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吉赛尔》是谁作曲,谁编舞的啊?

芭蕾舞剧《吉赛尔》是谁作曲,谁编舞的啊?,第1张

法国作曲家阿道夫·亚当(Adolphe Adam,1803-1856)极负盛名的芭蕾舞剧《吉赛尔》作于1841年,同年6月28日在巴黎歌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由此确立了法国芭蕾艺术的浪漫主义方向,至今已有160年了。此剧由戈蒂埃(T.Gautier)和圣-乔治(Saint-Georges)撰写脚本,科拉利(J.Coralli)和佩罗特(J.Perrot)编设舞蹈

"浪漫芭蕾"有哪些代表作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发端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法国巴黎。浪漫芭蕾是芭蕾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题材上表现的大多是仙凡之恋(如:仙女与农夫、村姑与伯爵、海盗与少女、木偶娃娃与乡村小伙子、牧羊人与仙女等等),顺应了当时法国汹涌澎湃的大革命潮流。

浪漫主义芭蕾的代表作品有《仙女》(1832)、《多瑙河denver》(1836)、《幻想曲》(1839)、《吉赛尔》(1841)、《艾丝美拉达》(1844)、《四人舞》(1845)、《海峡》(1856)、《葛佩莉亚》(1870)和《西尔维娅》(1876)等,不仅内容题材充满了浪漫情调,且结构严谨,表情细腻,动作舒展,具有典型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其中,《仙女》和《吉赛尔》是浪漫主义芭蕾的双壁。

舞剧《仙女》

(1) 简介

《仙女》1832年3月12日首演于巴黎皇家音乐舞蹈院(即巴黎歌剧院),编剧努利,作曲什涅茨霍菲尔, 编导菲利浦•塔里奥尼,由玛丽亚•塔里奥尼、马季里耶等主演。

( 2)取材

这部舞剧取材于1822年发表的诺季埃的短篇小说《灶神特里尔比,又名阿尔加尔的家神》,但作了较大的改

编。

成功原因

编导充分考虑到了主要角色扮演者的形体条件和技术基础

玛丽娅•塔里奥尼的天赋条件并不理想,但在父亲菲利浦的严格训练下,她掌握了高级娴熟的技巧,以此弥 补外形上的先天不足。在此基础上,菲利浦设计了西尔菲达这个角色的舞蹈,突出大跳、脚尖功,从而塑造了轻 盈飘逸,超凡脱俗的仙女的形象。

得益于高质量的剧本

情节的展开清晰易懂,同时又为舞蹈提供了广阔天地,虚构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观众无时无刻不感到情节真 实可信。在这里,舞蹈不需要寻找生活的依据,主人公生活在舞蹈的世界里,舞蹈成了刻画他们性格的主要手段。 这正是浪漫主义芭蕾比之启蒙主义芭蕾所具有的一大长处。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典范

《仙女》受到《关不住的女儿》《梦游者》《花神与风神》等作品和抒情舞剧的创始人狄德洛的影响。

特点

“脚尖功”和'‘脚尖鞋”

塔里奥尼运用“脚尖功”成功地塑造了仙女的形象,后人竞相仿效,脚尖功成为“女舞蹈家表演不可缺少的 部分。”

舞裙的沿革

法国舞蹈家卡马戈大胆剪短了拖地长裙,露出了脚踝。

舞蹈家沙莱抛弃了鲸骨裙,改穿轻便、朴素的细棉布裙。

在诺维尔时代,女演员们普遍穿着希腊风格的“图尼克”长袍。

1832年拉米才为塔里奥尼设计了 “塔里奥尼舞裙”,它符合塔里奥尼的体型,又能突出仙女的飘逸轻盈的 性格。这一创造后来一直被沿用,作为浪漫主义芭蕾的象征。

1909年福金按《肖邦组曲》编舞时采用了这种白纱长裙,在法国演出时佳吉列夫还把这部舞剧定名为《仙 女们》。在美国,巴兰钦同样采用这种浪漫主义风格的服装编排自己的交响芭蕾作品。在欧洲,这类作品统称为

“白色芭蕾”,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舞蹈风格。

戈蒂埃不仅是权威的舞蹈评论家,还是杰出的舞蹈编剧家。他曾写过《吉赛尔》《帕凯列塔》《沙恭达罗》等舞剧剧本。其中他撰写的《吉赛尔》成为欧洲芭蕾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

《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舞蹈起源于劳动,古人用模仿狩猎或劳作的简单动作来欢庆丰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逐渐变为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为主,鲜明而形象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的艺术。从学术上来说,舞蹈是时空表现艺术和动态造型艺术,它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即通过人体富有协调性、韵律感、审美化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来表达内心情感,是人类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在人体动态形式中的对象化,是舞蹈艺术劳动的具体成果。在我看来,舞蹈是一种人们用动作,音乐,服装来表现内心情感的艺术,或者说,现如今的舞蹈再不只具有单纯表现劳动场景的简单意义,人们更多的是在特定情境中,用不同的动作的姿态、节奏、速度、空间走向、动作力度等创造出一种超脱、空灵、古朴、高雅的审美境界,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在舞蹈鉴赏课上,我们在路老师的指导下欣赏了数部国内外优秀的舞蹈作品。下面,我想就我印象最深的《吉赛尔》与《谢公屐》来谈谈自己的观后感。 

《吉赛尔》,浪漫主义芭蕾舞剧的代表作,是一部传奇式的爱情悲剧。编导通过美丽的莱茵河畔的维丽斯女鬼的传说,创作出了这样的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在第一幕中,平民少女吉赛尔与扮成农民的伯爵阿尔伯特相爱,却突然在看林人希来里昂的告知下得知阿尔伯特的真实身份以及其有未婚妻的事实,在打击下,患有心脏病的吉赛尔精神崩溃,病发离开了人世。第二幕里,吉赛尔变成了维丽斯女鬼。维丽斯女鬼,是一群在婚前被抛弃而死的少女的幽灵,她们会在夜晚围住走进森林的男子,强迫他们跳舞致死。而阿尔伯特在夜晚来到吉赛尔的墓前忏悔,却被维丽斯女鬼围住欲置其于死地。但由于吉赛尔的保护,才得以幸免在欣赏《吉赛尔》时,有几处令我影响深刻。其一,在一切揭露前,吉赛尔用花瓣占卜那一幕。在阿尔伯特善意的欺骗下,吉赛尔对美好的结果充满期望,却不知,在占卜时,他们的悲剧早已注定。其二,是吉赛尔在得知一切后精神崩溃的表现,女演员通过恍惚的面部表情,摇摆不稳的步伐,回忆过去的甜蜜与身处现实的的痛苦的对比,及其形象的表现了一个少女遭受重大打击后的痛苦与崩溃。其三,身处幸福中的吉赛尔灿烂的笑靥和变为维丽斯女鬼后的吉赛尔面无表情情的严肃;活着的吉赛尔的充满跳跃的舞蹈和死去的她优美却沉静的动作的对比。不得不承认,在前后呼应的剧情,具有对比性的动作,同时具有杰出的表演技能和高超的舞蹈技巧的女演员,卓越的灯光,优美的背景下,《吉赛尔》的出色不言而喻。如此,这部充斥着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的芭蕾舞剧深深地吸引了我。 “信口长歌君莫笑 共与诸君乐陶然”。一直以来,魏晋名士的潇洒与不羁的风度,耿直不屈的风骨一直使我倾倒不已。理所当然的,《谢公屐》便成了我最欣赏的中国舞蹈。不同于日渐武术化的男性舞蹈,这个节目则着眼于表现“礼仪之邦”男性的温文潇洒和典雅气度。一变男性舞蹈模式化的形象和风格。舞蹈着意表现了魏晋时代文人雅士的气质和古代文人那潇洒清凛、狂放不羁的风度。在悠扬的古筝声中,几位文人墨客在云雾缭绕之中悠闲自得地从侧幕走出,好像在品味着山间美景。他们在身后传来的,潇洒的歌声中,大步的,超然的走着,欣赏着周围的美景。让人恍惚觉着,那些隐藏于历史厚重的帷幕的飘俊飞扬、逸伦超群的魏晋名士们跃然于舞台之上,放步于我们的视野之前。他们脚踏谢公屐,在山水里放声长啸,这是多么的令人神往啊。关于舞蹈技巧方面我懂的不是很多,但是,在演员们的脚下随着舞蹈的节拍跺出不同的节奏时,鞋上的铃铛也晃动出与众不同,意想不到的效果。流露出“仰卧自得、游心太玄”的魏晋风度,这使得《谢公屐》的舞蹈形象中的文人气质更加鲜活、浓厚。 通过以上两部作品和我在课上所欣赏的其他作品,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的舞蹈(尤以芭蕾舞为主)主要看的是演员的腿部动作,尤其是足尖舞。而东方的舞蹈,更多的在于演员的手部动作,傣族的舞蹈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西方的舞蹈更看重的是演员的动作技巧,比如一些芭蕾舞剧中出现的“炫技表演”,更重视舞蹈的情节。反之,东方的舞蹈在技巧的同时,对演员的神态要求也很高,而且,东方的舞蹈最重要的是体现演员所跳出的那种神韵,那种气质和气节。 总之,我认为选修路老师的舞蹈鉴赏是我在大学所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之一。在这门课上,我领略了东西方舞蹈的优美,学习了如何更好的去欣赏舞蹈,同时,从对舞蹈的喜爱上,更衍生出了我对其他形式艺术的热爱。路老师的课上,实践与欣赏相结合,让我们体会到了动人的舞蹈的世界,迈入了更广阔的艺术殿堂。当然,如果像观看话剧演出那样的实践课更多点就好了。我也对没有进入舞蹈房实际练习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感到遗憾。这就是我的全部感受,谢谢路老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95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