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才和德彪西的简介谁有?

比才和德彪西的简介谁有?,第1张

乔治·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其它作品还有歌剧《采珍珠者》、《唐普罗科皮奥》

中文名: 乔治·比才

外文名: GeorgesBizet

国籍: 法国

出生地: 巴黎

出生日期: 1838年

逝世日期: 1875年

职业: 作曲家

毕业院校: 巴黎音乐学院

主要成就: 歌剧艺术

代表作品: 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歌剧《卡门》

目录

个人简介成长经历

艺术经历

社会评价

卡门故事简介

音乐简介

阿莱城姑娘故事简介

音乐简介

艺术人生个人简介 成长经历

艺术经历

社会评价

卡门 故事简介

音乐简介

阿莱城姑娘 故事简介

音乐简介

艺术人生

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成长经历

  法国作曲家。1838年10月25日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声乐教师,母亲是钢琴家。比才4岁时就可以读谱,9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古诺、马蒙泰尔、阿莱雅等人。1857年获罗马 乔治·比才

作曲大奖,得以至罗马进修三年。

艺术经历

  在此期间乔治·比才探索各种作曲方法,尝试不同音乐形式,谱写交响序曲、干唱剧、钢琴曲等,为歌剧创作作准备。回国后,他于1863年完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LesPecheursdeperles),而后推出《帕思丽珠》,但两部歌剧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回响。继之创作了《嘉米蕾》,虽然还是没有成功,但已经找到自己的风格。不久他为都德的话剧《阿莱城的姑娘》配乐,大获好评。1870年,比才新婚不久便参加了国民自卫军。退役后在塞纳河畔的布日瓦勒(Bougival)从事写作。1873年初,比才开始歌剧《卡门》的写作,《卡门》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惨遭失败。当代人对他的作品中“大胆的现实主义和赤裸的情感感到震惊和受到冒犯”,指责这是一部“*秽的作品”,“音乐不知所云”。据说他曾为此整夜痛苦地在巴黎的街道上徘徊。但《卡门》却受到了国外音乐家圣桑、柴科夫斯基、德彪西的赞扬,预言“十年之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部歌剧”。然而,比才未能等到这一天,仅三个月后的1875年6月3日,他即因抑郁在布日瓦勒逝世,年仅37岁。五年之后,《卡门》再度在巴黎上演,获得了极大轰动。

社会评价

  比才其他的作品还有管弦乐组曲《儿童游戏》、《C大调交响曲》等。比才是继古诺之后,打破意大利歌剧对法国的影响,使法国歌剧从浅薄、浮华中解放出来的杰出人物。他的作品常取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生活,采用现实的手法描写场景,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在风格上体现了法国特有的华丽纤细和喜歌剧传统,以受到瓦格纳、柏辽兹等人的影响,使用大胆的和声与对位法,及强有力的戏剧表现。同时展现了浓重的民族色彩(如《卡门》中的西班牙风格、《阿莱城姑娘》中的法国南部气息),充满热情,反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编辑本段卡门

故事简介

  

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 乔治·比才

,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 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音乐简介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片段1、片段2),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片段3)。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d小调转F大调、2/4拍子,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片段4和片段5)。 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片段6),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为快板、3/8 拍子,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 (片段7), 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 选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片段8)。 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 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片段9),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乔治·比才

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片段10)。 第三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片段11)。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 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片段12)。

编辑本段阿莱城姑娘

故事简介

  比才的《阿莱城姑娘》本来是戏剧配乐,剧本为法国著名文学家都德所作,原为三幕剧。戏剧演出并未取得成功,而根据戏剧配乐编成的两套组曲却成为传世佳作。《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由比才自编,第二组曲由法国另一位作曲家吉罗编成。 戏剧《阿莱城姑娘》描写了法国普罗旺斯青年农民弗雷德里的爱情悲剧。剧情大致为:弗雷德里准备与一位阿莱城姑娘(这姑娘在原剧中并未出场)结婚,突然得悉姑娘的名誉不好,于是弗雷德里想忘掉这姑娘,而与童年女友薇叶特成婚。婚礼当天,一个不速之客带来了那位阿莱城姑娘与其情人私奔的消息。内心依然深爱着阿莱城姑娘的弗雷德里无法控制自己,从阁楼窗口跳下去自杀了。

音乐简介

  选录了《阿莱城姑娘》第一、第二组曲中的三个著名片段。片段1和片段2选自第一组曲的第一曲《前奏曲》。《前奏曲》的主题源于普罗旺斯地区的民歌《三个国王的队伍》,在原戏剧中用于第三幕第二场的村民合唱,其主题威武雄壮、刚健有力;乐曲的中段为“法朗多尔舞曲”(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形式),加入了法国民间乐器——普罗旺斯长鼓作为伴奏的轻松旋律,活泼而欢快。片段3为一首著名的“小步舞曲”,选自第二组曲的第三曲。这段清新而单纯的长笛独奏旋律,原为比才的另外一歌剧《美丽的珀斯姑娘》中的间奏。美妙的竖琴以轻巧的琶音伴奏,更衬出长笛明澈的音色。

编辑本段艺术人生

  1838年 出生於法国巴黎 1842年 开始学习钢琴 1848年 进入巴黎音乐院师事古诺 1850年 开始作曲 1855年 完成了第一首交响曲 1857年 获得罗马大奖 1863年 完成第一部歌剧作品《采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 1865年 完成的歌剧作品《伊凡四世》(Ivan IV) 1866年 完成歌剧作品《贝城佳丽》 1869年 比才与珍妮芙哈勒维结婚 1872年 完成歌剧作品《阿莱城姑娘》(L'arlesienne) 1874年 完成歌剧作品《卡门》(Carmen) 1875年 逝世,享年三十七岁。

克劳德·德彪西

百科名片

德彪西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中文名: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

外文名: Achille-Claude Debussy

国籍: 法国

出生地: 法国圣日耳曼昂莱

出生日期: 1862年8月22日

逝世日期: 1918年3月25日

职业: 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主要成就: 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代表作品: 钢琴曲《前奏曲》、《练习曲》,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目录

简介成就

出生

求学

升华

扬名

成型

音乐特色

创意

主要作品管弦乐

舞台作品

室内乐

钢琴曲

合唱

歌曲

简介 成就

出生

求学

升华

扬名

成型

音乐特色

创意

主要作品 管弦乐

舞台作品

室内乐

钢琴曲

合唱

歌曲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成就

  德彪西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并设法远离这一称谓。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E Robert 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内文也写到,将德彪西的音乐美学称为“印象主义”是不尽准确的。不管怎样,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自他已降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生

  德彪西一家原是农民世家,在约1800年他们由勃艮第迁至巴黎。其祖父是贩酒商,后则成为一名木匠。而德彪西的父亲曼纽-阿希尔(Manuel Achille)则曾在海军当步兵七年,后来与妻子维多林定居圣日耳曼昂莱并经营一家瓷器店。 德彪西于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他也是曼纽夫妇的头一胎。曼纽希望他的儿子成为一个海员。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德彪西举家搬迁到戛纳的姑姐克莱门汀(Clementine)家。虽然德彪西并非出身音乐世家,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但他却十分热爱音乐,幼年时就显露出显著的音乐才能。克莱门汀为德彪西安排了钢琴课,由一位叫让·西汝蒂(Jean Cerutti)的意大利人担任教师,于七岁开始学习钢琴。

求学

  1871年10岁的德彪西获得曾是肖邦学生的Marie Mauté de Fleurville的关照。1872年,11岁的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12年,他的作曲课、音乐理论及历史课、和声课、钢琴课、风琴课、声乐课老师们,几乎都是当时的知名音乐家。有Ernest Guiraud、Louis-Albert Bourgault-Ducoudray、Émile Durand、Antoine-François Marmontel、César Franck、Albert Lavignac。德彪西是一个看谱就能知音的学生,他的钢琴提弹奏得非常出色,可以进行专业演奏,他演奏过贝多芬、舒曼和韦伯的钢琴奏鸣曲,肖邦的《第二叙事曲》。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学习时,就显露出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在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打破陈规、探索新领域的强烈愿望。为了寻求一种新的音响组合,他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等。他弹奏的和弦,全然不按照传统规则予以预备和解决。为此,他常常遭到教师们的责备。

升华

  1880年,德彪西到俄国担任了柴科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这个机会使他受益匪浅。他由此开始接触到许多俄国音乐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这位大师的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1883年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他以他的《L'Enfant prodigue》获得罗马大奖,他获得了一份奖学金和前往设在意大利罗马的法兰西学院4年留学的资格。

扬名

  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荡儿》荣获罗马大奖。从此,他的创作活动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他还广泛结交当时欧洲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作曲家,并对瓦格纳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5年-1887年,德彪西是在意大利罗马度过的。 1888年他没有完成罗马的学业,就离开那里,到德国拜罗伊特参加音乐节,在那里他被瓦格纳式的歌剧震憾了,他在拜罗伊特呆到1889年才回到巴黎。瓦格纳早在1883年就去世了,但是他的音乐风格影响了青年德彪西。 1889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那一年巴黎艾菲尔铁塔树立起来。在博览会上,德彪西听到了爪哇甘美朗的演奏,对十二平均律和五声调式影响深刻。

成型

  1890年以后,德彪西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结识,他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这里,德彪西结识了许多青年艺术家。他经常参加他们的艺术讨论聚会,这些艺术家们的一些全新的艺术观点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德彪西。他开始欣赏他们的诗,并为这些诗歌谱曲。这时,他的音乐已开始带有“印象主义”色彩,并逐渐发展成为他最后总的艺术风格。

编辑本段音乐特色

  德彪西的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相去甚运。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和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 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这都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所不具备的。 德彪西一生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其中著名的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夜曲》,三首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版画集》等,此外还有一些声器乐和室内乐作品。 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 除了作曲、教学外,德彪西也从事音乐评论的工作,由于他的评论立场中肯,言辞锋利,相当受人尊敬,曾出版乐评集。由于此时巴黎美术界的发展正值颠峰状态,雷诺瓦、莫奈、塞尚等画家十分活跃,当时莫奈完成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画而名噪一时,这便是印象主义、印象派等艺术形式用语产生的开端。再加上文学作品都以标榜"印象主义"为题材,这些文学家与艺术家互相往来,对于音乐家有很大影响。德彪西遂将其理论应用到作品中,发展成为印象主义,成为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与完成者。 生前的最后十年,是德彪西艺术颠峰的时期,许多伟大结束的代表作皆陆续完成,自成一派而闻名世界,也经常在欧洲各国演奏与指挥自己的作品。至50岁起,被癌症所困,身体日渐衰弱。当第一次大战爆发时,德彪西于1918年被炮弹炸死,享年56岁。

编辑本段创意

  德彪西这位现代音乐的创始者,开发了任何音乐家都没有发现过的、奇怪的音的世界。他生于 1862年。他的前辈中并没有音乐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店主,穷得不能给他的儿子任何种类的教育, 因此他计划使他的孩子成为一个水手。但是一位曾经做过肖邦学生的好心肠的夫人,对这个有音乐天赋的 孩子很感兴趣,于是免费给他上课。德彪西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努力学习,十一岁的时候, 德彪西就考上了巴黎音乐学院。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期间,成为某位有钱的俄国贵夫人的一个三重奏中的钢琴家,并且有机会到 欧洲各地旅行——佛罗伦萨、维也纳、威尼斯,而且最后在那个贵夫人的俄罗斯庄园里住了一段时间。 在那里,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从民间音乐中为他们的祖国创造一种民族音乐的俄国作曲家。 德彪西对这些俄国音乐家所使用的,与别国作曲家们所用的大调、小调音阶大相径庭的奇怪音阶 非常感兴趣,这些音阶是建立在狂热的东方民族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的。 一年以后,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并像许多别的法国音乐家们一样,赢得了罗马奖而完成了 他的音乐学院课程。但是他写的音乐与别的音乐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传统古典音乐中所用的大调 和小调音阶。有时,他会回到早期教堂音乐的那些有点古怪的古老调式上去,他还经常使用一种 全音音阶。 我们的大调和小调音阶是由七个音组成的,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而大调与小调音阶之间的区别在于 那些半音放在哪里。在大调音阶里,半音总是处于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 之间。在小调音阶里,其中的一个半音总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间,但是也有几种不同的小调间音阶, 在那里,第二个半音处在不同的地方。德彪西最喜欢的音阶有六个全音而完全没有半音 (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听起来同任何过去的音乐都不一样,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 德彪西正是运用了他所偏爱的全音音阶,构筑起他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 德彪西对传统音乐作了许多大胆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这样做,也许是因为任何一个音乐家都 不曾有过他这样的一双敏锐的耳朵:德彪西实际上比一般人听得见更多的泛音。 正像一种颜色往往是由一些别的颜色组成的那样(紫=蓝+红,橙=红+黄,等等),一个音往往也是 由许多音组合而成的。各种音是由空气中的各种振动引起的,而正如我们从希腊的单弦琴上看到的那样,一个音是高还是低,要看振动有多快。但是,一个音除了第一个或主要的振动之外, 还有一些次要的、共鸣式的振动,正象一块扔到水里的石头引起的不是一个波,而是一圈圈不断扩展开的波纹。 泛音中的第一个和最强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个音,这是德彪西不用助听器也能听得见的音。假如我们有一架调音调得很准的钢琴,不出声地按下一个琴键,然后很响地敲击它上面或下面的 第五个音,我们就往往能听见它作为另一个音的泛音,发出德彪西曾经用耳朵听得见的效果。第二个泛音是原来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个音,第三个泛音还要高,但已十分微弱。 下面的泛音依此类推。 造成不同乐器音色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样的乐器,其中的较低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平滑而圆润的音质;而一把象小号那样的乐器,其中较高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较为洪亮的音质。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用的就是这些在空气中听不见其振动的音。他为了让所有的人们都听见,大胆地敲响了那些人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听见了的声音。由于德彪西 敏感的耳朵,他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闪烁着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但是一旦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它。 德彪西所创立的这种音乐,就是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按体裁时间分列:

管弦乐

  《牧神午后前奏曲》(1894年) 《夜曲》(1899年) 《大海》(1905年) 《意象》(1912年)

舞台作品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歌剧,1902年) 《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神剧,1911年)

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1893年) 《大提琴奏鸣曲》(1915年) 《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1915年) 《小提琴奏鸣曲》(1916年-1917年)

钢琴曲

  钢琴作品 1884----1900年 第一期作品 《两首阿拉伯风格曲》(作于1888年) 《贝加摩组曲》 (作于1890年,1902年修订) 《冥想曲》 (作于1890年) 《叙事曲》 (作于1890年) 《舞曲》 (作于1890年) 《夜曲》 (作于1890年) 《浪漫圆舞曲》 (作于1890年) 《为钢琴而作组曲》 (作于1900年) -------------------------------------------------------------------------- 第二期作品 1901年---1904年 印象主义成熟阶段,但也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版画》(三个乐曲 《塔》。《格拉纳达之夜》。《雨中花园》)创作于 1903年 《欢乐岛》 《意象集》 (第1集)--(《水中倒影》。《向拉摩致敬》) ---创作于1905年--1907年 《意象集》(第2集)-- 《儿童角落》 《小黑人》 《前奏曲》(第1集)

合唱

  《浪子》(1884年) 《中选的**》(1888年)

歌曲

  总计五十余首

克劳德·德彪西(18张)。

1、莫扎特的著名的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 《女人心》

2、十九世纪末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代表及代表作玛斯卡尼《乡村骑士》、莱昂卡瓦洛《丑角》 。普契尼的歌剧有真实主义歌剧特点,但超越于真实主义歌剧,他的代表作《蝴蝶夫人》、《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西部女郎》、《图兰多特》

3、瓦格纳作品:《黎恩齐》、《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舍》、《纽伦堡的名歌手》、《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帕西法尔》。

4、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开创了浪漫主义标题交响音乐的先河。李斯特确立了“交响诗”这一单乐章的音乐体裁,为标题音乐开辟了新的艺术天地。

5、贝多芬的第三、五、六、九交响曲分别是“英雄”“命运”“田园”“合唱”,还有《艾格蒙特》序曲,歌剧《菲岱里奥》

6, 民族乐派

北欧两国重要代表是挪威的格里格,其代表作10卷钢琴独奏的《抒情乐曲》、《培尔金特》组曲。还有芬兰的西贝柳斯,其代表作《芬兰颂》。

捷克民族乐派的代表有斯美塔那,代表作是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他被称为“新捷克音乐之父”。还有德沃扎克,代表作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16首《斯拉夫舞曲》等

俄罗斯民族乐派创始人格林卡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代表作:两部歌剧《伊凡∙苏萨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管弦乐曲《马德里之夜》、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此后“强力集团”的五位作曲家:巴拉基列夫、鲍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音乐界形成一股生机勃勃的力量。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穆索尔斯基的钢琴曲《图画展览会》、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曲《天方夜谭》

匈牙利民族乐派代表:艾凯尔。波兰民族乐派代表:莫纽什科。

7,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在德国的重要代表是理查斯特劳斯,他是20世纪德国音乐的先驱。歌剧《莎乐美》《埃莱克特拉》《玫瑰骑士》等。音诗《死与净化》《唐璜》《查图斯特拉如是说》等。奥地利的重要代表是玛勒,一生共完成九部交响曲和一部大型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还有大量艺术歌曲。俄罗斯的重要代表是拉赫玛尼诺夫,作有四部钢琴协奏曲、三部歌剧、三部交响曲、交响诗《死亡岛》、24首前奏曲及大量钢琴独奏曲、室内乐和声乐曲。

8,歌剧产生于17世纪初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早期意大利歌剧作品有《达芙妮》、《犹丽狄茜》。威尼斯歌剧有一位重要的代表性作曲家蒙特威尔第。那不勒斯歌剧(拿波里歌剧)的主要代表作曲家是亚历山大•斯卡拉蒂,他创立了“返始咏叹调”,创立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的形式(交响曲的雏形)。法国歌剧代表吕利提出了“慢-快-慢”的序曲风格。英国歌剧是由“假面剧”发展而来的。作曲家有普赛尔,代表作有《狄东与伊尼》。

9,19世纪法国歌剧

大歌剧:代表人物及作品:梅耶贝尔的《恶魔罗勃》。

喜歌剧:兴起于18世纪,是一种有对白和通俗歌曲的笑剧和讽刺剧。19世纪50至60年代,法国喜歌剧发展为趣歌剧(轻歌剧)。代表人物及作品:奥芬巴赫的《天堂与地狱》、《美丽的海伦那》、《巴黎生活》。

抒情歌剧:是19世纪中叶在趣歌剧基础上继续发展的结果。是介于喜歌剧和大歌剧之间的一种体裁,多取材与浪漫主义文学名著,偏重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与思想。代表人物及作品:古诺的《浮士德》。

10,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三杰”是罗西尼、多尼采蒂、贝里尼

罗西尼代表作:喜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正歌剧《威廉退尔》

贝里尼代表作:《梦游女》、《清教徒》。

多尼采蒂代表作:喜歌剧《爱的甘醇》、正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

11,舒曼的创作主要有:4部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声乐套曲等。重要的是他的钢琴曲(如,《童年情景》钢琴套曲)和艺术歌曲(如,《歌曲集》、《诗人之恋》等套曲)。

12,勃拉姆斯创作了四部交响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24首匈牙利舞曲。钢琴作品有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舒曼主题变奏曲等。

13,柴可夫斯基创作了7部交响曲(包括一部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其中第六交响曲《悲怆》最为著名。11部歌剧其中最卓越的是《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802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