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闻一多先生的资料

谁能告诉我闻一多先生的资料,第1张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

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有:屈原、苏轼、李白、李贺、李商隐。

1、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代表作是《离骚》。

2、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3、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4、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5、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多首。

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曾任三闾大夫、左徒等职。屡遭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欢迎参考。

人物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生平经历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初五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论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拓展内容:屈原《离骚》赏析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常常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朦胧,又深刻。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有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赵逵夫)

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2012年,由八旬清华大学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教育家韩家鳌教授历时半年时间用草书完成《韩家鳌[2]草书离骚》一书,并写有“骚体文章久不闻,皇皇屈子第一人;悲吟侘傺湘沅上,遥祭苍空写招魂”的诗句。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受到文学、艺术、教育等各界的一致赞誉。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同名名人有1940年出生的当代英语教授等。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或借旧题,或创新题 ,大都凝练绚丽 。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②个人发愤抒情。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③神仙鬼魅题材。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④咏物等其他题材。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 。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 ,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有唐代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李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唐代诗人李商隐,战国末期辞赋家宋玉。

一、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二、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三、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四、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五、宋玉(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22年),楚国诗人,宋国公族后裔,生于楚国,曾事楚顷襄王,为楚国士大夫。战国著名辞赋家,宋玉与唐勒,景差齐名,传世作品有《九辩》等。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便说的是他,典故皆他而来。始皇帝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信息模块

中文名:徐志摩

别名:徐章垿

籍贯:浙江海宁

出生地:浙江海宁

性别:男

民族:汉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897年1月15日

去世年月:1931年11月19日

职业:文学 诗人

毕业院校:杭州一中,沪江大学

代表作品:《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对著名朦胧诗人顾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这两句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新诗革新的起点。在顾城冥寿50周岁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顾城文学系列”首卷―――《顾城文选?别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顾城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8日,他与妻子谢烨双双死在新西兰激流岛上。

  据此次“顾城文学系列”策划人刘曦强介绍,此套四卷本将延续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选由“顾城之城”网站站主江晓敏和顾城胞姐顾乡联合编选并注释。总计 150多万字的散文体作品,囊括了顾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这一创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顾城。

  “顾城之城”站主江晓敏是浙江温岭一所中学的高三语文老师,她于1993年阅读了诗集《海篮》开始接触顾城的诗,“1994年读《诗探索》上面顾城的朋友文昕写的《最后的顾城》,读到顾城铸脚印那个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欢上顾城了。后来读了几乎能搜集到的顾城的所有资料。”

  顾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别的海》和后期的《颂歌世界?是树木游泳的力量》都让江晓敏特别喜欢。她用“真”概括了顾城为人的最大特点,“自然纯净”则是她心目中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心间流出来的。读他的诗时,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会儿是瓢虫,一会儿是河流,一会儿又是石头,这是另一层面上的‘自然’”。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顾城,分享顾城优美的诗句”,江晓敏于1999年创办了“顾城之城”网站。

  然而,也有不少当年的诗友,如今却不愿再重新“面对顾城”。

  “关于他的事儿,我不想发表任何意见”,一位当年颇有影响力的朦胧派诗人以此拒绝受访。另一位当年和未出国前的顾城“有过比较多的交往”的诗人,则宣称正忙着写一部文化散文书稿而无暇评说旧友。

  “朦胧诗”阵地《今天》的编辑徐晓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为人》中,对北岛、芒克等诗人有浓墨重彩的回忆,但谈起顾城却没有太多的印象,“当时编他的诗主要是北岛,我也只是在公开场合见过他几次而已。”

  多数诗友的不愿置评,或许有众多不同的复杂原因。但顾城真的就是这样给人一种“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感觉。

  姐姐顾乡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顾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顾城不到一岁时就会走路,“他那时干得最多的事,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看自己”。上了幼儿园的顾城还是“不爱凑热闹”,每次顾乡去接他时,“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热衷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

  顾乡回忆,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一次为了安慰受欺负的同学居然给人家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并得到了“故事”的雅号。但同学们围拢着想听他讲时,“还是不容易听到他讲故事,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但是他又是想讲的,也很想有人听。”

  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

  及至“文革”的风浪裹挟一切,顾城还是“独自在烈日下、在落叶中、在寒风里走,在古城墙上拾一枚旧币,在荒草中间找蚂蚱、蜣螂”,“高音喇叭、滚滚人流、漫天传单,对他如无一般。他嘲笑我(顾乡),痛恨我,不许我去参加集体、社会活动,认定那些事情都很无聊,而我的同学都很庸俗。”

  这个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顾城,给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见的装束,是戴一顶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兰演讲时是这样,1992年12月在德国演讲时也是这样。一顶高高的帽子,在诗人的国度里,又何尝不是一顶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顾城后来和妻子谢烨在新西兰激流岛上养鸡种菜的生活也颇有独立王国、自给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学院教授崔卫平眼里,“顾城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是一个比较退却、喜欢‘坐在后面’的人。”崔卫平教授肯定顾城在朦胧诗派中“贡献是相当大的”,但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进行了质疑―――“声称环境黑暗而自己光明这种表述是一个任性的表达。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阴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观照社会时,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杂志的重要成员刘自立,对“白话是否能写诗”表示了根本性的质疑,因此对“朦胧诗”的整体评价都不太高,他觉得,顾城“只是其中一员,也不比别人高明。”

  刘自立是在不认识顾城的时候看过顾城的诗,“觉得他像个小孩儿在写诗,又有老小孩儿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写诗。”刘自立认为,顾城的创作,一是比较注重寓意和象征,较少考虑诗歌的音乐性;二是带有某种童话色彩,有所谓“顽童”性格―――是对“文革”僵硬的思维模式的反拨,但这种“反抗”方式,是以一种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顽童”到最后也容易失控,这和他的诗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与社会沟通的中断,都有联系。刘自立认为,顾城试图用散文体语言赋予他的诗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义,但事实上,“寻找光明”和“相信未来”,并不新鲜。

   [编辑本段]顾城简介(2)  顾城,男,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 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诗集《白昼的月亮》。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编辑本段]关于顾城  顾城的“自毁毁人”固然残忍,虽然他完成了自我审判,是是非非都随生命的风帆远去了。他留下的悲剧是大的,我们应当予以理性的反思。顾城的杀妻然后自杀,原因众说纷芸,无外乎陷入情感矛盾纠葛中不能自拔等诸如此类。但庄周先生此刻如独立检查官跳将出来,硬是从顾城诗作中检索出一连串并非“孤证”的铁证,搞了一个顾城杀人行凶动机大曝光。也就是说顾城从25岁时(1981年)写下《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开始,就埋下了杀人的伏笔,直到1993年10月8日也就是等待了12年之后才得以实现“自毁毁人”的梦想。这真是惊人的发现,诗歌历史上的“哥得巴赫猜想”。在庄周先生的笔下,顾城若干年前传诵一时的诗作,不但今天“看起来毫不朦胧”,完全是一名凶手明显显的供词!可惜时下不兴“文字狱”,要不凭庄周先生的才智是可以大有一番作为的。现在我将庄周先生引用的“证据”用“”标明还原原诗段落如下:

  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1981年)

  太好了,我等待着等待着又等待着到了,大钟发出轰响我要在震颤间抛出一切去享受迸溅的愉快我要给世界留下美丽的危险的碎片让红眼睛的上帝和老板们去慢慢打扫《有时,我真想》(1982年)你走了小时候我也在路上想过好象你会先去,按照古老的习惯我没想过那个人,因为习惯是抽象的螺纹我只是深深憎恨,你的所有同学她们害怕我,她们只敢在门外跺脚我恨她们蓝色的腿弯,恨她们把你叫走你们在树林中跳舞,我在想凶恶的计划最后,我总沾满白石灰,慢慢离开夜晚

  (《顾城诗全编》中“凶恶”为“捣乱”)《铁铃——给秋天离家的姐姐》(1983年)

  根据我粗浅的读诗经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真实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下少年的失落感。“没有得到一个彩色时刻”,没有蜡笔只有手指和创痛,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也就是喜爱幻想的孩子不能在心爱的白纸上描绘“蝴蝶”般的梦想世界,只好一张张撕碎失落如单调的昔日时光,但少年依旧任性地想,明天一定是个彩色时刻。《有时,我真想》这首诗的副题是“一个异国侍者自语”,作者虚拟侍者厌倦老板的专制,在想象的对抗中打烂瓶子,让老板自己打扫的场景,抒发作者对新时代到来的“钟声”的应和与喜悦。《铁铃——给秋天离家的姐姐》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我”回忆了童年与姐姐生活的许多细节,亲情感人,历历在目。抄录的第四节写的是姐姐和女同学在树林里玩耍而不让爱捣乱的弟弟“我”参与,“我”十分气恨她们丢下“我”,便想着拿白石灰砸她们来报复一事。作者适度采用了夸张和白描的手法。但不知庄周先生为何一眼就从诗中看出顾城包藏祸心,步步阴险透着杀气,并由此推断诗句预示着顾城自毁毁人的阴谋?

  庄周先生将“迸溅”,“凶恶”,“憎恨”,“宠坏”,“任性”,“撕碎”等一类词语简单粗暴地与顾城后期所为联系在一起,又包藏着怎样的用心,透着怎样的意气呢?

  顾城之死并不足道,但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诗歌领域是有相当特殊的贡献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那个时代的声音永远不会随记忆磨灭。我不禁要问庄周先生:假如你是在1993年以前写下《齐人物论》,对顾城的评价是否还这样盖棺定论呢?

大理潘正伟名言佳句较多,从公开发表的《大理潘正伟经典语录》来看,共有是10辑汇编问世,每辑选录16句,共计160句:

1 平凡世界多辛酸,

幸福路遥隔重山。

──大理潘正伟《纪念路遥诗二首》

2 苦难人生不觉痛,

忙里却把百花种。

──大理潘正伟《纪念路遥诗二首》

3 沧海桑田几多次,

一切磨难等闲事。

──大理潘正伟《王勃之歾》

4 雨后长空雁哀鸣,

回首笑看天际云。

──大理潘正伟《偶像倒塌》

5 风清云淡回望月,

往事凄凄烟雨灭。

──大理潘正伟《乡关回眸》

6 悲欢愁喜不轻诉,

人生处处荆棘路。

──大理潘正伟《乡关回眸》

7 回眸乡关出走处,

犹见当年海棠树。

──大理潘正伟《乡关回眸》

8 万流奔涌相激荡,

无风自起惊涛浪。

──大理潘正伟《永平霁虹桥怀古》

9 人生终极非名利,

千年流芳唯正气。

──大理潘正伟《永平霁虹桥怀古》

10 忘却失意千百次,

人生有志成万事。

──大理潘正伟《重上博南山》

11 人间多少芳华事,

烟飞烟灭一瞬间。

──大理潘正伟《大理无为寺吟颂》

12 春花秋月已看惯,

初心不负唯向善。

──大理潘正伟《大理无为寺吟颂》

13 继往开来面貌新,

强大自信胜古今。

──大理潘正伟《王者之音》

14 相依相聚两相难,

笛声阵阵寸断肠。

──大理潘正伟《承诺之痛》

15 心静自风流,

忘尽千般愁。

──大理潘正伟《路遥进京领奖》

16 苍茫大地问所求,

青山无语不解愁。

──大理潘正伟《异乡问寻》

17 天涯海角遍芬芳,

人生无处不故乡。

──大理潘正伟《异乡问寻》

18 莫道西风不待见,

大爱无疆自有日。

──大理潘正伟《巅峰人生》

19 人生迷茫困惑时,

灯火阑珊寻觅处。

──大理潘正伟《巅峰人生》

20 斗转星移潮起落,

成败留与后人说。

──大理潘正伟《巅峰人生》

21 呜咽江水辗转流,

铁索悠悠行人愁。

──大理潘正伟《古桥寻梦》

22 瑟瑟江水大桥前,

前世今生醉红尘。

──大理潘正伟《古桥寻梦》

23 是非曲直烟云散,

千古风流成绝唱。

──大理潘正伟《无为将军千秋吟》

24 悠悠岁月匆匆逝,

光阴抹平过往事。

──大理潘正伟《古街叹息》

25 短暂人生几十年,

一声叹息意缠绵。

──大理潘正伟《古街叹息》

26 依稀故乡睡梦里,

夜半雨打枇杷声。

──大理潘正伟《雨困龙门李子树》

27 迷茫环顾时,

不见寻觅处。

──大理潘正伟《四十之惑》

28 聚散离别两依依,

此去一别无归期。

──大理潘正伟《水映残月》

29 兴浓千杯少,

醉酒不知晓。

──大理潘正伟《遇友唯欢》

30 争艳百花竞绽放,

芬芳春意更别样。

──大理潘正伟《风华岁月》

31 人生短暂逝如风,

衷肠未诉各西东。

──大理潘正伟《承诺之痛》

32 重回佳人寻觅处,

物是人非泪朦胧。

──大理潘正伟《匆匆那年》

33 徐徐晚风扑面来,

依岸青山隐隐去。

──大理潘正伟《西湖泛舟》

34 人生朝露转瞬逝,

不负初心少年志。

──大理潘正伟《西湖泛舟》

35 袅袅炊烟腾空起,

天高云淡风不语。

──大理潘正伟《情驻东庄》

36 今朝离别泪依依,

何年何月是归期?

──大理潘正伟《忆东庄村脱贫攻坚》

37 元梅花桥映东庄,

威武雄壮博南山。

──大理潘正伟《忆东庄村脱贫攻坚》

38 脱贫攻坚鼓声震,

热血男儿赴一线。

──大理潘正伟《忆东庄村脱贫攻坚》

39 凝眸不语心淡然,

转身难抑寸断肠。

──大理潘正伟《违心诀别》

40 为求一个字,

思量十余次。

──大理潘正伟《执着人生》

41 琢磨复琢磨,

不知日头落。

──大理潘正伟《执着人生》

42 今有几多洒脱者,

能为正义把命舍?

──大理潘正伟《戊戌端午节祭屈原》

43 荣辱兴衰置身外,

淡雅清新人自在。

──大理潘正伟《淡雅人生》

44 过往云烟多少事,

永葆初心昂扬志。

──大理潘正伟《厉害了我的国》

45 天涯遇知己,

相思泪如雨。

──大理潘正伟《天涯倦客》

46 坎坷旅途多险坡,

万种风情谁人说。

──大理潘正伟《无怨青春》

47 不堪那年花季雨,

浩瀚烟波延万里。

──大理潘正伟《烟雨思忆》

48 贫贱不移凌云志,

笑傲江湖烟云事。

──大理潘正伟《高考江湖》

49 得意人生心舒畅,

人鸥互戏共浪漫。

──大理潘正伟《洱海游记》

50 伤心一别两茫茫,

十年相思寸断肠。

──大理潘正伟《茫茫相思》

51 天涯倦客心欲裂,

举头唯见天际月。

──大理潘正伟《茫茫相思》

52 心似秋水任凭流,

流尽千般绵绵愁。

──大理潘正伟《秋水余晖》

53 漫漫人生不留恨,

扫尽愁云福自现。

──大理潘正伟《秋水余晖》

54 悠悠白云枉自恋,

最是难忘初遇见。

──大理潘正伟《秋水余晖》

55 环顾凄雨冷风中,

芳华烟云转头空。

──大理潘正伟《沧桑风云》

56 无尽过往诉不休,

回眸青春几度秋。

──大理潘正伟《残阳断桥》

57 蹉跎万事古今稀,

绵绵此情无绝期。

──大理潘正伟《云南山茶赋》

58 一人伫立高墙外,

十字路口复徘徊。

──大理潘正伟《游巍山古城》

59 山盟海誓逝风中,

残月冷照千秋松。

──大理潘正伟《悠悠同窗》

60 卿乘车马君自走,

戴笠布衣不扣首。

──大理潘正伟《悠悠同窗》

61 我乘车马遇君走,

铁定陪君醉三宿。

──大理潘正伟《悠悠同窗》

62 仰天开怀啸,

忘却万般苦。

──大理潘正伟《少年佳梦》

63 往事如烟心碎裂,

思念遥寄空中月。

──大理潘正伟《逼上梁山》

64 世态炎凉我独行,

天地自有一片晴。

──大理潘正伟《逼上梁山》

65 霞光山色相辉映,

碧水云天汇一色。

──大理潘正伟《深山寻迹》

66 曲幽小径独漫步,

闻得暗香一处处。

──大理潘正伟《幽径寻香》

67 年少无知轻别离,

别后方知情难绝。

──大理潘正伟《初心踪影》

68 初心踪影寻觅处,

崇山峻岭隔断路。

──大理潘正伟《初心踪影》

69 感慨人生万事空,

半醒半梦逝风中。

──大理潘正伟《初心踪影》

70 花未开全花之幸,

月未满盈月之福。

──大理潘正伟《花月之幸》

71 花月相映成幸福,

半幸半福人生足。

──大理潘正伟《花月之幸》

72 天涯不相见,

轻风传忆念。

──大理潘正伟《青春故事》

73 明月照窗前,

蝉声意绵绵。

──大理潘正伟《一梦千年》

74 夜深人入梦,

一梦梦千年。

──大理潘正伟《一梦千年》

75 徐徐杨柳习习风,

相思寄于晚风中。

──大理潘正伟《鸳鸯潭记》

76 身似水中萍,

风雨无力停。

──大理潘正伟《潘金莲之千年叹息》

77 狭缝追逐梦,

不遇同路人。

──大理潘正伟《潘金莲之千年叹息》

78 多情枉费送,

天地难撼动。

──大理潘正伟《潘金莲之千年叹息》

79 人间美味齐,

神仙犹不及。

──大理潘正伟《山珍海味》

80 回眸出走处,

炊烟伴云雾。

──大理潘正伟《山珍海味》

81 燎原星火终成势,

热血铸就初心志。

──大理潘正伟《初上井冈山》

82 恨不相逢在当年,

我本铮铮傲骨人。

──大理潘正伟《初上井冈山》

83 热血洒尽救众生,

正气永葆天地间。

──大理潘正伟《人生终极非名利,千年流芳唯正气》

84 幽幽竹林轻摇曳,

碧血浸透红土地。

──大理潘正伟《人生终极非名利,千年流芳唯正气》

85 曾经天下第一山,

心驻井冈不寻芳。

──大理潘正伟《人生终极非名利,千年流芳唯正气》

86 轻声又细语,

不惊英魂灵。

──大理潘正伟《上井冈山祭英烈》

87 孑然执着世间走,

初心即定不回首。

──大理潘正伟《初心即定》

88 蜂蝶恋恋绕花丛,

百花争艳馨香浓。

──大理潘正伟《风花雪月初心情》

89 百折不屈心灿烂,

何惧狂风惊涛浪。

──大理潘正伟《风花雪月初心情》

90 酸甜苦辣扶贫情,

攻坚精神永伴行。

──大理潘正伟《东庄记忆》

91 心心相印互提携,

浓情滋润苦岁月。

──大理潘正伟《知音万岁》

92 物是人非伤心地,

靓丽风景随风去。

──大理潘正伟《诗人北海:一生与诗相伴的文化苦旅》

93 今宵情浓今宵醉,

流尽几多离别泪。

──大理潘正伟《在那小河淌水的地方》

94 觅寻素荷韵香味,

几度徘徊意缠绵。

──大理潘正伟《双廊赏荷》

95 悠悠余香味清馨,

一杯铭饮品古今。

──大理潘正伟《离天空最近茶园赋》

96 辛勤汗水筑神话,

博南山茶甲天下。

──大理潘正伟《离天空最近茶园赋》

97 万千苦难等闲事,

不负乡关出走志。

──大理潘正伟《诗人的先知》

98 有心留香香远去,

无意争春春自来。

──大理潘正伟《落花成泥》

99 半生漂泊有谁怜,

醉忘今夕何夕年。

──大理潘正伟《致那些挥之不去的青春》

100 蛙声连连夜难眠,

忘尽过往有几人?

──大理潘正伟《致那些挥之不去的青春》

101 青春岁月渐逝去,

往事烟云成记忆。

──大理潘正伟《痛并快乐着》

102 一切过往付水流,

几人欢喜几人愁。

──大理潘正伟《另类丰碑》

103 捍卫净土守底线,

虚名浮利不迷恋。

──大理潘正伟《底线守候》

104 初心只唱正气歌,

是非听凭后人说。

──大理潘正伟《底线守候》

105 平生自负非等闲,

文章千年泣鬼神。

──大理潘正伟《底线守候》

106 忠诚教育献余生,

桃李芬芳满人间。

──大理潘正伟《一生忠诚》

107 秋高气爽昂扬志,

欲与天公一比试。

──大理潘正伟《军歌嘹亮》

108 一草一木一方地,

一诗一人一片天。

──大理潘正伟《岁月无声》

109 日出日落春常在,

人间难寻千年人。

──大理潘正伟《心头无雨》

110 心头无雨晴遍天,

淡泊名利赛神仙。

──大理潘正伟《心头无雨》

111 人生磨难千万般,

苦尽甘来百花香。

──大理潘正伟《成败释然》

112 葫芦丝响心悠悠,

时光荏苒又一秋。

──大理潘正伟《踏寻状元足迹》

113 又到中秋日,

暗怨日落迟。

──大理潘正伟《中秋思绪》

114 明月升起时,

天下共思亲。

──大理潘正伟《中秋思绪》

115 生生不息力争上,

日出日落终灿烂。

──大理潘正伟《西楼回首》

116 月亮最是故乡明,

阴晴圆缺永伴行。

──大理潘正伟《故乡明月》

117 帝王将相转瞬逝,

不朽文章千秋事。

──大理潘正伟《一生何求》

118 起起落落平常事,

聚聚散散皆是缘。

──大理潘正伟《旧梦随风》

119 一步之遥距千里,

门里门外两重天。

──大理潘正伟《践行无涯》

120 锦绣江山美如画,

心胸博达霸天下。

──大理潘正伟《博达天下》

121 神雕大侠远走日,

巍峨苍山飞雪夜。

──大理潘正伟《江湖永在》

122 人在江湖苦难行,

是非恩怨有谁明。

──大理潘正伟《江湖永在》

123 生平唯认真理事,

正义首当求其次。

──大理潘正伟《初心永恒》

124 千秋功过非与是,

誓死不改初心志。

──大理潘正伟《初心永恒》

125 曲毕事终人心碎,

千古伤心万般泪。

──大理潘正伟《人生世界》

126 苍山一夜白了头,

残雪消融几许愁。

──大理潘正伟《苍山动容》

127 人人心中皆有梦,

泪眼笑看风云弄。

──大理潘正伟《苍山动容》

128 大道迢迢漫无边,

理想至上高于天。

──大理潘正伟《苍洱春天》

129 男儿意志坚如铁,

一生忠诚伴日月。

──大理潘正伟《一路前行》

130 逐鬼驱魔一万年,

但求世间遍清廉。

──大理潘正伟《痴狂诗人》

131 诗情画意谱经纬,

人心自在净如水。

──大理潘正伟《故土当年》

132 轻风不识君颜面,

旧影依稀梦里现。

──大理潘正伟《梦里依稀》

133 世间沧桑几多次,

最忆过往云烟事。

──大理潘正伟《博南古道踏寻》

134 尘世喧嚣无尽头,

一斛浊酒解千愁。

──大理潘正伟《杯酒解愁》

135 杨柳无意随风舞,

奈何根深陷泥土。

──大理潘正伟《风中杨柳》

136 漫天花雨伴风飞,

无尽思念寄天边。

──大理潘正伟《那年梨花开满枝头时》

137 生平淡泊志,

无意求其次。

──大理潘正伟《一个副教授的人生交待》

138 当年同学犹挂记,

无聊火车隔空忆。

──大理潘正伟《无聊火车》

139 天涯倦客步难移,

青山隐隐乡关离。

──大理潘正伟《故土离愁》

140 沧桑漂泊许多年,

故土清香伴入眠。

──大理潘正伟《故土离愁》

141 一杯浑浊酒,

寄解千古愁。

──大理潘正伟《千秋余愁》

142 雪融入地悄无声,

月映苍洱山水间。

──大理潘正伟《心随秋动》

143 忙碌人生为哪般,

恰似花儿留芬芳。

──大理潘正伟《心随秋动》

144 铁骨铮铮赴前程,

今生只做正气人。

──大理潘正伟《铁血丹心》

145 粉嫩桃花似君面,

仰天长叹空留恋。

──大理潘正伟《岁月记忆》

146 千年沧桑成正道,

万花丛中我独俏。

──大理潘正伟《人间正道》

147 回眸一笑泪流归,

奈何岁月无情催。

──大理潘正伟《翠湖之恋》

148 风平浪静后,

青山复依旧。

──大理潘正伟《乡关旧梦》

149 古栈小道灯昏沉,

孤影对杯天涯人。

──大理潘正伟《古栈醉影》

150 有限人生无限愁,

是非成败皆风流。

──大理潘正伟《古栈醉影》

151 青春年少努力过,

无愧初心对与错。

──大理潘正伟《那年那月那西湖》

152 迷途桃源百花开,

花丛如谜难以猜。

──大理潘正伟《桃花岛游记》

153 一心为公无杂念,

人生无愧敢直面。

──大理潘正伟《沧海横流》

154 云来雨去寻清新,

淡雅一生慰我心。

──大理潘正伟《沧海横流》

155 愿为花丛根下土,

不争世间一缕光。

──大理潘正伟《春节记忆》

156 年年赏花花相似,

唯有赏花人不同。

──大理潘正伟《山河灿烂》

157 千般雕琢炫灿烂,

世间几人识真相?

──大理潘正伟《陋石命运》

158 天涯奔波迷茫时,

故乡一杯清香茶。

──大理潘正伟《故土情牵》

159 同窗情谊难忘却,

缘定青春苦岁月。

──大理潘正伟《故地缘聚》

160 挣脱羁绊无牵挂,

浊酒一杯论天下。

──大理潘正伟《故地缘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673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