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瞿秋白的文学才华和其他才华

请介绍瞿秋白的文学才华和其他才华,第1张

瞿秋白,1899-1935,一个"犬耕"的革命***,一个地道的书生

他的文学才华集中表现在他的作品<<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杂文诗歌中

<<饿乡纪程>>描述了1920年左右秋白从国内出发到俄国一路的见闻感受文字真挚,记录详实,欢欣中含着忧郁作为北京<<晨报>>记者的他边走边写,向国内发回一篇篇文稿,从中可见瞿秋白是个率真又纯洁,满含革命热情的人

<<赤都心史>>则是在苏俄工作期间所作,记述了与苏俄人物的交往以及当时俄国的现实,如访托尔斯泰墓,俄国的贫困,真实,少伪饰,比<<赤都心史>>多了许多沉重

如果没有长征,也就没有<<多余的话>>长征转移时,决定去留人员名单的是"三人小组",即李德,博古,周恩来(据电视剧<<长征>>所示,周力争秋白随部队北上,还请没什么实权的毛泽东去说情,不知真相如何),瞿秋白被排斥在外,这与死亡相差无几留下的他很快被捕,鲁迅亦设法营救,未果不降,遂就义就义前,作有<<多余的话>>,可谓千古绝唱

<<多余的话>>,回顾一生波折,历数自我的矛盾与苦衷,"历史的误会"把他这个书生一度推上中国***最高***的位置上,期间内心的挣扎,痛苦,焦灼,只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一诗可解其中有对爱人的感念和对生的爱恋,却不见一句对党或他人的怨言

赤子之心,至真至纯,坦率无畏,瞿秋白临死之际,把他的一颗心捧了出来----<<多余的话>>,成为一个文人留给世人的最好作品

至于杂文,风格极似鲁迅,可以假乱真

以上是我根据回忆写的,或有错误,莫见笑现藏有<<瞿秋白文集>>一本,可惜不在手边

附:瞿秋白很善于刻章,

通医道(狱中曾为监狱长看病),

外语(俄语)也是顶呱呱!绝对八级以上译作有普希金的<<冈茨人>>(名字记不太清了)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生于江苏常州。中国***早期主要***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1923年,主编中共中央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

1925年,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

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就义,时年36岁。

扩展资料:

瞿秋白的故事:

瞿秋白于1899年1月29日诞生在常州的一处植有梅、兰、桂、菊等花木的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楼。瞿秋白自小由羊牧之的妈妈徐氏照顾和带领。

瞿秋白的生肖为狗,因其发际有着两个“旋窝”,当地俗称“双顶”,故小名叫阿双,羊牧之平时喊他为“阿双哥”。羊牧之生于1901年,岁次辛丑属牛,瞿秋白喜欢呼其“小牛”。

两人童年时期不分彼此,瞿秋白说他们两人是“腊犬”和“小牛”,还说:“我是以犬耕田,力气不够,还要你这条小牛帮忙。”

平时,羊牧之母亲徐氏和瞿秋白及自己的儿子3人同睡一张床。因老式床宽阔,所以两人横着睡,头朝床沿,脚在床里,一左一右,中间是徐氏。

每天到床上后,两个小孩总是在逗闹一番后,就开始背诵唐宋名家诗歌及小令。多数是瞿秋白背,羊牧之跟着附和,偶然也能背上几句。

颇有旧学功底的瞿秋白的妈妈金衡玉喜欢听两个小孩背诗词,每每这时,朗朗的声音会让她感到无限欣慰,还不时走进去对他们夸赞鼓励一番。

有一次,瞿秋白背诵了:“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金衡玉听到后就问自己的儿子:“诗中那位入城的人归来时为什么泪满襟呀?”

瞿秋白回答说:“因为养蚕人穿不上绸缎,而不养蚕的人身上却穿着都是绸缎,所以养蚕人要泪满襟了。”金衡玉听了后,流露出满意的笑意。

她抚摸着瞿秋白的头鼓励说:“读书就要这样领悟出诗中的道理,才能读得懂学得好。”瞿秋白在13岁时,他看到窗外的菊花盛开,就作了一首《咏菊》的五言绝句。

他绝妙地把自己的“霜”、“秋”、“白”的名和号嵌入了诗中。瞿秋白的晚清年间曾在浙江桐乡、山阴等地担任过知县的大伯父瞿世琥。

看到年少的侄子居然能写出这等有功底的诗作来,连连夸耀小秋白聪敏好学,喜不自胜地对着旁人说:“秋白可是吾瞿家的千里驹也。”

文人大抵都有“家国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或许就是出于此,秋白选择了投身革命,并一度处在权力的中心。可是,革命诚然需要浪漫和激情。

但更需要除此之外的其他素质。秋白无法同时拥有其他,便常常在现实的挫折和磨砺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怀疑自己无能。此时,他已感到无暇自顾。

至于月夜下的箫声,那更成了一个无从谈起的梦。秋白留给后人的印象,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角色。这缘于他在过名单狱中写的名为《多余的话》的自白。

他在其中,完整地表现了参与革命以来有过的热情、执着、迷茫、孤独与无奈。正是这份自白,让他的被捕成了“叛变”,就义成了“讨饶不成”。

可是他死时,同所有英雄一样,都很英勇。他高唱着《国际歌》,指定一处草坪盘腿坐下,直待那声枪声的响起。

按照我们平日接受的“英雄”的概念,狱中的瞿秋白,与刑场上的瞿秋白很难重叠起来,或许只能将其理解为,一个独特的人,一条独特的人生路。

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经历不了他的时代、他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深入地思考、看待他走过的路,而不是以固有的标准,归纳他的历史归宿。

或许可以说,这是因为瞿秋白将“身后名”置之度外。他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却又不愿借死亡来成就本来唾手可得的英名。这是超脱了所有大度与气节的风采,这是对生命的诚恳与真实。

于是,瞿秋白在历史上,留给我们的感觉与启示愈显迷离。他是如此热情地参与了革命,又是如此平淡地疏离了革命。可是,他的心,仍然忠诚地向着革命。

-瞿秋白

  瞿秋白一生有两次爱情。第一个爱人王剑虹,是著名作家丁玲在上海大学的挚友,是一位聪慧的时代女性。1923年两人相 瞿秋白一家识、相爱,不到半年即结合。由于两人都有志于革命,并且都热爱文学,有着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他们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诗歌的浪漫和词赋的情趣。遗憾的是,结婚仅7个月,王剑虹就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瞿秋白曾在给丁玲的信中表白说“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去”。

  瞿独伊的母亲杨之华,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当地出名的美人,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20岁时,她和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相爱成婚。沈剑龙喜欢诗词、音乐,但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生活引诱,堕落了。此时,杨之华已生下一女,便是“独伊”,意即只生你一个,可见杨之华心中的怨愤。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参加妇女运动,认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瞿秋白当时是社会学系的系主任,他风度翩翩、知识渊博,在师生中声望很高。杨之华第一次听瞿秋白的课,就对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杨之华学习努力,又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瞿秋白与她渐渐熟悉起来。瞿秋白还做了她的入党介绍人。然而,当杨之华感觉到两人互有好感时,内心充满矛盾。她选择回避,跑回了萧山母亲家。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瞿秋白也苦苦地思索:既然沈剑龙已经背叛了杨之华,为什么我不能去爱?既然我真心地爱她,为什么不敢表示!于是趁放暑假的机会,瞿秋白大胆来到了萧山杨家。

  当时沈剑龙也在杨家。不曾想,沈剑龙竟然和瞿秋白一见如故,对瞿秋白的人品与才华十分尊敬、仰慕。面对复杂的感情问题,他们三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谈判”:先在杨家谈了两天,然后沈剑龙把瞿秋白、杨之华接到他家去谈,各自推心置腹,互诉衷肠,又谈了两天。最后,瞿秋白又把沈剑龙和杨之华接到常州,再谈。当时瞿家早已破落,家徒四壁,连把椅子都没有,三个人就坐在一条破棉絮上谈心。谈判结果是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瞿、杨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沈剑龙亲临祝贺。从此,瞿秋白和沈剑龙也成了好友,经常书信来往,写诗唱和。更有意思的是,沈剑龙送给瞿秋白一张六寸照片——沈剑龙剃光了头,身穿袈裟,手棒一束鲜花,照片上写着“鲜花献佛”四个字,意即他不配杨之华,他把她献给瞿秋白。

  有一次刻图章,瞿秋白对杨之华说:“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瞿独伊说:“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父亲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7个字,送给母亲。这一爱情信物,后来伴随母亲度过了几十年风风雨雨。”

  曾有人问杨之华,为何瞿秋白牺牲后不再婚,她这样回答:“再没有人比秋白对我更好了。”1955年,经过20年的努力寻找,杨之华终于在福建长汀找到了瞿秋白的骸骨,并运回北京,隆重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了“瞿秋白之墓”的碑铭。杨之华的心得到了安慰。她怀念、铭记着瞿秋白,直到自己生命终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224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