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钢琴是舒曼心爱的乐器,他没有能够成为杰出的演奏家,但是却写出了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而妻子克拉拉也是他作品最理想的诠释者,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为我们带来了一首首经典的钢琴杰作。《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他作品中最辉煌的一部,是他向克拉拉表达无限爱意的作品,这部作品倾注了作曲家热情的心灵和高昂的激情,是一部巧妙与激动人心的古典作品,也是演奏家们钟爱的作品。
如果仅仅听从音乐的流动,人们会感受到这首作品音乐的流畅,丝毫感觉不到这首作品的写作其实是在两个阶段写成。第一乐章写于舒曼创作力旺盛的1841年,那一年他完成了第一交响曲。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他将其称之为“协奏幻想曲”,当时无法将作品继续完成的原因是他始终无法为作品寻找到出版商。直到1847年,他才为作品写了一个动人的小行板和一个终乐章而结束了这部作品。作品的首演是由克拉拉在德累斯顿演奏,斐迪南·希勒指挥。经过克拉拉在布拉格、维也纳的演出,作品后来被众多著名钢琴演奏家接受,在舒曼的作品中,这部作品永远是他演出率最高的作品之一。
在这部被舒曼称之为“介乎交响曲、幻想曲、协奏曲和大型奏鸣曲间的”作品,并没有承袭传统的曲式结构,在没有做理论研究的情况下,仅从听觉来看,会感觉到作品的开始十分简洁,结构精练,没有惯常开头的全奏——即由钢琴和乐队将主题分别演奏的呈示部,而是将钢琴与乐队以单刀直入的方式直接进入主题,而这种做法随着乐思的发展,更加凸显了舒曼极富浪漫色彩的音乐变化而不显得臃长和罗嗦。舒曼的钢琴作品,虽然一直要求演奏者发挥自己的演奏技巧,但是却并不为此牺牲作品的整体性与旋律的优美。第一乐章完全是舒曼创作构思体现得最完整的作品。接下来是本片节选的第二乐章,这是一首优雅、舒缓的间奏曲,有着室内乐固有的温柔气质。乐章开始是独奏钢琴同乐队的对答,这个对答的主题在整个作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品,无论是第一乐章还是末乐章的主题,都是由这个主题发展而来。这个乐章十分简短,音乐发展到中段,钢琴与大提琴组不断交替的对唱好像是一首安静深沉的歌曲。虽然舒曼本身不能成为钢琴家,但是他却将钢琴的轻巧机灵和蕴藏的激情力量发挥出来。在这部作品的前两个乐章中,钢琴丰富的表情,时而抒情,时而激情,有时又有些忧伤,有时也充满力量。第二乐章安静的结束与第三乐章有力的开始结合得十分紧密,这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乐章不同性格的对比。
2.《引子与热情的快板》
舒曼作品的浪漫气质不可否认,只要我们再听这首《引子与热情的快板》又可以印证。这部小型的协奏曲是1849年为克拉拉创作,这个时候的舒曼正热衷于声乐和戏剧音乐(《迷娘安魂曲》、《歌德的浮土德中的场景》、《曼弗雷德》)这部作品在当时因为演奏者的出色表演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是这类作品的时间大致为15分钟左右,并不适合于标准化的音乐会。因此这部作品在音乐会上的流传较少也可以得到理解。在《引子与热情的快板》的主要主题中,我们可以欣赏到舒曼浪漫气质的激情突破。在钢琴悠然的旋律中,美丽的号角声慢慢升起,一幅充满幻境的景色油然而出,钢琴不仅作为主奏出现,又可以作为伴奏附以缓慢的琶音,管弦乐团洪亮的音色也具有丰富的色彩。必须再次提出的是,舒曼在本曲中将音乐的强烈对比以及结构的控制仍然十分出色。虽然这首作品的篇幅比之传统协奏曲规模小,但是它仍然是为演奏高手创作的。巴伦博伊姆在这首乐曲和上一首的演奏上,在乐曲抒情以及轻灵之处控制得十分很好,但是在快板或快速乐曲的地方,略显急躁,不够沉稳,但是总体还算中规中矩。
3.《四支圆号的F大调音乐会曲》第一乐章
这首《音乐会曲》的命运与《引子与热情的快板》类似,同样是一首几乎已经从音乐会上消失的作品,并不有损其成为优秀作品的本质。1849年2月,舒曼在德累斯顿创作了这首《音乐会曲》,当时的舒曼作为合唱指挥在德累斯顿生活,据说,舒曼创作这部作品很有可能是受到德累斯顿管弦乐团优秀素质乐手的鼓励而作。这部作品的首演是在一年后的莱比锡布商大厦。这是一首成熟的作品,舒曼本身也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十分钟爱——虽然这是他最受忽视的一部作品,演出机会少得可怜。对于那些对音乐会上重复出现的作品失去耐心的人来说,收录这首并不常见的圆号曲目就显得有吸引力得多。
《音乐会曲》由三个独立乐章构成,乐章之间由连接部贯穿。以圆号本身的特点来猜度,这是一部声音宏伟壮丽的作品,舒曼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他充分利用主题以及对位的手法完成四支圆号与乐队之间的呼应,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因为并不常做独奏出现的圆号声音浑圆,它被一个编制有一支短笛和三支长号在内的大型管弦乐团所包围。四支圆号在开始处即发出嘹亮的号角,像舒曼惯用的方式,这里直接采用独奏组而抛弃了传统的全奏,的确是十分简洁明了的一种做法。管弦乐在嘹亮的号角之后,接着将主题扩展,紧随其后的是四支圆号演奏的新主题,这个主题仍然凸现于宏伟壮阔的乐队声中。舒曼在这里充分展示了他掌握乐队的才华,他将各种乐器之间竞奏,乐器音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展现,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所遗忘。
4.《A小调弦乐四重奏》第四乐章
1842年6月,尽管当时的舒曼正在同沮丧和焦虑斗争着,但他还是在创作力不可思议爆发的两周内创作了作品41号的三首四重奏作品经过了一个短暂的假期之后,舒曼开始继续创作他的室内乐作品一一《钢琴五重奏》(作品第44号)、《钢琴四重奏》(作品第47号)以及为小提琴、钢琴和大提琴(钢琴三重奏)而作的《幻想曲》(作品第88号)。
罗伯特·舒曼是浪漫主义的中心人物,他的音乐充满了自我的个性表现,抒情风格以及超出音乐之外的联系一一个人的和文学的一一这使他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尽管舒曼的创作大都是钢琴音乐和艺术歌曲,但他的室内乐作品却蕴含着他最具才华和灵感的音乐。舒曼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这三部弦乐四重奏的创作,这强烈的创作激情和灵感的爆发与他之前仔细研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四重奏作品以及巴赫的对位法技巧密切相关。这三部四重奏在四重奏的创作艺术上继承了舒曼的音乐先辈们的影响,但却具有自己独特的严格朴素的对位结构。
演奏这首四重奏的圣劳伦斯弦乐四重奏团对舒曼的作品有着仔细的研究和自己的音乐态度。像大多数专业音乐家一样,他们通常不会将音乐冠之以更多乐外的故事,将一位作曲家的个人生活同他或她的音乐相互限定在一起的做法,他们通常是十分谨慎的,但对于舒曼而言,音乐和人生的融合是难以分割的,圣劳伦斯弦乐四重奏团的第二小提琴手巴里·希夫曼说,“演奏时想到整部四重奏就是他对克拉拉的清澈且毫不掩饰的爱的倾注,这感觉真是美妙极了。”
有一种声音认为舒曼的三部弦乐四重奏并非以弦乐乐器为主而创作的,圣劳伦斯弦乐四重奏团并不认同。“你必须去喜欢它们独有的特质,”团员希夫曼说,“人们总是说《A小调四重奏》的最后一个乐章听上去像是为钢琴而作的。”——它看上去有着舒服的琴键组合,却要难受地躺在弦乐乐器之上。但是当你接受了舒曼的特质之后,希夫曼说:“那些所谓的‘问题’元素事实上都会变成作品独一无二、美妙动人的特色所在。”他觉得舒曼三部四重奏的钢琴式的写作包含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旋律柔韧性和灵活性——近乎于钢琴式的散板”的关键,而正是这一点使得这部作品如此生动。
5.《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十分有意义的作品,原因在于,这是在舒曼逝世长达80年之,才被加进他的协奏曲演奏名单中的。1853年,在他患精神病前的几个月,他创作了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就是这首小提琴协奏曲。谈论这首作品的故事似乎比讲解音乐本身更有意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舒曼最后阶段的创作状态以及他极为令人痛惜的生命,而当我们听这首作品时,也会带着不同的心情去欣赏。舒曼去世后,妻子克拉拉和他们最好的朋友约阿希姆、勃拉姆斯决定不出版这部作品。作为舒曼的好友以及小提琴作品的主要演奏者,约阿希姆在给传记作者莫泽尔的信中提到这部作品时说,“我没有心情谈论它,因为作品注明的创作日期是我亲爱的老师和朋友精神病发病前六个月完成的”,那么在作品中舒曼是否已经有了病状的出现呢约阿希姆说:“尽管舒曼依旧以理智的力量努力驾驭作品,但必须憾地承认,作品中的确有些沉闷的迹象……”约阿希姆长期以来都是舒曼小提琴作品的当然演奏者,这份不予出版的作品总谱就在他的手中,怀着对朋友的崇敬和怀念,他始终抱着复杂的心态谈论这首曲子,让我们听听他的看法,这远比分析文章更具说服力:
“关于第一乐章,有一些难以捉摸的东西,有时候莽撞地开始,有时候唐突地结束;在最初的全奏中,这是很有影响的,像是第二乐章的快速引子,优美的主题伴随着美丽轻柔的旋律一一这正是舒曼的风格!但是,还没有发展为任何使人耳目一新的东西。第二乐章小提琴富有表情的旋律,实现了大师幸福的梦境,任何时候都一样温暖与亲切。尽管说这些时,我的心在留学,这种美好的幻想被忧郁的沉思代替,水流停滞了,尽管主题蜿蜒曲折;接着,好像作曲家自己也渴望摆脱这单调乏味的反思,为了向最后乐章过渡,他振作起自己加快速度……”通过约阿希姆的描述,我们对舒曼的有关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处于发病边缘的舒曼在病痛夹击下的自卫就是尽可能更多的创作。他本身具有的灵气使他在不可思议的时间内创作出了一部杰出的作品。1853年9月21日开始创作,仅仅12天之后,10月3日他就结束了全部三个乐章的写作。即使是濒干患病的边缘,舒曼也并没有丧失作品个性中的坦率、热情和无限的感染力,虽然这部作品从技巧效果来看没有做出多少新鲜之处,但是这首乐曲在吉东·克莱默的演绎下,依然有着令人动容的魅力,让人情不自禁地对舒曼早逝的生命叹息。
6.《童年情景》之“梦幻曲”
钢琴是舒曼自己的乐器,他喜欢弹钢琴就像写日记一样,他用音符将自己心中的情感一一吐露。在他创作生涯最初的十年中,除了钢琴曲之外没有其他形式的作品。只要有可能,他都会通过钢琴来探索歌曲和室内乐、协奏曲的作品。除了舒曼本身对钢琴的热爱之外,他的妻子一一克拉拉作为当时最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也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舒曼的钢琴写作。由于学习钢琴时间较晚,再加上方法不对,舒曼的右手练琴致残,不能成为杰出演奏家的作曲家使舒曼有别于贝多芬、李斯特和肖邦,但是也使他在创作中不过分追求华丽技术,而是创作出精巧美妙的钢琴作品。他的创作思源总是一些短小精悍的乐句,旋律总是汇编成愉悦、欢快的琶音音型,他很少使用键盘中最高音和最低音,两只手永远不会离得太远。这些表面化的特征容易使人们忽视他的作品,认为过于精细和集中,没有大篇幅的渲染和夸张的技术,但这恰恰是舒曼作品的特质。
本片选取的这首“梦幻曲”是每一个音乐爱好者熟悉的作品,这首作品堪称简朴的典范。这首乐曲短小却结构精致,和声十分简单,节奏是其精彩之处的点睛之笔。乍看之下的4/4节拍实际是4/5拍,如果演奏者将重音按照4/4做处理,将会完全破坏整个乐曲内在的平衡感。
《童年情景》中的13首乐曲是成年人对童年时代的回忆,分别是《恐吓》、《炉边》、《捉迷藏》、《乞求的孩子》、《木马骑土》等,作为一部组曲,它拥有舒曼固有的朴实无华与简练有力的形式,是一套极为精致的钢琴作品。这首梦幻曲在演奏时气息与节奏控制得十分舒服,不但诠释出优美的旋律,还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7.《幻想曲》之“翱翔”
《幻想曲》时舒曼1837年春夏之际完成的作品,题献给一位喜欢舒曼的年轻女钢琴家安娜·罗蓓娜·雷洛。与以往的习惯一样,舒曼仍然在完成作品之后给作品加上了题目,而并不是 “命题作文”。《在黄昏十分》、《翱翔》、《奇想》、《为什么》、《在晚上》、《寓言》、《梦的纠缠》这些题目都十分恰当,并且曲子本身也十分明确,极易理解。节奏、织体和旋律都是舒曼钢琴创作的精华。活跃快速的钢琴曲《翱翔》在阿格里奇率性的演奏中自由自在,阿格里奇在演奏作曲家的作品时,都会深深打上自己风格的烙印。这首乐曲本身即是一个快速的曲子,相对于纳特3分5秒的时间,阿格里奇2分44秒风驰电掣般的演奏多少令人感到过于急促。
8.《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第三乐章
“它永远贯穿人类生命的始终目标一旦被达成也就不再是一个目标了,我们树立目标并为之奋斗,希望能达到更高,直到我们闭上双眼,我们的灵魂筋疲力尽,安睡于坟墓……”舒曼刚刚18岁时便以如此成熟的口吻在给他母亲的信中写道,她一定不会想到,这段话正预示着舒曼的一生。作为一名钢琴家的舒曼,爱上了年轻、才华横溢的钢琴演奏家克拉拉·维克,当时的舒曼满足于不时创作一些钢琴曲的生活,直到1840年,当他同挚爱的克拉拉结婚之后,他开始将自己的创作范围扩大,用音乐表达他内心的爱意,年复一年,他创作的双翼不断伸展,从管弦乐、室内乐到清唱剧,甚至还包括一部歌剧。
实际上,当舒曼还是少年时就创作了一首C小调钢琴四重奏短曲,大约十年之后,他又创作了两首弦乐四重奏作品(已失传)。但是直到1842年舒曼32岁时,室内乐才成为舒曼创作的首要目标。在1842年7月他创作出自己的三部室内乐之前,舒曼详尽通彻地研究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这三部室内乐得到了热烈的好评,尤其是舒曼的好友门德尔松。这三部作品还证明了一个重要的事:他再也不会在他的室内乐中把自己和克拉拉挚爱的钢琴排除在外。在舒曼之前,没有作曲家尝试过将钢琴和弦乐四重奏结合在一起的做法,舒曼胆地进行革新,于1842年9月25日开始创作自己的降E调钢琴五重奏(作品第44号),10月12日这部作品创作完成,由于当时克拉拉正值怀孕期间,身体不适,于是由门德尔松担任钢琴演奏在当年12月6日进行了私下的试演。
奏鸣曲形式作为主题的开场乐章“辉煌的快板”以紧密连贯的姿态涌流开始。第一主题的音乐最初是坚决的和弦,很快便融化为舒缓的抒情旋律。第二主题依然是更加个人的风格,舒曼明智地把在中部发展部省略掉的相互缠绕的弦乐放在此处,将主题不断延伸,降E大调在慢速乐章以奏鸣回旋曲的形式让与C小调。在第二乐章“进行曲般,逐渐宽广的”中,复现的主题旋律以葬礼般沉重的气息低沉的进行,这黑色的沉重气息随后便被第二主题令人舒缓的抒情旋律所缓和。戏剧般闯入的F小调快速而激动的中部插曲由一段借用自第一乐章转折的简短的递降低音主题引入。第三乐章“诙谐曲:很活泼的快板”重新使用降E大调主导乐曲,令人惊奇的在升降音阶之间转换,有如奇迹般。这个乐章由两个相互对照的三重奏组成,其中第一个三重奏由开场乐章第一主题的起始部分巧妙的转化而来,以反转的方式进行。舒曼不断增长的通过互相引用和主题转变的方式对整体统一的要求在令人兴奋的结束乐章从容的快板中又一次得到了印证。结尾乐章以延伸的,大胆变调的奏鸣曲主题形式出现,并借用第一乐章主题旋律的结尾部作为点睛,这个借用的结尾部和结束乐章自己主题的赋格部分形成主题对照。纵览古今,再没有比舒曼的这个对位创意更加大师级的创作了。本版唱片的演奏是一个明星阵容,阿格里奇、今井信子、麦斯基,室内乐所需要的音色、以及乐器之间的协调合作在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
舒曼是继“歌曲之王”舒伯特之后的又一位艺术歌曲创作大师,他在选词、旋律、节拍、和声、曲式、钢琴伴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关 键 词:舒曼 艺术歌曲 创作 浪漫主义 舒曼(1810—1856)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是继舒伯特之后为德国艺术歌曲创作做出重大贡献的第一人。舒曼和舒伯特一样,都用浪漫主义的灵感去创作艺术歌曲。然而舒曼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学修养,他的音乐比后者的音乐更精雕细琢,深刻细致;不像舒伯特的易于外露的感情,舒曼的作品与他内向的个性相吻合。他的大多数作品是受到诗意的启示创作而成的,浪漫主义的诗意想象力和音乐家的敏感、细腻在舒曼身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舒曼是乐坛上的浪漫诗人。本文主要阐述舒曼艺术歌曲在创作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声乐作品借助诗歌的明确语义,充满真情,富于幻想,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 舒曼少年时代在文学、诗歌、音乐方面同时显露出天才,富有诗人气质与灵性。歌德、海涅的作品对他影响很大。舒曼的艺术歌曲,大多数以这些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谱曲。艺术歌曲选词严格,通常采用诗人最有价值的诗歌作为歌词,非常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他希望通过音乐的本质,使诗歌焕发出更加动人的诗意来。 如著名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这部声乐套曲是根据海涅的一首长诗改编的,它描写了一个诗人对真诚爱情的向往以及失恋以后的痛苦,作者用音乐的手段着力挖掘诗歌的深刻感情,更加细腻地表现原作的诗情画意,使套曲具有很深的感染力。《诗人之恋》这部套曲共有13首歌曲,舒曼用简洁的笔法写出了复杂多变的艺术形象,其中细腻的情感变化和诗情画意,都通过音符表达出来,吸引和感动着人们。这部套曲的第一首歌曲《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描写春天来到了,百花盛开,欣欣向荣,诗人心里萌发了对爱情的渴望。这首歌的曲调并不华丽,却表达出发自内心的真诚,歌曲到了结尾,曲调有意地并不终止,停在一个不稳定音上,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 二、舒曼的艺术歌曲以爱情为主要题材,还兼有一些抒情的以风景描写为题材的歌曲和一些叙事曲 在舒曼的五百多首艺术歌曲中,占比例最高的是爱情歌曲,其中有很多艺术性非常高。歌曲集《桃金娘》是舒曼在1840年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克拉拉的。该集共有26首歌曲,每一首都写得极其动人,其中最受人们喜爱并传唱最广的是第一首《献词》。在舒曼的歌曲中,以抒情的风景描写为题材的歌曲也很多,如《月夜》是一首具有典型的舒曼式浪漫主义风格的歌曲。它是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艾兴多夫的原诗创作的。这是一首分节歌,钢琴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歌曲在宽广宁静的旋律上展开,在第三节情感加强,推向高潮,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在减弱的和声中,全曲结束。舒曼还写过不少叙事曲,最出色的是《两个掷弹兵》。这是舒曼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杰出的叙事歌曲代表作,歌词也是海涅的诗作。它通过1812年从俄罗斯战败的两个法国士兵的对话,来表达欧洲封建复辟以后,人们重新怀念拿破仑、向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情绪。全曲采用通俗的手法,音调铿锵有力,引用了标志法国革命精神的《马赛曲》,表现了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舒曼的艺术歌曲与德国民歌的联系比较隐晦,旋律很短小,大多不是结构完整的乐句 德国民歌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它既不像意大利民歌外露的抒情,也没有西班牙民歌豪放的性格,它始终保持着朴实、内在、简洁、工整的特点。舒曼在歌曲创作中,虽然极少直接地引用德国民歌的曲调,但他十分忠实于民歌的特色。 舒曼的节奏最具有独创性,他非常爱用复杂的节奏,我们常见到跨小节的切分音,高低声部的复节奏,但有时他又坚持不变地在一个较长的段落中使用一个节奏型,表现他独具的风格。 在和声上,舒伯特虽在创作手法上开创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新领域,但还没有跳出古典和声的窠臼。而舒曼则开辟了浪漫主义和声手法的新领域,他力求和声“功能”强度的减弱,运用不协和音,转离调大胆,他常采用大小调交替以及模糊调性的离调手法,制造一种诗意的朦胧气氛和充满幻想的意境。因此,在演唱舒曼的抒情性艺术歌曲时,必须具备能在高音区上渐弱和运用轻声的技巧。唯此才能表达出这种缥缈的、超脱尘世的遐想和令人神往的意境。 如舒曼用海涅的诗歌谱写的《莲花》,音调自然朴素,全曲基调是F大调,当唱到“月亮是她的情人,用光辉将她唤醒”时,调性向bA大调离调,使歌曲进入一个情感高潮。接着,伴奏又造成离调效果,舒曼用这样多变的调性对人物内心进行细致刻画,形象地描绘了莲花的情态。 在曲式上,他挣脱古典样式,不受束缚,依从感情的自由奔放,抒发内心的感受。曲式自由松弛,从而形成了他创作上的又一大特点。 四、舒曼的钢琴伴奏写作具有非常独特的效果,歌曲旋律与钢琴伴奏结合完美,音乐形象鲜明 舒曼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独具匠心地对歌曲伴奏也作了非常精确的首尾一贯的设计,把艺术歌曲曲调与钢琴伴奏结合得天衣无缝,使钢琴伴奏更能体贴入微,展现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在舒曼的歌曲中钢琴与人声密不可分。有时钢琴部分甚至超过歌唱部分。他还常常在歌曲的末尾加上大段的钢琴尾奏,像尾声,又像发展部分,在这些部分常会出现新的乐思,使歌曲的意境更上一层楼。 假如说舒伯特的钢琴伴奏写作还属于古典技巧的话,舒曼的伴奏则已开创了浪漫主义钢琴表现技巧的新天地,他的转调手法,使音乐从古典和声和转调法中解放了出来,从而丰富了和声色彩和变化,丰富了表现的手法和技巧。此外,他还吸收了复调音乐的织体写作风格,加强了钢琴伴奏内声部旋律的活跃性,更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及表现范围。 俄罗斯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说,舒曼是贝多芬、伯富朗兹、舒伯特之后最有天赋的一个继承者。他的艺术歌曲更侧重于通过贴切的情感与心理状态,描绘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呈示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如 《核桃树》,这是一首突出的带有舒曼歌曲中“钢琴伴奏与歌唱同样重要”之特点的声乐作品,歌曲旋律并不十分宽广、流畅,而大多是短呼吸式的小句子,在曲子中起着主导作用。美丽的钢琴琶音音型和一再出现的主题动机,把春风荡漾、树叶沙沙作响的诗意,以及青年人对爱情的幸福憧憬,表现得无比生动。在变化三段式的中段,则进一步表现了树叶在耳语、少女在倾诉的意境。而后,随着旋律线的低沉,刻画了少女憧憬着爱情的幸福,含笑进入梦乡的形象。全曲在盎然的诗意中达到了高潮,听来让人回味无穷,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享受。 还有如《奉献》的结束部分,舒曼借用了舒伯特的《圣母赞》的旋律,把克拉拉比作圣母,来倾诉他对克拉拉的赞美和敬仰。舒曼很多歌曲的主要内容是用伴奏来表达的,因此,要深刻理解舒曼的艺术歌曲,就必须认真理解其伴奏的每一个细节。 舒曼的艺术歌曲,能够深刻准确地从独特的角度表达出诗歌的意境,他将旋律与语言音节、语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他的歌曲如果不用德语演唱就会黯然失色。 舒曼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显示出了其过人的浪漫主义才情,他的歌曲创作对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著名的一首是<<舒伯特小夜曲>>
★<<舒伯特小夜曲>>
创作背景:
一天,舒伯特的一个朋友为一位年轻姑娘色生日创造了一首短诗她请舒创造一首短诗,他请舒谱支曲子舒对这位姑娘一无所知,随便涂下一些音符给他的朋友,然后抱歉地说:"对不起,眼下我没时间写更严肃的东西了"他朋友把这支乐曲带回家在钢琴上试弹了一下,非常喜欢它于是他做了安排,请舒伯特在他们的一个朋友家里给音乐爱好者亲自演奏到了约定时间,所有的人都到了,惟独舒没来女主人简直急疯了她派了舒的一个好友到全市的小酒店寻找,终于在舒的最爱去的地方找到了他,当他被不由分说地拽到客厅里,就十分抱歉的说,他完全忘记了,然后他坐了下来,弹奏他的那支胡乱写成的曲子,弹完后,他不禁热泪盈眶的说道:"我不知道它是这么美"这支曲子就是<<舒伯特小夜曲>>
★<<舒伯特小夜曲>>
简介: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在欧州音乐史上有“歌曲之王”的称誉。当时的民间传说认为,天鹅将死的时候,会唱出最动人的歌。维也纳的音乐出版家哈斯林格在舒伯特逝世后不久发现了他未曾问世的作品,认为他去世前半年所写的十四首歌,当属动人的绝笔,于是将它们汇编成集,以“天鹅之歌”命名出版,其中的第四首就是这首《小夜曲》,是1828年用雷布斯塔布的诗谱成的。
《小夜曲》,
这是舒伯特短促的一生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此曲采用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篇谱写成。
作为西洋乐曲体裁之一的”小夜曲”,
都以爱情为题材,这首《小夜曲》也不例外。”我的歌声穿过黑夜轻轻飘向你……”,在钢琴上奏出的六弦琴音响的导引和烘托下,响起了一个青年向他心爱的姑娘所做的深情倾诉。随着感情逐渐升华,曲调第一次推向高潮,第一段便在恳求、期待的情绪中结束。抒情而安谧的间奏之后,音乐转入同名大调,”亲爱的请听我诉说,快快投入我的怀抱”,情绪比较激动,形成全曲的高潮。最后是由第二段引伸而来的后奏,仿佛爱情的歌声在夜曲的旋律中回荡。
乐句之间出现的钢琴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意味着歌手所期望听到的回响。
小夜曲产生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原为男人夜晚向心上人求爱所唱的歌曲,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这里钢琴曲低声部一连串和弦式的音乐进行,就是模拟吉他伴奏的音型,用以衬托幽静深情的歌声。古今中外有不少作曲家都写过小夜曲,据说以舒伯特的这一首流传最广,至今仍可在音乐会、磁带、唱片中经常听到她。
--------------------------------
舒伯特的还有
《即兴曲》、《音乐瞬间》、《奏鸣曲》、《流浪者幻想曲》、《鳟鱼五重奏》等
舒曼有《童年情景》、《快乐的农夫》、《交响练习曲》、《大卫同盟》、《幻想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等
1、 早期:贝多芬、凯鲁比尼、韦伯、帕格尼尼、罗西尼、贝利尼、多尼采蒂、舒伯特、彻尔尼。
2、 前期: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李斯特、白辽士、梅耶贝尔。
3、 中期:威尔第、瓦格纳、奥芬巴赫、布拉姆斯、小约翰·施特劳斯、布鲁克纳、弗兰克、古诺、比才、圣-桑。
4、 民族乐派: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西贝流士、阿尔贝尼兹。
5、 后浪漫主义:福莱、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拉赫玛尼诺夫、埃尔加、格拉祖诺夫。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扩展资料:
历史
浪漫派时期的音乐则可以从1813年ETA霍夫曼论述贝多芬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始,到1914年勋伯格提出“不协和音的解放”为止。
浪漫派时期的音乐比起之前的巴洛克时期以及古典时期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浪漫时期的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时期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贝多芬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瓦格纳,钢琴音乐的代表是李斯特。
浪漫主义音乐对曲式结构进行了极大的丰富与扩充,出现了诸多小型曲式结构,例如小品曲、幽默曲、叙事曲、阿拉伯风格曲、音乐的瞬间、随想曲、浪漫曲、间奏曲或即兴曲等。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在马勒和勃拉姆斯时代式微。
浪漫时期的音乐在晚期出现了更多不同的乐派,包括法国的印象乐派(德彪西、拉威尔)和欧洲各地的民族乐派(西贝柳斯、斯美塔纳、强力集团等)等。
精] 舒曼 生平简介
2008-03-06 09:45:44 本文已公布到博客频道文化·原创分类
转发 感谢原创Capra及eliteclasica网站
罗伯特·舒曼 (1810-1856 ) Robert Schumann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810年6月8日出生于莱比锡附近的小城茨维考(Zwickau)自幼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 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帕格尼尼的一次演奏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放弃法律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 年,他创办《新音乐杂志》(Die 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 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后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曾投河被救,1856年7月29日逝世于精 神病院。
舒曼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他无法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理想,只好沉醉在自己创造的幻想的梦境里。他的作品以自己的内在感情和心理变 化为主,侧重抒情。虽然也常常尝试深刻而富于戏剧性和英雄性的作品,但由于内心和现实生活的矛盾,这种努力始终没有取得成功。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和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他经常以数首 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因此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也呼吁发现新生 力量。正是由于他的大力推荐,一大批青年音乐家脱颖而出,包括门德尔松、肖邦、瓦格纳、勃拉姆斯、柏辽兹和李斯特等,几乎包罗了当时欧洲所有的青年音乐 家,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
专辑曲目:
Franz Joseph Haydn (1732 - 1809)
Piano Sonata in G minor, HXVI No44
Track 1
1 Moderato [9:53]
Track 2
2 Allegretto [3:39]
Piano Sonata in G, HXVI No40
Track 3
1 Allegretto e innocente [6:47]
Track 4
2 Presto [3:05]
Piano Sonata in B flat major, Hob XVI:41
Track 5
1 Allegro [8:10]
Track 6
2 Allegro di molto [2:28]
Piano Sonata in C, HXVI No48
Track 7
1 Andante con espressione [8:53]
Track 8
2 Rondo (Presto) [3:42]
Piano Sonata in E flat, HXVI No52
Track 9
1 Allegro [8:18]
Track 10
2 Adagio [6:34]
Track 11
3 Finale (Presto) [5:45]
家庭背景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ad)诞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附近的小城—茨维考(zwickau)。
父亲奥古斯特舒曼(august schumann)是一位精明能干的书商,具有极深的文学素养,对舒曼后来的文学造诣,影响至钜。母亲约汉娜·舒曼(johanna schumann)是一位富于浪漫气质的妇人。舒曼从母亲身上所承袭的热诚而敏感的个性,可说是他成年以后精神发展的基因。
1817年,舒曼初随昆施(gottfried kuntzsch)学习钢琴,此时便已崭露出即席创作的天才。1819年,他欣赏了莫薛勒斯(moschles)的演奏之后,得到父亲的支持,立志成为钢琴家,从此努力不懈。
1826年,父亲骤然辞世。 1828年3月,舒曼在母亲的要求下,前往莱比锡改学法律。这个决定使舒曼至感痛苦。
舒曼音乐生涯
(舒曼纪念碑)
1829年5月,舒曼前往海德堡追随法学教授蒂宝(thibaut)。由于蒂宝是一位热心的业余音乐家,当他洞悉舒曼在音乐上的长才之后,立即鼓励他继续朝音乐方面发展。
一年之后,舒曼决定放弃法律。在钢琴教师魏克(friedrich wieck,1785~1873 ad)的说服与保证之下,舒曼的母亲终于同意。于是舒曼回到莱比锡追随魏克学习钢琴及作曲。进步十分神速。就在这一年舒曼完成了〈蝴蝶〉作品2的前半 部。开始了他奇特浪漫以及短暂的作曲生涯。
1856年7月,舒曼在沉睡中离开人世,享年仅四十六岁。
舒曼 13首童年情景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
1、陌生的国家和人民
2、奇怪的故事
3、捉迷藏
4、孩子们的请求
5、无比的幸福
6、重大事件
7、梦幻曲
8、火炉旁
9、骑木马
10、过分认真
11、惊吓
12、孩子入睡
13、诗人的话
(Kinderscenen)
1 About Strange Lands and People (Von fremden Ländern und Menschen)
2 Curious Story (Kuriose Geschichte)
3 Blindman’s Buff (Hasche-Mann)
4 Pleading Child (Bittendes Kind)
5 Perfectly Contented (Glückes genug)
6 Important Event (Wichtige Begebenheit)
7 Reverie (Träumerei)
8 At the Fireside (Am Kamin)
9 The Knight of the Rocking Horse (Ritter vom Steckenpferd)
10 Almost Too Serious (Fast zu ernst)
11 Frightening (Füchtenmachen)
12 Child Falling Asleep (Kind im Einschlummern)
13 The Poet Speaks (Der Dichter Spricht)
《童
年情景》之梦幻曲
钢琴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童年情景》是作者于1838年创作的一组音乐小品的总题目,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一部
极为独特的作品。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作品手法洗炼,形象刻画生
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种因为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
这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是全世界妇孺皆知的名曲,经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
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片段1)。
《童年情景》的全部十三首乐曲都有标题,分别是:"异国和异国的人民"、"奇异的故事"、"捉迷藏"、"孩子的请求"、"无比的幸福"、"重大事件"、"梦幻曲"、"炉边"、"竹马游戏"、"过分认真"、"惊吓"、"孩子入睡"、"诗人的话"。
欧
洲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生于德国撒克逊州的茨维考城,是德国音乐文化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着生命的激情,富有
深邃而浪漫的诗意,个性鲜明,风格独特,体现了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特别是在钢琴曲的创作方面,更显示了卓越的才华,有钢琴小品大师的美誉创作
于1838年的钢琴小品集,短小集中,生动形象,在他诸多的钢琴作品中是较晚期、较成熟的作品,因此它与创作于1830~1831年的和
1834~1835年的等作品比起来,更富有浪漫主义气质,在和声、织体、节奏等方面也有更多创新,深入研究这部作品将会有助于加深对浪漫主义音乐及其技
法特征的理解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DE分析与演奏
么雪
罗伯特·舒曼是进步浪漫主义艺术最卓越的
代表人物之一,他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富于幻想的艺术风格深受钢琴家及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与古典纯音乐不同的是,舒曼的创作更加注重灵感与诗化,并富有文学性
及自传性的特色。他第一个将若干首独立的钢琴小品以统一的构思组织起来,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创立了新的音乐体裁——钢琴套曲。
《童年情景》创作于1838年,是这一体裁的经典之作。全曲由13首个性鲜明的小曲组成,灵感主要来自舒曼对幼年克拉拉的回忆,音乐创作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
一、标题
标题性既是一种进步艺术的一般特征,也是浪漫主义音乐家现实主义倾向的表现。舒曼的标题音乐不是简单地运用情节性的标题,而是通过鲜活而富于诗意的提示将人们带入特定的意境中自由幻想,从而更深刻地表现多样的情感和细致的心理体验。
他
常常是先写音乐,后定标题,而且标题的类型也非常多样。有的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命名,如《蝴蝶》;有的为隐喻性的字谜,如《狂欢节》;还有的表明了作品体
裁,如《交响练习曲》,而《童年情景》的标题更具诗意和幻想气质,一个个标题不仅生动贴切,更具画龙点睛的作用。孩提时听“奇异的故事”,玩“捉迷藏”、
“竹马游戏”,以及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受到“惊吓”时的各样心情,不仅描绘了纯朴的儿童生活,也唤起了成人对童年时代的回忆。
二、曲式及调性
舒曼的钢琴创作,并没有完全摆脱古典的结构形式,受民间舞曲音乐的影响,他常采用圆舞曲的形式。他也很偏爱变奏手法,主题动机经常会通过变奏的形式加以展开。
《童
年情景》中各曲分别采用了简洁的“二段体”或“三段体”结构,调性布局也较有规律,前六首的调性向属调方向转(G—D—B—D—D—A),第七、第八首
(F大调),与前一首在调性上形成了三度关系的连接,这是浪漫派作曲家调性安排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样,第九、第十首(C—#g=
ba)在连接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之后,调性回到主调(G—e—G)。
三、和声
舒曼的和声理念主要承袭于贝多芬和舒伯特,但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及舒曼诗人般的个性,驱使他极力寻求多样且新颖的和声效果。
《童
年情景》的和声运用在传统功能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突破,如更加重视副属和弦,特别是重属和弦的运用,由此造成调性的扩展(“异国和异国人民”第1小
节,“梦幻”第22小节);运用“持续低音”,借此造成和声的混淆,使音乐产生丰富的色彩(“竹马游戏”的低音声部)。
四、节奏
节奏是舒曼音乐重要而有力的表现手法,他喜爱复杂节奏,并通过改变节奏和拍子之间的重音位置,形成特有的节奏型,如连续的切分音、交错的复节奏等。
“奇异的故事”近似附点音符的节奏,非常形象地表现出孩子好奇、天真的表情;“过分认真”贯穿全曲的切分音,细腻地描绘出孩子严肃而认真的神态;而“惊吓”,通过左右手交错的节奏,制造了一种紧张、恐惧的气氛。
五、旋律及织体
舒
曼的作品深具个性化的诗意表现,旋律则成为体现这一特色的主要媒介。在诗学的影响下,语言化的旋律往往由方整的乐句组成,并常以复调思维的织体出现,灵活
多变的音调,显示出热情内敛而不虚华外烁的美感。甜美动人的“异国和异国人民”、浪漫而充满想象的“梦幻曲”,流动的声部与交错的线条,使结构紧凑而层次
分明。“入睡”则采用高低声部节奏卡农的手法推动音乐的进行。
六、特殊技法
舒曼的音乐非常强化个人 情感,这一特质极大丰富了钢琴的表现手段,也引起了演奏技巧上的革新与发展。
用力。在演奏舒曼作品时,用力范围已从手指扩展到腕、肘、臂。如: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各类组合的双音,需要敏感而柔顺的手腕;连续的八度,需要有力而富于弹性的肘部;而宏亮深厚的和弦则需要大臂的挥动。
触
键。舒曼的作品在音量与音色上有较大的对比,为达到不同的力度和音色层次,需要采用多样的触键。在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时(如“梦幻”),可采用手指指面接触
键盘的方法,来软化琴锤与琴弦之间的敲击性,使音质柔和细腻;演奏快速、短促的跳音时(如“捉迷藏”),可采用指尖向里“勾”,快速拨动键皮的方法,使声
音轻盈而富于弹性;而要表现结实、厚重的和弦时(如“重要事件”),指尖则需有力的抓紧键盘推动力量深入。
踏板。作为音色变化的重要手
段之一,踏板的使用更加复杂和精细。如:在演奏一些抒情性的旋律时,可根据音乐的要求及钢琴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深度的浅踏板,使音响连贯清澈;而在一些
连续的和弦进行中,可采用音后踏板;此外,弱音踏板的使用,不仅作为音量对比的手段,而且成为音色调节器。
舒曼音乐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激发听众想象力的标题,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与独特的音乐语言,更为重要的是他将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幻想带入了一个高峰。
舒
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由十三首小品组成,这部套曲说起来知道的人不少,但熟悉全部内容的不会太多,一般人们只是熟悉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这是一首
美丽温馨的小品,如同摇篮曲一般恬静安详,它的曲调在世界各国家喻户晓,即使不太关心音乐的人,听到《梦幻曲》也能随着哼唱,人们常说的脍炙人口,大约就
是这个境界。《童年情景》之所以成为一部名曲,主要利益于《梦幻曲》的流行。
套曲《童年情景》是一部很私人化的作品,确切地说,是舒曼
写给他热恋中的情人克拉拉维克的情书。舒曼18岁从家乡茨维考到莱比锡大学法律系学习,同时,跟钢琴家弗里德利希维克学钢琴,这时维克的女儿克拉拉只
有9岁,父亲的精心培养下,钢琴已经弹得很出色了。两年以后,舒曼的母亲不再阻挠他学习音乐,舒曼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他住到老师维克先生家里,专注于钢琴
演奏。在维克先生家的日子是愉快的,维克对这位入室弟子视为己出,舒曼与克拉拉也结成兄妹般的友谊。他们在钢琴上弹四手联弹,做有趣的音乐游戏,一起读
书、郊游,舒曼还给她讲离奇的故事。舒曼每写出新钢琴小品,就由克拉拉试奏。随着年龄的增长,克拉拉与舒曼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友谊变成了爱情,
这时的克拉拉16岁,已经是颇具才华的青年钢琴家了。维克先生觉察到女儿的感情变化,不禁勃然大怒,他禁止女儿与舒曼有同学之外的任何感情,他要女儿成就
为一位伟大的钢琴家,而感情游戏将毁掉一个人的远大前程。维克粗暴地干涉女儿的爱情还有一个说不出来的原因,舒曼此时已愚蠢地弄伤了手指,完全不可能成为
演奏家了,不得已他开始走上创作道路,而作曲家显然是个很没有保障的职业,多少有才华的作曲家,甚至是公认的大师往往一生贫困潦倒,维克先生不能把自己的
掌上明珠交给一个待成名的作曲家。这位固执的德国老头挖空心思拆散年轻的一对,他带着女儿离开莱比锡,不准他们会面,禁止他们通信,甚至不准克拉拉弹舒曼
写的曲子,舒曼这时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了。有一次克拉拉在德累斯顿演出,舒曼偷偷跑去与她见了一面,维克知道后立即宣布,他们要是再
敢见面,就要用手枪干掉舒曼。这件事在当时的音乐办几乎成了一桩丑闻,在经历过启蒙运动并呼喊着个性解放的欧洲,如此粗暴地干涉年轻人的爱情会被认为是极
不道德的。维克带克拉拉到巴黎演出时,肖邦对此事表示了不满,维克的好友李斯特竟宣布与之绝交,抗议他的暴行,在莱比锡的门德尔松也向舒曼表示同情。
1837
年到1838年,舒曼到维也纳居住了一段时间,他想在这座音乐名城感受一下维也纳乐派的文化氛围,但是在贝多芬、舒伯特去世之后,维也纳的音乐生活发生了
很大变化,经典音乐传统遭到冷落,四处弥散的上兰纳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当局需要这类歌舞升平的音乐,当局也禁止言论,舒曼在维也纳出版《新音乐杂志》的
申请没有获准。这时舒曼很久没有克拉拉的音讯了,克拉拉的情况他一无所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克拉拉在演奏会上演奏了他的作品,这无异于发出一个信
号,克拉拉还在等着他。希望重新燃起,回忆起与克拉拉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舒曼便写下了几十首钢琴小品,这些小品像一幅音乐素描,记录着舒曼最初与克拉
拉相识时的生活片段,那里克拉拉还是只有9岁的小女孩。
根据舒曼自己的说明,他当时共写了30首小品,从中挑选13首,每首都加上标
题,合成一集,取名《童年情景》。浏览一下套曲里13首小曲的标题,就知道音乐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如《木马骑士》、《惊吓》、《捉迷藏》、《奇怪的传
说》,等等,这些都是普通儿童生活场景。但是,舒曼在描绘这些情景时,是有很具体的生活事件为根据的,作曲家不说,外人是无论如何无法猜测的,只有舒曼和
克拉拉两人在弹起这些小品时才会在妙趣横生之处彼此送上会心的一笑。所以前面提到,这是一部私人化作品,舒曼把它寄给远方的克拉拉,提醒她不要把爱人遗
忘。
有一些音乐赏析文章说《童年情景》充满了童稚之趣,这话自然不假,但接着说这是作曲家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就失之不察了。这部套曲
大致描写的是克拉拉9岁到13岁之间的生活,是舒曼以兄长般的眼光对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的观察印象。套曲里到处都是克拉拉的影子,套曲的第10首《过分
认真》,是舒曼回想起克拉小时候整天淘气和傻笑,有时却忽然躲进墙角,故作深沉地扮出一副认真思索的样子。舒曼后来对成了他妻子的克拉拉说:“由于回忆起
你的童年,我在维也纳写下了这部作品。”
《童年情景》的13首短曲从各个侧面描写儿童生活,有的是游戏场景,有的只描写一个神态,有的
描写孩子的心理活动,合起来便构成了一个生动的儿童世界。生动的形象是整部套曲的主要特点,例如第9首《木马骑士》,用切分音和低音节拍模仿小孩子摇木马
的“格登登”的节奏,既形象又生动,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孩子骑在木马上前后摇摆的动态。又如《捉迷藏》,快速跳跃闪动的旋律刻画出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心情
地欢乐。全部作品里流行最广的当然要属《梦幻曲》,这首曲子常拿出来单独演奏,并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与合奏,它的旋律非常简单,便于记忆,乐曲起伏回
转,富于浪漫的幻想,有一种朦胧美妙的憧憬蕴含其中。
《童年情景》现在经常被当作儿童音乐作品介绍出来,而实际上它是为成人所写,为了在成年人心中唤醒童年的美好纯真感情,舒曼在乐曲里寄托了无尽的思慕与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