouse)的作品《I and Albert》。1976年,布莱曼首度在电视屏幕上曝光,在影集《Pan\'s People》里面担任舞者,之后又担任流行乐团Hot Gossip的主唱;1978年,Hot Gossip的作品《I Lost My Heart to a Satrship Trooper》还登上英国流行排行榜第一名。
1981年,莎拉.布莱曼20岁的时候,首度参加安德鲁.洛伊.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戏剧演出,担纲歌舞剧《猫》中的Jemima一角。自此,布莱曼和韦伯的生命开始有了更多交集,不过,韦伯第一次注意到她那飘邈细致的女高音音色,是在史卓斯的作品《夜莺》(Nightingale)里。1984年,韦伯与第一任妻子离婚,迎娶了布莱曼。他们的婚姻关系一直维持到1990年,其间,布莱曼成功诠释了《安魂曲》(Requiem)中的女高音,以及《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中的克莉丝汀(Christine),并陆续灌录了《天籁森林》(The Tree That Grow So High)和《遗忘的歌声》(The Song That Got Away)两张专辑;而这些让布莱曼备受瞩目的百老汇经典,实际上都是由韦伯为她量身订做的,才貌兼备的女高音和音乐剧之王,写下了百老汇的一段精采历史。
韦伯写下《安魂曲》这部作品,用来悼慰世界各地因战争而牺牲的亡魂。1985年年初,莎拉.布莱曼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Placido Domingo)合作贡献《安魂曲》的首演,普遍受到各界好评,剧中的一首《求主垂怜》(Pie Jesu)并且在当年成为告示牌排行榜的榜首,可以说是整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
尽管布莱曼和韦伯终究离异,但合作关系并未因此间断。布莱曼不但在世界各地为韦伯进行巡回演出,并且在纽约、伦敦与旧金山等地演出韦伯的作品《爱的观点》(Aspects of Love),诠释萝丝(Rose)一角。1992年,她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列拉斯(Jose Carreras)一起演唱韦伯为巴塞隆纳奥运所写的主题曲《Amigos Para Siempre》,世界各地电视屏幕前的几千万名观众都目睹了此一精采演出。然而,此时莎拉.布莱曼的生命与演艺事业也即将发生关键性的转变:她与原来的大唱片公司终止合约,只身前往美国洛杉矶,企图展开自己在音乐剧以外的独唱事业。
随着此一关键性转变而发生的,是一连串的全新尝试。她在意大利寻觅声乐名师来改造她那原本比较接近《美声唱法》(bel canto)的演唱风格,以期回归到自己的古典音乐素养与背景。另一个改变则是德国制作人法兰克.彼得森(Frank Peterson)所带来的,他以其擅长的电子音乐为莎拉.布莱曼的作品注入前所未有的音乐元素--而这也是他为德国新世纪乐团《谜》(Enigma)制作专辑时最为人所熟知的音乐类型。彼得森为她的美声提供了一个华丽浪漫、让人充满幻想的音乐背景,因此才有93年的《水》(Dive)与95年的《飞》(Fly)等两张专辑的问世。
莎拉.布莱曼说:“我对于自己多变的声音表情,感到极为自然,这种表演可以说是出于自己的本能。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我感到所有的事物都能合而为一:我的声音、我所演唱的音乐类型、我自己的真实面、以及人们对我的印象,这一切都极为协调。过去我曾经试图为自己寻找一个定位,一种属于我自己的音乐风格。最后,我真的找到了。”Angel唱片公司为莎拉.布莱曼出过《永志不渝》(Time to Say Goodbye)、《重回失乐园》(Eden)与《月光女神》(La Luna)等三张重要的专辑,制作人都是法兰克.彼得森。这些作品也反映出莎拉.布莱曼的艺术眼光,以及她为了转型而付出的努力。当时她离开了如日中天的音乐剧事业,而她根本已是韦伯音乐剧中许多角色的代名词;经过了挣扎与自我的重新定位,布莱曼成功地走出自己的路。
《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冠军
97年的《永志不渝》是彼得森与布莱曼的经典之作。这张专辑不但在美国告示牌《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Classical Crossover Chart)上蝉连35周冠军,在全世界拥有400万张的销售量,并且在全世界21个国家成为金唱片或者白金唱片。99年的《重回失乐园》也在告示牌《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的首位停留了51周之久,在世界各地也有两百万张的销售佳绩。至于《月光女神》这张专辑,则标志着她生涯的另一高峰:它打入了美国告示牌《流行音乐》排行榜的前20名,表示莎拉.布莱曼的音乐演出受到更普遍听众的接受。
如今,莎拉.布莱曼挟着此一演出优势,陆续推出了《喝采》(Encore)与《金选》(Classics)二大精选集。《喝采》由韦伯亲自选曲,收录了《歌剧魅影》、 《猫》、《日落大道》、《歌声舞影》(Song and Dance)、《爱的观点》等经典名剧中的歌曲,以及三首新曲。《金选》是由Angel与EMI为她联合制作,里面收录了四首全新作品,以及许多她最喜爱的精选古典作品,包括《永志不渝》、《重回失乐园》与《月光女神》等专辑中的歌曲。同时还有一首重新录制的《求主垂怜》--这首歌曲原来出自于韦伯的歌舞剧作品《安魂曲》,完全是为布莱曼那独特的歌声所塑造的。除此之外,还有两首莎拉.布莱曼与皇家爱乐管弦乐团(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合作的著名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谁都不许睡》(Nessun Dorma)。莎拉.布莱曼在音乐上的成就,已经达到其它所有女歌手所无法企及的境地:她在流行、古典与跨界音乐等乐坛的成绩都可谓登峰造极,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新专辑势必再度造成轰动。
莎拉布莱曼除了拥有精采歌艺之外,其实她也是一位唱片收藏家,CD收藏多达八千多张,因此透多众多不同类型的音乐欣赏,让她能够悠游地游走音乐剧、古典、跨界之间,她演出且录过的音乐剧包括「猫」、「歌剧魅影」之外,还有「夜莺」、「爱的观点」、「Granpa」、韦伯「安魂曲」等,而演出过的轻歌剧包括雷哈尔「风流寡妇」、苏利文「宾札斯海盗」。兴趣是看**的莎拉布莱曼,未来的计划除了唱歌之外,还有创作音乐以及写小说。 在众多美声演唱家中,莎拉布莱漫无非是最得天独厚的一位,除了具备天生的纯净无瑕音质外,还具备融合各领域音乐的视野,同时她在1996年正式学习正统的声乐训练,在她狂卖的专辑「Time to Say Goodbye」展现令人难忘的效果。 对於喜欢音乐剧的朋友来说,莎拉是永远完美的克莉丝汀;对於喜欢跨界音乐的朋友来说,莎拉则是允文允武的古典流行通吃美女;对於喜欢漂亮嗓音的朋友来说,莎拉更是乐坛稀有、历久弥新的美声天后。音乐圈要是少了她发声,就像森林里少掉了最会唱歌的那只黄莺,将是乐迷最大的遗憾。
在莎拉的音乐成长道路中,除了唱红了无数传世之作之外,围绕着她的还有影响她音乐与人生的四个男人的情感佳话与传奇往事。
首任丈夫—安德鲁
由于受古典音乐、芭蕾与重摇滚乐三种截然不同文化冲击交融的父母家庭背景影响,因此莎拉的音乐包容和多变。她13岁开始表演,并立志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在念皇家音乐学院时,她一头栽进流行舞团并开始崭露头角,18岁就有了第一首全英畅销单曲,却怀抱更大的雄心壮志。也就是那个时候,这个妙龄女郎与乐团经理人初尝了一段五年的婚姻。他首任老公就叫安德鲁。
第二任丈夫—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可以说,是百老汇音乐剧《猫》使莎拉的人生和事业掀起第一次狂澜。当21岁的她去伦敦应征这部巅峰之作的角色后,浪漫传奇立刻出现了。她被韦伯慧眼识珠,夺得女主角的位置,同前任安德鲁分手,延续与下一个安德鲁的爱情,那就是享誉全球乐坛的殿堂级人物、该剧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1984年,韦伯在生日之际迎娶了莎拉。更有趣的是:在相识莎拉之前,韦伯的首任妻子也叫莎拉。
和韦伯结婚之后,莎拉每走一步声名愈加大作,直到大红大紫。韦伯为她量身定做的与多明戈合作的《安魂曲》,让莎拉攀上演艺第一高峰;《歌剧院幽灵》以流行唱法唱中低音、美声演绎高音的风格征服了观众,奠定了美国音乐剧天后地位;之后韦伯指导并推出的专辑《树如此长高》,为莎拉的古典声乐演唱赢得赞誉;她与卡雷拉斯等巨星同台演唱,轰动全球。由此,韦伯和莎拉共创的登峰造极的音乐盛世,为20世纪80年代的百老汇珍藏了一段流芳百世的经典历史辉煌。
好事不成双,但谣言也随之而来。据传,因为戏剧界拒绝给莎拉应得的巨大荣誉,说她成功只因为是韦伯的妻子,靠韦伯吃饭。又因《爱的观点》票房不佳等等,使莎拉与韦伯产生了婚姻危机。在1990年,这对当时人人称羡的夫妻终于无法维持而离异。
现任丈夫—佛兰克-彼得森
莎拉离开韦伯,立志摆脱“妻凭夫贵”的阴影,走出自己的路。一开始很难,因为人们认为她只能演音乐剧。1991年的一天,她听到的一张唱片,使得莎拉找到了感觉,并迅速认清自己的音乐事业,终究回到“古典与流行相结合的歌手”的路线上。
让莎拉受打动并激发出她心中音乐灵感的,是一张以全新听觉展示给世界并风靡全球的《英尼格玛》专辑以及德国音乐人佛兰克-彼得森。这张唱片,将莎拉-布莱曼和佛兰克-彼得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992年莎拉搬到德国,和佛兰克继续她的音乐事业。至此,佛兰克不光是莎拉自1993年以来至今所有专辑的制作人和作曲人,更成为了她的男朋友。从此莎拉的音乐和情感一同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佛兰克用他擅长的电子音乐为莎拉的作品注入前所未有的音乐元素,使她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二人也终于幸福地走进神圣的教堂。
经过近两年时间,彼得森为她的美声提供了一个华丽浪漫、让人充满幻想的音乐背景,因此才有了1993年的《水》、1995年的《飞》。1997年的《永志不渝》中她与意大利盲人歌唱家波切利合唱的《告别时刻》成为脍炙人口、风靡全球的永恒金曲,也是彼得森与莎拉的经典之作。1998年的《重回失乐园》让莎拉得到了世界上最苛刻音乐评论家的认可,再一次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如潮好评,获奖无数。2000年,《月光女神》无论是从技巧上讲,还是从古典与流行的融合上讲,都无疑堪称莎拉的巅峰之作。而2003年莎拉新概念专辑《一千零一夜》是她目前为止最独特最个性化的作品,受到全球市场的高度瞩目。
音乐知己—安德烈-波切利
如果说意大利盲人歌星安德烈-波切利的歌声被比喻为“上帝开口说话的声音”,那么称赞莎拉-布莱曼是“浴着光芒的天使”实不为过。的确他们合唱的《告别时刻》一曲,在成为1997年全球流行乐坛最热门话题的同时,也使莎拉成为融合古典与流行新音乐的杰出先锋和代言人,也让安德烈-波切利一夜成名。如此“金童玉女”的珠联璧合的完美与默契,在当今乐坛绝无仅有。而他们之后众多的合作,无时无刻都散发出人性的爱与光芒,因此不如说他们之间更像音乐的情人知己,不是牵强附会,而是众望所归。不知道多少人是因为听了「歌剧魅影」唱片中,克莉丝汀银铃般的嗓音,才想到要伦敦亲眼欣赏该剧的现场演出。虽然,近年来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已经不再演唱这个脚色,但是当年这个为她量身订做,而且全球轰动的角色,似乎已经灌注了莎拉布莱曼的精神,别人无法取代。 莎拉布莱曼的歌声充满了个人特质,让人充满迷惑与想像,就像航行在海的水手听见萝蕾莱的吟唱般,成为一种方向感的依归,一种心灵折服的美声女神。她的音质纯净、通透,演唱起不食人间烟火的角色时格外惹人怜惜,让我们不禁好奇她的出身以及音乐成长背景。
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生于1960年,3岁开始习舞,10年后首度参与戏剧演出,处女作是查尔斯.史卓斯(Charles Strouse)的作品《I and Albert》。1976年,布莱曼首度在电视屏幕上曝光,在影集《Pan\'s People》里面担任舞者,之后又担任流行乐团Hot Gossip的主唱;1978年,Hot Gossip的作品《I Lost My Heart to a Satrship Trooper》还登上英国流行排行榜第一名。
1981年,莎拉.布莱曼20岁的时候,首度参加安德鲁.洛伊.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戏剧演出,担纲歌舞剧《猫》中的Jemima一角。自此,布莱曼和韦伯的生命开始有了更多交集,不过,韦伯第一次注意到她那飘邈细致的女高音音色,是在史卓斯的作品《夜莺》(Nightingale)里。1984年,韦伯与第一任妻子离婚,迎娶了布莱曼。他们的婚姻关系一直维持到1990年,其间,布莱曼成功诠释了《安魂曲》(Requiem)中的女高音,以及《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中的克莉丝汀(Christine),并陆续灌录了《天籁森林》(The Tree That Grow So High)和《遗忘的歌声》(The Song That Got Away)两张专辑;而这些让布莱曼备受瞩目的百老汇经典,实际上都是由韦伯为她量身订做的,才貌兼备的女高音和音乐剧之王,写下了百老汇的一段精采历史。
韦伯写下《安魂曲》这部作品,用来悼慰世界各地因战争而牺牲的亡魂。1985年年初,莎拉.布莱曼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Placido Domingo)合作贡献《安魂曲》的首演,普遍受到各界好评,剧中的一首《求主垂怜》(Pie Jesu)并且在当年成为告示牌排行榜的榜首,可以说是整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
尽管布莱曼和韦伯终究离异,但合作关系并未因此间断。布莱曼不但在世界各地为韦伯进行巡回演出,并且在纽约、伦敦与旧金山等地演出韦伯的作品《爱的观点》(Aspects of Love),诠释萝丝(Rose)一角。1992年,她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列拉斯(Jose Carreras)一起演唱韦伯为巴塞隆纳奥运所写的主题曲《Amigos Para Siempre》,世界各地电视屏幕前的几千万名观众都目睹了此一精采演出。然而,此时莎拉.布莱曼的生命与演艺事业也即将发生关键性的转变:她与原来的大唱片公司终止合约,只身前往美国洛杉矶,企图展开自己在音乐剧以外的独唱事业。
随着此一关键性转变而发生的,是一连串的全新尝试。她在意大利寻觅声乐名师来改造她那原本比较接近《美声唱法》(bel canto)的演唱风格,以期回归到自己的古典音乐素养与背景。另一个改变则是德国制作人法兰克.彼得森(Frank Peterson)所带来的,他以其擅长的电子音乐为莎拉.布莱曼的作品注入前所未有的音乐元素--而这也是他为德国新世纪乐团《谜》(Enigma)制作专辑时最为人所熟知的音乐类型。彼得森为她的美声提供了一个华丽浪漫、让人充满幻想的音乐背景,因此才有93年的《水》(Dive)与95年的《飞》(Fly)等两张专辑的问世。
莎拉.布莱曼说:“我对于自己多变的声音表情,感到极为自然,这种表演可以说是出于自己的本能。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我感到所有的事物都能合而为一:我的声音、我所演唱的音乐类型、我自己的真实面、以及人们对我的印象,这一切都极为协调。过去我曾经试图为自己寻找一个定位,一种属于我自己的音乐风格。最后,我真的找到了。”Angel唱片公司为莎拉.布莱曼出过《永志不渝》(Time to Say Goodbye)、《重回失乐园》(Eden)与《月光女神》(La Luna)等三张重要的专辑,制作人都是法兰克.彼得森。这些作品也反映出莎拉.布莱曼的艺术眼光,以及她为了转型而付出的努力。当时她离开了如日中天的音乐剧事业,而她根本已是韦伯音乐剧中许多角色的代名词;经过了挣扎与自我的重新定位,布莱曼成功地走出自己的路。
《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冠军
97年的《永志不渝》是彼得森与布莱曼的经典之作。这张专辑不但在美国告示牌《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Classical Crossover Chart)上蝉连35周冠军,在全世界拥有400万张的销售量,并且在全世界21个国家成为金唱片或者白金唱片。99年的《重回失乐园》也在告示牌《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的首位停留了51周之久,在世界各地也有两百万张的销售佳绩。至于《月光女神》这张专辑,则标志着她生涯的另一高峰:它打入了美国告示牌《流行音乐》排行榜的前20名,表示莎拉.布莱曼的音乐演出受到更普遍听众的接受。
如今,莎拉.布莱曼挟着此一演出优势,陆续推出了《喝采》(Encore)与《金选》(Classics)二大精选集。《喝采》由韦伯亲自选曲,收录了《歌剧魅影》、 《猫》、《日落大道》、《歌声舞影》(Song and Dance)、《爱的观点》等经典名剧中的歌曲,以及三首新曲。《金选》是由Angel与EMI为她联合制作,里面收录了四首全新作品,以及许多她最喜爱的精选古典作品,包括《永志不渝》、《重回失乐园》与《月光女神》等专辑中的歌曲。同时还有一首重新录制的《求主垂怜》--这首歌曲原来出自于韦伯的歌舞剧作品《安魂曲》,完全是为布莱曼那独特的歌声所塑造的。除此之外,还有两首莎拉.布莱曼与皇家爱乐管弦乐团(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合作的著名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谁都不许睡》(Nessun Dorma)。莎拉.布莱曼在音乐上的成就,已经达到其它所有女歌手所无法企及的境地:她在流行、古典与跨界音乐等乐坛的成绩都可谓登峰造极,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新专辑势必再度造成轰动。
莎拉布莱曼除了拥有精采歌艺之外,其实她也是一位唱片收藏家,CD收藏多达八千多张,因此透多众多不同类型的音乐欣赏,让她能够悠游地游走音乐剧、古典、跨界之间,她演出且录过的音乐剧包括「猫」、「歌剧魅影」之外,还有「夜莺」、「爱的观点」、「Granpa」、韦伯「安魂曲」等,而演出过的轻歌剧包括雷哈尔「风流寡妇」、苏利文「宾札斯海盗」。兴趣是看**的莎拉布莱曼,未来的计划除了唱歌之外,还有创作音乐以及写小说。 在众多美声演唱家中,莎拉布莱漫无非是最得天独厚的一位,除了具备天生的纯净无瑕音质外,还具备融合各领域音乐的视野,同时她在1996年正式学习正统的声乐训练,在她狂卖的专辑「Time to Say Goodbye」展现令人难忘的效果。 对於喜欢音乐剧的朋友来说,莎拉是永远完美的克莉丝汀;对於喜欢跨界音乐的朋友来说,莎拉则是允文允武的古典流行通吃美女;对於喜欢漂亮嗓音的朋友来说,莎拉更是乐坛稀有、历久弥新的美声天后。音乐圈要是少了她发声,就像森林里少掉了最会唱歌的那只黄莺,将是乐迷最大的遗憾。
在莎拉的音乐成长道路中,除了唱红了无数传世之作之外,围绕着她的还有影响她音乐与人生的四个男人的情感佳话与传奇往事。
首任丈夫—安德鲁
由于受古典音乐、芭蕾与重摇滚乐三种截然不同文化冲击交融的父母家庭背景影响,因此莎拉的音乐包容和多变。她13岁开始表演,并立志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在念皇家音乐学院时,她一头栽进流行舞团并开始崭露头角,18岁就有了第一首全英畅销单曲,却怀抱更大的雄心壮志。也就是那个时候,这个妙龄女郎与乐团经理人初尝了一段五年的婚姻。他首任老公就叫安德鲁。
第二任丈夫—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可以说,是百老汇音乐剧《猫》使莎拉的人生和事业掀起第一次狂澜。当21岁的她去伦敦应征这部巅峰之作的角色后,浪漫传奇立刻出现了。她被韦伯慧眼识珠,夺得女主角的位置,同前任安德鲁分手,延续与下一个安德鲁的爱情,那就是享誉全球乐坛的殿堂级人物、该剧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1984年,韦伯在生日之际迎娶了莎拉。更有趣的是:在相识莎拉之前,韦伯的首任妻子也叫莎拉。
和韦伯结婚之后,莎拉每走一步声名愈加大作,直到大红大紫。韦伯为她量身定做的与多明戈合作的《安魂曲》,让莎拉攀上演艺第一高峰;《歌剧院幽灵》以流行唱法唱中低音、美声演绎高音的风格征服了观众,奠定了美国音乐剧天后地位;之后韦伯指导并推出的专辑《树如此长高》,为莎拉的古典声乐演唱赢得赞誉;她与卡雷拉斯等巨星同台演唱,轰动全球。由此,韦伯和莎拉共创的登峰造极的音乐盛世,为20世纪80年代的百老汇珍藏了一段流芳百世的经典历史辉煌。
好事不成双,但谣言也随之而来。据传,因为戏剧界拒绝给莎拉应得的巨大荣誉,说她成功只因为是韦伯的妻子,靠韦伯吃饭。又因《爱的观点》票房不佳等等,使莎拉与韦伯产生了婚姻危机。在1990年,这对当时人人称羡的夫妻终于无法维持而离异。
现任丈夫—佛兰克-彼得森
莎拉离开韦伯,立志摆脱“妻凭夫贵”的阴影,走出自己的路。一开始很难,因为人们认为她只能演音乐剧。1991年的一天,她听到的一张唱片,使得莎拉找到了感觉,并迅速认清自己的音乐事业,终究回到“古典与流行相结合的歌手”的路线上。
让莎拉受打动并激发出她心中音乐灵感的,是一张以全新听觉展示给世界并风靡全球的《英尼格玛》专辑以及德国音乐人佛兰克-彼得森。这张唱片,将莎拉-布莱曼和佛兰克-彼得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992年莎拉搬到德国,和佛兰克继续她的音乐事业。至此,佛兰克不光是莎拉自1993年以来至今所有专辑的制作人和作曲人,更成为了她的男朋友。从此莎拉的音乐和情感一同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佛兰克用他擅长的电子音乐为莎拉的作品注入前所未有的音乐元素,使她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二人也终于幸福地走进神圣的教堂。
经过近两年时间,彼得森为她的美声提供了一个华丽浪漫、让人充满幻想的音乐背景,因此才有了1993年的《水》、1995年的《飞》。1997年的《永志不渝》中她与意大利盲人歌唱家波切利合唱的《告别时刻》成为脍炙人口、风靡全球的永恒金曲,也是彼得森与莎拉的经典之作。1998年的《重回失乐园》让莎拉得到了世界上最苛刻音乐评论家的认可,再一次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如潮好评,获奖无数。2000年,《月光女神》无论是从技巧上讲,还是从古典与流行的融合上讲,都无疑堪称莎拉的巅峰之作。而2003年莎拉新概念专辑《一千零一夜》是她目前为止最独特最个性化的作品,受到全球市场的高度瞩目。
音乐知己—安德烈-波切利
如果说意大利盲人歌星安德烈-波切利的歌声被比喻为“上帝开口说话的声音”,那么称赞莎拉-布莱曼是“浴着光芒的天使”实不为过。的确他们合唱的《告别时刻》一曲,在成为1997年全球流行乐坛最热门话题的同时,也使莎拉成为融合古典与流行新音乐的杰出先锋和代言人,也让安德烈-波切利一夜成名。如此“金童玉女”的珠联璧合的完美与默契,在当今乐坛绝无仅有。而他们之后众多的合作,无时无刻都散发出人性的爱与光芒,因此不如说他们之间更像音乐的情人知己,不是牵强附会,而是众望所归。
新古典主义
17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法兰西人作为拉丁民族,是古罗马的继承人。在政治上罗马帝国始终是法兰西人心目中的光辉的榜样。“帝国”这个响亮的称号是当时法国统治阶级所心醉神迷的。他们想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恢复古罗马帝国处在奥古斯都时代的那种宏伟的排场,在文艺上也很想效仿古罗马的风格。所以说,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原型是拉丁古典主义。法国的17世纪被称为路易十四时代,这位称霸欧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统一的官方艺坛。为国王及其统治集团服务的艺术,把古代和当时的思想、天主教和世俗的思想兼收并蓄,并让现实描写带上神话的外表。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现出严整、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他们以希腊、罗马为典范。套用马克思在评论路易波拿巴政变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时所提到的一句话来说,法国新古典主义就是穿着古罗马的服装,用借来的语言,上演世界历史的新场面。当然,新古典主义绝对不是拉丁古典主义的“借尸还魂”,它所表演的主要是“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这是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场面,是过渡时期必然会出现的新旧因素交替及互相妥协的局面。新古典主义的基本信条要求一切要有一个中心的标准,一切要有法则,一切要规范化,一切要服从权威,要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比如说三一律。布瓦洛(1636-1711)是新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新古典主义的法典就是布瓦洛的《论诗艺》。新古典主义注重表现技巧,特别重视语言。新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在戏剧。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三大代表是熙德、拉辛和莫里哀。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源于中世纪所写的浪漫传奇(romance),主要包括中古欧洲的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和抒情诗,这些浪漫传奇是由中世纪各国文学家用由拉丁文演变的方言(roman)所写的。这些浪漫传奇的特点就是非现实的、富于想像和幻想的、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传奇色彩的。浪漫主义的名称源于浪漫传奇,也是取了浪漫传奇的这些特征,并把以这些特征为标志的文学题材和风格形式尊奉为典范。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创作方法,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即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都发生过,是一个美学上的范畴。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注重人的主观内心世界,强调想像的运用,语言热情奔放,手法比较夸张。这种创作倾向其实早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口头创作时期就出现了,但因其不具备自觉性,未形成大规模的思想运动。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潮流派或思想运动,是特定历史阶段发生的事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范畴。它大致发生在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这个定义可扩大到:浪漫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思想运动,而是对18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经历过并且继续在经历的某些状况的综合反应。浪漫主义运动的鼎盛期是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浪漫主义运动的特征有:主观性、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回到中世纪,对历史及民间文学的尊重、抒情性。作为流派,浪漫主义在西欧各国都有过很长的尾声,或者是作为传统而成为其它流派的组成部分,不过到了1830年以后,它的鼎盛时期就过去了。
现代主义文学
Wikipedia,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现代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文学
意识流文学
超现实主义文学
未来主义文学
意象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或现代文学,是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国际文学思潮。在纵向上,前承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后接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横向上,包括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意象主义文学和超现实主义文学六个分支流派。
目录 [隐藏]
1 理论溯源
11 历史社会演变
12 科技与文化因素
13 文学和艺术思潮
2 发展轨迹
21 孕育期(1840年-1890年)
22 肇始期(1890年-1910年)
23 鼎盛期(1910年-1930年)
24 衰退期(1930年-1950年)
3 流派
31 象征主义文学
32 表现主义文学
33 未来主义文学
34 意识流文学
35 意象主义文学
36 超现实主义文学
[编辑]理论溯源
[编辑]历史社会演变
卡尔•马克思1880年前后,西方主要国家进入迅猛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扩张阶段,其中尤以英、法、德三国为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随之加快,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19世纪以前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被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巨型城市所取代,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欧美社会的个人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非人化”元素就由此而来。
发生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大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战争给整个欧洲带来的巨大灾难,致使敏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的怀疑,并滋生反叛情绪。
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还包括1917年爆发于俄国的十月革命。马克思的思想在资本主义价值体系遭遇质疑的时候,一跃成为一种重要思潮,许多现代主义文学家们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其影响。
[编辑]科技与文化因素
在整个19世纪,统治欧洲科学界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牛顿的力学体系,在其影响下,实证、理性等观念是引导文艺发展的主流观点。但在20世纪初期,现代物理学,尤其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极大动摇了古典物理学的物质宇宙观,科学世界变得微妙、复杂、难于把握。相继诞生的电子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进一步毁灭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观点,甚至极大的改变了语言。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例如,作为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流派之一的未来主义文学,就是在新科技发展的直接影响下诞生的。
在哲学与文化领域,尼采“重估一切”的极端主张,对德语世界的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引导文学家深入开掘潜意识和无意识领域,直接影响了意识流小说。然而,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最大的,却是法国哲学家亨利•博格森。他的直觉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整个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基调。此外,康德不可知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克罗齐的直觉美学理论,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编辑]文学和艺术思潮
单纯从欧洲文学史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可以看作是19世纪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学向唯美主义文学转变、现实主义文学向自然主义文学转变,均形成危机而另谋出路的结果。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是浪漫主义文学随欧洲民族民主革命的低落而蜕变的产物,其继承了浪漫主义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却丧失了浪漫主义的批判与重建精神,遁入象牙塔,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大批现代主义作家,尤以法国象征主义作家为最。
而以佐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则是19世纪在欧洲盛极一时的现实主义文学蜕变的产物。它强调对外界现实的模仿,侧重描绘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决定性影响、病态事物和繁琐细节。可以说,自然主义文学作为桥梁连接了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
此外,20世纪欧洲艺术的发展几乎处处与现代主义文学同步前进。20世纪初,以塞尚、高更和梵•高为代表的现代艺术的第一批大师主张用宽阔的笔触、粗犷的线条、鲜明的色彩来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由于艺术和文学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整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都和现代艺术的发展相辅相成,有的时候甚至拧合成一个分支流派,比如超现实主义这一流派就同时包括了绘画、雕塑和文学。
[编辑]发展轨迹
[编辑]孕育期(1840年-1890年)
夏尔•波德莱尔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远祖。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第一次摒弃浪漫主义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歌颂,转而以愤世嫉俗的态度揭露城市的丑恶和人性的阴暗,这奠定了后来盛极一时的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创作基调;而爱伦•坡则倡导所谓“使灵魂升华的美”,反自然,反说教,强调形式美和暗示性、音乐性,这些后来都成为现代主义文学中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
然而严格的说,上述两人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作家,但他们的理论和创作却是文学史上“现代主义”这一理念的雏形。
[编辑]肇始期(1890年-1910年)
19世纪90年代起,法国象征主义文学波及到欧美各国而蔚为一个国际性文学运动,标志着现代主义文学作为西方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思潮而开始。
这20年间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和作品。法国的象征主义继续发展着,产生了马拉美、瓦雷里等成就斐然的诗人;德语国家的表现主义戏剧正式登上国际舞台;爱尔兰出现了自己的“文艺复兴运动”,其***物叶芝是这一时期英语作家中成就最高者。在小说创作上,波兰裔英国作家康拉德的作品已经出现暧昧的现代主义元素,而法国的普鲁斯特则完成了鸿篇巨着《寻找失去的时间》,成为意识流文学的先驱。
早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法国、英国和德国,也波及到欧洲其它国家。如比利时的法语剧作家梅特林克创作梦幻剧《青鸟》;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把法国象征主义引入德语世界;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以其代表作《走向大马士革》奠定了表现主义戏剧鼻祖的地位。
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现代主义仍是比较庞杂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仍较暧昧,不如晚期成熟。大多数早期现代主义作家都经历了从其它文学流派转向现代主义的过程,比如叶芝早年的诗歌具有唯美主义的因素,感情纤细,而晚年的作品则彻底转变为纯粹现代主义的抽象化。
[编辑]鼎盛期(1910年-1930年)
弗兰茨•卡夫卡,1907年这一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纷至沓来,欧美文坛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除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得以继续深入发展外,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文学、英美的意象主义文学和法国的超现实主义文学也相继诞生。意识流文学正式成为现代主义文学所有流派中的中流砥柱,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大师和作品。表现主义戏剧跨越德语国家的界限,传入美国。
几乎所有最重要的现代派作品都在这一时期问世,如卡夫卡的《变形记》(1912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年)、艾略特的《荒原》(1922年)、奥尼尔的《琼斯皇》(1922年)等等。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英、美、法、德、意各有自己的现代主义流派,而巴黎则是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大本营。现代主义文学在1920年代发展至顶峰。
[编辑]衰退期(1930年-1950年)
从1920年代开始,由于世界经济恐慌和国际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以及苏联国内的清党扩大化运动,导致国际形势日益复杂起来。爆发于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毁灭了现代作家试图建立战后文艺新秩序的梦想,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在欧洲出现短暂的复苏。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一战后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一切建构重新坍塌,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观、伦理的思考逐渐由“非理性”转向“虚无”,存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以法国作家萨特和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迅速发展,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正统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范畴,而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第一个重要分支流派了。
尽管这一时期产生过一些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品,如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等,但正统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势已去,开始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取代。
[编辑]流派
[编辑]象征主义文学
参见象征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中发展最为持久、成就最高的一个流派,以诗歌和戏剧为主。早期以法国为中心,后扩及整个西方世界。代表作家:瓦雷里、马拉美、兰波、魏尔伦、叶芝、艾略特、里尔克、梅特林克等。
[编辑]表现主义文学
参见表现主义文学。
主要发生在德语国家,后来也扩及美国。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其中尤以戏剧成就为高。在小说领域也有重大建树。代表作家:尤金•奥尼尔、卡夫卡、恺撒、托勒、斯特林堡等。
[编辑]未来主义文学
参见未来主义文学。
诞生并发展于意大利一国,晚期也波及法国和苏联,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横向上不如其它流派成就高,但在诗歌语言和形式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探索。代表作家:马里内蒂、阿波利奈尔、马雅可夫斯基等。
[编辑]意识流文学
参见意识流文学。
现代主义诸流派中唯一以小说创作为主的流派,波及整个欧美国家,尤以英语和法语国家成就最高。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小说创作,颠复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代表作家: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伍尔芙等。
[编辑]意象主义文学
参见意象主义文学。
主要发生于英美两国,仅涵盖诗歌一个门类,有时被看作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在英美的分支。代表人物:休姆、庞德、弗林特、罗厄尔等。
[编辑]超现实主义文学
参见超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中兴起和发展得最晚的一支,拥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涉及文艺所有领域,诞生于法国,其前身是盛行于1916年-1923年间的达达主义。代表人物:布勒东、艾吕雅、阿拉贡、盖斯科因、埃利蒂斯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很多后现代作家和批评家的自我理论体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处。尽管如此,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还是可以做出一些概括:
(1)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作家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欲为的领地,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复,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寻。
(4)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些作品干脆以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形式出现,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在文体上,惯用矛盾(文本中各种因素互相颠复)、交替(在文本中,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有意识的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短路(运用某些手段使对作品的阐释不得不中断)、反体裁(破坏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话语膨胀(把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纳入主流)等手段,使得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困难重重
提起北京传奇人物任嘉代,大家都知道,有人问谁给点真实的网络传奇人物的传奇事件,另外,还有人想问乔四——东北黑道传奇人物·谁晓得?,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龙珠传奇任嘉伦扮演什么角色介绍 任嘉伦,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谁给点真实的网络传奇人物的传奇事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传奇人物任嘉代
1、北京传奇人物任嘉代:谁给点真实的网络传奇人物的传奇事件
2、北京传奇人物任嘉代:乔四——东北黑道传奇人物·谁晓得?
3、北京传奇人物任嘉代:龙珠传奇任嘉伦扮演什么角色介绍 任嘉伦
由朱少杰、周远舟联合执导,杨紫、秦俊杰、舒畅、斯琴高娃、茅子俊领衔主演的浪漫传奇清装剧《龙珠传奇之无间道》很快要和广大剧迷朋友们见面了。该剧讲述了前朝公主李易欢与少年康熙从欢喜冤家到相知相许又相忘于世相记于心的故事。很多剧迷惊喜地发现广平王任嘉伦出现在集,任嘉伦一身铠甲提枪上阵的画面十分帅气。
那么龙珠传奇之无间道任嘉伦是客串吗任嘉伦演的角色是什么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相关介绍。
龙珠传奇任嘉伦扮演什么角色介绍 任嘉伦在剧照中,左一任嘉伦演的李嗣兴,中间闵春晓的王皇后,右边何中华演的李定国。据悉,任嘉伦在剧中饰演的角色是李嗣兴,采访中他透露避暑秘招是多喝绿豆汤,多喝带盐巴的水,多喝运动型饮料,但是我记得他拍摄大唐荣耀时还中暑好几次呢。
李嗣兴是明朝晋王李定国之子。李定国儿子李嗣兴降清后,清廷授与李嗣兴都统品级,后来曾任清朝陕西宁夏总兵等职。京城一把大哥加代。
据悉,李定国临终前,托孤于部将平阳侯靳统武,命世子李嗣兴拜统武为养父,叮咛道:“宁死荒徼,勿降也!”一代豪杰终于赍志以殁。他的英名和业绩永远光照史册,激励后世人民为反对压迫和民族征服而献身。江湖拾零任嘉代。
4、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李京文,因病医治去世,他是个怎样的传奇人物?
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李京文,因病医治去世,李京文作为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他曾经为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等超大型工程提出技术经济论证,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他是国内比较早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论证理论与方法,他是中国比较早对科技进步测度方法展开研究的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问题。
李京文,年出生于广西陆川,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李京文是一位专注于科研工作的普通知识分子,他长期从事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曾获科技进步一等奖。曾出版《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科技富国论》等40多部专著,曾获得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成果奖、科技进步奖6项。李京文作为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他曾经为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以及京沪高速铁路等超大型工程提出技术经济论证,这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他是国内比较早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论证理论与方法的人,同时也是中国比较早对科技进步测度方法展开研究的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问题。北京任加代大哥的葬礼。
年3月31日,李京文因病医治,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李京文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科研工作,他的逝世,是我国一大损失,愿李京文同志一路走好!
以上就是与谁给点真实的网络传奇人物的传奇事件相关内容,是关于谁给点真实的网络传奇人物的传奇事件的分享。看完北京传奇人物任嘉代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