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依恋类型分为哪几类
1 什么是依恋类型
依恋类型是指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依恋样式。成人的依恋类型主要来自于童年时期亲密关系的经验。这些经验塑造了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安全感和愉悦感的期望。依恋类型将成人扶持到爱情和亲密关系中,在情感健康和幸福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分类依据
在研究成人依恋类型时,主要有两种基本分类方式:一种是依据阿尔弗雷德·艾因斯沃思和玛丽·安·斯特兰奇提出的原始模型,将成人的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回避和焦虑三种类型;另外一种是基于科林·麦克唐纳和菲利普·肖夫提出的扩展模型,将成人的依恋类型分为安全、不安全-避免型(避免型)和不安全-焦虑型(焦虑型)三种类型。
3 安全依恋类型
安全依恋类型的成人得益于童年时期亲密关系中得到的一致、情感充沛、体贴和热情的关爱。安全型的成人在恋爱中通常感觉到安全、信任和稳定。他们又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和适应性,可以平稳地解决所有情感和人际关系问题。
4 回避型依恋类型
回避型依恋类型的成人通常在童年时期中很少得到情感的回应或是照顾,对他们来说亲密关系是不安全的。回避型的成人通常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的冷漠和独立,不喜欢展示情感,并通常是理智和自负的。即使当他们处于恋爱或亲密关系中,他们仍然趋向于回避和距离。
5 焦虑型依恋类型
焦虑型依恋类型的成人在童年时期常年感到亲密关系中不安全,不可靠和不知所措。焦虑型成人通常处于一种更加焦虑和担忧的情感状态中,并通常对他人有强烈的依赖需求。在恋爱中,焦虑型成人往往表现得很强势、倔强和依赖。他们通常需要超乎常态的亲密性、被爱和关注,而且往往对潜在的失去极度不安和恐惧。
6 不安全-避免型依恋
不安全-避免型依恋的成人在童年时期很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照顾,而不是安全感受到威胁。不安全-避免型成人在情感上可能跟回避型成人一样表现出冷漠和独立。但不安全-避免型成人会试图避免情感过多的投入而导致的损失和受伤。
7 不安全-焦虑型依恋
不安全-焦虑型依恋成人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不稳定、不可靠、情感空虚和恐慌的亲密关系,导致他们的应对方式变得焦虑和忧虑。与焦虑型成人不同的是,不安全-焦虑型成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回避情感投入,相反,他们通常是寻求亲密关系的,并且试图维持这种关系。但是不安全-焦虑型成人会表现出强烈的依赖和需求,倾向于过度表现自己的情感,重复检查和解读另一半的情感表达。
8 结论
不论理论基础是什么,成人的依恋类型对于他们的情感和人际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了解他们的依恋类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改善人际交往和感情健康,并提高幸福感。
依恋关系 是指孩子和照顾者(一般指母亲)之间的情感纽带,让两者在感情上相联结。依恋关系的形成从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并在孩子生命的前几年逐渐发展出一套模式。尽管这些模式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人们对于不同对象也有不同种依恋模式,但这些早期发展出的模式会影响每个人在未来的人生中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和联结。
依恋是从婴儿时期产生
依恋一直被专家们深入研究,而一个叫作Mary Ainsworth的人对依恋研究有重大进展。他认为 依恋关系中个体间的重要差异在于依恋的安全性或不安全性。于是,她与同事( 1978) 设计了陌生情境测验( strange situation test),评定 1岁婴儿对其母亲的依恋的安全性。
陌生情境测验是在一间实验性玩具室内观察婴儿、养育者 (多为母亲) 和一名友好却陌生的成人在一系列情境中的行为与反应,让12个月大的婴儿和他们的父母分开,继而重聚,测试给依恋做出了以下几种分类:
安全依恋 (Secure),占比65%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回避型(insecure- avoidant)依恋 , 占比21% ,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而反抗型 ( insecure- ambivalent)依恋,占比14% ,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一些儿童的行为不符合以上三种类型的任何一种,且这些儿童曾有被虐待与被忽视的经验,于是,Crittenden(1988) 提出另一依恋类型: 不安全依恋,破裂型 (insecure- disorganized),占比4%, 此类儿童对母亲展现出冷漠。
这个研究同时也让大家把注意力转向父母抚养孩子的方式,安全型的孩子的父母,普遍比较注意回应孩子的需要,而另外 35% 的孩子的父母,则对孩子的需求不太敏感,或者对孩子的回应无法一以贯之,并时不时会拒绝孩子的需求。
过去,大家一直研究儿童依恋 ,直到1987年, Hazan和 Shaver发表了一篇题为《浪漫的爱可以看成是依恋过程》的论文。他们认为 Ainsworth等人提出的三种依恋类型同样也能应用到成人的恋爱过程中。
研究认为,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成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所以成年人也应该具有和儿童一样的依恋类型分类。
A-回避型占20%: 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如果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一点,我会感到不自在。
B-安全型占60%: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焦虑—矛盾型占20%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这三种类型的成人比例与婴儿的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一矛盾型的比例分配非常匹配。这个研究也支持了新弗洛伊德理论的观点:从成人的行为中能找到他童年经历的痕迹。
但是以上分类也不是绝对,然而在亲密关系中,有些研究者将回避型与焦虑矛盾分成四类依恋关系:
1、安全型(Secure), 焦虑感和回避感都低的人;
2、痴迷型(Preoccupied), 焦虑感高、回避感低的人 ) ;
3、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 焦虑感低、回避感高的人;
4、恐惧型(Fearful-Avoidant), 焦虑感和回避感都高的人。
因此,可以看出,安全依恋的人,也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感和回避感。
尽管研究已经证明,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和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具有相似性。母亲或者恋人给予你较多的回应时,会给你带来较多的安全感,但并不是所有不安全依恋的人会选择安全依恋性伴侣。
不安全依恋型的人,在恋爱中通常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择偶
通常会不由自主选择我们已经存在的、熟悉的依恋模式,也就是说,由于在婴儿时期,父母不能给予我们及时的关注和持续稳定的爱,导致我们成为不安全依恋,在恋爱时,我们会无意识地去寻找这种不能给你安全依恋感对象,尽管每次都能给我们造成一定的伤害,可是我们会重复这种糟糕的恋爱。
(2)不安全感
而不安全型的人,对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较为敏感,容易担忧/怀疑对方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并不会很好地去解决问题,反而通过激化矛盾,通过不断质疑对方,强迫对方做出一定的承诺,来缓解内心的不安全感,然而长期以往, 给对方造成较大的压力,而不得不逃离不安全依恋的人。
(3)不能很好的表达情感
不安全依恋的人,在与恋人出现矛盾的时候,不懂表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感到不安全时,通常会发泄情绪,希望对方做出行动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在出现压力或者害怕失去恋人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冷漠和不在意的一面,通过这种防御机制,来隔离伤害。
(4)过快投入一段感情
痴迷型依恋的人,往往在还不了解对方,认识时间很短的条件下,就全身心地投入一段感情,过于将对方理想化,现实相处也就容易形成较大反差,感情很难长期持续。
通过研究证明,我们的依恋类型从婴儿时期就已形成,所以不安全依恋可能会伴随我们的一生,甚至很难改变,但是通过长期的心理治疗,通过不同的经历和有意识的努力,会让你变得更有安全感。
不安全依恋类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获得帮助:
1、最有效的改变依恋途径是找一个安全依类型伴侣,或增加你的安全感,从而能够很好自己的情绪。
2、学会说出自己的弱点,将自己是不安全依恋型告诉对方,让他理解你的多疑行为。
3、提升自我价值感,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不用逼迫对方做一些行为来证明你值得被爱,因此,你就不会因此过于猜疑和敏感。
4、学会提出需求,对于自己的正常需求,不用害怕,坚定地让对方满足。
5、勇于冒风险,不要在感情中“玩心计”,不要尝试“操纵”对方,直接、坦诚。
6、练习接纳你自己、也接纳他人,不要过于挑剔自己与别人的错误和不足。
7、当矛盾发生时,不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反应,而是学着去处理和应对。 学会从“我们”出发去看问题,而不是“我”。
不安全依恋是在婴儿时期已形成的类型,因此,更加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 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一岁儿童会典型表现出四种依恋类型的一种: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安全型:母亲在,孩子就很自在,他们能独立的探索环境,时不时回来找妈妈磨叽一下。当母亲离开时,孩子表现的有点心烦,但是母亲回来就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在北美的大样本测量中,大多数儿童,约有三分之二吧,属于这个类型。回避型:不寻求接近母亲,母亲离开后也没什么难过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也还是对她比较冷淡。这个类型的比例在20%。矛盾型:我觉的现在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他们对母亲的情感状态是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到了新环境中,儿童紧紧挨着母亲,几乎不去探索新环境。他们在陌生人进来后,母亲离开前甚至就有些焦虑了,当母亲真的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巨大的哀伤或愤怒。然而一旦母亲回来,他们一方面表现的要跟母亲接近:他们要和母亲有身体接触。另一方面却又选择了负面情绪的身体接触方法:他们对母亲又踢又打,往往还伴随着愤怒的表情或者号哭。这一类型的孩子约10%~15%。混乱型:顾名思义,他们的表现不可预估,时而平静时而愤怒。但是我们一般认为这样的孩子其实是最没有亲密关系安全感的孩子。他们占比5%~10%。多说一句。婴儿一岁时的依恋状态对其后期人际模式有非常大的影响。安全型的男孩长大后心理健康水平要比其他类型的男孩高。婴儿期的孩子们在成年后更善于交往,也能体会到更大的情绪强度,也会被别人评价为更积极、更阳光。此外,成人的浪漫关系与在婴儿期所发展的依恋风格有关
求婚,是指男女中的一方请求对方与自己结婚。以下是我收集的求婚方式,欢迎查看!
1、海边求婚
大海那么大,让人一见到心情也就不知不觉地变得开朗豁达起来。在沙滩上画下一个大大的心形,或者写下你对她说的话,再用玫瑰做铺垫。然后牵着她的手到达目的地,让她自己打开地上的贝壳盒子,当看到一枚求婚戒指静静地躺在里边时,一定可以让她很感动。
2、心形玫瑰与蜡烛
前不久还看到人家用玫瑰做成了心型,然后点上漂亮的蜡烛,也是心型的围绕在鲜花周围,很漂亮的,感觉很浪漫!这种求婚方式明显是比较高调了,女孩子如果看到心爱的男人为她这样做会否很感动呢?这种求婚方式比较适合那些比较活泼的女孩子,毕竟文静的女孩子一般不大喜欢高调的求婚。除了心型的玫瑰与蜡烛外,乐维斯自然也是少不了。
3、路上求婚
约她周末出去逛街,算好她出门的时间,然后一路上一直给她不经意地制作惊喜。例如可以让她一打开门就看到地上有一朵玫瑰花,沿途也会有些奇怪浪漫的事情在发生,小孩子给她赠送心形气球,小摊贩请她吃棉花糖等等,当她一路好奇而开心地到达目的地时,这才发现你捧着一大束玫瑰花和求婚戒指在等着她!
4、大餐、鲜花与演奏
这招是老套但是很实用的,大餐在加鲜花再来各现场演奏,在现场浪漫的灯光加上轻音乐的带动下,如果能再跳个小舞步在她的耳边清清说着,交往的趣闻,欢乐的时光最后补上嫁给我吧!这很多女孩都是无法抗拒喔!
内容扩展:最浪漫的求婚词
1、红色的花白色的纱娇羞的面颊,浅浅笑里说出一句愿意的回答,挽你的手在我臂弯越过天涯海角,走进一个温暖地方名字叫做家。
2、《裸婚时代》刘易阳求婚词: 我求求你嫁给我,虽说我没车,没房,没钱,没钻戒,但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等你老了,我依然背着你,给你当拐杖;等你没牙了,我就嚼碎了再喂给你吃;我一定等你死了以后我再死,要不把你一个人留在这世上,没人照顾,我做鬼也不放心!童佳倩我爱你!嫁给我吧!我爱你。
3、嫁给我吧!我平生第一次因你而心动,与你在一起,我慢慢体会到了幸福,依恋的感觉。嫁给我吧,不要让整个世界后悔!
4、多少次在梦里有你的身影,多少次独自内心呼唤你,只想牵你手,漫步人生路,爱多伟大,结婚吧!
5、我不会再逃避。也不会再退缩。我希望,我有机会对你的幸福,健康,快乐担负起责任。爱你永远!
6、如果你想要一个可爱的baby,如果你还为这事犹豫,那我给你提个小小的建议---嫁给我吧!
7、任何事我都想和你分享,因为除了你我再也找不到另一个与我相配的女人。
8、爱情求婚短信:你的微笑是我前进的动力,你的深情是我成功的动力,今生能和你在一起是我最大的福气;如果有来生,我也祈求上天能让我和你再成为夫妻。
9、我是老鼠你是米,你我永远不分离。我是秤砣你是杆,你我永远心相连。我是钢笔你是帽,你我永远不乱套,我是筷子你是碗,你我永远来相伴。
10、嫁给我吧,我用石油给你冲厕所,用百事可乐给你洗澡,用波音777 接你上下班。答应我吧?
11、嫁给我吧,我好害怕,我怕生命中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一秒一秒地爱你……亲爱 嫁给我 好吗 把你的手给我 我会牵着你的手 陪你走到世界的尽头 嫁给我 嫁给幸福
12、你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在有你的每一天里,我都能感到非常地愉快,你是我生命中的唯一。嫁给我好吗?
13、我望着你温柔的笑容,我问自己是否就是这位幸运儿可以一直在你身边逗你欢笑,是否幸运到可以一生守护你,爱你,答题是你是否愿意嫁给我?
14、想证明我五十年后一样爱你,因为想证明我是全世界最爱你的,因为想和你一起去竞选模范夫妻。
15、许下我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你总会上我的当,到时你亲手为我煲汤,穿上绝美的新装,做我幸福的新娘。
16、与你相遇在夏日黄昏的午后,想你在初冬漫漫的风霜里,吻你在青草已绿的春天,只想轻轻的问你---让我爱你一生,好吗?
17、世间哪有真情在,没人爱我真无奈,万水千山总是情,让我娶你行不行-我愿意爱你、照顾你、保护你,一生一世。
18、我象小船寻找港湾,不能把你忘记!夜露,我不要露水一般的爱情,我要的是天长地久! 夜露,愿意和我携手一生一世吗?永远等待你!
当你给“暧昧对象”发了一条微信,对方却没有回复时,你脑海里会冒出什么样的想法呢?
A:他可能在忙,或者手机不在身边,过会儿再看看吧。
B:他怎么还不回我微信,是不是在勾搭别人?
C:算了吧,就这样吧,反正他对我也不是很感兴趣。
D:还暧昧就这么不上心!果然不是什么好东西!
如果你的想法是A,属于安全型,你的对象应该感到庆幸,因为你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并能用理性和谐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而选B的人,属于矛盾型,你的内心想法很矛盾,一方面对方不在身边时你会想念,另一方面对方在身边时你又不给人家好脸色。就算对方给出解释,你也会一边暗自高兴,一边说:“谁信啊,肯定在和别的人聊天了。”
C选项的人,属于回避型,这种类型的人,不仅回避了痛苦和伤害,也回避了幸福的可能。
D选项的人,属于对抗型,这种类型的人,一旦强化了,就容易成为“攻击型”,甚至可能会打电话质问对方:你怎么还不回我消息?这样的行为,只会让男人觉得自由身在暧昧期就受到了束缚,那么他和你进入恋爱的概率就会降低。
我们每个人,在出生后,和母亲的相处中,在家庭的成长中,都会慢慢形成一种依恋模式,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命密码”,这套“生命密码”,包含了你的性格、喜好、人格特质、你的情绪,甚至会影响到你将来对另一半的选择。
比如,有些人富有浪漫细胞,和他们恋爱,他们就会特别热情,付出多有,用最打动人心、最美的方式去表达爱。
再比如,你原本是内向安静的人,但却由于工作需要,不得不将自己的状态调整为积极主动,在面对更复杂的工作环境时,你也会下意识隐藏自己某些人格特质。
不管是表面的特质,还是你真正的特质,都会影响到我们。而你隐藏的特质,我们称之为潜意识,它不会消失,而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持续影响你的人生。
内向的人,不管你装得多活泼开朗,可是在遇到心仪男神的时候,你还是缺少上前去问****的勇气;
即使你假装得再大度、再懂事,在男人对你不够上心的时候,你还是会被铺天盖地的不安全感包围。
也就是说,你真正内核的特质,是无法掩盖的。
长此以往,你的人格会拧巴,被压抑的潜意识也会反弹。
而只有听从自己的内心选择,并去和潜意识对话,尊重自我,我们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吸引最适合自己的伴侣!
爱情常见形式:
1、游戏式:把恋爱看成是一场游戏,不太会专一,只是希望赢得“爱情游戏”。
2、占有式:一种强烈的、独占的、依赖的爱,这种爱易生嫉妒,极其强调双方之间的承诺和忠诚。
3、现实式:这种爱是非常理性的,非常现实、实用地看待爱,仅仅考虑是否来自相似的家庭背景、是否对事业发展有利、是否能成为一个好父母等等。
4、利他式:无私的、利他的爱,温柔、关爱、忠诚而且付出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
5、一体式:双方在共同的目标下勤勤恳恳工作、生活,就像周恩来与邓颖超,孙中山与宋庆龄一样。
6、伴侣式:双方在一起相互陪伴、相互关爱、分享彼此的悲伤和喜悦。较为普遍的一种,和一体式相近。
7、好朋友式:如同亲密的朋友关系,没有神秘感、缺乏冲动,多由普通朋友发展而来。
8、浪漫激情式:浪漫的、深情的爱,较大程度上以外表吸引为基础,以一见钟情为典型。
9、老少配式:其特点为年纪差距大;恋父式爱情、恋母式爱情。
10、异地恋或跨国恋(跨文化的爱情)式:双方所在环境地域文化存在差异。
11、柏拉图式爱情:纯精神的而非异/同性之间的肉体欲望的爱情,理想式的爱情观。
扩展资料:
很多时候爱情会体现在生活中。相爱的两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在一起时会有争吵或是脾气,唯有理解与包容才能迁就彼此,这便是磨合。当对方累了或是伤心时,不需要说什么,便懂得对方心中所想,默默地陪伴在身边。
最深情的告白是陪伴,最幸福的爱情是陪伴。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很多人随着时间流逝,渐渐地消失了。不是不联系了,而是不知从何说起,感情慢慢淡了。无论过去多久,依然在身边陪着,哪怕风吹雨打依然如此。
-爱情
恋爱关系可能是依恋关系,当代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受到这一观点的深刻影响。从这一观点出发至少能得到三个重要结论。首先,如果成人浪漫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Ainsworth
在婴儿-照看者关系中观察到的那种个体差异,也应该在成人关系中观察到。例如,我们应当期望一些成人在自己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相信在需要时伴侣会随时出现,并能够依赖于他人和让他人依赖自己。我们也会期望存在与此相反的成人,他们在关系中感到不安全。例如,一些无安全感的成人会是焦虑-抵抗型:他们忧虑于别人不会完全地爱他们,并在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愤怒。还会有回避型成人:他们似乎不太在意亲密关系,可能宁愿不依赖于别人、或不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
第二,如果成人恋爱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成人关系的“工作”方式应当类似于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工作方式。换句话说,促使儿童探索环境的同类因素应当也能够促使成人探索环境,这一因素对于儿童来说即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照看者,对于成人来说则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伴侣。使得依恋对象符合婴儿“心意”(即及时响应、可亲近性)的同类事物,也应当符合成人恋爱伴侣的愿望。重要的是,依恋的个体差异应当会影响成人期中的关系及个人活动,就像它在童年期中产生这种影响。
成人在自己的成年关系中是否有安全感,可能部分地反映着他/她在早年儿童期中的依恋体验。鲍尔比相信,儿童的与关系有关的心智表征或工作模式(即行为和思维的期望、信念、“规则”或“脚本”),是他/她的受照看体验的一个机能。例如,安全的儿童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们,因为过去的体验使他得出这个结论。一旦儿童获得这种期望,他/她就会找寻符合这些期望的关系体验,并带着这些信念感知其它关系。按鲍尔比的说法,在一生中,这种过程应当会增进依恋模式的连续性,虽然如果人的关系体验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则他/她的依恋模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假设成人关系属于依恋关系,则有安全感的儿童长大后在恋爱关系中也具有安全感。
以上内容以对成人依恋的早期和当代研究为背景,简单讨论了上述三个结论。
那么,我们在儿童身上观察到的同种依恋模式,是否也能在成人身上观察到?
对成人依恋的最早研究,包括对成人依恋中的个体差异间的关联的研究、人们对自己的关系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与自己与父母关系的记忆。Hazan 和 Shaver(1987) 编制了一份简单的问卷,用以测量这些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经常被称为依恋风格、依恋类型、依恋倾向、或依恋系统组织差异。)简而言之,Hazan 和Shaver 要求被研究对象阅读下列三段内容,并指出那段内容最好地描述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所思、所感和行为:
A
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B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基于这种三分类测量的结果,Hazan 和 Shaver 发现,成人类型的分布情况类似于婴儿。换句话说,在成人中,约 60% 认为自己是安全型(B段)、约20% 把自己描述为回避型(A 段)、另有约 20% 把自己描述为焦虑-抗拒型(C 段)。
这种研究虽然有助于依恋风格和关系功能间的关联,但它不能全面地检验这样一种假设:在婴儿身上观察到的同类个体差异也出现在成人中。(Hazan 和 Shaver的测量假设存在这种情况。)后来的研究以多种方式考察了这一假设。例如,Kelly Brennan和同事收集了若干陈述(如“我相信在需要时别人会帮助我”),并统计了这些陈述同时出现的情况。Brennan 的发现使人认为,成人依恋模式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维度。一个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焦虑。这一变量得分高的人会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及时响应、注意自己,等等。这一变量得分低的人对伴侣更有安全感。另一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回避。这一维度得分高的人不愿依赖别人或向别人开放。这一维度得分低的人更乐意与别人亲密、在依赖别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时更有安全感。安全型成人的原型在这两种维度上都应是低得分。
Brennan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对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模式的统计学分析揭示出两个功能类似的维度:一个描述儿童的焦虑和抗拒的可变性,另一个描述儿童向父母寻求安全和支持的意愿的可变性(见Fraley Spieker, 2003a,2003b)。这些维度在功能上类似于在成人中发现的两个维度,这似乎表明,在人生中的不同时期,存在着相似的依恋模式。
受 Brennan 的发现以及 Fraley 和 Waller (1998) 所公布的 taxometric研究结果的影响,当代的大多数研究者使用维度而不是类型,来对依恋现象中的个体差异进行概念化和测量。最流行的成人依恋风格测试工具是Brennan、Clark 和Shaver (1998) 的 ECR 以及 Fraley、Waller 和 Brennan (2000) 的 ECR-R,后者是 ECR的修改版。这两种自我报告工具都为依恋相关焦虑和回避这两个维度提供连续的评分值。
成人恋爱关系的“工作”方式是否与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工作”方式相同?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成人恋爱关系和婴儿-照看者关系有着相同的作用机制,当然也存在明显的例外。对机场上与伴侣告别的成人进行的自然条件下的观察研究表明,这些成人明显表现出与依恋相关的抗议和关爱行为,并且,他们对这些行为的调节与他们的依恋风格有关联(Fraley Shaver,1998)。例如,正在告别的伴侣通常会比不会分离的伴侣表现出更多的依恋行为,强回避型的成人比弱回避型的成人显示出少得多的依恋行为。在下面的内容中,我要讨论人们已发现的在婴儿-照看者关系和成人恋爱关系的各自作用方式之间的相似之处。
伴侣选择
跨文化研究似乎表明婴儿的依恋安全模式被普遍认为是母亲最希望的模式(见 van IJzendoorn &
Sagi,1999)。但显然无法对婴儿进行类似的研究,因为无法询问婴儿是否喜欢能带来安全感的依恋对象。在寻求长期关系的成人看来,潜在约会对象身上的能够使她响应婴儿的照看者品质,如专注、热情和敏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Zeifman
&
Hazan,1997)。尽管安全感很吸引人,但不是所有成人都与安全型伴侣在一起。一些证据似乎表明,人们最终与之建立关系的伴侣,是那些肯定自己的与依恋关系有关的已有信念的人(Frazier et al, 1997)。
安全基地和安全天堂行为
在婴儿中,安全型婴儿通常调适最为良好,即它们较有韧性,与同伴关系良好、招人喜爱。在对成人依恋的研究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行为模式。总的来说,安全型成人比非安全型成人更加满意于自己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特点:持续时间较长、信任、忠诚、独立(Feeney,Noller, & Callan, 1994,等),并且,他们更可能以恋爱伴侣为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Fraley & Davis,1997,等)。对成人依恋的大量研究,是要揭示出能够增进成人的安全感和安全基地行为的行为及心理方面的机制。迄今为止已取得两项重大发现。第一个发现符合依恋理论,即在苦恼时,安全型成人比非安全型成人更可能寻求伴侣的支持。而且,他们更可能向苦恼中的伴侣提供支持(Simpsonet al,1992,等)。第二个发现是,在发生关系冲突的期间及随后,不安全型个体对伴侣的行为做出的反应,加剧而不是减轻了他们的不安全感(Simpsonet al, 1996,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