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版本众多,举例这些:
1、1930年 伍光健 华通书局
2、1944年 梁实秋 商务印书馆
3、1949年 罗塞 联益出版社
4、1980年 杨苡 江苏人民出版社
5、1986年 方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4、1994年 梁实秋 海南出版社
5、1995年 孙恺祥 四川文艺出版社
6、1995年 徐希法、刘万润 九州图书出版社
7、1996年 孙致礼 北岳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8)
8、2010年 曹博 哈尔滨出版社
9、2010年 李洪 作家出版社
11、10、2011年 刘颖 接力出版社
12、2015年 长江文艺出版社
13、2016年 宋兆霖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4、2016年 张玲、张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扩展资料:
主要内容:
十九世纪,在英国约克郡一个阴沉的荒原边上,一个名叫希斯克利夫(Heathcliff)的吉普赛男孩被欧肖(Earnshaw)先生带到了呼啸山庄。
他得到主人之女凯瑟琳(Catherine)的钟爱,然而,凯瑟琳在爱他的同时,又无法拒绝自己想过优裕生活的愿望,而能提供这种生活条件的是凯瑟琳的邻居埃德加·林顿(Edgar Linton)。希斯克利夫无意中得知这些后,便悄然离去。凯瑟琳在愁苦的心情中嫁给了埃德加。
几年以后,希斯克利夫风度翩翩地回来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Isabella)则爱上了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不仅买下了呼啸山庄,还与伊莎贝拉结婚。婚后,希斯克利夫的冷淡无情使伊莎贝拉很快枯萎凋谢,凯瑟琳也因为悲伤过度而濒临死亡。
在凯瑟琳弥留之际,希斯克利夫来到她身边,把她抱到窗前遥望那方岩石——童年时代那曾是他们的“城堡”。凯瑟琳说她等待着他们的团圆,然后死去。心神错乱的希斯克利夫在哀悼凯瑟琳、期待死亡中捱过了二十年。他对周围一切人都极端轻蔑、百般折磨,直到凯瑟琳的幽灵在一个严冬的雪夜把他召唤到他们最喜爱的荒原上。
-呼啸山庄
译 名 例外
片 名 The Exception
年 代 2016
产 地 英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6-09-12(多伦多**节)/2017-06-02(美国)
导 演 David Leveaux
主 演 莉莉·詹姆斯 Lily James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杰·科特尼 Jai Courtney
埃迪·马森 Eddie Marsan
珍妮·麦克蒂尔 Janet McTeer
本·丹尼尔斯 Ben Daniels
简 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被流放荷兰,居住于多伦庄园。德军上尉勃兰特被派遣作为皇帝的保镖,并试图定位一名企图杀害皇帝的英国特工,但随着调查展开,他却爱上了一名年轻的犹太裔荷兰女人。彼时,盖世太保首脑希姆莱前来传达希特勒的旨意,是服从规则,还是例外?
公正评价郭沫若
作者:曹剑 主题类号: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文献号 1-280
原文出处北京日报
原刊期号20000313
原刊页号⑾
分 类 号J3
分 类 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004
标 题 公正评价郭沫若
作 者 曹剑
正 文
近年,臧否中国历史人物的风气甚盛,涉及面也较广,尤其对于郭沫若的评价引人注目。贬斥郭沫若一方的主要代表人物,首推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执教的余英时先生。余氏研究中国历史,在国外有“汉学家”之称。余早在80年代就撰长文《〈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指责郭沫若《十批判书》抄袭钱穆著作《先秦诸子系年》;稍后又批评郭沫若“扬李(白)抑杜(甫)”,以及“攀援权声”种种(主要指郭沫若对毛泽东诗词的颂扬)。此后,国内也有人继起评郭,而其所评竟也不出余氏所指范围。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撰写了一些与上述贬斥倾向不同的争鸣文章,包括直接批驳余英时的所谓“郭沫若抄袭钱穆论”(按:钱穆为余英时的老师)。因此,在我们面前摆着一个如何公正评价郭沫若的问题。
臧否人物,各抒所见,尤其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本是后人当做的事;所见不同,臧否不一,也并不奇怪。贬郭文章国内已有专书出版,本书收入的主要是对上述一类文章提出不同看法力求全面评价郭沫若尤其要澄清所谓“抄袭说”的部分文章,同时也附录贬郭一方的代表作品(如余英时的《互校记》)和其他意见,以便读者能够对照斟酌,全面认识郭沫若。
这里要提一下的是,郭沫若虽过世不久,但是如今的年轻人们对于郭沫若已知之不多,所以本书特转载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的“郭沫若”条,将郭沫若的生平事迹略做介绍;并发表林甘泉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前所长)所写《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作家和史学大师》一文,此文比较全面地多角度地向我们介绍了郭沫若,这是一篇负责的、严肃的、有分析的人物评论,值得一读。此外,还收入了《郭沫若与陈寅恪关系考》一文,这是因为近年国内有人在介绍另一位史学大师陈寅恪的晚年不幸遭遇时,提及陈与郭沫若的关系,由此引起人们对于这两位史学大师关系的某种悬疑。这篇做了充分调查考证的文章不仅为澄清两位大师的关系而做,而且对于现代中国史学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最后,如果读者感兴趣的话,还不妨回头去看一看当年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这些被认为有自由主义传统而其政治立场显然与郭沫若不相同的名学者,他们在40年代对郭沫若史学成就的评价。郭沫若与胡适等在学术上均曾有过争论,如郭沫若写《驳〈说儒〉》一文(见郭著《青铜时代》一书)就是专门批驳胡适关于“儒”的观点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互相间在学术上进行实事求是的讨论,而不失学者的风度。例如,40年代中期,顾颉刚写《当代中国史学》,其中对郭沫若做了这样的评价:“研究社会经济史最早的大师,是郭沫若和陶希圣两位先生,事实上也只有他们两位最有成绩。郭沫若应用马克思、莫尔甘等的学说,考索中国古代社会的真实情状,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这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伟著,书中虽不免有些宣传的意味,但富有精深独到的见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真相,自有此书后,我们才摸着一些边际。这部书的影响极大,可惜的是,受它影响最深的倒是中国古史的研究者,而一般所谓社会史的研究者,受到他的影响却反不大,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史研究者,大部分只是革命的宣传家,而缺乏真正的学者,所以郭先生这部伟著,在所谓‘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中,反受到许多意外的不当的攻击。”顾颉刚还认为,在甲骨文的研究上,以及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上,王国维之后,能够继承王国维并有开创性贡献的是郭沫若。还有一件事,1948年南京中央研究院进行第一届院士选举,最初人文组候选人有55人,经过5轮选举,在最后当选的28位院士中始终有郭沫若。 胡适的日记中记下了他所提的候选人,其中就有郭沫若。据说力争郭沫若当选的是傅斯年。我们提及这些事,是因为觉得这可能对于我们全面认识郭沫若的历史定位有帮助。
而这里提到的被认为有自由主义传统的几位名学者,和郭沫若一样,如今也都已成为历史上的人物了。
(《公正评价郭沫若》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RB085
http://21167191250:8080/zhongwen/lunwen/2388html
说的好好哦,COPY麳大家一起看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