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僧侣

海边的僧侣,第1张

若然空寂处    唯与天地鸣

赏一幅德国浪漫主义大师弗里德里希的作品——“海边的僧侣”。僧侣孤身于一无所有的沙滩上,面对飘荡在深蓝海面上云雾中浮现出的神秘世界,大约是在感受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吧?“僧侣”词源来自希腊语的“独处”,在无边的孤独里,在阴沉的天空下,在海边眺望无边无际的水面,我闭上眼意*一下,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形容尽的。大约每时每刻每次,都会不同吧?

这样的画不是我看第一眼就会喜欢上的,但是会被吸引后长时间凝视,感觉更偏向于国画的渲染方式。油画于我似乎笔墨太重,我于油画暂时心思还过浅。这幅画让我想到陈子昂的天地悠悠怆然涕下,能感受到悲凉渺然,却不想触及黑暗,心有戚戚,难达此意。。

历史上最不缺的便是诗人,唐宋元明清,哪个时代都不缺乏有才华的诗人,同样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的诗僧也不少,比如我非常欣赏的一位唐朝诗僧,齐己。

齐己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出生于佃户家庭,自小生活清贫,但他小时候一边放牛一边学习,并且非常热爱作诗,家里穷买不起笔纸齐己就常常用树枝写在牛背上,语句天然淳朴,收到了寺庙大师的赞誉。

齐己长大后出家了,依然非常喜欢作诗,便经常出去云游,做过许多地方看过许多风景,感悟人生道理,为他的作诗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添加了大量的素材。他登过岳阳楼,看过洞庭湖,又走到过长安,遍览了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他的许多著作与名诗都是在云游四方的时候所写。

齐己层道,“窗开万壑春泉乱,塔锁孤灯万木稠。欲为吾师拂衣去,白云红叶又新秋”既清新自然,又通俗易懂,这三两句间写出来的美景更是令人遐想无数。

后来诸多诗人也都称赞过齐己,清朝纪昀曾道,“唐诗僧以齐己为第一。”这算是相当高的赞誉了。“诗为儒者禅,此格的惟仙。古雅如周颂,清和甚舜弦。”唐朝的尚颜在《读齐己上人集》中这样评价齐己,言语中非常欣赏齐己的儒雅之气,称他的诗句古雅就像周颂,清雅温和比得过舜弦。

1402年6月,历经三年多的靖难战争,燕王朱棣终于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进入南京,不久朱棣正式即位称帝,是为明成祖。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朱棣自然要对这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将士们的进行封赏。9月朱棣论功行赏,以奉天靖难的名义,封两公、十三侯、十一伯,赐予铁券,但朱棣认定的靖难第一功臣,却不再其中,因为他拒绝了朱棣的封赏,他就是历史上颇为传奇的僧人姚广孝。

姚广孝出生于1335年,长洲(江苏苏州)人。姚家世代行医,姚广孝的父亲名叫姚心,母亲费氏。1348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长洲相城的智庵剃度出家,取法名为道衍,字斯道。此后姚广孝拜灵应观道士席应真为师,向他学习阴阳术数、兵书战策,尽得其所学。姚广孝聪明好学,尽得其所学。

姚广孝虽然博学多才,但人无知者,只有他的好友王行了解姚广孝的才能,他鼓励姚广孝他日必当有所遇,固不得以人废言也。。此后姚广孝开始四处游历。在游嵩山寺,相士袁珙对他道: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姚广孝听后大喜。

1375年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朱元璋召入京师,但却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返回时途经北固山,姚广孝赋诗一首,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同行的僧人宗泐听后,言道:这是佛门弟子该说的话!姚广孝笑而不语。

1382年,马皇后病死,朱元璋挑选高僧随侍诸王,以诵经祈福。道衍受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随侍燕王朱棣。一见面姚广孝就说朱棣一顶白帽子,两人志趣相投,相谈甚欢。此后姚广孝随朱棣北上,住持庆寿寺。姚广孝出入燕王府,行踪诡秘,朱棣与他常常屏人密谈。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建文帝即位。建文帝实行削藩,周王朱、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岷王朱相继获罪,被废除。于是姚广孝劝朱棣举兵,朱棣迟疑未决,问道:民心向彼,奈何? 姚广孝却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后来姚广孝又向朱棣推荐一些相术之士,使朱棣下定决心。朱棣暗中拉拢将校,勾结军队,招募勇士。而姚广孝负责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

1399年6月朱棣决定起兵,此时突有暴风雨来临,将王府的檐瓦吹落。风吹落瓦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朱棣等人不禁变色。姚广孝却说: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方得以稳定军心。朱棣起兵后,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并成功击退李景隆的围攻。1400年,朱棣围困济南三个月,也难以破城。姚广孝写信给朱棣师老矣,请班师。 朱棣于是退回北平。

后来燕军在东昌战败,大将张玉战死,朱棣再次退军。当时,朱棣本打算稍作休整,但姚广孝的极力劝谏下,于是朱棣招募将士,再次出战,燕军果然大获全胜,败盛庸,破房昭。此时朱棣虽然屡战屡胜,但终究没法南下,战争陷入僵局。姚广孝向朱棣建议,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朱棣采纳他的建议,在淝水、灵璧连败南军,渡江进入南京。

1402年朱棣即位,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朱棣靖难三年,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姚广孝虽然未曾临战阵,但朱棣认为自己能拥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朱棣多次要加封姚广孝官职,都被他拒绝。1404年朱棣封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并命人将官服给姚广孝穿上,并让他谢恩,姚广孝不得已而受命。

朱棣每次与姚广孝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朱棣命他蓄发,姚广孝不肯;朱棣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还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穿上朝服,退朝后换回僧衣。后来他到苏湖赈灾时,前往故乡长洲,将获赐的金银全部分发给自己的宗族乡人。但当他去见姐姐时,姐姐闭门不见,去见友人时,友人只是远远的说: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姚广孝再去见姐姐,又遭到责骂,他不禁惘然。

此后,朱棣往来于南京、北京之间,并几次北征蒙古,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皇太子朱高炽监国。1407年,皇太孙朱瞻基出阁就学,姚广孝侍说书。其实姚广孝的弟子还是不少的,明初的著名太监郑和也曾跟随姚广孝学习。

1418年3月,姚广孝来到北京后病重,仍居住于庆寿寺。朱棣听闻后多次前去探视,并赐给他金睡壶。当朱棣问及姚广孝还有什么愿望时,姚广孝说: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初朱棣入南京,有人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因此朱棣将他囚禁,一关就是十多年。朱棣听从的姚广孝的建议,当即释放了溥洽。

3月28日,姚广孝端坐而逝,享年84岁。朱棣下诏废朝二日,追赠其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同时以僧人之礼将姚广孝安葬房山县东北四十里。朱棣亲制其神道碑以书其功,同时封姚广孝的养子姚继为尚宝少卿。

对于姚广孝,人们毁誉参半,但明末的著名思想家李贽曾这样评价: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到了唐代,不仅玄奘大师西行取经,鉴真的一位高僧也东渡日本讲学解惑。这两个和尚在中国历史上都很有名。鉴真比玄奘小86岁,生活在武则天到唐玄宗之间。他是中国佛教南山学派的传人,是继杜东之后日本佛教的创始人。日本人称鉴真为“田萍的下巴”,意思是他的成就可以代表田萍文化的最高峰。

鉴真蒙克

鉴真,扬州人,本名春雨。他的父亲是一位佛教隐士。鉴真从小就熟悉佛陀。14岁那年,他和父亲去大云寺拜佛。看到这尊佛像的尊严和善良,他心里有所感触,坚持出家。21岁时,鉴真去长安学习南山佛学。与此同时,他抛弃了宗派观念,遍访高僧,博览群书,在医学、建筑、绘画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除了佛经。

公元715年,鉴真回到扬州大明寺修行,苦修十八年。他的佛学越来越高深,成为当地佛教领袖和大明寺方丈。他前后教了4万多人,鉴真闻名于世。

此时的日本处于奈良和平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很多农民进空门是为了“避课服”,因为当时日本没有纪律制度,经常有几千人把自己剃成和尚。日本统治者看到他们这样下去,谁也不会去当兵,也不会去纳税。他们决定研究唐朝的佛教戒律体系。著名法师主持仪式,并通过考试确定戒律资格。坦白说,你是想出家考试,而不是想当就当。

要实现这个方法,必须要有高深的佛学和一个名声显赫的驱魔人。日本当时没有,只好去找唐朝要了。于是,当时在日本有实权的舍人太子,派了一个小和尚荣睿和赵朴去唐朝,在日本寻找名僧,讲佛法。他们在大唐寻找了很久,曾经邀请道玄道士去日本。但由于他的能力和威望,日本人并不满意,于是继续搜索。

最后,他们瞄准了鉴真德高望重的高僧,来到扬州拜佛,诚恳地诉说了日本佛教的弊端和对高僧的向往。当鉴真看到他们“愿意辞职”时,有些人动心了。这时,他想起了中国南岳的惠斯特大师转世为日本王子的传说,以及日本长屋王人崇奉佛教,给中国僧人送袈裟的故事。鉴真越想越觉得他应该去日本。虽然沧海桑田,路途艰险,但他还是愿意冒险去弘法!

此时鉴真已经54岁了,他的健康状况不是很好。况且大唐到日本只有一条不可预知的海上航线,弟子们更担心他们“无声无息”。只有鉴真说:“这是为了法律,为什么要珍惜生命!”他的决心感动了他的弟子,包括向燕和师陀在内的21个人立即表示愿意和他们一起去。当然,出海需要法院的批准。日本和尚荣睿急忙让日本特使向唐皇报告,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唐玄宗李隆基起初并没有拒绝日本的要求,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让道士们一起去日本,让中国道教在日本生根、开花、结果。这让日方很尴尬,以为天皇要求出家,没说要找立交桥。他们不敢出好主意,所以礼貌地拒绝了李隆基的提议。李隆基见他生气了,不肯放道士和和尚走,于是拒绝了鉴真过河的要求。

鉴真不顾天皇的反对,决心东渡,也就是说,即使偷渡,也要在日本弘扬佛教。从公元741年到公元753年,鉴真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六次传奇的东方之旅。前五次因为政府阻挠,巨浪,礁石,沉船,都失败了。尤其是第五次,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最后漂到了海南岛。在回来的路上,鉴真突发眼疾,导致失明,但他穿越东方的雄心变得更加坚定。

最后,在经历了许多风浪之后,鉴真终于成功地完成了他的第六次东游,到达了日本九州。东航在鉴真的6次历时12年,期间有36人在海难中死伤,200多人退出东航。然而,鉴真意志坚定,不屈不挠,最终实现了他将法律传播到东方的伟大愿望。

此后,鉴真在日本传授佛教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成为负责日本佛教事务的“大和尚之都”,推动了日本佛教、医学、建筑、雕塑的发展,被日本民众誉为“文化之父”、“法家之父”。

1支道林:支遁是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

2法显:法显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3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生于西域龟兹国,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

4菩提达摩:菩提达摩,简称达摩,南北朝时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师,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

5智顗:智顗大师,在中国素有“小释迦”的尊号,智顗一生力弘法华精神及龙树教学,在判释经教上被视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观基础。

玄奘

唐代高僧。

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褘。

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於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为我国杰出之译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

鉴真(687~763)

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

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

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

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道宣

唐朝高僧,俗姓钱,长城(今浙江省长兴)人(一说丹徒人)。

幼年出家。

除从慧頵和智首修学外,三十岁之前更多方广学。

三十岁以后便开始从事著述,并曾参加玄奘译场,负责润文。

而他最主要的成就则在律学和佛教史的贡献。

他是唐代律宗三派之一的南山宗开创者,撰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四分律拾毗尼义钞三卷、四分律删补随羯磨疏二卷等。

在史学的著作以续高僧传三十卷、广弘明集三十卷、大唐内典录十卷最有名。

弟子千余人,世称南山律师。

六祖慧能

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

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禅宗佛学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

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

后世禅宗流入禅语机锋、呈口舌之辩,违反了禅宗的本意。

禅宗强调心性的运用,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对中华气功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巨大贡献。

达摩

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他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

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到处以禅法教人。

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五0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答案补充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部派争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般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854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