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急用!!!

莎士比亚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急用!!!,第1张

不用分开。

---------------------------------------------------------------------------------

莎士比亚的著作对后来的戏剧和文学有持久的影响。实际上,他扩展了戏剧人物刻画、情节叙述、语言表达和文学体裁多个方面。

例如,直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传奇剧还没有被视作悲剧值得创作的主题。

独白以前主要用于人物或场景的切换信息,但是莎士比亚用来探究人物的思想。

他的作品对后来的诗歌影响重大。浪漫主义诗人试图振兴莎士比亚的诗剧,不过收效甚微。评论家乔治·斯泰纳认为从柯尔律治到丁尼生所有英国的诗剧为“莎士比亚作品主题的微小变化”。

莎士比亚还影响了托马斯·哈代、威廉·福克纳

和查尔斯·狄更斯等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中有25部引用莎士比亚的作品。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独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莎士比亚:他的著作《白鲸记》里的亚哈船长是一个经典的悲剧英雄,含有李尔王的影子。

学者们鉴定出2万首音乐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相关。其中包括朱塞佩·威尔第的两部歌剧——《奥泰罗》和《法斯塔夫》,这两部作品和原著相比毫不逊色。

莎士比亚对很多画家也有影响,包括浪漫主义和前拉斐尔派。威廉·布莱克的好友,瑞士浪漫主义艺术家约翰·亨利希·菲斯利,甚至将《麦克白》翻译成德语。精神分析学家齐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性理论中引用了莎士比亚作品的心理分析,尤其是哈姆雷特。

在莎士比亚时期,英语语法和拼写没有今天的标准化,他对语言的运用影响了现代英语。塞缪尔·约翰逊在《约翰逊字典》中引用莎士比亚之处比任何其他作家都多,该字典是这个领域第一本专著。

短语如“with

bated

breath”(意为“屏息地”,出自《威尼斯商人》)和“a

foregone

conclusion”(意为“预料中的结局”,出自《奥赛罗》)如今已经应用到日常英语中。

http://baikebaiducom/view/53608htmfromtitle=%E8%8E%8E%E5%A3%AB%E6%AF%94%E4%BA%9A&fromid=121079&type=search

喜剧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占有相当份量,共10部。它们的共同风格是浪漫与抒情,所以被称为“浪漫喜剧”或“抒情喜剧”。当然,由于莎士比亚喜剧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因此他的喜剧风格也是逐步形成并日渐体现出来的。应该说,莎士比亚创作较早的喜剧,还带有一定的模仿性和试验性,个性特色还不够鲜明。如《错误的喜剧》(1592)和《驯悍记》(1593),前者模仿古罗马喜剧,在孪生兄弟之间制造“误会”,引出笑料;后者模仿中世纪意大利喜剧,描写“强悍”丈夫如何机智地驯服“泼辣”妻子的过程,体现出夫妻之间特殊的“打逗取乐”,带有通俗喜剧(闹剧)的明显痕迹。《爱的徒劳》(1594)和《维洛那二绅士》(1594)则有了明显转变和进步,情节的独创性和主题的浪漫性开始突现出来。作者肯定爱情的威力和价值,嘲笑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时代气息、抒情色彩大为增强。《仲夏夜之梦》(1595)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强烈的幻想性和抒情性。写于1596年的《威尼斯商人》,是讽刺喜剧与抒情喜剧的巧妙结合。受命而作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具有明显的讽刺色彩,没落骑士福斯塔夫的“情场角逐”,成为描写、戏弄的对象,体现出了强烈的现实色彩和生活气息,不失为一部“闹剧精品”。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高峰,是以三部“欢快喜剧”为标志的,即:《无事生非》(1598)、《皆大欢喜》(1599)和《第十二夜》(1600)。它们完满地体现了莎士比亚喜剧浪漫、抒情的风格。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喜剧的杰出代表。围绕爱情所展现的情节线索丰富多彩,就主线而言有:奥西诺对奥丽维娅的热烈追求,薇奥拉对奥西诺的暗中爱慕,奥丽维娅对薇奥拉的“一见倾心”;就副线而言有:安德鲁对奥丽维娅的“无稽希冀”,马伏里奥对奥丽维娅的“痴心妄想”,托比与玛利娅的“不谋而合”,还有奥丽维娅与西巴斯辛的“误会爱情”,等等。这里既有抒情喜剧的典雅优美、风趣诙谐,又有通俗喜剧的粗俗滑稽、嬉笑打闹。剧中女主人公实际上有两个,一是薇奥拉,另一是奥丽维娅,他们的个性相互参照,前者善良无私、坚毅忍耐,后者感情真挚、追求执著,因而在对比中共同组成了全剧的灵魂与核心。在喜剧技巧的运用上,本剧手法多样,运用灵活,乔装、误会、偷听、偷看、戏弄等等,在作者的综合调配下,取得了奇异的喜剧效果。综观莎士比亚喜剧,它的浪漫、抒情风格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与下列因素直接有关:首先,肯定性、歌颂性主题所奠定的乐观开朗的基调。莎士比亚喜剧是歌颂式喜剧,他热情肯定生活中的新生事物,赞美人的力量和价值,情爱和友爱,融汇成了莎士比亚喜剧的主旋律。这是时代赋予的崇高主题,莎士比亚艺术地将它表现了出来。同时,对于生活中的阴暗面,莎士比亚也进行了揭露和嘲讽,但是他的讽刺带有温和性,而且在作品中处于次要地位,其次,女性形象的优美绝伦焕发出了明媚艳丽的独特光彩。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刻画生动,她们天生丽质,感情纯真,心地善良,才思敏捷,热情活跃,意志坚强。如聪明机智、幽默风趣的鲍西娅,能言善辩、利嘴如刀的贝特丽丝,活泼开朗、调皮狡黠的罗瑟琳,善良无私、坚毅忍耐的薇奥拉,还有感情真挚、追求执著的奥丽维娅等等。在她们身上,“天赋的灵奇”和“绝色的仙姿”,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因此,人们步入莎士比亚喜剧的女性画廊,顿觉春风扑面,彩蝶绕身,如行百花丛中。第三,抒情与写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优美恬适的喜剧氛围。莎士比亚笔下的喜剧场面充满诗情画意、欢声笑语和轻歌曼舞,自然景象的美好怡人是与人物的美好情愫融为一体的。正是在贝尔蒙特柔和的月光下,在仲夏之夜典雅的森林里,在原始粗犷的亚登森林中,人物的感情才显得格外纯真美好。最后,莎士比亚喜剧的浪漫性、抒情性,也与莎士比亚所运用的喜剧语言有关。莎士比亚的喜剧语言,形象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充满着奇思妙想和机智风趣,是诗意和机敏相结合的产物,因而洋溢出了绮丽、诙谐的特异光彩。上述几点,也可以看作是莎士比亚喜剧浪漫风格的基本特征。

莎士比亚的故事简介

 作为一名浪漫的文学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文化象征,那么他有哪些故事呢我为大家分享的莎士比亚的故事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英国留学 调查指出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文化象征

 4月23日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诞辰。一项在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之际发表的国际调查指出,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最伟大的文化象征。

 这项调查访问了五千名青年。调查人员要求这些印度、巴西、德国、中国和美国的青年提出一个与英国艺术文化有关的人名。

 莎士比亚是最多人提出的名字,比例达14%。

 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的调查显示,英国女王和贝克汉姆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其他较多人提及的名字还有罗琳(JK Rowling)、阿黛尔(Adele)、披头四乐队(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和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

 莎士比亚:英国文化的骄傲

 在英国,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英国文化界弥漫着的浓郁的莎士比亚氛围,莎士比亚已经像养料一样融入了英国文化的血脉,不仅成为英国人的骄傲,也成为了英国文化的象征。

 被公认为欧洲三大诗人之一的莎士比亚,他的戏剧生动地描绘了欧洲17世纪的社会生活、思想政治和民族风情,受到世界各国各时代人民的普遍喜爱,是全世界出版最多,流行最广,演出也最多的戏剧。同时,莎士比亚也是被各国专家学者研究得最多的戏剧家,这使得“莎学”成为了世界上一门广有影响的“显学”。

 英国对莎士比亚的尊崇首先体现在从未间断地上演莎氏的经典剧作。出生于破败的商人之家,从幼年起即跟随剧团在各地巡回演出,只受过小学教育的莎士比亚,凭借聪颖和勤奋,学会编剧,并创作了37部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以及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诗,其中大多数仍是现在英国戏剧表演团体热衷上演的剧目。

 其次,英国对莎士比亚的尊崇还体现在积极挖掘、保护和修建与莎氏有关的文物和建筑。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的修建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莎士比亚创作剧目的首场演出大都在环球剧院里举行。1599年,莎士比亚环球剧院首次对外开放,1613年被大火焚毁,1614年莎士比亚剧场得以重建并使用至1644年,后来因为建新房而被拆毁。

 现在修建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是美国**演员萨姆·沃纳梅克于1986年在得到许可后,在位于泰晤士河南岸,原莎士比亚剧场的附近按照原样重建的,是一座专为欣赏、研究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优秀剧作家的作品而修建的剧场,重建工作持续了10年之久,于1997年6月完成并对外开放。剧院高137米,内外结构设计力求再现莎士比亚时代环形剧场的原貌,以帮助观众体验和欣赏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表演艺术。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的戏剧演出一般都安排在下午和晚上,剧场内部用人工照明,以取得同白天一样的效果,剧场最多能容纳1600人。1997年重新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后,每年都在这里举行莎士比亚戏剧节,上演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剧作家的作品,观众的上座率达90%。

 莎士比亚剧场尚未完全建成就被欧洲旅游记者协会授予欧洲旅游促进金星奖,并被评为欧洲最佳旅游景观。可见,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政府对莎士比亚和与其有一切关系的文物的重视程度。

 2012年英国伦敦举办奥运会,开幕式上莎士比亚的一段经典对白——“不要害怕,这个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传遍全球。英国文化协会在全球范围发起的调查显示,莎士比亚是英国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已成为英国的一面旗帜,在全世界具有广泛认知度。

 莎士比亚文化地位的确立顺应英国发展的历史进程

 莎士比亚文化地位的崛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多种因素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莎士比亚生逢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此时英国国力迅速上升。1588年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后成为海洋霸主,开始形成一个世界性的殖民帝国。英国文学顺时而勃兴,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正是其中的代表。

 莎士比亚辞世不久,他作为一名民族诗人所取得的成就便得到了同时代人的充分肯定。本·琼生在诗作《题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遗著,纪念吾敬爱的作者》(1623)中将之誉为“时代的灵魂”,同时认为他的作品能够超越时代,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琼生还指出,天生的诗才是成就伟大诗人的重要因素:“大诗人靠后天练成,也靠先天奇才。”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许多著名诗人和批评家为本土作家莎士比亚的诗名辩护,将他视为民族的骄傲。德莱顿在《论戏剧诗》(1668)中称赞莎士比亚能轻巧地刻画出自然万象而不露斧凿痕迹,并强调他具有天赋的学识,“能直观宇宙万物,无需博览群书以知自然”。德莱顿从本土文化的立场,发展了自琼生以来莎士比亚的“天才说”,并强调了莎士比亚描摹人物心理的高超本领,赞扬他“有一颗普世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新古典主义诗人蒲柏在《莎士比亚全集序》(1725)中特别肯定了莎士比亚的独创性,并为他对人性的全面描写而惊叹:“莎士比亚对诸如欢愉与愤怒这样截然相反的情绪,能掌控得同样成功;他对描写人性的伟大和可笑同样在行。”莎士比亚的独创性还获得爱德华·杨格的盛赞。在《试论独创性作品》(1759)中,杨格以“今定胜古”的自信,呼唤具有独创性的现代作家。他称莎士比亚是“现代人当中的巨星”,完全可与古人平起平坐。

 18世纪英国文坛巨擘塞缪尔·约翰逊为确立莎士比亚经典作家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他曾花费9年心血编订八卷本《莎士比亚戏剧集》,在莎士比亚经典化历史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约翰逊认为,文学价值的检验需要一个世纪的时间,莎士比亚去世已有150多年,“开始享有古人的尊严”。莎士比亚观察人类“非常精辟透彻,非常细心注意”,他描写的人物“不受特殊地区的、世界上别处没有的风俗习惯的限制”,是“共同人性的真正儿女”。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兴起。浪漫派强调作品的匠心与创造,认为诗人的心灵是诗的源泉,诗歌是诗人天才的见证。对渴望自由思想、颂扬自由想象的浪漫派而言,莎士比亚信手拈来的写作天分和奇丽的想象力与新时代的审美观念吻合。浪漫主义时期对莎士比亚的评论是几乎众口一词的盛赞,如哈兹里特盛赞莎士比亚的“天才之光普照善与恶、聪明与愚笨、君主与乞丐”。

 如果说莎士比亚的地位在浪漫主义时期开始向神坛靠近,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则见证了莎士比亚造神运动的巅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殖民扩张又使其成为“日不落帝国”,进入最强盛时期。此时人们对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化的杰出代表受到顶礼膜拜。卡莱尔在《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1840)中确立了莎士比亚“诗人英雄”的地位,认为他比但丁还要伟大。除卡莱尔外,维多利亚时代文化主将马修·阿诺德对莎士比亚也推崇有加。在题为《莎士比亚》的诗作中,阿诺德将之比作“最高的山峰”,高不可攀。对阿诺德而言,莎士比亚作品中对人性的观照、对众生百相的深刻理解具有宗教意义上的救赎功能。维多利亚时代莎士比亚的文化地位达到顶峰,恰逢英国的最强盛时期,这并非巧合,与莎士比亚契合了国家发展、帝国扩张、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多方面需求分不开。

 被视为“西方经典的核心人物”

 19世纪莎士比亚声誉日隆,俨然成为英国文化的代表,其崇高地位似乎无人敢挑战。因此,当英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萧伯纳对莎士比亚发起猛烈攻击、要将他拉下神坛时,确实让人始料未及。萧伯纳对莎士比亚的激烈抨击主要出于他自己对戏剧实用功能的推崇,他斥责莎士比亚没有担负起剧作家的道德教育责任,因此,莎士比亚“只属于一个下午,而不属于所有的世纪”。然而,萧伯纳所看重的社会功用只是在最褊狭意义上的教化。历史证明,萧伯纳自己的剧作因过于关注他所生活的当下,其具有很强时效性的主题不能引起后人的兴趣,而莎士比亚的作品因诉诸普遍人性,得以超越时代。

 作为一种回应,AC布雷德利在其经典莎评著作《莎士比亚悲剧》(1904)中,通过阐述莎剧的创作手法与艺术效果,展示了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布雷德利专业而深刻的研究广泛影响了20世纪西方莎评,莎士比亚因布雷德利而更加丰富。

 20世纪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被成功搬上银幕,成为在世界各地推广莎士比亚的有效手段。同时,褪去了神圣面纱的莎士比亚在世人心目中愈加散发出平和人生和普遍人性的温暖光辉。乔治·斯坦纳在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时的赞词道出了莎士比亚在全世界获得不竭赞誉的根本原因:“莎士比亚是我们情感的共同家园。他代表我们看得真切、多端;他在广阔的人生经验王国中,拨响心声。”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了后现代去经典化运动之后,西方学界吹起一股重回经典之风。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1994)中重新强调莎士比亚文学地位之重:“莎士比亚实乃西方经典的核心人物。”他将莎士比亚放在与其他作家的关联中进行审视,认为莎士比亚之后不受他影响的英语作家屈指可数,正是莎士比亚激励了后世许多西方伟大作家的崛起,在他们身上激起了认同、反抗、自省、竞争等多重情感。

 莎士比亚现象对我国文化符号选取与确立有启示意义

 莎士比亚走向世界的过程,与英国成为殖民帝国的历史相对应,并得益于英国历代文人学者参与的“本土文化建设工程”。莎士比亚成为英国最具代表性文化符号的历史过程使我们不由思索,中国是否也有一位类似的文化代表联想北京奥运会众人吟诵孔子箴言的一幕,孔子似乎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不二选择。然而就文化代表而言,孔子一人仍有局限。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孔子的言说方式是内省的、箴言式的,我们不太容易讲述他的生动故事;作为道德家,孔子以“至圣”的形象为中国人的言行树立标杆,但他严肃认真的说教一定程度上缺少与普通大众产生共鸣的亲和力。

 在呼唤一位像英国的莎士比亚、俄罗斯的普希金、美国的惠特曼那样的文学性文化代表时,我们或许可以将目光投向诗人李白。李白与莎士比亚有许多相似之处。李白生于盛唐,他的创作体现了华夏民族强盛时期的开放与豪爽。李白是中国诗歌的旷代奇才,历代传有“诗仙”之名,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李白对中国文学与文化产生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他的诗篇千载传颂,有无数诗评笺注。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不妨选择李白作为其文学性的代表。李白的诗歌充满真性情,写的是真人性,可以打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并能用文艺的美感来传达中国的民族精神、表现生活的复杂与多样。我们应充分挖掘他身上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人文价值,激活他诗作中内在的生命力和正能量,将他打造成为最具代表性、最灿烂的中国文化符号。

;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出现的大量的抒情意象和抒情形式,是莎士比亚其他悲剧中所没有的。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对爱情的热忱、向往中,第二幕第二场凯普莱特家花园中,朱丽叶对月抒怀,青年男女热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别时的难舍难分,弹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缠绵的青春的颂歌、爱的颂歌。这奔放的青春和充溢的情怀,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喜剧所惯常表现的。这纯粹、美好的爱情,是与理性、法度和社会责任等尘世的价值观念相对立的。男女主人公只是由于死亡才实现了尘世所不容的恋情,他们的死显示了青春和爱情的巨大力量,对现实世界投射出无限的光芒,化解了两个家族的仇恨。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最后结局仍然是一个大团圆。所以,这部戏剧确实更接近于莎士比亚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喜剧。

就最后结局的那一幕而言,这一部分中所凝聚的爱情的深沉和坚贞,男女主人公冲决封建礼教的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死对现实巨大的冲击力,特别是男女主人公对白中所孕含的浓郁的诗情,都深刻体现了全剧作为“乐观主义悲剧”的全部特征。例如,罗密欧进入墓穴看到服药假死的朱丽叶时的长篇独白:“一个坟墓吗 啊,不!……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着光明的欢宴的华堂。”——这里没有死亡的阴惨和恐怖、辉映着的却是青春和爱情的光芒,朱丽叶压抑不住的生机扫尽现实的阴霾,给黑暗的人生带来永恒的光明和无尽的欢乐。又如,“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 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之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莎士比亚用诗情化的笔触,使悲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罗米欧在水中与朱丽叶殉情的那段,水纹的光洒在整个戏剧舞台上。画面一直很唯美,罗米欧在水中自杀后,朱丽叶醒过来后看到罗米欧后,摇晃着他的身体,拉着他,背着他,怎样都不能唤醒他,只能无助的看着罗米欧沉入深海,绝望的朱丽叶在水中喊出罗米欧的名字后,就也随罗米欧沉入海底。这段最能震撼人的心情,爱情可以美得这样得纯粹。但这么美好的爱情却不能摆脱现实的残酷,多少感觉有点悲凉。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当然更不是悲观——而这,正是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之一。

最后要说的是,演朱丽叶的演员表演的很到位,遇到罗密欧时的欣喜,俏皮的小精灵,这样完美的女孩可能谁碰到都会心动的。还有个演员很值得一提的是演奶妈和神父的演员,奶妈演的和蔼可亲,神父也是善良的,还有很多出彩的部分,给本来的悲剧一抹喜剧的色彩。

尽管被公认的沙翁“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创作于1594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并没有列入其中。但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却是我们着热血青年所熟知的,是因为爱情的凄婉吗?是因为爱情的力量终究化解了世代的仇狠吗?这我不得而知。

首先这部**是根据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是导演的推测而并不是事实。。。在**中,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受他这段感情的启发而创作的。如果单就这一段感情的来说的话,其应该是美好而浪漫的。但是两人社会地位的差距和世俗的压力也让这段感情只能以悲剧收场。莎士比亚之于维奥拉,正如罗密欧之于朱丽叶,两人注定无法牵手走到永远。

1人们对莎士比亚的评价:

1、“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马克斯

2、“他的作品是建立在广泛的生活基础上的,因此他笔底产生的每一样东西都使我们感到真实可信。曾经有人暗示过,他并不属于被称作‘浪漫主义的’现代诗人的范畴,而属于‘自然主义的’流派,因为他的作品充满着近代的真实,除了在他最高亢的时候,很少触及未遂愿望而引起的激情。” ——恩格斯

3、“如果说,有一个人使我心里浮现出这样一个庄严场面:高高地坐在一块岩石顶上!他脚下风暴雷雨交加,海在咆哮;但他的头部却被明朗的天空照耀着!那么,莎士比亚就是这样!--只是当然还得补充这一点,他的岩石宝座的最下面,有一大堆人在喃喃细语,他们在解释他,拯救他,判他的罪名,为他辩护,崇拜他,诬蔑他,翻译他,诽谤他,而他对他们的话却一点儿也听不见!” ——赫尔德

4、“莎士比亚就是无限”;“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包含的精神方面的真实性远远超过看得见的行动”。 ——歌德

2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为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853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