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剪纸作品

国庆节剪纸作品,第1张

剪纸迎国庆。张倚铭 摄

 

作者简介:

张倚铭,重庆涪陵人,2012年9月入伍,毕业于武警工程大学,现任武警甘肃总队白银支队宣传干事。从2018年6月至今,他始终坚守奋战在新闻宣传一线,用心感受萦绕在军营内外的“正能量”,积极捕捉发生在官兵身边的“暖故事”, 真情传递基层部队全面建设“好声音”,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中国军网、央广军事等中央级媒体刊稿1000余篇。

作者获奖感言:

时光回溯到2021年国庆节,两位驻地的老奶奶接受邀请,提着两袋厚厚的剪纸,走进武警甘肃总队白银支队,手把手教官兵画图案、剪彩纸,心贴心为官兵讲述剪纸文化的时代内涵,会心灿烂的笑容、朴实无华的对话、求知若渴的眼神在现场欢乐交织,令我沉醉与动容。我飞速按下快门键,定格美妙的幸福瞬间,军民鱼水情融入灿烂的“中国红”,显得如此浪漫与温馨。

撰写文案、挑选、剪辑视频……整个创作过程我是轻松而欢愉的,一想到我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暖心故事分享给大家,我就特别兴奋。但同时创作过程又是艰难而具有挑战性的,因为不仅要把整个故事和活动讲清楚说透彻,还要在写作手法和表达内容上标新立异、精简出彩,增强文字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第二天,当作品《趣味剪纸迎国庆,“中国红”辉映“橄榄绿”》相继在中国军网等媒体发表,我立刻拨通中队指导员的电话,让他组织全体官兵关注浏览,同时我给两位老奶奶打电话道喜,告诉她们可以在网上看到自己的事迹和照片,电话那头,老奶奶的笑声自始至终没有停过。那一刻,我能感受到幸福的源泉,不只是来源于作品的刊发,更来源于报道对象的喜悦和记录美好、分享欢乐的成就感。

我想,新闻报道的魅力就是如此,那些转瞬流逝的美好,那些催人泪下的感动,那些热血练兵的坚毅,那些默默奉献的平凡等等,能够留存在新闻报道中,每当细细翻阅浏览回忆起那时的场景,是多么美妙和令人感触!

不经意间,我回想起2018年6月发表的第一篇中央级媒体稿件《“萌娃”与兵哥的约会》,一群幼儿园小朋友来到营区参观见学,并同武警官兵一起玩游戏,给武警官兵表演篮球节目,现场欢乐的场景至今令我记忆犹新,我打开网页再次浏览时,嘴角悄悄上扬。

《剪纸迎新春》新闻能够在“经典军旅镜头·2021”展播活动中获奖,我感到非常开心,我也深知该作品能够获奖,不仅在于剪纸活动的趣味性和温暖性,更在于剪纸活动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就像三年前的稿件《“萌娃”与兵哥的约会》一样,新闻真实丰富、形式新颖、触人心弦,就一定可以大放光彩、引人入胜。

当然,优秀的新闻稿件还离不开照片的整体构图等元素。从事新闻报道以来,我学会了运用Ps、Pr等编辑软件,也学会在拍摄中体现主次之分、突出远近之别,在后期剪辑中呈现虚实之美和色彩之差。一次次的成长进步,让我的新闻不断有血有肉、有美有情,也让我不断收获荣誉和欢乐。

夜已深,窗外星河璀璨、清风呢喃,闭上眼睛,官兵同老奶奶分享剪纸作品的情景再次浮现脑海,欢声笑语萦绕耳畔,明天又将是美好的一天!

 

 

责任编辑:孙智英

  剪纸的简介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蔚县的王老赏大弟子周兆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但是看起来生动形象。

  [编辑本段]剪纸的历史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编辑本段]剪纸的刻法

  阳刻法、阴刻法和阴阳刻法。

  阳刻:以线为主,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并且线线相连,还要把形留住,开以外的剪去称为正形。

  阴刻:以块为主,把图形的线剪去,线线相断,并且把形剪空,称为负形。

  阴阳刻:阳刻与阴刻的结合。

  [编辑本段]剪纸的创作

  一.构图方法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即将物体和景象由三维空间立体形象变为二维空间平面形象,通过对表现素材进行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使画面重点突出、黑白关系虚实相衬,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用平面的眼光表现世界的物象,决定了剪纸表现的平面化特征,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于一个特定形制的可视平面内。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的随心所欲。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为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种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能表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并通过动态的思维,连续的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间剪纸就是利用纸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驰骋,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三维世界简化成二维空间。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扁平的轮廓成了剪纸的造型基础。因此,民间剪纸的独特表现力就是在彻底的二维空间观念基础上实现的。剪纸创造者发挥了其至真至纯的艺术天性,打破客观世界的束缚,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表现其心中的艺术客体。

  民间剪纸的这种构图思维不受生活惯例、题材内容的局限,将若干形象创造性的组织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种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剪纸的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这些的根本,在民间剪纸中,被剪的物体前景、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物象,从而呈现出较强的装饰风格。出于质朴的求全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定式,创作者更是打破实现的障碍,运用表里统一的手法,全面地表现物象。对于剪纸而言,现实的物象背面、顶面、底面或内部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是它是存在内心感悟的,看不见的是合理的,但不剪出来却是不合理的。

  另外,民间剪纸的构架和表现不是某一固定视点静态视觉形象的模拟或再现,而是把感性和理性充分综合的动态辩证。中国民间美术在透视上不追求纵深感,而有着“看得多、看得全”的审美辨识。民间剪纸同样体现出这种审美观念,在二维的空间内体现事物的全貌。

  采用散点透视的剪纸作品

  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完全摒弃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同时,民间剪纸也具有一种散点式的构图方法,即将不同素材各自独立,互不交叉,甚至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透视点,而作者又能将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这在现实中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纸中也自然的合理起来。

  民间剪纸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缚,不以外表的模拟为满足,把所有的物象在平面上表现。同时为追求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将不同空间、时间中的不同景物进行描绘,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绝妙匠心以及求全的审美愿望。

  二.造型手段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因此夸张和变形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夸张变形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殷商青铜器的图形纹样,还是秦汉的石刻艺术,都是以艺术夸张之美来显示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剪纸作为原始艺术的直接承载体,在夸张变形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民间剪纸的表现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大多反映劳动人民身边的生活、事物,但它并非只是对其作品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简单、直观的模拟,而是超越现实客观表现,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

  民间剪纸的创造者把剪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古图腾的崇拜,是民间剪纸表达的主要内容。而表现这些充满民俗、信仰、哲学的主题,只能从主观出发去想象,这就使剪纸的形象随心所欲,而描绘内心物象离不开夸张的艺术语言。

  民间剪纸造型的夸张,是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不是对自然客观的描摹。因此,剪纸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这是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源于充实丰富的人生生活。同时,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也是民间剪纸造型的基础。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复杂为单纯进行艺术再创造即是民间剪纸的夸张。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的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在很多民间剪纸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几乎只能看到眼睛,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眼睛最能传神,所以创造者对人的眼睛进行了夸张的处理。

  锯齿式剪纸 民间剪纸的夸张,在为体现物象特征的同时,也要求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在装饰美的效果中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确、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纹饰,以达到完美的装饰性目的。求美的意愿也成为夸张的内容之一。表现人物时,将人物的衣服上缀满花朵;描绘动物时,将动物身上的毛皮夸张成漩涡状,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图案,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变得通透,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锯齿形和月牙形是民间剪纸常用的装饰纹样。

  民间剪纸的创作过程,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经过现实生活的“真”,向艺术的“美”演化、深化的过程,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心理和对美的追求、体现的过程。处于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再经过长期的实践,创作者深谙剪纸的规律,将平衡、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动律和节奏,增添了情趣,丰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三,剪纸的工具及说明: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剪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编辑本段]潮阳剪纸

  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不仅有中原文化的古朴,也有南方海洋文化的秀丽灵动。其原生态的传统民间装饰图文、纯手工的制作使其深受赞誉,曾被西安美院教授程征称作在中国剪纸中艺术造诣到达“珠穆朗玛峰水平”。

  一、 潮阳剪纸的起源

  如果说,北方的剪纸起源是为避邪镇恶,那么潮阳剪纸的起源则是为祈福和美化。因而潮阳剪纸在潮阳民俗活动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潮阳因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沿袭相传蔚然为俗,过新年,闹元宵,清明节,端午节,七巧节,中秋节等,这些岁时节日或纪念,或祭祀,或企求,或祝福所形成的民俗蕴义,是潮汕民俗语的一大特色。潮阳位处海滨,这里的人们非常崇尚大自然,因而潮阳一年之中的时年节日,纪念祖先,游神赛会,都热烈而隆重,是一种凝聚民心力量又集中乡土民俗文化的活动,潮阳剪纸则是依附于各种民俗活动的艺术形式。

  各种民俗活动中,通常都要用三牲、五畜、五果、斋菜等供品、粿品,而各种供品因其用途及意义,各种剪纸也因内容不同而相应产生。如荤类的有鸡花,鸭花、鸡蛋花、猪肉花、鱼花、猪肝花、猪头花、猪腿花、还有水族类的墨斗花、龙虾花、蜜花等,水族类剪纸是潮阳剪纸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之一;素类的有香蕉花、苹果花、梨花、凤梨花、姜暮花、豆心花等;各种斋菜如香菇、针菜、木耳、腐枝、花生仁等各自有相应内容的斋菜花。各式各样的粿品又各有不同形式的粿花,其它装饰供品上有各种饰花及各种戏剧人物、八仙、传奇性人物的人物剪纸。用得最广泛最普遍的是猪肉花,鸡花,其次是鱼花、鸭花。潮阳剪纸中的鸡花、猪肉花及鱼花在不同的用途上所采用的装饰纹样也因为内容而各自不相同。如用于一般时节,则多用“寿”、“福”等字,如用于婚庆,则多用“喜”或“双喜”等字样,配以双飞蝴蝶,象征双喜双福,喜气祥瑞,或四朵莲花,寓意“喜事连连”,周边配饰各种回形纹、方胜纹、吉祥纹、欢庆纹等纹样。各乡各里、各家各户的图案各自不同,民谷活动中的剪纸又有竞赛方面的意义存在,剪纸质量的档次和精美的程度同时暗示或衡量着潮阳女子的才艺方面的层次及道德品位,这也就成了相互提高和代代相传的主要因素。也因为它们的各自不同,各成风格,又构成潮阳地区总体的一大剪纸风格。潮阳剪纸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人物、动物、团花、饰品四大类。

  二、 潮阳剪纸的题材及内容

  潮阳地处南隅一疆,山清水秀,人民淳朴善良却不泛心灵手巧。由于潮阳剪纸起源于祭祀、婚娶等民俗活动,因而人们在对生活所寄托的美化愿望也就借助剪纸的形式表达于其中。盼望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子孙连绵、延年益寿等。因而福、寿、喜就成了剪纸艺术经久不衰的主调。潮阳剪纸在题材的表现上比较广泛,表现天地恢宏,上至天上的神仙、瑞龙、祥云、飞鸟等,下至地面的人物、走兽、植物、日常物品等,凡能寄托人们美好愿望和体现人们追求的意象和物象,大多被摄入剪纸艺人的视野而成为“吉祥”化了的剪刀下的艺术品。历代剪纸艺人根据自己灵秀的悟性,用比喻、谐意、隐喻来寓意于剪纸的表达方法,含蓄而优美,可谓一种创造发明,既寄托人们心中来自生活的感受、热爱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欣赏的人们得到一定启示,让人们的理想开阔奔放、丰富、升华,它是一种既情趣又质朴,浪漫而高雅的创作方法。如发音相近。谐音的“福”与“蝠”,“鹿”与“禄”和“六”。“鹤”与“合”,“绶”与“寿”,“鸡”与“吉”,“鱼”与“余”,“蜂”与“封”,“猴”与“侯”,“羊”与“祥”,“蝴蝶”与“福叠”。这些运用谐音、寓意的象征手法使动物和花果组合成图案就有了吉祥的含义。在歌颂生命和繁衍方面,剪纸图案中经常运用石榴,莲花,香橼等图形,每一图案的剪纸作品都包含着深刻的内涵,每件人物作品在夸张变形、概括及提炼里面,都包含着一个优美的民间故事,可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作者  刘雪秋

山清水秀则人杰地灵。在上个世纪70年代,綦江区郭扶镇龙台村,一个小女孩受家族的熏陶和影响,深深恋上了剪纸艺术,从此与剪纸艺术结缘40余载。

她,就是简贵莲,小名简子(以下同)。

简子生于綦江区高青九龙峡,生长在龙台村,是綦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氏剪纸”第15代传承人。

简子把传统的剪纸艺术融入布艺用品加工,创办“简子布艺”手工坊。2018年10月,手工坊获綦江商业局、綦江区商业联合会授予“綦江老字号”称号。         

简子钟爱剪纸,剪纸艺术已成为她生活、工作的一部分,这些年她一直不忘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一双巧手、一把剪刀、一页红纸,在她手下折叠翻飞,变成了喜鹊闹梅、龙凤呈祥,变成了郭扶镇顶顶有名的牯牛背……

简子的剪纸作品图案夸张浪漫,主题丰富多彩,表现着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简氏剪纸”,渊源流长。简氏家族,望出范阳,自殷商至今,迁居中华各地,经山西、江西、湖南、四川、贵州渐至今渝黔之习水、綦江、江津地区定居。

简氏剪纸极富特色,具有简练、粗犷的北派风格。在不断的南迁途中,结合了湘西和黔北苗民的蜡染技艺,以及众多兄弟民族的贴布镂扎、刺绣等表现手法,兼具了南派剪纸纤巧、秀丽的特点。

简子作为“简氏剪纸”第15代传承人,不仅把它作为一种艺术进行钻研,更把它充分融合,运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剪纸图案,可用于枕套、帐帘、门帘、帽沿、口水肩、手绢、肚兜、领口、袖口、腰带、裙边、裤边、鞋面、坐垫等的刺绣底样,剪纸与刺绣密不可分,手工制作的布艺制品,深受人们喜爱。

逢年过节,街坊邻居都要请简子剪纸,精美大气的剪纸,装点了生活,丰富了节日。

简子一直不曾放弃对剪纸艺术的热爱。上世纪90年代,她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到外地务工,当过服务员、推销员,进过服装厂……

工作之余,简子的爱好,除了阅读和写作,最爱的仍然是剪纸。她把剪纸当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当“简氏剪纸”被收入綦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简子就把简氏剪纸作为一种民族的、传统的、大众的艺术进行推广,期待更好的传承。

“家族的就是民族的、国家的”,这是一个非遗传承人的朴素的大爱。

在郭扶、高青、中峰以及綦江城区,甚至遵义的播州区,她常接受一些村居、学校的邀请,给孩子或成人传授剪纸基本技法。

简子做了30多年裁缝,先后收了20余名徒弟,毫无保留向他们传授手艺。

有的徒弟进厂做缝纫工,有的开布艺店铺,既传承民间艺术,又经商谋生活。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它能给人视觉上透空的感觉享受”,要想剪出一张好作品,首先得做到心中有图案,其次才是剪纸的技巧。

简子可随心所欲剪出各种图案,这些剪纸作品丰富多采,风格各异。作品小到几厘米,大到两米多,是她热爱生命,感恩生活的体现。

今年7月,简子在区文旅委、商业局、古南街道的关心下,把她精心打造多年的“简子布艺”手工坊从中峰镇迁到了古南街道南门路。

走进她新开张不久的店面,浓郁的民间气息扑面而来,红色的各式剪纸、融合了剪纸和刺绣艺术的种种布艺作品(床品、布袋、马甲、坐垫、围裙等)深受居民群众喜爱。

简子和她的徒弟端坐案前,一双巧手,剪出好看的剪纸,做出实用的家居布艺制品,装点着綦城人们越来越美的生活。

 

剪纸的基本方法

一、折剪法

(一)基本折法

(二)一次折剪法

(三)二次折剪法

(四)边形及五角星折剪法

(五)多边形及多角星折剪法

(六)花边形折剪法

(七)镂空形折剪法

二、叠剪法

三、改剪法

四、换位、拼接组合剪纸

五、覆叠剪纸法

六、添加剪纸法

七、剪影法

八、正、负形剪纸法

九、剪纸作品的粘贴法

论小学劳技剪纸课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他认为剪纸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养成独自消遣的好习惯,二是可以练习手筋。”也就是说,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剪纸作为小学劳技课的补充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在汉字中,“剪”的象形意思就是“刀前还有一把刀”。古人将剪刀又称“龙刀”,可见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民间源远流长的剪纸艺术,从侧面证明剪刀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小学劳技剪纸课中,一把小小的剪刀,不仅能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怎样让这把小小的剪刀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笔者在劳技剪纸课鉴赏、模仿、创作、展示四个环节做了以下尝试。

1 合理引导,激发创新兴趣

11 分类收集

收集选择适合学生欣赏水平的剪纸作品,并能根据不同的鉴赏形式,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感受、发现作品中的美,是劳技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

由于笔者非常喜欢剪纸,所以在平时很注意搜集关于剪纸的知识和剪纸图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回家看书或查找资料去了解剪纸的历史、用途、种类、地域分布特点等。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感受,发现剪纸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如在欣赏剪纸“脸谱”的活动中,笔者出示一张写实的脸谱与剪纸脸谱,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两张脸谱的不同,从颜色、花纹、材料上作一比较,从而感受到剪纸作品的大胆、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了解花纹的镂空、图案的对称。此外,还提出:“两张脸谱的面部特征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受脸谱的特征,从而提高其审美活动的质量,最后请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说说你喜欢哪张脸谱,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水平和审美能力。

12 巧妙引导

通过收集资料、拓宽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剪纸学习兴趣。学生对不了解、不知道的东西总是非常感兴趣,而小学劳技课本上的内容,除了一些制作过程的,就是一些文字说明,一目了然,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这时老师给学生介绍一些他不了解的知识,有关课文的历史、,观看一些实物,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调动起来。

在教学刻剪纸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了各种各样的剪纸,从古代的到现代的,从简单的到复杂的,最后出示了值得收藏的精美剪纸,在学生欣赏剪纸的同时,介绍刻剪纸的历史。一幅幅精美的,令学生大开眼界,不时从他们嘴里发出“真漂亮!”“太了不起了!”的称赞声。这时,他们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于是就抓住时机问:“同学们,看到这么多美丽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呢?”不少同学都说:“我要会就好了!”

通过这些大量的传统与现代的剪纸艺术精品展示,学生已普遍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此时,同学对剪纸的历史与形式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通过合理的引导,锻炼了学生的创新鉴赏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构图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2 循序渐进,促进创新能力

21 单纯性模仿阶段

初学阶段,剪纸教学主要以单纯性的“仿”为主,首先从熟悉剪纸工具和学习使用工具开始,训练学生眼、脑、手的共同协作能力,全方位的体验剪纸过程,然后学习剪基础纹样,掌握剪纸的基本语汇,即锯齿纹、月牙纹、旋涡纹、波浪纹等。基础纹样掌握了,再开始临摹简单的单个的剪纸图案,适时开始有主体物的花样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讲清起剪、落剪和需要连接的位置,先剪外轮廓,再剪小而复杂的地方,画面中搂空的花纹和面积大小要有变化等。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剪出自然流畅的线条,熟练驾驭剪刀、纸片,随心所欲地去表现自我,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创造性模仿阶段

第二阶段是创造性模仿阶段,剪纸教学主要以“改”为主,在每次教学中,都会在黑板上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题形象的外形,为学生留下许多创作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添加、组合、改画等方法进一步完善,使内容更丰富、构图更饱满。

充分给学生以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放开思考,扩散思维,寻求不同的表现形式。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学生的身上,更不能给学生所画的,所做的作品一个模式,以书中为标准。

在学习鱼的剪纸时,一开始没让学生临摹,而是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使他们的脑海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鱼。无论是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还是在电视中见到的,先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时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创造力就被激发出来了。这样要求学生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自己熟悉或者喜欢的东西,具象或抽象的作品都可以。他们不受具体的限制,思绪就飞越了时空,好像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正是这飞越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从人物、动物、吃的、用的,千姿百态,各不雷同,充分显示了创造的奇迹。 

3 思维迁移,掌握创新方法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是推动进步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 。因此,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地想象,鼓励标新立异的想象。劳技课教材中,手工剪纸是训练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创新思维的好场所。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创造想象的内容,激励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1 思维迁移,启发想象

在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倡设计、构思、创造出不同的作品。

(1)图形迁移:例如:在剪“喜”字一课时,学生用方法一,方法二剪出喜字以后,可以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把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是否可以改变形状、组合?学生经过操作、实践,制出了不同形状的喜字作品,这些别出心裁的作品,减轻了学生对剪纸创作的精神压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当他们看到自己亲手创作的作品时,他们的自信心倍增,脑子也会灵活地动起来,兴趣也会越来越高。

(2)借鉴迁移:因为各种艺术是相通的,特别是其它的视觉艺术可以与剪纸艺术相融合、相吸取的。虽然剪纸艺术有自己的独特语言和构图特点,但它通过吸收其它艺术的养分时会变成自己的个人的独特风格和面貌。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电脑网络或其它的渠道收集自己喜爱的(包括中国画、油画,泥塑、皮影、摄影、版画等),教师在上课时,首先针对某一幅艺术作品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根据剪纸特点你认为哪一部分我们可以吸收,哪一部分应该扬弃,哪一部分可以添加其他内容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各种意见,进行艺术形象借鉴式的创作演示并指出注意点,学生通过创作学习就会得出一些窍门,既减轻了他们创作的难度,又让他们学会能吸收各种艺术的种种方法,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作品风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功能迁移:民间剪纸由于它具有装饰性,思想性、趣味性的特点,所以它最初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如妇女的鞋花、肚兜花、喜庆用的礼花等。可是到了现代社会,剪纸的这些功用大大地退缩了,特别是我们南方地区,可以说没有它的用武之地,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也不会有多么浓厚。为改变这一现状,在学生打下剪纸扎实的基本功后,笔者启发学生:如果我们买了许多书,为了给自己的书作个留念和装饰,我们可否把剪纸用上去呢?这一下学生心动了,急于要求教师加以辅导这方面的知识,然后再针对学生的热情,辅导他们进行设计创作。当节假日或长辈生日来临之际,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剪纸特长,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家庭的装饰上发挥一下自己的一技之长,于是学生就想出了设计贺年卡,窗花等。在他们碰到困难时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当这些作品受到亲朋好友和家人的赞赏时,学生信心会更足、热情会更高。

32 资源整合,创新想象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挖掘教材中可发挥学生想象的内容以外,还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进行没有限制、没有固定模式的创新制作。

(1)借助卡通形象。在劳技剪纸课上,经常剪一些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比如喜羊羊、灰太狼、kitty猫、叮当猫等作为课堂的奖励物品。剪纸艺术与卡通形象结合,不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渗透了剪纸的各种技法。有些表现突出的同学,得到了老师奖励的剪纸卡通形象,像宝物一样小心地收好;还有很多同学,把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也用剪纸形式剪下来,并非常自豪的拿给我看,我趁机用心指导,及时鼓励。针对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借助他们喜爱的卡通形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喜爱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借助文学作品。为了丰富学生剪纸创作的想象力,我借助于文学作品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学生根据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进行自由创作,如学生在语文课中学习过《乌鸦喝水》,我先让学生复述一下故事概况,然后让他们说出乌鸦的形象特点,学生们争先恐后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学习兴趣高涨。这时顺势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动物的形象和故事情节用剪纸的形式进行创作,老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够剪出形态各异的小动物形象,有的还剪出了背景,巧妙地剪出动物与背景之间的联系,并且每一幅的作品在紧扣文意的基础上,也加入自己的情感色彩和浪漫主义成份。

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故事、寓言、散文等都是剪纸创作的好题材,剪纸通过与它们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借助音乐形象。由于音乐的抽象性,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的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剪纸教学主要是借助音乐中的主题情景来创造有趣的艺术形象。

如在上小鸟这一创作课时,播放了唢呐独奏《百鸟朝凤》,要求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加以想象,学生认真地听了这首歌后,内心非常激动,此时再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鸟类形象加以演绎。有了铺垫,学生马上进行了艺术构思,通过绘制和剪刻,他们创造出一群群形象活泼可爱、面貌各异的小鸟作品。

艺术是相通的,通过音乐与剪纸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艺术美,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创新欲望。

(4)借助剪纸民谣。“一沓薄纸,一把小剪,剪刀动来花样出,大小妞绣花样要看样,花鸟虫鱼样样有,排不齐花样不要紧,红纸拿了我手上,啥个花样都能剪。天上飞格鸟,地上奔格马,还有水里的胖头鱼。只要侬能讲得清,选中个花样我会剪,如果侬要悄悄讲,格么心里一定有花样,大小尺寸侬讲讲清,明朝再来看一看……”

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剪纸歌谣,俗称“花样经”。它与剪纸的关系犹如中国画的诗配画,相映成趣。从花样经中,我们可以体会剪纸的乐趣,懂得剪纸的技巧,感受剪纸蕴含的文化。小学生又特别喜欢歌谣的形式,朗朗上口。剪纸与民谣犹如一母同胞的姐妹,在劳动人民的创作中都无形的运用了古代美学的创作法则,谐音、比喻、反复、夸张、拟人、排比等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说:剪纸是无言的歌谣。但愿我们能代代传唱下去。

4 精心布置,感受创新乐趣

英国戏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因此,教师要创作性的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技术和思想的交流。

41 环境布置,营造氛围

我们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了学生自制的装饰剪纸作品,有各种交通标志以及学生用各种纸做的其他剪纸作品;活动区角里放有丰富的剪纸材料和学生的作品,学生可自由操作、玩耍。这些剪纸艺术环境的布置使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到有情趣的、欢乐的气氛,通过教师进入学生的创作世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的兴趣,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42 回归生活,服务社会

劳技教育提倡加强劳技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每年的重阳节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送去水果,送去问候。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可以送去孩子们的作品,把好的剪纸作品装裱好,然后拿到敬老院把孩子们用心制做的作品挂在走廊、房间里,装点他们的生活。又如,在学校的第一届跳蚤市场上,孩子们就地摆摊,展示平时的剪纸作品,当他们的作品成为同学们争相购买的对象时,孩子们感受到来自同学的赞扬,体会到剪纸的成就感。孩子们的才华得到了展示,在获得认同之后,一定会激励他们去创作更有新意的作品。

剪纸,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它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淳厚隽永的民情和民风,而且融入了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善恶判断,但愿通过剪纸教学,让我们的学生爱上剪纸,继承这一文化传统,并能让我们的孩子用创新的思维赋予剪纸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剪纸艺术特点与技巧

[2] 今日中国教研20092 

满族手工作品有剪纸。

满族剪纸是依附于满族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在艺术上具有自己特定语言和风格的剪纸艺术,这是一种承载着长白山一带灿烂而厚重文化的民间艺术。经过数百年发展,满族民间剪纸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民间艺术。

剪纸是满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心灵手巧的满族民间艺人把见到的、听说的、喜爱的人物、景物等都剪成作品,装饰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满族剪纸始于明代,由于对嬷嬷神的崇拜,满族剪纸产生了《嬷嬷人儿》,这种剪纸是满族剪纸的代表作;由于对动物神灵的崇拜,《狗》、《龟》、《鹊》、《鹿》、《鹰》等剪纸十分多见,常常作为吉祥物贴在墙上。

满族剪纸内容丰富多彩,如《祭祖》、《挂签》、《野祭》……长白山区至今尚有许多民间剪纸直接表现这种萨满祭祀的活动,成为反映满族习俗、透视满族文化的珍品。

还有许多满族剪纸表现了长白山区的自然风貌、生产习俗、节令习俗、婚丧习俗及民间传说。如记述“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系列剪纸;如表现“满族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的《敬烟》、《摇篮儿》……满族人是浪漫的,因而满族剪纸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故事。

《人参姑娘》、《白山狩猎》、《姐妹易容》……剪纸的每一个故事都反映了满族人朴素善良、耿直纯真的道德风貌。

立体剪纸与普通的剪纸不同,它是基于平面展现出立体感的一种剪纸,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什么是立体剪纸。

1、 立体剪纸既可是单色,也可是彩色的。

2、 它采用了绘画、剪刻、折叠、黏合等综合手法产生的一种近于雕塑、浮雕的新型剪纸,它吸取了现代美术的技巧,充分体现了写实与美术浪漫的特点,使剪纸由平面感变为立体化,可用于观赏造型及儿童的手工制作等。

3、 制作时可以先利用电脑对照片的色彩进行分层,总共5层,分别是5种颜色,然后将每一层分别刻出来,最后粘贴在一起。

关于立体剪纸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532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