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分析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为什么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创作方法是艺术的主流?

举例分析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为什么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创作方法是艺术的主流?,第1张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很多,择其荦荦大者有:一,由大变小。浪漫主义音乐是由古典乐派发展出来的。古典乐派不管是交响乐、室内乐还是独奏曲,形式都比较大,大多是多乐章套曲,浪漫主义音乐大多是形式短小的三段式或两段式的乐曲,如“瞬间音乐”,“即兴曲”(舒伯特),“谐谑曲”,“叙事曲”,“前奏曲”,“圆舞曲”,“练习曲”(肖邦),“随想曲”,“(匈牙利)(西班牙)狂想曲”(李斯特)等,单乐章的钢琴曲或管弦乐曲来取代古典音乐时期的奏鸣曲,交响曲;甚至把传统的三乐章套曲的协奏曲压缩为一个乐章(李斯特)。短小精悍的抒情小品在各个作曲家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二,艺术歌曲盛行。几乎每个大作曲家都有数量可观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不仅登了大雅之堂(贝多芬、莫扎特、海顿都创作过艺术歌曲,但那时这种乐种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在音乐会上演奏),而且影响到交响曲的创作,使交响曲的主题变长,像个用器乐奏出来的艺术歌曲。三,带有标题的单乐章交响诗盛行。表现在以柏辽兹开端,李斯特,R.施特劳斯等人数量众多的创作曲目,和法国、俄国作曲家的竞相仿效。四,音乐强调民族化,产生了民族化的音乐创作。这与19世纪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封建复辟会议实施民族镇压后发生的民族运动和民族国家的纷纷成立有关。音乐史上的民族乐派也纷纷产生。与此相连,民族化的音乐必然与民歌和民间音乐相连。五,管弦乐队不断扩大,音量扩大,重视音色配置(色彩效果);瓦格纳的乐队增强铜管,直至有马勒号称“千人交响曲”的第八交响曲。

浪漫主义音乐尽管有很多的特点,但在这些特点中,带有普遍现象的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浪漫主义从从文学作品中去寻找题材,作曲家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灵感,这是普遍现象。

现实主义

根据思格斯的定义,我们把下面这样的音乐看作是现实主义的音乐,这种音乐以典型的方法表现对自己时代典型现象的典型反应。这样的音乐确实以它独特的、新颖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自己那个时代的人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巴赫、肖邦的作品都是他们自己时代的现实主义的音乐。

然而音乐中的现实主义,也就是说,对当代重要问题的强烈的感请反应以及感情的表现方法,不一定要去强调“细节的真实”.就像我们在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曲《阿尔卑斯》和舞剧《唐·吉何德》中见到的那样,为了描写风车和阿尔卑斯山的风暴而采用特殊的“风声机器”,或者为了描写羊群而采用模仿羊叫的音乐动机等,因为这种细节描写的作法本身已经是一种音乐上的白然主义了。描写性的音乐动机和音乐主题,只有当它们能纳入感情表现的过程、服从于音乐结构准则时.才能发挥其正确的作用。

今天,在**中往往出现这种纯描写性的音乐。描写性的音结构在这种音乐体裁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其实**音乐也必须赋予影片总的构思以感情的渲染和衬托,而不能只局限于对影片提供的视觉细节进行声音描绘。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所要求的标题性.必须从更深刻的意义上去理解。我们这里所指的正是作曲家的创作想象、感情生活同自己时代的重要题材的紧密结合,而不是对现实中具体现象的细节描写。对日丹诺夫在涉及到这个问题时所提出的要求的错误、狭隘的理解,使许多作曲家在1948年提出的这个问题上陷入庸俗化。日丹诺夫提出的标题性的要求中包含着有关思想构思、同当代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内容的联系以及对这些内容的正确的感情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而小是指对细节的描绘,因为这种细节描绘会将音乐庸俗化,导致自然主义的描写。

艺术流派其他还有古典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两者自然比较非主流一些了,不似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那样容易为人接受。

爱情是一个被制造出来的概念,虽然已经有无数科学研究证明,爱意产生之时,人脑内会产生大量诸如多巴胺、苯基乙胺、内啡肽等激素,但这些激素和大脑的波动并不是爱,所以,爱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我们做个假设,当有一天你加班回家, 刚一进门就被对象拥入怀中,这时你心中定然会升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温暖,这种温暖被呵护的感觉就是爱,但如果这种给你温暖的人实际上刚刚进行了多人运动,屁股上的正字还没来得及擦掉,你还能感觉到爱吗?能,只要你不知道这一切,但是,如果你发现,他身上留有的香水味比你的还贵,窗帘后面藏着的人哪哪都没你翘时,这种感觉就没了,在爱消失前后,其实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从来都没有变过,变的只是你自己,所以爱不是那个爱你的人给你的,而是你给你自己的。

爱是一种幻想,它是你被这个社会调教过后,基于他人的所作所为而产生的一种自嗨式的狂欢,它是不确定的,可以被塑造的。再做一个假设,如果我们所有的**小说,都宣扬一夫多妻才是真爱,男人不出轨就是没有男子气概,那么当你发现他金屋藏娇之时所感受到的只怕就不是爱的幻灭,而是暴涨了。

当然这种观念反人性,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人类对于爱情的幻想,确实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想一下你自己的择偶标准和父母之间有多大差异,你和对象的相处方式和你父母年轻时的相处方式是不是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我们现在流行的爱情观实际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浪漫主义的那一套,它鼓吹自由、平等、真爱至上,是听起来很美好的东西,但在这一套理论的引领下,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情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幸福。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这套爱情观要背很大的锅,因为它本质上经不住推敲,首先真爱至上,浪漫主义相信世间有真爱,或者说灵魂伴侣,那是一个路过的人只能看到你的烟,但他却能看到你的火的人。当你们相遇,目光交错的火花,会超过十万伏特的皮卡丘,之后他又会无限制的理解你、体贴你,就好像是在你的口罩里藏了5G天线,以每秒500G的速度读取着你的思维。但这种灵魂伴侣明显是不可能存在,就算6G出来也没用,未来没有人可能会无限制的理解你、体贴你,事实上人和人靠近的过程,本身就宛如两团荆棘在跳舞,少不了摩擦和碰撞。

如果他人即地狱,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地狱本身,浪漫主义的爱情观之所以会有这么天真的幻想,只不过因为这种爱情观源自一些诗人或者作家的文学作品,在他们的作品里,那些所谓的爱情与其说是爱情,倒不如说是一场露水情缘或者是婚外恋。

在18世纪那个新旧制度交替、男女婚姻被家族捆绑、情人情妇遍地走的时代是没问题的,因为它代表了对自由的渴望,本能的解放,但是现在就有些不合时宜,这种稍纵即逝的浪漫幻觉,更适合用于一场短暂的酒后狂欢,或者打着一场真爱的名头骗那啥,见色起意就见色起意,扯什么情情爱爱?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是老色批,总有人想要认认真真过日子,但这种浪漫主义对于现实生活亦是缺乏指导,因为在这种灵魂伴侣存在的前提下,生活中所有存在的摩擦和争吵,都可以作为这个人不是你灵魂伴侣的证据,用一句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他不是对的人。

这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浪漫主义爱情观的另一个扯淡之处,那就是认为:爱是万能的,为什么那个灵魂伴侣能够无限理解你,因为他爱你,因为在一个浪漫主义的逻辑下,如果一个人爱你,他自然而然就会懂你,当对方无意识中做了一件让你不开心的事,你只需要窝在一边生闷气,一言不发,爱你的人自然就会明白你的意思,然后将问题顺利解决。奇怪!人类为什么要花几万年的时间进化出一套语言系统呢?明明只要大家相爱就可以成为三体人了嘛!爱不是万能的,它与理解无关。

家人肯定是爱你的,但是仍然有因为不理解而存在的争执,正如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需要学习,成为一名好的恋人同样也需要。一段好的恋爱关系是需要用时间耐心和智慧加以打磨和调整的,不存在生下来就合适的一对,所有你看起来的美满不过是两团荆棘,地狱收敛了自己的锋芒。

我想说的核心思想很简单,就是认清现实放弃幻想。爱情在现在社会中被描绘得太过美好了,到处都充斥着只要你得到了爱情就能永远摆脱孤独、沉溺于幸福之中的暗示,但爱情并没有那么神圣,它只是人类诸多追求的一种,和工作、事业、梦想、宗教信仰、友情、亲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很多不婚主义者,他们认为婚姻只是人生的一个选修项,而不是一个必修项。那为什么爱情就一定要是一个必修项而不是一个选修项呢?一个不想谈恋爱或者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被施予异样的眼光,好像这个人有什么问题一样。总有人说大学一定要谈一场甜甜的恋爱,否则就好像错失了什么一样,但凭什么呢?,难道一个人的一生中没有为一项伟大的事业献身过、没有曾全心全意的沉迷学习过、没有无所顾忌的追求自己的梦想过,不难道也是一种遗憾吗?牛顿一辈子没有结婚,在他眼中别人不是傻逼就是大傻逼,但并不妨碍他这一生活得有意义有追求。

其实爱情已经在无形中成为了一种暴政,哪怕有人真的无法感受到那种甜甜的恋爱,无法学习到这种浪漫主义下的情愫言语,他也要学会假装理解。它已经成了一种现代社会的新宗教,浪漫主义崛起的时代,恰逢旧宗教的衰落,当有人回归世俗他必须有某种精神追求,成为自己灵魂的支撑,而爱情填补了现代人的这片空白。最好的例子就在于,西方人喜欢称呼自己的爱人为天使,这并不是一个巧合,不过这符合时代发展对现实生活没有指导的思想潮流,终究会被抛弃。事实上你会发现,我们现在又一次开始谈起了门当户对,以前的深情也开始被称之为舔狗,这恰恰是无意中社会对于旧有不合时宜爱情观的一种调整。

我反驳旧有的浪漫主义爱情观,因为只有认识到主流爱情观中的缺点,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浪漫主义是很美好的东西,它铸造了无数美丽的作品。但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言:

“ 猛虎比绵阳更美丽,但我们宁愿把它关在笼子里,但浪漫主义却要把笼子打开,欣赏猛虎消灭绵阳时那幕壮丽的纵身一跃。 ”

他鼓励着人们想象自己是猛虎,可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绵阳。

浪漫主义文学

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首先说明一下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后再阐明一下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自发组成,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

夏尔·波德莱尔给的定义是:“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故而所谓浪漫主义小说,也就是浪漫主义文学有以下特点

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人物:

雨果(法国)雪莱(英国) 海涅(德意志)拜伦(英国)大仲马(法国)等

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品:

雨果——法国——《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雪莱——英国——《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海涅——德意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拜伦——英国——《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 

大仲马——法国——《基督山恩仇记》 

附:

这些都是高中历史课的内容,可与现实主义文学共同参看。

还有什么帮助,我可以扩展说一下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崇尚主观感情,提倡综合艺术。古典主义崇尚的是理性和自然。

十九世纪初开始的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崇尚主观感情,提倡综合艺术。也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总是富有爱国主义的情怀。譬如肖邦的波兰舞曲,譬如斯美卡那的我和我的祖国。而同时浪漫主义时期表现出音乐的幻想性。残酷现实与美好理想的矛盾与交织,只有幻想是最后的安乐乡。也正因此,标题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可以大行其道,成为名作中的大宗。

若说古典主义是版画,浪漫主义便是泼洒的水彩。古典主义崇尚的是理性。典雅和端庄是以严谨。“凡是天生的事物总是符合理性的,是永恒、真实的。“浪漫主义崇尚感性,崇尚个人感情。华丽的技巧,夸张的变调,忧郁感伤的小情调。”

世纪病“即是忧郁,而音乐家们的感情比常人更加敏感。他们谱写演奏以宣泄内心。浪漫主义的风格让音乐家们的曲子小众化,变成只有音乐者自己懂的加密故事。

古典主义追求的是自然。古典音乐是为了使人理解而存在的音乐。它是有着抽象辩证思维sonataform(奏鸣曲式)。是由浅而深入的心灵冲击。它的感情明确的开端轻易让人抓到主调。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是音乐家的大声疾呼,是鲜明又不失优雅的申辩。像咄咄逼人的辩论家,像哲学家沉思的脑内。古典主义之于浪漫主义是前身,是传统,是要超越的过去。

浪漫主义在此基础上新的探索,同时亦摆脱了“理性“对音乐格式与形式的限制。音乐本就是感情的喷涌,是无法言说的悸动。褪去枷锁,我颂我所敬,怅我所失。不求世人皆知,只求知音一人。浪漫主义的核心正是自由。自由的音乐才能带着幻想在耳畔徜徉。相异说至此,也就到了结束。

而相同,真的不必多说。音乐本身的本质是永远不变的。音乐是人感情的抒发,而使人有感而发的事情,对人类而言又有几多不同?生死、孤独、爱情、离别、神明、祖国、自然、英雄、统治者。愉悦、悲伤、痛苦、挣扎、沉思、崇拜、祈祷。永恒的主题,改变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与结果罢了。更何况,古典主义音乐本身就是浪漫主义的前身,二者相同之处不言自明。

《牡丹亭》反礼教、反理学的主题,主要是通过塑造杜丽娘的形象来表达和体现的。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显然,汤显祖是把杜丽娘作为“有情人”,并且是达到了“情之至”的“有情人”来塑造的,十分明确地与礼教、理学的排斥、否定“情”即所谓“去人欲”针锋相对的。成功地塑造了反封建的战斗光辉的杜丽娘形象,这是《牡丹亭》突出的重大成就。 杜丽娘的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有一个成长过程,并包含着一定的复杂性。汤显祖一方面通过人物关系提供杜丽娘的生活环境,一方面通过剧情发展揭示杜丽娘的内心活动,从而表现了杜丽娘叛逆性格的成长过程及其复杂性。 杜丽娘是个封建官僚的女儿。她的父亲杜宝任南安太守,自称“西蜀名儒”,是以儒学传家的。封建社会讲究门第家声、光宗耀祖,要求儿子尽孝道,而最大的孝道则是飞黄腾达之后 “扬名声,显父母”。杜宝因膝下无儿,就对杜丽娘格外看重,竭力把她培养成标准的“淑女”,在家是个敬父母的温顺女儿,出嫁是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杜宝一心指望杜丽娘“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因此,杜丽娘从小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男女《四书》都可以背诵,她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自由思想,绝不允许有个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严密地关在家庭里,同外界社会是完全隔绝的;她同时被严密地关在闺房里,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绝的。按照封建时代对妇女的要求,她只能做一具行尸走肉。实际上,杜宝的家庭里本来就充满着腐烂霉臭的气味,在理学思想的统治之下,一切都丧失了自由,丧失了活力,丧失了生命。生长在这样家庭里的杜丽娘,礼法、家规、女诫、妇道等等象一重又一重的枷锁,紧紧地套在她的身上。她因为疲乏,白天稍为睡一会儿,都被认为是行为放纵,有失检点,就连她在裙子上面绣了成双成对的花鸟,也要引起封建家长的大惊小怪,被看作是了不得的邪思妄念。就这样,杜丽娘确乎驯良得象一头羔羊。她的丫环春香说她:“名为国色,实守家声。嫩脸娇羞,老成尊重。”但杜宝还不满足,他与杜丽娘的母亲商量决定,专门请了一位塾师陈最良来教杜丽娘念书,目的倒不在乎要杜丽娘学文化、长知识,而在于用儒家圣贤书籍使杜丽娘“拘束身心”。“拘束身心”,就是不准自由行动,也不准自由思想,一切都服从于“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577858html 还有很多大不了, 你自己看吧

现实主义 : 以生活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 在简单 质朴 的条件下 寻求大众式的取舍方式

浪漫主义 : 以思想感情为出发基础, 对想要的事物存有些许乌托邦的思想 在追求事事符合美景的条件下 淡化了现实的可行性

用恋爱的例子来说 现实主义要求 对方基本具备一般的能力 大体符合要求即可

浪漫主义要求 对方可能不具备一般的理事能力 但对方拥有魅力 其他的因素不会占太大的比重

聊斋志异曾被认为是文言小说之集大成者。单从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和某些表现手法来看,这个评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纵横面来看,这个评价就不够全面了。因此还需要作进一步的伸说。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发展系统。一个系统属文言,起自六朝的志怪而盛于唐的传奇;一个系统属白话,起于由唐宋时的说话而形成的话本,进而发展到大部头的长篇章回小说。文是文,白是白,界限分明。当然,也有个别例外,如以文言写章回小说者。但是,这两个系统之间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竞赛,甚至有斗争。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聊斋志异的出现,就不单纯的是文言小说自然地顺利地直线地发展的结果。

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细按原意,当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这种文言小说的优点,所以鲁迅把它列入了“拟晋唐小说”,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蒲松龄自己也承认是“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是自觉地有意识地来继承这一小说传统的,是踏着前人开辟的创作道路前进的。然而,从当时的情况讲,这条路已经是歧路了。他以自己毕生的主要精力,又把歧路引直成宽平的大道,树下了历史的纪念碑。

聊斋志异是清初十七世纪的作品,上距干宝的搜神记已千年以上,距唐传奇的兴盛也近千年。对于文言小说的发展来说,聊斋志异的出现,实在是“文起千年之衰”,其功不在“文起八代之衰”以下。

按照鲁迅的说法,中国古代严格意义的小说从唐代才开始出现,“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以前的志怪书不仅是“粗陈梗概”,“非有意为小说”,而且“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更无诚妄之别矣”。以志怪书的代表作搜神记为例,作者干宝就表明其创作动机是“发明神道之不诬”。蒲松龄自谦非干宝之才而“雅爱搜神”,正是从“才”的方面来看待六朝志怪书的,权其设幻的种种大胆想象,造异立奇,并非追随其明神道,有取有弃,所以能摆脱单纯模仿之恶道。六朝文人的设奇造幻,不同于单纯的宣扬迷信,为了动人,就要造得让你感到象真的一样,在这样的一个写作实践过程中,无疑的是锻炼和发展了文学的想象力,发展了后世所谓的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因素。蒲松龄从志怪书中所受到的启发,正是这种积极的文学因素。

唐传奇的确堪称有唐一代之奇,产生了大量的作品,著名的如枕中记、长恨歌传、李娃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等,作者又多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立意在写人,又重情节,尚文词,故能通过委婉曲折的故事给人留下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传奇蔚为奇观,也使后来的刻意模仿者望尘莫及。这个成就与当时文人思想上的较少束缚,社会风尚的较为开放大有关系,正因为如此,传奇才只盛于唐,至宋则日趋衰落,一蹶不振,走向了下坡路,再也没有产生过象唐代那样的名作,作为文言小说代表的志怪传奇的全盛时代过去了。文言小说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传奇的出现,虽然标志着“始有意为小说”,小说正式登上了文坛,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已争得了应有的文学地位。“传奇”一词就含有贬意,它与声势浩大的唐诗和散文是不能并驾齐驱的。宋以后的文言小说,用鲁迅的话说,“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

言。”这时,另一种起于民间的新的小说形式即评话出现了。评话是白话小说,它的产生与广大的下层人民群众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主要的是为他们服务的,得到他们的喜爱。从评话到章回,历经几代数百年,越来越旺盛强大,同另一种起于民间的戏剧文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后期主要成就的重要标志,诗文的地位反而越来越显得居于次要了。在这个历史阶段的文言小说,走着与白话小说并不相同的道路,远离了现实生活,远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变成了文人的趣味之作,犹如明末之文人小品,落后于时代的潮流,走向了末路,既缺乏白话小说的生命力,同唐传奇相比,相差也不可以道里计。

文言小说的衰落,到明朝已达极点,故鲁迅在讲“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时,一笔带过,批评多于肯定。“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而能够予以肯定者,实在寥寥。至于清末的文言小说,虽“亦记异事,貌如志怪者流,而盛陈祸福,专主惩劝,已不足以称小说。”文言小说发展到如此境地,真是名符其实的“呜呼哀哉”了。

在文言小说的衰败之风“弥漫天下”的境况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突然异军崛起,独树一帜,连当时鼎鼎大名的文人王渔洋,也不敢写这位三家村的教书先生,究竟是为了什么?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不是一般的传奇志怪,而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蒲松龄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大变化的时代。他经历了明朝的灭亡,经历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经历了清朝入关前后的虏掠和镇压,经历了清初民族的和农民的反清抗争。在清朝相对稳定的统一和巩固以后,他又幻想着通过科举制度的途径出仕,然而初显才华以后,紧接着而来的却是屡遭挫折,最后也只得到了一个“岁贡”的虚名。他除了短期到江苏给人做幕僚外,终生在山东农村生活。他始终没有放弃高升的幻想,然而随着幻想的破灭,他这个处于下层的小知识分子,直接地广泛地观察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这种观察里自发地产生了“孤愤”之情,并且把这种“孤愤”之情自觉地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上溯千余年以来的文言小说的发展,有哪一位作家象他这样?唐传奇的作者大都是有较高地位的知名文人,而且传奇的产生还与投献干谒有关,说得不客气点,还是一种求名的工具。蒲松龄写了聊斋志异,还抵不上科场中三篇八股文,而他自己却认为是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何所为也?他虽写传奇志怪之文,心中未必完全以前辈作者为同道的。他心目中追随的是“二十四史”的开山祖司马迁。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当然,他还不懂形象的历史之类的说法,可他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面貌,提出了尖锐的社会问题。

概括说来,聊斋志异突出地提出了几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蒲松龄的笔下,当时的政治是非常黑暗残暴的,转别是中下层的封建官吏以及与之相勾结而受到庇护的豪绅恶霸,他们象一群恶狼一样吞噬着弱者的生命,用蒲松龄的话说,就是“花面逢迎,世人如鬼”,“官虎而吏狼者,比比皆是也。”席方平一篇就集中而典型地揭露了那种吃人的社会关系和官吏制度。蒲松龄幼而聪颖,却屡试不第,他虽然长期没有破除幻想,醒悟过来,但是从他亲身的经历和对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广泛观察中,看穿了科举制度是一种坑害知识分子的制度,这种制度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反而培养出了各种各样庸碌无能的废物。在蒲松龄看来,封建社会提倡的所谓“学而优则仕”根本就实现不了,因为考场已经成了腐败的交易所,瞎眼衡文,无才得中而有才被黜,这也实际上回答了蒲松龄为什么没有通过考试关的原因。在蒲松龄的笔下,还多方面地反映了妇女问题,如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的不合理,由于妻妾制而造成的家庭不和,嫡庶之争。更可贵的是他创造出了众多的朦胧的渴望着自由的青年妇女的形象,如婴宁、青凤等,她们已经在幻想的形式中初步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牢笼和束缚,向着另一个新世界探索和追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98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