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就看到广东人不管城市乡村,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脚下都趿拉着一双塑料拖鞋,当时觉得挺奇怪,这广东人够懒的,连双像样的鞋都没有。后来,拖鞋风逐渐吹到了大江两岸,长城内外。现在,特别是夏天,君不见差不多全国人民脚下都是一双拖鞋?
这拖鞋好处实在是很多,诸如生产简单、便宜美观、晴雨两用,甚至还有人研究出,经常穿拖鞋对腿部健美有微妙的作用,可使踝、小腿和大腿变得匀称健美。
拖鞋的发明真是造福了亿万群众,由此我想到了这拖鞋的发明者。是谁呢?应该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晋文公名字叫重耳,当初他还没当国君的时候,只是一个公子,但他在晋国很有些声望。《史记》说他“年十七,有贤士五人”。重耳的老子晋献公晚年有些糊涂,立最宠爱的骊姬为夫人,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逼死了太子申生,并且还想置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于死地。两个人见势不妙,赶紧逃了。晋献公死后,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担心公子重耳会回国与他争夺王位,先后两次派人刺杀他。好在他命大都逃脱了。晋惠公死后,重耳终于被大臣拥为国君。晋文公从四十三岁开始逃难,即位时已经六十二岁,在外留亡十九年。
当时跟着晋文公逃难的一帮人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有一次,重耳饥饿难忍想吃肉,介子推偷偷地将自己腿上肉割下来煮给重耳吃,重耳得知后十分感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后来晋文公继位,对当年跟随自己的人都一一作了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从者为介子推抱不平,写了一首诗:“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所处。一蛇无穴,号于中野。”也有人说是介子推自己写的,不管是谁写的,反正晋文公看到后翻然悔悟了,赶紧派人去找介子推。介子推却和老母亲一起隐居到山林里去了。晋文公便亲自去找,介子推藏在山里就是不肯出来,晋文公便用焚山燎木之法想迫他出来。不料,介子推母子却抱住一棵大树被烧死。南朝刘敬叔《异苑》卷十云:“介子逃禄隐迹,抱树而死,文公望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夫,足下。’”说晋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树的木料制成一双木屐,每天穿着并不时叹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所以《异苑》断定,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也。
因为木屐制作简单,穿着方便,使用越来越很普遍,《后汉书·五行志》云:“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不过,那时的木屐分两种,一种有齿,一种平底。有齿的特征是前后装两个木跟,古时称高跟为齿,故木屐又称“齿屐”。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云:“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平底的多为打仗用,《晋书·宣帝纪》云:“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着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着屐,然后马步俱进。”
后来,不断有人对齿屐进行改进,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就将两个齿做成活动的,根据需要调整,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李白就曾经穿过,有诗为证:“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为什么说木屐就是拖鞋,理由有二:
一、木屐的形状极似拖鞋。木屐多以木料为之,作鞋底形,古时称之为“木扁”。上钻有小孔数个,以穿绳系。南朝梁无名氏《提搦歌》云:“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系两头系。”而且,明代王圻《三才图会》中还有描绘的木屐,已与现代的拖鞋无
二、古人穿木屐的情况和今天相同。明杨基 《赠许白云》诗:“ 白云老翁乐且贫,眼如紫电烱有神,麻衣纸扇趿两屐,头带一幅东坡巾。”趿就是将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这就是拖鞋的唯一穿法。而且木屐多为雨天时穿。晋崔豹《古今注》云:“以木置履底,干腊不畏泥湿。” 宋张瑞义《贵耳集》云:“东坡在儋耳,无书可读,黎子家有柳文数册,尽日玩诵,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清赵翼《陔余丛书》云:“古人雨行多用木屐……”
木屐这东西,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走起路来叭哒作响。这种声音,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的动听的音乐;对有些人来说,却是烦人的噪音。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焚麈寄·胜国遗闻》引《鸿书》记载:太祖一日退朝,在武英殿侧室静坐,忽闻外有履声橐橐,问曰:“此为谁?”对曰:“老臣危素。”太祖曰:“尔耶?朕将谓文天祥耳。”危惶惧,顿首,汗流浃背。估计危素当时多半穿的就是木屐。危素是个降臣,后来被明太祖贬谪和州,幽恨而死。危素如此下场,是不是朱元璋本来就烦他,还是因为他木屐声搅了朱元璋的好梦就不得而知了。好在现在的拖鞋多半是塑料和橡胶底的,一般情况下随你怎么穿,也不怕骚扰到别人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