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诗歌史上浪漫主义的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欧美诗歌史上浪漫主义的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艺术特征是什么?,第1张

浪温主义鼎盛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它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指导下的法国大革命的社会后果的失望情绪。

因为大革命时期的恐怖和革命后所确立的秩序并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得那么美妙,这使社会各阶层对所谓的“理性王国“非常失望。于是,反映这种情绪的作家以大胆的想象与夸张等自由手法来表达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形成浪漫主义文学。

但由于作家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浪漫主义文学中形成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两个派别。前者站在没落贵族阶级的立场上美化中世纪宗法式社会,攻击资本主义;后者则崇尚自由和解放精神,否定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实,把理想寄予未来。

浪漫主义最先产生于德国,以后形成全欧洲性的文学思潮。

源于网络

积极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拜伦和雪莱,德国的海涅,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普希金等。

拜伦(1788-1824)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诗体长篇小说《唐璜》等,后者有传世佳作和讽刺性百科全书之称。

雪莱(1792-1822)是与拜伦齐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马克思称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

海涅(1797-1856)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出身犹太人家庭,马克斯的挚友。他的诗思想性特别强,他在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所表述的观点是著名的《国际歌》主题思想的前驱。他的其他许多诗篇也被贝多芬和舒伯特等作曲家谱成歌曲。

源于网络

雨果(1802-1885)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著名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一生著有26部诗集、20部小说、12部戏剧、21部理论专著,共79部作品。其代表作是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他去世时,举国致哀,有上百万人组成送葬队伍,一个作家能牵动这么多人心,足见其作品的伟大力量和深远影响。

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也是语言大师。主要作品有《叶甫盖尼·奥涅金》和《上尉的女儿》等。因政治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屡遭迫害,后被迫死于阴谋决斗中。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与拜伦、雪莱齐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恩底弥瓮》(Endymion)、《伊莎贝拉》(Isabella)、《圣阿格尼斯之夜》(The Eve of Saint Agnes)等 长诗 以及《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rn)、《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等 颂歌 。

         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提出了“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美学理念,意思是生活的本真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使生活之美得以永存。济慈的诗歌表达感情真挚,济慈虽然他英年早逝,但我觉得他是一位用生命写作才华横溢,追求诗歌的本真和美的诗人。

        《夜莺颂》是一首颂歌。 如果你看过**《明亮的星》(Bright Star),相信你会被济慈对诗歌的狂热和才华所折服。诗人对生命、美和自由的歌颂和赞美在《夜莺颂》这首诗歌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My heart aches, 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

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

One minute past, and Lethe-wards had sunk:

‘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

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

That thou, light-winged Dryad of the trees,

In some melodious plot

Of beechen green and shadows numberless,

Singest of summer in full-throated ease

O, for a draught of vintage! that hath been

Cool’d a long age in the deep-delved earth,

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

Dance, and Provenç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

O for a beaker full of the warm South,

Full of the true, the blushful Hippocrene,

With beaded bubbles winking at the brim,

And purple-stained mouth;

That I might drink, and leave the world unseen,

And with thee fade away into the forest dim:

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orget

What thou among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

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ay hairs,

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

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

And leaden-eyed despairs,

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

Or new Love pine at them beyond to-morrow

Away! away! for I will fly to thee,

Not charioted by Bacchus and his pards,

But on the viewless wings of Poesy,

Though the dull brain perplexes and retards:

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

And haply the Queen-Moon is on her throne,

Cluster’d around by all her starry Fays;

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

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Through verdurous glooms and winding mossy ways

I cannot see what flowers are at my feet,

Nor what soft incense hangs upon the boughs,

But, in embalmed darkness, guess each sweet

Wherewith the seasonable month endows

The grass, the thicket, and the fruit-tree wild;

White hawthorn, and the pastoral eglantine;

Fast fading violets cover’d up in leaves;

And mid-May’s eldest child,

The coming musk-rose, full of dewy wine,

The murmurous haunt of flies on summer eves

Darkling I listen; and, for many a time

I have been half in love with easeful Death,

Call’d him soft names in many a mused rhyme,

To take into the air my quiet breath;

Now more than ever seems it rich to die,

To cease upon the midnight with no pain,

While thou art pouring forth thy soul abroad

In such an ecstasy!

Still wouldst thou sing, and I have ears in vain –

To thy high requiem become a sod

Thou wast not born for death, immortal Bird!

No hungry generations tread thee down;

The voice I hear this passing night was heard

In ancient days by emperor and clown:

Perhaps the self-same song that found a path

Through the sad heart of Ruth, when, sick for home,

She stood in tears amid the alien corn;

The same that oft-times hath

Charm’d magic casements, opening on the foam

Of perilous seas, in faery lands forlorn

Forlorn! the very word is like a bell

To toll me back from thee to my sole self!

Adieu! the fancy cannot cheat so well

As she is fam’d to do, deceiving elf

Adieu! adieu! thy plaintive anthem fades

Past the near meadows, over the still stream,

Up the hill-side; and now ’tis buried deep

In the next valley-glades:

Was it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

Fled is that music: – Do I wake or sleep

                 夜莺颂

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

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

 又象是刚刚把鸦片吞服,

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

并不是我嫉妒你的好运,

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

 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

你呵,轻翅的仙灵,

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

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

 哎,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

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

 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

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

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

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

 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

 给嘴唇染上紫斑;

 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

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

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

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

 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

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

 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

 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

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

忧伤和灰色的绝望,

 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

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

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车驾,

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羽翼,

尽管这头脑已经困顿、疲乏; 去了!呵,

我已经和你同往! 夜这般温柔,

月后正登上宝座,

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

但这儿却不甚明亮,

 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

葱绿的幽暗,和苔藓的曲径。

 我看不出是哪种花草在脚旁,

 什么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

 在温馨的幽暗里,我只能猜想

这个时令该把哪种芬芳

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

这白枳花,和田野的玫瑰,

 这绿叶堆中易谢的紫罗兰,

还有五月中旬的娇宠,

 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

它成了夏夜蚊蚋的嗡萦的港湾。

我在黑暗里倾听,多少次

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

我用深思的诗韵唤他的名字,

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

而现在,死更是多么富丽:

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当你正倾泻着你的心怀

发出这般的狂喜!

 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

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

永生的鸟呵,你不会死去!

饥饿的世代无法将你蹂躏;

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

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

 或许这同样的歌也曾激荡

露丝忧郁的心,使她不禁落泪,

 站在异邦的谷田里想着家;

就是这声音常常

在失掉了的仙域里引动窗扉:

一个美女望着大海险恶的浪花。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

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

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

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

 别了!别了!你怨诉的歌声

流过草坪,越过幽静的溪水,

溜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

埋在附近的溪谷中:

噫,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

 那歌声去了:——我是睡?是醒?

       颂歌(Ode),属于诗歌形式的一种,颂歌是一首抒情诗,用来赞美一个人、一个事件或一个物体。英国颂歌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以及济慈的《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rn)。

    《夜莺颂》这首诗写于1819年。有一天,一只夜莺一棵树上筑巢,济慈被夜莺婉转而欢快的歌声所吸引,他在一棵李树下面的凳子上坐了2、3个小时,返回房间时,他的手中拿了4、5张诗稿。写这首诗的时候,济慈的弟弟刚刚去世,而济慈也被肺病困扰,夜莺代表着他忘却现实中的痛苦,去追求美好和自由的向往。

        我国古代诗人中也有很多描写鸟鸣的古诗词。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鸟鸣衬托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反映了作者闲适、享受大自然美好的心境。正所谓境由心生。山水田园诗人王维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济慈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音乐。

        这首颂歌共分为8小节,每小节10行,各小节诗行按照ABABCDECDE的形式押韵。诗人在整首诗中采取了对比和象征的表达方式。夜莺代表着诗人所向往的自由、美好的生活,但作者却不得不困于现实的痛苦中:弟弟刚刚去世;他自己又身患疾病;他和Fanny Brawn**相爱,但迫于现实的状况却不能长厢厮守。爱情的甜蜜,病痛的折磨,这些痛苦让诗人十分羡慕夜莺,并愿和夜莺一起飞去。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描述中采用了对比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诗人的现实(negative)生活和夜莺(positive)代表的理想世界之间的矛盾,作者在诗中采用了不同的词汇,如诗人的pains和夜莺的happiness,诗人的dull和夜莺的melodious等等,反映了作者当时追求自由、摆脱痛苦但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心境。这也是济慈在这首诗中采用paradox手法的体现。

      关于这首诗的朗诵,可以找本尼迪克特的版本来听。今天早上,听本尼朗诵济慈《夜莺颂》的时候,舒缓优美的音乐配上本尼纯正的英音简直是一种至高的艺术享受。

      济慈有诗叫做《多少诗人把光阴镀成了黄金》,“多少诗人把光阴镀成了黄金,诗杰的神品永远是我的幻想仿佛集聚在黄昏的无数声响仿佛积聚在黄昏的无数声响:鸟儿歌唱,树叶飒飒地絮语,流水潺潺,洪钟沉重地叩出庄严的声音,还有那来自远方 难以辩认的千种鸣响,合奏出

绝妙的音乐,而不是聒噪喧嚷。”

          济慈写诗讲究感官感受,所以读他的诗,不仅仅是在看一幅精美的油画,而且还是在欣赏一首优美的古典音乐,完全沉浸在他的诗所描绘的美好情境中。所以读他的诗是一种享受,不仅仅因为他对诗歌的狂热,更由于他对美与真的尽情歌颂。

       虽然济慈25岁就去世,但他在诗歌方面的影响力却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最明亮耀眼的一颗星。他写诗讲究官能感受,唯美主义以及为艺术而艺术(Art's for arts' sake)的创作理念,他具有与莎士比亚的天才极为接近的艺术感应力。他的诗歌形式和风格也是多变的,颂歌、长诗、叙事诗、抒情诗、十四行诗。他的十四行诗与莎士比亚的诗风很像,读他的十四行诗也是一种美的感官享受。

        我在想,如果英文诗歌可以像夜莺那样浸润现代社会中人们偶尔孤寂的心田,那将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

英国的工业革命进程,创造了财富,也激化了劳资矛盾、改造了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与传统、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促使知识界分化。于是,一批饱读诗书的诗人对此茫然、不知所措,这便是早期浪漫主义代表者“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而一批激情的诗人则以另一种方式投入其中,这便是拜伦、雪赖、济慈等人。

1、“湖畔派”诗人

主要是指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现金交易极为反感,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由是得名。他们的诗歌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

湖畔派诗人早年向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当革命深入到雅各宾党专政时期,他们被人民群众的革命行动吓破了胆,转而反对法国革命,站在保守的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文明,主张恢复封建宗法制度,宣扬宗教道德观。

文学上,湖畔诗人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物论,歌颂大自然。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并写了序言。序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诗的题材源于日常生活与情感,诗的语言应是日常生活语言,诗人应该具有创造性的想象。这篇序成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其中关于想象的论述,是重表现的理论,动摇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理论传统。

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的第一个大诗人,也是欧洲的大诗人。因为他喜欢歌颂自然美,被誉为“自然诗人”。他认为大自然有一种使人提高精神境界与道德价值的力量,所以他把自然作为一中精神力量来歌颂。让自然陶冶自己并激发灵感,自然是取之不尽的素材来源。代表作《丁登寺》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情。

柯勒律治(1772-1834)一个天性爱好探索问题的人,在求学时期就反对古典的浮华风格。他的作品充满神秘浪漫色彩,善于把玄妙迷离、古怪离奇的轶事写得逼肖现实生活。代表作品有《古舟子咏》、《忽必烈汗》、《克里斯特贝尔》。

雪莱(1792-1822)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第一个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诗人,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因《无神论的必然》(1812)被牛津大学开除,同年和小酒店店主16岁女儿哈莉特私奔成婚、被逐出家门。他一生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人类任何形式的压迫进行斗争,同情弱小者。

雪莱的主要创作有:长诗《麦布女王》(1813)表达了他的政治、哲学观点。《伊斯兰的起义》(1817)借东方故事歌颂资产阶级革命。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是雪莱的代表作,采用古希腊题材,把普罗米修斯塑造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形象,最后结局是全世界获得解放,表达了反抗专制统治的斗争必将获胜的信念和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剧中世界变为“平等,不分等级,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需惶恐,不需官阶,不需有谁称王”。抒情诗的名篇有《西风颂》和《致云雀》。

雪莱诗歌特色充满对反动统治和黑暗社会的揭露与反抗,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空灵飘逸,激情乐观,没有阴郁色彩。采用象征手法,用浪漫主义的幻想来描绘理想世界。

济慈(1795-1821)浪漫主义诗人,与拜伦、雪莱齐名。他的创作期只有5年,却写出了很多传世之作,如《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瓮颂》。他热爱古希腊文化,进步的思想倾向,追求美的境界,诗中有画。对唯美主义产生影响。

司各特(1771-1832)英国小说家,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创作有诗歌、小说、历史著作和传记。但他的最大贡献是历史小说,共写了27部历史小说,它们像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反映了从中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社会生活。揭露民族压迫,美化苏格兰古老的宗法制社会。代表作《艾凡赫》(1819)。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情节惊险离奇,场面五彩缤纷,人物非凡奇特,可说是浪漫主义的历史小说,为欧洲19世纪后期的社会小说开辟了道路。

1、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出生于1788年的伦敦,终年36岁。他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

2、雪莱

雪莱出生于1792年英国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菲尔德·普莱斯的贵族家庭,他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色彩最浓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3、济慈

济慈,全名约翰·济慈,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济慈很早就尝试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1817年,济慈的第一本诗集出版。

他在疾病和贫困中依然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1821年2月23日,济慈于在意大利疗养时逝世。

4、华兹华斯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5、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一生作诗不缀,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为首的德国唯心论。他的“鸦片瘾”、他的个人魅力、他与华兹华斯的微妙关系,使他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 , 雪莱 ,萨缪尔·柯勒律治,拜伦,彭斯,布莱克、华兹华斯。 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英国出现过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等。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和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创作代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雪莱(1792年—1822年)生于古老贵族家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51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