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的地方特产

府谷县的地方特产,第1张

海红果

府谷县传统果树,属中国稀有树种,是陕晋蒙接壤地带所独有的特产,栽培历史悠久。海红果树属落叶小乔木,树冠呈圆形,冠高4~5米。冠径一般可达7米,一种耐旱、耐寒、适应性强、管理简单的高产果树,易栽培,寿命长,适宜在府谷生长海红果含钙量为水果之冠,每公斤含钙2780毫克,素有“钙王”之称。

红枣

府谷县传统经济林木,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以黄河沿岸的府谷镇、碛塄、武家庄、王家墩等乡镇最为集中,各乡镇均有栽培,已形成规模巨大的红枣林带。尤其是碛塄的红枣最为鲜美,色泽红润、个大、核小、肉厚、干鲜食均可,含糖量高,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具有养血安神、益脾和胃之功效。

黄米

又分粳黄米、糯黄米,有的地方称为大黄米。经2007年内蒙古农科院测试中心测定,府谷县黄米中蛋白质含量达105%,软黄米蛋白质含量达136%,最高可达179%。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小麦、大米和玉米,尤其是蛋氨酸含量,每100g小麦、大米、玉米分别为140mg、147mg和149mg,而糜子为299mg,是小麦、大米和玉米的1倍多。

据考古资料,远古时期,府谷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有据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遗址。新庄子遗址(位于庙沟门乡新庄子村)属于仰韶文化(前5000年~3000年),连城峁遗址(位于庙沟门乡连城峁村)属于仰韶龙山文化(前2800年~2300年),朱家湾、桥沟北盖峁、大、小石堡遗址属于龙山文化。

夏、商时期(约前21年~前11年),为要服地,在雍州翟族境内。

西周(前11年~前770年)属固阳榆中地,为荒服,属雍州白翟的一部分。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5年)仍为白翟地,属晋国。(一说为林胡族地)。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为固阳榆中地,属魏国,后属赵国。

秦(前221年~前206年)为上郡地。

西汉(前206年~23年)设富昌县(府谷县东北部及准格尔旗南部),属西河郡。王莽改名富成县,东汉(25年~220年)撤销,辖地并入平定县(准格尔旗南部及府谷县西部)。

魏晋时期(220年~420年)为匈奴地。东晋属赫连氏大夏国(都城在今靖边县白城子)。

北魏(386年~534年)为五原郡固阳并永安郡地。北周(557年~581年)为银城县(今神木县北部及府谷县地)地。

隋(581年~618年)为银城县地。开皇十年(590年)在北部复设富昌县,南部仍属银城县。

唐(618年~907年)属麟州。初为府谷镇,开元以后县地分属银城、新秦二县。

五代后唐天佑七年(910年)升镇为县,八年(911年)升府州领府谷县。不久,因辽国侵扰迁到留得人堡,即今府谷县城。后汉初升设永安军,乾佑元年(948年)仍设府州,周显德元年(954年)复设永安军。

宋(960年~1279年),仍为府州,领府谷县。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改为靖康军。政和五年(1115年),赐郡名荣河,又改为保成军,置麟府路军马司,以太原府代州路钤辖领,属河东路,以其地处河西,便于控扼西夏。靖康元年(1126年),割让麟、府、丰三州与西夏。绍兴九年(1139年),夏人陷府州。

金贞元(1153年~1155年)以后,从西夏收复。正大三年(1226年),复设府谷县,增设建宁县(故城在府谷县西北七十里)。

元(1206年~1368年)初,复建府州,领府谷县。至元六年(1269年),州废,并建宁县入府谷县,隶葭州(道光本《榆林府志》);一说州、县俱废(雍正本《陕西通志》)。

明(1368年~1644年)为府谷县,属葭州。洪武六年(1373年),废。十三年(1380年)复置县,属延安府葭州。

清(1644年~1911年)仍为府谷县,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葭州。乾隆元年(1736年年),改属榆林府。民国时期为府谷县。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制归省直属。民国二年(1913年),设陕北观察使,因属陕北观察区。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榆林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道制,复归省直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归陕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33年开始建立神府革命根据地,逐渐扩大到原国民党县政府统治的大堡、镇羌、天平等联堡。1935年3月,成立府谷县革命委员会,归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1936年2月,成立神府东北办事处。4月15日,撤销神府东北办事处,成立神府特区抗日人民革命委员会,统辖府谷县城以南及神木县、榆林县、佳县的部分地区,与国民党统治的府谷县并存。1937年1月28日,神府特区抗日人民革命委员会改为神府特区苏维埃政府,属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领导。7月,神府特区苏维埃政府改为神府县政府(属于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与国民党统治的府谷县并存。

1941年9月,神府县由陕甘宁边区改属晋绥边区代管。1947年11月,成立府谷县人民政府,属晋绥边区政府领导。1948年1月,麻地沟解放后,府谷县黄甫川以东地区,内蒙古十里长滩一带及山西省河曲县部分地区于3月合并,组成河府县(县府设在麻地沟),归晋绥边区政府领导。9月,河府县撤销,归还府谷原属地。1949年6月,改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榆林分区。

1950年5月整编时,撤销神府县,其辖地分别划归府谷、神木两县。府谷县归属陕西省榆林专区。1958年12月,府谷县撤销,其辖地划归神木县。县委、县人委设在神木县城关,隶属仍旧。

1961年9月,恢复府谷县建置,隶属仍旧。1968年3月,府谷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属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

1981年12月,恢复府谷县人民政府,隶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2014年6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升格府谷县为省直管试点县。

清早,一开门,就有一股凉爽的风向我扑来,远处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好像刚睡醒似的,变得清楚了。蔚蓝的天空,漂浮着几朵白云,东方的天边,彩霞姑娘挥舞着美丽的彩绸。桃树的果实和叶子好像刚洗完澡,纷纷滴下晶莹的水珠,一只大公鸡飞上柴垛,“喔喔”地叫着。

  太阳慢慢地露出红红的脸蛋,把四面八方的景物照得金灿灿的,这时,一切都显得那么明丽。站在高处,往四周望,眼前的景色更美了。一个个烟囱冒出淡淡的炊烟,在微风的吹拂下,它们徐徐地飘上了天空,好像仙人画出的一幅美丽的画。牛羊在草地上欢叫着,牧童的笛子响起来了,割草的娃儿唱起来了,树上的鸟儿也唱起来了……

  我喜欢家乡早晨的景色,因为它生机盎然、朝气蓬勃,因为它具有特殊的魅力。

康熙年间,府谷县城人烟稀少。国家因为这里人口稀少,所以就从人口较多的南方强迫将大量人口移民北方。于是,都甲户口为代堡都五都九甲刘氏,就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移到府谷现在的造船厂附近,专门负责黄河渡口的事务。因为刘家来府谷县城的时间早,所以过去府谷的名字就叫刘家川。第一代来府谷的刘家人居住在现在的马家沟附近,一完小南边畜产公司的韩家湾。 七月初二先祖行船遇袭,全川人民每年祭祀至今 刘氏来到府谷的第一代,如今的名字无法可考,据说他是一个跑航路的好手。有一年,一批军人乘坐他的船渡河,在行船过程中,不知因为什么事情,他和军人们没有说对话,于是,他就被肆无忌惮的军人砍掉了脑袋。 后来,家人在安葬他的时候,因为找不到脑袋,所以只好安一个假的安葬。由于刘家在当地人们的心中很有威望,后来人们每年就在刘氏先祖去世的这一天(农历七月初二)晚上,在黄河里点河灯,祈愿国泰民安,永无战事。在附近马家沟关帝庙上唱戏,以纪念这位英勇牺牲的跑河路英雄。这种祭祀活动经过多年的沿袭,如今府谷县每年的七月初二,都要举行物资交流大会,这是经过时代的演变,才变成如今的物资交流大会,其实这个古会是因为纪念刘氏的英雄,才不断流传下来的活动。 水神爷出自刘氏的后代 刘氏来到府谷经过好多代的繁衍生息,家业不断壮大,积累的财富也越来越多。大约在1820年左右,也就是200年之前,刘氏的后代在前石畔(如今的旧人民银行附近)修建起了一院住所。当时很豪华气派,四合院全部用石头修建,正房以及东西南房等都很讲究,附近的人们都称这里叫刘家大院。据说当时院子建成后,院子里出了一个公子,很有才干。他的父母担心他外出受到伤害,所以嘱托专人对他进行看管,不让他离开刘家大院。 有一天,这位公子向家人说,他呆在家实在闷得很,想跟着航运的船去见识一下外面的风景,体验跑船的感受。父母先前很不赞成,后来在这位公子的多次要求下,父母终于答应了。当公子和船航行到半路时,河道突然变窄了,被山上塌下来的石头堵住,只留下了一个刚好能通过船的水域。当时,大家都不敢过河。这时刘公子说他有办法,要求后面的船员把好船尾,一定不能让船有大的摆动,让船两边的船员均匀发力,让船保持直线航行。在公子的指导下,船只终于胜利穿过了这个险境。有了前车之鉴,其它船只也跟着通过。这位公子的事迹马上就传开,刘公子就出了名。后来,刘公子去世后,人们尊称他为水神爷。如今,就供奉于刘家大院的东侧房子内。 嫁女到保德,河路被分为两家 不知是哪一代的刘氏在跑河路,经营渡口生意时,与河对岸保德县一家人的关系处得非常好,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保德这户人家。过了几年,这户人家看到刘氏跑河路的生意很好,所以他们家也开始跑河运。这样,一直以来刘氏独霸的刘家川古渡口生意,一半让给了保德。那时,在府谷居住的还有张家和李家,但是他们这两家都没有涉及河运,只是在山上以种地为生。 府谷造船厂的黑洞是刘氏古渡口的避风港 刘氏古渡位于如今千佛洞的脚下,过去的刘氏古渡负责着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运送府谷至保德之间过往的行人,另一方面是从府谷向北或向南运送粮食、盐等货物。当时,行船要靠在岸上的船工们拉,类似我们在小学课本上学过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所反映的情形一样。一般情况下,拉船的纤夫一共有5人,包括船上1名艄公或老艄;船下面的岸边有4个纤夫用绳子将船拉着前行。当时的刘氏古渡很忙碌,全天24小时有人值守。如今的黑洞,就是船员们休息、轮班的遗迹。 刘家的后代流向 最初,刘家居住在现在畜产公司附近的韩家湾,他们的都甲户口是:代堡都五都九甲。他们的第一代祖先来到府谷后,养育了四个儿子,第二代的四个儿子生了10个儿子。如今,他们的祖先大概到了第十四五代了。刘鹏飞说,他们的第三代中第二门家在跑河路过程中,来到了延安附近的瓦窑堡。因为当年瓦窑堡受灾,粮食颗粒无收。所以,他们就从府谷拉了两船粮食,送到了瓦窑堡出售。他们经过航运销售农产品等物品积累了很多财富。于是,他们就将瓦窑堡的两座山买下,同时还买了两个店,取名为刘家大店。后来,就一直居住在了这里,没有回到府谷,一直到现在都居住在瓦窑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856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