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浪漫主义者指的是怀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浪漫主义”一词原指一种文学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2、当“浪漫主义”用于指人时,常指一类在思想与行为方式上信仰浪漫、充满幻想、富有诗意的人。
1、浪漫主义者指的是怀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浪漫主义”一词原指一种文学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2、当“浪漫主义”用于指人时,常指一类在思想与行为方式上信仰浪漫、充满幻想、富有诗意的人。
《凯尔特的薄暮》((爱尔兰)WB叶芝)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hu1m
书名:凯尔特的薄暮
作者:(爱尔兰)WB叶芝
译者:殷杲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8
页数:261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叶芝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特殊的作品。之所以说它特殊,原因有二:第一,这是诗人叶芝以诗歌的笔法写出,却又并非诗集的作品。第二,这是诗人用来表达他对爱尔兰永恒的热爱的一部重要作品。实际上,这是一部叶芝饱含着诗人的激情整理出的一部优美的爱尔兰神话传说集。诗人浸*在爱尔兰文化中多年,对于爱尔兰传说中的仙女等等魔幻力量的存在深信不疑,这种浪漫信仰给他的诗歌创作增添了特殊光彩。为了回报爱尔兰民族文化这个提供给他以无限灵感的美的母体,叶芝用诗人的笔触,记录下他喜爱的凯尔特风土人情。本书集结了或绵延数页,或寥寥几句的乡人闲谈和神话传说,风格和形式有点类似我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过,与《聊斋》不同的是,本书更多的是强调诗人本人对于魔幻世界的思索与感激。
作者简介:
WB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一生几乎都用于对生命奥秘的无尽探求和对美的无限追求,被喻为“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也有人认为他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
1
晚上9点15分,拉萨的气温降到13度。
华灯初上,凉风瑟瑟。离开清吧走在八角街上,双手紧插口袋,看着气温骤降的夜晚在驱赶八角街的游客。
“啪、哧。”“啪、哧。”……
两个魁梧大汉在我身旁“三步一跪拜”地向着大昭寺方向朝拜。
我一直以为朝拜的只有年纪较大的藏民——无力改变生活只能选择祈求神灵。
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夜晚的大昭寺门外,几十个朝拜者形形色色,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种族。
有的“三步一跪拜”向前推进,不知道他们的尽头在哪;大多的在大昭寺广场,朝着大昭寺的墙跪拜。耶路撒冷的“哭墙”非常著名,难道大昭寺的墙也有特殊意义?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心无旁骛,极其专注地完成跪拜的动作——跪、拜、趴、划、起。然后重复,再重复,好像没有“结束”。
“这几个月我们跪拜了80万下。”17岁的佛家小兄弟回答了我的疑问。
长年累月地跪拜,他额头一大块的血痂非常显眼。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的他热情、谦和,开口就叫我“哥哥”,很主动地跟我说有关于他兄弟俩宗教信仰的事:
再过一年他就要剃发出家了;他们跪拜的护手底部是钢铁做的,不容易坏;问他,这么年轻就出家好吗?他说:“这是信仰的力量”。
墙下一个跪拜的中年藏族妇女动作开始慢了下来,不一会,她累了,就像一根柱子一样杵着注视眼前的大昭寺。
没多久,跪拜的动作又开始了。简直是一盘坏掉的旧影带,不断重演着一幕。
我对大昭寺的“跪拜朝圣”并不了解多少,但直觉告诉我,朝圣者视它如生命。
2
夜幕下的大昭寺广场很奇特,没有白天游客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景象:以大昭寺大门侧边的墙为中心,墙前的朝拜者专注虔诚;朝拜者身后的游客,面朝着墙盘腿而坐,嬉皮笑脸地聊着天。
一个男生坐地上一手拿着盒装雪糕,一手不停地搅动,和朋友聊的不亦乐乎;四五个小年轻,围圈盘坐,大声吵闹;几位大叔站一排,以朝圣者为背景,用俯视天下的眼神看向摄像头,而摄影者则扎起马步,认真的样子像极了便秘的大爷。
大昭寺的墙下,前面专注,后面玩乐,滑稽得有点像学校课堂。
我不知道游客是以一个怎样的心态坐在朝拜者身后,当作旅程的免费景点来看,还是当一场马戏来看?
看别人没错,错的是,看不起别人。
初到拉萨,为体验风土人情,我在八角街买了一件藏服穿身上。
可惜我这汉族的小年轻,既没藏民沧桑的韵味,又没衬衣来衬这套藏服。因此这件藏服套在我身上,如同一个裹着浴袍、为了逃避警察查房而从酒店逃出来的嫖客。
当然,这个形象的塑造,我脚上的绿色人字拖功不可没。浴袍一样的藏服也是绿色的,再配顶绿帽子就完美了。
“浴袍嫖客”从八角街走到小昭寺,再走到大昭寺广场,穿街过巷,我收到了不少鄙视的眼光,轻蔑的嘲笑,还有空气中隐隐约约的一声“傻逼”。
大昭寺广场长凳上, 我痛定思痛,一气之下扔了绿拖鞋,赤脚走进旅行团成群的大昭寺,走过人头涌动的八角街,最后走到布达拉宫广场。
大昭寺的各路神佛、八角街的藏族风情、布达拉宫的神秘莫测,都无法掩盖我的光芒:
一游客急忙拍拍身旁的伙伴并指着我的脚围观;执单反的摄影师躲在长凳后镜头朝我对焦;远处传来了一把欢乐的外地口音:“欸!老乡!光脚的那个!”……
对于把朝圣者作背景来拍照留念的游客行为,我问过那17岁的佛家小伙:“你们朝圣的时候会讨厌这些拍照的游客吗?”
佛家小伙很坦然:“没什么啊,他们拍他们的,我们拜我们的。”
西藏朝圣者朴实,但我忍不了。
要是拉萨刀具管制不严,我肯定一头拐进商店买把半米长的藏刀,这赤脚的路上我能捅死一个镇的人。
印度很多寺庙规定必须赤脚进去,“赤脚走路”是我对自身坚定不移的信仰,“三步一跪拜”是朝圣者精神深处的虔诚。 我们一没违纪犯法,二没打扰旁人,为何得不到尊重和理解?
3
我把赤脚走路的事发朋友圈后,第二天就有亲戚不远千里地打电话给我说,不要做偏激的事。
我顿时就冒火了,一天下来我乖宝宝一个,中午在藏民餐馆吃了个10块的午餐,随后闲逛在八角街一带,赤脚以锻炼自己的心智,没嫖没赌,怎么就偏激了呢?
三姑六婆一直是年轻人想揍却从不下手的对象,特别在过年期间。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组长图漫画,非常有趣。说的是一个练武之人,过年面对三姑六婆的各种问话,便开始胖揍一顿。
“你都多大了怎么还不谈对象?要不我给你……”一套组合拳把三姑揍在地上;“这工作能赚到钱吗?你要为你爸妈着想啊,你看隔壁村小强……”一组飞踢连击把六婆踹上了天。
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老一辈人认为工作稳定赚钱才是硬道理,认为早点结婚生孩才对得起祖宗。
这是老一辈人的生活信仰,不把这些“人生大事”解决了心里就不安。我们不一定懂,但可以理解。
换过来说,现在流行的不婚主义、丁克族、放手一搏的创业者、在艺术路上摔得头破血流依然坚定的艺术家…… 对他们的想法、信仰不懂的话,能不能给予尊重与理解?
人们总说:美国人信基督,在绝望时仍不忘向上帝祈祷,因此美国人有信仰依靠;西藏朝圣者不远千里往大昭寺朝圣,不少人还死在路上,这是信仰的力量。而大多数中国人,心里没有信仰,形同傀儡。
不是仰头祈求才叫信仰,信仰重于“信”。
大多数中国人信仰的是“金钱”,旧时穷怕了,市场经济一来,钱便成了改变人生的信仰。同样的,官场者信仰权力,无欲者信仰安逸,浪漫者信仰爱情……
“信仰”不局限于宗教,相信一样东西,因此它能给予内心的安稳,那就是信仰。
一样东西,没挂在嘴边,没双手合十,不代表它不重要,不代表可以随意践踏。
一个人心中的那团火,你可以不相信,不理解,甚至无视它,但不能以自身高姿态将它看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初谁也猜不到一个图书管理员能统治一国。
请尊重每个人心中特有的“大昭寺”。
有人信远方,有人信皮囊。信仰没有高低之分, 本质都是为了对付这操蛋的生活。
生而为人,何必互相为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 米兰・昆德拉
读的理由:
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简介 ······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极其聪明地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本文限于篇幅,将只涉及其中的两性关系。
《芒果街上的小屋》
作者: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读的理由: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本优美纯净的小书,一本“诗小说”,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在写作中追求现实和精神家园的故事。
它由几十个短篇组成,一个短篇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梦、几朵云,几棵树、几种感觉,语言清澈如流水,点缀着零落的韵脚和新奇的譬喻,如一首首长歌短调,各自成韵,又彼此钩连,汇聚出一个清晰世界,各样杂沓人生。
简介 ······
埃斯佩朗莎,是西班牙语里的希望。生活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的女孩埃斯佩朗莎,生就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心和对美的感觉力,她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诗一样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讲述沧桑、讲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讲述年轻的热望和梦想。梦想有一所自己的房子,梦想在写作中追寻自我,获得自由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作者: 奥德丽·尼芬格
读的理由:
这是一曲高昂的爱的颂歌,是一程常人不可思议的浪漫之旅。这像是一本科幻小说,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意。这像是一本爱情小说,却饱含了信念与时空的哲理。
简介 ······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一个新颖的故事,它涉及到三个层面的连动:引人入胜的科幻概念、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以及感人至深的爱情。全书交织贯穿了亨利和克莱尔不同角度的视野和叙述,传神地表达出克莱尔那种总是被丢下后的思念,那种不寻常的生活方式,以及她对亨利超乎一切的爱;还有这个永远不知道自己下一刻将身在何方的男人,他的恐惧,和他对来之不易的爱情的感激之意。
作者奥黛丽·尼芬格(Audrey Niffenegger)是一名视觉艺术家,也是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书籍与纸艺中心的教授,她负责教导写作、凸版印刷以及精美版书籍的制作。曾在芝加哥印花社画廊展出个人艺术作品。《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她的第一本小说。目前她居住在芝加哥。
此书**版权已由布莱德·彼德(Brad Pitt)和詹妮佛·安尼斯顿(Jennifer Aniston)买下,布莱德·彼德也将出演书中的男主角亨利。影片由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执导。导演加斯·范桑特两年前正是以一部小成本、纪实题材的《大象》突袭了嘎纳**节,并最终摘下金棕榈奖,震惊全球。
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亨利的旅程肯定比常人的更加迂回,患有慢性时间错位症的他,会不知不觉地游离在时间之间。他以为他在二十八岁时是第一次遇到二十岁的克莱尔,而克莱尔却说:“我从小就认识你了”;和克莱尔结婚多年后,亨利又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童年,而这次遇见的却是六岁的克莱尔。
因为那些不由自主的消失,亨利会亲眼目睹幼小的自己一遍遍遭遇那些过往,而他却只能旁观、重复品味那些快乐、悲伤和痛苦。
可是在时间的正常旅途中行走的克莱尔呢?她被丈夫远远抛在后面,焦急地渴望着爱人能早日回到身边。克莱尔虽然拥有时间,却只能通过触摸亨利,来触摸时间。是什么过滤着这一对恋人炙热的爱意,又是什么推动他们在复杂交错的命运中勇敢地探索,终于让时间在爱面前也变得微不足道了?
这让人联想到文学大师马尔克斯的巨著《霍乱时期的爱情》,书中的男主人公历经战乱和瘟疫,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痴情等待他深受女子的感人故事。
《不存在的女儿》
作者: (美)爱德华兹
理由:
本书作者是美国女作家金·爱德华兹的长篇处女作。2006情牵欧美,2007感动华语世界,《纽约时报》第1畅销书、《华盛顿邮报》第1畅销书、《出版商周刊》第1畅销书、《今日美国报》年度好书。这个夏天,你如何拒绝?!
简介 ······
1964年,一个大风雪的夜晚,医生戴维亲自为妻子接生。一对双胞胎降临人间,其中的女孩却患有先天性唐氏症。为了保护家人,或者保护自己,戴维欺骗妻子女儿已夭折。这个决定从此让两个家庭变了样……人生旅途当中,我们或多或少会有这种经历:在某个时刻,我们的某个决定,某个动作,当时自己并不能了解。很久以后,经过反复思量,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自己当年的决定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活着的儿子和“死去”的女儿;物质生活无虞,唯独不能坦诚相对的夫妻,困苦艰辛但每一分秒都真诚勇敢的单亲妈妈……保守秘密的人、被欺瞒的人、渴求父母关爱的孩子、因没有子女而感到虚空难受的父母,漂泊流浪的人,居住定所的人,书中每个人与命运挣扎奋斗着,用力背起人生的苦难重担……
《潜水钟与蝴蝶》
作者: Jean-Dominique Bauby
读的理由:(众作家的评论)
——《纽约时报》 阅读这篇最不寻常的故事,
我看到一个勇者内心的光明。他留给我们的最后礼物是无可比拟的。那是一则令人心碎却又壮丽、庄严的证言,见证了人类精神的令人心疼的美。
——《死亡的脸》作者 许尔文·努兰
这个故事,出自一名深沉空间的探索者,令人着迷。这些话语,出自一个禁锢在毫无知觉的肉体里的心灵,看不见丝毫自怜或伤感,令人心醉。这本书,令人不能忘怀。
——安卓·魏尔
一名禀赋独特的作者,完成了这篇令人心碎的故事,痛苦转化为创意,人类的绝望转化为文字的奇迹。
——艾利·威索(作家)
在这本书里,鲍比在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旅行,沿途一路品尝美味,向我们展示 “一个好象被泡在一桶甲醛里的人”,脑袋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亚马逊网站
阅读这本书,再次爱上了生命……每个字都让作者备极辛苦,这里的文字却不是简略如电报体的病床文章。它轻盈如最灵动的幽默、清醒如烹煮中的杏仁、活泼如年轻人第一次赴约的步履。
——艾德蒙·怀特(作家)
让—多米尼克·鲍比非同寻常的故事,见证了人类想象力的丰沛,也见证了激发无限勇气的坚韧意志。《潜水钟与蝴蝶》势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甚至任何时代,最杰出的文字。
——辛西雅·欧琪克(作家)
简介 ······
★2007戛纳大奖**《潜水钟与蝴蝶》原著
★一个植物人用左眼皮“写”的书
★世界顶级时尚杂志——法国《ELLE》总编辑精彩谢幕
让—多米尼克·鲍比
1952年生,在巴黎求学。后任记者数年。
1991年,出任法国《ELLE》杂志总编辑。
1995年12月8日,突然脑中风。
1997年3月9日,去世。
我的肉体沉重如潜水钟,但内心渴望像蝴蝶般自由飞翔,本来想死的我,只能靠想象与回忆活下去
世界顶级时尚杂志——法国《ELLE》总编辑让—多米尼克鲍比,1995年12月8日突发脑中风,陷入深度昏迷。20天后,他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所有的运动功能,不能动,不能吃,不能说话,甚至不能呼吸,全身能动的只有左眼皮,这成为他联系世界的唯一通道。鲍比的身体就像被困在重重的潜水钟里,无法自主,无法动弹,但他的心灵如同轻盈的蝴蝶一样自由飞翔。
当友人念到某个需要的字母时,他眼皮眨一下,这样写下一个词、一句话,写下过去生活的回忆,写下当下生活的感受,写下关于活着、关于死亡、关于爱的思索,甚至写信给他所有的朋友……写下这本书。
1997年3月9日,本书法文版出版两天,鲍比去世。
读本书,只知道此书写作的经历——用左眼皮一下一下地选择需要的字母,然后拼成一个次,然后成为一个句子,一个个句子,成段,成章,成书……便足够。 当身体仅仅剩下左眼皮还能眨动时,我们如何让生命依然丰满?
瓦尔登湖
作者: (美)亨利梭罗
读的理由:
本书内也有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有启发性。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在自昼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这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弄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简介 ······
对于《瓦尔登湖》,不须多说什么,只是还要重复一下,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有独到处。自然颇有一些难懂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过,“请原谅我说话晦涩,”例如那失去的猎犬,粟色马和斑鸠的寓言,爱默生的弟弟爱德华问过他是什么意思。他反问:“你没有失去吗?”却再也没有回答了。有的评论家说,梭罗失去过一个艾伦(斑鸠),一个约翰(猎犬),可能还失去了一个拉尔夫(栗色马)。谁个又能不失却什么呢?
《凯尔特的薄暮》
作者: (爱尔兰)WB叶芝
读的理由:
本书是叶芝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特殊的作品。之所以说它特殊,原因有二:第一,这是诗人叶芝以诗歌的笔法写出,却又并非诗集的作品。第二,这是诗人用来表达他对爱尔兰永恒的热爱的一部重要作品。实际上,这是一部叶芝饱含着诗人的激情整理出的一部优美的爱尔兰神话传说集。诗人浸*在爱尔兰文化中多年,对于爱尔兰传说中的仙女等等魔幻力量的存在深信不疑,这种浪漫信仰给他的诗歌创作增添了特殊光彩。为了回报爱尔兰民族文化这个提供给他以无限灵感的美的母体,叶芝用诗人的笔触,记录下他喜爱的凯尔特风土人情。本书集结了或绵延数页,或寥寥几句的乡人闲谈和神话传说,风格和形式有点类似我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过,与《聊斋》不同的是,本书更多的是强调诗人本人对于魔幻世界的思索与感激。
简介。。。。。
这是一部反映了作者早期的典型创作特征的作品。它的内容包罗万象:鬼怪、仙人、幽默故事和乡间传说层出不穷;它的文体更可谓杂而不乱:时而是一段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严肃探讨,时而是一段农人放肆地讲出的荒诞不经的故事,之间穿插着叶芝的诗歌片段。全书笔法自由轻松至极,行文充满想象力,张扬一种神秘浪漫的美感以及对淳朴思想的热爱。
《凯尔特的薄暮》是搜集自爱尔兰斯莱戈和戈尔韦两地的神话、传说合集,是作者在爱尔兰西北沿海村庄采风,和当地的各色人物交友聊天,并对这些谈话笔记稍加整理,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编写而成的。也可以视为一部文笔优美的散文集,其内容涉及天地神鬼,充满各种有趣的奇谈怪论,有点类似我国的《聊斋志异》,或者《阅微草堂笔记》。
《可爱的骨头》
作者: 艾丽斯・西伯德
读的理由:
2002年6月.她的小说处女作《可爱的骨头》出版,一经上市就击败了富有号召力的畅销书作家,荣登冠军宝座。书评界更是一片赞吧。此书在《纽约时报》排行榜上高居榜首近三十周、连续在榜七十余周,两年来畅销不衰,被美国“每月读书会”选为推荐书,并获“美国年度最佳小说”奖,入选“英国年度好书大奖”,在法国《读书》杂志评出的“2003年二十本最佳图书”中名列第二。目前该书以英、法、日、中等多种版本风靡名国,销量已突破五百万册,由此书改编的**亦将由《指环王》导演彼特·杰克逊执导
简介 ······
一个十四岁的女孩遭一名连环杀人的歹徒奸杀并碎尸,这样一桩案件如果见诸美国媒体,或许已然引不起耸人听闻的效果。若是以之为素材敷衍成一部小说,可能会是一个以情节取胜的警探侦破故事。但女作家艾丽斯・西伯德却独辟蹊径,倾注了诚挚的深情,抒发出一曲催人泪下的亲情之歌。
作为父母爱情首次结晶的苏茜,天资虽不如妹妹琳茜聪慧,却是一个乖女孩。她帮爸爸业余做玻璃瓶中的帆船工艺品,从中体会到父亲对祖父的怀念;在为妈妈拍摄瞬间快照时,理解了妈妈受过高等教育却不得不充当家庭主妇的郁闷心情;她与小她一岁的妹妹有着难分难舍的手足之情;在小弟巴克利病危之时,挺身而出送他到医院急救;她甚至能和嗜酒贪杯、性情有些浮华的外婆做知心的交流。
但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却横遭歹徒蹂躏,死后还被肢解,只有一截臂肘被人们发现。
沙蒙一家遭此惨祸,立即就崩溃了。父亲杰克精神恍惚,屡为警方提供可疑线索遭拒之后,在一次夜间去捉嫌犯时被误伤致残;母亲艾比盖尔无法忍受失女之痛,竟和探长苟且,然后离家出走;妹妹在哀伤之中一夜成人,不顾性命之忧去凶犯家窃取证据;年仅四岁的小弟在得知长姐已死之后,成长中心灵受到创伤;外婆义无反顾地来女婿家操持家务,以她的乐观豁达为这个家庭注入活力。而街坊四邻和学校师生更是自发地组织了一个追思仪式,大家悼念亡者,更为了安慰亲人。
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苏茜原先的同学先后从大学毕业,走上各自的生活道路。连她的家人似乎也淡忘了家中失去的这名成员,尽管由于她的遭难给家庭带来的不幸和悲哀始终笼罩着全家,挥之不去。……父亲一次突发心脏病,母亲闻讯匆匆赶回,与家人相见难免一番尴尬;父亲从医院回到家中,全家人再次团聚。在一旁偷看的苏茜的魂灵,这时意识到:一个家庭,犹如人的周身骨骼,即使有一块破损了,缺失了,但骨架终会长全,作为缺损部分的她,固然依恋这个家庭,大家也都在忆念中感到遗憾,但全家经历了这场灾难与悲痛之后,终于融溶和合。《可爱的骨头》的书名,点出的正是这一主题。
或许是有感于当前美国的家庭危机,近年来颇有些美国作家致力于家庭题材的小说创作,不过多以青年和中年的婚恋为骨干故事,因此更像是言情小说。
---------------------------------------------------------------
弄的好辛苦`~一个一个找的哦~给个辛苦分吧HOHO~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