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
《女神》之后,郭沫若又创作了大量诗作:《星空》(创作于1921—1922年间),《瓶》(创作于1925年春),《前茅》(写于1923年,1928年出版),《前茅》(写于1923年,1928年出版)。这一时期的创作,已经显示出与《女神》时代诗作不同的特质,从中可以了解郭沫若诗风的转变。
2《星空》形象体系与女神一致,缺少早期诗作那种时代的激情,但技巧趋于圆熟:结构更严谨,语言更凝练、含蓄,感情也更深沉。如《星空》、《冬景》等。
3《瓶》是爱情诗,是这一时期时代苦闷在爱情上的投影,但仍较多体现郭沫若浪漫主义的意识精神。如《第三十七首等》。
4《前茅》和《恢复》标志着郭沫若诗风的转变。他的诗中充满革命的时代气息,还有无产阶级诗歌的尝试。但过于让诗歌充当政治的“留声机”和让个人充当“口号人”和“标语人”,从而从根本上失去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郭沫若先生《天上的街市》和《静夜》
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
教学要点
1、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理解诗情、诗意,理解联想和想象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把握本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3、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教学步骤
一、直入课题,整体把握
(板书“天上的街市”)
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听课文朗读录音,再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提问讨论。)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
(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可概括为: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
(让学生发言谈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主要情节,突出悲剧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把天上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民间的悲剧故事改成诗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
(意在引导学生追问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即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写作的背景。)
二、立体解读,领略诗意
1、作者与作品
郭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19年至1920年,诗集中充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这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他有自己美丽的幻想和希望,《天上的街市》就表现了这种幻想和希望。
现在再请大家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为什么把天上的街市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由幸福?
(订正学生回答。板书: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2、解析文思:具体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老师引导学生逐段地归纳所写的内容,在归纳时可让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逐步从地上写到天上,从物写到人的,突出其中的联想过程和情感的发展。对诗中的词语也适当地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板书)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3、感悟创作: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联想和想象。
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方法。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如从明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街市,这些是联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想象。)
4、品味语言:再齐读课文,着重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
(1)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前两句的比喻,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后两句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2)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明明是想象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
(3)“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两岸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
(4)“朵”,用来作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5、玩味韵律:学习把握本诗的节奏和韵脚。
(1)读一读这首新诗,看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g与eng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g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2)节奏: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3)朗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丝忧郁。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三、激发诗情,鼓励写诗
同学们正在如花的年纪,正是诗样的年华,充满了幻想和想像,正是有诗情、好写诗的岁月,大家要多读诗,学写诗。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大家大胆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段,每人写一首诗。可以写宇宙星空、太阳月亮,也可以写清晨黄昏、课内课外,可以写春花秋草、暴雨狂风,也可以写人与人的对话、心灵的独白……最好是有感而发。写得好的我们可以收集起来办个诗刊。
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选自《星空》)
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思路和内容: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美丽、繁华)
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联想:从一物想到另一物
想像:创造性地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词语:闪 点 定然 定 来往 闲游 朵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第二课时:《静夜》
教学要点
1、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2、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象(虚写)的关系;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步骤
一、导语新课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象,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解读作品
1、 范读;齐读。
2、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 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象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有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3、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4、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象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5、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三、类读体味,巩固练习
1、请看课文后边的练习第三题,先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2、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习课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静夜 (选自《星空》)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凄美故事,抒发对现实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木质——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 (联想)
以《女神》为例讲讲对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的理解。 《女神》是一部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的诗集。贯穿其中的是对黑暗现实、陈腐传统的彻底反抗与破坏,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信等。这种革命理想主义正构成了《女神》的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诗篇的奔腾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宏伟的构思与浓烈的革命色彩,激昂的基调和急骤的旋律,以及神话的巧妙运用等又同诗人的创作情感相呼应,表现了革命浪漫主义在写作手法上的长处。《女神》中的诗,大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有的读起来给人的感觉仿佛是诗人诗兴突来,根本没有仔细推敲,反复加工,任凭诗句奔泻成章,这一定是由于诗人饱满的情感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所以给人一种信手写来的感受。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之所以能够将感情表现得如此透彻,这与他广泛地阅读了我国古典诗歌和某些外国著名诗人的作品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惠特曼对他的影响。郭沫若曾说:“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与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而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李白也对郭沫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郭沫若兑取原有深深的爱好,他在诗剧《湘累》中所表达的那种沛然若决江河的反抗丑恶现实、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既符合了屈原的性格,又代表了五四时期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李白也是郭沫若所喜爱的诗人,他曾将李白《日出入行》按新诗的款式分行写了出来,此诗中的风格、精神和气质,与郭沫若息息相通,说明了郭沫若通亮为古代是人间深刻的精神联系,也说明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正是我国古代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传统在革命年代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月光恍恍,仿佛一个哀怨的梦,流淌着我无奈的悲哀。漫步在这荒村的郊外,松林丛丛,冷峻而挺拔。
心事重重,忧郁而凄苦。月光如同薄雾,笼罩着世间的一切,一切都如此虚无……
何处是我理想的家园?给失落的心一缕可以期待的曙光?
何方是我心灵的净土?给游子的漂泊一片可以追寻的蓝天?
举头问天,天不语。苍茫阴郁,如同我的思绪。
白云团团,寻寻觅觅。白云啊,你是在找寻那遥远的记忆?你是在迷恋那曾经的绚丽?无可奈何花落去……
几点疏星,稀稀落落,冷冷清清……
孤独的夜,孤独的星。
别问天河何处,茫远而模糊,如同海雾。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积水而居的鲛人啊,你为何孤独地黯然神伤?你为何孤独地对月流泪?仿佛是我……
冷冷的月,冷冷的风……
以泪为酒,与君同销万古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