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及其经典语录

雪莱及其经典语录,第1张

雪莱及其经典语录

 雪莱,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下面我带来的雪莱及其经典语录。

 雪莱文学特点

 雪莱写了很多极好的抒情诗,体现了作者的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他在《致英国人之歌》里严厉斥责英国统治阶级,把他们叫做雄峰,指出他们是剥削英国人民的寄生虫。诗人号召人民拿起武器保卫自己 :播种吧 ———但别让暴君搜刮 ;寻找财富吧 ———别让骗子起家;纺织吧 ———可别为懒人织棉衣;铸武器吧 ———保护你们自己。除《致英国人之歌》外,他的政治抒情诗还有《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西班牙人民发起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雪莱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诗人鼓动劳动人民要认识自己的力量,起来改变自己的奴隶处境。

 雪莱崇尚大自然,歌颂自然美,善于描写自然现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描写大自然的力量和变化的同时 ,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追求。雪莱熟悉大自然,他把自然人格化、精灵化,在雪莱作品中 ,千年沉睡的山川、树林、鸟雀,突然间变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仿佛成了人,而在这些人格化的大自然中站起来的个性解放的“人”,就象征着诗人自己的人格化为了大自然的灵魂。在艺术上,雪莱完成了一个溶于伟大的自然的自我形象。雪莱说 “: 诗人是一只夜莺 ,栖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声音歌唱 ,以安慰自己的寂寞。”他写遍“风花雪月”,经常出现的形象是山风、流水、飞鸟 ……而月下小舟的形象更是常为读者所忆及。如在《致云雀》中 ,诗人写道 :你好啊 ! 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波西、比希、雪莱,心的心”,这是雪莱生前为自己拟定的墓碑铭文。铭文也是雪莱诗歌的总体概括。他的诗是典型的心灵化了的社会生活,他的作品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 的艺术风格。

 雪莱的经典语录精选

 1) 所有时代的诗人都在为一首不断发展着的“伟大诗篇”作出贡献。

 2) 毁灭的只是生命,不是安宁。

 3) 任何法律都无权阻挠真理的实践。

 4) 由于软弱才能做的事情,倘若在做了之后还感到懊悔,那便是更加软弱。

 5) 陆地、海洋、天空,三者如兄弟。

 6) 信仰是一种感情,这种感情的力量,就同其他各种感情一样,恰好同激动的程度成正比。

 7) 权力像蔓延的瘟疫,遇到谁谁就会染上它。

 8) 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

 9) 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10) 如果你十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点损伤,那么,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再能够凌空飞翔。

 雪莱的经典语录最新

 1)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2) 你若烦恼不断,请用希望来治疗;人类最大的幸福就是希望在抱。

 3)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4) 恶德——不和、战争、悲惨;美德——和平、幸福、和谐。

 5) 既定的命运虽暗淡,改变却只能加深他的灾难。

 6) 人们常以为犯小过无伤大雅,哪知更大的失败常是有小过导引而来的。

 7)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

 8)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9) 爱情就像灯光,同时照两个人,光辉并不会减弱。

 10) 爱情不是时光的奴隶。

 11)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12) 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

 13) 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14)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15) 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16) 一首伟大的诗篇象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

 17) 一首诗则是生命的真正的形象,用永恒的真理表现了出来。

 18) 吻是灵魂与灵魂相遇在爱人的嘴唇上。嘴唇是一对爱人两个灵魂交会的地方。

 19)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20) 人有一颗产生感情的心,一个能思维脑,一条能说话的舌。

 21) 最为不幸的人被苦难抚育成了诗人,他们把从苦难中学到的东西用诗歌教给别人。

 22)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23) 除了人的劳动,没有真正的财富。即使有金山银海,世界上不会多一粒谷;人类也不会增添一些安乐。

 24) 同王公于堂皇中显渺小,贤达则在谦虚中见伟大。

 25) 饥饿和爱情统治着世界。

 26)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两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

 27) 人生,这伟大的奇迹,我们叹为观止,只因你如此奇妙无比……

 28) 希望会使你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

 29) 诗是至上的幸福,至善的精神,至佳而且至高的瞬间幸福的记录。

 30) 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他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

 雪莱诗选读书笔记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西风颂》

 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他和著名诗人拜伦被公认为是19世纪英国诗坛的两颗巨星。他们的名字,在英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雪莱给诗的定义是:“生命的形象表达在永恒的真理中的是诗。”又说:“诗是最美最善的思想在最善最美的时刻。”“灵感之不可解者,诗人是解释者;未来之昭示于现时者,诗人是镜子,显出其巨大的形象;诗人的诗句,足以表示诗人自己并不理解的意思;诗人吹响进攻的军号,具有诗人自己所不体会的感召力;诗人的力量,不为他人所左右,而能左右他人。诗人是世界的立法者,虽然无立法者的称号。”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的几年里,雪莱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哈丽艾特·威斯特勃鲁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对她并不了解,但他认为他应该把她从专制家庭中拯救出来。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这场婚姻注定是一场悲剧。雪莱不只是一位诗人,他读书极多,知识渊博,喜爱哲学,这是哈丽艾特难以企及的。客观地说,少女时代的哈丽艾特天真烂漫,她也曾努力学习,试图跟上雪莱的步伐,可是后来她逐步同许多市民阶级的妇女一样,变得越来越世俗、浅薄,同雪莱的差距越来越大。哈丽艾特的姐姐伊丽莎是个狭隘的小市民,哈丽艾特对她又很信任,受到她很深的影响。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5年,雪莱的祖父逝世,按照当时的长子继承法当时在经济上十分贫困的雪莱获得了一笔年金,但他拒绝独享,而将所得财产与妹妹分享。这一年除了《阿拉斯特》之外,雪莱较多创作的是一些涉及哲学以及政治的短文。

 雪莱是法国大革命的儿子,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旗帜的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不但反映在雪莱的诗歌中,也表现在他的人格上,表现在他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上。雪莱所爱恋的对象,大都是那些孤立无助的弱者,在那些女性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雪莱向她们伸出援助之手。他的每一次恋爱,也是他自己最孤独、最苦闷、最需要同情和慰藉的时候。他的恋爱以真诚的同情为基础,也包含着寻求理解和同情的意义。他的恋爱和婚姻没有功利的目的,没有门第的观点,他本来是男爵爵位和国会议员席位的继承者,而他前后两位妻子都出生于平民,他把妇女的人格看作是同自己平等的。当然,他追求和实行的恋爱自由,事实上损害了处于社会弱势的妇女,给她们带来痛苦和灾难。他对恋爱自由的理解是幼稚的、不切实际的空想。雪莱追求不受束缚的自由,其中包含着他的幼稚和任性。

 雪莱的爱情经历是倍受后人争议的地方。实际上,雪莱从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对雪莱一直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雪莱在艺术上,同他在政治、宗教和社会问题上一样,观点非常激进。他蔑视世俗,写诗也是独树一帜,他把自己直觉的感受、情绪的变化、哲理的思考都融铸于诗中,当时的英国读者已经习惯了“湖畔派”平直的诗句,他们视雪莱为晦涩和艰深,所以评论界几乎是一致对他予以嘲笑和谩骂,读者则予以冷落。雪莱在世时,除了《麦布女王》因为攻击了现行制度,受到激进派的欢迎,其余的作品没有一部可以卖到10册以上的。不过雪莱以后,英国的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读者对雪莱已经比较容易接受了,批评界给了他很高的地位,保罗·约翰逊也承认雪莱是个“伟大的诗人”。

 有关雪莱的争论主要是针对他的人品。雪莱的一些亲密的朋友,都认为他是一个很纯洁、很善良的人,比如拜伦说过,雪莱是“最无私而善良的人,比我知道的任何人都更能为别人牺牲自己的财富和感情。”雪莱夫人玛丽·雪莱在诗人去世以后,也一再撰文证明他人格的高尚。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马修·安诺德称雪莱是一个“美丽而不切实际的安琪儿,枉然在空中拍着他闪烁的银色的翅膀”,这一充满诗意的评论经常被人引用。这种看法被大多数喜爱雪莱诗歌的读者所接受,人们不能想像,《西风颂》、《云雀》、《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那些美丽的诗句,会出于一个邪恶者之手。正如保罗·约翰逊所说,关于雪莱,“直到最近,总的观点还是他的第二个妻子和未亡人玛丽·雪莱所作的不疲倦的宣传:这位诗人是一个极其纯洁、天真、不谙世事的人物,他没有过失和恶行,他献身于艺术和同胞,虽然他决不是一个政治家,毋宁说是个极其聪明和过分敏感的孩子。这一观点被他同时代人对他外貌的描述所强化了:他苗条、苍白、纤弱,直到二十好几岁还保持着青春的娇嫩。”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从《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这部诗剧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它那无与伦比的音韵、色彩和故事情节,以及蕴藏于其中的诗人最高贵的思想。《西风颂》可以说是诗人“骄傲、轻捷而不驯的灵魂”的自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诗人凭借自己的诗才,借助自然的精灵让自己的生命与鼓荡的西风相呼相应,用气势恢宏的篇章唱出了生命的旋律和心灵的狂舞。

 1821年2月23日,约翰·济慈逝世,6月,雪莱写就《阿多尼》来抒发自己对济慈的悼念之情,并控诉造成济慈早逝的英国文坛以及当时社会现状。但在这诗篇中,他好像也预言了自己的死亡。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令人惊奇的是雪莱的心脏在烈火中完好无损。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雪莱去世时才三十岁,留下《生命的胜利》没有写完,这是他所有诗篇中最富有独创性的一篇,其中他的现实主义思想表现得格外强烈。就我们所看到的,这一部分把生命描写得像人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是虚无飘渺的,但也几乎可以肯定雪莱是打算在下半部分说明人类一定能够到达光辉灿烂的顶峰。

 雪莱遇难时,他的妻子玛丽只有二十五岁。她撰写了他的传记,编辑出版了他的诗集,在他生前,这些诗篇已经问世的相当少,而这相当少的一部分在社会上得到的反响也几乎是普遍的憎恶或漠不关心。他还留下了许多很出色的散文,包括有名的《诗辩》在内,在这篇文章中,他分析了诗歌的创作方法,为诗人进行了辩护,认为他们是“没有得到社会承认的立法者”。

 雪莱的墓碑上镌刻着援引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三行诗句:“他的一切并没有消失,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已变的丰富而神奇。”《不列颠大百科全书》这样评价雪莱:“在一个伟大的诗的时代,写出了最伟大的抒情诗剧、最伟大的悲剧、最伟大的爱情诗、最伟大的牧歌式挽诗,和一整批许多人认为就其形式、风格、意象和象征性而论,都是无与伦比的长诗和短诗。”

 雪莱浪漫主义理想的终极目标就是创造一个人人享有自由幸福的新世界。他设想自己是日夜飞翔的夭使、飘浮蓝空的云朵、翱翔太空的云雀,乃至深秋季节的西风,是新世界理想的传播者、歌颂者、号召者。他以美丽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这个新世界的绚丽画面,而且豪迈地预言:“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因此,恩格斯赞美雪菜是“天才的预言家”。

;

  雪莱,英国著名小说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辉煌的成就,那你知道雪莱的一些经典语录吗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学家雪莱的经典语录

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回旋诗。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爱不是时光的奴隶。

爱就象灯光,同时照两个人,光辉并不会减弱。

希望会使人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一对同胞兄弟。

最为不幸的人被苦难抚育成了诗人,他们把从苦难中学到的东西用诗歌教给别人。

一首诗则是生命的真正的形象,用永恒的真理表现了出来。

所有时代的诗人都在为一首不断发展着的“伟大诗篇”作出贡献。

一首伟大的诗篇象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

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恶德——不和、战争、悲惨;美德——和平、幸福、和谐。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两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我的写作既不图利也不求名,写诗并加以发表,不过是我的手段,目的则在于传达我和他人之间的同情,而这种同情王是我对于同类的强烈无边的爱激励我去争取的一种感情。

汲取吧人类,因为知识对于你,正如广阔的河水之于埃及。

如果你十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点损伤,那么,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再能够凌空飞翔。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人生,这伟大的奇迹,我们叹为观止,只因你如此奇妙无比……

雪莱与拜伦的故事

在1816年,拜伦居住在瑞士,在日内瓦结识了另一个正在流亡的诗人雪莱,对英国统治者的憎恨和对诗歌的同样爱好使他们结成了密友。

拜伦和雪莱是近代世界文坛上的两个璀灿巨星,也是十九世纪英国家喻户晓的两个浪漫主义诗人。两人都出生在英格兰群岛,在英吉利的海峡凌厉强劲的海风中吹拂长大,也因此享有在那个海洋民族所特有的独特秉性:他们热爱生命,但更酷爱那赋予生命以形貌和声音的源泉:海洋。拜伦和雪莱两人的友谊也正是从水边开始的。六年前,他们相识于瑞士日内瓦的莱蒙湖畔,然而在六年后,他们的人世间情缘在义大利维亚雷焦镇的地中海沙滩上结束。雪莱逝世在大海里,而拜伦的生命最终也因为水——大海的精魂所勾摄。在海滩边的火葬仪式过去一年又八个月后,一场飘泼大雨,又结束了十九世纪英国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这一对受尽人间风雨的青年诗人,如同他们后来那般如日中天的文坛盛世,他们生前死后的经历也是那样的相似。

1、像好多陈词滥调的**故事结局总是曲终人散

2、酒也空,色也空,老婆跟人走;财也空,气也空,手机没钱充

3、我们既是一名学生又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要好好学习。

4、笑一笑,永年少,健康到,容颜保,吉祥照,霉运抛,好运绕,烦恼消,微笑日,祝福你,多微笑,万事顺,伴如意,生活美,微笑日,微微笑,乐逍遥。

5、呼吸牵动着每一根神经,在黄昏的夕阳下撕心裂肺,歇斯底里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作者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生于一个矿工家庭,曾求学于诺丁汉师范学院。一生创作十分丰富,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游记、小说,皆有独特的建树。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1928)是劳伦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创作灵感得之于一个奇特的真实故事。它的最后一稿,劳伦斯曾考虑把它改名为《温柔》,还搞过一个《约翰•托马斯与珍妮夫人》的修订本,并亲自为小说设计了在火焰中自焚的凤凰作为封面。由于小说毫不隐讳地描写了性爱,而被斥为*秽作品。当时,内政大臣下令没收此书,作者捌叫做“蓄着络腮胡子的色情狂”,甚至他的画展也被查禁。1951年出版此书的英国企鹅出版社还被控犯有出版*秽作品罪引起了轰动整个西方出版界的官司。直到1960年10月伦敦中央刑事法院裁定出版社无罪,小说才得以解禁。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虽然命运坎坷,但终以其严肃的寓意、社会批判的主题、真切透辟的写实手法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成为名著,并对现当代英国乃至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小说通过对康妮与梅乐士的性爱关系的描写,探索和肯定了身心融合完美自然的男女关系,并以此深入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类生活和人性的残害,呼唤自然和谐生活的复归。小说中半身瘫痪的克利福以其拥有的机器、财富,不仅控制着工矿和工人,还窒息了康妮勃勃的生命力,冷酷地制造着死寂的生活,他正是扼杀人类美好生活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象征。而康妮的选择及与守猎人梅乐士的关系,则象征着人们对一种自然和谐而美好的生活的积极追求,这正是作品不能打入色情小说的重要原因。

  《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1905—1984)是苏联著名作家。他善于用大家笔法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史诗性和悲剧性有机结合的特点,其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奖。他的重要作品除本书外,还有《新垦地》、《一个人的遭遇》等。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是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巨著。作品也因其波澜壮阔的史诗性、粗犷苍茫的民族性和悲凉凄清的人物个性而获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以顿河地区独特的哥萨克民族在十月革命前后的苦闷、榜徨、挣扎、奋战、觉醒为题材,展示了哥萨克独特的风俗习性,表现了两大阶级尖锐复杂的斗争,揭示了布尔什维克逐渐胜利的过程,并探讨了苏维埃初期的一些政策失误问题。

  主人公葛利高里是最引人深思的人物。他有着哥萨克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幸福、勤劳勇敢、顽强坚韧的性格和叛逆精神。他爱婀克西妮亚,不惜冲破哥萨克荣誉道德观的束缚。他追求独立自由,不惜在红军和白军之间左右探寻。同时他又有着哥萨克狭隘的民族意识和偏见,认不清道路,在革命与反革命的搏斗中,动摇迷茫,反复无常,最后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自己的情人。这是一个性格极为复杂的悲剧人物,在世界文学画廊中,已被视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萌芽》的作者左拉(1840 1902)是法国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作家,也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曾著有《实验小说》、《自然主义戏剧》等自然主义论著。他还著有《卢贡一马卡尔家族》为题的小说总集。《萌芽》即是其中的一部。

  在世界文学史上,《萌芽》是第一部正面而又准确地描写现代工人罢工运动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煤矿工人马赫一家的命运为典型,写出矿工们暗无天日的工作,强烈地对比出资本家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的生活。作者清醒地估价了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形势。小说中描绘了早期社会主义者、产业工人艾蒂安的形象。他在煤矿工人的队伍中,看到大量社会不公平的事实,他刻苦钻研社会主义理论,并对工人作7大量的启发教育工作,他在工人协会指示下,具体地领导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使工人们团结一致,作为一支整体的社会力量活跃在历史舞台。《萌芽》是早期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一曲赞歌。

  左拉在创作此书时,曾搜集了大量原始材料,他力图客观、细致地再现出工人阶级队伍的现状:他们日益高涨的革命情绪,以及由于环境恶劣而带来的无知、粗鲁和放纵的行为。具有浓郁的自然主义风格。全书结构完整严密,节奏沉稳有力,具有古代史诗气势磅礴、悲壮雄伟的特色。

  长篇小说《飘》(又译《随风而去》)的作者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一1949),她生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曾获史密斯女子学院文学博士学位,做过《亚特兰大新闻报》记者。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

  《飘》(1936)问世后一直是美国的畅销书,至今已译成4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1939年根据小说改编的**中译名《乱世佳人》获1948年奥斯卡奖。米切尔1949年因车祸去世。

  《飘》展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动乱的社会现实,以“乱世佳人”思嘉莱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情纠葛。思嘉莱年轻貌美,但她的所作所为显示了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某些本质特征:残酷、贪婪、自信;为了振兴家业,她把爱情和婚姻作为交易,三次婚姻没有一次出于真心,后来才终于明白她一直念念不忘的艾希礼懦弱无能,倒是自称与她同类的瑞德值得爱。

  作为一部社会历史小说,《飘》出版后批评界众说纷纭。正如书名所暗示,作者明显同情思嘉莱及其所留恋的旧制度;作者对战争性质、奴隶心态和南方“重建时期”社会现状的描写也有所歪曲。但从审美判断来讲,性格复杂的思嘉莱还不能简单地被纳入“反面人物”的模式。小说极富于浪漫情调的构思,细腻生动的人物和场景的描写揭示出超乎作者主观愿望甚至与之相悖的内含,从而确定了《飘》在美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是法国现代小说家普鲁斯特(1871—1922)。他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9岁起就受疾病折磨,对生活异常敏感。在巴黎大学学习法学时,深受柏格森哲学影响,同时,开始涉足上流社会,出入文艺沙龙,后来发表书评和小说等。1895年大学毕业后在图书馆工作。不久,旧病复发,不得不闭门不出,从此立志将全部生命献给文学事业。

  从1901年到1922年,花了21年时间写出了这部小说中的巨著,奠定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追忆似水年华》全书洋洋洒洒长达4000余页,300多万字。作者写作的重点不是在叙述故事,交待情节与刻画人物形象,而是以回忆的方式表现主人公“我”的内心世界的复杂经历。因而它是一部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故事,没有贯穿始终情节线索的新型小说,是一部奇特的作品。

  小说大体上以“我”的内心生活为轴心,描写了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其中,有谈吐高雅而又庸俗无聊的盖尔芒特夫人,有道德败坏、行为丑恶的变性人夏吕斯男爵,有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万,有公开受人供养、水性杨花的半贵族女人奥黛特,有“我”的爱情的痛苦与欢乐,等等。小说对贵族世家和犹太富翁斯万之家的社交生活与人事变迁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贵族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面貌,反映了贵族的没落解体和大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与日俱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小说还描写了许多作家、艺术家、下层劳动者的生活际遇与艰难处境。它通过众多的人物事件,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因此,有的鉴赏家将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这部巨著反映的主题被公认为是“时间”。世人皆知人类已经可以征服空间,以物质的形式在空间占据自己几乎不可磨灭的的位置。然而,如何将流逝的时光征服,特别是把瞬息即逝的全部丰富、波澜起伏、曲折复杂的感情复活,将其固定为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永世长存,这是前人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而普鲁斯特首先解决了。他在为实现复活已经逝去的时光这一创作主题方面率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小说以叙述者“我”的回忆为线索贯穿全书。这种回忆表现的东西不是单纯的人物外表景物和心理描写,而是“自我”,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这种表现大量采用了“自由联想”方式。如小说开头,“我”从床上醒来,在梦幻般的状态中千思百想集于心头,这时,由于一杯茶和一块点心的触发,使“我”回忆起自己在贡布雷的童年生活,引出“我”的身世、爱情、经历,等等。像这样通过自由联想,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形成作品意识联想自由流畅的态势,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因此,这部小说被称为意识流小说的先躯,并宣告了“意识流小说”文学流派的形成。

  由于《追忆似水年华》改变了关于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开辟了欧、美当代小说的新篇章,尤其是重视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潜意识活动,对后来西方文学的影响很大。由于该书取得的成就和对文坛产生的重大影响,普鲁斯特被尊为现代小说大师。不过,最初这部小说并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直到作者死后40年左右,才越来越引起文坛的重视。特别是1987年以来,法国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重新出版本书,评论与研究普鲁斯特创作成就的各种学术活动也在法国及欧、美许多国家广泛开展。我国1989年第一次出版《追忆似水年华》的全译本。1992年出版它的精选本《寻找失去的时间》。这些都充分说明本书在文坛的影响很大。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63—1869)是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1828—1 910)蜚声文坛、享誉世界的第一部代表作。全书卷帙浩大(共计130多万字),出场人物559个。场面上千,是19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部巨著。

  小说动笔时,作者34岁,新婚宴尔,“沉浸在家庭生活的幸福之中”。妻子索菲亚很贤惠,又有文学才华,尽心竭力地协助他。使他有旺盛的精力和充裕的时间投身写作。这时,托尔斯泰已发表《一个地主的早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童年•少年•青年》、《琉森》等震撼俄国与欧洲文坛的中短篇小说,他被公认为俄罗斯文学的希望和骄傲。读者的称赞和荣誉丝毫没有使托尔斯泰放松自己在思想和艺术上的不断探索。他认为,作家严于律己,热爱人民,为人类谋福利,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不可分割的特点。而作家自己,“命中注定永远是要感到痛苦和作出自我牺牲的”。

  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探索和紧张地劳动,是托尔斯泰创作过程中形影不离的伴侣。《战争与和平》正是他思想道德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成果。它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自1805年至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俄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情绪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树立了一座不朽的艺 术丰碑。

  作品的主题在于肯定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歌颂卫国战争中俄罗斯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力量。作者曾说:“我尽力写人民的历史。”所以,这部历史小说的真正主人公是俄罗斯人民,它是一部人民的伟大史诗。

  作品主题的另一,-方面是通过贵族优秀青年安德来、彼埃尔、尼考拉探索贵族阶级的命运,寻找俄国出路,展望前途,从而回答现实面临的“怎么办”的问题。安德来出身贵族但又憎恨贵族。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精神危机,最后用博爱主义作为自己探索的归宿。彼埃尔与安德来一样经常探索人生意义和进行自我解剖,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痛苦经历后,最终认为用“积极的德行”可以革新社会。尼考拉是一个知识有限、不善思考而品质高尚的人。但他始终把贵族命运与沙皇捆绑在一起,这样自然不能解决俄国的出路问题。安德鲁的儿子15岁的尼考林卡是新一代的探索者,他做梦都在参加变革社会的革命。娜塔莎和玛丽亚各有个性特征。在祖国遇到危险的时刻,她们都有爱国表现。婚后,她们都成为贤惠良母。她们的形象体现了作家的妇女观。史诗描写了农民反抗侵略的英雄主义,但唯一突出的农民形象卜拉东却是一个“勿以暴力抗恶”思想的人,这也反映了作家自己的思想。

  《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十分艰苦,托尔斯泰每天写l0多个小时,不准任何人去打扰他。他每用一个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从1863年至1869年,整整7年时间,在创作过程中,托尔斯泰时而灰心失望,时而兴高彩烈。他的妻子经常彻夜为他抄写涂改得难以辨认的手稿。全书大部分章节有7种稿本。

  小说发表于19世纪60年代,那时正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空前繁荣的时期,而《战争与和平》的问世,又为其增添了新的光彩。它以新颖独创的史诗体裁、宏伟严谨的艺术结构、广泛深入的生活概括、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色彩浓烈的民族风格,在长篇小说的艺苑中登上了一个更高的阶梯。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俄国作家几乎一致公认托尔斯泰为文坛盟主。屠格涅夫说:“托尔斯泰伯爵的近作《战争与和平》发表以后,他在公众心目中就断然占据了首屈一指的地位。”外国作家则公认托尔斯泰为世界文学巨擘之林的伟大作家。福楼拜读了这部作品后,时托尔斯泰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赞美道:“这是莎士比亚,这是莎士比亚!”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的作者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1882~1941)。他出生在都柏林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898年入都柏林大学学习,专攻语言和哲学,这期间迷恋易卜生的戏剧,曾撰文评论其创作。大学毕业后,他离乡背井,“自愿流亡”,到欧洲各地飘泊,后定居法国,靠教授英语糊口。他多年患眼疾。最后双目失明,1941年逝世于苏黎世。作品有诗集《室内音乐》、短篇集《都柏林人》、自传体长篇小说《艺术家青年时期的画像》等。

  《尤利西斯》是乔伊斯的代表作。在20世纪世界文学中,这是一部旷世奇书,曾被人极度误解责难。有人说它是“*书”,又有人称它是“天书”,尤其是它的末两章可谓集“奇书”与“天书”之大成。其实,它是一部很严肃的作品。说它“*”,关键是未能划清“色情宣传”与“含有性生活描写”之间微妙而又十分重要的区别。

  《尤利西斯》一问世就遇到了麻烦,仅在美国就两次上法庭。1920年美国一家杂志连载小说开头几章时,邮局以“有伤风化”为由,下令没收,当众焚毁,刊物编者被罚款。纽约法院成立特别法庭进行审理,由几个不学无术的法官主持。证人和律师都声称《尤利西斯》是一部稀世佳作,它绝不会腐蚀任何少女的心灵。证人还以弗洛伊德的学说阐述小说的价值。然而法官对弗洛伊德一无所知,对这部崭新的意识流小说作出了错误的判决,该书被停止发行,有关人员被罚款50美元。这样一来,《尤利西斯》的出版便四处碰壁,偶有章节面世也被删改得面目全非。

  1922年,美国人毕奇女士独具胆识,她在巴黎开设的莎士比亚书屋出版了《尤利西斯》单行本,印数1000册。无论当时的英、美海关检查多么严格,这本书仍很快在大西洋两岸流传开了。接着,德、法、日译本相继出版,各种盗印本也纷纷面世。而此书英、美仍是禁书。1932年纽约一家书社老板眼红了,他故意邮寄一本给海关没收。因此,《尤利西斯》在美国再次对簿公堂。这一次,包括国际知名的诗人、作家叶芝、艾略特、福斯特、吴尔夫等数百人,都坚决支持这部小说的出版。审判法官同前迥异,认为“《尤利西斯》是一本真诚实在的书”。他在结论中说:“经过我长时间的思索,我认为《尤利西斯》有些地方令人读了作呕,但并不*秽。

  《尤利西斯》于1933年12月6日终于胜诉了。从那以后,它就成为一本经久不衰的畅销书和西方文坛的传世名作。也成为文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几乎年年都有研究它的专著问世,乔伊斯也成为爱尔兰国家民族的荣誉与骄傲。

  《尤利西斯》之“奇”,在于它的艺术独创性。全书文字有如万花筒般多姿多彩而又准确生动,内涵深藏不露,“每个字都在读者心中嵌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每看一遍都可以获得新的感受。小说的结构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全书按照荷马史诗《奥德修记》的结构巧妙周详地组织起来,自始至终让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相对应和比拟。通过全面对比,渲染出生活在都市的现代人的失望与寂寞和灵魂的空虚与渺小,从而揭示出西方社会种种腐朽与堕落。

  小说取名《尤利西斯》,意在说明本书和《奥德修记》一样也是一部史诗,是记录现代人的史诗。作者将一个平庸的小人物布卢姆在都柏林一天内的游荡与希腊英雄尤利西斯(“奥德修斯”的拉丁文名字)10年的飘泊相提并论,象征着人类发展的历史:从英雄主义到犬儒主义。

  《尤利西斯》描写的是现代社会生活,使用的是前无古人的技巧,特别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开辟了小说探索人类丰富深邃内心世界的新途径。小说写布卢姆妻子玛莉恩的内心活动,用了数十页的篇幅,不分段落,不用任何标点符号,中间也没有停顿与转折,这象征着人物的浮想联翩那样杂乱无章。它将人物灵魂最深处的隐私和盘托出,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是意识流手法最典型最有名的运用。小说通篇无统一文体,而是根据内容随时在作调整,因此,这部小说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方面也创造了奇迹。小说还在遣词造句方面大胆创新,引用了来源于五花八门的典故,除神话外,《圣经》、欧洲古往今来的哲学、历史、文学、民间传说,无所不有,书中还巧妙地采用了双关语和外来语。作者这样呕心沥血的艺术处理,旨在将《尤利西斯》写成一部现代西方生活的百科全书,其效果是明显的。读着它就犹如进了一个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其趣无穷,美不胜收。所以,自小说问世那天起,就拥有一批狂热的读者,一遍一遍地读着这部厚书,他们爱得着迷,百读不厌。

  不过,《尤利西斯》由于文体多变,结构复杂,典故繁多。艰深隐晦,难于读懂也是事实。初读时,常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但深入下去,就会被该书的奇特所吸引。正是由于《尤利西斯》在艺术上多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它才博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从而牢牢确立了它在20世纪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对后来的影响也将日愈深远。

  长诗《唐璜》的作者拜伦(1788—1824)是英国杰出的诗人,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歌以辛辣的社会讽刺和批判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后世作家,如普希金、雨果、海涅等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诗作之一,但仅完成一万六千行。唐璜系中世纪西班牙民间传说人物,他出身贵族,起初是位,否定宗教禁欲主义的叛逆者,后来发展成为玩世不恭的个人主义狂徒,跟随鬼魂沉沦地狱。从中世纪到现在,以唐璜故事作主题的诗歌、戏剧、小说、约迭200种,作者们几乎都按照传说,把他作为纨绔子弟的代表,表现和批评他同他所属阶级的荒*、诡诈、残酷、虚伪等等习性和行为。拜伦的《唐璜》,对其形象稍有改变,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本诗的艺术性很高,口语体诗歌语言的创造和运用,突破了英国诗歌传统。难怪普希金叹为“奇迹”,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

  长诗中写的唐璜与海甸在婚宴上一位诗人弹唱的抒情歌曲《希腊颂》(我国通常译作《哀希腊》),100多年来传颂不衰,被许多国家选作中、小学教材课文,在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短篇小说集《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1313—1375)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生于佛罗伦斯一个富商家庭。自幼喜爱文艺,后学过法律,几度经商,还在那不勒斯宫廷参加社交活动多年,同时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并成为多产作家。晚年潜心于学术研究。

  《十日谈》是薄伽丘众多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这部近70万字的巨著以其鲜明、泼辣、大胆、勇敢的特色,猛烈地抨击了14世纪意大利的黑暗现实,表现了早期文艺复兴的思想倾向。《十日谈》的重要主题是反教会,揭露教会和僧侣的腐败和虚伪。也有相当一部分故事提倡人性、人道,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封建偏见,宣传“幸福在人间”的思想,肯定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还有些作品对商人、手工业者的才干、智慧和进取精神进行了肯定和赞扬。

  在艺术上.《十日谈》以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方式,使章节间既互有联系.又独立成篇,结构布局较为巧妙。语言简洁畅迭,文笔含蓄、幽默、辛辣。它开创了短篇小说这一独创的艺术形式,对以后意大利和全欧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日谈》的创作成功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斗争。在作者刚开始写作时就受到了封建教会的诱劝、威胁和辱骂,他们要作者把笔搁下来。薄伽丘感到被黑暗势力四面八方包围着。但是,他坚持到底,最后终于完成了这部杰作。此后,薄伽丘再度受到教会威胁,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他忏悔了,打算烧毁《十日谈》,幸而被他的亲密朋友彼得拉克劝阻。但历史上的反动派对这部巨著却十分憎恨。在作者死后20多年的1497年,这部作品被教会扔在佛罗伦斯广场付之一炬,作者的墓被教会挖开,墓碑也被扔掉,他们并没有因为薄伽丘晚年屈服于宗教的忏悔而宽恕了他。

  《简•爱》的作者夏绿蒂•勃朗特是英国19世纪著名三姊妹作家之一。她出生于英国北部偏僻山区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早年丧母。夏绿蒂从小酷爱文学。她的重要作品除《简•爱》外,还有长篇小说《谢利》、《维莱特》、《教师》。夏绿蒂38岁才与父亲的副牧师结婚。婚后过了短暂的幸福生活,在39岁便去世了,她腹中的小生命没能降世,也和她一起进入了坟墓。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但它的作者是什么人,谁都不知道。因为夏绿蒂•勃朗特并不闻名,而且她发表这部小说时用的是化名柯勒•贝尔。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柯勒•贝尔是男是女当时已经驰名文坛的萨克雷在写给这本书的出版公司的信上说:“《简•爱》使我非常感动,非常喜爱。”他作为大作家自然二眼就知道这部小说尽管化名为男性发表,但它实际只有女人才写得出来。所以萨克雷在信中又说:“它是一个女人写的,但她是谁呢”这个谜一直到第二年作者到了伦敦,大家才发现这位柯勒•贝尔先生原来是一个个儿矮小、其貌不扬的乡下姑娘。而这时她的小说中的主人公简•爱比起作者来要有名气得多。因此.当夏绿蒂第一次与萨克雷会见以及她以后在文艺界和社交界露面时,萨克雷都总是亲切地称呼她为简•爱**.而不叫她的本名。夏绿蒂之所以用男性化名发表自己的杰作《简•爱》,是在于她深感在英国没有女作家的地位。如在这部作品发表的10年前,她20岁时,曾把自己写的几首诗寄给了名气极大的“桂冠诗人”骚塞,请他指教。这位诗人认为有必要给她“一番冷冰冰的劝诫”,回了她一封信。他在回信中挖苦地说:“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她没有因为这封回信而心灰意冷地放下手中的笔,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最后,她终于成了英国文坛著名的女作家。

  《简•爱》的情节看上去属于常见的“灰姑娘”模式,受哥特式小说的影响,具有神秘的气氛。但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却是非常独特的。她身材瘦小,相貌平常,无金钱,无地位,但却有不平凡的气质和丰富的感情世界。简•爱始终在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坚持着个人的独立性,纵使在爱情与此发生冲突的时候也是如此。她强烈的独立意识使她坚守一个信念:要追求平等基础上的爱情和婚姻。但她对爱情的追求又始终不偏离传统道德的规范,她在个人情意与世俗观念的冲突中寻求着两者统一的方式。简•爱以精神和道德上所具有的美感力量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妇女.她几乎成了全世界所有妇女所效法的榜样。该书也因此而进入了英国经典小说的行列。

1、我想告诉你,生命中除了有雄伟的交响乐,亦有柔美的小夜曲,在你前行的路上,别忘了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别为了一些漂渺的功名利禄,放弃一些实实在在的幸福与快乐。

2、我恋上了一个她,一见钟情倾心她,心里满满装着她,魂不守舍思念她,短信看完你想想吧,你俩熟识胜一家,其实你就是我的那个她。

3、爱情,发乎心动,得之感动,持之信任,永恒于十指相扣,不离不弃。那样的爱情,不必要轰轰烈烈,不必要感天动地,只要前行时,一旁的人一直微笑追随。

4、幸福是自己争取的,快乐是自己把握的,爱情是靠执着的,愿你可以争取到想要的幸福,把握住难得的快乐,关键是看到我的执着,爱你!

5、如果眼光在寻找眼光。如果在众多的人群中,第一次相逢的眼光,迸发出吸引的火花。如果时间老人允许这样的眼光,在凝视中互通情意,爱神之树须就会发芽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71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