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事例

鲁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事例,第1张

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是主要***之一。在此之前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于上海,鲁迅也是发起人之一。这就触怒了国民党反动派,他们在《革命日报》上便说鲁迅为“金光灿烂的卢布所收买”。

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许绍棣更借此呈请国民党中央通缉“堕落文人”鲁迅。在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鲁迅不得已于3月19日只身离家出走避祸,直到4月19日返家。

此后1931年春柔石、殷夫等革命作家被捕、1933年6月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杨杏佛被杀,鲁迅的生命安全几度受到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国民党特务机构加强了对鲁迅的监视。

尽管如此,鲁迅依旧坚持用笔头书写自己对时局的不满。

扩展资料:

鲁迅的追求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

之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三十年代又与***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鲁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书赠瞿秋白的条幅。鲁迅常常为瞿秋白的安全焦急,往往为之寝食不安,总想对他加以帮助。为了让瞿秋白有一个比较适合生活的安全环境,1933年3月,鲁迅亲自请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夫人跟他一道往东照里替瞿秋白看房子。那里有一幢房子是日本人租住的。

经内山夫人帮忙交涉,这个日本人同意将亭子间分出来租给中国人。住在日本人的家里总比夹住在中国人堆里要安静得多,可以避免被人盘查的麻烦。鲁迅满意地租下来后,便让瞿秋白搬来住。

鲁迅和瞿秋白的友情

为了纪念这位“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知己,鲁迅怀着无限沉痛的心情与茅盾、郑振铎以及瞿秋白生前的其他几位好友筹划为瞿秋白出本书。

其时鲁迅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但他抱病忍痛,殚精竭虑为此书操劳。一个月之后,30余万字的载有瞿秋白译文的《海上述林》上卷编就,书名由鲁迅亲笔题签。此书以“诸夏怀霜社”署名,“诸夏”,即中国,“霜”为瞿秋白的原名,“诸夏怀霜”意为中国人民永远怀念瞿秋白。

我那时就等待有一个能操马克思主义批评枪法的人来狙击我的,然而他终于没有出现。

—1930年3月2日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那个枪声响在1933年的4月8日,由瞿秋白于上海创作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如果说毛泽东是一个具有文学气质的革命家,那么,瞿秋白则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文学家;如果把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左翼文艺家队伍比作冲锋陷阵的大军,那么,这支大军的将领就是鲁迅,而瞿秋白则是当之无愧的政委。

下面摘录序言中的一些内容:

“是的, 鲁迅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谛克的革命家的诤友!

从维新改良的保皇主义气质总是很浓厚的。文明商人和维新绅董之间的区别,只在于绅董希望满清的第二次中兴,用康梁去继承曾左李的事业,而曾商人的意识代表(也是士大夫),却想到了另外一条出路: 自己来做专权的诸葛亮,而叫四万万阿斗做名义上的主人。

他能够真正斩断“过去”的葛藤,深刻地憎恶天神和贵族的宫殿,他从来没有摆过诸葛亮的臭架子。他从绅士阶级出来,他深刻地感觉到一切种种士大夫的卑劣,丑恶和虚伪。他不惭愧自己是私生子,他诅咒自己的过去,他竭力的要肃清这个肮脏的旧茅厕。

不明大义的贫民群众的骚动,固然是给革命新贵白白当了一番苦力,固然有时候只表现了一些阿Q的“白铠白甲”的梦想, 然而他们是真的光明斗争的基础。精神界的战士只有同他们一路,才有真正的前途。

这些僵尸,封建性的军阀,官僚式的买办,自然要要竭力维持一切种种的国故:宗法社会的旧道德,忠孝节义和腐烂发臭的古文化。而且为着保持自己的统治,自然更要提倡忠孝, 因为活人总要想前进,青年总想活动, 只有死人可以拖住活动,老人可以管住小孩子,这样就天下太平了。

僵尸的统治转变成戏子的统治,这个转变完成之后不善于做戏的僵尸虽然退了位,而会变戏法的僵尸就更加猖獗起来。活人和死人的斗争,灭亡路上的阶级领导的群众的反抗,经过一番暴风雨的剧变而进到了新阶级。可是,正是期间鲁迅的思想反映着一般被蹂躏被侮辱被欺骗的人们的仿徨和愤激,他才从进化论最终的走到了阶级论,从进取的争求解放的个性主义进到了战斗的改造世界的集体主义。

是的,以前“父与子”的辈分斗争只是前一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外套,现在——封建宗法残余的统治搀杂了一些流氓资本的魔术,——不便更明显的露出劳动和资本的阶级战斗,而且反封建残余的斗争也不再是纯粹的“父与子”斗争的形式。同时,新兴阶级的领导展开了真正推翻帝国主义和僵尸,推翻流氓资本和地主官僚的新结合的远景。贫民小资产阶级和革命知识阶层,终于发见了他们反对剥削度的朦胧的理想,只有同着新兴的社会主义的先进阶级前进,才能够实现,才能够的伟大的斗争的集体中达到真正的“个性解放”。

这样,当时革命“过程”在思想的反映,就是五四式的知识阶层的最终的分化:一些所谓欧化青年完全暴露了自己是“丧家的”或者“不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替新的反动去装点一下摩登化的东洋国故和西洋国故。而另外一些革命的知识青年却更确定更明显地走到劳动民众方面来,围绕着革命的营垒。 最优秀的最真诚的不肯自己背叛自己的光明理想的分子,始终是要坚决的走上真正革命的道路的。

这种知识阶层和早期的士大夫阶级的“逆子贰臣”,同样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崩溃的结果,同样是帝国主义以及军阀官僚的牺牲品,同样是被中国畸形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过程所“挤出轨道”的孤儿。

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

其实这斗争的世界,有些原则上的对抗事实上是决不会有调和的。 所谓调和只是敌人的缓兵之计。狗可怜到落水,可是它爬出来仍旧是狗,仍旧要咬你一口,只要有可能的话。这种“叭儿狗”“虽然是狗,又很象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

而中国的是明明知道什么都是假的,不过偏要这么说说,做做,骗骗人,或者简直武断地乱吹一通,拿来做杀人的理论。自然,自从西洋发明了法西斯主义,他们那里也开始中国化了。呜呼,“先进的”中国。”

《鲁迅杂感选集》的出版,是鲁迅和瞿秋白合作的成果、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而这篇长达17000字的《序言》,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文献。其中阐述的观点,即便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读起来依然十分精彩。

瞿秋白在《序言》中不单单是肯定了鲁迅杂文和鲁迅的价值,并且通过对鲁迅的研究,把鲁迅及其思想,放在具体的革命发展阶段中加以解读。他既论述了 鲁迅世界观和思想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的发展过,亦阐述了鲁迅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化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的革命战斗的变化过程。 他把两个过程辩证的结合起来,论证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同时也是思想家和革命家。

这篇《序言》不仅成为解读和评论鲁迅及其思想的模板,甚至明确了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学批评史上作家作品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说,瞿秋白对于鲁迅的解读, 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艺思想史革命化叙述的起点。

重塑鲁迅左翼先锋地位和整理近代以来思想变迁,不仅让瞿秋白在中国文艺思想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也给后来的中国革命文学留下宝贵的书写传统:一是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传统,一是文学史按革命思维整理总结的传统, 即人民文学的传统。

由此而引发了一个问题的思考,是否可以称瞿秋白和鲁迅代表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文学领域的最高成果?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书赠瞿秋白的条幅。鲁迅一直将瞿秋白视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

他们相识相交的时间虽然短暂,可是,相互间早已是心仪神往。在瞿秋白最困难的时候,鲁迅冒险给予他真诚、无私的帮助,使瞿秋白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鲁迅和瞿秋白 

杨之华在家中,焦急地等了瞿秋白一天一夜,等到第二天晚上他平安归来,才算一块石头落地。瞿秋白为实现这次辞行很高兴。他笑容满面地说:“要见的都见到了,要说的话也说了。大先生和茅盾身体都好,海婴也没病。”

但在心里,瞿秋白是有点郁悒的,除了惜别之情,也许是因为不得不离开他喜爱的文艺战线,不得不离开肝胆相照的挚友。

1月9日,鲁迅收到瞿秋白临行前写给他的信。28日,又收到瞿秋白将要到达苏区时在途中写来的信。鲁迅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鲁迅和瞿秋白之间披肝沥胆、生死与共的友谊,摆脱了世俗的利害,达到了圣洁的境界。它在中国革命史和文学史上,留下了最有光彩与诗情、最有意义的篇章,历久不衰。

胡适第一次被鲁迅极辛辣地不点名嘲讽说他“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

嘲讽是原因,是北师大风潮蔓延到北大,北大评议会部分人士认为教育部长章士钊解散女师大,乃是教育界罪人,在投票程序并不合法的情况下(如主持人违规参与投票以打破六票对六票的均势,临时宣布评议会无表决权之议案、强行付诸表决等),投票宣布北大独立,与教育部脱离关系。

鲁迅去世,胡适评价: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

1936年10月,鲁迅病逝。11月,苏雪林致信胡适,痛骂“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其出人意料之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

胡适在回信中却说:“但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凡论一人,总须持平。

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信中,胡适还替鲁迅辩诬,说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并非抄袭之作。

        2012年,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了国人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填补了中国人在该殊荣方面的空白,举国沸腾。而在近一百年前,另一位中国人,鲁迅却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与世界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擦身而过。

        提起鲁迅,也许你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冲冠的怒发,似剑的浓眉,犀利的目光和一字型胡须”的人物形象。作为民族的脊梁、拿笔做枪杆的战士,鲁迅给我们的印象总是严肃和沉重的。

        然而,真实的鲁迅不仅是铮铮铁骨的硬汉和勇士,更是对祖国和民众饱含深情的文人学者,还是提携青年、振兴文化的跨界高手。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写作600万字,作品以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为影响深远。除了文学创作,鲁迅在翻译、美术、版画等领域也有重大贡献,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货真价实的斜杠青年。

        今天笔者就带你走近这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旗手,20世纪民族之魂的鲁迅先生的世界,一起感受他独有的人格魅力。

        一、少时家道中落,学霸弃医从文,将疗救同胞灵魂作为一生事业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富庶的浙江绍兴,在当地,周家也是名门望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童年在欢乐和趣味中度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受牵连而下狱,父亲变卖家产,四处奔走,终不堪重压而抱病离世。对于这一段经历,鲁迅曾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少时的鲁迅因家庭变故早早地洞察了世态炎凉和善变的人性。这样的洞察,与早年鲁迅的大量读书和好学求知密不可分。

        1898年4月,鲁迅离开了故乡,到无需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求学。在晚清,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仍是正路,而学洋务则被认为是走投无路的下策,是备受奚落和排斥的。后来,成绩优异的鲁迅不负众望,考取公费留学,赴日本学医。欲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在仙台求学期间,学习用功的鲁迅很快得到了老师藤野先生的青睐。如果不是一次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也许这世上就多了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少了一位医治民族精神的文豪。

        1906年1月,在一次微生物学课堂上,教师照例放映些画片给学生看。这次的画片出现了很多中国人。当时正值日俄战争,一个中国人因替俄国做了军事侦探而被日本人绑着,准备砍下头颅来示众,而许多中国人站在左右,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围观的中国人一样是强壮的体格,却显出麻木的神情。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至此,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广泛的涉猎阅读,西方文化和新思想的洗礼,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国家民族饱受的欺凌之苦,造就了鲁迅独特深刻的洞察力。他认为,“对于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中华民族来说,疗救同胞的灵魂,比疗救他们的身体更加急迫,更加重要。”

        于是,鲁迅来到了东京,进行了大量的文艺译著工作,并学习了德语和俄语,磨练自己的才能,为改变国人的精神做着储备。

      二、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勇者,拳拳爱国心赤诚可见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轰开闭关锁国的国门开始,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未间断。中华民族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前仆后继、慷慨捐躯。在那森林一般巍然挺立的伟大人群的前排,站立着一位身材瘦小的巨人,他高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便是这真勇士和真英雄。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呐喊出新文学的最强音。《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我们在被人吃的同时,也一样的吃着人。这是一声何等沉痛、何等悲愤的呐喊啊,随着这声响彻长城内外的呐喊,鲁迅也蜚声国内。

        在那个没有真言的时代,鲁迅不顾自身安危,向腐朽黑暗的旧社会发起无畏激烈的战斗。国民政府长期通缉鲁迅达7年之久,鲁迅曾冒着随时被暗杀的危险为杨杏佛送殓,出门不带钥匙,可见其勇气和决绝。

        鲁迅是文人,也是战士,他用笔做最锋利的刀枪直戳进敌人心脏,毫不留情地剖开封建势力的面纱。翻开鲁迅的著作,走出来的不仅仅有“狂人”;还有乡村贫苦知识分子孔乙己;用浸泡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做药的华老栓;死在大雪纷飞夜晚的最底层妇女祥林嫂;以及深具奴性,擅长精神胜利法的农民阿Q。

        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怀有深深的同情,也对被封建礼教毒害至死的主人公们抱以沉痛和愤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用众多伟大而深刻的作品告诉国人,中国唯有全民族的伟大的忏悔,不足以真正的拯救。鲁迅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深切的热爱以及甘愿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日月可鉴。

        三、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祖国的明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京大学校徽,便是鲁迅的设计作品。“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突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象征着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

        鲁迅不仅将自己的人文理念寓于北大校徽的设计中,也在身体力行着“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人生信条。

        在鲁迅的生活当中,帮助青年学生是很经常的事情,无论是创作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他都会尽己所能、鼎立相助。他同青年一起创办进步刊物,帮助青年改稿子,给青年写信件,把青年的作品看成是新生的萌芽,尽管有很多不足,却代表着明天,代表着希望。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正是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生死场》,一举成名。

        瞿秋白,鲁迅一生最亲密的朋友。1935年,在得知瞿秋白被反动派杀害后,鲁迅非常悲痛,不顾重病,编订出版了好友的译文集《海上述林》,装帧精美,无比考究。

        为了校勘矛盾翻译的《一个青年的梦》,鲁迅不惜劳累,几乎耗费了整晚的时间。

        1936年10月19日,饱受肺病之苦的鲁迅与世长辞,一代民族魂陨落。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先驱,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伟大导师,赋予再多的溢美之词都不为过。他曾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一个人没有精神和灵魂,犹如行尸走肉,受人摆布,苟且偷生;而一个国家没有精神和灵魂,犹如傀儡摆设,落后挨打,饱受欺凌。鲁迅深刻的洞察力,无畏的勇气,犀利的文笔,拳拳的爱国心,以及对后辈的帮助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塑造了民族的精神。

        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写到:“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最后,笔者想说,身在新时代的我们,不必经历炮火纷飞和抗争牺牲,但民族精神需要我们继承,民族魂需要我们发扬,中国需要我们为她的真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522-王博-倾城你好#橙子学院码字岛第10篇作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841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